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完《天使👼爱美丽》,强烈的色彩基调。
在推荐下看了《总铺师》。
从小住在泉州沿海小镇,海边据说可遥望金门,但我至今只看到黑暗中茫茫大海远处的一处灯塔,也许那里是金门吧。
从小,家里安着台湾电视台的天线,于是每晚七点半必等华视的小叮当,看琐碎的新闻联播,还有如今看来经典的台湾偶像剧,和冗长的家庭台剧,台湾美食综艺等等。
最怀念的还是那腔与泉州闽南语相接近的台语,初入大学竟被舍友调侃浓重的台湾腔,想来还有些暗自庆幸。
在乡镇生活,大多请客还是办桌,邻居也是一位年轻总铺师。
办桌,大部分是亲戚自己端菜,开头有拼盘,一般以海蜇皮和鸭肉等为主。
小时候,最喜欢甲办桌,但只是一时兴起,中间菜色都不怎么认真吃,只记得几样固定菜式,尚包夹卤肉,不吃肥肉的我,最喜欢吃热腾腾的包子,厚实的包子里还夹着芝麻花生酱,微甜。
当然,办桌也是要填饱肚子的,不能光喝酒喝饮料,于是就必有一道卤面或糯米咸饭,味道不一,但一定都是铺着一层花生米和葱油的。
其他的就是虾螃蟹和鱼还有各式汤啊。
自然就少不了蘸料,蘸料都是总铺师调制的,不过也不过是酱油陈醋和蒜末。
当然,油腻腻的大菜过后自然少不了甜汤,以前大多是花生芋头汤配上饼,现在不过是简单的大罐喜多多。
影片中,果然有着很浓重的色彩。
幽默轻松的故事,又透露着一种夸张的诡异。
大胆的说,跟天使爱美丽有异曲同工之妙。
熟悉的台语,亲切的庙宇和民宅的背景,虽然从未去过台湾,却有种莫名的归属感。
一一导演的演出,很惊喜。
但又透露着时间的冷酷。
触碰那墙壁画,是一种情怀。
很久没有接触这样的电影,它在我耳旁低语,记得过去……
台湾小清新电影是jt无理由观看三大影种之一,喜欢这部有三大原因,一是搞笑,而是搞笑,三是台湾人的搞笑。
台湾电影一向都没有什么大英雄大事件,却可以把小人物的悲喜人生拍得十分精彩,而且不同人在同部片子融合得那么到位,纷繁不杂乱,人生轨迹交接得很是出人意料。
从算是鼻祖的《一一》《饮食男女》,到大红大紫的《海角七号》《艋舺》,也有更小众一点的《九降风》《女朋友男朋友》等等,主角配角都是身边一抓一大把的性格,却不知道在电影里面可以这么有魅力。
说回《总铺师》,美食、传统、爱情、喜剧真是很老套很老套的题材,但是放在一起依然有看点,我本来把它当做晚饭番来看的,结果在考试前夕忍不住还是把它看完了,接着洗澡还哼着“三八阿花吹喇叭,do so la si 花”有人说闽南语导致很多笑点get不到point,我表示我木有任何问题。
至少杨佑宁的h和f不分,平翘舌不分,前鼻后鼻音不分不是取悦了的几乎所有华语地区的人了么!
突然发现美秀姐在海报中间,所以她才是真正的女主角么·····最搞笑也就是美秀姐和水脚AB,男主角的戏份能再少一点!
剧透来了,最后女主角木有拿到比赛冠军,里面所有做菜的人无论是亲自做的还是别人代做的都上了一道拿手菜。
但是按照女主角的说法,就算只是卖便当,不也很好吗?
不用非得每个人都要继承父业,成名成家的吧。
很好看的电影,正像近来台湾所有的本土文化题材的电影一样,心存着浓浓的情怀。
用搞笑轻松可爱的形式去讲述传统文化传承这样的严肃题材。
漫画式的人物造型、场景、色调及表演形式,融合了台式语言特色和社会发展特色,浸染了浓重的台客文化,相对于大陆网络语言特色的审美趣味,这种根植于当地文化特点的诙谐显得更亲切、厚重和富有生命力,因为那是一种老少咸宜的幽默,而大陆的幽默更带着明显的时代和年龄层次隔阂。
本片的根基还是稳固地插在对传统的传承、保护及对年轻人的期望上,并给出了相应的指引:年轻人对传统的漠视和被外因也好、被传承影响也好做出的选择和改变。
更表现出了一些年轻人对传统的支持和不计回报的付出。
当然也免不了一贯的苦口婆心却运用更现代更煽情语言讲出的经典走心台词,比如“没有古早心,何来古早味”当然也少不了搞笑的必备元素,男女主角的蹩脚爱情,男主角反差式的语言、借鉴中华小当家的夸张式表演,反转式的坏人性格、少年流行文化的植入(召唤兽)等等。
可是不得不提的缺点也有很多,比如期望表现太多造成的各线索讲述不到位。
导演期望表现的有家人情深、男女主角间的纯爱、老传承人对自我的特色的坚持(憨人师、鬼头师)、各种角色对传承传统的支持(憨人师对小婉的教导、邻居拿出家传宝支持参赛、召唤兽及朋友的帮助、骗子转变成挑水)、月霞阿雄四人感情纠葛(有点莫名其妙)这些线索纠缠丰富了影片的层次,可是如果稍有怠慢就会让人倍觉丈二。
但仍然是一部好玩好看又有意义的片子。
让我感慨最多的就是一个情怀问题,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魂儿的问题。
整部片子的精髓或者主体情感基调就是对传统文化持抱的感情和态度,而相比起来,我认为这就是现在大部分内地电影缺少的东西。
细数市场上院线里曾经上映过的卖座国产电影,大热的泰囧、备受关注和好评的无人区,说到底都是加工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原料提取笑点和激动点,刺激神经感染情绪,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固然看完之后会让人心情放松或压抑起来,让生活产生一些跟平日经历不一样的感受,这也正是电影的娱乐功能所在。
可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如果追求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未免有些浅显和缺乏竞争力,毕竟文化是承担着一定的教化任务的。
反观一些成功的电影文化下的作品,比如梦工厂的《疯狂原始人》和迪士尼的《怪物电力公司》,娱乐和搞笑的背后是带有价值引导的,并且这个价值引导不带任何国别、文化侵略的色彩,而是全人类都会有共鸣的价值观。
这样的寓意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甚至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指引作用。
这就是一种所谓的情怀。
傳說中,只要吃過憨人師做的菜,就會明白什麼是做人的滋味。
但他不跟別人收錢,要吃就拿東西來換,有的拿醬油、有的拿剩飯、有的拿蔥蒜,這些別人不要的食材透過他的手藝,就會變成一道吃了會掉淚的美味。
全球化工业化的当下街区的小杂货店逐渐被淘汰,替代的是比流水线科技更先进的超市和应用最新科技的电子店铺。
去超市买东西可以感受专业导购员专业性的微笑。
在网上购物可以感受自己的信息被大数据挖掘机挖走制作成推荐页面。
而在居家附近街道熟悉的杂货店里买东西反而是你要带着笑脸,而不是店员。
大咧咧的把自己当上帝去杂货店是不行的,乱翻一通什么都不买也是不行的,不过呢,有时可以赊账,有时可以让帮忙看小孩,甚至可以把家里钥匙给掌柜,小孩放学的时候可以到店里去拿钥匙。
人和人之间平等的交流才会有感情。
不过这样的店铺越来越少了。
毕竟感情是无价的啊。
有钱人可以去专卖店享受上帝的感受,而并不是人的感受。
人鬼神三者代表着古代工匠追求的三种境界,神就是做出来的菜要好吃就像暴雪黑岛做的游戏就是要好玩。
鬼就是黑暗料理,工匠自我追求极致,不一定要合每个人口味,就像独立游戏等追求新、奇等等。
人就是重心就不是以物或菜主,而在乎借助物来沟通人和人的感情,就像任天堂的wii,性能一般画面一般但家庭朋友一起玩的感受是其它游戏替代不了的。
而阿财那样的徒弟追求的自然就是钱啦,能赚钱就好,就像育碧ea等厂商赚钱第一位,搞掉一些好游戏也无所谓,偶尔做出几个好游戏也无所谓,只要能赚钱就好。
傻傻的女主以上几个境界都达不到,包括赚钱也是不多,她就是一般般的普通人,做菜主要是要开心的,和其他普通人的工匠一起开心的做菜做工就是普通人的最高境界。
非常非常欢乐。
美秀姐,又青妈,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她跳舞就想笑,然后笑着笑着眼睛就红了。
这电影做作吗?
有煽情,剧情薄弱问题,可是我就是觉得它很朴实,平时无华让我感动的内心触动。
谁说烦躁了一定要暴躁,谁说困顿了一定要纠结,谁说不能开开心心的看部影片,忘掉那一切乱七八糟的事情。
痛痛快快的笑一场,哪来这么多想不通的事情啊!
(此段描述我那混乱的思想。
)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还有,我是一位对地方文化很感兴趣的人。
我宁愿去吃当地人民的家常菜,也不愿意去连锁出名的店铺尝流水线型的食物。
不是嘴刁,也不是穷屌,实际上比起这些食物,如果我们越来越少的人关注它们,也许以后想再吃到的就很困难了。
我喜欢“港味”十足的港片,也喜欢“台味”十足的台湾电影,我们内地的也有自己的文化,久远深刻,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去随大流,都拍一些所谓赚大钱的大片,而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营养,宣扬了什么文化呢?
我们可以有贾樟柯的电影人,为什么不能有贾樟柯的电影的上映。
到底是治理重要,还是文化重要,我想这不是现今中国电影所能改变的。
地方文化很重要,可是很薄弱,随时都会消失。
多一份心去学习传承它们,也许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不要说我古板,不懂追求,不会进步,传承古文化,本来就是一种进步。
片子的好坏因各人而异了。
谈不上被感动了触动了治愈了之类的,这本身就是一喜剧性质的影片,意义确实没有那么厚重。
依旧喜欢闽南语,偶尔跟着念台词,就可以戳中笑点。
在意的是里面的一句话“心若欢喜,菜就好食”。
食物很重要,在制作食物的过程中,在品尝美好食物的过程中,真的是需要把心放在里边。
全片看下来感觉欠火候。
是别人推荐的,所以我是抱着看传统美食片的心情,结果全片下来实在是少有切中我的点。
整片说是一部小情怀的怀念古早总铺师的台湾风小电影。
气格上就是这么说,小。
没有大方向的内涵,不过这种类型的电影还不要要求它要这样的内涵。
三个总铺师里唯独女主的老爸苍蝇师缺乏血肉,现在回想觉得稍有遗憾。
憨人师和鬼头师都分别有鲜明的性格。
憨人师的苦瓜故事我真喜欢听。
鬼头师的登场太帅,叼炸天嘛!
最后徒弟要改做最后一道菜的时候,他用菜刀那原来已经做好的冰火九重天砍坏的时候又帅到爆表!
最后得赢后飞车携音乐而走,又是那么的潇洒,真的是人生的最后一道菜”无怨无悔“,值得!
像我这种泪点渣的人,真的好容易泛泪光。
炒鳝鱼的时候,尼玛苍蝇师你终于出现了一下嘛,受感动,我很奇怪吧泪点低......爱情占的篇幅还是太多了,关于菜还是讲的少。
最喜欢的就是里面的台语对白,对方言的钟爱,这样的东西是很值得推崇的,难道要一部台湾电影里每个人都说着字正腔圆的东北话儿?
吐槽一下,月霞,泥垢了....还蛮喜欢结尾回到虎鼻师时光的叙述法。
古早的总铺师出门只用带工具,赚的是人心和人情还有人们的幸福。
影片是从一对老夫妻要结婚想做十道古早菜办桌开始拉开叙事线的,人人都有他怀念的味道,男主怀念的是妈妈的番茄炒蛋,省长怀念的是炒米粉,我有四道菜放在心里。
普通的家常菜却因为不同的人煮不出相同的味道。
有些只能永远怀念。
回到电影来,就像对食物的挑剔一样,我对电影也同样,见仁见智,我必须说,这电影的题材选的好,但是,却表现的,不 够 好!
欠火候!
看来缺古早酱油的是你们。
台词每个人都应该有他的主题曲,每段时间,也要有他的插曲。
等听到那首歌的时候,你就能回到那段过去了。
心如果欢喜,菜就好吃 。
台湾小清新电影是jt无理由观看三大影种之一,喜欢这部有三大原因,一是搞笑,而是搞笑,三是台湾人的搞笑。
台湾电影一向都没有什么大英雄大事件,却可以把小人物的悲喜人生拍得十分精彩,而且不同人在同部片子融合得那么到位,纷繁不杂乱,人生轨迹交接得很是出人意料。
从算是鼻祖的《一一》《饮食男女》,到大红大紫的《海角七号》《艋舺》,也有更小众一点的《九降风》《女朋友男朋友》等等,主角配角都是身边一抓一大把的性格,却不知道在电影里面可以这么有魅力。
说回《总铺师》,美食、传统、爱情、喜剧真是很老套很老套的题材,但是放在一起依然有看点,我本来把它当做晚饭番来看的,结果在考试前夕忍不住还是把它看完了,接着洗澡还哼着“三八阿花吹喇叭,do so la si 花”有人说闽南语导致很多笑点get不到point,我表示我木有任何问题。
至少杨佑宁的h和f不分,平翘舌不分,前鼻后鼻音不分不是取悦了的几乎所有华语地区的人了么!
突然发现美秀姐在海报中间,所以她才是真正的女主角么·····最搞笑也就是美秀姐和水脚AB,男主角的戏份能再少一点!
剧透来了,最后女主角木有拿到比赛冠军,里面所有做菜的人无论是亲自做的还是别人代做的都上了一道拿手菜。
但是按照女主角的说法,就算只是卖便当,不也很好吗?
不用非得每个人都要继承父业,成名成家的吧。
记得两年前,我在搞第一次电影沙龙的时候,有观众问我,想到网上看一些电影评论,哪个网站比较靠谱?
我毫不迟疑的告诉他, 除了时光就是豆瓣,在当下,你没有第三个选择。
在网络日新月异的当下,两年瞬息而过,微博取代了博客,微信又即将取代微博,还是没有一家网站能撼动豆瓣和时光的霸主地位。
但即便如豆瓣和时光这样的小众文艺网站,也很难再保证自身的纯净,水军横行、自我审查等顽疾都在消耗着用户的信心和耐性。
遥想当年,我们还在使用电话拨号上网,网速只有十几k的年代,有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电影论坛,西祠胡同的后窗看电影,那才是我心目中的电影评论圣地。
当年在论坛上活跃的诸多写手,如今都已成腕,成为当今电影产业里面的一份子。
无论出路为何,他们当年那种对电影义无反顾的热爱,还是深深的打动了我。
说后窗看电影是我的电影启蒙,亦不为过。
记得当时正值台湾电影如火如荼之时,一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更是众位牛人最常提到的影片之一。
然九十年代末期,流通渠道匮乏,vcd是电影传播的主流,且基本以港片和好莱坞大片为主,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种文艺佳作,实在难觅踪迹。
以至于我产生了一个可笑的想法,那些大师名作,也许就是给那些能写出华丽文字挖掘出深刻内涵的牛人预备的,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恐怕一辈子都无缘得见。
然而这种窘况,随着dvd的出现和普及,一下子被彻底改变了。
从此以后,逛音像店成了我雷打不动的习惯,每次从浩如烟海的碟片中淘到心仪已久的影片的那种狂喜,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而在当年淘到的那些影片当中,还属台湾一众电影大师如杨德昌、蔡明亮、赖声川、侯孝贤等人的作品,带给我最多感动。
台湾电影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的辉煌,在整个华语电影圈内,直到现在都无人企及。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悲情城市》、《暗恋桃花源》等影片,早已成为传世名作。
然而,台湾电影在发展的过程中,过于看重电影的艺术性,执迷于自我的表达,完全忽视了市场和票房,所有导演的目光都局限于国外电影节和政府辅导金,最终的结果便是,台湾电影市场彻底成为好莱坞的天下,本土电影既无资金支持,也无票房收益,只能被市场淘汰,自生自灭。
台湾电影兴于八十年代,盛在九十年代,衰于零零年代,短短二十年,取得的成就令人目眩神迷,但其衰落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深思。
在台湾电影的全盛期时,曾涌现了一大批有想法有才华的青年导演,处女作部部惊艳,但奈何生不逢时,拍到第二三部作品,便遭遇了台湾电影的寒冬,从此再无声息,甚为可惜。
从2000年起,台湾本土出品的电影每年都不超过20部,票房比重不超过2%,可以说名存实亡。
在这一批生不逢时的导演当中,有杨德昌的副导演陈以文,新浪潮老将陈国富,鬼才苏照彬,以及今年的史诗大作《总铺师》的导演陈玉勋。
陈玉勋在1995年就推出了处女作《热带鱼》,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关于青春和幻想的故事,整部电影色彩夸张,人物可笑,且在嬉笑声中,不着痕迹的暴露了台湾社会诸多不合理的现象。
幻想中的梦境,即便看起来如此美好,也有着诸多无奈和悲哀,本为逃避现实而臆造出的梦境,最后却和现实一脉相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热带鱼》上映以后获得了一致好评,也帮助陈玉勋拿到了政府辅助金,用于拍摄他的第二部作品。
1998年,陈玉勋完成了第二部电影《爱情来了》,影片以他一贯轻松幽默的手法,将四个男女、三个故事、三段爱情组合成了一个诙谐而浪漫的都市小品。
小人物的爱情观,小人物的人生百态,在这部片子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然而,当时的台湾电影,颓势已显,《爱情来了》虽有惊喜,奈何无人关注,迅速的成为历史,再也无人问津。
其实何止是陈玉勋,比他资历更深的导演,都在衰退的洪流中苦苦挣扎,不知所以。
曾为台湾电影新浪潮主将的陈国富,同在1998年,拍出了另一部文艺佳作《征婚启事》,巧妙的借用相亲这种模式,以小见大,道尽台湾社会百态。
讽刺的是,《征婚启事》在影迷中几乎无人知晓,反而是后来冯小刚根据《征婚启事》翻拍的《非诚勿扰》却火得一塌糊涂。
平心而论,《非诚勿扰》只保留了《征婚启事》的壳,却丢了《征婚启事》的魂,无魂之作也能赚的盆满钵满,个中缘由,实难说清。
《征婚启事》之后,陈国富大胆转型,拍出了一部大格局的商业惊悚片《双瞳》,构思精巧、制作精良,即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也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商业片。
但悲哀的是,《双瞳》的票房虽达八千多万新台币,但仍入不敷出,妄图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的陈国富终于心灰意冷,从此放弃导筒,打点行李来到内地淘金,终成华谊兄弟的金牌监制。
陈玉勋显然没有陈国富那么好的运气,进可攻退可守,实在不行还能去当监制。
《爱情来了》之后,陈玉勋就此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中。
一晃十五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杨德昌带着未竟稿的《追风》离开了人世,侯孝贤自从和舒淇金风玉露一相逢之后,匠气越发浓重,虽不时有新作面世,但基本处于吃老本的状态,蔡明亮在风格的实验上愈走愈远,完全放弃了和观众的沟通,成为神仙一般的存在。
倒是几个新人导演魏德圣、九把刀靠着《海角七号》、《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和《赛德克巴莱》等少数几部片子,拿下了可观的票房,重振了台湾电影人的信心。
但仅凭几部作品的大卖,难以改变台湾电影衰退的现实。
2013年,一部《总铺师》再度点燃了台湾电影人的希望,该片仅在台湾地区就收获三亿新台币的票房,而此片的导演,恰恰就是阔别影坛十五载的陈玉勋。
这十五年陈玉勋做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总铺师》的内容来看,陈玉勋从未放弃过电影的梦想。
《总铺师》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和《食神》和《满汉全席》乃至《饮食男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用传统美食和文化,通过小人物励志的故事,来完成一次台湾的文化寻根之旅。
从影像风格上,《总铺师》延续了陈玉勋以往作品《爱情来了》和《热带鱼》中夸张绚丽的色彩,古怪搞笑的漫画人物造型,但叙事方面,则显得拖沓,很多喜剧桥段被刻意的放大和重复,看多了不免让人厌烦。
“没有古早心,怎能做出古早味”,故事的主题一早就通过剧中人物之口道出,缺乏悬念和包袱,但对于台湾观众而言,却深得其心。
因为这十几年来,能在电影里面看到对台湾传统文化的弘扬,已经是可遇而不可求之事,想要再等到下一次,又不知道何年何月了。
总体来说,《总铺师》只能算一部中规中矩的商业电影,但导演陈玉勋的境遇,恰恰暗合了台湾电影跌宕起伏的命运,让我等深受台湾电影影响的影迷感同身受、唏嘘不已。
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却因为大环境的改变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对谁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情。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陈玉勋等了整整十五年,才磨出一部《总铺师》,按理说时日已足够,可惜的是成品非但没能成为神器,甚至连精品都算不上。
或许对于台湾电影来说,剑已尽碎,单靠几块磨刀石和非凡的耐性,仅仅是杯水车薪,难成大器吧。
文/陈令孤出生于1962年的台湾导演陈玉勋,至今只执导过三部长片。
1995年的《热带鱼》豆瓣评分8.4;1997年的《爱情来了》评分8.1;2013年的《总铺师》评分7.3,票房破三亿台币,位列年度华语片票房排行榜第二。
中间,他还与其他导演合作过分段电影《茱丽叶》,以及短片项目《十加十》《海马洗头》等,但整整十六年都没有自己的长片作品,靠拍广告为生。
2006年,陈怀恩的《练习曲》激发了他重拍电影的梦想,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凭借《总铺师》重返江湖。
尽管作品不多,但是陈玉勋在影迷心中却人气很高,提起他仿佛就看到了那湛蓝的海洋和灿烂的晨光。
他的电影虽然也是台岛惯常的青春题材,但是要比张作骥、吴米森等阴沉型导演的作品梦幻,同时又比我们常见的商业青春片格调高雅,走的是情感治愈系的路子。
其整体风格可概括为:小人物在偶然事件中迸发出的生活价值感悟;亲人不亲和坏人不坏的黑色幽默表达;极具创意的想象力与多彩影像的搭配。
其中,他善于营造荒诞幽默的风格,承袭自台湾的喜剧大师王小棣。
王小棣出生于1953年,父亲是国民党上将王升,也就是2014年的口碑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曾可达的原型,是蒋经国的左膀右臂。
王小棣从文化大学戏剧系毕业后,又去旧金山大学修习电影,1979年回台后创立了民心影视公司。
八十年代,王小棣编剧了王童执导的电影《稻草人》和《香蕉天堂》,从小人物的荒诞故事中解构大时代的伤痛,好笑好玩好看,余味无穷。
而陈玉勋1989年从淡江大学毕业后,恰好就进入了民心公司,和王小棣等人一起组成“民心编剧群”,创作了《佳家福》、《母鸡带小鸭》、《小市民的天空》等颇为轰动的电视单元剧。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的经验和人脉积累,陈玉勋得以在1995年拍摄了电影处女作《热带鱼》。
本片由当时徐立功执掌的中央电影公司和稻田电影工作室联合出品,而稻田工作室是1992年王小棣和制片人黄黎明成立的。
林正盛出演了片中的胖子绑匪阿庆,王明台作为副导演客串了一名警察,这两人后来都成为台湾青春片的中坚力量,林正盛执导了《美丽在唱歌》、《爱你爱我》等作品,王明台执导了《咸豆浆》、《含苞欲坠的每一天》等。
可见,台湾影视圈其实很小,相互间客串、帮忙、学习并由此踏上创作之路的例子比比皆是。
电影是一门营造梦幻的艺术,如果一部作品能把这种梦幻渗透到观众的情感中去,它的质量就不会差。
而陈玉勋无疑就是这种导演,他自称是一个文艺青年,常常用一些极富创造力的浪漫情节,启迪了我们对于生活的热情。
《热带鱼》中的小朋友志强喜欢做梦,认为自己是人鱼超人,独自去解救一个被绑架的小孩,没想到自己也落入绑匪手中。
但是和绑匪一起住在乡下的日子里,他却体会到自己家中没有的温暖。
《爱情来了》中的面包师,小时候和同班女生一起在公园中等待隐形人,醒来后发现女生不在了,以为她被隐形人带走了。
直到二十年后,他偶然再见到这位同学,回忆开始泛滥。
每天为她做不同主题的蛋糕,期待着她来购买。
《总铺师》中的少女小婉,从小讨厌厨师爸爸的油烟味,总是躲在纸箱里做各种幻梦,但是长大后她又不得不回到做美食的使命中去,从新理解了生活的意义。
从热带鱼到隐形人再到月球,陈玉勋总是通过某种象征意味的意象来承接自己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表达,让人感动流泪。
作为一名颇具个性的作者导演,陈玉勋作品中的互文也是很明显的。
《热带鱼》中的绑匪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坏人,反而成了喜剧意味的温情表达。
尤其是文英扮演的乡下阿姨,泼辣搞笑,她也凭借这个角色获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
《总铺师》中貌似凶狠的催债者最后也转变了面貌,帮助小婉一起参加美食大赛。
杨佑宁在《爱情来了》中扮演一位推销员,四处游走推销东西,在《总铺师》中扮演一位料理医生,也是到各家推销自己的技术,角色特征极为相似。
同时,在这三部作品中都有对于台湾电视节目夸张风格的展现,如《热带鱼》中的新闻节目跟踪报道小孩绑架案,形成全民关注狂潮,《总铺师》中的美食评委们疯狂的言行,都是对于台湾社会媒体生态的一种讽刺。
《热带鱼》是一场奇异的旅行,喜欢做梦的志强在生活中也经历了一场梦。
《爱情来了》是一次浪漫的邂逅,三个人物在偶然中看到了爱情的曙光,因而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但是结果并不都是想象中的完美。
《总铺师》是一场华丽的舞会,围绕美食竞赛所引发的各路人马的冲突和竞争,丰盛旖旎。
20年,3部电影,即使在陈玉勋退隐江湖的岁月中,《热带鱼》和《爱情来了》已经奠定了他文青舵主的地位,他对于厚重人物的塑造和浪漫叙事的把握,丰富了台湾青春片的内容。
但是毕竟16年过去了,《总铺师》的整体气质已经没有了《热带鱼》和《爱情来了》那种纯净的锋芒,诱惑于商业市场,变得浮夸。
然而,归来已经是惊喜,已经是胜利了。
2016年1月15日
妈的炒鳝鱼居然看哭了
智商好低的不怎么好笑的笑片
看了各种宣传和好评,以为这会是一部有诚意有民俗有温情的电影,但实际跟之前台湾那些瞎搞疯闹的喜剧片有什么区别,小人物乡土主题到一半不见了,办桌的传统无体现,美食被拍的也是毫无诱惑力,一切都是流于表面,即便吴念真出马,心灵鸡汤也熬的不成功,后面抄「食神」的夸张更是让人厌恶。
没有“古早”“摆桌”这些回忆的人如我对这部电影没有任何感觉。不过第二天我就跑来做番茄炒蛋。。。为了这道菜,给2星吧
总觉得憨人师眼熟悉,原来是吴大师。至于电影本身吗,看完就忘。
从小说到大的三八阿花。
让人很怀念《食神》、《金玉满堂》。闽南语能用来拍商业片?渣!
太台了吧
笑中有泪,满满都是人情味!(居然把凤小岳剪掉了%>_<%)
值得推薦樸實的電影!!
过家家,还过了两个半小时
我将来也要做个自带BGM的男人
看了评论,都说食神的影子很重。但个人觉得看的时候还挺开心的。台湾电影总有种清新的味道。
算看完了,不是喜欢的类型,消磨时间而已。
民國台灣特色濃厚
这种电影,小到个人的喜怒哀乐爱情梦想,大到可以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而且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我一向对那种讲传统的片子有莫名的好感,但是此片给人一种乱糟糟的感觉,虽然台味很足,但对总铺师的整个描写太过弱气,女主的设定让我对片子整个好感度直线下降。作为一个吃货也没能对里面的食物产生多大的欲望。结尾彩蛋比正片精彩好多。
杨佑宁的演技真的是扶不上墙烂泥,普通话发音成这样是故意了??做作得令人作呕,郭采洁你为毛要跟他在一起
实在一般啊!唯一的亮点只有女猪脚的长腿了……
冲着预告里的美食看的,一句话就可以为这部电影下总结了“想做古早味,要有古早心”,形似而神不至,就算有我最爱的宝岛辣妈美秀姐也救不回来。除了美术部分不错,“藕香药泥”和当年的“齐天大圣会虎鲨”相比,绝对是完败。最近看了夏于乔两部戏,湾湾那么多不会演戏的女演员,她真的最笨拙,还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