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报中的宫崎葵,粗服乱发,肩搭棉袄,在灯下执笔,画那副著名的灯下美人图(夜樱美人图)。
历史中的北斋之女绝不会这么好看,传说中这个被休回家的女子,有着地包天的下巴,绝非宫崎葵的小脸可比拟;但宫崎葵面庞中的好奇、灵透、坚定与疲惫,让人无端相信,她就是北斋那个画技惊人,号称江户伦勃朗的女儿——葛饰应为。
我强烈怀疑导演是个浮世绘艺术爱好者,整部电影仿佛就是对浮世绘和江户市民生活的赞歌。
长桥、走卒、武士、美人、吉原灯火、道边樱花,都在镜头中活过来,再被画进镜头中的浮世绘里。
一定程度上,真正的主角是那几幅画,是父亲葛饰北斋的富士三十六景、神奈川冲浪里和富士越龙,是女儿葛饰应为的夜樱美人图、三曲合奏图和吉原格子先之图。
全片的人物与情节只是线索,这些画才是真正的光芒所在。
每幅画完成时,导演生怕还原的不够好,或是观众看不清,还要全幕展示,停顿几秒。
想象一下日本上映时,巨大幕布上的古老浮世绘,此中敬慕,铺面而来。
浮世绘是江户时代市民文化的代表,主要描绘的是市民眼中的浮世,此间有美人、春宫、和风景。
市民的现世品味无疑是直接而庸俗的,文人画和印象派都是没有市场的。
在狭窄的选题和有限的风格选择中,很多画师可能终其一生也只是画匠,甚至葛饰北斋在片中也哀叹,如果老天再给他五年,他一定会变成画家。
这群戴着镣铐跳舞的天才们是不自信的,他们在江户的杂乱小屋内,埋头做画。
拜师、写生、出师、卖画,迎合着市民品味、赚着市民的钱,可能午夜梦回时,也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卖画为生的小市民。
最终艺术史还是厚待着他们,他们的作品成为了梵高、优衣库、包装和电影的灵感来源。
这些当时的糙女、老头、青楼老板成为了艺术史添砖者,他们是盖棺定论的艺术家。
导演是理解他们的,甚至导演跟他们也是一样的。
艺术家们只不过是一些心怀一个念头,或者一个所向的平凡人。
他们也要吃饭喝水、也要睡觉做爱,也有可能中风且贫穷。
生活中没有什么绚丽多姿的日常,也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情节,可能看一看大火都是难得的体验了。
时时刻刻都不满足,终日工作也觉得自己是个庸才,略有小成又恐只是灵光乍现。
但除了他们生活中的江户城,他们心中另有一个江户城,那是他们的一心一念,他们的心之所向,那里的龙可以飞跃富士山,艺妓与太夫能一同合奏,光与影,浓与淡,绘毕搁笔,或拍完杀青,而此生无憾。
精神生活固然是丰富的,但现世安稳也如罂粟般迷人。
平凡的艺术家们需要家庭,要还账单,要结婚生子。
曾是武士、善绘情色的溪齐英泉说葛饰应为是他的光,还不如说北斋之女那全部都在做画的生活是他的光,那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向往,而且他做不到,他还有妹妹要照顾,生意要打理。
精神生活与物质需求的矛盾困境不仅仅存在于搞艺术的人,也存在于每一个人,我们被欲望俘虏,被淘宝构陷,被花呗囚禁,心中隐约觉得不妙,时光太快又水过无痕。
一切脚踏实地的折腾,可能是为了现世安稳,也可能是对于岁月静好之下暗流的恐惧。
曾经的梦想早已暗淡,它们因为不确定或胆怯而被过早放弃;口中的诗与远方也成为机票上的旅行目的地,走马观花间还得帮同事亲戚代购。
大部分的我们都是北斋之女的善哥,略有小成却及时收手,从此沉迷于老婆孩子还房贷,只需要盛夏中的一场流感,或是18岁填志愿时的一个手抖,就可以要了善哥的命,或者我们的理想,轻飘飘,又理所应当。
我们都不必做葛饰应为,但我们都可以喜欢她,因为她身上的光无法拒绝,纵然她不美丽,也不梳头。
东亚有不少描写女画家的电影,比如中国潘玉良的画魂,韩国申润福的美人图,还有这部葛饰应为的眩。
这部应该是成本最少的,也是我最欣赏的。
前两部电影都注重主角的女性身份,展示她们在男权社会下的挣扎痛苦后成就,尤其是那部美人图,竟然还安排上老师发现得意门生是女郎之后大展淫威的桥段,令人咋舌。
这部日式日常女画家电影,是最具有平权精神的一部,没有强奸,不用赎身,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似是而非的,就是画画,各种画画,画到痴嗔,画到喜乐,画到老。
电影的高潮处,不是流泪分手,也不是爱人惨死,是江户伦勃朗/北斋之女发现光与影的奥义,是她与老父亲合力完成终极传世之作富士越龙,是宫崎葵窥得大道、见到圆满时的面上的光和眼里的泪。
大家都是人,不必用性别圈定印象或划定鸿沟,女画家的主要属性是画家。
希望在未来,所有的女画家都会被介绍为画家,不用强调一个女字。
芥川龙之介写过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领主,他手下养着一名画家,画家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非常宠爱。
画家对于艺术却很执着,奉领主之命创作一组叫做《地狱变》的屏风。
为了创作出地狱百景,画家对自己的徒弟设计出种种陷阱,记录出他们被吓得魂飞魄散的样子。
屏风快画好了,但最后一幅火烧载有贵妇的牛车的场景怎么也画不出来。
他如实告诉了领主,领主说会帮他安排。
牛车准备好了,柴火也准备好了,甚至还准备了一名穿着华丽和服的女子。
点火前,车帘被掀起,画家看到那个女子——是他的女儿。
火按计划点起,一切都陷入了血红。
画家脸上的绝望渐渐变成了兴奋,他睁大了眼睛看着火的颜色,听着女儿的惨叫,直到火焰熄灭。
屏风完成送入领主府上,画家第二天悬梁自尽。
芥川大概是一个只有在日本才能成为主流的作家,还以他的名义设立了作家奖。
而诺贝尔奖反而成为了锦上添花的摆设。
阿荣睁大眼睛看着烧起的大火,火起处是她情人英泉的家宅(虽然他并没有死)。
“天似乎也烧了起来,那颜色既不是朝阳也不是夕阳”。
这个场面让我想起了芥川龙之介的这篇小说。
宫崎葵在这部片子里被公认为光芒万丈,虽然造型并不是美人,但作为电影演员的魅力随着岁月的推移慢慢浮现了出来。
开始的阿荣会让人想起还是阿一时的笃姬,但与笃姬不同的是,阿荣不会像少女一样地咧嘴大笑,只是厌烦地听着妈妈的唠叨,厌烦地走进屋里,厌烦地点起烟斗,再厌烦地扔掉烟斗假寐,像极了波伏娃,或者伍尔夫,但又带着一点江户子的玩世不恭。
一直重复着演各种少女的阿葵,终于演出了属于她自己的女人味,虽然是有些怪异的女人。
大概是葛饰北斋的名气太旺,历史上似乎并没有留下多少葛饰应为的名字。
她的画有着女画家特有的洞察人心的细腻,同时加入了些许西洋画的人物技法。
她大胆运用光和影,大概是为了区别于自己的父亲,不得不说这是极聪明的选择。
论天分,她的父亲大概是她难以望其项背的,但论用功和悟性,应为做到了自己的最好(所谓的匠人情怀?
)。
另一对相似属性的父女,大概是蜷川幸雄和蜷川实花了。
蜷川实花的镜头和色彩真是美极了,但她并没有太侧重电影,因此也不完全一样。
最后,剧里的衣服真是太好看了。
葛饰应为的吉原图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一分一秒,一丝一毫都不想错过。
这是浸润着绵延百年的艺术之心的影片,我想制作者们和演员们都是怀揣着为葛饰北斋和阿荣深深震撼的心情来雕琢打造它的。
万物神情,山川风月,光影色彩......画家是观察者、记录者、创造者、表达者。
艺术总是没有尽头的,纯熟的画技已需要长年累月的点滴积累,而在此过程中煎熬自己的心,享受这痛苦,沉醉又抽离,反反复复,不断追求着更好。
作品是他们灵魂燃烧的光,跨越时空长久闪耀的光。
曾经偶尔画画、写故事的时候,我会有类似的、没有剧中人们那样强烈的“走火入魔”的投入感。
在那样的状态里,时空的概念会消失,生理上的感官逐渐麻木,只剩下不断收缩的心脏跳动之感,还有神经的紧绷感。
伤神、累、超越一切的幸福。
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创作者,有没有这样的毅力和天赋,但是有那样一个美好的目标在,好像人生才有意义。
第一次看见《富士越龙图》的时候,看那白雪皑皑的富士山上旋起一条龙,感受到了全身的颤抖和流泪,说不清为什么,根本没有具体的理由;在我的思维还没来得及解读画面的时候,我的视觉刚刚把色彩传递到我的大脑里的时候,我已经被它征服了。
像是一种奇妙的共振。
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去不同的美术馆艺术馆看到更多的好作品,为此我愿意不断读书学习,跋山涉水,只为那些流泪的时刻。
我本来就是比较偏爱传记类的题材,既可以了解一些历史,因为是在事实或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故事,所以一般故事也不会太难看。
而这部电影宫崎葵真的是贡献了非常传神的演技,再也不是只是那个人畜无害的颜值担当了,对于这个角色的诠释,洒脱又执著,真是很迷人呀。
在之前的电影《编舟记》中葵和龙平已经有过一次合作,满屏CP感满满,这次又能看到二人在荧幕前的合作真是觉得十分欣喜,而且我觉得这次的角色更适合龙平,《编》中龙平的角色太木讷了,龙平发挥的空间很小,而善次郎这个角色让龙平演绎的不羁又温柔,在东方特有的含蓄表达下,两人之前的互动有美好也有遗憾。
绘画是光、影、色彩的艺术,影视更是。
这部电影色彩很饱满,光与影的运用仿佛再现了江户时代的炫烂光华。
这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还是电影中人物对于自己专业的执念,葛饰北斋先生活到老画到老,在九十岁高龄的时候依然觉得自己还是没有达到艺术的至臻境界,还希望自己可以多活几年,再更进一步完善自己画技。
善次郎为人虽不羁,但是对于画技的研究与追求也从未停止,对于颜料的大胆尝试,对于葛饰北斋先生画作的细致研究,甚至可以分清哪个部分是先生自己画的,哪个部分是荣代笔的。
也正是这份用心,才能让荣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被理解,所以两人之间才能有感情的互动吧。
荣对于绘画的执念更让人为之动容,荣对于绘画的追求不止是对于技艺的追求,在荣的画里还有她爱的人,荣的画里有对父亲的致敬,有对父亲的怀念,也有对深爱的男人的思念。
荣这一辈子都没有太投入过尘世的生活中,她好像一直生活在她的画作中,她用作画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再用出神的画技把她眼中的世界表现出来,让世人看到了不一样的光影斑斓的世界。
在创作中她一辈子都在试图赶超父亲,也在试图用画作回应心爱之人的建议。
这样的一生既枯燥又纯粹,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的执念让人很感动。
由松田龙平来演善这个角色真的把这个角色的清冷演的淋漓尽致。
龙平和葵之间的对手戏化学效应太强,两位演员的手部、嘴角、颜神、挑眉都是戏。
从第一幕叫住荣开始,可以隐约感受到他声音中略带细微的喜悦。
到荣在海边坐着的时候的靠近,算是感情的最高峰值。
他主动地要安慰荣,却也在对话中得知善已同居的事实。
成人之间的感情,可能就是这么复杂。
善一直有着同居生活,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对荣的喜欢,一而再再而三地主动靠近荣。
在当荣好不容易治好中风的父亲后母亲却离世之后还得知喜欢之人已有家室之际,善拿出新画作给荣看时,太过复杂情绪一下子让自己的喜欢之情无法控制也不想控制也无力控制了,一下子宣泄出来。
这一场善与荣的对手戏从龙平的手开始到处都是戏,已经看复观看多数,每次都框框泪下。
well情谊浓时必须419。
但是江户的大火让善不辞而别断了音讯。
等他再登场时,更是直接地表达了对荣的感情,直白地说出他对荣的感情。
当荣诉说着自己对画的想法时,善露出了崇拜的眼神,并且告诉荣她是他的光,并且喜欢她能够继续画下去。
最后他坚定地离开了似乎是和画画的人生告别,也像是在和荣告别。
不久后善就离世了。
他们两个注定是相知的关系,无法抗拒荷尔蒙的羁绊,总是想要互相靠近,但也是短暂的靠近。
BUT在这段感情虽然无法长久,但是至少大家都很坦诚自己的情感,这点在现在这个时代也是很难得的。
yep反正没办法长久何不冲一冲
在迷茫中明白了自己的所爱!
有时候我们深陷这个世界中,被各种事物乱了阵脚,裹挟着带着度过时间!
多少人又是清醒的?
多少人最后又是幸运的?
看完真的是大受启发,谁没有迷茫过?
谁又明白了自己的追求所在?
荣无疑是幸运的!
我们尼?
不试着问一下自己?
你画画是为了什么?
你活着是为了什么?
如果不停下来思考,我们将过浑浑噩噩的一生!
如果不明白,那就去探索吧!
那就去寻找吧!
我觉得这部电影里有很多关于创作者的历程,如果刻意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如何找到灵感,如何突瓶颈,追求创作质量是无底线的自虐……让我有很多切身感受。
1,光与影影创造了色与形。
女主带着如何更好的画好西洋画这个问题,在生活的体验中观察然得到了这样的灵感。
如果细心观察,到处都有颜色的深与浅。
所以说灵感有时候是怎么来的?
就是你琢磨一个问题,然后去进行其他的体验,在生活中获得的。
你闷在家里可能得不到。
2,绘画不仅是逼真,还要有生趣有意境。
关于艺术的解读也是如此。
3,何为专业?
三流的专业画家也比一流的业余画家要强,因为专业画家要忍受耻辱 就算自己不满意也要咬紧牙关直面诗人的目光,有时间痛苦,还不如赶紧去做下一个工作。
这个让我想到如果自己要做专业的内容,那么哪怕自己并不不满意,也要按时按量的发出去。
“我怎么就迷上画画了呢,尽是痛苦。
”在追求记忆卓越的路途上总是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圈80分到90分92分永无止境的。
4,北斋中风之后有一个画师来看望他,一直在用一种精神理想鞭策他,你怎么能睡着,你不觉得你还有作品没有完成吗?
很然的那种激励,让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有追求的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吧。
然后背在真的就垂死病中惊坐起立马要起来画画了,被激发出来了燃起来了好感动啊精神的力量真强大可以超越肉体超越生死。
老爷子年近60画技越来越好,让我想到很多从事这种文学艺术的人都是厚积薄发啊,我觉得我未来前途无量啊,只要我一直散发出我的能量,我一定会非常牛逼5,只要能画画我就很幸福了6,那个男的鼓励他,你真是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啊,是的,她关于这个夜莺画面的描述,让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有画面感和对光影很在行的人,可能就是她沉浸于他父亲的光芒之中就觉得自己不行。
还是靠老爹吧,用他的名字画画也能更值钱,这样其实就没有机会自己独立的,站起来。
依靠别人别人终究会离开的。
相信自己,你对我来说也是令人头晕目眩耀眼的光。
她叫葛饰应为。
上次去看浮世绘5D大展,在长百米的《神奈川冲浪里》中,惊心动魄的想哭。
鲸鱼和蛸,趁人不备,突然露出头来,甚至还有些俏皮。
以前特别喜欢莫奈和德加,不知道莫奈为什么会画《穿和服的女子》,原来追本溯源还是回到了浮世绘,回到葛饰应为的光与影里。
眩是因为光影叫人目眩神迷,热爱绘画的人生也叫人目眩神迷。
浮世绘有让人迷醉的妖气,除了有众生百态和风俗人间,还有画家执笔浮生绘梦。
不知道应为是不是真的烟不离手酒不离口,但是夜樱美人图,应为醉女画,都像是应为在寂静的深夜里,一盏孤灯下,她手执画笔的孤影,喝的小小微醺,欲与我们诉说一个故事。
在一群男画家中的应为真酷啊,真是好酷的女性。
在如光的父亲葛饰北斋的身边,她是追随的影,在《富士越龙》中找不出她绘了哪些笔,不知道她喜不喜欢“北斋之女”这个名字,但在海浪🌊、蛸、富士山🗻和美人的光影中,我们目眩神迷,一次又一次想在浮世绘中长醉不醒。
电影的画面非常细腻,演员演的细腻,服装细腻,细腻的空气中渗透着匠人的精魂和味道。
日本电影真的是神奇,总是看似枯燥,但静静地静静地总能让人泪流满面,尤嫌不够,到结局还要让人泣不成声。
这世界不仅仅是圆圈和线构成,还有光和影。
从第一次看到浮世绘,浮世绘就像漩涡一样把我吸进去,他有自己的庞大体系,虚浮尘世,众生百态仿佛在和你对话,也仿佛都是你的幻梦。
艺术原来总是互相影响,不管来自东方、西方、吸收了哪个国家的滋养后成长,都是人类的精髓和瑰宝。
葛饰应为这样的女性、匠人,也是瑰宝。
原奔着葛饰北斋的大名去看的,但看完有buy 1 get 3 之感。
NHK小成本高分之作,画面唯美,表演细腻,时长称心。
搭配BBC2017年纪录片《葛饰北斋:为画痴狂 Hokusai: Old Man Crazy to Paint》一同服用效果更佳。
对事业和感情自认臻于不惑、且最好是经常画两笔的中年少女 看此片最适龄,对影片中的平常笔触、克制的表达,能充分心领神会。
倘若艺术细菌欠奉,但有故事的善感星人也存在被女主的演技 和 松田龙平 闪瞎的可能性。
何为买一送三?
1是葛饰北斋及其浮世绘般的时代风情画卷,2是女主和松田龙平对那段 一点灵犀半生缘 的演绎,3是以下有感无论浮世绘是否中意的流派,只要艺行不息(无论水平多业余),心意就和片中那几位对造诣的追慕、和在文艺道路上对知音的毕生寻觅(或追忆)是完全相通的。
文艺之事,绝大部分时间都只能精神独往来,倘若偶尔免于此状况,那就是生命之光降临的时刻,绝无仅有。
我和他很相像的地方,就是我也喜欢看大火,只可惜命运没给我啥机会,隔岸观火。
在吉原红灯区看合唱,和熙宅英泉一起画画。
妙觉得10分的平庸,我看到20分钟也已经看不动。
本来是反映有创作和现实环境的关系,他们处在东京最繁华的地区,但是他们的作品跟领悟完全没什么关系。
特别生硬的反映了这个女儿的情绪,还有没有才华?
一个作家马晴出现,居然把中风的父亲喊醒了。
放了一半电影居然停了,旁边有个莫名的声音,what the****。
没想到是隔壁邻居家的网联通不畅。
我们就像寄生虫里的一家人,寄生着。
惊魂之后,居然发现小男朋友第1次使用普鲁士蓝,他还挺得意。
乙丑大火让版画商失去了很多东西。
他们决定放手一搏,所以神奈川冲浪里是一个商业成功的作品。
但被当成国家标志,这发生在二战以后。
这片子真是低成本啊,所有都发生在画室里。
老头最后说,如果再给我10年,我不在给我5年,我一定会成为真正的画家。
这样的奇迹,也就发生在这样褴褛的画室里。
最后20分钟还不错
我想画得更好;
完全靠着主角的魅力看下来的,没想到这么有大佬气质。
这算是《国家宝藏》那种类型的影视剧吧,应该归类于纪录片?对北斋父女在浮世绘艺术的创作和继承,绘画创作的色彩构成,光影注入进行了故事性的展示
很漂亮啊,影塑造形,光照亮万物
有些单薄,服装很美~
小葵好像蒋雯丽
看不到那种艺术性电影也很没意思
葛饰应为,这是她的号,片子就应该直接用她的号。葛饰北斋看到的世界是圆和线,女儿看到的是光和影,先模仿别人,厚积薄发,才有可能独树一帜。片子里那个治疗中风的偏方,真的有效吗?还是主人公强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病魔?
还原度很高的传记片,尤其是阿荣的传世之画。古代的传奇女子,与老爹葛饰北斋牵绊一生,对光影的追逐和画艺的求精孜孜不息。宫崎葵,我突然喜欢上了这个软妹子,演出了女汉子的味道,目前最喜欢的一部宫崎葵电影。
许多实际作品从各种收藏品中借鉴,以及展示构思素描和执行作品的日常过程场景,包括独立绘画和木版画
不算太失望
日剧就是,即使只有一个多小时,也要维持那个状态,那个速度,那个质感,真感人
画尽世间万物展现世间色彩8591制作有限,但宫崎葵还可以更洒脱一点一些。日本浪人感还嫌不足。
拍的像是科普节目
3.5 就个人对浮世绘浅显认知,这片在具体绘画创作上,存在为方便影像化而一定程度上的牵强附会,作画过程倒算相对考究。此外,作为传记片却不那么紧贴人物现实,而更沉迷于塑造“电视电影”式纸片人设也是一个缺点。但!制作还是花了手笔,情感也还是好俗套好打动啊😭
弃。演员没有一个是入戏了的,全都矫揉造作用力过猛地在使劲演。宫崎葵气质完全不适合这个角色,让她演就是灾难
不久前看过《浮世绘女儿》这本小说,对里面的关系、情节还有印象,这电影就像是摘出了小说的框架而成(不过并不确定谁先谁后)。如果没看过书直接看片的话可能会觉得有些突兀(尤其时间跨度其实蛮大的),个别前因后果几乎没有交代,情节过场也不怎么自然。没想到是松田龙平演的善次郎,不过和宫崎葵搭这戏也没违和,就是这条感情线确实弱化了(小说里会丰富很多),有点可惜。
切入点很特别,不过没有触动我
追寻光的过程,自己也变成了别人眼中光
简直是日本版的月亮与六便士。世间情爱都是急风骤雨,只有挚爱的事业才是每日的声光和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