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出来导演挺想模仿意识流的,但是一个电影意识流到没有故事,没有主题,没有中心。
看完让人觉得不知道说啥的电影真的挺少,尤其它还上院线了,其实上网剧这个电影也就牵强,有种满满学生感,感觉资金不会超过两万的程度。
宣传苍山吧,除了出现了几个地点,压根就没有展现苍山的精神本质,流于表面。
看完以后,我只懂了一件事,上海的保洁挺好干的……
《苍山》这部电影对于平凡人“诗与远方,家和来处”的表达方式让我分外舒适,因为它讲述的故事是如此真挚,不浮夸。
主角“小妹”就像在都市里闯荡的每一个你我,虽然家政的工作繁琐而平凡,她依然在生活的缝隙里追寻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哪怕只是一张伸手触碰天空的照片,哪怕只是在水族馆看着自由自在的鲸鱼,哪怕只是一条老顾客送给自己的围巾...她尽力捕捉生活的小确幸。
郭柯宇的表演细腻地把握住了现实主义文艺片的尺度,没有过分煽情或者表现苦难。
在上海的小妹,工作勤勤恳恳,对孩子严中有宽,但对处在都市之中的相对紧绷和疲惫也体现的很到位;而回到家乡的小妹,眉宇间有一丝舒展,但也暗示了她在家乡也许有一段并不愉快的记忆。
电影中也没有多余的“工具人”角色。
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总是握着一颗故乡的特产大蒜,她在潜意识中惦念故乡;青春期的儿子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但在喜欢的女同学经历了家庭变故之后,必然也将意识到生命的厚度,并思考自己的现实和梦想;在上海过着优渥生活的网络女主播,最终选择回老家接受父母安排的对象结婚,勇敢地“权衡利弊”;邻居宁波阿姨早已融入上海,边界感清晰,却依然最爱故乡的宁波甬戏......这些人物构成了上海这座包容多样的城市百景图,故乡与远方的界限,在这个城市里渐渐消失。
有趣的是宋先生这个人物,与小妹本处在两个不会有交集的阶层,对小妹发乎情知乎礼的好感。
作为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他欣赏小妹在生活中收集对他而言可以称之为“艺术灵感”的东西,从而感受到小妹的独特。
他的前史并没有交待,也许他是一个离婚男子,在孤独的城市里寻找安慰,也许他和小妹一样仍处在婚姻中,却被琐碎的日常改变了对待感情的态度.....总之在那个除夕之夜,在宛如空城的上海,他选择来到小妹的家,和小妹的家人一起体会了一次平凡的温暖,也许对他而言这已经是生活中非常稀有的感受。
两人的后续没有交待,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海这座都市里发生着,短暂的相遇过后,每个人依旧要走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能留在心里的,也只有除夕夜那晚一起放烟花的火光闪烁了。
电影的最后,小妹的故乡苍山被更名为“兰陵”,恢复了古时称谓,在母亲过世后决定回到这里的小妹,发现故乡已然变迁,虽然儿子没有考上理想的音乐学院,也不失为另一种前进,小妹的心中也放下执着。
漂泊如浮萍,心安即为家,无论在上海还是故乡,小妹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
对比同是体现地域风情电影的《乘船而去》和《冰下的鱼》,这部《苍山》更加接近是一种平淡如水的生活流叙事,略去了一切drama的冲突桥段,只是浅淡描摹一种若有似无的人物情感内心。
生活中的很多情感关系,若有似无才是常态,太在意的大多未必能把握。
这种举重若轻的留白,有一种特别的味道。
苍山改回兰陵,既是一种道别,又是一种对古早精神原乡的回归。
英文片名Like Winds, Like Weeds,如风如杂草,指代的是世事变迁的不可抗拒和映照于人心的摇摆难平。
同名片尾曲配乐很棒很起范儿。
张大磊在南艺座谈时,提到他的个人风格和小津、侯孝贤、是枝裕和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生活流虽然弱化戏剧冲突,但难在如何拍日常生活却能做出独特意蕴而不显得无趣。
《苍山》这部电影没有很大的野心,作为一部生活流的文艺小品,分寸感把握上是不错的,可以成为我的个人偏爱。
3月7日看的。
在对影片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只搜到主角常年带着儿子在沪漂然后回老家之类的字眼。
联想到妇女节,预想的是可能独立女性的成长故事,感觉会感兴趣就去看了。
结果…看完真的只觉得“30块钱也是钱啊”,看完没抓到整部影片的主题,不明白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感觉故事线简短描述不清且剧情不恰当。
直到最后拍“苍山”这座小城的全貌配文该城市的发展史,才知道原来是怀念故乡,致敬故乡的电影。
感觉剧情离谱的地方是老艺术家来过年,不打一声招呼就来就算了,先前一直站他爸爸那边的儿子居然满脸热情欢迎:“叔叔你会包饺子吗”,为营造氛围而强制造出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有够离谱。
还有最后女主母亲逝世后,女主居然就选择留在苍山,强行表达为故乡留下的这种感情。
实际她儿子正处于考试的重要阶段,是个正常人都会回去照顾儿子吧。
她留在苍山干什么…?
想描述一座城市的变迁的话,画面也只有两三个,和前夫一起站在观景楼的两个画面,还有一个带着老母亲见证城市改名字的画面,其余关于这座城市的了解,只有到从头到尾贯穿的“苍山蒜”,唱的戏如果是当地特色的话也算一个吧。
其余是真没啥了。
最能直观了解苍山历史的只有那一段配文介绍…全片最令我佩服的是女主母亲的演技,老奶奶演的自然且真实,反观郭柯宇一副沧桑脸,面无表情的,唯有母亲去世唱戏哭那段好看一点。
当然这是我作为一个非“苍山”人视角的片面评价。
如果我是本地人,看到有人以自己的城市为主题拍摄,也会觉得好。
所以感觉不适合除了本地人以外的人看,没意思。
这是和郭柯宇本人气质非常吻合的一部电影。
故事情节很弱,感觉更像是一部纪录片,展现了一位中年女性日常生活的缩影。
很喜欢影片中走路的镜头,或是镜头跟着人物走,或是人物走出镜头外,有着一股淡淡的、怅然的情绪。
影片体现了中年女性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也表现出了作为个体在追求自我与归家之间的挣扎。
但其中更打动我的是郭柯宇演绎出的淡然与平静,她诠释了女性面对压力的泰然和正视生活的勇气。
如映后郭老师本人所说:我不觉得是什么韧劲,作为成年人就是面对困难的事情,接受它,处理它,然后把事情翻篇就好了,好好生活。
(大意)特别喜欢她的回答,没有夸大生活中的艰难和自我的勇气,而是将困难平淡化、稀释化,这背后的坚定与强大才是了不起的地方。
最后小妹选择回到苍山,可苍山已经不是苍山了。
与其说她面临他乡与故乡的彷徨与错失,不如说她也面临着新的开始,没准跳出空间归属之外,她也能寻到真正的自己。
ps唯一觉得可惜的是小妹和画家的那条线,感觉可以处理的更顺滑,更浪漫轻柔一些。
3.8号妇女节去看了《想飞的女孩》被打击到了,然后买了3.9号的《苍山》的电影,映后还有导演到场回答问题。
先说结论,缓和了我被《想飞》刺激到的内心,电影拍得很好。
导演喜欢用一种类似于灰色加蓝色调去完成这个电影,像郭柯宇的人像海报一样,一股温柔和坚定的气质从荧幕传递到我这里。
郭柯宇这个海报真的拍得美极了。
电影大概内容讲的是小章(女主)从苍山接痴呆母亲到上海照顾,然后后面还是回到苍山的故事。
导演在回答观众时说他想表达的意境是一种漂泊然后被推着走,但是不得不走的感觉。
就像电影海报中的like winds, like weeds.像风像杂草。
漂泊如浮萍,心安即为家。
电影海报
导演回答观众问题但是,其实整个电影着墨很多的地方在于,女主和她的母亲。
女主是温柔,坚韧的。
她的母亲是老年痴呆,也会在认不出女主儿子时耐心等女主回家再抱怨。
如果不特意强调是漂泊感,我更乐意把电影看作一场母女之间的告别。
从为了参加其他姊妹的孙女百日宴回家,再到母亲的葬礼,一个生一个死,循环轮回。
后面也说到苍山改名兰陵这段历史变迁,也是循环。
我不认为女主是属于漂泊无根的底色,相反,从郭柯宇给角色诠释来看,她只是会说,妈在哪,家就在哪。
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觉是克制,平静且没有特别大冲突的。
作为一个普通观影者,最怕的就是导演为了彰显其文艺气质捏造一些有的没有,显得电影十分高大上寓意十足,比如刻意加上一些抽烟的戏码,此处拉踩《想飞》,六处还是五处无意义抽烟镜头,强行加戏,无病呻吟。
而《苍山》给我的感觉是干净的,用白描的手法去叙述,用镜头语言去刻画人物和环境,尽管跟着镜头走就行。
观影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的画面十分的美,导演后来说他是美术出身,给我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审美好还是很重要的。
当然,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是在我的角度给不了五星的原因。
它的故事性比较弱,且有不合理的安排,作为女主的保洁和一个知名画家一种毫无由来的感情安排,或许是属于迎合市场的一种讨巧,确实也引起了观众的注意。
我的这场观影中就有观众比较在意这条线,问了导演对于女主和画家的感情是怎么样看待的。
这不是我关心的,我认为这条线十分突兀和不合适。
它抢占了属于女主和母亲的叙事线,显得故事重点有点偏离,可以去掉或者做减法。
前期的叙事节奏也很慢,一度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
所以我一直认为好的电影不仅要有技术,有表达欲,更要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去看。
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电影的意义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传播。
如果多一个人看,多一个人不同角度的理解,那这个电影就不会是一个无意义之电影。
回到电影本身,结尾拍得很美。
女主依旧爱着拍照,会在看到好看的落日拿出手机拍夕阳。
所以,如果要给这个电影想一个后续,我希望女主还是会回到上海,在上海继续拍她喜欢的落日,小猫,街角景色。
中了破浪电影团的免费观影,去看北京国际电影节影片《苍山》,一直也没觉得有啥特别的,直到我看到每个人座位上都有的小礼物——大蒜,我才反应过来,莫非拍的是我老家那个苍山?
果然,也是一部乡愁片。
早知如此,昨晚费劲写那个《乘船而去》影评干啥捏,直接写这个不就完了吗?
都是新导演,都在讲故乡和异乡(重点略有不同),都很克制,都有个姥姥,水平也差不多算是各有所长,这个还听着亲切的乡音,关键是,导演还帅!
但我觉得这片子可能最终评分会不如乘船而去,其实我觉得张帆导演的叙事能力是更强的,生活也更有阅历,虽然是处女作但是很娴熟没有瑕疵。
这部影片相较于乘船吃亏在那灰噗噗的北方天空和大地(你江南水乡画面好看就了不起啊)。
我很理解导演听到苍山改名兰陵后的复杂心情,那是一种叹惋,并非兰陵不好,而是苍山的逝去让人产生了沧桑感。
一个小城在时空中不断地改头换面,她的名字在历史中流转,苍山转眼就不复存在,那么她的人物,她的故事,一定也会在时间当中湮灭了不知多少。
于是他构思了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故事。
很好的地方是这个故事很流畅(这一点比乘船好很多),也实实在在是当下中国的面貌,外出劳务大军确实支撑起经济的很大部分。
关注他们在异乡的生活状态也反映出导演的悲悯之心和人文关怀。
我不满意的地方是与保洁阿姨这个身份不太契合的居住环境。
我也用过保洁阿姨,我也认可她们有精神追求,可是物质上负担上海带阳台的一居室,似乎还是有点不切实际,家里一应俱全的各色厨具陈设也很出戏,简直像是老友记里莫妮卡的厨房。
虽然这部电影仍旧俗套地用了老年痴呆症这个用烂了的设定,但不得不说姥姥的老年痴呆症演的太绝了,第一句话“这哪里啊”一下子让我想起了若干年前我那患有该病的姥姥。
郭柯宇老师演的也毫无痕迹,就是我印象中的县城中年女子的样子。
总之瑕不掩瑜,这个片子值得走进电影院,去支持我老乡,又帅又有才华的张帆导演。
原来导演拍的是临沂苍山啊,一个盛产大蒜,现在改名叫兰陵的县城。
但没看电影之前,我以为拍的是大理苍山,直到熟悉的方言、柳琴戏入耳,代表故乡与时间的大蒜入镜,还有临沂人从小吃到大的手工煎饼,一切都如此的亲切。
整个故事都淡淡的。
淡淡的哀愁、淡淡的欢喜,叙事的脉络很清晰,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就算出现了生老病死等能够掀起波澜的情节或元素,导演在剧情层面也做了淡化处理,就好像母亲离世时镜头移动到滴水的毛衣、葬礼上小妹唱柳琴戏回忆母亲等。
情感表达非常克制。
电影中小妹的困境、选择,也是以日常化的形式出现、存在的。
郭柯宇饰演的小妹,是家里的老幺,排行第三。
大姐、二姐的孩子已经结婚生子,至少要比她大四五岁吧。
导演没有交代小妹的年纪,人到中年,大概四十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
她跟丈夫的感情应该出现了问题,还未离婚,暂时也没有修复的可能。
如果还待在小县城,耳边一定会有催促她跟丈夫“凑合过下去”的声音。
从上海返乡参加红事,姐姐提醒她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所以,小妹宁愿去上海陪读,照顾儿子,也不愿长期在苍山生活。
上海的生活就很轻松吗?
不见得。
租住着一个老式的上海弄堂单间,厨房在楼下的公共区域,十几平的房间既是客厅又是卧室,略显局促,幸好有阳台和独立卫生间,足够平日起居使用。
她找了一份家政工作,整日穿梭于一个又一个小区。
家政小时工算体力活,琐碎而辛劳。
儿子辛辛刚好处在易叛逆的青春期,有时多询问几句,就有可能被一句“无聊”堵得哑口无言。
但她很自由,内心舒展,时不时拍一些触动自己的照片,甚至遇到同样喜欢拍照的人交谈一二,这种感觉比住更大房子、有一份更稳定的工作重要。
而且小妹是一个很有主见有担当的人,“去上海”这个选项并不是对生活的逃避。
因红事回乡那次,两个姐姐提及照顾母亲的事,老太太年纪大了,老年痴呆初期,渐渐丧失了生活能力。
刚开始打算送老太太去住养老院,但看了养老院的情况后,小妹不同意。
导演对这段的处理依旧是平淡自然的,前面有几句姐姐说老太太偏心疼老幺的铺垫,再加上孙子辈出生,姐姐得帮忙带孩子没时间,又在三姐妹闲谈期间,说起趁老太太还没完全不知事签个遗产分配协议。
亲人间的小心思、小算盘,展露无疑。
到底由谁照顾母亲呢?
几天后,小妹回了上海。
她打开出租屋的门,放下行李,下一秒转身扶着老太太进屋。
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描述,我已经感受到了角色的温柔、果决和强大。
别人不想管生病的母亲,她管,别人想推诿责任,她选择承担。
小小的房间,增加了一个重要的人。
老太太顺手“偷来”的那头大蒜,也被带到了上海。
我挺喜欢这段的,一件事一件事地发生,小妹没有抱怨或愤慨,就是来一件事处理一件事,日子如水般流淌,平静,恬淡。
但真的只有平静吗?
也不是。
生活上,老太太的病情越来越重,独自待在家里容易发生危险,小妹要带着母亲工作。
儿子艺考前分心早恋,想要阻止又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法。
情感上,分居的丈夫想要和好,她没有答应,但不意味着不受影响。
因工作遇到了宋先生,一个同样喜欢摄影的人……母亲念叨了很多次想回苍山。
过完年,小妹下定决心带着母亲回去,至少那里有母亲心心念念的一切。
她也受萱萱妈事情的影响,考虑要不要跟幸幸爸重新开始。
这一切都是独自一人时悄悄想的、悄悄做的决定。
好像已经习惯了一个人思考、一个人承担、一个人活着。
人,总归是孤独的。
电影中,小妹回苍山都会跟幸幸爸见面,爬一小段台阶,登上塔(像公园里的塔),俯瞰县城,聊聊天。
上一次,她在那里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幸幸爸重归于好的请求,处理完事情回了上海。
这一次,小妹冒出修复关系的年头,但幸幸爸卖了房子、买了大车,想搞运输赚钱,过几天就会离开苍山。
似乎总是碰不到对的时机。
这样的婚姻又能维持多久呢。
说完,幸幸爸先走了。
小妹什么都没说,只是掏出手机拍了一张夕阳的照片。
拍照,记录,意味着还会观察和捕捉生活的美好,就算没有旁人,小妹依旧可以过得很好。
每当小妹不经意间流露出这种感觉的时候,我都深受触动。
郭柯宇演得特别好,有种细腻、感性的诗意。
映后交流的时候,她也说过一段话,“好的演员,不拍戏的时候要好好生活,等到有缘的角色,再把真正扎实的感受,通过这个方式转换出来跟观众沟通。
”(大概意思,记得不是那么准确)我觉得郭柯宇就是那种“回到生活,相信生活,扎根生活”的演员,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又借角色变成生活中的你我。
所以电影中的小妹没有名字,有人叫她小妹,有人叫她小章阿姨,她是她,她也是大家。
小妹会不会再次离开苍山?
是否能找到一个不感觉漂泊的城市生活?
我不知道。
或许导演也没有答案。
只不过每一个像小妹那样好好生活的人,都在试图寻找自己的答案吧。
为剧本打五分👍 这部影片的内涵足够丰富和复杂,它带给观众的感受也是多个层次的,这得益于剧本的写作功力深厚。
一方面,影片紧紧围绕女主角章女士进行叙事。
电影海报是一个中年女性脸部特写,非常契合影片的主题,它传递出这个女性坚韧、不甘的那面,同时显示她正在面临一种压抑无奈的处境。
章女士是一个外表温柔但内在坚毅的人,当然她有缺点,她对孩子表现出一种过度的控制欲,她也在逃避,甚至她的逃避造成了她儿子和母亲的困境。
影片叙事具有互文性,例如柳琴戏,苍山位于山东临沂,柳琴戏也是临沂的地方戏,它既符合姥姥饰演者的现实身份,也显示出影片中母女尖的情感羁绊。
又譬如苍山与兰陵的易名,它暗喻了女主角在影片最后有寻回自我身份的可能。
兰陵、苍山、兰陵,名字在变,但是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还会认为这是同一个地方,影片中女主角的全名没有被提及,她被叫做幸幸妈、三妹、闺女、小章阿姨,当苍山重新被叫做兰陵,她还在举起手机拍照,未来她也还有机会做回自己。
另一方面,影片关注了具有时代性的社会议题,人口老龄化和养老社会化还是家庭化的问题。
影片的一大亮点是它表达时间流逝的方式,来自苍山的一头大蒜,随着蒜苗的增长观众得以感知片中的姥姥来到上海居住的时间。
总的来说,影片的拍摄没有充分体现剧本的丰富内涵,导演功力还略显青涩,镜头显得过于平实,但是它的自然光表现出的氛围是符合影片风格的。
老人开着电视,歪在那里,打呼噜休憩,电视不再是内容需要,而是一种声音的陪伴,口袋里老人从苍山带来的大蒜,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发芽,学习西洋乐的孙子以为所有的戏剧都是一样的,给姥姥播放的戏曲是上海的越剧、黄梅戏而不是梆子,老人说她听不懂。
上海的冬季没有暖气,老人会在清晨保持着北方的习惯,坐在床头给女儿说,她想回苍山。
大桥上背景旁白念着西西弗斯,老人孙子前夫均想留苍山,女人与荀子的合影是一类传统的尽孝,偶尔拍照也有着对生活期许,打工归家看到母亲尿床在卫生间独自洗衣物,离乡太久的自己终于直观的意识到母亲的老去在身体上的具象话。
女人看着海豚,海豚在海族馆以声纳与同伴交流,而她自始至终孤身一人。
哪怕为了母亲回到兰陵,母亲的身故斩断了她与苍山的最后一丝关联….话题、选材、演员都很好,戴老师所说的“不是回避而是淡化现实”的白描处理,故乡最后连名字都不再是记忆里的名称,当苍山更换为兰陵,归乡更像是和熟悉的一切关联告别,越靠近越陌生,不去放大苦难而是一种远离故乡的异乡客淡淡的排外感和疏离感,也是很好的尝试,只是弱化苦难后写实的处理是有些太薄和画家的情感处理太过于理想化,不是很喜欢。
导演的技巧略生疏,细碎不足,浓厚未至,不轻不重间有一些货不对板,理念大于实质。
还是会更喜欢《地久天长》或者《相亲相爱》。
不知所云,莫名的情绪,不明的情节,人物干巴巴的,没有生活细节,每场戏都有问题
归来的决心。苍山复名兰陵,独立时代重回家庭时代。身体能从自家走出,精神却走不出儒家。现实,让女人无所适从。
小广场的牌子从苍山改成兰陵,黄浦江畔的大上海不会被普通人改变。戏台上开腔送母亲一程,倏然想起她在邻居家唱起的柳琴戏。母亲半夜醒来不会坐到床头,听闻回到了苍山便能沉沉睡去。在上海收获了围巾黄鱼腊肠护手霜,以及湿冷的空气。一座县城的名字被两个工人扛走,一个人的回归见证的只有一头大蒜。
不知道为啥,最后那个长镜头让我想起济南
她的人生底色是不幸的,镜头用温情和淳朴徐徐地讲述这个故事,最后一曲柳琴戏唱碎了生死至情,她用最平淡的情绪对抗着这个满是遗憾的世界,生活和艺术是殊途同归的。
我不妄自揣测,只感受实实在在的二十块落日,经纬度位置代表了全部的爱。寒冷的夜晚,舒适的座椅,和一位陌生人,待了不到俩小时。
浅尝辄止的创作
支持一下,但片子有些平庸了,文本节奏差,情节符号化严重,很阻碍情绪的推动
除了姥姥以外的每个人都格外的假,人设一点都站不住,刻意的设计也过于多了。
太克制其实也不好。情绪上没有发泄的时刻,观众不太容易共情,当然发泄情绪并不是指的狗血情节。另外,剧情浮于现实生活之上让我感受不到真实。一个在上海做保洁的女性,不仅要照顾家中患病的母亲,而且叛逆期的儿子也总是与自己产生矛盾,但故事中看不到女主的疲于奔命和心力交瘁,这三重压力绝不可能是轻松的。郭柯宇演得是不错的,气息与角色是和谐的,可惜导演想呈现的内容得不到我的认可。郭柯宇就是《红樱桃》里楚楚的扮演者,她也是纪录片《女人世界》的制片人。
她擦拭雇主家的窗台,也擦拭生活的尘埃;她牵着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穿过菜场,如同牵着一缕逐渐消散的乡愁。电影用近乎白描的镜头语言,将一位普通女性的生活褶皱缓缓铺陈。导演的克制让疼痛变得绵长,那些送母亲最后一程的沉默,与儿子关于“为何留在上海”的争执,以及故乡更名兰陵后的怅然,都在素净的镜头里发酵成时代的隐喻。最动容的是小妹举起手机拍下苍山塔影的瞬间,仿佛在破碎的生活里打捞一丝诗意。困在“到不了的远方”与“回不去的故乡”之间,每个异乡人或许都会看见自己的倒影。PS:导演真诚袒露创作历程,郭姐线上连线依然温柔,难得高质量的映后环节。@宁波影都
算了——正宗的苍山大蒜不要钱了。显然,受错误认知影响的大娘拜错「祖先」了。于是乎女儿们追的幸福生活也有了健康风险和安全隐患。即便厨师们小心审慎,也有被「TTX」搞到「威风扫地/信誉破产」的那一天。逐渐或瞬间丢失人格尊严的保姆级中产,或是全球新兴资产阶级play的一环:在《苍山》舞台上演戏的戏子或不是在演厨师司机,而是在演她们自己;在《束草的冬天》旅居的画家或不是在画保洁阿姨,而是在画他们自己;被《小镇季风》吹散的摄影师或不是在拍路人甲路人乙,而是在拍她们自己。如果西西弗是幸福的,那么将艺名《追幸福的人》改回本名「追大娘的人」或许更好:他们追的幸福是一种隐含致命性毒素的虚假幸福,他们追的大娘是一个窃取他人劳动成果而不自知的痴呆老母:切了不该切的蛋糕,动了不该动的奶酪——房可以不要,不可不尽孝。
挺言之无物的,给我一种电影本身都不知道想说什么的感觉,只是凑到了这么时长,用了一些镜头。
姥姥的老年痴呆似乎影射了一点,给“故人”不认识“新人”加上了象征的表达,这个电影里很多地方都用了象征意义地表达,大蒜贯穿始终,就像家乡物件一直没有离开自己一样。
学生味儿特别浓,台词一点不藏着掖着,而且特假,儿子那条线拍的跟抖音短视频一样,已经不是表演的问题了,纯纯导演不会拍。乡土跟人的联系几乎为0,最后强行Callback 苍山地名,特别low一片,不推荐。
《让娜·迪尔曼》之后接着看《苍山》感觉还是挺妙的,隔着四十年的时空,东西方两对母子的故事。能感到《苍山》导演的诚意,女主这个角色特别好,生活有条不紊,不急不迫不呼喊,坚定地服从自己的内心,简洁又坚韧地活。能看到导演有意无意对世纪初经典港片的致敬,比如女主对感情的态度和呈现,非常《花样年华》,我可以但我不,爱意凭空而至又戛然而止却余味悠长,包括最终对苍山县两千前来地名变迁的航拍镜头也和《花样年华》最后戴高乐造访柬埔寨的资料片异曲同工,比起宏阔的沧海桑田,人的一切痕迹似乎都不值一提;还有最后女主和丈夫的对白,没有说出口的是一句,“我们回不去了”,这句《甜蜜蜜》里的经典台词,突然让我理解了女主在上海租房楼下的宁波老太,设计和设定简直像是黎小军在香港的姑妈……
太平了
导演想讲的太多,但技发不足以满足他的想法,剧本又写得很差,全片完全靠郭柯宇本人的个人气质撑着,可是也没有撑住……
女人在母亲那里看到自己的未来,从孩子那里再次经历自己或爱人的过去,从家乡那里感受过去和现在的叠加。如果无法忍受自己,是无法和以上这些和平相处的。第一次觉得郭柯宇能演戏,但是导演对演员的指导、走位设置,部分剪辑点都有些问题。是不是该有个创作的监制来把把关。只知道他说他在七大姑八大姨那里借了很多钱拍片,没问他他现在觉得值不值。
真不是兰陵县宣传部门拍的吗这水平?鲁味文艺片,各种要素格格不入,平庸的镜头语言,老套的乡愁情结,索然无味的剧情,女主之外每个人的台词和演技都是灾难级,好像刚从大街上拉来的,相当的凑合。用一种不太善意的脸谱化形象来刻画一些上海居民,用亲热赞许的口吻来描述兰陵,无论老的小的都在上海想念兰陵,太鲁了,要不是我去过兰陵我真相信了。(没有说三次元的兰陵不好的意思(两星给女主(导演看看贾科长怎么拍汾阳,毕赣怎么拍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