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看这部电影前,也看了各种评价,总体就是不太好,但我还是怀着对崔永元老师的尊重,去看了这部电影。
才进去的时候,我也确实很失望。
整个影院,只有五个人,所以我做的是最好的最舒适的位置。
开始几分钟,我被这个乱七八糟的剪辑气哭了,当时有一种想要离开的冲动了。
但是,好歹是我带朋友来看的,怎么也不能离开是吧,于是我就认认真真的看。
我发现这是一部,用现代电影的剪辑手法来评价,就是烂片!!!
因为他的剪辑太差劲了,很多地方,正到了关键之处,他偏偏切换了,得把你气死!!!!!!
然后用电影叙述手法来评价,更烂了!!!
在他想要放给我们看的电影之间关联不够强,导致整个电影看完了以后,根本没有办法记住所有的东西,记不住就算了,还超级凌乱。。
我的感受就是,让我来叙述,估计都不会烂成这样。
用我们学校经常损人的说法就是——你的答辩ppt是不是只做了半小时???!!!
好了,我觉得吐槽得差不多了。
从内容上来说,我认为,认认真真的看,还是有很多感动。
毕竟那些看电影,我真的觉得超级好看。
那些叙述的故事,也超级感人
这是电影里烂漫唯美的一幕。
我看过很多电影特效,看过很多唯美的照片,但当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还是动了。
草原上的爱情,是宏大的,广阔的,因为在这一幕天地下,男子,在马上,牵着女子爱情的红丝绸。
我特别感动这部电影的演员,真的从70米的悬崖,踏马而下。
‘‘究竟是电影重要还是人重要?
’’这是这部电影给人的第一个思考。
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希望你先不要吐槽。
这是个,在现代娱乐圈很需要吐槽的问题。
一个演员受一点伤,继续工作,就不断的上头条,不断的被夸。
这难道不是他自己的工作吗?
难道你自己上班工作,受一点小伤就不用工作就可以养活家人,养活自己了吗?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见演员和任何一种职业一样,需要付出鲜血,需要付出思想。
更需要去验证,一个人对一种职业的最高的敬意。
现代人不断的换工作换工作,可能很难体会到,自我对一种职业的尊敬。
警察,对自己的职业,有着崇高的敬意,也会去思考,是人命重要还是职业重要。
这看起来有些可笑,但我觉得,他很重要。
这就是那个70米悬崖
电影里有一段马上戏特别的爽,看了你会想要去内蒙古策马扬鞭。
他们在马上英姿飒爽,传酒互殇,嬉戏打闹,好不欢畅!!
这是4000多匹马的场景图,原谅一下我的渣拍照技术,当时被这么多马狂奔的场景震撼了,野性,在那一刻得到呼唤,我想去草原!!!!
留一个画面自己想象。
希望有人去看,这个电影值得思考的内容吧。
很多人看我不是药神哭了(其实我也哭了。
)然后很多人去写我不是药神的各个主题,或者分析该买保险了,该注意医疗体制了。
确实,那部电影展现了一个几乎所有人都必须担心的问题——医疗,健康。
这部电影只展现了——历史,文化,草原。
他更像书,需要有人去读。
当你沉浸于他的内容,你会忘记他的形式与技巧。
最后吐槽一句,这上面所有电影都获得了很多外国大奖,倒是没获得什么中国奖。。。。
观影日课之《您一定不要错过》十部电影。
东归英雄传 1993悲情布鲁克 1995黑骏马 1995成吉思汗 2000嘎达梅林 2002天上草原 2002季风中的马 2005额吉 2010告别 2015八月 2017一首诗歌。
九月 · 海子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
电影是可以传播正能量的,那一代电影人是有情怀的,是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的,好的电影总是令人难忘!
令人感动!
当代国产垃圾电影充斥的电影院,反映人性卑劣的电影,向上亿人们包括青春期的年轻人心灵传递的是些什么,真是值得深思!
那些粗制滥造的电影,在人生宝贵的岁月里,耽误了我们许多周末美好的时光,但毕竟时间宝贵呀!
电影院这部片子排的很少,说明商业娱乐化的头脑里,缺乏对中国电影事业和观众的尊重,也缺少对新时代、新机会出现的敏锐性。
我惊喜的看到《我不是药神》这样的反映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的良心电影,获得大众的喜爱,看来好的电影内核是一致的,是传承的,也是大众期待的。
之所以打五星,是发现大众口碑很好的豆瓣评分在5.5分,太不公平了,看来电影院不排片导致看得人太少了,感觉至少在三星以上,6分以上应该没问题。
值得一看,您不该错过。
总觉得自己不够专业,不够眼界,所以只在朋友圈偶尔发几句观后感。
但这部竟然烂到我特意注册账号来不吐不快。
首先这里只说电影本身,想扯老崔反抗强权或者民族大义的请出门右拐。
其次这里只说我作为阅片4000+非专业电影爱好者和付费观众的观影感受,想教我人生道理的请出门左拐。
观影前期待:虽然老崔不是专业资深电影人,但大师级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背景,加上纪律片的影片类型。
让我对这部影片还是有着不小的信心。
但是内心脑补水准,柴静《苍穹之下》非专业观后感:至于逻辑是否混乱,是否能算合格的纪录片这样的问题。
我甚至都觉得没必要讨论。
作为一部电影,画面里竟然出现讲述者竟然多次反复的去看镜头外的提词板。
这tm是网络直播吗?
作为一部电影,在几个素材拼接的时候竟然不能做到音量的相对统一。
多处出现部分内容音量过大,高音刺耳的地步作为一部电影,讲述者遇到语言磕巴、嘴形对不上竟然也能剪进成片之前的国产院线烂片如果还停留在主创盲目自信或者片方投机取巧的阶段。
那这部片就是在赤裸裸的嘲讽观众的宽容度以及钱包。
随便一条抖音视频都拍的比这认真。
抛开能力不说,至少这几个问题但凡对电影还有起码尊重的电影人都能做好。
片名很像公众号那些文章“千万不要错过”、“你一定会喜欢”、“打开后根本停不下来”之类题目。
我承认老崔是吸引我看这个片子的原因之一。
不想说老崔(我们那些年爱笑谑“假话假话永远吹”),只想说说这部关于内蒙古电影70周年纪录片看完后的几点小感受。
里面提到多处“汉人”,暗暗在指汉 人来了,草原的文化、发展、地位等都受到了冲击。
提到了运动对文艺界的冲击。
有吹捧斯琴高娃的嫌疑,虽然她是个很优秀的演员,也没必要这样过多“表达”。
过于强调民族主义,特别突出能够重提“成吉思汗的后代”的兴奋。
演员大多穿着民族服饰是不是太刻意了?
难道汉人也非得穿着汉服来证明身份?
并且反思、抗拒"汉 人"视角,内心渴望自己人看自己人,可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还是希望能自由表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其实当下的语境,“汉人”的表达越来越地狭窄,到处都是雷区,反而别的民族更加能自由表达了。
个人以为这种表达是不平等的,为什么不能一视同仁?
为什么要割裂分化?
说到底,有人在阉割我们的思想,而有人却利用空隙在做一些别有用心的事情。
就电影或者更广义的文艺来说,自由表达才是创作者们最希望拥有的。
崔叔这部片,堪称纪录片中的《富春山居图》,在我短短十几年的观影记忆中,很少有这么令人崩溃的经历。
关于这部片的高人气影评原名叫“我陪着老妈看完此片我是有多孝顺”,巧了,我也是陪着老妈看的。
不过我是抱着一份真挚的好奇去的,然后现实狠狠的抽肿了我的脸。
然而就是这样,要说一个东西如何的好,并不很容易说的出彩透彻,赢得满堂喝彩;可是要吐槽一个东西如何的烂,却相对容易的多,因为美是一种妙手天成,而丑、尴尬、别扭,却像菜市场拉杂的地面,是件很日常的事儿:1. 首先这个海报,远看像魔术广告,仔细一看,背景有些类似舞台或者宇宙飞船的东西,又像某种科幻电影,崔叔清新做作的半身写真居于中间,又仿佛是一场脱口秀演出;2. 开场后那看起来非常低像素的vr似的动画让人措手不及,伴着浓烈的艺术人生的背景音乐,崔叔和一个不做自我介绍看起来十分有名和自信的梁植同学开始了尬聊。
这种语气和对白依旧还是大学里搞文艺汇演或请院士来忆苦思甜作报告的画风。
虽然已毕业多年,但偶尔去上个党课时,也依旧是这熟悉的味道。
3. 接着,场内寥寥无几的观众们都笑了。
只见梁植同学出现在了一个类似于宇宙飞船似的背景前,双脚隐去像是个肃穆的灵魂浮现在荧屏正中,然而口里却轻快潇洒的说着:你看懂了么?
吃惊么?
期待么?
之类的帅气串场词,非常自然而不做作的将晚会,哦不,是影片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4. 影片的主旨是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民族电影的发展史,这类题材的纪录片其实并不少见,甚至有很多堪称模版的套路。
所以如果墨守成规是很难出挑的。
崔叔应该明白了这点,他结合自己擅长的谈话类节目加上富有感染力的煽情手段,成功将本片变成了灾难片的典范。
当讲到本片的灵魂-蒙古电影时,很多佳作草草带过,有些连片名都不报一下。
观众正在责怪自己看片不仔细没看清名字并开始猜剧情时,镜头马上给到了参演演员们,声泪俱下的回忆着演戏时种种敬业牺牲的故事。
最出彩的是,不同于传统纪录片,受访者常常在纯黑的背景下克制情绪的冷静讲述,《您》剧让实话实说嘉宾们坐在五毛特效合成的或是大红大金满堂春或是青青草原一片绿的背景下,用话剧腔流着眼泪商业互吹着。
5. 讲到商业互吹,就不得不提下某些令观众觉得十分惊悚的谈话内容了。
麦丽丝导演在谈《东归英雄传》时说到一个场景:几匹马连同人过一座吊桥时,吊桥断裂,人马齐落如水中。
麦导与他人春风含笑的说道:这个场景居然没有任何人员伤亡,一点都没有。
落入水中的是我们请的转业军人们,他们水性非常好,每人每天仅600元的费用。
这样的落水画面用如此低的费用就拍出了,连斯皮尔伯格都说没见过。
(??
)接着,谈到自己的男主角自愿从70米的断崖上要跳下时,麦导潸然泪下了。
而展示的影片显示,这个拼接片段里,男主角吊着威亚并没坠落,而他胯下的那匹马儿倒是真的从高高的崖上摔了下去。
可怜的“竟然没有伤亡”的群演和可怜的马儿,麦导们的泪水里并没你们。
6. 接着得吐槽下全片最令人无奈的地方了,那就是全片两位主持人和所有受访嘉宾的集体自恋。
显然受访者是蒙古族学院派艺术家们,这些人中的尤其是中老年一辈,散发着一种旧式贵族的优越与傲慢。
他们几乎全部来自一个封闭的世袭的小圈子,他们那种对艺术创作时的投入和牺牲的自我陶醉并不算招人反感,致命的是他们无意间流露出的对群演或圈外人的冷漠。
当然,相比这种无心之过,最为致命的,还是崔叔和梁植的有意装逼。
影片中后段,充斥着很多令人不知所措的主持人面部特写和慢镜头,以及他们深情并茂的晚会串场词。
谈了些零碎的观感,最后只想说,人哪,真的不要膨胀,志大才疏并不可怕,拒不悔改还总说反对者们都是水军那真的就很令人遗憾了。
从纪录片的角度其实只能给三分。
后期剪辑实在是太硬了,材料也没有用好,前后畸轻畸重。
麦丽丝讲巴音马戏那段非常感人,但一直在跳切崔永元摆弄设备。
专业影评人方面找的也有问题,没说出更为丰富的内容。
但素材确实相当好。
虽然讲出来的话语是空洞的。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五七十年代的重要遗产,而从主流制片厂生产的大众文化(拿金鸡奖)到小众艺术电影(那国际电影协会奖项)的变化,正是这份遗产亟待继承和反思的重要时刻。
内容挺真实的,还是推荐大家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家,什么才是真正的电影人,不是人民的要求高了,而是没有真正的电影人了,还有那些给差评的,你们忘了吗,破跑男都能拍成电影,那是个综艺节目,这个是讲述电影,凭什么不能拍成电影,还有没有能力创新的就去抄袭别人的电影,那个好看吗,你可以不爱,但是不要伤害,
坐标呼和浩特 因为是宣传内蒙古民族电影的,所以单位组织包场看了这部电影,算是上党课了。
虽然看完之后没看出这部电影和党课有什么关系。
如果不是单位组织大概不会知道这部电影。
第一反应是看到这部片名的时候就觉得很荒谬,完全不知道这个不明所以的名字是怎么回事,是什么主题。
走进电影院的前几分钟,也全然不明白那个穿白衣服的年轻人朗诵一堆不明所以的台词是在干嘛,可能是这部电影的特效担当吧。
当然除了这点,前几十分钟的观感还是可以的,介绍了一些老电影和老电影人,虽然身为九零后可能都没看过,但是能看到那个时代的银幕形象本身也是件挺新鲜的事。
和之前去电影院和网上看《一江春水向东流》《姊姊妹妹站起来》的观感大概差不多。
看到一小半开始觉得无聊了。
因为越来越接近现代了,除了吹捧之外也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后期介绍的内蒙古民族电影感觉多半也就是在CCTV6播一播的质量,于是开始玩手机到散场。
感觉这部电影可以改名叫内蒙古民族电影的衰退史。
以上是看电影的个人感受。
当然其他的事情也要说一说,比如在看电影之前来豆瓣看了一下,发现很多没看过就给一星的评论,很像是仇家水军所为,这点对豆瓣挺失望的。
但是只就这部电影来说,5.8分也对得起这部电影的质量了,当然对比来说最近热映的动物世界也就是6分多的水平,7+是有点虚高了。
另外一点就是票房的问题,据我所知我们单位包场这部电影是2000块,我不知道有多少能算进票房,但是怎么也应该有1800块吧…而且据我所知我们呼和浩特包场这部电影的单位也不只我们单位一家。
但是我看了下猫眼电影专业版上的城市票房,最后一名大概是1000多,而我们呼和浩特是飞榜的。
所以这部片子虽然不见得多好,但是可能有被偷票房的嫌疑。
赶了几场点映的我开始片荒,于是来看了崔永元的纪录片《您一定不要错过》...结果被惊艳了(●—●)提起老电影制作精神时直抹泪的老艺术家们,隐晦提到文革的小崔,黑白光影伴着悠扬曲调,展开了70年前的画卷。
那个年代的人,不仅敢做,而且清爽爽的敢作敢当。
嘎达梅林,骆驼祥子,黑骏马,这些纯粹热烈的光影,让我忽然想到,在如今越来越浮夸的享受风中,我忘记了女性的成长会去经历和接受怎样一种绝望。
东归英雄传。
草原儿女的骄傲的源自民族英雄主义,那么我们的骄傲的支撑点在哪里?
是骄傲,还是倨傲?
还是倨傲的态度藏着没能力的不安?
还是在责任落下来的时,迅速抛弃骄傲寻求自保的懦弱?
传统文化教给我们的,没办法迅速给我们带来利益:财富甚至是情感。
它告诉我们要含蓄内敛,踏实苦干是美德。
但现在的我们,为了生存和生活,急着要去摒弃它,颠覆它。
可是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含蓄而热烈的情感就应该被践踏吗?
如此急切的出头,就不怕没有底蕴吗?
大时代来临的时候,我们的传统文化收到挑战。
但是我突然意识到,那些要被新文化取代的,是珍珠呢?
所谓珍珠,是沙砾历久弥新孕育出的珍宝,正如传统文化交给我们的东西,万一是需要长时间坚持,才能证明出来的呢?
你愿意舍弃持续探索的新鲜感,来坚持匠人精神去完成工作吗?
那时的长春电影制片厂,也一度辉煌。
镜头前怡然自得哼唱民歌的头发花白的腾格尔,和老电影里意气风发有姑娘等回家马背上的腾格尔,让人有一种暴哭的冲动。
在岁月的齿轮面前,每个人都如此公平。
韶华碾碎后,希望我也能因为创造过奇迹,面对碾压过来的岁月,如此从容。
我怕自己人生到某一个节点,想着,人生不过如此了,那是一件多么恐怖又心惊的事。
反复冲击我世界观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让我困惑又止不住思考。
渐渐了解自己是需要一直在路上的人,我需要深渊,需要一直在成长的彼岸。
谢谢你,用七十年的光影给我指点方向。
崔老师辛苦了,2星鼓励下吧
我的天,我不应该抱着支持崔老师的心态浪费钱的
真的不知道这部片子怎么分类,但不是一部够90分钟的视频就能叫电影,也不是一些画着框的名字就有情怀,而这个充其量也就是个访谈节目,还是质量明显不过关的那种。而崔永元在其中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给这个电影拍个海报吧。
崔永元你还是出去吧……
简直是折磨
同志们,我又来晚了
会不会又不给显示?不喜欢他了
小崔不是还跟红通上的人有来往吗,怎么在这儿如此自恋地讴歌起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党了?这制作水准,电影算不上不说,电视节目都没人看。可怜了华谊兄弟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因为这么一部辣鸡电影当了小崔上头条的炮灰。
我来验证下打五星是否可以,一个不是每项事都能做好,马都有失蹄,更不用说非专业的人,烂,还不
这就是明明白白的纪录片嘛,何以称为电影,如果非得说是部电影,那真是一部无聊的电影!汗颜!
崔永元的访谈电影还不错,除了配乐里小提琴连续拉了两个小时差点把我耳膜磨穿,其余都非常棒(。・ω・) 麻麻看完贼开心,她说好多电影小时候都看过,大部分演员导演都认识,这一说,我心一软,也就没有啥意见了~
我只是不明白,它为什么会出现在电影院而不是电视上?我看这个东西为什么要花钱?而不是它给我钱?它的平均分为什么还有5点多?我标记看过它会不会成为我影单里的污点?
崔老师是除了何炅之外我最喜欢的人,崔老师坚持真理,转基因食品是美国人的阴谋,会让所有的中国人不孕不育。崔老师的作品我一定不会错过。
能算电影么。。。还是继续好好卖中央首长们才能食用的鸡和米吧
这部纪录片出发点很好,虽然拍摄手法不够好,但我喜欢,所以给5星,值得一看。
粗制滥造的纪录片
创纪录了,是豆瓣电影纪录片里的最低分。这算电影吗?把《电影传奇》电视节目选取蒙古专辑出来就推上大银幕?电影无罪,浪费上映机会。老崔已经疯了
蒙古电影还是要补看的。
拉一波
在电影院看的睡着了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