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真实的前半段,但并不是观众所期待的心理层面的真实,至少不如后半段写意。
尤其是看多了惯常意义上的爱情片之后,会觉得此处人均虚伪,角色配不上角色所期待的、声称的感情。
所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一想,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错过。
在现实的裹挟下,高纯度的情感属于童年,建立在自恋、误会或身不由己之上。
影片所论及真情远不如披露的真相来得悲伤,那就是一种源自选择的孤独感,它促成了人与人的关系。
孤独感并缔造了某种美,然后用关系摧毁它,缔造了愤懑、怅然以及少许不甘。
因之燃起的不可名状的怀念紧跟其后,于是影片中点过后那种补偿性的幻梦出现了。
角色在观众带入自己的遗憾后拥有了配得感,这也就是一切好评的来源。
作者据此为观众预埋了交流的可能性,关于缘分、理想、依存,言说关于种种未尽的倾诉与困惑。
于是他们展开短暂却又绵长的交谈,用一种探索将另一重平静撕毁。
基于浪漫主义的可能性与直面理想主义的破坏性并存,将两组人物引向更深层的现实和命运。
所幸心存感恩,但这并非宗教带来的,而是人性之幽微,当然这是来自虚构的慈悲。
移民的他乡梦,经验的白月光,语言的巴别塔,情感的假想敌。
悸动与忐忑,是动人的,影片维持了最高规格的分寸感,窃以为真诚。
#过往人生# ( Past Lives )(A-) 故事本身其实挺俗套的,一听会觉得更适合韩剧,但拍成电影倒是挺动人,表演、配乐和摄影都很有格调。
而且因为涉及到了移民题材,让很多移民观众会更有共鸣。
为了移民、绿卡,很多人奋斗了大半辈子。
很多时候就是一个信念,一直向前,而这期间要放弃很多、失去很多,但也换来了自己期待的人生。
但是偶尔回头看过去,也可能会想,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如果重新再来,选择另外的一条路,是否会更幸福?
本片中的女主人公因为12岁就跟着父母移民,也是被灌输了希望能去北美生活的信念,但她因此离开了青梅竹马。
在后来的20多年里,这个曾经的同班男同学也长大,依然思念着她。
两人有着断断续续的联系,直到30多岁在纽约重逢。
但这时,女主已经结婚,因为要办绿卡,早早嫁给了一个美国白人,住在纽约的小公寓里,成为了一名作家。
即使没有大红大紫,但女主觉得,她已经达到了人生目标。
可这个从韩国来的青梅竹马却又让曾经坚定的她迟疑了:嫁给爱情更幸福,还是嫁给可以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人更幸福?
其实很多人都会在人生道路上问这个问题。
遇到爱情就嫁了的话,也许人生道路会遇到阻碍和限制;但如果在向着目标前进的路上找到可以同行的伴侣,也许可以一起携手实现目标。
其实选择后者的更容易幸福。
但是面对真爱或者soul mate,人总还是会心动和迟疑。
不过片中的女主,跟我比较像,属于理智型,而且很有自控能力,所以我知道,她一定会坚定自己的对人生的规划,而不被任何事干扰。
韩国来的这位男同学还是挺帅的,具有诱惑力,但是与他结合的人生,并非女主的目标,很多时候,只能向这种爱情说再见,才能勇敢继续前行。
摄影很真实,完全不像一般的韩国电影或电视剧那么故意“美白”,没有任何滤镜,所有人和事物都很真实。
因为是女导演,可以看得出细腻与内敛,加上合适的表演,即使一些毫无对白的情节也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挣扎和内心的波涛汹涌。
配合纽约的美景,确实还是挺文艺、浪漫、小清新的一部爱情故事。
但是我并不觉得它有多“特殊”或“让人惊艳”,只是讲述亚裔移民故事的又一次新尝试。
我当年出国前,也是怕给自己留下断不了的念想,一直坚持不谈恋爱。
为此,曾经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喜欢或暧昧过的男生也都是完全不敢进一步发展。
我觉得只要不给自己留后路,就一定可以一直向着目标前进。
出国前拒绝过的男生都是直接诚恳滴说:“我要出国了,不一定会回来。
” 有时也会想起他们,觉得:啊,那个男生,不知道怎么样了。
想起来的时候挺甜,但我觉得这就够了。
要的就是一直留在心里那个甜甜的校园暗恋,真的要发展了,说不定就不美好了。
对这些“友达以上 恋人未满“对象的记忆远远好过那些真谈了却发现不适合的人。
6月1日上映
前两周看完了Past Lives《过往人生》,一部看似平淡,但后劲十足的电影。
第二天,在台风天的晚上又看了一遍。
以爱情为壳,关于故国与客居,关于出走与留下,关于过去与现在,关于告别与重逢,关于失去与成长,关于时间与空间流转。
电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女主娜英和男主海盛十二岁的阶段,他们是每天一起上下学的青梅竹马,后来娜英突然离开,全家一起移民到了加拿大,改名为Nora。
第二个部分是十二年后,他们通过网络终于找到了彼此,每天用Skype聊天,分享生活,但在Nora参加写作项目前,提出暂时不要联系了。
一分开就又是十二年。
第三个部分是,十二年后,海盛来纽约,他们终于重逢,置身于同一个城市,而此时Nora已经结婚。
电影拍得很美,用非常多的镜头描述细节,表现时间的流逝和微妙的情绪。
Nora和海盛聊天的日常中,窗台白色窗帘下移动的、一点点填满又一点点消失的光影;他们在半夜分开后,Nora坐在电脑前哭泣,然后阳光慢慢照进房间,橙红色光晕在窗棂越变越大;她前往去蒙托克驻地写作的旅途,有个阳光撒进玻璃器皿的镜头,阳光穿过玻璃,时间在流动,情绪也在流动。
海盛来纽约那天,下着大雨,空气和心情都一样潮湿,水中的倒影从凌乱、泛起涟漪,到天慢慢放晴,倒影模糊不清,阔别二十四年,两个人终于要久别重逢,没有人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
等在公园的海盛,装束非常韩国,一丝不苟扎进去的衬衫、卡其色的裤子、黑色背包。
他提早到了,忐忑地在倒影里看自己的发型,整理着装。
他的紧张和拘谨非常明显,甚至显得有点过于刻意了。
Nora远远地就认出了他,喊出他的名字。
Nora全身上下散发着欧美式的放松,随性的衬衫和宽松的裤子,定定站在他面前后,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他们进了纽约晃晃荡荡的地铁,仿佛尽管崎岖,但也终于进入了他们的时间隧道。
他们像是拥有了全世界的时间,可以诉说彼此没有参与的生活,续上断掉的时间,他们沿着公园散步,坐在旋转木马前,聊天,发呆。
旋转木马在一圈又一圈地转,就像他们在过往人生里不停地打转、回旋。
他们也都知道,他们拥有的时间有限,离别迫在眉睫。
在音乐制造的紧迫氛围中,他们的相处慢慢走向尾声,情绪就像渡轮上面的大海一样,风平浪静,暗流涌动。
看电影的过程中,以及看完电影后看导演的访谈,都会想到萨利鲁尼。
她们选的女演员都和她们自己有几分相似,她们都非常细腻,擅长捕捉极细微的情绪和微小的细节。
很重要的一点是,她们笔下的故事都很当代。
Past Lives的情感是极其古典的又是非常当代的。
儿时Nora突然离开,海盛是生气的,他们赌着气没有好好说再见。
而十二年后隔着屏幕的短暂重逢后,Nora选择再次离开,两个人再一次不欢而散。
又一个十二年过去,这一次他们终于在同一个空间重逢,他们都已经不再是孩子,Nora已经结婚,海盛已经到了和女友谈婚论嫁的阶段,却又分了手。
他们谁也没有停在原地苦苦等待,他们都各自往前走了。
一个人花漫长的时间在茫茫人海里找寻另一个人,时间没有稀释掉找寻的决心也好,耐心也好,好奇心也好,的浓度。
Nora问海盛,你为什么找我?
是啊,作为观众,我也很好奇,他为什么愿意用几十年的时间找一个人,一个他明知已经结婚的人。
他说,我只想再见你一面,当时你离开得太突然。
他大概也说不清更具体的原因。
最后一晚,他们在幽暗的酒吧,海盛跟Nora说,我在这里看到的事实说明,还好你来了纽约,你必然会离开,你一定是那个离开的人,因为你就是你。
他终于明白,Nora终究会是离开的那个人,首尔太小,装不下她的雄心壮志,他终于释然。
最动人的是他们俩在出租车来临前长达两分钟的对视,漫长的、仿佛要深入进彼此灵魂的沉默对视,只有微风吹过,吹起她的裙角和发丝。
就在我以为要发生点什么的时候,海盛叫的车到了。
他把行李放进车里,又转过身来。
镜头闪回他们十二岁时的那次沉默告别,这一次他终于放开所有的拘谨,在上车前爆发,说完了想说的话,然后离开。
那一晚,他和12岁的娜英重逢,又和她告别。
这一次,他们终于有了个proper goodbye.曾经并不理解,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一定要有个proper goodbye。
经历过一些事之后,才明白,真正告别的是过去的自己,是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我也终于理解了,海盛来纽约是为了再见Nora一面,看看她再一次站在他面前的样子,看看她的生活,她所在的国度。
在生活里有点被卡住的他,也为了来搞清楚自己,因为他把自己的一部分留给了娜英,娜英也把12岁的自己留给了他。
而Nora在和海盛重逢的同时,也和12岁的自己重逢了,看清了自己的来处和未来的去处,而后,她既告别了海盛,也告别了12岁的自己。
导演说,这是第四次告别,是Nora和小时候的自己的告别。
在不断的告别中,她在成长,她在完整自己。
有人说,Nora和海盛之间已经无关乎爱情。
但我不这么认为,其中当然关乎爱情,但也并不仅仅关乎爱情。
这是这部电影很当代,且很妙的地方。
这几年,有越来越多影视剧都在写关于爱情,又不仅仅关于爱情的故事,或者说很难仅仅用爱情来定义的感情。
华裔导演伍思薇的the Half of It,从中国移民到美国小镇的Ellie,在电影的结尾她跟喜欢的校花Aster表明了心意,但也离开了小镇,去爱荷华州读大学了,而Aster则离开小镇去读艺术学校了,伍思薇在采访中说,以后她们可能还会相遇,也可能不会,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她们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去到expand her mind的地方。
萨利鲁尼的Normal People,纠纠缠缠多年的Connell和Marianne终于在众人面前拥抱亲吻,和对方说I love you,但故事的最后,Marianne鼓励Connell去纽约参加喜欢的写作项目,而自己则留下来,过她自己的生活,他们没有给予彼此任何承诺。
看完Past Lives后,去电影院看了《燃冬》。
大家都在讨论周冬雨和屈楚萧、刘昊然饰演的角色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是三角恋,是爱情,还是纯粹友谊,导演说,周冬雨的角色是个身心自由的女生。
显然,很难说,他们三个人之间没有任何爱情。
但无论昨夜发生了什么,他们依然在清晨如朝圣一般坐上开往长白山的车,既疲惫又向往。
漫长的路途中,他们在车上轮换着位置,半截烟在三个人手上轮换着抽;白雪皑皑的山上,一瓶热水壶像接力一般在他们之间传递;梦境里,他们三个在迷宫里互相找寻和追逐。
他们如没有明天一般互相依偎,又互相唤醒,再互相告别。
看到这里,很难说他们之间只有爱情。
这些流动着的感情既当代又微妙。
而Past Lives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既古典又当代,既宏大又细微。
电影有一部分在韩国拍摄,一部分在纽约,夹杂着韩语和英语,移民是这部电影的大背景,也是很重要的内核。
但与看过所有关于亚裔的电影都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没有苦大仇深的沉重感,相反,它是轻盈的。
Nora刚移民到加拿大的时候,显然是不开心的,甚至是挣扎的。
连根拔起的过程,谁能不痛呢。
镜头里她在学校很孤单,没法很好地融入,但镜头一扫而过,来到了十二年后。
在和海盛视频聊天的时候,他们聊到,Nora小时候很爱哭,几乎每天都会哭,海盛就会看着她、陪着她。
她刚到加拿大的时候,也哭,但她发现根本没有人在乎自己哭不哭,后来她就再也不哭了。
其中的心酸显而易见,但用他们打闹嬉笑的聊天中轻巧地体现和化解了。
正如Nora的妈妈回答为什么要移民的时候所说,有舍才有得。
Nora作为编剧,在纽约听彩排的时候,借剧里人物之口说“移民让我付出了一些东西,我跨越太平洋来到这里,而有些跨越需要付出更多,有些跨越……你需要为它付出一生。
”也正因为移民舍弃和付出了许多,才有了他们第二次的分离。
Nora跟屏幕对面的海盛说,她通过两次移民才来到纽约,她想在这里做成一些事情,过好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每天在刷去首尔的机票。
她说出这一番话的时候,我是震动的。
Nora拥有非常完整的主体性,她牢牢掌握了自己选择人生、定义自己的故事的权利。
导演说她在选角的时候,希望扮演Nora的演员有着强烈的热情、些许野心和许多的内在力量。
显然她做到了。
车行驶在纽约的高架桥上,阳光打在Nora的脸上,风吹起她的头发,她满脸憧憬、灿烂和得意。
当她到达蒙托克,像其他曾经参与驻地项目的前辈一样,在墙壁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的时候,神情是非常为自己骄傲的。
她的丈夫Arthur问她会不会为了青梅竹马的海盛而放弃现有的生活,她笑着说,我可是不会为一个男人而错过彩排的人。
就像有一期播客里提到的,Nora不是在左右为难地在两个男人之间选择,而是在选择自己的人生。
最可贵的是,她确实为移民舍弃和付出了许多,但她舍弃和付出的,始终都是个人的、关乎她自己的,她并没有带着家族的、民族的、集体的沉重使命感。
十二岁从韩国到加拿大,即便是跟随父母移民,被问到为什么一定要走,Nora的回答也是,因为韩国人拿不了诺贝尔奖。
而第二次,从加拿大移民到美国,去纽约读书、当作家,完完全全是她自发的,为了她想做的事、她想过的生活、她想要的人生而作出的选择。
看完后,我又重看了一遍《喜福会》。
一部曾经很喜欢的亚裔移民电影,但这次差点看不下去,因为它太沉重,上一代人历尽艰辛过后的期盼太过厚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身份认同几乎是每一个移民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故乡连根拔起了,但又还未在新的土地扎下根来,既不属于此地,也不属于彼岸,尴尬地夹在中间地带。
Nora会熟练地说韩语,但用韩语打字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她彻底地改名了,连她妈妈也不再叫她娜英。
她和海盛在纽约重逢后,她失魂落魄地回到家里,跟她丈夫Athur说,海盛太韩国了,跟他在一起,她感觉自己不像韩国人,但从某些层面来看,更像个韩国人了。
Arthur跟Nora说,你说梦话的时候说的是韩语,从来都不用英语。
这句话深深击中了我,Nora是韩国人,这是根深蒂固的,无论她迁徙到了哪里。
每一个人,离开的人,留下的人,都会忍不住去想,如果没有离开,会发生什么,故事会不会以别的方式叙述,结局会不会被改写。
海盛问Nora,如果你没有离开首尔会怎样?
如果你没有一走了之,我们一起长大啊,我还会寻找你吗?
我们会约会吗?
会分手吗?
会结婚吗?
就像《瞬息全宇宙》里一样,铺陈开每个平行世界不同的故事。
(他说出那句,虽然我当时只有12岁,但我爱她的时候,真的要泪目)在深夜的纽约街道上,两个人的漫长对视后,回到了现实世界。
Nora走回家,Arthur坐在家门口抽着烟等她,她终于在丈夫的怀抱里哭出声来。
镜头从这条狭长的街道移开,来到了更开阔敞亮的视野,海盛坐在出租车上,他要回首尔了。
短暂出走到过往人生里,想象平行世界里另一个版本的自己,然后告别,带着更完整的自己,回到现实世界。
突然明白了导演所说的:”时间流逝,而我们无能为力。
时间自行流逝,推搡着人往前走。
不论你喜欢与否,不论你抵抗与否......看这部电影,你会意识到你是如此之大,又是如此之小:你包含着无数的可能性,但你又残酷而美丽地根植于时空中的某一特定位置。
”
A24的newsletter里面读到,这封信打动了我,让我马上冲去电影院看了电影。
把他翻译了一下(加上了一些科技力量辅助)放在这里。
—
嗨,你好,我从我纽约市的公寓写信给你,这是我生活的城市,而你,无论在你生活的城市还是别的地方,我都想请你去电影院看我的电影《过往人生》。
这是标题,这也是这封信的目的:去一家实体电影院——离你最近的一家——去看我的电影。
这是我拍的第一部电影,我很爱它,爱他的一切。
我爱他的缺点、菜鸟级错误或局限,爱那些和我一起制作的优秀的、善良的、美丽的人们。
我爱着也感激着这部电影,因为是它带着我去了很多城市,去了很多你附近的电影院。
这部电影受到我自身生活的启发,它讲述了很多事——关于初恋、关于未曾有过的生活,关于成长、关于放弃(并为之腾出空间)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过去和现在的自己的许多版本。
但它本质上是关于城市:它们有多特别,多相似,彼此之间又有多遥远。
电影中大多数场景发生在纽约市,这个从我2011年搬来当剧作家以来一直被我称为家的地方。
和千千万万其他人一样,纽约是我生命中的最爱之一。
电影也有很多场景发生在首尔,那个我曾经称之为家,却在2000年离开后几乎完全从我的记忆中消失的地方,直到我为了这部电影在2021年秋天回去。
还有一些场景发生在多伦多,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青少年和成年初期。
甚至还有一部分是发生在蒙托克,那个地方以我无法预料的方式改变了我的生活。
为了不剧透,我就不作详细介绍啦。
这部电影是我情感生活中的一隅的地图,也同时是我所到之处的真实地图,是我在空间和时间上绘制过的路径。
因此,这部电影发布的过程本身感觉也像是一趟环游世界的旅程,一次外交的世界巡回演出。
我感觉自己像位外国政要,带着这部电影——这份关于我内心容纳的那些城市的小文档——出现在陌生的新地方,并要求与当地人进行交换交流。
来呀,凑过来,让我告诉你们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但当然,我希望最终的观影体验主要不只是我的个人经历。
如果你要去看这部电影,我希望它能带领你踏上自己内心的旅程:去你可能曾经去过的所有地方,或是你甚至没有意识到曾经去过的地方,或者那些你感觉,也许、或许,莫名其妙地在另一个人生中到过的地方。
我希望你在你的城市——无论你现在身在何处——去看这部电影,它会让你意识到你是如此之大,又是如此之小:你包含着无数的多样性,却残酷而美丽地根植在时空中一个特定的点上。
我当然知道去“离你最近的电影院”并不容易。
也许它并不“近”。
你要开车、搭火车、给小孩请保姆或腾出时间——你需要计划旅程,因为你要去“某个地方”。
对我而言,“离你最近的电影院”是滑稽好笑的字面意义。
我纽约的公寓在间正在放映我电影的电影院的正上面,我只要离开公寓,做任何事情都会经过电影院。
看到门口人来人往,我会和自己玩个小游戏:这些人中有多少是去看《过往人生》的,又有谁是去看,我不知道……《变形金刚》的呢?
这些人中有几个是我的邻居?
有几个住在我楼里?
在过去几周里,我曾无意中和多少人同乘电梯,而他们刚看完我的电影?
我在大楼里和街道上看到的每个人突然变得充满可能性和神秘感——我感到与他们出奇的亲近,因为我知道可能最近或很快的某一天,他们会下楼到我们的电影院——我们旁边的电影院——参观到我去过的一些地方。
他们可能会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认识我,而通过某种相互渗透作用,我可能也认识了他们。
想到全球各地——至少在很多地方——有人正在拥有类似的经历,我几乎不能承受超现实、令人窘迫又兴奋的感觉。
不论你在哪里,不论你在哪个城市,如果你愿意启程去看《过往人生》,请记得我永远心存感激,我也很激动能互相认识并一起旅行,尽管这是趟短暂的、在黑暗中的旅程。
我很荣幸能来到你附近的电影院。
那边见。
Celine Song原文链接:https://a24films.com/notes/2023/06/a-note-from-celine-song?utm_source=Newsletter%20List&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Celine%20Song%20Director%27s%20Letter%20%2801H3MA61SAMMR7T3W7MHQ7H3ES%29&_kx=ZVZxY3FzKxI4kWD-5UpSlY2L8G-IpcO6ZPvTEHi7nf4%3D.Uk6tXe
今年調度看的最舒服的電影,調度輕盈、情感涓涓細流,大量由左至右的平移鏡頭猶如人生的歷程般,只會繼續前進,不會捲土重來,最多就是相隔多年久別重逢,聊聊彼此的近況,聊聊兒少時期的童年往事,想舊情復燃,真切地在此生繼續交纏,可時光飛逝,彼此都有了牽掛,早已不是童年時的自我,同時又有身在他鄉的遙遠距離,怎能放下一切再次交纏呢?
電影透過「因緣」探討了兩人對前世今生的假設,前世是否有過交纏今生才又再次相遇?
可今生的距離相隔遙遠的兩岸,即便有緣早已在童年時便緣分已盡,相隔24年再相遇,只能隔著無形的距離盡地主之誼帶著青梅竹馬遊覽紐約的大街小巷,眼神充滿著久別重逢的愛意,可最終告別後仍舊要回歸生活,讓過往成為過往,讓因緣在此世暫時劃下句點,待來世再相逢。
作為新導演的處女作,題材不新鮮但勝在鏡頭調度極佳,演員之間的眼神交流也拿捏的恰如其分,劉台午和格麗塔李透過眼神的交流演出了那種久別重逢情感依舊的濃烈情感,即便肢體語言情感表達極為克制、壓抑,依舊能透過眼神的交流感受到暗潮洶湧的往日之情。
另外除了調度輕盈外,35mm的膠卷攝製也為畫面增添懷舊的美感,為紐約增添迷人的風貌,跟兩位漫步在紐約的知名觀光景點,猶如在看伍迪艾倫的電影般,既能看著兩位主演交談,又能感受城市之美。
A24已經成為亞裔移民題材的代言片商,題材不新鮮但確實情感真誠、後勁強烈,明年奧斯卡希望能黑馬入圍。
PS:劉台午演的非常好,每個眼神都暗潮洶湧,既流露出今非昔比的哀傷,也流露出往日之情的思念,從韓劇《戀愛大戰》就開始欣賞他,實在好喜歡他在片中的表演,尤其本人英文其實超好,要在片中裝做自己英文很破實在是難為他了。
★★★★#之前的我們#pastlives #劉台午#格麗塔李 #約翰馬加羅#席琳宋 #A24
最近几个月大数据让我看到了很多次past lives的海报, 昨天临时起意提前下班去看,后果是哭肿的眼睛今天依旧没有消肿。
不算长的电影讲了一场横跨20多年的牵绊,或许有些观众会觉得彼此错过却依旧美好,但我还是觉得遗憾,可能因为自己心里也有一个类似Hae Sung的人,而我们还没有错过那么久,再做些努力或许还来得及。
如果把自己代入这样的结局,我其实有一点生气,好像我们不能在一起就是输了,我不想输,所以我们可不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同时,也尽量和彼此靠的近一点,说不定很久之后,轨迹就能重合了呢。
叙事徐徐推进,而我却那么频繁地被感动。
很多个我都从Na Young变成了异国他乡的Nora,很多年后只有Hae Sung才会叫起这样的本名。
在我给外国同事解释中国传统名词的时候,Nora第一次给丈夫解释Yin Yun时的神情也会出现在我的脸上。
Nora常背的那个普通黑色托特包和我的通勤包好像好像,所以我总觉得这是part of me on the screen,看起来就更有代入感。
Hae Sung醉酒后隔天在家吃饭的场景会让我忽然想家,想念家里餐桌的固定座位,以及只靠吃饭的动作就能被体察情绪的安心。
两个人很多年后终于相见时,我在想,我们再见时又会是怎样呢?
在地铁上他们面对面站着,用含笑的眼睛看着彼此,但我觉得眼底都是伤心,他们看起来那么般配,但抓着扶栏的手靠得再近也终究是没有握住。
影片中一些镜头让我想到了另外两部电影。
两人坐在Domino park台阶上相望时错开的眼神让我想到爱在三部曲,但少了初遇时的心动,更多的是怅惘,彼此猜测着对方的心意,或许满心想的都是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吧。
之后在bar聊天时,Hae Sung对两人在一起可能结局的想象也比lalaland里的蒙太奇更让人心碎。
电影最后等Uber的那2min,看的我好煎熬,心里一直在跟着紧张。
他们会接吻吗,他们转过来了,他们会接吻吧,他们就这么看着在想些什么呢!
再不靠近就要来不及了,接吻好不好!
但他们始终都只是认认真真望向彼此,然后礼貌拥抱,我说不清这到底是不是克制,但又觉得释怀。
因为如果不这么做,就相当于他们都要放弃各自的生活,而没有什么交集的现实已经是他们各自做出的坚定选择。
Hae Sung上车后Nora独自走回家的那一小段,我咬着嘴唇哭的肩膀一耸一耸,那条路我记得我也走过,就不禁会想如果我现在是她,我得有多难过啊。
散场时还不到8pm,从暗暗的电影院走出来,外面的天光还很亮,East Village的街道比以前任何一次走都更好看,这让我很困惑也更伤心。
犹豫了两三个block要不要把这个电影推荐给他,还是拿出手机给他发了消息。
我很想叮嘱他一定要去看,因为这里有我想对他说的话,我们离得那么远,见的那么少,但我真的还是很想你。
我很想告诉他,去年生日那天我许下的愿望里有你,很多委屈或大笑的时刻也都会很想告诉你。
在那些说不出口的话里,也一直都有希望你过好自己人生最最诚挚的祝福。
但我已经没有了给喜欢的人发小作文的勇气,我很怕你说那些关心、鼓励、分享的歌都没有任何含义,而我没办法抱怨。
在柏林的映后采访中,一个记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部电影里,男人总是承受、感性、饱含爱的那一方,而女人则冷静、选择活在当下、坚持走在自己的路上?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因为是对一直以来男女固定印象的倒转——似乎更多时候,男方才是那个走向更大世界的人,而女人则对感情更加不舍、迟疑。
女主演Greta Lee觉得这个问题触及了这部电影魅力的核心,同时也是这个剧本起初最吸引她的地方,那就是女主Nora自始至终最为在意的都是自己的梦想、事业,都是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活,是对自我的探寻和实现,而不是其他浪漫爱情剧中那些在爱里迷失、总在感情里打转的女性角色。
Nora在这样一个拥有独立的精神世界和满意的生活状态的情况下,意外与刘台午饰演的男主Hae Sung重逢,才让这个故事更加强烈、合理、又令人心碎。
是这样的,这部电影好看就好看在,男女主自始至终都无比清醒地意识到,他们是身处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两个国家,也是两种文化,两种人生追求。
但这些不同正是他们对彼此感情的根源。
女主留恋的正是那个带有所有Korean男人特质的Hae Sung——他正如他自己所说,普通的工作普通的薪水,犹豫不决,沉默寡言,什么事都憋在心里不说,即使把表白的话语输入在邮件里,也因为没有魄力为女主飞去纽约而又默默删掉。
而男主迷恋的也正是那个总是拥有最高的梦想,从诺贝尔到普利策到托尼,争强好胜,考第二名会哭鼻子,想要做到一切,想要拥有一切的,自主又坚决的女孩。
Nora留恋Hae Sung所代表的被自己抛在身后的那个Korea的故土,她对他的感情更多是一种乡愁和移民身份认同的源泉。
而Hae Sung对她的感情也是对自己无法达到、不能适应的那个远方世界的向往,对似乎触手可及却早已远去的那个背影的遥望——他总说自己ordinary,这份感情于他来说无疑是extraordinary。
他一直都知道她是怎样的人,即使二十年后异国重逢,Nora看起来过得并不光鲜也不成功,她为了绿卡早早结婚,住在拥挤的公寓里,还没有写出理想的作品,但他还是执着地问她现在想要获得什么奖,在他眼里她不会放弃对更卓越人生的追求。
一向沉默寡言的他终于带着泪眼对她说,我知道你就是注定离开的那种人,你要去更大的世界,但我爱的就是这样的你。
可能是表现手法的不同吧,或者刘台午比高司令更吸引我哈哈哈,总之,最后他在酒吧对Nora说来了纽约见到你之后我莫名其妙开始幻想其他的可能性,如果我12年前毅然来了纽约找你,如果你没有离开韩国,我们会拥有怎样的人生呢?
我们是不是也会恋爱、分手、结婚、有小孩?
也许是刘台午说这段话时那个抹去眼泪的神态,让我觉得这一段比La La Land最后的蒙太奇更打动我。
当他们每次望向彼此的时候,看到的都是那个自己本可能拥有但却没有选择的人生。
所以我说,爱就是固执地残存在不属于同一个世界的两个人之间才好看。
对于开篇这个问题,刘台午也给了自己的答案,他特别提到“总是”这个词,他觉得这个词是不准确的,因为这只是这部电影的状况。
这里他可能误解了记者的意思,记者其实就是在说这部电影中女人总是在向前走,而男人总是抱着感情沉默地留在原地。
但其实这个“总是”也并不完全错误,因为在很多经典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确是这样的。
比如《飘》,斯佳丽就总是坚韧又充满活力地面向着未来,自始至终说着tomorrow is another day,而艾希礼明显留守在过去,梅兰妮其实就代表了他对过去世界的那个幻梦,她的去世当然也带走了他的一切。
艾希礼当然会被斯佳丽所吸引,但他同时也清楚地知道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不可能结合在一起。
比如经典日剧《东京爱情故事》,赤名莉香就是那个昂首阔步走向未来的人,而永尾完治则对故土小镇爱媛念念不忘,也总是放不下青梅竹马的里美,始终无法与莉香同频。
再比如韩国电影《男与女》,最后的结局,孔刘的角色留在了原地,他还是无法离开原本的生活,而全度妍的角色则从感情中获得勇气走向了新生。
就算是现实世界,《再见爱人》里,章贺也明显总是纠结在过去,固执地想要寻求一个答案,而郭柯宇只想往前走,觉得答案早已经不重要。
就像我在《再见爱人》的评论里写的,可能是既成的秩序与传统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围绕男性而建立,所以他们似乎自然而然在那个过去的世界里生活得更加舒适、习惯,以至于很少有动力去探寻、建立新的生活。
而女人,因为传统的主流的生活对我们来说的确处处都是枷锁,所以挣脱出来寻找新的可能性就变得更加可以想象,也很少有人再愿意回去。
但女人温柔的地方就在于,即使她已经坚决离开去往新的世界,但她还是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配合男人对closure的固执寻求,来给彼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告别。
很久没有这么喜欢一部电影了,这个周末两天连着看了两遍,下周末还想去看。
身处两个世界的人想要凭借爱意跨越彼此之间的雪山,却注定失败,如何处理这种失败,在思索、和解的过程中感情也愈发凸显,这样的故事似乎尤其打动我吧。
雄心勃勃的亚裔女仿佛都是清一色的小麦皮,把眼线画得够长,恨不得直插云鬓。
这样的她带着来自东方的因缘玄学出现在荧幕上,是一大部分美国观众喜欢的那道菜;然而又不能谈得太深了,太深了就会暴露出东亚的苦涩,反而破坏口感,最好浅尝辄止,不用研究,这样才是消费社会里包装得恰到好处的甜点。
就像女主角在片子里说的,一切只是为了勾引,方便快捷地找到一个白男老公拿到绿卡。
我喜欢故事里的直白。
大洋彼岸的新生活是幸福平静的,从亚洲的白瘦幼小女孩到如今的健康自信作家,女主仿佛是升级过的崭新产品,但性张力一定是来自潮湿不洁的乡愁。
那个从事着普通工作拿着普通收入的亚洲男人,实在太亚洲了,刺激出女主角内心深处那块原始拼图,不过也就是仅此而已,随时间消逝它已经越来越淡。
毕竟女主是个写故事的人,所有的可能性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私奔也好出轨也好,现实中的见面反而是二手体验,即使她的感情允许她冲动,她的审美也不允许她狗血。
青梅竹马就停在青梅竹马,不能再多了。
德国人在电影院特别爱给Reaction。
这不是我的片面看法。
我与很多在这边的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大家都表示明明没什么好笑的,但德国人在电影院里能笑得跟看二人转一样。
娜英要移民的时候两个孩子相顾无言,德国人笑了。
娜英说Hae Sung是来看她的时候,Arthur不知道作何反应,德国人笑了。
Arthur与Hae Sung见面了,德国人又笑了。
我怀疑德国人是否能看懂这部电影。
那一闪而过的军队服役片段,可以肆意挥霍青春的德国人是否明白这意味着怎样的迷茫。
每次娜英说,我没有理由去首尔,德国人是否明白回不去的故乡是怎样的感受。
娜英说连自己的母亲都不愿意叫自己韩国名字,德国人有没有体验过失去了自己本名的伤感,是否有过只能在梦里说母语的体验。
Hae Sung是过往玩伴,也是那一部分被忘记的自我,是那个曾经会哭的娜英,渐渐地在异乡被封存了起来。
Hae Sung的到达,让娜英想起了那一个自己,她说,他太韩国了,身材也很韩国,想法也很韩国。
这个彻头彻尾的韩国人就像那个被留在回忆中的她自己,身份认同的危机发生在了她意识到自己无法剥离的韩国性时。
可能是因为我在电影院里听着韩语对白,看着德语字幕,一种异乡感油然而生。
也可能是因为很快又要搬家,于是在娜英到加拿大机场那一个瞬间突然特别难过。
还有可能,是我也很害怕,以后我爱的人再也无法认识说中文的我了。
还有可能,是我想到了我爸妈,好像在借Hae Sung之口说,出来对了,故乡太小,容不下你的。
总之,德国电影院里笑声一片时只有我一个亚洲面孔在暴风哭泣。
这个电影越往后看越期待两人最后背着女主丈夫去开间房,然后干柴烈火不管不顾地云雨一番才行;最不济也得在二人离别时,俩人抱一起猛亲一番才好(请原谅我就是一俗人)。
不过幸亏导演没有那么安排,不然她就俗了,她指的是电影。
电影一点也不俗,她通过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爱情故事:男女主相互暧昧了几十年,终于在同一个城市见面后,以为会发生什么,最后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故事。
其实可能都不一定算爱情故事,毕竟就像男主说的,二人自始至终也没有确立过关系。
但是毕竟有过暧昧,姑且就算是爱情吧。
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其实传达出多层意思,最直白的就是,很多时候现实很丰满,理想很骨感,往往天不遂人意,事与愿违。
(以下涉及剧透)女主小时候成绩很好,很要强,回回考第一,偶尔一次考了第二,竟然就哭鼻子。
后来跟爸妈移民去美国,也不知道她是真想去,还是被动接受不得不去,可能后者居多。
因为前面有提到,她其实一开始并没有喜欢的英文名字,觉得妹妹的好就想霸占为己用,后来还是父亲因为正在听leonard的一首hey, that's nowaytosay goodbye,就随口给女儿起了个leonare的名字,而且她就接受了。
这里大概传达出一层意思,女主其实内心并没有多想去美国,但是架不住父母的洗脑,多半是说美国多好,移民到美国就更能出人头地,就能得诺贝尔奖,这里导演带了一点点讽刺,
女主就这样被动接受了移民的事实,所以她到美国是并不快乐的,不融入的。
不得不说导演太会拍了,往往只需一个镜头就表达的很清楚,她到了美国学校,前景是外国小孩在嘻戏,她一个人在后景靠墙孤独且羡慕的站着。
类似的镜头还有很多,俩小孩在一起开心的玩耍时,中间却隔了一棵树,预示二人中间是有阻隔的。
还有俩小孩告别时,来到一个分叉路,男孩径直往前走,女孩则是一步一步往楼梯上走去,预示她即将走上更高的未来。
虽然会觉得这里表达的有些过于刻意,但不得不佩服导演的想法,我个人很喜欢这个镜头。
还有男女主后来终于在纽约见面乘坐地铁时,二人同时握着柱子,坚硬的柱子既是依靠,同时也是阻碍,看到这里时就猜到二人肯定不会在一起了。
要夸导演会拍索性就一次夸个够,最喜欢的一段情节是男女主12年后通过脸书联系上了,二人视频聊天,在对话的过程中,二人的衣服和场景都在不停地变化,让你明显感觉时光在流逝的同时,二人的感情也同时在不断升温,把异地恋时双方想见却见不了,见不了却又腻歪的感觉拍的太好了。
聊到后面因为时差的关系,二人经常一个在线另一个又不在线,等到这个在线时那个又离线了,这也预示二人会出问题。
女主其实是很缺爱的,她就想要一个能时时刻刻陪在身边的人,所以她一直追问男主什么时候能来纽约跟自己见面,男的却说要先去中国学中文,要等一年半甚至更久,她等不及了,她之所以移民是为了更好的人生,此刻抛下工作和学习跟一个旧人暧昧就算了,结果还是未知,她动摇了。
其实她在等男主的一句话,想让他主动一些,但是男主不但没有明确表白,连一句承诺都没有,所以她决定放弃了。
影片一直贯穿始终的一个概念是因缘,作为中国人当然很好理解这一点,其实仔细看,韩语的因缘几乎就是直译的汉语。
估计导演多少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不然片中也不会用到这么多中国元素:男主为了学好汉语还特意去了中国上海,女主不但彪过一句汉语,连住的地方都有汉字店铺。
扯远了,说回因缘,影片多次提到因缘,女主跟一个很普通的矮个子白人结婚是因缘;男主在上海跟一个女孩看对眼,也是因为因缘,女主旁白解释因缘的时候,特意用一个镜头交代这二人一前一后走进同一家面馆,后来又坐了邻桌这才看对眼。
很可能这个女孩就是男主那个已经谈婚论嫁却又不得不分手的前女友。
严重怀疑导演是拍了这两人戏的,后来出于某种原因给删掉了。
男主说,他和女主之所以没有在一起,是因为因缘还不够,可能这一世在积攒因缘,等到下一世就在一起了。
这句话很有意思,不禁让我想到,也许我们的一生,不是在品尝上一世因缘的果实,就是在种植下一世因缘的路上。
果实有苦有甜,就看你种植过程中是否用心,是否怀揣善念,否则终将自食恶果。
其实这部影片,我猜测导演可能更想告诉我们的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过去就让它过去吧。
男女主小时候都是学霸,大概率长大后会有一翻大作为,可惜事与愿违。
女主小时候高呼要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愿望也一改再改,最后甚至都没有了愿望,在男主的再三逼问下,才勉强说了一个,女主连婚姻都只是为了一张绿卡,跟矮个子犹太男人生活在拥挤的公寓里,这应该不是她最初移民时想要的结果。
男主也差不多,学了工程学,虽然还专门来中国深造,结果工作收入也都一般,一直弯腰低头显得很自卑,也不知道是觉得配不上女朋友,还是心里想着女主放不下,一直不敢跟女朋友提结婚,估计两者兼有,总的来说他也不是世人所标榜的成功人士。
但是有一点,男女主都已经欣然接受了现实,两人虽说内心可能都有对方,但直至最后一刻也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他们都是善良和有责任的人。
其实作更深的解读,女主可能象征着男主内心对成功、对名利的欲望,虽然心有不甘,但他并没有不择手段去强求,其实他跟女主在一起的时候稍微大胆一些完全是有机会把女主抢走的,但是他并没有那么去做,代表他内心其实接受了自己的平庸。
反观女主,她当初移民其实是很仓促的,都没太来得及跟同学们,跟故乡告别。
后来她嫁给一个可能并不是自己多么深爱的人,做梦都只用韩语,男主吐槽他韩语差,她说平时只有跟母亲才说韩语。
所以男主其实象征着她对过去的自己,对故乡的愧疚所产生的执念。
男主的到来,让她直面自己的内心,她作为人妻,在最后一刻把持住了自己,没有做伤害丈夫的事情,代表她也就此放下了过去,放下了从前那个要强的自己。
她也坦然接受了这一切,所以最后男主离去之后,她痛哭了一路。
片中男女主当着女主丈夫的面敞开心扉谈了很多,男主假设了一系列如果,如果女主当年没有移民,或者如果他勇敢一点表白了,甚至如果去纽约找她了,二人是不是会恋爱会分手,会不会结婚生小孩?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可能都会面临很多次选择,选择上哪个大学什么专业,毕业后选择什么工作,选择哪个恋爱对象,选择跟谁结婚,选择要不要生小孩,任何一个选择可能都导致非常不一样的人生,我猜测这也是当下很多人现在很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现实。
愿所有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都能做出当下最符合心意的抉择,那样最终才有可能收获最符合心意的结果。
太平庸了
随着片头那场局外人猜测三人关系的戏份,缓缓展开了点点过往,而在接近片尾时,我们才终于得知,那时或许是对三人同样重要的关键时刻:Hae Sung活在前世,他未曾拥有,却希望仍未错过;Arthur活在今生,他已经拥有,却惶恐可能失去;而Nora活在来世,她明白,那些离开的、留下的,那些拥有的、失去的,那些前世的、今生的,皆有因有缘,必然成果。人生漫长而细碎,关键时刻往往只有几个:是二十四年前分别时Hae Sung未说出的话,是十二年前Nora和Hae Sung未走出的路,也是当下三人之间坦诚地对话。影片中二十四年一闪而过,只留下关键时刻,似乎一切都未改变——还有“如果”,足以改变三人余下的人生。但真相是,那些未被影片记录的非关键时刻,才共同塑造了当下的我们——时间的力量足够强大,它改变了一切,足以让“如果”在“结果”面前化为泡影。
两星半,令人恼火的爱情片1. 人不美却讲一个不太现实的爱情故事,爱情动机就很模糊了,为什么小时候喜欢上对方(勉强当做同桌“情谊”),为什么12岁分别之后男方“苦苦”追寻女方12年,为什么女方结婚后男方还不死心12年后又追来纽约2. 女方的所作所为让人不太舒服:一是24岁两人聊的正火热女方觉得耽误事业想在见面前冷静一段时间,然后没过几天和一个美国人打得火热直接结婚(我能理解为了绿卡和他丈夫在一起,但是不和暧昧对象打招呼直接结婚有点不能接受)二是36岁男主来纽约找女主,一个人成年人不会处理初恋对象和自己丈夫的关系,搞出无数尴尬场面,让人怀疑女主两边一直在摇摆,“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电影不怎么样,但看到酒吧对话那段,韩国男说:我喜欢你就因为你是你,你就是一个会离开的人。 突然想到某年某日有人对我说过一样的话,有点泪目。
看得满头问号+生理性厌恶,一整个虚浮空洞的东方主义,看得人原地排卵……导演没有一丁点撰写情节或情感的能力,全片只有女主和白人丈夫的几场对话勉强能看。
从我观影过程里不断在cue《普通人》就能意识到它本质上是coming of age的故事,而非单纯的爱情电影。和童年作别,和故乡作别,然后通过网络重遇,再学会放下。本身其实是一个比电影看起来痛苦的多的过程。优点就是导演的克制和轻巧,让故事的本身打动人,而非所谓的“煽情处理”。此外,移民元素并不觉得刻意或喧宾夺主,反而是从另一个不常见但一直被忽视的视角来解构“移民”。导演几乎剔除了所有传统的“成功学”移民叙事元素(只保留了诺贝尔普利策和托尼),完全通过女主的成长故事来重构移民本身,算是一大亮点。遗憾是除了很多不能免于俗套的情节设计之外,导演的调度也缺少个人风格,丢失了一些影像魅力。最后就是故事容量较小,层次比较扁平,外延过于狭窄,可解读性和反复观赏的价值不高。(普通人大银幕当电影连放我会爆星)
补。这么空心又带着东方主义的片子也只有亚裔二代才能拍得出来了。
对这部片子我没有什么感觉,看完也感觉不到什么遗憾,也没什么好感动的。最后20分钟还行。女主的丈夫这个角色挺好的,家门前拥抱女主这一幕是整部电影我觉得最美好的一幕。至于说这部电影不是在讲述爱情,是在讲述移民者的“乡愁”和“自我选择”,即使如此立意,它还是很无聊。至于爱情和遗憾,女主会让丈夫知道男主的存在,并且会他聊男主的事,就这一点可以说明男主对女主是很特别,但也没有那么特别。这是我感觉不到什么遗憾的原因之一。可能我现在还是觉得能拿出来分享的事都算不了什么,真正的遗憾没那么可轻易分享。
新移民的身份认知映射在私人情感上,就会产生这样的疏离感,对于爱人,两边都觉得她向另一方靠近得更多,她在两边眼中永远都是异域之人。
还蛮信手拈来的。感觉最大的文化冲击事件竟然是身强体健、精神强大的韩国人的男子气概已经威慑到美国文艺白男了。
涉浇失败
開場一段三人長鏡頭,導演透過女主角娜拉的旁白,邀請觀眾一同「想像」眼前的關係,導演彷彿在試探觀眾,你們期待的是一段怎樣的(愛情)故事?身份、情感的模糊與多義似乎因娜拉的笑容而得以鋪展。然而當加入「因緣」這個充滿東方色彩的概念之後,故事也就此陷入了前世今生與斬斷因緣的二元對立之中,即:一面類似甜劇的走向,青梅竹馬久別重逢,舊情復燃;另一面是兩人帶有距離感的交流,加上對人生各有追求而不得不分開。男主總是懷念從前,白人丈夫象徵當下和可能的未來,導演給出唯一的、也很現實的答案,娜拉必然選擇當下,而與過去在無數次的重逢中「決裂」。若把它理解成移民韓二代對故土和異鄉的投射,即對前者做出週期性的懷念與告別,視後者為奮鬥目標,那麼問題在於,移民後的娜拉從未返回過韓國,她與故鄉/海星之間的聯繫是什麼?
两个人的再次相遇能够追赶过去一同落下的感情吗?片名的双关好像既是导演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对移民生活的认识:过去已然变成前世。吧台的对话回到了因缘主题 被隔在左右的男主和丈夫之间的寡言除了语言隔阂更多是因缘呈现的两面:他们落在可能与实然的两端,两个在逻辑上不应遇见的实体,遭遇便是崩塌。被家中告别一场的门框与男主去往机场的士经过的桥所锁定的 是家门口送别男主与走回丈夫怀中的那个横版移动镜头空间,女主从uber上车点到家门口楼梯的这段踱步可能才是电影里最长最长的时间,在这里长镜头被情感与因缘的前世今生扯得好长好长,无数的感情的可能性在这里排队。在对话与沉默之间保持了不错的控制。配乐风格和无对话时的镜头运动都非常郭共达。在可能爱情与实然爱情之间 应该知道如何选择,薛定谔的爱情也经不住遭遇现实
纽约东村亚洲餐馆饭后敲开一个fortune cookie,抽出纸条,上面写满了Yin Yuan. 2.5
老外是不是惊讶于伍迪艾伦电影里几秒钟的镜头东亚人竟然要煞有介事地拍一部长片来自慰啊?
文化层面上很有趣的一点是,美国老公觉得韩裔美国人妻子和韩国男人更贴近,韩国发小觉得儿时喜欢的女孩移民后和美国老公更贴近,但其实三类人之间有一层纱,不能永远理解彼此,但最感动的是即便有一层纱,但爱还是爱,并且会祝福所爱之人。另外一个就是大概人人都会有的发小,小时候喜欢的那个12岁的彼此已经不在了,但爱是真的。
我开始提交的译名是“前度人生”,被一些自以为是的大聪明改成“过往人生”,结果看完发现还是我对。很浅显的前世因缘理论,套上青梅竹马的外衣,结果止于“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韩国人移民后是不是都会心理扭曲,女主把男主钓了24年中间为一张绿卡就结婚了,还要居高临下审视这段错失的爱情,坦白说这姿态婊到我了...
其实不是爱,是对另一种生活可能性的向往。有点矫情。
白男说“You dream in a language that I can’t understand. It’s like there’s this whole place inside of you where I can’t go.” 那个 Place 就是二代移民回不去的故土,触不到的儿时,是似近非远的尴尬,和无法重建的文化认同。是当你特意回家乡找又找不到,但呆在纽约又来涌上你心头的一份乡愁。
特别特别好,特别东方的爱情片。当西方爱情片用接吻和第二天半裸着在床上醒来宣誓一场爱情的开始时,东方人用因缘,用发乎情,止乎礼,来诠释那种细腻暗涌着,那些在心里深处,只是在偶尔一顺抓挠下你的,萌发自最纯真时代的,纯粹的情感。太动人了,源自于在大学时期短暂的沉溺又因距离快速搁浅。在三十岁左右,再次见面,物是人非,在纽约街头的扭捏不自然。却又在交谈中幻想着一切,只能是幻想所以美丽的可能性。最后礼貌的道别。因缘有许多种,出现在眼前的人,过去不能再见的人。我们相信有来世,即便现在的我们不知道来世如何,但是没有发生的,永远都是可能的。而在现实里,只有离别的出租车,有达不成的诺言,和永远都不得到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