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上的煎熬
Pacifiction,天堂幻影(台),太平洋危险人物(港),Pacifiction - Tourment sur les îles,Bora Bora,岛屿上的折磨
导演:阿尔伯特·塞拉
主演:伯努瓦·马吉梅尔,帕霍·玛哈戈法努,马克·苏西尼,玛塔赫·帕姆布伦,亚历山大·麦罗,塞尔希·洛佩斯,蒙特塞·特里奥拉,迈克尔·瓦特尔,塞西尔·吉尔伯特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西班牙,德国,葡萄牙语言:法语,英语,波利尼西亚语,葡萄牙语年份:2022
简介:共和国高级专员De Roller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大溪地岛工作,他是一个举止完美、极有心计的人,能通过官方招待会之类的场合,精准地把握怒气可能随时爆发的当地民众的脉搏。此时,人群中流传着一个谣言:有人曾经看到一座潜水艇幽灵般的身影,这很可能预示着法国即将重启核试验。详细 >
看不下去了才发现原来这是《自由》的导演,服了,以后免看。
重看。“煎熬”,我遭遇过一种感觉,当我和朋友一起走在街上却有很多话要讲时,平常清晰的街景会转化成模糊的色彩,迎面而来将我们冲散的路人和漫长的步行时间会成为一种“煎熬”,它阻碍着我们顺畅的沟通,于是我理解了“煎熬”是“专注”的剩余物,当DeRoller开始将自身的处境作为岛屿上的一道风景线来专注欣赏时,“煎熬”就从“专注”中诞生了,所有不日常的景别和镜头长度、飘忽的电子乐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点,忧郁焦躁的情绪压制住了岛屿上的风景,它扩散出去迫使每一处风景成为情绪的注脚。DeRoller遭遇的是一堵“无形的墙”,他的忧郁一部分似乎来源于他无法向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该从何说起呢,找到了哪些微弱的迹象证明它存在呢,他撞上了一堵坚实的墙,却没有其他人看得见,当他开始叙说这堵墙时,他自己也成了墙的一部分。
#12thBJIFF A- 最后简直是非人类拍出来的。 “政治是一个夜总会”,幽蓝的夜总会,鲜红色的海面。他们看似掌握一切,实际上什么也掌握不了。真正的末日电影,没有任何灾难发生,而人类的价值已经不再。正如男主所说的:他们已经没有了“姿态”,只不过是空洞的幽灵在海水一般的蓝光里漂浮
倒是不煎熬,睡得太香了 T^T 一觉醒来发现剧情还能衔接得上,那拍这么长干嘛呢…?
89/100 观众被引入岛上以权力结构为主的丰富庞杂的生态,塞拉引导的方式是完全自信的,在精确构图和沉稳节奏下传达不稳定的妄想般的不详气氛,如卷轴逐渐展开,且展开的不只物理环境,更接近于感官、心理、氛围层面。观众沉浸式地经历多个热带岛屿橘色日出日落后,猛然间发觉已深陷于无比庞杂的系统之中。电影表面相对明确具体,而现实逐步模糊于意识,叙述被节奏停顿与强大的镜头语言所替换,后面视听惊人的片段让人想到林奇,少见的异国后殖民色彩的政治惊悚类型叙述里将篇幅花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上,由起伏不定且松散迈向更加确定的虚妄。夜间世界的视觉呈现,则将时空抽象化,仿佛以一种人类学的结构来审视人类自身,好似冷酷的动物性及其链条,在不经意间终会显现让人无法逃离的威力,让人不寒而栗。BJIFF2022.8.17 4K版
我真的觉得煎熬和无聊不是一个概念。我的厌法语癌要爆发了……
够煎熬哈
用了这么个怪但超合胃口的片子来总结今年还挺有意思的;整体感觉是将传统恐怖和暴力用政治和精神上的危机取代后的一种邪教片。通过摄影把荒诞和怪异感做足的同时也加入信息量不大但很适合推敲的台词,最后给观众一个很舒服顺畅的思考过程
塞拉不行✋
#VIFF2022 观感上因为成熟的视听和麦高芬的存在倒没有想象中煎熬,但很多地方都靠大段说话来点明实在不是啥高明手法。如果全片都像最后半小时那样吸引人我应该会更喜欢。
为了让观众被彻底迷惑,拉了三小时来讲这出大戏,着实煎熬。
岛民煎熬,zz煎熬,都不如我煎熬
岛屿的煎熬变成了对观众的考验,这个核试验危机的故事拍得太冗长了,而且全靠对话在撑,有种意味不明之感,为最后梦幻半小时加上一星。
全程只想去大溪地躺着。有一些氤氲的画面和表达文明虚无的桥段会想起现代启示录,但观赏性太差了睡了两觉。
不再是追求凝滞、静止,想要使人煎熬的塞拉,而是《堂吉诃德》,是阿彼察邦的人与自然关系,是拉皮德的局部动作,甚至是洪常秀的结构。他为Bora Bora注入了生命,观察这具机体上的寄生物如何在威胁来临时奔波和自救,一部神秘、广博、完全颠覆的作品。20年代目前的最佳。
典型的装逼电影,剧情强力催眠,文艺逼必备
#bjiff#第十二场,确实煎熬,一度以为自己看的是穆赫兰道
困到掐胳膊
印象派电影,叙事非常疏离和抽象,建议改名成观众的煎熬,能看下来也是很不容易
感觉是要深谙法属殖民地政治的人才会看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