(这不是一篇影评,只是因电影而起的回忆与反思)哪吒情结,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
就像每个人都有过青春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曾有青春叛逆期。
我的哪吒情结开始得很早——大约是幼儿园的时候。
那时我的偶像是哪吒,觉得他是全世界最帅的小孩。
每每爸妈忙起来把我一个人留在家,就谎称哪吒是我的师傅,一旦出现危急,他会从天而降。
当然了,那时候的我不会觉得那是个谎言,虽然我从未见过师傅,但毕竟也从未出现过什么危急情况呀。
而关于哪吒削肉还父剔骨还母这一点,我是长大了才知道。
看《少女哪吒》,大屏幕上闪动着王晓冰的脸庞、身影,我的脑海中却不断地闪过从前的自己。
是的,我们那么地相似:县城里长大,人前是好学生,骨子里却满是叛经逆道。
就连她的好朋友李小路都长得那么像那时候我的好朋友。
只是,我从未像王晓冰那样,与现实作正面的对抗。
相比起她,我在课上看闲书、与邻桌窃窃私语,写连载小说当周记作业,甚至偶尔逃课都是微不足道的。
我深谙表现出该表现的样子才会减少阻力——譬如说,爸妈从不检查我大堆大堆购买的书和碟,我的房间里贴满死亡金属和哥特乐队的海报,我可以肆无忌惮地邀请同学们到家里来看《戏梦巴黎》。
甚至,即使班主任、校长和爸妈联合阻挠,我还是在高考前赢得了弃文从艺的胜利。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相比起王晓冰,我是幸运的。
“虚伪!
”王晓冰在电影中一次次愤怒地砸出这个词。
我也被砸中了。
是的,如果她认识我,一定会认为我是虚伪的。
她认为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地活着。
可她不明白,在这世间是不可能完全诚实地活着的,就像一个人不能不穿衣服就出门。
“虚伪”有时候是一种礼貌,有时候是一种保护。
又或许,她是明白的,所以宁为玉碎。
似乎,我比王晓冰更聪明。
但是,并不见得我是更正确的——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个阴谋家,而我的内心也因此一直逃不出两种力量撕扯的折磨。
所以,电影越往后,王晓冰,这个哪吒越让我心痛。
毕竟,能够诚实地活着,而且活得潇洒的只有神话里那个哪吒。
【按語】少女友情、青春叛逆、孤獨死亡,這些標籤集中在一個新人導演的處女長片《少女哪吒》上,導演李霄峰帶著影片從去年開始走過很多影展,獲得無數好評,最終得以在各種偽大片偽紀實片偽青春片匯集的內地院線公映實屬不易。
【聲色場所 | 眾說紛紜】特別集結了觀看此片的幾位朋友的評論文字,和大家一起全面體會感受這部有著不同氣質的青春文藝片的優與劣。
1——唐古拉山(編劇)假設一下,如果你想表達近乎終極的孤獨感,你會用哪種方式呢?
最直接的,你也許會用獨自一人在荒島苦苦求生的影像來表達,這種方式可以稱為“物理”的表達方式,比如《荒島餘生》,主角面臨的狀況是他無法解決的災難,他孤獨到竟然可以將一個籃球當作人類看待,但這樣的孤獨算是終極孤獨嗎?
他畢竟還有堅強的信念支撐著活下去。
如果是另外一種狀態呢?
你生活在鬧市之中,有親人、有朋友、有同學、有老師,甚至有朦朧的愛情,你是一個身體健康智力健全的人,你並沒有刻意跟別人拉開距離,你有豐富的喜怒哀樂,也許你會說,這樣的人不可能孤獨。
也許吧,不是當事人,誰知道呢?
《少女哪吒》的主角王曉冰也許就是這樣一個“無病呻吟”、“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人,她有離異但愛護她的父母、有“師道尊嚴”的老師、有無力掌控自己命運的軍人“初戀對象”、有漂亮的熱愛蕭邦的“新媽”,可在少女的眼裡,大人們都是虛偽的,“你們虛偽”,她多次這麼呐喊。
她有一個她自己主動去接近和示好的同齡少女同學,同樣的叛逆,同樣的愛恨分明。
她們好到可以用心心相印來形容,可生活不可能給她們提供廝守終生的機會。
當她這位叫李小路的同學因為違反校規被分配到另外一所學校的時候,她擔心分開會導致兩人關係的淡化,李小路安慰她說:不會的,我們倆這麼好。
許多年以後,已經成為知名翻譯家的李小路收到了王小冰留下的禮物,那是滿滿一文具盒抽過的煙蒂。
也許我們不能理解16歲少女古怪的心思,電影也沒有指引或教導我們怎樣面對類似的問題。
《少女哪吒》至少真實而自然地呈現出人物的狀態,營造出彌漫全片的憂傷氣氛。
這種憂傷用花香來比喻,它不似牡丹那麼濃鬱,它是散發在空氣中淡淡的清幽,透入心脾,揮之不去。
2——狸貓小姐(Greta咖啡餐廳合夥人)等一場不會來的颱風,放走一匹不存在的白馬。
一個女子,永遠立於原地,無法走開。
一個女子,躍于白馬之上,愈行愈遠。
還記得很久很久以前看的《哪吒鬧海》麼?
哪吒說:“都還給你們,還給你們去!
”剔骨還母,再用蓮藕重生,該還的債都還了,該贖的罪都贖了。
你看,只有死過一次,才能有重生。
痛是痛了,豈不也是一種痛快。
也只有曾經是哪吒少女與哪吒少年的綠妖和李霄峰,才寫得出這被淩遲的青春,才拍得出剛脆易折的年輕生命。
所以,只有你的青春也曾慘綠如溝池間的苔蘚,也曾想要拯救自己的靈魂於俗世軀殼中,逃離始終在對抗的家庭和事事不遂意的生活,你才會明白,毫無出路的王曉冰,為何最終踩著如同風火輪般的自行車,一頭栽進黑暗中的河流。
每一個在青春的逆流中無聲地掙紮過,在黑暗中與孤獨對持過的人,都如同武俠中戰勝過惡怪梟賊的人,都是不揚名的英雄。
留下的,也許是一盒煙頭,也許是一本本的詩抄或者一封封的信。
看完電影后我去找來綠妖的短篇原著,編劇對於故事情節及人物設定相比原著有較大的改動。
增加的徐傑其實類似於是從小說中的李小路分離出來的男性性格部份,也令王曉冰和李小路之間的關係更有遐想空間。
結合最後留白出來,重新回到李小路視角的虛實交會的部份,我認為編劇與導演是處理得很好的,且比原著更有深意。
之所以說到留白,是因為最後李小路想像的那一部份(甚至不是回憶),呈現出虛幻而美好的影像。
也許你會想,王曉冰是什麼時候死的呢?
她死的時候穿的是夾克裝+褲裝,人口普查的時候穿的是類似男款的白襯衣,都不穿從頭美到尾的漂亮裙子,哪裡是真實的發生過,哪裡是想像著的呢?
於是,想像中的美好與乾淨,就更有一種生冷的痛感。
電影或許是因為時間壓縮的原因,某一些故事的描述看起來並不夠順暢。
比如鉛筆盒裡的煙頭,在小說中有提到是王曉冰慢慢地學會了抽煙。
而小說中也提到了王曉冰得了厭食症,有時餓得不行就“拾吃”,所以才有了電影裡的發黴的麵包和洗臉間的饅頭。
但是不足以影響這部具有巧思的電影。
本片有許多構圖按三分式和井字式拍出來,有著很漂亮的視覺效果。
整個片中將劇情推向高潮,也是最精彩的鏡頭表現則是王曉冰深夜踩著自行車騎向河裡那一段,採用了追光,虛與實交替,鏡頭上移後戛然而止。
整個影片的敘事就從這裡開始呈現新的方式。
3——了了(自由職業者)一束柔光,一輛單車,一位少女,一個倒影,《少女哪吒》就這麼詩意般駛進了我的視野。
時光的流轉,硬生生地將我拉回往昔,舊時記憶裡的蘇式紅樓、電子管收音機,老式唱機和黑膠唱片以及林林總總的舊物又在眼前穿梭。
如同王曉冰和李小路這對閨蜜,我們也曾在那舊時光裡竊竊私語,少女的心思、對父母的怨言、對老師的猜測、對同學的閒話,流淌在每一回眼神交流、每一個肢體動作和每一次的開懷大笑裡,上演著、翻版著不羈的年華!
片中,王曉冰父母離異,對她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本就對時刻監視自己的教師母親懷有敵意,當父親離家時又把敵視強加于父親。
不羈是年齡的烙印,仇恨和內心的荒漠卻是她的悲劇!
數年後,李小璐重返故里,等來的卻是初戀的離去和閨蜜的噩耗,以及王曉冰留給她的遺物——一盒滿滿的煙蒂!
人生無常,同是逆反期,王曉冰卻終究沒能挺過初放時的風雨,如哪吒般叛逆的她,承受不了成人世界的虛偽和不公!
似不羈的白馬,飄逸如風,去到她嚮往的三毛的撒哈拉!
影片刻意的醜化老師讓我不解,我走過那個時代,幼時到青年,我的每一任老師都是我的榜樣,而片中,教師的形象不是歇斯底里,就是猥瑣,再不就是壓抑、病態的,沒有一個是陽光、寬厚的尊者,並且父親的內心描述也有失深度,過於簡單化了。
青蔥歲月,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曾住過一個哪吒!
我喜歡一盞燈、一部車、一個人,騎行在孤獨裡,從起到終!
輪回裡,每個人到最後都會是一個人,學會孤獨的面對世界,才能享受孤獨帶來的寧靜。
4——飛了(聲色場所創辦人)一部出色的小說一定有一個不同尋常的開篇。
一部優秀的電影同樣如此,開場的鏡頭和情節即使做不到提綱挈領,但至少對後面的整體敘事提到一定啟示作用。
《少女哪吒》的第一個鏡頭就有著這種異乎尋常的氣質。
一個女性裸露的腹部橫現在銀幕當中,一隻顫抖的手輕輕擦拭光滑細膩似乎還充滿生氣的皮膚,平緩移動的鏡頭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
冰冷的停屍間在此和上一個鏡頭形成極大的鮮明的反差,似乎在提出問題:鮮活的生命是如何隕滅的。
當疑問還在頭腦中延續之時,鏡頭轉為外景,小鎮的街頭,一個成年女性緩步走到破舊不堪的新華書店門口,正要推開門,卻被一個活潑的少女捷足先登,那架勢簡直就是破門而入了。
少女李小路在小鎮書店裡邂逅另一個少女王曉冰,雖然兩人沒有正式謀面。
由此,影片進入正式的敘事(回憶)階段。
這一系列鏡頭真是漂亮極了。
簡潔而克制地提示了一個女人的死亡,卻並沒急於交代更多細節。
成年李小路和少女李小路同時推開書店之門,一個遲緩,一個迫切,更是神來之筆。
打開一扇門,就打開了記憶,無論身在門內門外,過往的片段開始一幕幕展現。
如此精彩的開場,最近國內的影片中我只在《白日焰火》和《天註定》中看到。
當然好的開場並不是作品成功的標準。
《少女哪吒》可貴之處其一還在於很自覺地運用鏡頭語言敘事,而不是通過大段的對白台詞交代人物關係和講故事。
簡約不簡略,多處留白,或有伏筆,這些從開場就不難看出來。
教室裡喊起立坐下的王曉冰的神情,表明了她對語文老師的敵對和鄙夷;王曉冰父母在室內近乎無言的對峙,揭示了雙方緊張幾近崩潰的關係;接受人口普查後喃喃自語的王曉冰隨手關閉的房門,則預言了她最終註定走向死亡的結局。
有些情節的設計也恰到好處。
徐傑並沒有喜歡他從水中救出的王曉冰,而更傾慕於有著豪爽性格的李小路。
王曉冰於是不再看和李小路共同喜愛的三毛,當她將被母親撕破後被自己拼貼好的楚留香送給徐傑時,對方只是淡淡地說李小路不讓他再看閒書了怕影響學習。
此時沒有萬語千言,但觀眾依稀可以感受到少女內心的滄海桑田。
另一可貴之處,是影片敘事的虛實結合。
除了開場和結尾,絕大篇幅都是李小路的回憶。
但與王曉冰的過往相處中,有些事件是李小路沒有經歷的,於是影片就交織在真實、意象和隱喻之中,還有試圖扭轉現實天馬行空的想像。
當風聲大作,所有秘密再次泛起,白馬可以佇立街頭,不善水性的王曉冰沉入河底,當然也可以從容地游到對岸。
這是李小路內心隱隱的希冀,也是對王曉冰棄世的最後弔唁。
影片也存在一些問題。
意象或隱喻要做到準確,可以與相關情節互通互文,方可相得益彰,而不是無中生有。
影片中徐傑與李小路偷取獵槍,到森林鳴放,整個畫面優美異常,但與人物性格與故事情節都毫無內在聯繫,有畫蛇添足之嫌。
一部合格的影片,最基本的要有恰當的電影語言,要說人話,要有合乎邏輯的內在關係,再進一步,最好還可以從中看到真切的生活和普遍的人性。
很高興,《少女哪吒》都做到了。
5——黃淑婉(設計師)喜歡這部電影。
電影從開始到結束都籠罩著一股淡淡的憂傷,裡面很多鏡頭畫面很美,相比現在的很多青春片,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詮釋青春的角度。
沒有刻意迎合觀眾,沒有指責和評判。
鏡頭陳述的世界有點虛幻,有點模糊。
雖然拍的不是跟我一個時代的故事,要產生的共鳴可能很少,但是看到那個年紀裡跟大人的對抗,那種擰巴執拗的態度並不陌生。
我同時代裡的同學,也有以這樣態度對待老師和家人的。
明明想要他們的關注和關愛,且又不屑於他們的表達方式。
在少女王曉冰眼裡,老師送的鋼筆,媽媽偷聽跟朋友的聊天,爸爸送的錢。
都是打著愛的名義虛偽的做法。
在這個年紀裡走過的都會知道,處在這個年紀裡都有過跟成人世界的對抗。
只是有些人很明顯的表現出來,有些很隱晦的化解。
影片中的幾個鏡頭讓我印象深刻,電影一開始的正在擦拭的美麗身體(後面才知道,是王曉冰的屍體),王曉冰騎著自行車飛奔在黑夜的身影,李小路站在岸邊冷漠的看著對岸的王曉冰。
劇中王曉冰擰巴執拗的性格,搞不懂爸媽的離異,想不通好朋友李小路的疏離,猜不透是不是喜歡自己的教官,可這一切都無人訴說。
之前的還有個可以說秘密的好朋友,因為不同環境後的種種變故導致的疏離,最終走散。
就像他們最後一次見面出去玩在河邊的鏡頭,李小路冷漠的看著河對岸的曉冰,就像一個不認識的陌生人。
那個飛奔在黑夜的身影,就像是要逃離身後的一切,可終究逃離不了心裡的枷鎖,擺脫不了恐懼與孤獨。
如神話人物哪吒,剔骨還父,可是還得清嗎?
剔骨還父之後的哪吒有仙人神助可以重生,而王曉冰是自我毀滅,選擇了一個最決絕的方式結束了這一切。
最後李小路拿著那一盒王曉冰留給她的煙頭,她才明白自己的好朋友有那麼多的孤獨、無助和秘密是與香煙陪伴的。
每個在青春期擰巴掙扎過來的人,要麼跟主流大眾把手言歡,要麼寧死不屈不被大眾接受。
就像最後王曉冰和李小路各自的歸途。
大師 | 視野 | 焦距 | 薦影 | 講影堂 | 觀影夜豆瓣小站:聲色場所新浪微博:@聲色場所微信公眾號:聲色場所
哪吒是中国最具反叛精神的神话人物之一,他断臂剖腹,剜肠剔骨,还于父母,用莲花莲藕作为新的肉体。
如此惊心动魄,以至于童年时代看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哪吒闹海》久久难以忘怀。
李霄峰电影作品《少女哪吒》中的角色王晓冰和李小路,各自也都具有“哪吒”的一面。
当拖着课桌霸气站在教室门口的李小路出现,打破了晓冰心里的坚冰,如同找到了同类一般,心有灵犀,两颗心迅速靠近。
小路外放,喜怒形于色;晓冰内敛,傲气不屈。
电影中没有点明,但晓冰和小路对父母(权威),老师(教育),学校(体制)的反抗依旧可以隐隐感受到。
李霄峰没有塑造伟大的父母、教师形象;他让两个少女读“三毛”而不是“琼瑶”;他让小路放走了一匹被束缚的白马;他让晓冰奔向了无尽的夜,如同脚踩风火轮的哪吒一般义无反顾。
晓冰母亲作为老师,在学校时对晓冰严加看管,另外婚姻危机促使母亲对晓冰的关注趋于变态,她要死死抓住唯一的孩子,“偷窥”女儿成为家常便饭。
学校老师迂腐,惺惺作态。
这些都与晓冰的性格格格不入,孤傲的晓冰承受巨大心理压力。
电影高潮的一幕出现在晓冰一大家子各怀鬼胎围攻晓冰,忍无可忍的晓冰爆发出“哪吒”一面,割腕放血,还于父母。
为自己而活的晓冰,是不一般的中国电影形象。
看惯了俯首称臣,唯唯诺诺的中国式奉献,大胆活出自我的人物想想都让人激动。
电影里晓冰和小路都喜欢“三毛”,排斥“琼瑶”。
这在青春期的少女中显得另类独特。
三毛痛快活过的一生,不能忍受虚假的性格,影响了晓冰与小路。
两个人对三毛文集的爱,也成了她俩之间的一种默契。
后来,小路谈恋爱,将三毛文集转手男友阅读,晓冰的心理受到了伤害。
小路转学,然后两人升学,至此俩人开始奔向不同的前程。
晓冰跟小路分享的第一个秘密是“台风要来了”,小路跟晓冰分享的第一个秘密是“我今天早上救了一匹马,放它走了”。
自由奔跑,驰骋于天地,是马儿天性。
小路在看到拴在电线杆上的马时,不由自主的将它放走。
晓冰对小路佩服得五体投地,直接对小路说:“你真好。
”无独有偶,李睿珺新作《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也有类似情节,被放走的白马象征着自由,无拘无束。
其实晓冰还有很多“秘密”,这些秘密母亲不知道,也没有分享给小路。
成年后,从北京回到家乡宝城的小路,偶然间遇到明显苍老的晓冰母亲。
母亲请小路到家里做客,屋子褪去了往日的光辉,显得老旧阴沉。
小冰母亲将一个铁盒拿给小路,说是晓冰叮嘱一定要给小路的。
晓冰打开,是一盒子的烟蒂。
这就是只属于晓冰一个人的“秘密”,一根烟就是一个“秘密”,眼前似乎呈现出一个少女吸着烟沉思的模样,她背负着与她身体不相符的重压,思考着无人能理解的人生。
无人倾吐的无助与孤独包围着她。
电影的最后一幕,重新聚焦少女时代的晓冰。
暗夜里晓冰骑着单车奋不顾身的往前冲,李霄峰特意用追光灯打在晓冰身上,仪式感特别强烈。
像是逃离压抑束缚,像是去寻找小路,像是去追逐她的爱情,像是追寻理想,像是奔向无拘无束的自由。
联想起前面剧情,人口普查员来晓冰家调查人口,晓冰问了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她报了自己家里人口,将自己排除在外。
世界人口何其多,少了自己也没多大关系,那一刻晓冰决定离开。
《封神演义》中哪吒与东海龙王起冲突,当四海龙王联名奏准玉帝来拿李靖夫妇问罪时,哪吒说: “一人行事一人当。
”为了不连累父母,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当场自戕。
晓冰化身为哪吒,终免不了一死,等待浴火重生。
然而这一切电影里表现得比较隐晦,很多观众体会不到。
一旦理解到了便会泪流满面。
《少女哪吒》中很多意象都有象征意味,除了上述描述的几点,河流、军官、爱情,也都可以细细分析。
这类电影看起来简单,但其实一点也不简单,它蕴藏了导演的人生观世界观,往往包含独到的见解,这也是我喜欢作者化电影的原因。
参加香港、上海电影节期间,我也会特别关注国产电影。
因为我知道在浮华喧嚣的中国电影市场,依然有“哪吒”般的导演在坚守属于自己的阵地,创作真正的电影。
这些作品也许有不足,也许被诟病,但是蕴含其间的反叛精神,弥足珍贵。
“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地活着,别的活法,都不算是活。
”这是晓冰的坚守。
也是李霄峰们对电影的坚守。
然而这些作品要么消失于电影市场,要么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排片。
所以我特别珍惜与它们间的亲密接触的机会,也会毫不保留的为发现的佳作而吆喝。
《少女哪吒》改编自绿妖同名短篇小说。
李霄峰大刀阔斧的进行了改编,除了加入一些富有哲理的对白,也增删了一些内容。
增添了剧中人物,并具体阐释了他们间的关系,勾勒出了一个九十年代的中国城镇面貌。
电影删减了晓冰、小路成年时代的社会遭遇,毕竟未经社会磨平棱角的青春少女才是“哪吒”最佳代言人,就让她消逝在暗夜里吧。
脚踩单车的晓冰决绝毅然,像极了脚踩风火轮的哪吒。
单薄的背影,简单的行装,一辆单车,也像极了四处拉投资、找发行的独立电影导演的漂泊的身影。
电影的布景和美术,也可以看出李霄峰的考究。
诚意的表达不仅要在剧本上下功夫,也要对电影各个方面的严格把关。
我是在今年三月香港国际电影节观看此片的,当时放映现场效果很棒。
作为一个成长九零年代的人,电影中很多场景都似乎出现在过我真是的生活里,课间操,闹哄哄的教室,学校的喇叭,学生与老师的对抗,小纸条,密友间的“秘密”,一切都历历在目。
也许这就是共鸣。
《少女哪吒》的电影,看了个开头就看不下去了。
我和作者绿妖其实算是同一时代的人,然而同时代的青春期,也一样能有极大的不同。
毫无认同感,甚至没有旧时代的亲切感——我分辨不出电影拍的到底是什么年代。
看到俩女孩走进河里,河水淹没了晓冰头顶那段我就关掉了电影——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莫名其妙的就跑河里去,又不是真要自杀。
小说原作我是看过的。
绿妖的文字是很好的,我喜欢她的《阑珊记》,但是不喜欢这个《少女哪吒》。
她有个旧文好像叫《我们的时代曲》我也不怎么喜欢——我发现但凡她以少年时代为主题的,我都不喜欢。
也许是因为缺乏共鸣和认同——她写现代职场,多多少少是有认同感的;但是写少年时代,写强烈的情感和挣扎,我就没法理解了。
其实看《少女哪吒》小说的那两天我一直在努力回忆我的少女时期,回忆我的中学时代——我发现能想起来的,已经不多了。
有一些片段,有不少片段,短短的,就像那些两三几分钟的视频,没头没尾,没前没后,只突然跳出来那么一段,画面挺清晰,有景也有人,大多是默片——似乎画面要比声音更容易在记忆力保存。
而情感和情绪,当时曾经浓烈的情感和情绪,我已经记不得了。
我能记得当时在哭还是在笑,但是不记得当时的悲伤和喜悦。
被父母训斥的画面还在记忆里,但是当时曾有过的难过——那种难过的感受,已经没有了。
如果我说我记得当时是难过的——所能记得的,也仅仅是“难过”这个事实,而非记忆的再现。
和同学在校园里共行的画面也还留存,但是,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是否高兴——连是否高兴这个事实都不记得了。
如果说我现在还有一点残存的感受的话,那就是惊惧感。
我不知道惊惧感是否是所有情感里刻痕最深的,但是我现在还隐约记得犯错后被母亲训斥的那种惊惧。
偷看小说被抓到、考试没考好、练字时衣服沾了墨汁、洗碗打破碗……但是这种惊惧感现在其实也已经很淡很淡了,不努力回忆的话,几乎也想不起来那种感受。
我不知道别人是否也像我一样,在记忆里最先失去的东西是情感。
我记得的画面有很多,记得的感受也不是没有——我记得南方夏日的那种热气蒸腾,火辣辣的大太阳,热烘烘的午后,铺着草席的床上有一本《绝代双骄》——我记得那种热的感觉。
我也记得夏日里井水的凉意,记得冬天手指冻僵的那种又冷又麻的感觉——不过感觉和情感好像是俩码事。
我不记得当年的悲伤,也不记得几时快乐过——高兴的时候一定是有的,但是我想不起来了。
我能记得的,只是看小说的那种快乐。
我不记得因人而起的快乐。
那时候也有小伙伴。
记得当时我和一个女同学走得很近,暂且称她为L吧,我对她印象很深,我记得她的模样,我甚至还依稀记得她的字迹——传纸条这种事儿,我当年也干过。
我和她互相抄录传递席慕容的诗。
我和她一起在校园里走来走去,在众人的目光里,被指指点点和议论——很大原因是因为她,她当时是校内知名美少女。
有不少男生追捧她,还有高年级的,我记得那个高中部的,在当时看来挺帅的男生——我现在已经完全不记得他的样子了,只记得当时是觉得他长的好的。
他让人拔了她的自行车气门芯,然后自己陪她步行回家——现在看来当然是很老土的桥段,不过那时候,我们都没见过世面。
当时,她虽然被男生们认为长的好,但是女生们不喜欢她,都说她不过如此,而老师们也不喜欢她,尤其是我爸爸,很看不上她书念不好又“妖妖娆娆”,于是就说她长的不好。
以我现在的审美来看,她算不得很漂亮。
五官秀气,眼睛不大脸盘子大,皮肤白个子矮。
但是她颇有风韵,这对于少女来说的确很难得,也难怪当时男生们都认为她好看。
她站姿很直,走起路来很自然地扭着腰,笑起来牙齿很白,最特别的是她看男生总是斜着一溜——现在我知道那叫眼风,是一种风情,不过当年我是不懂的。
当年有女生说她风骚,我以为是嫉妒——现在想想其实也许是她们对那种风情的不恰当表达。
当年我大概隐约也是有点嫉妒她的——那个高年级男生我也觉得帅,但是人家看上她没看上我。
这纯粹是虚荣心的缘故,因为我并没有真的看中那个男生。
我真正看重的男生必须要成绩好——倒不一定要长的多帅。
彼时我对D颇有好感,对成绩最好的W也颇有敬意,这两位都从不搭理L,于是我便觉得L即使比我美貌也不足为惧—我在两性关系上超强的自信心似乎从那时就开始建立了。
可想而知我和L没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虽然我和她也曾一起有过“以后也要在一起”的幻想。
但是我们从未真正的敞开心扉。
我们也并不真正的了解对方。
毕业多年后我们有见过一次,已经分岔得很厉害,毫无共同语言。
我现在怎么想,也想不起我当年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是不是真的高兴。
还是仅仅是为了有个伴?
但是我记得有一年暑假,大夏天的,我走了很长的路去看她。
现在所能回忆起的少年时的喜怒哀乐,似乎都是模糊的。
如果有人问我,当年过得好不好,我想我真的很难清楚的回答——原来岁月真的会冲淡一切。
甚至还会让你,对当初的自己无法理解——比如,现在的我真的很难理解,当年为什么要走那么长的路去看她?
“我有一个秘密:如果你沿着河堤一直向前走,你就能走到世界尽头,如果你走得足够久,你就能回到原地,因为地球是圆的。
”绿妖小说《少女哪吒》的开篇,以多层嵌套的视角,显影出她眼里的“她”。
作者以小说主角之一李小路的回忆视角,引出了另一主角王晓冰在少女时期写就的动人文字。
“她”,是女作家笔下的初二女生,是初二女生在字里行间追忆的文学社才女。
这段文字,是三位女性连环嵌套的少女见地。
2015年,影评人李霄峰的电影处女作《少女哪吒》公映,电影改编自绿妖的同名小说。
影片讲述了初二插班生李小路结识班上的优等生王晓冰,成为无话不谈的密友,两人在短暂的时光里一起阅读三毛作品,一起发现并守护着小城里专属于她俩的秘密圣地,后来李小路转学结识了阳光男生徐杰,中考受挫的王晓冰考到卫生学校,并在军训中结识了理想主义者李教官,两个好友渐行渐远,各自埋葬自己的青春……直到二十年后,李小路重回故乡打开了尘封的记忆。
被高喊的“秘密”影片脱胎于原著,却成了另一个独立的故事文本,然而其中还是保留着一条似断未断的脐带——少女间的“秘密”。
在原著中,两人的友谊本身就是秘密,它诞生于两人对文学同样的痴迷,诞生在两人共有的对老师和分数的叛逆里,它被文字铭刻在每一封急切分享心事的信上。
电影则做了大胆的视听改动:秘密,在影片中是被公开喊出来的。
两个少女在河堤边的私密经历成为获奖作文,并被老师点名要求公开在全班面前朗读。
彼时的情境,在少女的国标朗读腔调里,粗暴剪切到闪回段落:一次春天的郊外作文课,两个叛逆少女受够了语文老师酸腐的诗朗诵,默契逃离到果园的杏树林中,分享了还未成熟的酸杏,被果农和恶犬追击,一路逃到河堤,两人惯性收不住,直驱到河中,李小路在浅滩停步,周遭一片死寂,空气凝固,王晓冰已经消失在早春冰冷的河水里……同伴消失的恐惧,把死亡的压力灌注到李小路身上,她哭喊着搜寻与她心意相通的密友……直到,河对岸一个矫健的少年从河中抱出了呛水昏迷的王晓冰。
之后,李小路似乎忘却了王晓冰落水的事实,转而结识了威名在外的阳光男孩徐杰。
在原著里,这一段落是王晓冰第一次本能接近死亡的“春之祭”,它被忠实记录在散文《春天在宝城的河堤》,成为文学社的文章, 是唯一一篇书写春天的文章。
文学社由王晓冰和李小路创办,共有四位女生,只出过一期。
一切都是私密的,尤其是王晓冰对自杀的天生亲近,与灿烂的早春形成最隐秘的张力。
而电影中,这段经历从男孩的介入,到被记入作文公开朗读,原本仅属于两人的秘密被多次曝光,成为了影像,却背叛了“秘密”的根本属性。
相比被曝光的范文朗诵,李小路夜访造船厂的“秘密”显得更具电影感。
为了能跟王晓冰结伴上学,李小路跑去造船厂找父亲要一辆自行车。
漆黑的夜,巨轮的侧面密布脚手架,十几把焊枪交替迸出火花,李小路远远对着其中一处火花喊话,老爸手不停活,远远作答,工友们和歌一般起哄,喊声伴随着电焊声有如交响。
最后,李小路喊了一句“台风要来了”,老爸问“你怎么知道”,李小路喊“是个秘密!
”,她的笑容骄傲、狡黠,还有些许甜蜜。
在一众粗犷的汉子面前,少女骄傲宣示自己有了秘密,她理应拥有复杂而迷人的表情。
一年以后,王晓冰中考失利,进入枯燥乏味的卫生学校,她趁夜色逃离军训想去找李小路,却被英俊高傲的李教官逮住。
她被迫从墙头下来的那一刻,突然反客为主,一步步逼近李教官,“我本来要去见自己最好的朋友,告诉她一个秘密”,“什么秘密?
”“秘密,不告诉你。
”王晓冰转身就走,留下李教官愣在黑夜里。
彼时,一个早熟狡黠的怀春少女在影像上成立了,她对着自己心仪的男人骄傲宣示拥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并且共有秘密,她把本属于密友之间的秘密变成了女人的魅惑武器,俘虏了李教官。
真正的“秘密”,不该被高歌,更不该被夸耀,原著第二章整个章节都是王晓冰写给李小路的信,章节标题为“很多很多的秘密”,这是独属于密友的秘密。
影片中唯一被保有的秘密,是李小路放走的那匹白马。
在李小路插班的第一天,她告诉王晓冰自己放走了一匹白马,那是她分享给王晓冰的第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终于在影片结尾被表现出来,她放走了白马,此后只梦见过一次,它像青春一样,跑了就不再回来。
真正知晓此事的只有她俩,而真正经历此事的就只有李小路独自一人。
被割裂的奇观与现实《少女哪吒》的原著,以少女成长的顺时时序剖析了在一个少女眼中,另一少女毫无保留对其袒露内心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为较强的叙事性特征,映射了青春期少女不断成长蜕变的进程。
相较之下,电影的叙事性有所削减,由于视角所限,不得不分割为两人单独的成长际遇,且偏重于王晓冰的遭遇更多。
初中、技校、实习的断裂式演进过程,导致了影片不得不以片段式的情绪段落和视觉奇观去平衡电影本身的先天媒介缺陷——无法直接表述人物的心理变化。
因此,影片中出现了诸多具有奇观特性的隐喻场景。
两个少女相识之后,王晓冰感叹李小路放走白马的善意,带她去“吃小灶”。
乍暖还寒时的锅炉房,柴火劈叭作响烧出暖黄色,蒸腾的热气里,规则排列着每教职工带的午餐饭盒,高密度的室外光线洒进门里,两个贪吃的少女打开饭盒偷吃鸡腿,那一刻成为剪影。
本属于两个少女偷吃的秘密,被唯美化表现后,被同样来偷吃的猥琐的保卫处长打断,又一次终止了由秘密构成的线性故事的可能。
除去唯美化的视觉奇观,影片还需要饱满的情绪段落达到效果。
比如王晓冰的实习遭遇,以及她的家庭矛盾。
王晓冰被父母亲戚等人联合镇压爱情自由,那是一场重组家庭的大聚会,爸爸的现任妻子、妈妈的现任男友,与娘舅、外婆发生了口角,继而引发了爸妈间的战争,愤怒绝望的王晓冰用唱盘碎片划开了自己的腕动脉。
接下来呈现出闹剧的一幕:妈妈哭喊着阻止,这个自杀动作并未让王晓冰成为“哪吒”,反而更像是做戏抗议,因为本该是事件主角的王晓冰被大家抢了风头,她表示不满。
当然,这是一句戏言。
其实真正的遗憾在于,原著所述的王晓冰对母亲的反抗,削骨还母的决绝,都因为影片叙事重心的偏移而丧失殆尽。
这个遗憾在最后做了尽可能的视觉弥补:王晓冰全部的怨念,画作满满一铅笔盒的烟蒂,在李小路二十年后打开的一刻爆发出来。
原著中,在尾声部分,李小路对她和王晓冰之间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曾经宛如恋人但并不当真……证明我并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
对李小路而言,王晓冰是她生命的证明,可惜的是,青春已死,她们真正意义的生命都已经消逝。
影片为了表现这一点,特意在片头展示了一具富有鲜活气息的尸体被擦拭入殓,为了加强呼应,则在片尾插入了李小路放走白马的短暂段落,这是一次割裂了奇观与现实的改编,哪吒已去,空余少女的躯壳。
而原著,则以文章和书信贯穿着少女对文学的见解,她们对三毛、古龙、张爱玲等人态度暗示了成长轨迹,以王晓冰原创的《拾吃记》不着痕迹地折射现实质感,哪吒一天天地挣扎着重生……《少女哪吒》是由秘密构成的故事,小说本身也像秘密一样,不可被影像言说。
小说《少女哪吒》的故事分为四个部分:花朵与果实、很多很多的秘密、少女哪吒以及尾声,故事中,李小路是王晓冰的伙伴、倾诉对象,却不是她的精神共同体,尽管她可能是唯一理解王晓冰的人。
李小路的外壳是不良少女,这个外壳是两个少女成为朋友的契机。
这一点,电影的开头表现得更加充分,李小路单手拖着一张课桌气势汹汹地登场,打断了语文老师的读书声。
这个出场的平地一声雷效果,最大程度上发生在王晓冰的内心,几乎可以感觉,她在看到李小路的一瞬间内心是缩紧的。
所以她会主动写纸条告诉李小路一个秘密,友情开始的最佳方式就是交换秘密。
而李小路交换的她在路边放走一匹马这个秘密,则进一步点燃了引信,这条燃着的火线之路,就通往王晓冰的心。
之后,她们因偷吃小灶被罚在煤渣跑道上奔跑,她们谈到彼此共同的阅读对象都是三毛,而不是琼瑶,仿佛已将同龄的女生们远远地甩在了后头,三毛这个形象所代表的自由、浪漫、不羁、无拘无束的精神气质将她们系在了一起。
或者可以说,当王晓冰初次见到拖着课桌的李小路的时候,她见到是马,是三毛,是代表着自由、桀骜不驯的一种符号。
在电影中,她们友情的根基其实很脆弱,当后来,两个人的成长轨迹错开后,李小路甚至无法作为王晓冰的生活旁观者,而王晓冰也不再需要李小路的陪伴,她像哪吒一样孑然一人,选择独自走入生活的洪流。
电影接近尾声时,人口普查局上门做了一次登记,她向来者问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之后的镜头中,她伫立门旁,配以一段低压感极强的音效,电影对她最后的去向做了空白处理,电影开头的太平间场景,几处女性身体的局部镜头似乎暗示她死了,那已经不重要了,毕竟,哪吒总有一天要离开的。
但是,有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无法感受困住王晓冰,使她如此狂暴、决绝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环境。
电影里出现多次的黄梅戏说明了这是安徽的一个小县城,近郊有河流、有树林,镜头里偶尔出现工地上焊铁时四溅的火花暗示了它还在不断兴建、完善,在90年代的中国,我们可以找到无数个这样的小县城,生活在这样小县城里的人自然有难解的精神苦闷,这种苦闷,绝对不只王晓冰有。
王晓冰的家庭环境里,父母离异,母亲无依无靠,因此对女儿的举动格外敏感,会偷听女儿和密友说话,截下女儿写给恋人的信件,而除此之外,在王晓冰跟踪母亲到招待所的那场戏里,这个母亲透露出来的更多是一种脆弱、孤独、无助。
在面对一群成年人时,王晓冰反反复复抛掷出了“虚伪”这个词,这种“虚伪”,我们可以在那个自己偷吃小灶却罚她们跑操场的体育老师身上、那个口头羞辱李小路的化学老师还有王晓冰父亲的第二任妻子身上,以及那个骚扰王晓冰的妇产科大夫身上看到,然而,这种“虚伪”依然太轻了,以至于让王晓冰的那种几近残酷的冷硬,显得像一颗自身凹凸不平的石子,在用自己锋利的边缘去攻击周围的环境,也就让她在那场家庭争吵中的“割脉还亲”无法成立,只徒留一种自我宣泄般的姿态感。
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在王晓冰走到一个更大、更广阔的环境里头,她注意要头破血流。
电影的选角是好的,李嘉琪与李浩菲都少女得恰到好处,一种尚未被浊气污染的干净,尤其是李嘉琪,头发全部束到脑后,额头光洁饱满,微笑时,似乎文静亲和,然而她一抿嘴,脸部线条又变得坚毅,拒人千里。
电影里的两段爱情,并没有发生太大作用,甚至也没有对两个人的成长产生什么影响。
尤其是对李小路的塑造,篇幅不够,观众无法看出她跟王晓冰之间的对比。
除了成年后,李小路走到她放走马的那个街头,直到此刻,观众才会意识到,李小路只是、并将永远是那个放走马的人,而不是马本身。
就像一个俯拍镜头中,李小路拖着课桌从画面边缘擦过,学生们都规整、界限严明地站成一条条线,只有王晓冰,从画面中心的位置脱离了队列。
导演显然也意识到了少女哪吒只有一个人,“晓冰在三好学生乖乖听话的外表下,有着胡思乱想狂暴不羁的东西,我呢,一直是个坏学生,可是内心里我懦弱、怕事”,但他仍没有处理好这一点,也就无法描述清楚两个女生从相识的那一刻开始,对于彼此的意义。
王晓冰前一秒还在笑闹,后一秒就突然抱膝蹲在地上,乍暖还寒,忽冷忽热。
这也让我联想到我自己的青春期,外界的一部分折磨我,我也要折磨外界的一部分作为回报,尽管折磨我的这部分和我折磨的这部分并不重合。
亲近的朋友对我有种微妙的恐惧,因为我的阴晴雨雪总是没有预报就直接降临。
我意识到这一点但并不收敛。
我亲爱的朋友,我那折磨你的古怪,实际上是种咬牙切齿的撒娇。
我像王晓冰一样,期待我的李小路回头,蹲下,抱住我,冲我笑。
当然我也喜欢看你因为我而气急败坏的样子。
我喜欢被惹毛的,毛绒绒的你。
王晓冰是中国电影里难得一见的拥有愤怒的少女。
她拒绝被审判——你们,你们这些大人,未必比我活得明白。
而中国的父母天然有审判女儿的道德资本,你的生命,你的成长,你今天泼到我们身上的尖锐声音,都仰仗我们的付出。
所以王晓冰选择像哪吒那样把自己的生命扔在地上,毁掉这份由母亲单方面赠予的无法拒收的礼物。
我不会把她的愤怒粗暴地划分为矫情。
只有把欠债还清,她才能摆脱下位者的处境,她不要做任何人的奴隶。
她不是那种因为奴役关系里有爱就稀里糊涂接受这一切的人。
我对她的理解源于我身上还没有完全消散的全能自恋,从主观臆断的角度我明白她的愤怒——为什么这个世界不能像书里描写的那样,像我想象的那样?
为什么你们这些大人告诉我的和你们实际上做的并不一致,而你们却丝毫不为此脸红?
最重要的是,为什么我要接受这样的世界?
我有愤而离去的权力。
电影题名中少女和哪吒组合在一起,青春、叛逆与死亡的意向就呼之欲出,桀骜个体宁为玉碎反抗社会不是一个少见的母题,凭着自己的生命体验,观众尽可以对这条线索给出自己的判断。
但如果抓住这个关键词不放,可能也就错过了《少女哪吒》的神髓所在。
两位女性主角的青春遭际虽然是影片的主体,青春的概念却并不领衔电影,将它强行归向青春电影类型更像是一种呼应当下热潮的权益之计。
绿妖的原著小说是网络时代个人经验书写的代表,我们并不以此否认其中或许有严肃化与文学化的价值升级,但故事本身仍然贯穿着一种小群体共通的心态与目光。
经历现代化过程重新型塑了自我的青年人们在回首小城旧事时是相似的,那是一种怯生生又带有幸存感的目光。
有意或者无意地,《少年哪吒》不仅重讲了这样的故事,也捕捉到了这种目光,并以之统领全篇的美学风格与叙事脉络。
晓冰是故事的主角,小路是电影的主角。
故事比在小说文本里更清晰地透露着,它是被小路讲述的,因为这个角色不再隐藏文字之后,而是活活泼泼地站在银幕上了,这种目光也就被揭示出来。
影片中的场景是被抽象化的现实空间,碎片化、不连贯地遵从回忆的逻辑互相组接,神秘并与生死相关的河堤、巨大并灯火通明的建筑工地、总是在上演着戏剧性场面的二层小楼分立,被感性氛围夸大。
正如导演在访谈中提到,在布置晓冰家时他坚持这个场景应当缺乏人气,关于晓冰的一切在这种目光中被表现主义地呈现,看似断裂的影像风格因此而恰如其分了。
影像引导着我们,不是去看晓冰叛逆、自毁的哪吒故事,而是小路对记忆的选择如何透露她本身。
从《天仙配》到《牛郎织女》,最后是《女驸马》,三出黄梅戏恰恰对应着这个人物自我认知的转变,她被同伴引领着去寻找自我,又逐渐脱离这种依附关系寻求独立的身份,她的叙写态度层层叠叠,在仰慕、珍爱、思念、怜惜里也夹杂着厌烦、排斥与隐隐约约的优越感,这些态度的互相推攘,把影片调子从时光的抒写转向情节的急转直下,另一个人物显得越来越惨烈、狼狈、忧愁。
直到被讲述的故事结束,小路“中状元”归来,与“过去”重新相逢,面面相觑。
她受惊的态度提醒观众,那一盒烟头,正是她自己封藏的前尘往事。
晓冰的故事是另一种命运可能的演绎,也是出走他乡的青年留下的一截生命,反抗被抒发为一种情怀,但反抗的史实是黑暗而痛苦的,影片末尾得以升华,不是命运猎奇,不是叛逆共鸣,而是白藕化身的哪吒直面往事时从逃避到和解。
叙述者从说故事的架子中解脱出来,此前角色自发生成的虚饰与美化都烟消云散,而此刻的自反为当代的青年叙事,提供了得以完整的笔法。
《少女哪吒》从摄影到配乐都颇为不凡,更为难得的是它药中肯綮地讲述了一个真正属于新一代人的故事,在优秀班底的配合下,导演也表现出了自己的目光、品位、文艺功底,相较于当下市场的群魔乱舞,这部电影再有生涩之处,都已不在话下。
但它所得的票房与评论毕竟惨淡,或许是因为当代的观众对影像与文字两种不同媒介的接受程度相差甚远,或者说活跃于网络的豆瓣青年消费能力实在太差,肯定的是排片量起了最直接的作用,这样一部完全算不上高冷,按理来说与当下社会群体心理背景颇为匹配的作品输在这里,可见当下电影毕竟是一场资本的游戏。
《少女哪吒》影评:以马为梦,和以梦为马 文:黄元樱导演:李霄峰编剧:李霄峰、王沐、潘彧主演:李嘉琪、李浩菲类型:剧情/伦理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片长:98分钟观影反应:据说釜山首映后立刻有外国影评人在电影节场刊打满分。
笔者看的第二场放映基本满座,无人中途离场,映后交流反应热烈,很多观众看哭了。
评论:电影改编自绿妖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插班生李小路与优等生王晓冰相识相知,成为好朋友,到渐渐分歧,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路。
最后王晓冰走了,李小路三十多岁小有所成后回家乡收到晓冰留给她的一只铁盒,盒子里装着无数的晓冰曾经孤独无助的时刻……首先影片的完成度相当高,故事架构很完整,人物立得起来,连美术都做得非常细致,90年代中期我家里也不乏几样摆在片中的道具。
影调和镜头语言风格非常契合,连遗憾之处也显得同调同源,这说明导演具有足够的掌控力。
影像具有内部的一致性,那是纯净、灵动的少女气质。
这在华语电影里是难得的,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更显得难能可贵。
影片放映结束,导演问我有没有打到我的地方。
我告诉他片中我最喜欢的一场戏:人口普查,晓冰在家门口告诉调查员家里有两口人,又随口问了句世界上一共有多少人。
她拉上纱门,站在那里。
我知道她要离开了,她没把自己算在家庭人口里。
她会认为身在哪里都无所谓,都很渺小,身不身的也没什么,反正心已死。
她的成长终止了。
用这样的方式表现诀别,寥寥几个镜头,没有直接的伤痛,节制却震撼人心。
我跟导演说;少女的成长总是这样,有些人能顺利长大,有些人却注定夭折。
片名是《少女哪吒》,其实似乎应该是“少女”和“哪吒”。
李小路是少女,只不过是符合时宜地叛逆;王晓冰是哪吒,她早慧、敏感,最终很难不以“自杀”对抗这个世界。
不论“死去”还是“消失”,都是自杀,并且我能看到的她只有自裁一条路。
青春题材的电影,离我们最近的是那么多怀念:一起追过的女孩,一起逝去的青春,中年男回忆初恋女友……主要还是以青涩恋情为依托展开。
写少女成长的电影,我最后看过的有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是从家庭关系内部展开。
其实漫长的少女黑暗期,往往相依为命最多的是那个共守秘密的最好的女友。
绿妖自然是那个得已成年的李小路,她忘不了与之共享黑暗的王晓冰。
可是李霄峰作为男性拍一个这么女性主义的题材,还把两个女孩鲜明地区分开来,各自刻画得很不错,是有一点让人惊讶。
也有中年男表示影片无法让他入戏,台词和表演都拧巴,跟人物的状态不同步,还有整个故事背景没接上地气的缺憾。
我能理解他对少女心思的懂得无力,少女就是拧巴的,自我协调性差的。
如果同样是叛逆期很漫长的女性观众,会很容易感同身受王晓冰孤独的骑行,会在李小路打开铁盒看到满满的烟头时泪流满面……我觉得改编小说的电影能拍得比原著好很少见,如果那还不是个烂小说的话。
绿妖的原著花很多笔墨去描述王晓冰成年后复杂琐碎的生活境况,李小路主要是收信者和阅读者。
最初的优等生去读卫校,考大学,又不好好读书,各种折腾自己;最初被退学的李小路因为渐渐对世俗开窍,生活也渐渐步入正轨。
个体生命就是这样,不可能永远顺着我们的期望或猜测往前发展,而是你根本阻止不了她自由生长的态势。
在电影中,绝对的主角还是王晓冰,只是她没有再向李小路倾诉生活,早已经无可倾诉。
只有最后那盒烟头是对好友最后一次集中倾倒自己的孤独和无望。
影片的结尾还是开放式的,讨论王晓冰到底有没有死是没有意义的。
就像片头被擦拭的少女身体,和被小路放走的白马,都是一种意象。
以马为梦的李小路模糊地知道:要把马放走,才能去看世界;以梦为马的王晓冰也许一意孤行地获得了一个无限的甚至永恒的世界,那是不是梦境也无关紧要了。
(转自凤凰娱乐)
上周,有幸通过后窗放映,提前看到年轻导演李霄峰的剧情片处女作《少女哪吒》。
在充斥着特效、大场面和程式化爱情的电影院里,能看到这样一部具有浓厚作者气质的电影,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无论是少女青春成长历程的主题,还是电影中着力打造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小城生活状态的真实还原,都可谓在院线电影中独树一帜。
然而遗憾的是,这部电影可谓“成也作者意识,亡也作者意识”。
由于李霄峰对自身风格的坚守,我们看到了一部画面优美、配乐动人、镜头感强烈的作者电影;但也由于导演过度的自我意识,整部电影在叙事上支离破碎,表演则用力过猛、前后风格不一致,许多意象和隐喻也显得生硬、刻意、缺乏基础。
在一位成熟的电影作者的道路上,导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开场,导演就以两位女主角传纸条式的私密对话,引入了两个象征色彩强烈的符号:台风和马。
如果说台风喻指着未来发生在王晓冰身上的种种风波的话,那么李晓路放走的白马,既跟两个女孩的梦想相关(即所谓“以梦为马”),也似乎预示着这两个女孩未来的生活将渐行渐远。
这两个意象,透过象征着自由、浪漫、不羁、无拘无束的精神气质的三毛作品,构建起两个女孩之间的友谊。
然而无论是她们俩的走近,还是日后的渐行渐远,影片中都缺乏足够的线索交代。
在绿妖的小说原著里,李晓路和王晓冰都定性为两个不同的阶级的代表,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家庭背景,都很难让她们产生真正的共鸣。
因此,与其说李晓路是王晓冰的朋友和精神共同体,倒不如说前者只是后者的伙伴和倾诉对象。
而在电影里,原本还是非常亲密的同桌,镜头一转,已经变得一前一后,王晓冰在台前高声朗读作文,而李晓路只能在教室最后面为其暗自鼓掌。
这样的突然过渡,由于缺乏足够的连接,显得比较突兀。
同样的突兀还体现在王晓冰和母亲的冲突之中。
母亲为了报复女儿砸碎父亲留下的古典乐唱片,撕掉了女儿看的小说。
在这一冲突过程中,由于没有近景镜头,我们始终不知道女儿看的究竟是什么书。
后来,王晓冰把这本书修补好,送给了暗恋李晓路的徐杰。
剧本里写明:这本书是《楚留香传奇》,联系到徐杰练武的爱好,王晓冰这样的举动应该是对徐杰的明显示好,是跟李晓路在争取异性方面的暗自较劲。
而在电影里,由于书名的隐去,这样的冲突感被明显淡化,戏剧性也随之减弱。
为了表现两位女孩的叛逆,电影里设置了好几个行为激烈、表演夸张的镜头,可惜这些很重的行为动作,却缺乏足够的动机支撑。
比如李晓路直接拿书本袭击老师,其理由仅仅是因为替同学鸣不平后,被老师冤枉。
不只如此,这位老师后来激烈的言辞和夸张的肢体动作,使得这出戏更多变成了一种搞笑式的闹剧,消减了影片的表现力。
再比如在王晓冰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另寻新欢,母亲无依无靠,因而对女儿的生活格外敏感,以至于偷听女儿的谈话,截留女儿的信件。
然而这样的家庭环境在中国绝非个例,也显然不足以解释,何以王晓冰会表现出如此的冷酷与早熟,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在细节和背景都支撑不足的情况下,王晓冰最终在家庭聚会上的割腕自杀,更多沦为一种徒具仪式感的表演,很难让成年观众入戏。
独立电影,或者说具备独立气质的电影,一向以真实再现生活的原貌和质感著称。
然而就这部电影而言,其台词,距离生活化尚有距离。
影片中,林老师对王晓冰说:“把头发扎起来,不要披着,披着太好看了,影响我们班男生学习。
”以及后来在卫校宿舍里,王晓冰对父亲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这两处台词都显得舞台感过于强烈。
很难想象在现实生活中,师长会以这样的口吻跟孩子对话。
尽管影片在拍摄和导演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但笔者认为,这仍然是一部值得去电影院观看的电影。
毕竟跟雷人不断的《道士下山》,主打草根梦想的《我是路人甲》,以及同时上映的其他模仿好莱坞和迪斯尼模式的影片相比,《少女哪吒》的基调还是温情而严肃的。
不只如此,从摄影、配乐、拍摄等多个方面而言,这都是一部严格按照电影工业流程标准,打造出的一部堪称优质的独立电影,其音画效果会自然让我想起李睿珺改编自苏童小说的那部《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这样的片子,有瑕疵,但仍然值得鼓励。
2015.7.1晚作于竹林斋(本文于2015年7月13日刊发于《南都娱乐周刊》。
)
王晓冰挺好看的。剧本文学性不错,很多隐喻,如王晓冰口中的台风,李小路放生的白马,影子隐喻等。很多构图和布光都还不错。电影对“哪吒”符号的征用主要集中在他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故事上,文化内涵是叛逆之子。白惠元老师将《少女哪吒》与《左耳》《七月与安生》三部片子放在一起作为案例分析近年少女电影的文化症候。他敏锐地观察到,这些少女电影都运用双女主设定形成镜像结构,都涉及到少女哪吒这样一个神话原型,但是叛逆的哪吒都在这些影片中被改写为青春期少女,而这些影片最终都会引向“少女之死”。两位女主角总是一位活着,一位死去,而死去的总是叛逆的那一个。双女主互为镜像,也可视为女性的一体两面,双主体场景似乎让女性可以看到女性的另一种生命可能性,但是“哪吒之死”指向女性观众的自我规训,最终将女性观众缝合进意识形态中
全方位的哈哈哈哈哈什么鬼。所有的人物关系都在精分,台词不超过两个逗号就开始犯病,能把演员表演指导成这个样子就不说什么了。完全不知道编剧和导演在干什么!一星全给短发的小姑娘。
多年以前是Liar的影评粉,然后看着他从影评人到男主角再变成导演,多少有点感情,不过片子实在说不上喜欢;搞不懂中国导演怎么就偏好在银幕上塑造拧巴的女性形象,这倒也无妨,只是叙事省略留白太多,人物立不起来,感觉就是莫名其妙把自己给作死了。
矫揉造作 不懂装懂
逼格甚高,出乎意料。女性意识的觉醒。私小说调调。还是导演自己唱的《故乡的云》好听。
橘生淮南则为橘。#于古有征#
特!别!做!作!舞台剧一样的走位和台词,特别刻意的少女感,一定是咯咯咯的笑出来跑啊跳啊,天呐,太灾难了 留白搞得高大上其实有什么呢,故弄玄虚
有的段落很好,像码头骑车;有的很差,如撕逼大戏。结构有点散,加上略有点乱。
电影完全抛弃了一般的叙述结构,依靠意象和段落来构建剧情,全片最美的地方就是开头,两个演员表演的也还可以,除了极少几个场景外没有考验演技的地方。少女的感觉还算蛮好,但是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从开始两位主角的形象就固化了,整个电影下来只是展现,没有推进,可以在院线看,但是并不是特别好。
除去偏见重看,发现了它美的地方,故事节奏也有种青春蛮横的调子
同样是讲青春,这片太文艺了,也就是说“玄乎”了,好在还有基本的故事在,否则差一点就到了另一个极端。总之,不是我喜欢的风格类型。讲述了两个刺头少女的叛逆青春故事,满篇都是对这个社会大人世俗眼光和态度的批判。
每个人都有一段觉得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青春
以一种“半悬疑”的方式来讲述一个青春文艺的故事,这个方式本来就是比较讨巧,不敢赞同。加上表演、台词和处理上好不矫情,整部电影仿佛飘上在现实生活上的一层浮藻,结尾的白马好也加不了分。
7,提供了一种碎片化,抽象化,风格化表现青少年成长文本的可能,李霄峰的视听表现个人还是很喜欢的,少女间的暧昧还以为会有性向上的指涉,后来发觉还是非常传统处理方式,电影中少年的形象都有棱有角,但大人们都很冷漠压抑,特别是陈瑾的表演,鬼魅感,那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感觉处理得到位。电影文本上对于校园和家庭对少女成长总体是比较夸张极端的,不过细节还是蛮有真实感,校园和家长都不再是青春电影可有可无的存在,这就比那些大人们缺席的所谓残酷青春题材更有现实价值。
影评人兼所谓作家拍电影的套路就是我根本不懂这些主人公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但我对小说感兴趣啊,于是我就去YY改编,等观众都一头雾水的时候,再发挥他们最拿手的洗脑式地胡说八道。
女神说喜欢,我还能说什么呢
有点小含蓄小隐晦
导演很好地把握住了绿妖原著的风格,不是简单的少女心思,而是少女的残酷青春物语,像莉莉周那样。少女哪吒是注定要涅槃的,我并不悲伤,因为罗曼罗兰早就告诉我们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时就死了,余生只是更装腔作势地重复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而哪吒厌恶“虚伪”,所以弃世,只求生如夏花,绚烂一瞬。
装逼失败的片子 画面构图点赞
每次看这样的电影都要暗暗羡慕不听话的学生才是像样的学生,有朋友,敢越矩,敢对抗迂腐的老师,虚伪的父母,还有恶心的上司。小路最后不接受徐杰那一段看得真让人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