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清明》的观影体验是奇特的,很久的辰光,都沉静在杭州一片茶林的诗情与人情里。
先是看茶林俊秀的绿,而后看种茶、收茶的人怎样闻味辨茶,接着看他们怎样以青花瓷盖碗慢悠悠沏茶给贵客。
导演好像一点不急着说故事,只是先将民国间杭州茶农的生活在银幕上显影出来给观众。
接近末尾,日本人到来,电影的诗意戛然而止,温柔的情绪便将在这茶林间结束了,剧情于此陡转,好似清泉长流,必有坠崖而成为瀑布的一刻,惊心动魄,久不宁息。
影片行至中段,一段小而细腻的情感在风景里升脱起来,好像在遥远地捕捉费穆导演《小城之春》的意境。
虽不及,也不差。
清明时节,茶场主人之女阿敏喜欢上前来购茶的茶行老板之孙,一个孱弱而爱读书的公子尹逸白。
阿敏带逸白走山路,看茶林,这书生走不出几步,气喘吁吁,阿敏却还欢蹦乱跳,俩人假意斗着少年的小脾气。
夜间,逸白、阿敏随八叔下溪水捞鱼,被邻居阿翠的老母亲追着打。
这乡村里的野趣,应和着青春气息,在逸白与阿敏这一静、一动的人物刻画里活转起来,而静与动之间,爱情随即发生。
第二回清明,尹逸白却已成亲,带了一位比他更孱弱的妻子来。
阿敏一颗萌动的心即刻冷下来,但知晓逸白这柔弱的太太竟身患重病,至今不能为逸白家生下后代,便要为之献一道茶农间流传的土方:将明前新茶放于自己处女之身的胸口捂一阵,拿出来即刻便下铁锅炒制,炒完便沏了喝下去,病即能好,“还能生下大胖儿子”。
逸白的太太喝下这鲜茶,直赞叹其香气袭人。
然而这茶有大代价:捂过茶的女人,是坏了名声,嫁不出去的。
阿敏的八叔娶的老婆阿翠,便是被人知道曾为人捂茶,找不到好婆家。
八叔娶了阿翠,阿敏的父亲坚决不让八叔在家里住的。
逸白的太太晓得阿敏的爱有多深,便要求逸白娶了阿敏做二房。
逸白直说:“我们是洋学堂出来的新青年。
”太太只轻轻地答:不管新青年、旧青年,我们只“信仰善良”。
类似饱含着历史信息的细节,都在简单的场景里发生,影片的编剧采取了茶场这个封闭的环境,阿敏一家人好像千百年守着自己家业、辛勤耕耘的农民,尹逸白与家人则带来外界的新信息、洋信息,两相汇合,即便故事如淡茶,也冲撞出许多叫人沉思的意味。
影片最后的情节突转极为震撼,一股血腥气将此前的清淡推至远景,直教人惋惜那般风景、那杯清茶的被毁弃。
肖风导演的手段,于此露锋芒。
看完电影后,观众向他提及影片杭州话配音的韵味,作为地道杭州人的肖风导演说:“这影片不仅语言是杭州式的,画面语言亦是杭州式的,好像杭州人,柔中带刚,刚中有柔。
”这种杭州式的质地,加上丰富的细节,令《岁岁清明》中的“抗战”不必成为大写而空洞的标语,不必浮夸地铺陈为华丽的冠袍。
《岁岁清明》好似一杯清茶最后着了魔力,将大写而空洞的标语变作小写而真实的人,叫我们看到家国这朴素的百衲衣上,仍有补不齐的补丁,仍有缝不牢的暗洞。
它靠小小的局面,牵扯起一个时代的面貌,那些村人的迷信,亦暗暗指向一个大背景,上面有千百年国人命运、观念压在身上的咒。
人们能从影片里看到个体的真实情感。
譬如电影中做茶叶生意的人,并非惯常宣传中的“资本家”,他们性格温润,话语和气,生意者与茶农之友谊,亦是数代传承。
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杭州茶叶生意的良好态势。
在影片中,它被日本的战机毁坏。
遗憾的是,这种良好的业态,今日也未恢复,与一切生意一样,空余算计。
茶道里那比茶香更浓郁的人情全消失了,《岁岁清明》仿佛提供了一次缅怀的机会。
肖风导演是张艺谋的同班同学,亦学摄影。
看《岁岁清明》最后那一点刚毅与血的情节,仿佛看见第五代导演尚未成名时那一种理想主义与勃勃生机。
当他与张艺谋、张军钊等人毕业后同被分配至广西电影制片厂,在彼处组建“青年摄制组”,首部影片便为震动世人的《一个和八个》。
张艺谋说:“《一个和八个》就是针对当时那种造作的、娘娘腔式的电影的反抗。
它的思想内涵不见得有多深刻,故事叙述也不那么独到,人物塑造也不那么突出,但就以那么拍电影来造反!
”如今“造作”“娘娘腔”电影大行其道,反击的力量愈发小下去,消失下去。
幸好,肖风导演的“现代农村三部曲”中,隐隐还能看到这等气息。
《岁岁清明》:好茶不愁卖不出去的■文/慕容天涯很明显,《岁岁清明》的题材本身而言,这部电影像个难以言说的异类。
前半部分犹似文艺片的纯爱和结尾血腥直面的爆裂形成了影像风格上少见的割裂。
但是这割裂在导演肖风和编剧程晓玲的打造之下并不突兀。
爱死这故事那淡雅的紫云山巅和远眺西湖的意境。
实际上,影片之赞始于三处:先赞其重拾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一座西子湖畔的世外桃源完全展现在影像之中。
再赞其对于那个时代人们爱情的描述与细腻刻画,相比眼下直白的时尚的甚至不假思索的爱,影片里丫头阿敏和少爷逸白之间的感情像是个童话,不感天动地却历历在目,实属打动人的雕琢。
最后赞一下故事的精心布局:对于很多人而言,看到结尾当“杭铁头”三字出现,心中会不自禁的一颤。
显然,编导点中了某些东西,那一刻爆米花的甜腻味道远不如茶香来得沁人心脾。
这片子的画卷意境是我所爱,而情感细节也属于上品。
实际上,对于阿敏这个角色而言,她与少爷的夫人巧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段二人在茶园上山看茶的那段戏,也是人物关系几经转折的关键。
这部分可以看到女人的欲说还休和相互试探,显然女性的视觉是双重的,从阿敏的角度切入,巧云是病态的美和不被祝福的爱。
而从巧云的角度切入,阿敏是生命力的美和可以弥补逸白缺憾的指望。
这部分也让故事的层次得到了升华,一切从阿敏看着巧云兴奋的游走于茶田的片段开始,阿敏狭隘的“小爱”瞬间升华成“大爱”,“捂茶”是转折点也是神来之笔。
让故事脱离了三角恋般的自私浅薄,呈现出对于不同形态生命的宽容,让它们面对自然时流露出各自的美。
但显然,品味这一切对观众而言需要耐心。
观众现在习惯于视听冲击,麻木于星光耀眼。
这样一部没有明星没有时尚外衣和火爆场面的电影如何打动人?
依靠的是故事以及鲜活的人。
《岁岁清明》之中每一个人都鲜活,无论是开篇那执拗的老爷子,还是左冲右突却无比真实的阿敏,甚至是隐藏颇深的逸白少爷,就连那个卖茶的妇人都值得细细品味其存在的意义。
那句“好茶是不愁卖不出去的”彷如箴言,后来等到人走茶凉,物是人非,年年清明的等待又换来了“好茶也会卖不出去的”感慨。
实际上,所有的人都在变化,这个故事却走到了你想不到的场面,幽静的茶园,鲜活的人,不期而至的炮火,峰回路转的杀戮,《岁岁清明》不经意就构筑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没有厚重,却平添真实。
但真实之外,是对于这个故事的喜爱和难忘。
茶香已有,只可期待导演肖风的再次出手。
好片子低认知是遗憾,但比起烂片子高票房的畸形市场,代表的是另外一种可能。
有这种可能,今日虽茶香无人识,他日却会飘满堂。
而无这种可能,我们只能在烂片的海洋里迎接年年岁岁那比之清明更冷的冬。
整体质量:★★★★演员表演:★★★★音画效果:★★★☆娱乐指数:★★★☆
《岁岁清明》的主题探析:一曲传统文化的安魂曲孟庆雷一直在思索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查看网上的评论要么渲染诗意爱情,要么宣称抗战旋律,凭心而论这种理解本身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然而却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或许战争、爱情这些时下影视中流行的词汇根本没法涵盖这部影片的内容,它浓缩的是一种逝去的生存方式,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是一部简单到几乎要放弃情节的电影,导演仿佛也不重视讲述故事,他似乎就是要捕捉某种心灵的印象。
影片以茶园为背景,清静明朗的画面里展现的仿佛是一尘不染的水晶世界,清明前后的紫云峰,焕发着勃勃生机的茶树,典雅别致的茶园小筑,沿着崎岖山路而上的茶农,远道而来的茶客……这一切都在不经意间抖落出传统茶文化的浓郁清香。
客观的讲,影片对自然画片的捕捉要比人物的表现更强,这并不仅是因为表演者只是未出校门的大学生,缺乏足够丰富的表现力,而更多的是因为作为自然画片,它们依然传承着那份久远的茶道文化,而作为现代的表演者则总是与那份传统有些隔阂。
这部电影表现的是爱情吗?
可是影片的全过程里也只叙述了一个茶园少女的单恋,作为故事男主角的少爷并没有爱上那个天真烂漫的茶园少女,尽管他对阿敏充满了怜爱,但那更像兄长对小妹的关怀。
高高瘦瘦的逸白同时也是呆头呆脑的书生,执着任性的少爷,他无意间撞开了少女的心扉,却并没有将心思留在这里。
第二年清明携妻而来的逸白已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故事并没有在此结束,因为人与人之间并不只有爱情,阿敏甘愿“牺牲”自己的幸福为天巧暖茶并不仅是出于对逸白的爱慕,也有与天巧的情谊。
因而,这故事里有爱,有情,有对理想中爱人的描述,有对为爱牺牲的自觉,但却没有爱情。
同样,战争也不必看作是这部电影的必须成分,逸白的血性其实在电影一开始那个追兔子的细节中就已经展现出来了,宁可穿着皮鞋在山间跑来跑去却始终不肯向爷爷认输。
后面对战争的叙述固然有国家民族节气的内容,但如果看作传统文化中复仇报恩情节的再现也未尝不可:男主角为了给家人报仇不惜忍辱负重,最后壮烈牺牲;女主角则用一生的守候来偿还那一刻的误会,来祭奠自己心中理想的爱人。
茶园、少女、暖茶、兔子精……导演无意间为我们建造了一间传统文化的小屋,它让我们在匆忙的现代生活中能停下片刻来体味一下先人的生存世界,它的倒塌也是必然的,这并不全是因为战争,因为一个现代式的生存世界终究下侵袭进来,战争只是使它的倒塌显得更具有唯美的色彩。
在满眼都是《加勒比海盗4》《功夫熊猫2》等所谓大片的日子里,它注定得不到太多的关注,然而这也正是它的意义所在,在到处都是喧嚣与冒险的时代,我们应该回忆一下曾经的宁静与纯真,那一缕淡淡的茶香就是最好的注释。
清明是一个祭奠的节日,从“清明时节雨纷纷”开始我们就年年追忆过去。
岁岁清明,岁岁祭奠,清明里我们祭奠的是什么,我们的先人,我们的过去,我们那渐行渐远的背景,我们那逐渐稀薄的茶香与文化……
看了几分钟后似乎忍不住看他可不可以一直清新下去,怎么会让这么瘦的男生出现在电影里,不敢让别人认同我的审美了,因为我一看到他就觉得是好看,怎么那么像我的同学,真的可以叫他小白脸了,瘦猴子。
丫头带给我的感受就是那是年少的我自己,我对自己喜欢的少爷就是那样,装作很生气,却拼命引起他注意。
一阵有趣的心情看故事的发展之后我真是对那里的每一点一滴的出现都爱上,直到少爷在带着日本兵回来,我的心立刻就碎了,几句台词之后,我狠狠关上了电视。。。。。。
今早又打开把他看完,天啊我才知道我错过了什么,他在讲什么,曾经久久有感于心中的,那些深深地猛烈地屠我同胞的国耻之恨马上涌上心头,这些伤害永远不能被原谅,无论是多少年,无论这个国家的文明思想怎么在改变,绝不能忘记历史,更要看清今天我们要怎么记忆才可以祭奠那些我们民族曾经惨死于他人屠刀下的亡灵,又怎能再让他在清明时节幽咽悲泣。
好片,如雨天独坐看雨打芭蕉。
缓慢淡雅水墨丹青。
出彩之处是演员很接地气,典型浙江普通人,表演本色,贴近生活。
情感普通不失细腻真实感。
导演主题集中,没有跑偏,没有刻意安排哗众取宠的情节,淡淡叙事,不争。
喜欢这类风格电影的人会被感动,不喜欢这类风格的看不进去的。
大部分年轻人估计不喜欢看,因为年轻人静不下心来。
只有三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才可能会有感觉。
不错。
如小家碧玉。
电影《岁岁清明》是小成本电影中的佳作,茶山美景与三个清明相得益彰,女主角的表演渐入佳境,从少女的初恋懵懂,到结尾面对山河破碎时的决绝,剧本和演员的表演很好地塑造了一个在茶山间成长的茶户少女,她既有少女的天真烂漫,也甘愿以自己生不出孩子的代价为天巧换取生孩子的机会。
尽管这只是不可信的民间偏方,但阿敏天真烂漫中的善良和坚定依然让人动容。
在最后一个清明,演员表演很少地诠释了阿敏对侵略者的恐惧与憎恶,对逸白少爷“投敌”的不齿与愤怒,种种复杂情绪皆通过表演呈现了出来。
钱佩怡作为新人女演员的表现可圈可点。
影片前半部分的基调惬意而舒缓,到结尾急转直下,如此大的落差却不让人感到割裂,剧本的构思不禁让人拍案叫绝,获得金鸡奖最佳编剧亦证明了编剧的强大功力。
结尾,逸白少爷每年清明的造访变成了阿敏每年青年的守候。
青丝到白发,新坟到旧塚,多年前发生在这片茶山的故事或许不为人所知,但这份守候却是永生永世的。
今天下午在精品电影院看了《岁岁清明》。
没有其他观众,我是毫无疑问的超级VIP。
在一个能容纳百人的豪华放映厅里,吹着习习的凉风,放映员为我提供了一对一的服务:超豪华的感觉,也说明这家电影院还是有点管理规范的。
其实这部电影也适合一个人观看:比较唯美吧,亮眼的茶树绿色,满山遍野的茶林,男角的白色衣服,女角的亮红小伞,都在青山绿水间给人养眼的感觉。
淙淙的流水声,我很喜欢:一种久违的亲切感:那次车行在幽深的燕山山脉,下车休息时,潺潺的流水声萦绕耳畔。
还有好听的杭州话,尤以阿敏的父亲这个老南方男人说的最为地道,阿敏却是普通话太过标准,少了点软语轻言的肉感。
还有那个尹少爷的夫人,不但好一口江南软语,形象上更是不胜风吹的娇弱,真让人感觉这确是与世无争的东方美景呀!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还罢了,不过是一部色彩炫丽的东方民族画卷而已。
好似车行快到终点时,又杀出了日本人的炮弹,家仇国恨给这部电影增添了时代感,毕竟世事的变迁谁也躲不开。
而且情节发展到此处一波三折:先是以为尹少爷成了汉奸,顿生失望,什么“恨不相逢未嫁时”呀,太天真;忽然他又成了爱国志士,计杀三名甚至多名日本军人。
最后他惨死时,彻底粉碎了一直笼在这部电影上的小资、唯美情调,真的很感动。
这也是很惊心动魄的:依然是青山绿水,可是没有了柔情似水的书卷气,而是充满了血气腾腾的杀气。
电影的最后,依旧是清明的西湖边,保俶塔,尹少爷的坟茔早已湮灭,多情的阿敏也已故去了吧,那个发现了这处藏匿在杭州城边美景的小男孩充满了兴奋,让人感慨世事轮回,人生无常……
国产电影最有国际影响的貌似是武侠动作片,而就艺术内质来说,却是诗电影,并不是像西方的现代诗,而是类似于中国的田园诗作品。
这不是一种类型,因为它可以作为一种元素应用到所有类型当中,(可能恐怖片除外)中国人内心是诗化的,中国人是感性的,是特别容易被打动的。
这部电影把战争与乡村诗意结合一起不是首创,但仍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诗文化是伴随着其他极具中国特色的生活文化的,比如茶。
这部电影较好的把茶与血结合,在战争恐怖中散发出茶香,而这又暗合了女主角内心的忠贞。
情节简直是在凑数,不喜欢
前85分钟平淡的想睡,后5分钟剧情急转直下让人高呼重口味——这是一部cult片;一枚炸弹一场吊刑几个地道的日本龙套——这是一部又红又绿的抗日风光片;未成年农家女暗恋富二代,重病妻子为延续香火替夫选妾——这也可以是一部知音伦理片。
但,在一个男人眼里,《岁岁清明》其实是一部地道的爷们片。
本片的主人公是一个16岁茶农少女,故事讲述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3个清明节。
第一年偶遇男孩,打开懵懂的少女之心;第二年男孩以成家立业,自己黯然神伤;第三年风云突变,儿女情长终不比国仇家恨⋯⋯虽然镜头一直以近景方式停留在女孩黝黑的包子脸上,但真正的主角却是那个身材消瘦,面色蜡黄,忽然就来,忽然就走的男孩。
他每次出现都代表着男性最具个性的一面,他的每一次转变都让我们好奇的探寻在他消失的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男孩到男人出场的第一个镜头,他的脸上放佛就刻着“纨绔子弟”四个大字。
然而这个上山要人抬,走路都会摇晃的有钱少爷,为了面子和爷爷打赌,一个人在漫山茶林中追兔子。
男人孩子的一面永远会吸引人,所以电影中少女乐了,电影外女观众们也笑了⋯⋯他第二次出场,没有坐轿子,轿子上坐的是他的妻子。
短短一年,男孩已经为人夫,虽然依旧消瘦,但眼神成熟稳重,对爱妻体贴入微。
短短一年,男孩也承担起了家业,一举手一投足都颇有商人风范。
老话总是在讲,一个男人只有成家才能立业。
所以老人家早就知道,只有为了一个女人,男孩才会成长为男人。
从懦夫到英雄他的第三次出场让所有人瞠目结舌,中分头、大皮靴,流利的日语,谄媚的笑容⋯⋯剧情发展的这个地方,他此前积累的良好形象已被打的灰飞烟灭。
叛徒、汉奸、富二代果然靠不住,人们轻易的推翻了曾经的评价⋯⋯这种愤慨之情一直持续到影片最后一刻,因为过了那一刻,你才真正的明白,这个男人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男人总会遇到不被理解的时刻。
解释苍白,辩驳无力,他所能做的只有默默承担,独自等待。
正如电影中的他,背负着灭门的家仇国恨,忍辱负重在众人面前掩饰伤口,同时还要以被人唾弃的身份苟活。
即使是在最后手刃仇人而被绞死,他也终究无法为自己正名。
从男孩到男人,在从懦夫到英雄,一个男人要走的路都在这呢,不是一条坦途,而是那茶山的小路。
而《岁岁清明》也如真男人一样,走着自己的路,并默默等待⋯⋯
差点儿淹没的好片子,若不是同事告诉我是她老公团队制作的,真的会错过。
如今“造作”“娘娘腔”电影大行其道,反击的力量愈发小下去,消失下去。幸好,肖风导演的“现代农村三部曲”中,隐隐还能看到这等气息。
老实说有点刻意营造氛围,反而过于文艺了,不真实。
小时候看的
喜欢血腥之后的歌曲
制作太粗糙 就像是一部没做好的PPT
还不错。
今天偶然在电影频道瞥见,看过太多矫揉造作信誓旦旦要告诉我们什么的电影,这样质朴的茶香一吹,便觉得清丽脱俗。
别样的电影。
故事一般,外景很美。表现方式有喜欢的段落,影片的夜间打光多借助马灯,炉火,夜光等自然光源来撑托人物轮廓,氛围略显幽蓝偏暗,和古筝配乐、茶农生活自然交融,杭州城外山村夜晚溪水潺湲虫嘶鸟鸣,让人想回农耕时代。
我总觉得每一年的故事衔接都非常的牵强,铺垫完全不够,无法形成自然的情怀,那这跟《钢的琴》相比真的是笑话了。
很小的时候看的,当时什么都不懂,觉得好看,超喜欢那把大红伞和阿敏烫卷的两个大辫子
演技生硬
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扫出一层皮的石头路或者茶园里面的诗而是某个夜晚少女抓完鱼之后在溪边稀里哗啦洗脚。。无比精准地叠合了想象里的翠翠。#笑点虐点关注点没一样正常#
两颗星都给结尾吧
那片茶园,那把红伞,那份朴实的善良
很小的时候看的,一直忘不掉
真对不起这么好的电影名。。。
同事看了十几分钟后,一直問我"""這是不是鬼片阿?!""""好好的爱情戏剧片,被演成鬼片去了....哈....导演真该检讨检讨!
看了一会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