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存在,她叫佩特鲁尼娅
Господ постои,佩图尼亚神加持(台),上帝存在,她的名字是佩托尼亚,上帝存在,她叫佩托尼亚,上帝是存在的,她叫佩特鲁尼娅,主啊,她的名字是比
导演:缇奥娜·斯特鲁加·米泰夫斯卡
主演:拉宾娜·米特威斯卡,彼得·米尔切夫斯基,赫瓦特·杰斯哈瑞,马里奥·克涅佐维奇,佐里卡·努什瓦
类型:电影地区:北马其顿,比利时,法国,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语言:马其顿语年份:2019
简介:三十二岁的佩图尼亚身材微胖、相貌平平,空有一张历史文凭却毫无工作经验,面试再度失利还被男主管狠狠羞辱。在返家路上,佩图尼亚遇上男士限定的年度主显节“泳渡夺十字”大赛,抢到十字架的人将获得一整年的好运。神父在吟唱时失手提早开赛,上百位教徒壮丁争相跃入冰冷河水,万念具灰的她也不假思索地跳河奋游,竟破天荒抢得头筹。男性..详细 >
7.5/10 Seattle IFF Intern 2020
74/100
#Berlinale2019 这得拿金熊啊。(2019年度十佳备选了)
直男癌和厌女症共用一副嘴脸
马其顿也能拍出好电影 以前很少有机会见识 而且是女权电影 相比起来 中国电影行业真是太落后 导演有出席映后交流 导演以这部电影在世界各地的放映 得以来到世界各地 和女性面对面交流 @法国文化中心
#ONEIWFF 山一女性国际电影节的第三部片子也是最后一部片子 整体来说中规中矩 尽管充满着对立和冲突 剧情也只是泛着一点涟漪 故事将女性和宗教联系在一起 将职场与女性 家庭与女性 宗教与女性 但是力道不够 没有强有力的切入点 沉闷得有点无聊
呃,从头到尾我都不喜欢导演塑造的这个人物。不尊重自己父母,成天懒在家里不找工作,叫别人同情你?不抓住政府罪犯而是同情这个女性?
需要一份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人存在的意义是工作。。。
无论是叙事还是人物塑造都很粗糙。维护着女性权利的女主浑身充斥着与片中男性同出一辙的暴力与愤怒,就像片中「给女模特安个男性的头能让她变得更幸福」的比喻一样,似乎女性中的反抗者依然是男性。这样的认知可能比故事本身更能体现北马其顿人(包括导演本人)根深蒂固于宗教传统中的偏见。女主所遭受的歧视不仅仅因为她是女性,而最终走出困境又依赖于男性的帮助与爱情,这样片面且最终意图不够不明确的叙事反而削弱了片中金句的力量。目的较为清晰的镜头成了唯一的亮点。3+
女性争取权利,要的从来就不是一个十字架,而是就业机会,发言权(摄像机),宗教中的性别平等,以及消除极端男权对于女性的羞辱。片中的正面的男警察让人稍感安慰。
切入点小(一个女人意外参与了主显节争夺十字架的庆典活动),展开的剖面却很丰富:女性主义的意识,个体vs法律/宗教的规条,媒体的作用,马其顿社会里大众观念的陈腐etc.
显明的对比以及记者的导向性,意图昭然若揭,留给观众的还剩下什么。
有意思,在各种不平等的现象提炼下浓缩到这部电影中,完全不像其他一些所谓女性电影那样“刻板印象”式的堆积,其实她只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就和天天嚷嚷的女权,也只是平权罢了。
举重若重,直给。这样的题材在我具估计是连立项都很难吧。不,有种叫重大历史题材的专门分类。 马其顿,那个西方进入东方的前门。
或许在巴尔干半岛语境中所呈现的社会意义远大于电影文本自身。如果西欧昨日的历史复现为巴尔干半岛今日的现实,那么如此的女性主义叙事仍有被结构的意义。
也不是不好吧,但我不太喜欢
牢笼里关着仇视的恶犬,圣殿里供着歧视的神灵。当十字架被女人抢走,是对上帝说谎还是对民众强权。女人从男人手里抢走了摄像机和十字架,一个丢了工作一个丢了荣誉。给她夹克衫的警察羡慕她的勇敢,看警局里的同事竟然不敢反抗。谁是披着羊皮的狼,套着人头的假人,谁将政教合一,惩罚生而有罪的灵魂。
四星半,很喜欢。这个电影厉害就在于非常有力量,从剧本到摄影到表演基本没有弱点。从佩妮娅跳入水中一刻电影就熠熠闪光,让人眼睛不想离开一秒。对白幽默感十足,摄像机镜头到现实的几个转境拼接也很有意思。对马其顿保守社会的抨击切中要害,还是第一次进主竞赛的女导演,大爱!
各方面非常美 但是剧情过于刻意或者为了表达而表达 看起来不舒服 同类型不如《基督圣体》
#Berlinale2019# 这都已经是后罗马尼亚新浪潮时代了,怎么还会这样拍片呢?导演经常难以抵御大场面的诱惑,在必要时刻远离主角,而去塑造一个群体的象征性姿势,导致人物非常不连贯。后面在警察局里,根本就没有有效塑造紧闭感和恐怖感。只觉得是警局一日游,所以踏雪回家也毫无分量。另外,我帮片子想了个港译名,《我執到了上帝那話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