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由于Roger Ebert的最后一篇影评给了此片才看的,说实话,不喜欢这种个人化电影,题材也不大感兴趣,稍有些沉闷,也没理解多少,但我相信其中还是有很值得体会的东西的,也许真正经历过类似的感受才会与影片心灵相通。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半自传性质的作品,不错,Malick80年代时在法国认识了一个女人Michèle Morette,在85年时与她结婚并回到Texas,后又于98年离婚。
在Texas州Austin市的St. Stephen's School时,他又遇到了高中时的女友Alexandra "Ecky" Wallace。
所以这是一部过于个人化的电影也不足为奇了,何况他老人家就是这种风格。
本片中Affleck演的Neil看似是一个最小的配角。
他周围的每个人,Marina,Jane,还有Father Quintana,都有自己的独白,而他自己却沉默寡言。
而正如之前所说,Malick即Neil,他审视着周围的这一切,因而他才是主角,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就像是他的个人日记。
主线似乎很简单,就是讲一个男人两个女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被Malick写成了诗一般的篇章。
估计整个片子中最多的就是女人舞蹈、跳跃的场景了。
田野里,公园里,院子里,无处不在。
这也是我最不理解的一个地方,这些行为意在挣脱爱情的束缚,飞向自由?
还仅仅是一些自然的行为?
Marina偶遇的女人Anna就告诉她"Leave while you can""Live and do what you like""You need to fly"。
Marina善于表达情感,而Neil却较为内敛,两人无法匹配的生活方式终将使他们分分合合。
本片不仅仅只讲爱情,还讲了另一种爱。
在Father Quintana这条线中,他走访了那些贫困潦倒、生活失意的人,一边一边的默念着"Christ,be with me."。
教堂里的教导:"There is a love,that is like a stream that goes dry,when rain no longer feeds it;But there is a love,that is like a spring coming up from the earth."。
第一种是Human Love,第二种是Divine Love。
这也应该是Malick对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的看法吧。
看完片子,我一直在想仙境到底是指什么?
是指首尾呼应的法国圣米歇尔山?
还是指两个人爱情中聚合分离之间最平衡的那个点?
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答案。
另外说一下,Malick的拍片速度越来越快了,The Tree of Life拍完不到两年此片便已出世。
片中飘忽不定的镜头,琐碎的台词,以及对大片大片风景的全景描写,似乎是上一部的影子。
只希望Malick能静下心来,再多拍一些更有哲学意味的片子。
通往仙境影评影片疑点关于这部电影我不想去谈论主人公的具体情感,和精神状态。
关于情感,宗教性的东西是无解的,我不想陷入到纠结中,我觉得作为每个人都会有情感上极端的时候,只是暂时的,我们不应该评判说这个人的精神异常,而是需要帮助这个人调整过来,让她看到自己的问题,影片中的女主Michèle Morette,来自法国,和他的男友马克利荒诞的爱情,表面上女主的情绪是两极化的,让人看不懂她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但是我们看到了这个问题,是女主看不到的,其实我们每个人有时候就像女主一样,在一种不自知的状态中徘徊,在自己的问题中反复挣扎,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应该去帮助女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似乎女主反复混乱的情绪表达正是向我们表达着她的内心有了问题,而她不知道她的问题是什么,该如何去解决。
影片中女主的男友,尽管想救赎女友,满足女友心灵的渴求,但是他的方法是错误的,他并不懂得女主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他没有帮女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让女主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牵绊在女主的问题中,自以为可以救赎女主,最终女主还是离开了他,女主只能以自己逃离的方式来暂时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时我们或许会感叹为什么命运会如此安排?
这是为什么呢?
电影中的神父虽然安慰马克利,对女主的离开宽恕。
但是神父一直在宗教世界中住着,对于女主,也没有帮助女主,只是以一副神性的姿态注视着这一切,这就像我们总是纠结一些神性未解的问题,却不会去帮助处于问题中的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我们似乎总是也会陷入女主的纠结中,去体验那种情感迷乱的状态,这又是为什么呢?
疑点解决如果我们理解影片主题是爱,我们假设女主真正想要的是爱。
但女主需要的爱是怎样的呢?
对于一个有问题的人,最需要另一半帮助自己发现问题,并且陪伴自己解决问题。
女主美丽动人,是一个单亲母亲,有一个十岁的女儿,故事情节中女主每天和男友在生活中体验着他们的爱,记得影片中女主有句话:除了爱,我不需要其它。
神父讲:人类的爱和夫妻之间的爱。
关于爱,我觉得影片中的爱一直停留在浪漫唯美的意境中,有些情节让人感觉荒芜无聊,这就是爱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期盼着唯美浪漫的爱情,但是需要度,我们排斥柴米油盐,孩子,家庭,工作,但是和影片中过度甜腻的爱相比,似乎平凡的爱更适合我们普通人,就像白开水一样,最有益于我们的健康。
我觉得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就是让爱过度甜,理想化,而观众在看的时候不再期盼这种爱,更加地热爱平凡生活中平凡的爱,这种甜腻的爱或许是男女热恋期的爱,而我们真正的爱在以后的生活中,在家庭中,在对父母的报答和孩子的培育中表达出来,而不应该停留在影片中的这种状态。
记得影片中开头自由女神的像,似乎暗示着女主的爱是自由的,这种自认为的自由只是追求自我的快乐,就像孩子一样,不需要承担责任,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也想要这种自由的爱,但是看了这部电影,似乎我们并不是真正想要这样。
这样的生活虽然一时快乐,但是长期来看过于无聊,和肤浅。
、影片的情节似乎没有叙事的线,充满了跳跃,似乎向我们传达了这种爱的本质,肤浅的爱就像女主的美丽,美丽的花一样,总有一天会凋谢,每一天的主题是这种爱,可以用镜头拍下,但是由于没有生活中其它元素,比如责任,两个人人性的冲击,碰撞,个性的完善,以生活的故事为载体所沉淀的内在的元素,所以影片没有连续的叙事的情节,而是拍下了看似跳跃实则连续的情节,连续是因为这种爱就像跳跃的画面一样,每张都唯美动人,但是但凡事物,是由美好和不美好的组成的,所以我们会感受到跳跃。
我相信呈现出唯美动人的内部也许是不美好的,电影中女主近乎荒诞孩子式的爱,让人体会到她内心的虚无。
如果女主的男友可以让女主体会到另一种爱,而不是随女主的脚步让她不自知,有意义的爱是两个人的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完善自我的过程,而不是忽视彼此的问题,在彼此好的一面中沉沦,最终不会让彼此成为完整独立的自己。
跳出疑点影片中唯美的画面,让我们不由得感叹电影制作的高超技术,美丽的女人,娇艳的花,草地,阳光,流水,这些生活的素材在镜头下变得更加美丽动人,而无论是哪一种素材,都是自然的象征,是生命的美丽,女人,男人的爱,花儿的美等随时间变化的元素,还是流水时间一样永恒的东西,都会让我们平静下来,这是我们不再纠结于个人的情感,而是会感恩生命的美好,感恩自然的馈赠,这一切在镜头中永远地留存下来,这一份宁静,感恩会在我们欣赏美丽的画面时体会到,正是这些画面唤起了我们心中的这种原始的最初的美好,所以我们还是坚持去看这部电影,不会因为情节的难以理解而放弃看。
生活就像一部电影,我们有时候只是看到了我们,而没有看到自然,同我们一样的生命,我们试图去理解我们,却忘了通过身边的自然,我们的母体去观照我们自己。
但无论我们在哪,我们需要懂得看到他人的问题,并帮助他人。
同时当我们有问题而不自知时,不要放弃自己,不要放弃爱,相信会有生命给你启迪,让你看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帮助你解决自己的问题,我相信影片中的神父虽然没有直接帮助女主,但他的心中知道女主在今后的路途中会遇到那个帮助他解决问题的生命,因为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泰伦斯.马利克俨然一位当代“散文电影”大师。
其他电影人或许有习惯经常记下看到的震撼故事或有趣段子,以丰富其下一部作品的灵感和素材,但马利克显然永远像个诗人那样,随手记下触动自己的风景、情感和心境,至于故事,于他而言,能大得过这个永远悸动的美丽世界吗?
如若说画面和意旨宏大、剧情和角色模糊的前作《生命之树》至少还有关于还在在与强力父亲的纠葛中成长和感悟之叙事,等到了新作《通往仙境》中,马利克就大刀阔斧的去除作为剧情电影应有的一切巧合、设计和矛盾冲突,彻底成就一部遍布风光和心灵感悟的“知音体”纯爱片。
任何人的纯爱当然也都是个事,一个总围绕着羞涩、温存、争吵、出轨并最终依然相濡以沫的事,一个和任何一对深爱的恋人没啥大同小异的事。
电影大师们总善于在这些太阳底下没新鲜的事中,或变化花样或稳抓情绪,一次次从不罗嗦的让人动容。
只是,泰伦斯.马利克选择了按电影本体论而言“最不电影”的方式去诉说,稀疏的对白和松软的情节不是推动爱情进行的能量,而只是伴随2小时舒服画外音的点缀,与那些逆光镜头里的农业和畜牧业小清新效果相当。
刺眼又让人想拥抱的午后逆光、弥漫着麦浪气息的黄昏柔光、拍击陆地的粼粼波光,泰伦斯.马利克早在1978年还真正说故事的《天堂之日》中,就以每天就着日落前开机的“黄金时刻”拍摄法,证明了自己雕琢光影的强大能力。
他总能将一众好莱坞大腕,置于其神秘光线下,修饰他们本就分外分明的外形棱角,让镜头外逐渐开启的天堂之门,感召地球上的这些漂亮人儿——蝗虫扑过田野后接受命运安排的理查.基尔(《天堂之日》)、被日军围在瓜岛溪流中等天堂之手带走的阿德里安.布罗迪(《细红线》)、在海边屏息回忆父爱的西恩.潘(《生命之树》,以及本片中无论在圣米歇尔山悬崖还是在美国西部旷野中都一言不发的本.阿弗莱克。
为了这份天堂荣光,马利克还为这段几乎仅剩欧嘉·柯瑞兰蔻法语画外音的爱情故事,加上了毫无关联的、由贾维尔.巴登饰演的神父角色。
于是,他也力图建构着一座超越语言的巴别塔,无论片中人说着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还是意大利语,他们都彼此理解着爱的语言以及上帝的呢喃。
马利克热爱纯粹之美,经过几十年的电影制作实践,在这部《通往仙境》中,差点百分百实现了音画分离。
除了三三两两无关痛痒的对白,被净化了的声音是诗歌,是马利克关于爱情的思考和心境;画面也在彻底做着一番明的净化,就连本该污垢满布的废弃工业废墟,也被雕琢得如同仙境。
这样试验化的尝试其实并不新鲜,影迷们早在Godfrey Reggio的《生命三部曲》中就见识过此类散文式“音响电影”的强大魅力,更极端的例子,当然是德里克.加曼在失明后拍摄的只有诗歌而屏幕全蓝的《蓝》。
但能将试验影像近乎商业化带到影展甚至院线的,唯有泰伦斯.马利克。
只可惜,由于前有《生命之树》这株金棕榈拦路虎,《通往仙境》只能被评价为一部微缩版的《生命之树》,唯美依然却了无新意,或者说,试验的艺术品始终是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而无法成为满足惯性观影习惯的产品。
马力克的影像很符合我对当代电影“自由”的想象。
叙事结构大概符合黑格尔的辩证法,“得到爱”——“不懂爱”——“懂了一种被重新定义的爱”,一场人生探索之旅。
遗憾的是影片在几个转折处的情绪把控不是很自然,原因可能是剪辑风格整体太飘忽,易给人空灵、上升的感觉而难让人产生反思。
而且,影像内容太趋于唯美,像是尽可能去逃避真实世界的暴力与混沌,它就必定不那么让观众信服,甚至带来间离感,与情绪化的剪辑风格在观念上实际是相冲的。
还有就是马力克把情侣的爱拍得太甜了看了根本让人不想追寻普世大爱啊!!!
尝试描绘一下本片可能的主题:爱不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事情,爱是一个人的自由:爱是一个人面向上帝的时候坦诚而于心无愧,爱是一个人面对众生的时候心中充满悲悯,爱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时候所感知的那一份平静,或者说,内在的充盈。
那就是真正的仙境。
最后夹带一些私货,阐释一下目前阶段的电影观:电影不等于影像,电影是影像与音乐与它们所营造出的空间和时间的总和。
它包含了实体与实体所带来的那部分感受。
它的内容和形式不是割裂的而是互为彼此的,它是一个有机体,不是由导演,或者被任何一个什么人控制住每一个流程而产生的,而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被自然地生成。
它永远只属于它自己。
创作者的任务是保护它,把它尽可能地还原成本来的样子。
那也许就是创作者脑中最初的蓝图。
两次死亡,和三次诞生。
这也是我对于建筑、诗歌、小说的理想观念。
创作总归是相通的。
努力去热爱吧。
很“意识流”的一部电影。
但我还是被它美丽的画面吸引了。
还有我喜欢的本·阿弗莱特这部电影不得不说的是摄影真的很棒,仿佛真的通往了仙境。
拍摄的手法也很特殊,各种画面切换。
但也是因为拍摄手法的特殊,让人看不懂。
整部电影台词很少,大部分都是通过旁白的形式来呈现。
“《通往仙境》 所拍摄的并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绪,一种记忆。
”这样形容这部电影再恰当不过了。
从零散的镜头中,我看到了爱情从美好到凋零的过程。
女主对男主爱得太满,有闲置在家,而男主每天有自己的工作要忙,可能就满足不了女主想要的这么多爱。
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开始变得抑郁,也慢慢对他们的婚姻生活失去了信心。
为了寻求新鲜刺激,渴望自由,于是出轨了。
他们的婚姻生活也就这样走向了结尾。
观赏影片的整个过程是让人抑郁的,让人对“爱情”产生怀疑,对婚姻生活怀有恐惧。
但其实只要对生活有所追求,拥有自己的小天地,“爱”就不会成为负担。
不能把“爱情”当作你人生的全部,一定要有自己的追求与热爱🎈就像这部电影,你需要静下心来欣赏与感受,才能发现它的美好所在,才能通往“仙境”🌈
其实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女子会在旷野里披着丝巾起舞,会踮起脚尖舔掉树枝上的露珠。
曾经看过一本小说里面有个女孩也是如此,光着脚走进大雪天,抓起一把雪就往嘴里送,像小孩儿一样。
觉得女子和自然融为一体时是最美的。
无论你的生活怎样,女子永远要像这样在自然中美得不可胜收。
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
我告诉自己不要在时光中失去了好奇心和审美力。
<图片2>
假如赵忠祥生活在美国,接受了哲学教育,拿起了摄影机或者导筒,那么他有可能成为马力克,毕竟他们都是自然之友。
回归本片,不得不说《通往仙境》依然马力克,依然MTV风格。
敢于这样拍的导演,是很有勇气的,尤其在美国,以好莱坞叙事为主流的超级电影竞技场,能够这么拍,只拍自己内心的感受,对电影独一份的理解,是注定小众,注定要抛弃大众,然而拥趸者趋之若鹜,恰如我辈。
这一次,马力克依然延续自由自在的广角镜头运动,摄影风格一如既往的美美美,给我最大的启发是,马力克的旁白,如呢喃,如低语,如泣如诉,如恋人在耳边,耳鬓厮磨,低声耳语。
这样的效果,能够制造一种私密的观影体验,如果是大声旁白,自然会惊动更多的人,但是马力克的旁白,是由魔力的,主人公的深情,对恋人的呼唤,对忠贞的拷问,都在期间。
导演一直在制造一种间里效果,也就是声画分离,至于故事中人物具体说了什么已经不再重要,我们能够看到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这就足够了,即使再详尽,也如众多烂俗爱情故事一样,并不会带给我们任何新奇的发现。
马力克之所以马力克,就在于他这种大胆的实验,我们可以称之为超验主义。
艺术电影之所以让人神迷,就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拓宽人类认知的精神边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力克无疑是值得推崇和敬仰的。
马力克通过镜头的自由运动,在寻找自由的意义,就好像鸟儿长了翅膀,我们跟随这只鸟儿的眼睛,重新发现世界尽头的自由,以及生命的真谛。
片子看完3天了,時不時的會想起來,很困擾我。
想不通導演到底想講什麼。
如果說導演拍這個片子的目的就是想講一種想起某個人時的感覺,那我可以理解。
可以想象這個男人就是年輕時的導演,總是走在olga的後面,看著她不斷轉身挑逗,轉圈。
但仿佛又不僅僅是這樣。
又出現了另一個美國女人。
男人對美國女人又是怎樣的一種感情呢?
法國女人是陰霾的,美國女人是真實的。
和法國女人的生活總有一種“演戲”的感覺。
如果我是這個男人,我會選這個美國女人,因為她跟他說一種語言,因為她穿著那件衣服給馬喂草時的生命力。
看到法國的女主,我一直在想的是,親,你穿的再法式清新,情緒再法式憂鬱,行為再法式不可預測,都是沒有用的。
如果你沒有自我價值,那你永遠都會是這種迷茫的狀態。。。
因為得不到一樣東西而說,”那不是我想要的“,是弱者的行為。
當然,你也可以說,我體會過了,我要的就是這個--就像這導演一樣,他拍的就是這一瞬間的體會。
也許,他拍的只是一種人和人之間的微妙感覺吧。
現在,看完能讓我這麼窩心的電影已經不多了。
我想,導演還是講了一些東西吧,也許這些東西我還沒能領悟。
再牛逼的人,也有马失前蹄之时。
这事儿发生在泰伦斯·马力克身上不算是个大事儿。
老头子的创作能量在《通往仙境》里几近枯竭,似乎什么也创造不出来了。
《生命之树》时没用完的那点儿沫儿,全用在了这部续貂之作上。
本·阿弗莱克的表演永远都不在状态,可惜了科瑞兰蔻这么个美人。
对自然风景和自然光线的捕捉依然是马力克的强项,这个强项没有更好的支撑后,也就成了累赘。
整部《通往仙境》都是在延续《生命之树》后,老头子对世界的感概。
这感慨不过是最后挤出来的一点儿奶水,营养不多了,勉强能喝而已。
但当然也不必对老人家这么苛刻,他的失败只是因为他太着急。
能慢下来,马力克依旧是马力克,就看他个人的状态了。
2013年10月5日
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我便知道,这一定是一部爱情文艺片,还有大帅哥本阿佛莱克主演,于是我怀着无比激动与崇拜的心情从迅雷上下载了它。
但电影看到快一半时,这尼玛简直就是不成功的复制了《生命之树》,这次导演并没有挥发太多的新意在其中,仅仅是单纯的复制罢了,远不如上一步作品让我觉得有FEELING。
也许是因为我已经看了《生命之树》,再来欣赏这一步电影时,只感觉到了同样繁琐的剧情和摇晃不定的镜头,而且大部分剧情的发展与镜头的角度都很相似。
我只想对导演说:文艺是不可复制的。
7.0 女主角在这里面感觉和遗落战境是两个人
马导把每个人都拍的很美 不管是欧嘉妹子还是瑞秋妹子 星星都给画面和美人,多年以后打脸重看,连大本都变美了, 巴登叔神父样和声音苏到了 至于剧情,泰导的片,你懂得。我还是跪吧,将近112我没有快进看,这难道是又一部喜当爹不成功最后一拍两散的片子(如果我理解实在囧的话 Orz
拍得很漂亮呀
殊无新意,个人感情何故一定要与宗教捆绑以凸显其深刻绝望?减少了风光,增加很多特写(后背、头发、手),运动镜头没完没了,假如没有配乐,大概会看不下去。
卧槽这是神马!!!完全就是图画书拼贴+大型双语MV好吗!全片快进解决,真心受不了文艺片,还是去看大咚的好(﹁&#34;﹁)
依旧很马力克。无论是构图摄影,还是刻意消减故事性以及诗化的叙事,都和他曾经作品走一个路线的。相比于《生命之树》宏大的主题内核,这部更侧重于个人,不过片中的宗教元素却有过之而不及。Q&amp;A中两位女主角也表示还有数十小时的素材,多到足以再剪出五六部电影来,只是导演最终选择了这个版本。
现在的马利克像是70年代他自己的苍白影子。百年前农场主的妻子晃荡于田野蹦跳转圈与小女孩嬉戏与爱人厮磨是很自然的但一个当代女性照搬这一切看起来就有些像绿茶婊了。另外,他最好换一个摄影师。我只对工作称职但信心动摇的神父有共鸣,非常喜欢老黑人窗边对话那段。
What is love?
三星给摄影
这 根本看不懂嘛.!!
想了想还是给5星。电影真的可以去掉具象narrative而直接关注情绪、atmosphere和spirit嘛?所谓诗人电影…比如,相对于为什么人会绝望,我会更关注人如何面对绝望。马力克的这几部作品都在尝试这种我认为极为革命性的片子。为了这份对“新意”的执着也要满星啊,更何况片子本身好美!完全没有拖沓感。
看了三分之一,但是看了不下十次,每次都只能忍受两三分钟,尼玛终于忍不了了,我现在唯一的感想就是终于能给我的硬盘清出2G的空间来了
1.有责之爱、无责之爱与上帝之爱在影片中用美轮美奂的画面和优美的独白表现出来,但是比例出现了严重的失衡,使得后面两者没有了深刻性,唯独剩下婚姻这一主题无力的支撑;2.散文般唯美的电影,细尝而美;3.摄影依旧精湛,独白亦是。
最具诗意的马力克少了些生命之树的繁琐与宏大,以私人情感为主的母题更让人易于理解,情感渲染来的更为直接,可称之为是2012年最佳诗意影片...马力克是当代真正的电影诗人....而另一位是刚萨雷斯
WTF
虚无缥缈的电影…
散文诗,一定要去电影院看,不然会睡着,摄影无限美
不耐烦。真墨迹。
题材上是福音电影,手法上是实验电影(应该是看到现在为止马力克实验性风格最重的电影,甚至要超过《生命之树》),但观感却像看了一个两小时的超长Vlog和自然写真广告。阿弗莱克和科瑞兰蔻的凡人之爱与神父巴登教化世人的上帝之爱互相穿插又互为表里,也许马力克只是想让观众都沐浴在爱的圣光之下。能够折射马力克职业生涯风格变化的元素其实是他对旁白的运用,刚开始作为交代故事背景串联剧情的手段(《天堂之日》《穷山恶水》),慢慢转变成对人物内心的挖掘与电影主题的延展(《细细的红线》《新世界》)再到声画分立,脱离故事和人物本身变成某种不可捉摸的意识流(《生命之树》《通往仙境》)。卢贝茨基的摄影依旧稳健,几乎全程手持镜头,配上大量对自然光的运用,流畅丝滑但看多了也审美疲劳,对人物局部的特写比《生命之树》也更频繁。
可以不要再装逼了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