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Chilling的身型瘦弱和忧郁的文艺气质融为一体,fabian一以贯之的道德伦理的自我捆绑,让人能够联想到很多大城市的小文青,他们其实已经认识到,在变革的车轮下,个体的坚持分文不值,个体的得失无人在意,他们对现实心灰意冷,昂着头尝试随波逐流。
他们并不把理想世界挂在嘴上,把对社会的失望作为茶余饭口的交流。
但是,落在身上的那颗“尘埃”也是最后一根压垮他们的稻草,他们的高傲被社会无情践踏,被现实残酷鞭笞,被大环境里的大多数鄙视,生活难以为继。
对女友的态度也相对处理的很理智了,他抵御了金钱的诱惑,对抗了爱情和现实的撕扯并一度取得了理智上的胜利。
但他一直都是通过理智来捆绑自己,当他暂时放下这个负担,调头去找前女友,也同样值得鼓励,让人替他大呼一口气,他终于跟随自己的内心感受做了一次选择,第一次暂时放下了理智,或者说感受又重新战胜了理智。
当然,感性和理性的斗争并不一定非要有终止,但都合理。
富二代的意气风发,对信仰的对抗,他的精神追求是有执行力的,尽管他的朋友fabian相对平庸,并不认为个人的行为能够在抗争中获得胜利,但是富二代最初仍然相信自己的行动能够动摇什么,能够改变什么,而不是自怨自艾,抱怨社会,抱怨人群。
然而论文的落选是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论文本身甚至并未涉及到社会层面、政治层面、信仰层面,可是因为他的个人信仰和追求,象牙塔里被众人崇拜的教授又能怎样,一样因为被威胁而做出牺牲他人的决定。
坚持正义,是历史背景大事件下最奢侈的事情。
fabian女友为了在当下混乱的时局下,显得自己与众不同,编写自己的历史,创造一些神秘,但她生活目标清晰,她从来都没有放弃当演员的梦想,而在这条路上她很幸运的遇上了深爱的fabian。
她逐利吗?
并不完全,毕竟富二代朋友也很有吸引力,甚至一度让人感觉那段产生了一些微妙的感觉;她逐名吗,应该是,毕竟她是为了做演员的梦想,甚至在试镜的时候谎称剧本台词是自己写的,她为了梦想牺牲了良心,牺牲了自己,当然她抓住了机会。
她聪明,得到了爱情,也实现了梦想。
她自私,当梦想不如她想象的美好,无论是良心的谴责还是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她还是回头去寻求fabian的爱。
“活着都是侥幸,死亡才是必然。
”污浊的世界没有人能独善其身,道德家的结局只能是被河流吞噬,个人命运不过是巨浪中的一小朵浪花。
拉布德的自杀更像一个荒谬的玩笑。
城市中正常人才是少数,而荒谬成为常态。
“我有权利而没有义务,她们有义务而没有权利。
”爱的幻想破灭后是自我放逐走向毁灭。
男女主的感情结局几乎是必然的。
最初的浓情蜜意里便危机四伏。
他们对彼此的爱意大多基于情感上的互补。
她钟情于他的脆弱和独一无二,他的恰巧空虚亟待一个支点。
混乱而无意义的年代,自尊与道德将Fabia束之高阁,现实与理想世界的距离使他痛苦不堪。
从女人家中逃离后,他需要有事物来印证摇摇欲坠的认知,爱上Cornelia却不过是饮鸩止渴。
结局不算残忍。
“每天下午三点都来。
”她明白自己再也不会像爱他一样爱任何一个男人,但幸好他不会来了。
火势从日记开始蔓延,慢慢进展成熊熊大火,新时代的齿轮不可遏阻地向前滚动了。
(个人感觉旁白以及部分台词手法可以更隐晦一点,有时候会误以为在看舞台剧…)
该片的叙事方法较为高级,通过二战前德国魏玛共和国一个年轻人的日常,展现了那个时期德国的人文风俗、世态炎凉。
文学青年法比安的人生最后一段时间与这个国家一起幻灭,故事发生时,主人公寻找着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有着美满的回忆,但是最后,他的工作因为动荡的社会丢弃了,他的爱人被权贵阶级拉去拍电影了,他的朋友因为论文辅导的教授受到政治分子的威胁,而没有通过,最后自杀了,他自己最后在准备奔向幸福时,因救人而溺死了。
一切好像看上去都是个人的遭遇,其实是和整个社会即将动荡而崩溃,是有密切关系的,这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小人物的悲剧故事。
影片的服装、道具、场景艺术设计风格鲜明,描述出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各种风貌。
影片还穿插了大量的黑白纪录片影像,来证实这个社会背景的真实性,同时穿插了一些广播背景声、标语,战争的阴影已经在周围出现,一队又一队的士兵走过,秘密警察在搜捕人员,显示出开始动荡的德国社会。
两个人走在街头,即便是在1931年横尸遍野的柏林,即便周遭的一切都在甘愿接受荒谬和杀戮,即便污水会一点一点漫过脚面、肩膀、头顶,街头巷尾都潜伏着毁灭,而毁灭之后却是愚蠢和无奈。
但当他们在从腐烂昏暗的化装舞会脱身时,或是毫无顾忌裸身躺在彼此身边时,哪怕隔着模糊粗糙的玻璃贴近彼此脸颊的时候,悲凉好像都被短暂地稀释了...虽然很快更荒唐更残忍的绝望会像撕扯破布一样把将他们塞进这个不断瓦解蹂躏理想主义者的时代。
不会游泳的Fabian因为有救人之心才溺死在湖中,Cornelia将坐在咖啡馆里等待着永远不会出现的人赴约,而Labude带着头上的一个大洞和死在纳粹手中的论文躺在自家沙发上,墙壁上的血迹闪烁一个时代的宿命与悲剧。
“亲爱的朋友,走得太早是不是比太迟要好。
...当你孤身一人,而我不在身边时,你并不会怎样。
一切都会和原来一样。
...你非常难过吗?
”
这部电影相当致郁系,一开始法比安在柏林声色犬马、寻欢作乐。
他虽然是个文学博士,只能在报社工作,而且还被老板以他只适合做文学不适合办实事为理由辞退。
他的好友拉布德在读文学理论的博士后。
我想在1930年代这样的两个人应该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
在战后灰色的社会大环境里,大部分人失业,得过且过,淫乱不堪,因为生活的困顿和战争带来的恐惧迷失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而法比安和拉布德,我觉得是这部电影里唯一两个理想主义者。
拉布德家境优渥,却因为自己的精神洁癖忍受不了未婚妻的背叛,爱她却不能接受他,他想改变世界,给社会带来进步和光明,却被纳粹当作反动分子,甚至学校由于他过于进步的思想怕他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而对于他出色的论文不予通过。
双重打击之下,拉布德也迷失了自己的理想,他也放纵自我,找性工作者发泄自己将自己沉浸在性爱之中,但他始终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这个社会带给他的痛苦,他选择自杀。
而法比安呢?
他虽然遇到真爱柯内莉亚,但她的真爱为了成为电影演员,选择陪睡50多岁的电影主管,还要求法比安接受他,法比安一时之间接受不了双重打击,他离开了柏林,回了老家。
火车上,她又遇到了带着巨款潜逃的性瘾女人,女人之前让他给自己的男妓院当秘书,和她一起生活,在火车上又邀请他一起去法国,法比安坚定地拒绝了。
他在这样混乱不堪的世界里保持着自己的操守,他的人格令我动容,他还爱着柯内莉亚,他甚至打算接受和柯内莉亚这种畸形的关系。
然而,理想主义者没有未来,正当他打算去见柯内莉亚时,却在河边看到了从桥上跳下来的小孩,以为他要自杀,他瞬间想起了自己的好友拉布德,他不管自己不会游泳马上跳了下去。
他淹死了,后来孩子却自己爬上了岸。
真是可悲的结局。
“我应该去当教师,只有孩子适合拥有理想”。
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从小,国内的教育鼓励我们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青年。
然而等我们长大后,大部分人并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困顿于生活的无力之中,无暇顾及自己精神层面的需求。
只有孩子,他还可以幻想几年,以为自己拥有光明的未来。
“理性和公正的人不会获得权力”。
确实,国内是人情社会,谁看你公正?
巴不得看关系,能力是其次。
“那种他渴望的体面、人道和正常的人真的值得向往吗?
”这句话谴责了电影里随波逐流、丧失精神和道德节操、为了生活而苟且的人,他们反倒长命百岁,而理性主义者,坚持正义的他们却英年早逝了。
英雄,以为自己保护了群众,却在燃烧殆尽时被群众抛弃,群众不会记得英雄所做的一切,他们只看当下和眼前。
这部电影很长有3个小时,而且分镜头很多,但是我还是入迷了,因为我就是那个“教师
过于男凝以至于无法忍受。
再可怜的法比安都有自己的良知,失业了还有女友和母亲养。
男主一边接受女友、母亲和朋友的接济,一面摆出清高的姿态对他人的生活嗤之以鼻,粗俗的高贵?
女人呢?
要么是为了自己的事业抛弃法比安陪50岁老男人睡觉的女人,要么是为了钱出卖自己身体的女人,要么是放荡为了钱不择手段的老鸨,要么是为了钱不爱惜身体厌恶女人的妓女,要么是自己没钱也要被儿子吸血的母亲……男导演对女人的想象如此匮乏?
还是只想简单地给女性身上泼脏水、立贞节牌坊?
电影那么多,不是所有的都是佳片,尤其这一部。
讲述小人物在混乱时代的生活,如果是以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叙述,真的没有必要。
男导演的臆想多么可恶,不仅毁掉电影,也浪费观影人的时间。
男导演对女人是有什么绿帽癖和裸露癖?
多个没必要的女演员全裸镜头,多个没必要的绿帽出轨情节,以及多句没必要的女性仇恨女性只爱男性的台词。
最后,导演是被拉拉伤过吗?
一个女人对着另一个女人,说出“我要男人”这句话,导演你知不知道真的很可笑啊!
男人邂逅了一个美艳妇人,妇人把他带回了家。
然而,就在两人下象棋时,妇人的老公回来了。
别误会,这不是仙人跳,老公也不是来捉奸的。
面对男人,老公是这么说的:我满足不了妻子日益高涨的需求,也不在乎自己被绿,你跟我签个合同就行!
不行的话,我还可以给你开工资,咱不差钱!
怎么样?
是不是大受震撼?
经历如此奇葩遭遇的,就是咱们今天要讲的这部影片的男主,而影片的片名也正是男主的名字:法比安
故事发生在1931年的德国,男主法比安32岁,是一家香烟公司的广告文案。
他的人生中充满了虚无与怀疑,找到不工作和活着的意义,每日下班之后,他总是游荡在柏林的艺术家工作室、酒吧和妓院等地。
开头提到的美艳妇人,正是他在一个在地下俱乐部里遇到的。
不久后的一个周日,在好朋友拉布德(是个富二代)提议下,两人去了一个匿名歌舞厅。
在那里,舞台上的人疯狂地跳着舞,而舞台下的人们则在花钱为这种“兴奋的观赏”而买单。
就在观看表演期间,一个名叫科妮莉亚的女孩引起了法比安的注意。
离开歌舞厅后,法比安特意找到科妮莉亚,和她边走边聊,压了好长一段时间马路。
通过两人的对话可知,科妮莉亚是学法律的,虽然有个电影公司的法务部录用了她,但她真正的梦想是当一个明星。
接下来的剧情就非常套路了,科妮莉亚邀请法比安上楼坐坐,然后两人顺理成章地做了爱做的事,接着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恋人。
这段恋情,让法比安的生命仿佛被照亮了一般。
他和科妮莉亚在一起总是亲密无间、快乐满满,虽然每一帧画面都是不打码没法播的那种,但当中却透漏着孩子般的真挚与纯粹。
哪知道,好景不长,几天后,老板一言不合把他解雇了。
尽管面对科妮莉亚,法比安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焦虑,还用仅有的钱,给科妮莉亚买了一条裙子,可他的内心里,却开始担心有一天科妮莉亚会离自己而去。
没过多久,法比安所害怕的事还真就发生了。
一方面,他自己的工作一直都没找到,另一方面,科妮莉亚不是有个明星梦么,她最近被某著名制片人看上了,对方想让她搬出去住,还说会给她租个公寓。
这是什么意思,不用我说,大家都懂。
科妮莉亚爱着法比安不假,但圆梦的诱惑,让她无法不心动。
而此时的法比安连工作都没有,对于科妮莉亚,他没有挽留,而是选择了一首老歌所唱的方法: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为爱放弃天长地久。
一段时间过去了,法比安终于有了“工作”——在路上给有钱人开车门赚赏钱。
不是,好歹法比安也是个文字工作者,怎么就沦落到像有些流浪汉一样的地步了(无歧视,纯对比)?
更让人吃惊的是,凭借不错的外形,就在法比安“开车门”期间,有个富婆还看上了他。
富婆自己是开鸭店的,她倒不是想让法比安去做鸭,而是说要让他做自己的私人秘书。
得,又一桩“包养”生意。
好在,咱们的法比安意志比较坚定,当场就拒绝了富婆。
又一段时间过去了,法比安依然没能找到靠谱的工作,科妮莉亚演艺事业则已经有了起色。
而恰好在这时,他的那个富二代好友拉布德失踪了。
于是,为了寻找拉布德,法比安去了各种地方,最后还鬼使神差地来到了城外的一家电影公司。
此时,科妮莉亚刚好就在那里试镜。
法比安偷偷地看着科妮莉亚,她说的话仿佛就像在说给法比安一样:我离开你是为了和你在一起,你会继续爱我吗?
你会愿意继续看着我,以及拥抱我吗?
哪怕还有另外一个男人。
周日下午,我会从四点开始在斯帕特霍斯咖啡馆等你……
时间来到周日,科妮莉亚果然就在那家咖啡馆,而法比安此时,也鼓起勇气去见了她。
科妮莉亚依然深爱着法比安,虽然她现在还离不开那个制片人,但仍想要与法比安重归于好。
这种“要求”,法比安一时半会实在难以接受。
意外的是,就在这时,一个重大的打击向法比安袭来,他得到了拉布德自杀的消息。
拉布德是个研究生,最近写过一篇论文,他自杀的直接诱因是某同学谎称他的论文没有通过。
一时之间,法比安整个人彻底崩溃了,他找到那个同学痛打了对方一顿,然后离开柏林回到了妈妈家。
这种万念俱灰的状态,让法比安开始更加地思念起科妮莉亚。
于是,当联系到科妮莉亚后,他决定重返柏林,到对方说的那个咖啡馆与她相见。
结果没承想,就在回去的路上,法比安看到一个小男孩高空跳水,便跳入水中去救小男孩。
最后,小男孩没事,他自己却因为不会游泳而溺水身亡。
在影片结尾,科妮莉亚穿着法比安送给她的裙子在咖啡店里等待着法比安的出现。
日复一日。
以上就是这部《法比安》的主要剧情。
整部影片长达176分钟,我相信,单看这么个主线故事,你会觉得这片狗血而无聊、冗长而流水账。
但你绝对想不到,它不仅获得了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的提名,在国内某瓣上在某瓣也被打出了8.4的高分。
要知道,这片子根本不会在国内上映,基本也不可能会有水军跑到某瓣上刷分。
那么,是别人口味太独特?
还是这片真有些水准呢?
我的看法是后者。
影片根据埃里希·卡斯特纳的自传体小说《法比安:一个道德家的故事》改编,该小说出版于1932年。
熟悉德国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那个时期的德国,处于魏玛共和国时期。
在随后的1933年,魏玛共和国因为希特勒及纳粹党的上台执政而结束了。
据说,这部小说是魏玛共和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对当时的柏林生活有着精准直观的描述,在白描与超现实之间充满了智慧和不同寻常。
因为没有看过原著,我就简单地和大家分享下对影片的个人感受好了。
一家之言,如果不认同,欢迎小伙伴们理性留言讨论。
从风格上来说,本片的处理是非常艺术化的,有着一种文学性的影像特质。
首先,它运用了大量的手持镜头,以及跳切、分屏、快进等剪辑手段,在画面上适时地采用了史料质感的黑白影像,并结合了年代感十足的报纸、广播、海报等等元素。
这些处理,不仅给人一种重回魏玛共和国的沉浸感,同时也把那一时期整个德国社会的疯狂堕落、颓废沦丧、政治动荡和焦躁迷失,全方位地传递了出来。
为此,影片还设计了大量男女全裸的戏码,那些迷幻腐朽的歌舞厅、酒吧、妓院,仿佛就是整个社会价值崩坏的真实写照。
另外,影片在叙事上从头到尾都贯穿着一男一女两个旁白,旁白采用了一种冷眼旁观的上帝视角。
有时,它是在讲述历史和时局;有时,它是在补充人物行为前因后果的信息并加以评论;还有时,它是在阐述人物内心的起伏波动。
如此这般,同样给人一种聆听小说一般的阅读式体验,而也正是通过这些旁白,在主线剧情之外,我们才可以深入到角色的内心当中。
以男主法比安为例,套用原著小说副标题的话,某种意义上来看,他是一个道德家,有着自己的精神向往和道德准则,对社会和自我充满了反思和悲观。
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他曾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个世界容得下体面吗?
显然,在他的内心里,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曾经,他与富二代好朋友拉布德讨论过改变社会的问题。
拉布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特别崇拜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莱辛,他的那个论文写的就是莱辛,花费了整整五年时间,非常具有独创性。
虽然出身于资产阶级,但他却是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积极组织各种社会活动。
在他看来,只要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人们就会自己慢慢适应。
而与他相反,法比安则是悲观的态度,表示并不相信理性和权力可以兼具。
当拉布德反驳只要用权力为人民谋福祉就可以兼具时,法比安是这样说的:如果人民不开化,你这套非凡的制度是没卵用的。
可以说,两人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但是,这样不同的两个人,终点则都是幻灭。
拉布德是死于自杀,论文“被否定”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遗书里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绝望。
他的未婚妻出轨离开了他,他的政治理想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这一切都让他觉得自己是个荒唐可笑的存在。
法比安是死于意外,虽然他不对社会抱有幻想,但爱情和友情支撑着他苟活于世。
无论科妮莉亚离开和拉布德的自杀,对他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把他带向更深的颓废和绝望。
到了最后,好不容易能够与科妮莉亚复合,却没想到命运却在这时跟他开了个玩笑,他想要救人的善良之举,竟然导致了他走向毁灭。
这个结尾,无疑隐喻着道德主义者在混乱时代的无能为力。
所以你看,当一个社会走向溃败和坍塌,悲剧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必然的,科妮莉亚倒是看似成功了,但她所出卖和放弃的,却永远也不能再找回。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有一定门槛的片子,如果你想要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所有内涵,需要有着足够的知识储备。
但同时,它也是一部可以不需要看懂的片子,你就顺着导演的节奏沉浸其中,即使讲不清楚,也会被它的悲戚和诗意所感染。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来看看,点个赞,让更多人知道这部片。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沼泽
这是今年VIFF看的第一场电影,10月1日0:00过后,就可以线上观看了。
早起看电影。
开头四十分钟,笔记里记得风格换了几轮;看2010年后拍的美国1920/2000年代电影法国6,70年代拍的电影2000年后拍的美国indie小电影的家庭录像带拍着拍着,让人模糊了时间背景,去度假别墅很像把时间背景拉近了几十年,话音未落风格又从乡间风光转换成了美国家庭录像style。
电影看了快半数,心里在嚎叫DB评分言过其实,殊不知到了后半段,可能也习惯了节奏,风格也固定下来,故事逐渐收拢,开始“渐入佳境”。
这种围绕着一个人,没有什么大起伏的个人中心电影,哪怕结局也没有悲恸,只是简单的交代了一个故事的处理,用我有限的观影记忆,想到了法国六七十年代会拍的故事,还有被许多人夸的胶片感,倘若标识出品时间早个半世纪,也并不奇怪。
从三星到四星,也许怀念的,只是那个时代,百花齐放,也不非要是英雄主义,也没有那么多波涛汹涌,只是一个青年进城回乡的故事,也能拍出来慢慢放映慢慢看。
虽然一度觉得云观影没有体验感,今天这部可以暂停去做事回头再接上,突然觉着了自主观看的好处。
小笔记写完了,推荐给大家当散心电影看。
20250119这一天平常但又不普通,联想到2010年1月份的类似事件,有道是风水轮流转,东西颠倒,有些事是真真切切的发生了,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它居然也在发生着变化。
这个片子印象之前看了个开头的长镜头就有点被吸引,但是也不知咋的后来这片子没看完,因为没记录,会不会因为太长了?
不过看完,还是能有不少的回味无穷。
该篇又名走向毁灭,主角当然因为最后不会游泳结束了生命,不过这时间点把握的也确实别具一格。
从老家在去见成名的前女友,不料却在途中想要救从桥上跳下的小男孩,你道是他在自杀而他却是在冒险,小孩爬上岸来,你却随那水流而去。
还有那事业和感情都受挫的哥们居然寻了个短剑,窝囊。
看看这女主,人生如戏,生活不过是她的排练场,多大点事哈,人家活的好好的!
只是你想重新认识她,已经没机会了。
又是一部二战片,大量情欲片段,文青的拍摄手法与台词,看开头时我担心这部电影会无法好好结尾,因为单单以无主题的情欲故事为主线,说服力会不够。
电影演到一半后,精彩纷呈,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台词都不容错过,忧伤的情绪通过一次次事件堆积,到最后沉甸甸地填满心头。
Fabian这种偏意象的风格,把二战带给人具体的破碎感巧妙地演绎出来了。
时间太长,但却没有对应的内容体量。
如何在保留年代感的同时又不失自在 是从2021到1931的无缝跳接 也是战前战后悲凉的社群堆砌
《法比安》就像是克拉考尔社会学著作的电影版本,混乱的熵增导向疯狂的张力,事件变为即将到来之物。导演通过介于历史先锋主义以及Dogma95的主观视角祛除了有失真实的史诗光环,还原为一种正在经历的激进“此在”。《法》不是政治史,而是精神史,在高度分裂的影像碎片之中,影片的开场却以一个历史时间的长镜头宣告了巴赞摄影现实主义的终结,又在动线上与结尾的“下降”相对——作为对幻觉机制的进入和退出
@2024-06-01 22:14:48
6/10。格拉夫超负荷的技法堆叠在观众未了解情况前就轰得人晕头转向,一开场地铁站内游弋的长镜头沿着楼梯扶摇直上,视线摇摆向倚栏休息的法比安,被一个戴礼帽、面孔被战争摧毁的男人搭话,其瞬息万变的影像和战争阴云勾勒出法比安所处的社会环境。混合着分屏、跳切和家庭录像画面的蒙太奇,失序的视觉节奏与人物内心交叠,法比安内心的体面使他无法顺应动荡的时局做出行动上的回应,他为卷烟厂写广告词,因精益求精效率低下而遭解雇,好友拉布德尽管对启蒙文学家莱辛见地卓越,却因大学中一个拒绝论文的愚蠢玩笑而轻生,这显示出知识分子清醒又脆弱无力的性格悲剧,他们在歌舞厅、啤酒馆的享乐主义氛围中消极沉沦,当法比安终于有所作为,下水救人却把自己淹死后,纳粹反犹的广播内容和焚书的劫焰暗示:纳粹统治下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行为终究会倒持干戈。
“活着是侥幸,只有死亡是必然”人靠着希望而活,却又因希望而死。
22-123. 沒get到,結尾像是有意為之,實在無法理解他們之間的感情……政治隱喻很多,遠不如之前的《無主之作》。
(我这就接着去把《巴比伦柏林》看完…
电影主题过于深奥!
大背景和个体命运之间有一种非常亲密的疏离。还蛮能理解法比安好像,清醒,但看不得真相,不够勇敢又不合时宜。有很残酷也有很动人的地方。
喝醉了的摄像师喝醉了的导演,旁白还换了好几个,8.5分?怎么看下去的,就因为开头有激情戏吗?
疯狂混乱的世界
看不懂,无聊
拍的什么垃圾玩意儿。
法比安疏离于他的环境,安心沉溺于写作的纯粹世界。不论是他朋友的政治志向还是恋人的演员梦想,他都只是擦身而过,没有深入的兴趣。他是一个真正自由而无用的人。汤姆·希林我的爱!
【法国文化中心展映】惊喜万分。完全想不到时代背景设定在1930年代的电影也能拍得如此有现代感和活力。用最直接的手持摄影呈现扑面而来的现实感,营造出角色生活的种种细节,仿佛触手可及。开场以长镜头瞬间完成年代的切换迅速入戏,叙事剪辑很飞很炫,直至女主角出场随即进入正轨、渐入佳境,并逐渐叠加更多的温情。三小时篇幅描绘1931年山雨欲来前的柏林市井生活,也渐而塑造男主角的真诚、纯粹、可爱与坚守。友情、亲情、爱情每条线索都有动人的时刻,直击心灵:为好友的生命名节奔走呼号怒斥学术不正、和母亲无意间互换钞票饱含关爱、与恋人轰轰烈烈相爱&心心相印分离。上司、鸭店老鸨等配角也同样个性十足令人难忘。旁白有恰到好处的幽默和画龙点睛的妙评。散场时就像看完《横道世之介》一样,内心泛起满满的温暖和感动。我爱这部电影。
太沉闷了没兴趣看下去
看了半个小时,纯纯墨迹文艺?
看不懂,太高级了,冗长且夯杂……
我太俗了,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