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打动我的是两个人在最后握手的片刻。
最近看得片子里总有这样的特写,现在我终于知道双手的重要,因为那双手的温柔。
当一声上海话“小陆师傅,侬过来”让在场的北方人疑惑不懂的时候,我却不经意的笑了,如此熟悉的上海人,这部海上画家陈逸飞执导的电影就这样开场了,陈坤演绎的理发师就这样在1930年代后的中国历史大格局中经历着人生起伏、涩情悲喜。
电影的情节并没有特别出众,甚至有些老套,那些隐隐晦晦的情愫似乎在《花样年华》这样的上海人电影中似曾相识,我想相对于剧情的布局,陈逸飞显然更擅长对于画面、镜头的拿捏。
陈逸飞其实是电影在布局他的画作——胶片就是流动的画布。
影片中长镜头的运用我认为很完美,片中有一个夜晚陆平穿过院门,走进院中,在“表妹”的自行车旁坐下的镜头,自上而下,自俯到平,自远及近的衔接如此漂亮,能想象摇臂上的摄影机如何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作为陈逸飞的遗作,电影在最后的时候,辑录了陈逸飞在拍摄现场的一些工作镜头,“永远怀念陈逸飞先生”的句子,让人不免伤感,可惜大部分的观众已经离开了。
我还真是一个落伍的人,今天刚刚看这个片子。
之前没有看过任何旁人的相关评论,只是隐约知道和陈逸飞的关系。
也正因为如此,才更不受干扰来观看。
随着故事的慢慢展开,越来越喜欢这个故事。
影片放到中间四分之三的时候,我脑子里面突然想起了《霸王别姬》,快结尾的时候,想起了《活着》。
黑色而不乏生活的本质。
但终归结局是有希望的。
也许往往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这样被迫从一个狭窄的窗口望向外面,有一种叫做命运的东西不能左右,可是不要让自己心中放弃一种坚持和坚强,那么终究有一天,你会俯视辽阔空间。
尽管爱情这件小事,有时候可能那么微渺,有时候那么脆弱,可是还是值得等待和努力。
这里没有扑蛾飞火般义无反顾,但是 “路长情更长”的感动却温暖细腻。
我喜欢这样的表现手法和做法。
刚刚看完新加坡的电视剧《至尊红颜》,跟这个片子是完全不同的背景和气氛。
不由得想,一朝面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时候,人和人的日子是多么渺小。
真的在那样一个环境下,是否还能有着一样的追求和坚持?
扯得远了。
日子,还得如此这般得走下去,而眼光却不再纠缠于那惟一的分割线。
原本以为是文艺片,现在看来,与《小城之春》那样慢的话剧式片子相比,《理发师》、《茉莉花开》都是讲命运沉浮的故事片。
一开始,理发店里三十年代上海滩的摩登卷发、女人的挑剔和媚态、年轻理发师的陪笑以及老唱片的咿呀转动,与抗战时的土壕、士兵的长枪、紧张的表情几番跳接。
当枪火将玻璃碎片震在留声机上,二者承合一处,故事开始。
胶片经过泛黄与曝光处理,沧桑而富于张力。
陆平在逼仄的巷子里走,四面是墙。
忽然闪过邻家女孩骑自行车的背影。
他年轻的嘴角有了微笑。
女孩在石板路上颠簸,意味着平静而美好的生活。
然后,自然而然地,一段小镇生活开始了。
刘寡妇的引诱与胜哥在白马上的调情,都阻止不了两个年轻人的情愫萌生。
嘉仪在背后吓他,在漆黑的夜里与他捉一只受伤的鸟,在金黄的麦浪里,在自行车上靠在他的背后……任机翼自头顶掠过,也掠不去日后他心里这一段记忆的灿烂辉煌。
片中有几个对看的镜头,均有脸部特写。
宋嘉仪始终无语凝噎,女人始终在男人的笼罩里,等待他也好,眼睁睁从他身边走开也罢。
而面对荒谬的处境,陆平也毫无办法,无论他笑一笑看着她走出去做随军嫁娘,还是留下来做抵抗共军的七十一师师长,他只有无奈地转身,手插在裤袋里凄然而去。
第54分钟时的转折很突然,结尾也过于理想化。
不知道陈逸飞究竟拍到哪一个镜头时,永远摞下了他的《理发师》。
江南也不过是黑瓦白墙,细细的雨巷,黄色油菜花在嫩绿一片天地间铺满。
还有执起油纸伞穿着旗袍的明媚女子,或者烟雨朦胧的双桥和深沉厚质的大院内持箫唱和的情景。
陈逸飞的《理发师》还在说江南。
但是,他精描细画的江南风景下的理发师仿若一个空壳,木木地与仿佛不是江南女子的“表妹”相恋十三年或者更长,直至鬓发染雪方才得以携手。
这样的一个爱情故事,终于不曾打动人。
倘若不是电影结束播放的小纪录片,为这位已经去世的大师致敬的话,只怕连这点掌声都无法得到的。
许多影评人说这是一个故事平淡的、没有张力没有灵魂的电影。
但是他们错怪《理发师》的作者了。
电影拍成之前,曾经随手翻阅过这部不长的小说,只在瞬间就被吸引至一口气读完为止,几乎不能自持要落些泪儿。
其间惊心动魄处不是战争,不是历史的变迁,不是传奇般的理发师,而是他的“表妹”宋颖仪。
可惜,电影中换了个名字,也换了个人物。
小说中的宋颖仪,全然不是一般江南女子。
作者不描绘她的美,只写阎锡山第一次见到她时候的失态;不写她怎样呼喊着惊天动地的爱情口号,只慢慢写宋颖仪要出嫁前,让“表哥”陆平做发型,固执地要求将漂亮的长发剪去。
为什么要求做短发呢?
「宋颖仪说我就想试试我的胆量。
我想我敢把头发剪了,就一定敢把我喜欢你的话说出口。
我已经说出口了!
」 这是她第一次的勇敢。
为了主动打破两人一直的微妙关系。
嫁了师长,做了二姨太的宋颖仪第二次的勇敢,是因为思念。
她竟然偷偷潜回日本占领区,在陆平身边呆了三天。
电影中的宋颖仪叫做“宋嘉仪”,脸庞大大,有着媚态,也蕴含着一股勇敢,只是她被陈逸飞的旗袍包裹着,只能含着诱惑的神态对着父亲接回家的“表哥”柔柔说一声:表哥,我想做头发…… 小说中陆平成为“表哥”是宋颖仪一手安排的。
抗战结束后,她再一次勇敢。
为了救回因为给日本人理发而被判为汉奸等待枪决的陆平。
宋颖仪找到阎锡山,用自己的身体换来了“表哥”陆平和自己父亲的生命。
宋颖仪说,“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爱你,为了你,我什么都肯去做。
” 她承认命运的不公,也无法跳离社会现实,去对抗,乃至拼得头破血流。
但是,她却没有怯懦。
她不是电影中那个宋嘉仪,只会弱弱地请表哥帮忙修自行车带自己在田野中穿行,只会扑颠着随着表哥捉小鸟。
她会尽自己一切去爱陆平,即便是在解放前夕大溃逃时候,她毅然留下来,成为一个捡拾垃圾的女工,只是为了打听陆平的下落: 「她不相信陆平会死。
他一定活着,因为他答应过她活着。
只要他活着,不管他潜伏在什么地方,她都要把他找到。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她,在遭遇风暴的时候,在把钱用光的时候,甚至在被收容的时候,她都没有动摇找陆平的决心。
她沿途做工,时代的变迁使她从阔太太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女人。
她主要的工种是收购破烂,具体地说是收购废旧报纸,这是她有可能获得陆平消息的另一条途径,她对此不遗余力——所有收购的报纸她一张都不放过,一定通读完毕,常常是通宵达旦。
终于有一天她从一张旧报纸上看到了陆平的名宇。
那是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出版的战报,上面登载着俘获国民党34军71师少将师长陆平的消息。
而宋颖仪收购这张报纸的时间是1954年的7月。
五年没有哭过一次的宋颖仪放声大哭。
她捧着这张报纸,又把它贴在胸前,像护身符似的。
」 电影其他方面的许多修改还算次要,最大失败其实就是将能体现宋颖仪个骨子里透着坚强的美丽女子的做为删除了。
抗战结束后,陆平没有死,只是因为宋嘉仪的师长夫君帮忙;宋嘉仪主动与陆平的幽会也被处理成为两人发乎情止乎理的江南小插曲;甚至,解放后宋嘉仪还能给远在大西北劳改的陆平写信,还能远赴当地寻亲…… 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小说成了一幅悬着的风景似的油画了。
一个美貌充满智慧,为了爱可以不顾自己的让人肃然钦佩的女子,也就弱化成了江南油画中的一个幽怨的淑女。
又:网络上流传网友另外剪辑的《理发师》版本,叫《表哥》,开头和结尾处理得不错,只是先天影响,也止于此而已。
有太多原因想看、该看这部电影了。
陈逸飞,精益求精的艺术大师;陈坤,深邃的眼神、忧郁的气质优美的、小人物的爱情故事,因为是小人物,所以融合了时代的背景,或者说,因为是小人物,只能生活在了时代的无奈中。
因为无法掌控的命运,小小的无名理发师误打误撞成了国民军队的军官,但爱剪如命的理发师,在军中仍发不下自己的“理发箱”,这是理发师执著的一面;因为是小人物,自有或许是天生的自卑的一面,影片的多处情景将此展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是小人物,因为有着一流的发艺,因为在变迁的、繁华的大上海长大并从艺多年,所以,理发师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爱情。
与同样出生在理发师家庭的“表妹”的相遇,给了我们的理发师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与爱情”的机遇和些许勇气。
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小人物的小小梦想圆起来是如此坎坷。
但仍是因了女主人公的勇气和执著,历经艰辛后的梦终是圆了。
尽管憔悴沧桑,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点睛对白:陆平:“你的头发乱了,可以再做。
好梦久了就再也做不来了”嘉仪:“难道好梦久了,真的就做不来了吗?
”陆平:“真的。
”陈逸飞在影片的结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好梦久了,也是可以做的,还有可能实现的。
”花絮:陈坤如此用语言塑造他:“这个人有一种味道,他的魅力只有在理发的时候才能爆发出来。
理发,是他被人认可的唯一途径。
他是个自卑的人,只有做出一个漂亮的发型,才会发自内心的高兴。
理发之外,他其实不敢面对生活。
他是那么柔弱无助、那么自卑又那么执著。
” 面对外间起用陈坤的质疑,陈逸飞只对陈坤说了一句:“哪怕所有人都不相信你是这个人,但是我认可”。
这句话令陈坤至今都受益匪浅。
影片全部音乐都是原创作品,由上海作曲家奚其鸣一手包办;影片画面迷人,大量暖色调的运用,使小人物的故事与宏大的时代背景有了分隔。
本来是想看看陈逸飞的遗作结果,只到一半就睡着了只记得陈坤跟他表妹互相喜欢,又没有在一起应该不是我的错吧??
但愿不是我的错,呵呵
自我感觉是个比较容易被感动的人——被真实的、真诚的、高尚的东西(我看《活着》书,是一遍一遍的擦眼泪),但是看完《理发师》,我没法被其中想被刻画为刻骨铭心的爱情所感动,一直到现在都不知道是为什么。
如果要找原因,是我不相信这种爱情或者更准确,是剧情的可信度。
刚开始是觉得好像是命运跟小人物开了个荒唐的玩笑——把一个只会理发的理发师提到了国民党的师长,后来看了看诸位仁兄的点拨,才明白,是编造的故事本来就是荒唐的。
是故事的不可信,让我不相信其中的爱情的真实性。
陆平被提拔为参谋、团长、师长,就是凭表妹夫的一句话吗,别人看不到他没能力吗?
刚开始他不是在火车站等着俞棉和他一起走,好像两人间还有点什么,后来怎么一到小镇马上就和表妹?
他和宋嘉仪的感情,发乎情而止于礼(借用楼上的一句),刚开始是陆平在压抑,后来感觉不到这感情的滋生、发育、发酵,只是暧昧的表哥表妹间暧昧的感情,怎么后来就发展到刻骨铭心的程度了?
相反,我看《幸福象花儿一样》,其实只是最后两集,前面看得断断续续,但是白杨最后酒醉后在车旁对杜鹃得表白,真的看的人心里发颤,那种没有理由、无法摆脱、折磨人的爱,我信了,被感动了。
但是《理发师》,我非常遗憾地地无法被感动。
不过,这是编剧地责任,陈坤地表现尚可。
尤其是最后一个镜头,和宋嘉仪地重逢,宋似乎是终于等到这一天的平静,但是陈坤的表演很有层次,有压抑情感的释放,有百感交集的沧桑,有对千思百念的爱人的期盼,不错!
另外,影片可圈可点的小人物的表演,真的不错。
风情的寡妇、做头发时无所顾忌的调情、骑白马的胜哥,真的活脱脱的,让人信服。
说实话,唯一影片中让我掉泪的就是要枪毙胜哥时,寡妇满目绝望和凄情的一声喊,真情所至。
还有,画面不错,色彩、构图、油画般的质感,很多都可以做桌面了。
音乐对情感的烘托也还恰当,特别是陆平和宋嘉仪突破性的拥抱时,音乐对人物内心波澜潮涌的表现,很适时。
总之,片子还行,再过若干年,还能想起来看过,但估计说不上记忆犹新。
称之为旧电影是因为电影一直呈现的那种暗色,好象现在相机里有一种做旧的模式.片头陈逸飞的那些油画又引起了对他的怀想.一位真正的艺术创作者.看这部电影其一是因为导演陈逸飞,其二是因为主演陈坤.逸飞工作室就在我家前面的一条街上,听说他死后即被盗,不知受损几何.估计这样的贼也是内贼,趁乱而为.死后家里人又为着遗产打官司,这就是名人的身后,唯有艺术是永存的.曾经请姜文来做主演,我不知他演的理发师能有几分神似,反而是陈坤演来更像,理发箱整日不离手,那种阴柔让我觉得有点[霸王别姬]里张国荣的味道,也许让他演那个角色也不会差太多.电影让我看到理发师在不同时代,不同受众下的待遇,无论中外无论国共,都长有一颗需要剃的头,所以掌握这门技艺让他活了下来.这其间的地位变化,当参谋无非是一种讽刺一种冷幽默而已.对电影中的爱情不知可否,或者说他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情景下感情是一种奢侈,他完全是一种被动.和嘉仪的那份感情,在我看来他未必能有多大的投入.吴思远接拍了一部分,不知是那一段,也许是最后在劳动农场的那段,因为陈坤的短发有点像他接拍新片前的模样.那片黄土地里,曾经的游击战士认出了理发师并带给他嘉仪的一封信,有点戏剧化的是最后嘉仪会来到他身边.导演是想表演出嘉仪一直在等待着他,但是反而让人质疑他的真实性.影片最后还有陈导2005年3\4月间在片场的音容笑貌,令人怀念.
有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四个人要一起建立一个企业,一人是生产能手,当车间主任;一人是理财能手,当会计;一人是销售能手,当推销员;最后一个人呢?
什么都不会,只好当老总。
现在都叫CEO。
这个故事也可以换个讲法。
说是有四个人要拍一部电影,一人擅长讲故事,就做编剧;一人精通光影,就做摄影;一个是音乐天才,就作配乐。
最后一个人呢?
什么都不会,只能当导演。
现在都叫X导。
外形特点很鲜明:不是胡子就是秃子,或者二者齐备。
当然,这个故事是粗俗的,不能上台面的,因为导演真的就象老总一样,在整个系统中有着几乎无上的权力,没人敢惹的。
投资人是体制外的,不算。
况且成山的真金白银砸下去,就算是那钱是你的,能不能赚回来也全看导演是否愿意卖命。
时代变了,杨白劳还真就敢和黄世仁叫板了。
所以,大凡是名人,如果恰好在艺术这块天地成名,再恰好手头又很有些活泛零钱,往往就自觉不自觉地开始触电。
但电影各专业行当不是说玩就能玩得转的,这时上面那个故事便生动地再现了。
于是,各路豪杰纷纷自说自话地成了导演。
比如陈逸飞。
早些年间听说他要拍电影,觉得到也顺理,以他油画的风格和选材,再加上上海人永远摆脱不掉的对早些年间被租让时期糜烂生活的怀恋,注定他会选择电影这个魔棒成全自己的回归之梦。
他起初聪明地宣称只是拍着玩,是给自己最多是给亲近的朋友看的东西。
人约黄昏,亦人亦鬼,尽管生涩,但在纯艺术的外衣下,却也不让人十分讨厌,至少,十里洋场的氛围是浓烈地堆砌出来了。
后来便有了吵吵嚷嚷的《理发师》。
就象有些女人会克夫一样,这部电影打刚一开头,就给大小艺术家们造成数不清的麻烦。
打闹不断,纷争不止,直到最后陈导撒手西归,留下的仍然是一堆纠缠不清的胶片。
还好,含着眼泪演也罢,完成友人的重托也好,总算是一干人等把这个活对付完了。
可惜,最后出来的这个理发师,完全是个莫名其妙的东西。
大上海的小弄堂里,一个小理发师莫名其妙地出现了。
在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战士装扮成的日本鬼子莫名其妙地呐喊声过后,一个当兵的鬼子在他的上司面前莫名其妙地光着屁股要强暴一个歌女,小理发师莫名其妙地将日本军官杀了。
然后,在一个莫名其妙的小镇上,一个姑娘莫名其妙地爱上了这个与其说会理发不如说更会给女人按摩的表哥。
在身为国军高官的表妹夫的提携下,小理发师莫名其妙地由少校而上校进而为少将,然后在两军对恃的战场上莫名其妙地成了我军的俘虏。
借助莫名其妙的一包头发,小理发师莫名其妙地又找回了小镇上的爱情。
在与莫名其妙出现的表妹相拥后,影片莫名其妙地结束了。
真的,就算是艺术片,就算是最纯粹的艺术片,也有太多的东西太莫名其妙了。
剧情基本上是混乱不清,表演也几乎没有亮点,而画面除了片头导演自己的画作看上去还算清爽外,也再无曾为身价最高的国际知名中国油画家的丝丝印痕。
难怪姜文吵得鸡飞狗跳,难怪陈导劳累致命。
以现在这个成品看,要把这个东西全都归置好了,真的能要了人命。
我到是真有点替陈导惋惜,他不该涉足电影这个深潭,光、影、声、像真不如他的画笔那般听话。
况且,他也真不象个导演,既没留胡子,也不刮秃子。
喜欢有大时代背景的故事
给陈坤和曾黎两颗星
纯真的情感是亮点,唯美的画面是萌点。但它要说的东西过多,以至于混乱。
确实让人有些觉得是在欣赏一幅幅油画
略显拖沓
据说很美的片子,嘉翼也很美
短了,如果片长再长1个小时或更长,这片子就有味道了。
都忘了 06年 在秦皇岛到天津的客车上看的。下车后继续看完。好像还挺感人的。
。。。。
看过最烂的片子之一,属于烂得毫无创意的烂,看过十分钟基本上能猜到后边每一个镜头那种
好片。为陈坤的半道接班鼓掌,更应为陈逸飞的理念鼓掌。
陈逸飞
坤哥真是越看越帅
我到底看没看过。。
不错
烂成这样不容易
一颗星给故人!剧情依稀还能记得,云水谣一脉!
冲着陈逸飞老先生为了这片子鞠躬尽瘁才去看的~~~结果也不怎样...至少我这么觉得...
标榜战争年代的所谓爱情,两个傻B
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