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片子就是男主那场喜剧角色演出的放大再放大。
我真的不该相信豆瓣评论四集后就别看的建议,发出这种评论的人完全是无法get到剧情核心的人,那场舞台演出根本是前面的集大成者,整整六集都在渲染男主的压抑,无法把被rape、被跟踪、跟跨女约会的事情告诉任何人,但在他的表演决赛上他将这些事情事无巨细地剖露给陌生观众们……好恶心好爽…………我很难不说导演这么安排无疑是爱现、无疑是自我感动加ego过大……但这种呈现方式很难不爽到另外真的特别特别特别惊喜能有这么详细坦诚且艺术性表达“被强奸之后呢?”留下的创伤愈合过程的影视,如果有稍微了解过反复性侵相关研究的人,应该知道学界一直有一条研究结论是“被rape的受害者比没有类似经验的人更容易再次被rape”如同男主说的“这就是被性侵的痕迹吧,一块吸引怪胎的磁石。
”
找不太到那条研究截图了,可以看下类似的关于儿童性侵受害者会重复诱惑当初看到的时候觉得有点震惊同情,现在应该能比较系统地论述成因了【被反复性侵导致自尊低下→通过反向形成防御机制诱惑加害者弥补自尊/通过反复体验来消除恐惧治愈创伤/通过诱惑加害者达到可预计受害抵消未知的恐惧→导致再次让自己陷于危险】这一切过激和自我毁灭的行为竟然都是为了治愈创伤,人类真的很神奇………………其实当然有更健康且不那么危害性的治疗方式类似下图,但大概大部分人都没这个成本。
通过心理治疗抵消幻想性虐待高潮
Catching storytelling and excellent actings especially for the leading actress. The show was presented in a rather accessible way, clearly highlighting what the mental status of not only the stalker but also the protagonist are, and what at the end of the day lead to this stalking incident. I personally found it hard to sympathize with the man, which I believe may be part of the creator’s wishes.
如此扎实、细微地实现对动态复杂情感的捕捉,“这世界上我爱着一件事胜过爱她,就是我的自我厌恶。
”已不再局限于“施暴者面目可憎/权力可怖”(丝毫无损观众感受到。
而是聚焦更加微妙的“受害者”心态,渴望认同和自我厌恶像双生子如影随形,破罐破摔向谷底俯冲时脑内依然有自我怀疑回响,渴望找到一个得体、科学、supportive的理由为自己的懦弱、可憎、自己的自尊傲慢和全部教养不允许发生自己却的的确确做了的事辩驳,却又恨(同时依然为此骄傲)自己聪明地看穿了一切的无能为力。
跨性别者在亲密关系中玻璃杯般看似闪光但一碰就碎退回到可以肆意被physically and mentally abuse的处境,masculinity纵容沉默的性暴力导致伤害在代际间近乎无法阻挡地复制,甚至stalker在健全语境和片面法理下的茫然disability都不是锦上添花的裱饰,而是有机系统地编织进以小见大,以个体譬喻集体的representation中。
全剧最喜欢的一段是重新回到施暴者家中说出“我愿意”的时刻,结尾从来无关松一口气,漫长马拉松中痛苦和夸奖的来处都可以是毫不体面自作自受,但别管我活得多糟糕,it’s on me.女导演的掌镜稳重、克制,没有丝毫炫技手法却让镜头语言如手术刀一样剖开剧本层层沟壑,配乐也使用得恰如其分。
片头的高级设计感让人眼前一亮(我就是喜欢一些好像很没用的小巧思。
唯一的遗憾是不知道以女性为主角的此类题材剧又要等上多少年。
我承认苏格兰男人很迷人但口音实在是太难懂了,靠近苏格兰那段时间我从来没有一次听成功过一句话。
网飞出品的这部七集的英剧很火爆,故事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且男主就是集导演编剧主演一身,一时间把英剧的播放量拉到爆表。
故事简单的开始了,男主因为给一杯免费茶水,而惹祸上身,故也简单的结束了,男主也获得了一杯免费的酒水。
这部剧的看点倒不是受害者是个男性,或者说被跟踪被侵害被弱势的是男人,而是一份以“‘我”为深刻检讨的平庸自述,看点真真的在于摄影机背后的人,这部剧的摄影把凝视的方方面面给拍的淋漓尽致。
开片男主的脸部特写到片尾脸部的特写,完全重叠后,眼睛里爆出两个字“普通”。
原本是一件人之常情的免费茶水,需要男主那么在意对方,需要男主那么深刻的陷入其中,需要男主那么PUA自己和他人嘛,这一点可怜的男主都需要,因为全片“我‘”的贯穿,都无可非议的强调了男主自认为的多重要,男主在混戏剧节的时候被一个大佬看上,那重要性拉满,后来深陷其中也是本着被PUA而自愿受害。
就算是跟踪他长达两年的女律师,也被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拖住,如果别人跟踪他,是他的困扰,不如说他全部的生活需要这种沉迷。
因为全片以“‘我”陈述中,他的重要性都是他自我营造,他的事业需要观众,他的生活也需要,他根本上需要被关注。
受害仅仅是因为他撒娇般的一种表达,因为别人给他的关注不是他想要的,这一点本剧的摄影真的是太给力,把这种他不想要的关注拍摄出来,还把他内心深处想要的关注也给用摄像机拍的映照出来了。
好了,到这里剧情就一句话,因为男主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关注,而讲了一个他需要大家应该怎么关注点他的说明书。
这部剧一播出,那好评如潮的不按男主的意思开挖了,网络是个好东西,即便是你出了说明书,但是不代表使用者要看,所以经过一顿深挖后,看剧和吃瓜都不耽误的同步进行。
摄像机后面的男主这会也坐做不住了,人家就想普普通通的成名,可是这么火辣辣的成名了,怎么就不爽了呢。
所以,普通--只是两个字,就像成功也是两个字,能否承受这两个字,那就得看个人体质了。
一晚上看完的剧,想了很多,这部剧如果只停留在第六集,那就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受害者完成自我救赎的治愈片,但是这片子好就好在,它有第七集,它的复杂性和立体性,都在第七集得到了让人震撼的体现。
我当时看完剧的时候,短评发了......六个点,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能说什么,第七集有几个“常人”很难理解的走向,其中最难理解的大概是:为什么主人公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在众人面前剖白自己的受害者经历、在事业已经明显得到起色的时候,又主动把自己的生活重新拉回了低谷,甚至最后回到了施暴者的身边工作?
想了很久,觉得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其实要从【玛莎】这个角色入手。
一、玛莎是“自我憎恨”的外化,也是对过去施暴者的移情这部剧最精彩的一段,当属第六集末尾主人公站在舞台上对着众人一番血淋淋的自我剖白,其中一句“我爱她,但我更爱自我憎恨”让人震撼,也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
可以说,“自我憎恨”这个感觉高度精准的概括了遭受过霸凌(尤其是sex bully)的受害者,最核心的感受(参考《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但在这个剧里,玛莎这样一个很明显的“病人”甚至于“施暴者”成了主人公“自我憎恨”的外化和移情。
主人公在剧中对玛莎很复杂的感觉,可以大致分为三种:同情(第一次给她送茶、到后面看见她在公交车站挨冻主动送她回家)、迷恋(看着玛莎的照片shouyin)、憎恨(这个不用多解释)、当我们把这三种感情提取出来的时候,其实不难看出这是主人公对曾经那个男性施暴者的感觉,其中又混杂了他对自己的感觉,以及他过往关系的映射。
同情——男主角自己曾在爱丁堡走投无路的时候,得到过曾经那个男性施暴者的“关心”,他首先是“被同情”的一方,而后,他成为了受害者,在看到明显处在社会边缘的“病人”玛莎的时候,他又对对方的遭遇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和同情。
迷恋——男主角最开始对男性施暴者的感觉,其实是一种权力关系之下产生的虚假的迷恋,对方是一个功成名就的业内前辈,而自己是一个无名小卒,这种完全不对等的权力关系里,他天然的选择了顺从,并在顺从之下生发出了迷恋,而这种迷恋也是他对性取向非常混乱的源泉。
而玛莎和男主角的关系,其实也是种一种不对等的权力,表面上看,男主角是社会化的一方,他有支持系统、有事业、有梦想,而玛莎则是完全弱势的一方,一个有精神问题、坐过牢、且没有社会关系网络的无业游民。
但更隐性的,其实在这份权力关系里,玛莎才是强权的一方。
这在心理学上有很隐秘的解释(参考武志红老师写过的《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即:特别在亲密关系中,有一些人会刻意通过塑造自己的弱势、苦难乃至受害者倾向,从而站在一个绝对的道德高地,实现对另一方的控制,这种情况往往女性居多,并且他们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
这其实不难理解,在很多PUA案件(如北大包丽案)中,施暴者往往会在受害者面前营造出一个自己非常可怜的形象,以激起受害者的愧疚,达成受害者的自我怀疑。
玛莎和主人公的关系刚好就是这样,这个推测在第七集最后——当男主角双目含泪听完玛莎关于“为什么叫他驯鹿宝贝”的论调之后,得到完全的验证。
我相信这一刻,他是完全的愧疚乃至自我怀疑的。
这种来自玛莎的强权,与主人公对过往男性施暴者的顺从和迷恋不谋而合了,于是也造成了他对玛莎的迷恋。
而玛莎呢?
她做这一切,究竟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的,我打个问号,我曾经倾向于无意识,但是当我看到她把俩人过往所有内容都录音之后,我持保留态度,很难不说,这是一种老练的控制手段,这个供大家遐想。
憎恨——这个不必多说,是最明显也是最好理解的一种情感,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其实玛莎很多的观点,是男主隐秘认同的,但同时他又深深憎恨着这样的一面。
最明显的一段是,玛莎在酒吧殴打泰勒的时候,对泰勒说了一大段非常具有侮辱性的攻击,这段攻击包含了对LGBTQ、跨性别者、非白人族裔的歧视,但这恰好是男主心底最隐秘认同的。
因为他过往被同性(且处在精英阶层的白男)施暴的经验,他心底对于这些群体是有怀疑和唾弃的,这也导致了一直以来他和泰勒的相处都非常尴尬,他无法接受自己会爱上一个跨性别女性——这明明是他心底最唾弃的类型。
这种隐秘的唾弃藉着玛莎这样一个不计后果的精神病人的口,全盘托出了,他顺理成章的厌恶甚至殴打玛莎,但实际上,玛莎成为了他自我厌恶的外化形象。
二、主动寻求“混乱”,因为迷恋“混乱”影片中,泰勒和男主角的直女前女友、还有警察,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都对男主角表达过同一个意思:你和玛莎现在发展成这样,是你自找的。
尤其是泰勒,她非常直白的对男主角说:“我觉得你乐在其中”。
不容怀疑的是,玛莎在全片中,是一个巨大的“混乱之源”,她把主人公(看似)正常的工作、生活、情感关系、家庭搅的一团糟。
但事实上,玛莎只是一个“混乱”的象征,是主人公主动寻求的混乱,也是他过往经历过的混乱的化身。
从剧里看,主人公真正的“混乱”始于他被男性施暴者侵害的经历,而之所以称之为“混乱”而不是单纯的“灾难”,是因为上述分析过的他对施暴者复杂的情感。
也是从那里开始,他陷入巨大的自我怀疑中,这其实是每个霸凌受害者都会有的自我憎恨,即“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才让这些事会发生在我身上?
”但是影片最残酷的是,它还把这种自我怀疑剖成了无数个碎片供大家观看。
男主角首先怀疑的是自己的性取向,随后怀疑的是自己的工作能力,再者怀疑的是自己的性偏好,然后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了爱的能力。
最后,这种怀疑随着玛莎的出现,开始复杂成对自己人格的怀疑(怀疑自己的同情心、善意、爱意、迷恋、憎恨)。
除了泰勒的直白表达外,片中有几个细节非常好的印证了主人公对“混乱”的沉溺:首先是主人公自我剖白中,他在被男性施暴者侵害之后,他开始将自己放在彻底混乱的两性关系中,这是一种直接的“混乱”;再者,他自我剖白中也多次提到在那次经历之后,只有观看极度暴力的录像带,才能够唤起自身正常两性欲望,这也是一种他对“混乱”的迷恋。
最后,也是最直接的,是他只有对着玛莎,才能够有反应——这说明,主人公俨然已经将“混乱”当做了一种救赎,并沉溺其中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自我循环”或者叫“自我验证”的理论,大意是说,有很多来访者都对自己的人生故事秉持着某一种执着的信念。
当这个信念足够深入的时候,他就会主动让自己成为这个信念的论证者。
举例来说,当一个女性非常深刻的相信着“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的时候,她往往容易遭受更多来自男性的伤害和背叛,因为她会“主动”去寻找一些不是好东西的男性来伤害自己,以完成对自己这个信念的论证——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人(无论男女),好像看起来确实更容易“吸渣”。
(*以上仅为举例,没有任何厌女或者受害者有罪论的想法,更不指向所有被男性伤害的女性经历)回到剧情里,也是如此,当主人公已经根深蒂固的相信自己的生活不会好起来的时候,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轨迹只会让他觉得无聊、甚至于不安、不真实,反倒是“混乱”会让他产生安全感。
而作为“混乱”象征的玛莎被捕,意味着这种“混乱”的被迫结束,于他而言,寻求下一个让他能够委身的“混乱”,是迟早的事——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最终主人公又回到了男性施暴者身边工作。
他不是走投无路,更不是太天真,只是因为,他在寻求、甚至迷恋“混乱”。
还有一个更隐性的部分:就是主人公,和他同样有过类似经历的父亲,多次提到的一个词就是“不能输”。
在他们看来,换个号码、报警、远离施暴者、乃至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都是“输了”。
他们用‘一场战争”作为自我救赎,把“赢”作为一种自我救赎的信念。
或许,更隐秘的心思里,“战争”是新的也是最终极的“混乱”之源,只有永远不“妥协”、让自己不当个逃兵,才能永远享受这种混乱。
至于玛莎被捕之后,为什么他发疯的把自己关起来研究玛莎,有一种解释是他希望通过搞清楚“为什么玛莎会变成这样”,来搞清楚“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是认同这种解释的。
但我认为这只是主人公的理性层面,在更无意识层面,这就是一种上瘾机制的戒断反应,就像你看了一篇很上头的文/剧,你会在接下来的几天反复回味、重温这部剧里的桥段一样,去试图抓住这种“上头”的感觉。
三、可能从一开始就无路可走了这部影片很残忍的一部分,是他并没有提供一种可能的出路。
如果剧情停在第六集,可能就是一个比较正能量的、受害者自我治愈,但是影片在第七集清晰的告诉所有人,No Way。
没有那么简单。
被霸凌者的世界,从霸凌发生的那一刻开始,或许就无路可走了,它不是一个线性的因果论,不是一个解决了A就能解决B的事儿,而成为了解不开的连环扣。
玛莎的出现、泰勒的出现,在剧情看来是一种随机性也是戏剧化的效果,但更深层次的,或许主人公的个人经历就注定了他和玛莎的剪不断、理还乱。
这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沉痛的告诫。
电影最后一幕很有意思,像是形成了一种呼应。
男主角此时变成了玛莎的角色,而遇到了他的那个“酒保”。
有人说是一种循环的隐喻,也有人说这意味着主角的自我释怀。
我希望是第二种,但从分析来看,我更倾向于第一种。
或许如果没有健全的、科学的心理支持系统和治疗的干预,酒保和主人公之间,将成为新的混乱之源。
有几个影评简直让我大跌眼镜,如同一锅汤里的老鼠一般令人生厌。
难道因为男主是个懦弱缺爱渴望成功且自私的人,所以受到一系列侵犯、骚扰的事件都是活该吗?
得了吧,即使不愿意承认,但是人生来就有劣根性,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更别说完美的受害者了。
我特别讨厌把性侵害事件区分性别来看待,在这样的一个事件里,给男主先安上罪名,再来讲他的受害事件是不是活该,nah 是人就不该这样,请问你这样做之前有想过换个性别吗?
(哦你只是厌♂而已?
那没事了)前三集里,男主问自己“她到底为什么这样,她看上了我什么”,呵呵。
我初三到高二被霸凌很严重,中间转了三次校,每一次都能遇见之前学校里的同学,他们就跟新同学说我以前被霸凌的事,然后就这样开始新的霸凌,所以我是那种特别渴望受到喜爱的人。
大学对我来说宛若新生,没有了霸凌我就是一个又自信又开朗的人,交了许多朋友,毕业后我在离家三千多公里没有朋友没有亲戚没有钱的上海做了私教。
健身房三个女孩,一个已婚一个和同事恋爱中,我被四个男教练分别x骚扰过(摸屁股和背后搂抱),被其中一个尾随跟踪过(后来报警,这个人被开除),两个月后辞职去了一个新健身房,私人的,被老板x骚扰,又辞职,而我那个时候连房租都要付不起,父母在电话另一旁只会责怪我为什么工作了还赚不到钱。
所以我开始反思,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为什么是我遇到这样的事,是我妆化太浓了?
太女性化了?
然后我把头发剪了,其实更像是剃了,结果guess what,我之后被三个女的x骚扰,其中两个没那么严重,顶多是偷亲我一下之类的,但是另一个是我的客户,在我给她上课的时候把我的手放在她胸上,在没人看见的时候捏一把我的屁股,总是要我陪她去更衣室和邀请我去她家,每天给我发sq短信和给我发她的裸照。
后来我拒绝了她,那么,一个猎头公司女老板因为看上了你所以在你的健身房买了十万私教课,当你拒绝她后,她会怎么做?
所以是的,男的女的都会x骚扰别人,你化不化妆都可能被骚扰,你长发短发都可能被骚扰,而且是的,当这种骚扰跟你自身的利益或者情感挂钩,你很可能会容忍它继续发生,长期缺乏自信的你甚至很可能会迷恋这种被关注的感觉,因为这让你产生了一种“因为我很糟糕,所以会遇到这些不幸的事,而这个人可能是爱我的,所以证明我不是个糟糕的人”。
被骚扰被跟踪这种事本身就是错误的,那种所谓对你有所付出所以做这些事伤害你是应该的这种言论,都是FANG PI,对一个人友好、挑逗、哪怕你跟ta睡了,也不代表ta可以不顾你的感受做让你不愉快的事情,不代表ta可以跟踪你骚扰你强制与你发生关系。
那些说着漂亮话质疑的人,我只能说你没有切实作为当事人,实在不配去评判,你的理智批评在我看来很可笑,一个没有去过罗马的人去谈罗马的伟大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
—————————————————评论区有些人,有些女的要是在我面前我非得给你一巴掌,你tm也够建的,毕竟我闲得要si,这个世界真够怪的,因为我是女的,所以在一个犯罪事件中,当受害者是不同于普遍性别为女的的男性受害者时,我没有发言权?
因为我喷抨击自己同性别的人?
吃点好的吧,什么都跟你们是一个群体是吧?
你好歹也是新时代的女性了,尊重尊重自己吧。
——————————————————2024.5.24 观看第二遍这部剧之前上了榜单,所以吸引了很多人观看,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本身不是一个无条件反对与我持不同意见的人,但是我确实一开始被一些评论刺痛了,这让我非常气愤,我觉得非常不可理喻怎么会有人对一件显而易见错误的事情有这样不同的见解,也同时非常感谢那些和我一样认为我们非常需要一部这样的剧,也需要它被更多人看见,因为作为曾经处于或正处于相同处境的人们需要被理解,被看见,我们的声音非常小,我们需要社会正视这样的事情正发生。
同样的题材往往被拍成犯罪片,描述犯罪过程和剖析罪犯的动机,并没有太多以受害者作为中心,描述他们的心理过程的影视剧,难道受害者的内心不复杂吗?
受害者除了哭泣悔恨难道不会有其他的情绪吗?
受害者辗转反侧的样子又有谁知道?
受害者思考再三终于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最信赖最亲近的人的时候,听到了什么样的“安慰”?
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所以我做了这件事,我重新看了一遍这部剧,我试图理解和我不同想法的人,试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认为玛莎同时也是受害者,结果就是,我能理解,因为对玛莎产生恻隐之心正是主角一步一步迈入深渊的开端,如果看完这部剧,你也在观看过程中或多或少对玛莎有过恻隐之心,那么你有什么理由质疑主角一次次退缩一次次抱着侥幸心理?
你难道不该为自己没有经历过相同的事而感到庆幸吗?
因为显然你也并不知道遇到这种事正确的处理方法,即使你知道,你也做不到,你只有嘴巴会说而已。
即使处于在上帝视角的我们在看这部剧之前就知道大概轮廓,依然会一边希望男主赶紧报警惩治玛莎,一边为最后落泪的玛莎感到惋惜,也同时有些心疼她,玛莎不疯狂的时候看起来是一个很sweet的姑娘,这就是恻隐之心,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玛莎也许没那么坏,她做的事情还不至于被惩罚,而且她是女孩子。
我曾经报警抓过一个男同事,他跟踪我,把我挡在我家楼下骚扰我,动手动脚,所以我报警了,这是应该的,对吗?
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报警或者报复骚扰我的女孩子,她们也会动手动脚,也会把你逼到墙角,也会触碰你身上的隐私部位,但是为什么我从没想过报警呢?
你们想象一下报警抓一个女孩子说她x骚扰,有人会当回事吗?
如果你们没有经历过,那么无论男女你们可以告诉你们的最好的朋友或者父母,说自己被女生骚扰,看看他们的反应,了解一下我们会听到什么样的话。
最大的理由是女生不会做太过分的事,她能对你做什么?
这是我之前听到过很多次的话,女性不比男性具有威胁性这确实是被公认的事实,但她确实也能伤害你,被菜刀割破了手很疼,被水果刀划一下也很疼。
这不算一篇影评,这只是一个非常自我和私密的个人经历分享
人在自尊心极低、骨子里自我厌恶的时候,遇到跟踪狂、控制狂的表现出来的痴迷,会获得一种治愈的眩晕。
后者呈现出的连环call、跟踪、窥探、粘人、痴恋、看不到自己时的焦虑,就像一缕光,照进了他们贫瘠荒芜鬼影幢幢的内心。
摇摆不定的心被紧紧地握住了,黑夜里的自我排斥、人群中的自我厌恶在跟踪狂热烈滚烫示“爱”(obsession)中一时间烟消云散,感到了被柔软接住的温暖,在阴沟里的沉重自尊如释重负——竟然有人觉得我如此重要,竟然有人能如此在意我,空洞的缺失的自毁的心被填满了。
即使心里某个角落知道这一切都不对劲,低自尊缺爱者也从根本上无法抗拒这种排山倒海的痴迷,躲来躲去,看起来也是口嫌体正直。
最终只能在与控制狂跟踪狂屡次步步为营的交锋中沉沦,纠缠,反抗,回味,纠结,享受,越陷越深。
聪明的控制狂懂得什么时候通过恰当的拉扯欲擒故纵,当他们停止跟踪、骚扰行为时,低自尊者甚至会有戒断反应,怀念他们突破边界的接近,隐隐担心他们是不是对自己没兴趣了,他们是不是有了别的痴迷对象,自己是不是又得回到暗夜自舔伤口的阴沟里,于是反过来跟踪、追寻、查阅他们的行踪。
这正中控制狂的下怀,变态的操纵只会变本加厉。
现实里,低自尊最终变成了控制狂的玩具,控制狂享受低自尊故作扭捏的逃脱、欲拒还迎的依附,二者构成紧密的虐恋共生关系。
一旦这种关系受干扰而濒临破碎,疯狂的行为就此产生。
两个人的世界就能掀起滔天的风暴。
刑事案件里的情杀,往往是虐恋共生者们的极端反应。
破碎的人只能吸引破碎的人。
破碎的引力黑洞里,双方获得了极大的眩晕,极大的刺激,极大的欢天喜地,极大的石破天惊的情绪,可以是很多东西,但都不是爱。
真正的爱,是促进人成长、扩大、延伸,作为自由独立个体与他人和世界连接。
如果因为离开某人而不能活,只是一种共生性依附。
依附中获得眩晕就像毒品,令人迷醉,令人成瘾,令人无法自拔,让破碎者获得片刻安宁,很可惜,它最终走向的不是治愈。
与驯鹿宝贝高度共情,一定程度上可能trigger了我灵魂深处的某种破碎,是地下室里不可谓外人道的褶皱笔记。
还有一集。
即使被跟踪的是男的,被性侵的是男的,感觉配偶也没有多少同理心。
特意来查演Teri的演员的叫什么,真的很有魅力。
/原来是编剧亲身经历,自我剖析真坦诚,到底是被性侵让他厌恶自己,还是发现自己的才华甚至在这样付出后都不配得到回报而厌恶自己,就是,如果得到了理想中的回报,其实也不一定那么憎恨自己了?
所以他最后回去找那个编剧大佬了,还答应了合作,因为他火了,证明了他确实还是有才华。
人人都有主体性大概也就需要承担自己的选择后果,弗兰就说,人人在乎那些女明星被性侵,但她们明明可以不干的,我们要在意的是那些清洁工被性侵,因为她们再也不能不干了。
这样想就理解了一点配偶对男主没有多少同理心,“他自找的”,他一直这样说,男主其实也一直这样说,或借助他人的口说。
人人会为自己的软弱找借口,但少有人能认识到。
/一直删字数因为不想起标题,但好像有点难因为又想到一点,写作业这么能写就好了。
我想这个剧的坦诚还在于,女主的外形是她悲剧的一部分,法律系毕业也没办法回避的现实。
还有前女友的妈妈,男主运气太好了吧所以应该也有他的魅力在。
还有还有,正常人分手都应该像男主和前女友以及男主和Teri一样,说清楚就分了,所以男主其实也没那么低自尊,女主是在关系里完全低自尊的人,因为从来没有被爱过吧,好可怕。
也是人人都有软弱的时候,现在大家好像寄希望于监督他人在道德上不能take advantage,也挺乐观的。
我对Martha的故事线更感兴趣,她更具戏剧张力。
受伤,破碎可能是我们作为人的基本盘,少有人能把自己拼接粘贴好。
更多时候我们可能就是一地碎玻璃,当他人偶尔表露善意,我们就会疯狂迅捷的扑上去,想把温暖牢牢的紧紧地嵌入我们的血管里,胸膛里。
这样在每个孤单的寒夜里还能拿出来回味。
我曾经有过跟男主类似的经历,我也被一个女人跟踪,疯狂示爱过。
她甚至给我买礼物,打工赚钱为了请我吃一顿高档西餐。
她对我的迷恋只是因为一次朋友聚会上我抚摸了下她的头发,夸她头发柔顺,我本以为这就是女孩子之间的一种互动。
但显然在她心理是惊涛拍岸,她以为我爱她。
这个缺乏父母疼爱的女孩,她从没得到过赞美,于是她在我的赞美里沦陷了。
而我太害怕了我开始躲着她,直到她从精神病院逃出来找我我才意识到事情严重性。
但即使如此,我依旧把她从微信黑名单放出来了,原因是我自私的享受被人疯狂迷恋的感觉。
我曾经在我有限人生里被人疯狂爱恋过,我觉得这团扭曲却炽热的火苗就是在某个时刻能挽救我一下,就像挖鼻屎一样,可能不健康,但真的很爽。
“你找什么?
”“你是只想做爱吗?
”“既然觉得做爱不快乐的话,为什么还要做呢?
”下次如果有人再这样问我的话,我会跟他说:我不知道怎么解释,但如果你真的想知道的话,可以去看看“驯鹿宝贝”,也许就能大概感受到了。
这个故事表达的是人在性面前可以多么不堪一击。
“性”就是所有问题的中心,而不是所谓“真正问题的表层”。
无论是自卑、自我厌恶、不正常痴迷还是精神扭曲,都和性有关系,都是人无法和利比多和谐共存导致的结果。
但我们是如此害怕和歧视性欲。
所有被认为是“不正常”“扭曲”“变态”的性欲望会在第一时间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定罪的证据、嘲笑的把柄。
性能够激发人最深处、最骇人听闻,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广袤的想象——自慰可以被认为是不自爱,是不对自己负责,是健康的破坏者,是情绪的宣泄口。
性能决定你是否爱我,能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性可以是犯罪的原因,也可以是唾骂的依据。
性丑陋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又似严律圭臬在产房中一手遮天。
性可以是这么多东西,充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好似构建成了人类社会最森严的等级结构之一:最下面的是一切变态的欲望,而最上面的——谁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
而我们从不讨论性。
至少像“伦敦生活”和“驯鹿宝贝”这样的创作让我知道这世界上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因为没办法处理性和爱而痛苦不堪。
因为这就是最重要的问题,一个在夜里让我睡不着觉、翻来覆去不到高潮不会罢休的问题:我真的是世界上最恶心、最不堪、最无能的人吗?
就因为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强烈的性欲,就因为我和那么多人上床、一个接一个地上床但还是搞不清楚自己在找什么,我就是一个自怨自艾、没有自制力、活该如此的人吗?
而又有那么多的人,如此清高,将自己与性爱割席,好像只要一表达性欲,就不算在认真地讨论爱情一样。
但同时,那些“唯性爱主义者”又如此不屑于谈论爱情,把相信爱情的念头当作笑话。
而最终,这之间剩下的那些人,那些困惑、踟蹰不前的人,才是真真正正地被当作怪物,在这座性与爱的金字塔里被排除在外。
《正欲》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尝试告诉观众水癖也只是一种正常的欲望,但是“正常”的观众在里面看不到自己,只看到了这种非正常欲望可能导致的社会犯罪。
我看到了自己。
我看到了那个因为自我厌恶而不断塌陷的人,看到了拒绝无能、接受无能的自己。
而至于那些无法代入的观众,我只希望他们永远也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当唐尼对着玛莎的照片自慰的时候,我完全与他产生了共鸣:他觉得她很可怜,而她觉得他很吸引人——仅此而已。
一种竖着中指大喊世界去死吧的自毁行为,多么的勇敢和真诚。
而这就是真实的我。
即使少有快乐,也没办法不做爱;哪怕极度渴望爱情,却早就不知道怎么停下来怎么学会满足。
别怪我没有警告你——除非你真的想清楚了,否则不要轻易来爱我。
非常理解男主为什么最后会再去敲开编剧家的门,当一个人对最坏的结果有预判时,那这就是最安全的选择。对人也是如此。
周六看完缓了两天才打下这个分数。我愿称之为“撕倒刺”类型的电影,一种血淋淋、痛到手指发颤,但又停不下来的,非常个人化的,隐秘、罪恶的,边皱眉叹气边不自觉微笑的感觉。剧本太绝妙,敏感的男编剧与敏锐的女导演,真棒的搭配。可能不会分享给别人,但自己会再看两遍。
完整的看完,哭了好几次,让我心痛。心理扭曲的女主是一个多么缺爱的人啊,她的行为让人又心疼又受不了,现实里的跟踪狂无论男女都让人感到可怕。男主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同而对女主一边想赶走她一边又想享受她对自己的爱慕。男主性格软弱但温柔有同理心,女主在楼下车站冻僵了,他会心疼女主送女主回家,站在女主角度怎么能不爱这么亚撒西的小帅哥呢。但我不太理解男主怎么吸引其他男男女女全爱他,前女友舞蹈生各种男的都见过,却老想跟男主复合,男主的女神一直给男主很多机会,还有那个男编剧也对男主情有独钟,别忘了男主每周是明知道会发生什么还自愿去编剧家,各取所需能算被诱奸吗,而且结局男编剧还给男主安排工作和薪水,对男主是真爱啊。总之,建议中国观众直接看半小时解说版就行,希望我们中国每个人都能有一个美好的人格,健康顺遂。
killy和她妈是什么冤大头吗... 性别一换危险级别斗升,作为一个在现实社会随时可能被男精神病伤害到的女人,真是完全无法共情白男这些何不食肉糜的“痛苦”。不想这个社会到处都是强奸犯,首先第一步不能让这些男的掌握资源,结果还在拍一些剧使劲同情男人,那不都是自己作的吗?唉有时候真是觉得看这种片子浪费时间浪费感情,里面的女人全是同妻也是无语了,虽然沾男就不会有好下场,也什么好同情的,可是像这个精神病女人夸男人爱男人更没有好下场,明明是有病结果给你送到牢里去。英国人对男同的爱真是让人作呕,怪不得对罗琳那么大恶意,为什么男人活得这么轻松,凭什么啊?
共情不了一点的主题
看不进去
包装神经病的剧,与其说是给机会给大家共情,其实只是一味的倾诉。
不知道为什么扯上性少数,把trans和gay当边缘人背景板其实更显得这俩以异性恋为名的egomania才是社会毒瘤。
发生了什么
最后演出的monologue很好,被abuse的过的人,自此之后人生就再也好不了,只能打开自己的伤口吸引各种怪胎。没想到跟踪狂女主不是主线
每个人都是变态 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男同看不下去
老派的我认为剧中若没有完成自我救赎的探讨,它就只能是叙述了垃圾人和垃圾事。非常的烂尾,男主极其慕强凌弱,全程聚焦玛莎,最后竟还去找诱奸男合作,恐怖的点在于,他自白而爆火后也没有任何看热闹的人要找出诱奸男,完美隐退。
英国人是有些才华在的,有些男版伦敦生活的感觉。被性侵后的创伤,Stalker,跨性别者,不死心的创作梦想,名人光环的捷径诱惑……第六集在台上的坦白一刻他似乎的确把这一切都厘清了,似乎某时某刻就会迎来所谓的成功,尤其是父母也接纳,把跟踪者也送入了监狱。但是,对,那个始作俑者居然毫发无伤,那一刻他感到真正的无力与无用。当他走进另一间酒吧,像最初的玛莎那样点了一杯,却忘了带钱包,而酒保同情地看着他,说没关系,我请你。他突然像明白了玛莎。/虽然现实里,不是每一个跟踪狂都是玛莎这种类型,可怜与病态成分相当,而是绝对的可怕与可憎。也不是每一个被跟踪者都如男主般渴望被认可,甚至一再做出误导对方的行为,而是绝对的无辜。/总结下来,比起伦敦生活的菲比,男主即编剧的确如男主设定的谐星路线,戏剧性表面下,略软弱?
fascinating,男主和 Martha 的的病态执着和自毁表现得即 subtle 又强烈,有点第一季《Killing Eve》给人的感觉了。全剧令人窒息的黑暗和压抑的同时又有好多同样黑色幽默风格的对现实讽刺数不过来(有直钩如警察执法效率和“我是在天主教会长大的”,也有含蓄如编剧线的收尾和对 victim 身份的正反探讨),很多童话般地幸运和善意经常会被夹杂在更多稀松平常的冷漠黑暗中,劲儿太大了。最后两集不是太满意,节奏有点散,但瑕不掩瑜。看完发现演技很棒的男主本人竟然就是编剧,俩女导演的把控也恰到好处。四星半
镜头语言节奏氛围挺好,其中一位导演有部剧原来在想看列表,接上。
男主太丑 无法共情 老gay和Martha图啥呢
🤕看完感觉是被暴打一顿后又紧紧拥抱了
蛮诡异的,结尾是要无限循环下去的意思吗。。。
如果你是个极端厌恶自我的人,要么沉沦,要么想办法把它卖给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