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电影总是会让人思考很多,给你不一样的思维角度。
每个人出生时,就是一座孤岛,什么时候都是。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美的自我平衡系统,如果系统与系统需要接触,那就需要裂缝。
从很多的电影里,我看到了被困在身体里的灵魂,被污染了的灵魂,美好的灵魂,还有阿斯伯格症候群,一个感知情感、表达情感与普通人稍显不同的灵魂。
有人说他们是天才,例如很多“星星的孩子”被称为富有天赋的孩子一样;有人说他们是奇怪的,因为他们的行为模式、讲出来的话总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一样的。
电影里的 Nathan 头脑里一直有小时候父亲陪伴的影像、车祸的影像。
不断闪回不断重复,我想他不是不难过,只是他不懂那是难过,他不懂如何表达他的难过。
当他懂得了的时候,他就感受到了痛。
因为无法轻易感知普通人的感知,所以他们可以专注的做事情,他们可以执着地重复做一件事,他们可以单纯的表达想法,他们可以更容易的到达天才的神坛。
看了电影后看了其他人的影评,然后看到了原型现女友的影评,了解了更真实的他们,知道了高智商可以拉高情商(有点像AI可以用数据的模式与人无障碍沟通一般),看到了一个更加活生生会思考,有自己事业感情,懂得学习做菜旅游爱考古的忠诚的有血有肉的人,很奇妙的感觉,好像身边人一样。
谁能说一般人的表达方式就一定是对的,而他们的表达方式就一定是“错”的呢?
(看了love deach robots里面有一集就描写了机器人们认为人类的表达等等的低等与无趣) 找到了网上的自测题,做了下,证明自己的确是凡人,哈哈哈哈哈。
其实也是想看看如何评判为阿斯伯格,一般是是否难以与其他人建立流畅的表达沟通、行为举止是不是不会让人有异,与他人相处有否共情的能力,是否不会觉得难受,对于声音和图像是不是没有特别的感觉等等。
我想到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以前的我内向、不懂表达、不会沟通,遇到了问题喜欢逃避,也喜欢逃避人群。
不懂别人的话外之音,不懂为什么说的和做的会不一样。
但是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去学习的技巧,虽然费了很多功夫,但随着经历的丰富,自然而然就变得“合群”又普通了。
看了电影,突然觉得,除了天才和奇怪之外的第三种就是“普通”,普通把你淹没在人海里,变得谁也看不到你了。
也许专注在某一方面,如今普通的自己会变得更加闪闪发光了吧,这到底是浪费了时间还是成熟了呢?
数学的美,和音乐、绘画、哲学等等是一样的。
数学的简洁、工整、变化万千又可找到规律,其实它是很可爱的、纯真的。
美丽是共通的,追寻美丽是很正常的。
不同的是,金字塔尖的位置,总是少的可怜。
《证人》里可以把所有看到的听到的完美背诵计数的善良女孩,《X+Y》里那些数学界的神童们,同样应该得到欣赏。
那些说可惜没拿金牌的,也许这正是我们中国教育下的思维模式。
人生远比金牌重要的事有很多很多,更何况,天才不会因为没拿到金牌就变成凡人的。
演绎过《水形物语》的 莎莉·霍金斯 ,演绎起母亲也是如此的演技满满,母爱的光彩闪闪发光。
ASA的演技依然很好,很难想象这么小的年纪演绎了那么多个性鲜明的角色,很会挑剧本,很有灵性的演员。
很多人说张梅很绿茶,这是别人的故事,匆匆几笔,你又怎么能了解她的所思所想呢?
我只庆幸Nathan在如此有爱的环境中长大,真好。
X+Y,可以是男和女,可以是数学代码,可以是一种未知加上另一种未知,谁知道呢。
PS:1.说到“中国”和“台湾”字眼,我想我们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
2.谢谢Nathan那么喜欢中国
整部片子的色调节奏还是很英伦的。
慢悠悠的,也不用直白的对话戳破。
重点事件全用背景音乐来烘托气氛。
看完了之后维基百科了下阿斯伯格综合症。
不知道是维基总结的太好,还是导演是按着维基里的症状描述拍摄的,整个片子的前期把NATHAN的自闭症诠释的挺透彻。
僵硬理解社会规范,图像记忆,单一兴趣,社交障碍,沟通障碍...其中也用LUKE这个小孩来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阿斯伯格综合症人群。
总是说天才跟疯子(怪胎)只有一步之差,但个人感觉这两个似乎是有交集点的。
片子里的LUKE因为性格问题,一开始就跟小伙伴不合。
后来落选了之后,不仅大家更加看不起他(言语霸凌),自己父母从小对自己建立的特立独行的自信也瞬间崩盘。
这也恰好反映了现在社会的状况,我们容忍有天才的怪异行为,但若你不是天才,那对不起。
可是这样似乎被人质疑的社会现象跟人类行为的倾向,或许已经是一个较为宽容的版本了。
想想梵高,想想图灵...剧中一群小孩在图书馆自习的时候,惹怒了LUKE,嘲笑LUKE有心理问题。
当时ISSAC对NATHAN说,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形态去适应社会的框框。
NATHAN当时表情很微妙。
我个人感觉他似乎有把这句话听到心里去,往后慢慢地开始跟张梅说话,接受张梅给他取的外号,上台解答题目,钓虾,跟大家一起吃虾...以至于最后他发现了父亲的离去和张梅的离开对他造成的影响。
其实当时看到NATHAN决定弃考,理由是因为对爱的迷惑不解以及执着的时候,我都有弃剧的冲动了。
看到仅剩十分钟的进度条,才决定熬着看下去。
不过或许也是剧情的需要,最终妈妈试图用NATHAN习惯的言语去解释给NATHAN听他所好奇的爱的时候,NATHAN也最终接受了自己的母亲,并选择给予她信任。
看着NATHAN坐在驾驶座前排,握着母亲的手的时候,也可能是推向全剧的至高感动点。
总体来说,从一个没有专业知识的人的角度来看,整个片子所营造的氛围跟几个比较重大事件中的定格镜头很唯美。
加上小鲜肉的出演,还是有那么一群观众的。
P.S. 我一直不明白英伦眼睛妹的设定的意义何在。
感觉可有可无的角色。
仅是为了三角恋,最终因嫉妒把NATHAN跟张梅的事情密告给中文都说不好的邓老师么?
很好奇会怎样展现台湾 怎样呈现一个英国男孩和台湾女孩的故事 怎样解析爱的方程式 怎么说呢 没太多惊喜也没有失望 开头第一个照面就认出了那双蓝眼睛 心跳漏停一拍 仔细审视不免觉得是没有小时候好看了 身量拉长了许多 越发典型的英伦青年了 但演得还不错 好像一直都是沉静的角色 从Modred Hugo 细细红线 Ender's game等等 在想如果尝试一下个性飞扬花花公子什么的小坏蛋会怎么样哈哈 那估计广大女青年都要遭殃了loltaipei方面光影都处理得很不错 能透过男主的眼睛看到他的内心 好像时而困惑 某个时刻又自然得解 英国的田园风景自然无需多讲 不变的迷人 剑桥的房子建筑啊 三一河畔如从前一样无章的杂草 梦回一般好想念><女主略差强人意但也没有某些恶意中伤说得那么差 对一个少女来说想做就做 完全心性使然很可以理解呀 有什么可诟病的呢 我只是伤感我不曾那样肆无忌惮 但是同理 也会是这说变就变的心性 就像她说她的favorite总在变一样 离开时的不假思索也不禁让人感叹真是毫不犹豫毫不留恋啊 而男主这样懵懂的性子 一次次新鲜的接触 却是把这份困惑和不解刻在了心上 刻成了a formula for love, 想着 “but I can't solve it”. 假如不曾像后面发展一般的温情 女主大抵回去后伤感没几日就将男主忘了 而男主却要念着她相当长的时间了不禁又想起那句 “先挑引我的人 爱得比我少”不知怎么的想起八月迷情那个小男孩 又想起纳什 都是些内心有灵用独特的眼光体会这个世界的人 无端让人感动
美国上映的名字叫a brilliant young mind。
brilliant 我想就是指那些彩色的感受,那些nathan曾疑惑是数学?
其实原来只是抱着为了写paper而去看的心态。
但是真的看完了以后还是很喜欢。
喜欢nathan从羞涩到勇敢的转变,喜欢电影里那些五光十色的镜头,好美,美的就像真正的彩虹🌈。
虽然也有不喜欢的部分,比如说对于中国女孩的设定,其实大多数亚洲人可能都不会这么直接。
但是这就是剧中女孩所与众不同的地方。
影片中不断出现的插叙很感人。
世界上真正阻碍nathan正常交流情感的不是他的自闭症,而是他一直无法释怀的失去的爱!
当他坐上副驾驶座位,握住母亲的手的那一刻,身边的人们为此拭泪,感动!
原来,爱从来无法用加减,甚至是任何方程式来概括,这是一种感受,美丽的感受!
这两部片,《老福先生》是昨天跟坡县的伙伴们去电影院看了(冒着汹涌的人潮),《X+Y》则是几个星期前在B站上看的(关了弹幕)。
它们都是关于天才摸索人性的过程。
天才也只是人。
《X+Y》中,略有自闭的数学天才试图越过数学逻辑理解周围的世界;《老福先生》里,暮年的大侦探跟所有的人类一样,面对衰老、遗忘、与世界和自己妥协。
两部电影都有男主以及一众配角精彩的演绎,都以沉着从容的节奏讲述自己的故事,前者无意落入“天才”与“奥数”的俗套,后者也没考虑去取悦嗜腐的“影迷”。
《X+Y》的主题并不是自闭天才最终扬眉吐气。
少年(Asa的角色)只是一个线索,串起他周围的人们,这些人,每个都有自己的困境。
最明显的是他的母亲(Sally Hawkins)。
这部片的女主是他母亲,而不是后来出现的中国女孩,这一点不可以弄错。
他的母亲一直挣扎隐忍得很艰苦,是这部片里负担最重的角色,虽然她、少年、和少年的数学老师(Rafe Spall)都非常孤独。
他们三个多年来困在自己的孤岛上,都想互相扶持,做到的却很有限。
本片的悲悯多来自他们。
当然也来自其他奥数选手,尤其是Luke(Jake Davies)。
小图灵Alex所演的Issac看似情商不错,能跟人交流,但也是一枚怪胎,不能同情他人。
这些角色都非常有意思,谁会忘记Luke那句:If you are not gifted, you are just weird. 而gifted毕竟是少数。
这部片根本对奥数的辉煌没有兴趣,它关心的X+Y,是人和周围的互动。
而实情往往是冷清的。
虽然Asa和Alex颜值与演技很高有加分,但这个片本身就很值得回味。
顺便说一句,片子对自闭的处理还是理想化了。
现实还更混乱一点。
大部分的自闭孩子也并没有天分,just weird。
因为有中国元素,可能一些观众看片会有点不淡定,可以理解。
片子在节奏和深度上也的确有不完美的地方。
但瑕不掩瑜,我觉得是部不错的片子。
《老福先生》的制作之精良要高明很多,几乎没有闲笔。
《X+Y》有。
有一点也不能搞错:这片子无意拍成侦探剧。
只因为福尔摩斯的职业是个侦探,所以故事里必定有些侦探元素,但故事的重心是刻画福尔摩斯在老年面对的困境:日渐加速的遗忘、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模糊的旧日的愧疚和他的孤独。
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孤独。
此所以管家母子的故事不是闲笔。
因为管家母子虽然相依为命,可是母亲并不能理解儿子,儿子更不用说,少年人的锐利有强大的杀伤力。
母亲也不能明白丈夫为什么要去当空军,儿子则不记得幼时与父亲相处的细节(用三件东西编故事那个细节,简直直击我心)。
此所以日本男子的故事不是闲笔。
除了表现福尔摩斯老来跟其他老人一样热衷于寻找保健药物,日本的故事线聚焦男子和他的母亲终生放不下父亲为何抛弃他们的问题。
谁又放得下呢?
福尔摩斯也放不下当年令他退休的那个案子。
此所以那个案子,虽然是个非常非常简单的案子,却对福尔摩斯有那么大的冲击,因为它揭示了福尔摩斯一生的困境。
他虽然不介意孤独,刻意追求孤独,但他毕竟是懂得爱的。
他只是胆怯。
片中每个人都是如此。
没有闲笔。
结尾很温情,两个片子都温情。
挺好。
为什么不呢?
看片的人需要带点满意的结局。
无论Asa还是Ian爵士的表演,看着都是享受,毋需多说。
配角也非常精彩,而且不乏大牌。
有心的话还可以认熟人。
比如《老福先生》里有一位只出场一次的警探,是《神夏》101里面的德士司机,别以为装上胡子就不认得你XDD。
2017年的第一部电影,我选择了BBC的这部《X+Y》。
导演Morgan Matthews在2007年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名为《Beautiful Young Minds》,记录英国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比赛的故事。
五年之后,Morgan将这部纪录片改编为了电影。
我的泪点很低,所以观影过程中我的眼泪基本就没有停止过。
电影故事的主人翁Nathan,是一位患有阿思伯格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的数学天才。
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与周遭格格不入。
从小到大最理解他的爸爸意外车祸去世以后,他的世界坍塌了,唯有数字相伴。
电影中的妈妈,似乎一直都不知道如何与儿子相处,丈夫在的时候,还有丈夫从中调剂,丈夫的离开,对于她来说,如何与儿子相处让她的内心世界很崩溃。
儿子不会让她碰触自己,不会与自己交流,觉得妈妈连买一份自己需要的质数中餐都搞不定,做什么事情都是错的。
这位妈妈会在很伤心难过的时候,回到车库,回忆曾经丈夫在的时候,丈夫是怎么做的。
她会在觉得绝望和无助的时候,默默忍下泪水,生活还在继续。
她了解孩子的天分,于是提前为孩子找到了天才老师,这位天才老师,将数学的大门完全打开在儿子的面前。
原来他可以去征服那座叫奥林匹克的山。
一个只知道数学的人,在集训的时候遇到了命中注定的台北女孩,情窦初开的爱情,让他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
中途放弃考试,老师支持他,妈妈支持他,爱情似乎打开了他的情感世界,他重新接受了妈妈,人与人的感情,有时候只是需要一个点,冰山终会融化。
当妈妈,每个母亲都是第一次,我们看书学习,请教前辈,可是总会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手足无措。
孩子的那个世界,有着他们特有的语言,父母该如何去沟通呢?
Nathan的妈妈,她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语言交流方式,她会每天早上把早餐切成四份等边三角形,她会去给孩子专门买质数的中餐,她会尊重孩子,隔着门与孩子说话,孩子不愿意打电话回来,她也会忍着不去打扰孩子的世界。
她可能的确缺乏丈夫的幽默,可是她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一个好妈妈。
现在我和宝宝的交流,有时候他会回答你的问题,有时候也会和你讨价还价。
两岁多的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
他不开心的时候,也会哭闹发脾气。
而我也会忍不住自己的脾气,对孩子发火,比如他不好好吃饭的时候。
之前听了樊登读书会的一期内容——《不吼不叫》,彼时正是遇到孩子不好好吃饭的时候,那段时间经常对孩子发火。
其实我发火之后,孩子一般也没有好好吃饭,有时候会哭,有时候会嘟起小嘴巴,表达不满。
而我也没有舒心地吃好饭。
后来,我和先生一起,彼此监督,会在对方要发火的时候给予提醒。
很多时候心平气和和冷静,取得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为人父母,我们真正陪伴孩子的时间无非就是18岁之前的时间。
我希望自己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爱,让他能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
孩子在成长,我也在成长,我可能不是最好的妈妈,但是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为一位还不错的妈妈,陪他走过这一段路。
深夜,关上电脑,熄掉台灯,亲吻了下熟睡中的宝宝,满怀感恩,幸福不过如此。
p.s.网上可以搜到电影原型和现任女友在知乎上对这部电影的感想以及其他问题的回答,有兴趣的可以搜一搜。
每个人都有自己害怕或无力面对的障碍,只是可能我们“演”饰的比较好吧,没错,以演盖掩。
而那些不善于表演的人,其实比我们活得更简单,更纯粹,在他们的眼中我们才是异类也说不定呵呵。
正由于他们不善表演,活得简单纯粹,他们才保持了专注的敏感,天资禀赋。
父亲只是用全然的爱,接纳,理解和陪伴,融入了男主的世界,畅通无碍。
而妈妈的爱,不得不通过学习数学,进入孩子的世界,只因爱中还有恐惧。
我理解中妈妈的焦虑,还体现在为儿子买餐时面对新来的服务生提供的正常的菜单,必须解释和纠正回作为老顾客多年来的购买标准。
而当男主和张梅在一起,打开张梅带来的非质数的虾仁,张梅拿起一颗虾仁塞进嘴里,轻松而且成功地解决了男主非质数无法进餐的问题!
我能理解妈妈的爱和恐惧,就和所有的妈妈一样。
譬如她担心儿子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伴侣,事实上他却虏获了两位姑娘的芳心,而其中那位来自遥远的中国的姑娘,更是活生生地睡在了儿子的房间。
真是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儿孙自有儿孙福”。
”男主的世界似乎一切都是数学程序,直到爱改变了方程式。
因为爱无法计算无法测量。
本来我还担心,领队的老师劝导男主,不要因为张梅分心影响他的才华,会不会将他引导向数学至上的狭隘境遇。
幸运地是,大概是因为懂得了爱,男主的老师将拐杖别在了考试的大门上,成功放走了男主。
而妈妈,反倒没有了失去比赛的担心,和儿子坐在一起用数学语言告诉儿子喜欢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感受,支持儿子做出自己的选择。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跟随自己的心吧其实我想说,自私,狭隘的大人们,何尝又不是另一种自闭症群体呢。
女生不是不能主动;作为一部英国(还是美国?
)方拍摄的电影,既然你要联系中国的背景,那肯定得选择一个传统的中国适龄段的女生性格啊。
作为女生确实可以成为任何她想成为的人,做任何她想做的事,可是放在这里就会失去背景的真实性。
不然观众得到的女主角就是一个生硬的亚裔角色,毫无生机也毫无底蕴;倘若这个时候的观众还认为他是中国女生,那婊这个形容就很贴切了
2015/5/19(二)14:00在高雄電影館看的。
因為本身是亞斯伯格症候群患者,對亞斯伯格症候群和自閉症這方面的電影有些興趣,今天看了這部片。
nathan不懂人情世故,在社交和情感上有障礙,講話直接不懂得迂迴婉轉,他媽媽去中國餐館幫他買飯,47號餐,東西全混在一起,他對她講you can't do anything right.她很傷心,我看的覺得很難過。
一個自閉症患者對於是非成敗那麼執著和講那麼多話,是我覺得很奇怪的地方。
坐飛機時,他念了一個數列,有個同隊妹子跟他講話,我覺得那妹子長得好漂亮,不懂得他為什麼選張梅,雖然張梅我也覺得好看,可是怎麼不找自己人,要跟中國人搶呢?這樣中國人也會鄙視張梅,說她崇洋媚外。
很喜歡彈鋼琴那段。
看短評很多人都在噴張梅,可是我很喜歡她這個角色。
因為她勇於追求自己的愛情,不讓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那個樣子而勇敢做自己,追求自己想要的。
還讓nathan了解什麼是愛,愛並不是像nathan在網上找到的那個方程式那麼簡單,她改變了nathan。
鄧老師的普通話講得比nathan還要爛,查了imdb,演員叫Orion Lee。
有人說裡面有黑中國,可以講一下是那些部份黑中國嗎?介紹隊伍上台時,怎麼沒有台灣隊?
大家通过《x+y》电影,都知道了电影原型丹尼尔参加了国际数学奥赛。
也是通过这个电影,大家对电影主角原型产生了很大的好奇。
丹尼尔参加完奥赛后,去了哪里去做了什么?
丹尼为什么说中文这么好,精通中国历史?
丹尼尔为什么17岁的年纪就和前女友结婚了?
丹尼和现女友怎么样,为什么她的现女友这么低调?
为什么网上有人吐槽丹尼颜值低,明明看了他的照片和本人觉得他很帅很萌?
据说丹尼尔从剑桥毕业,去了谷歌,现在自己开公司,同时又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遍布足迹,在世界到处旅行,他是怎么分身的?
丹尼尔有阿斯伯格症,这个和高功能自闭症的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中国对阿斯伯格症的了解这么少?
好了,问题很多,这里都有答案。
丹尼尔参加完国际奥赛后,得了银牌,被英国剑桥三一学院直接录取。
这时候他未满18,所以需要gap year一年才能入学。
丹尼尔选择去中国旅行。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说中文。
而从剑桥毕业后,丹尼尔去了谷歌工作,定居伦敦。
计算机语言精通Java,C++,Python,Go等等。
现在自己和朋友开公司,做高频交易。
与此之外,丹尼尔精通世界地理、世界历史、宇宙史、世界语言史,对社会学、国际发展等等略有涉猎。
数学就不用说了,毕竟是人家的专业,现在有空他会给世界各地的奥赛新生讲解数学题目。
关于颜值,丹尼尔小时候和朋友们在湖区玩。
不小心被船桨打中,牙齿掉了几颗好可怜。
所以丹尼尔在BBC纪录片里颜值是史上最低时刻。
后来牙齿修补好了,颜值恢复。
丹尼尔本人的近照:<图片6><图片7><图片8>丹尼尔从小是三国迷。
有空的时候常到中国旅游。
他很喜欢寻找三国遗址、古战场、古墓、古栈道。
有时候为了找一个三国古迹,要跑到人烟罕至的不毛之地。
丹尼尔也喜欢爬山,中国名山已经去了近50个。
前两年去西西里环岛旅行,爬了三个活火山。
旅途间经常遇到很多有趣的人或事。
丹尼尔生活中的很多故事更有戏剧性。
譬如在中国某国企就职了一段时间,经历的人际关系和办公室政治,真的可以拍电影续集了。
不过现在丹尼尔自己和朋友组了公司,人际画风从复杂转为温馨。
附上丹尼尔在中国旅游路线集合,以及他几年前自己制作的三国人物关系图:<图片5><图片9>网上有爆料丹尼尔离婚。
是的,他17岁左右的时候就结婚了。
在大家要偷偷摸摸早恋不要被老师抓到的时候,大牛结婚去了。。。
当时丹尼尔在中国认识了前女友,于是把这位初恋带回了英国。
ex没有签证不方便留英国,所以结婚了这样有个身份留英国比较方便。
后来散了。
也没什么好说的,大家只需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现在还和初恋在一起就理解了。
至于在吐槽离婚这个梗的,人家大牛结婚的时候,你可能还没开始早恋;人家大牛离婚的时候,你可能还是单身汪过年时候整天被催婚。
人家王菲要结婚离婚,你是不是又要冒出来刷存在感。
关于丹尼尔感情情况,这个我在豆瓣电影短评里有提起过:“男主原型丹尼尔17岁时结婚。
当时女主原型ZY需签证,所以俩人结婚了,当然也是相爱过的。
俩人分开后,丹尼尔低迷过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认识了爆料的. Hypnos . 手机社交app上认识的,当时各种手机社交软件好像很流行。
后来丹尼尔在朋友聚会上认识了现女友Le,追了Le蛮久。
从英国追到西班牙再追到中国,后来在一起了。
现在蛮好的 ”。
(好吧,评论里有人发现了我就是丹尼尔现女友Le(ej)。。。
本来我还打算隐藏起来的。
既然被大家发现了,我就再过来说几句吧。
一开始知道丹尼尔ex的事情,我是介意的。
不是介意他有ex,是担心他对感情不负责。
后来接触了解之后,发现他是个很重情重义的人。
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丹尼尔手机里ex发来的消息,大致意思是“谢谢你们一家人的照顾,很抱歉伤害了你们,希望你们能原谅我”。
看到了不是丹尼尔辜负别人,我心里就放心了,我这才放心下来跟他交往。
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说,在这里就先打住话头。
)很多观众看完电影后,误会丹尼尔是自闭症。
我这里解释一下,丹尼尔是阿斯伯格症。
可能也就是传说中的天才症。
有阿斯伯格的名人有很多,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很多人不了解自闭症,我在这稍稍科普一下。
自闭症分低功能自闭症和高功能自闭症,这两者的智商水平差距还是蛮大的。
大多数人对自闭症的印象和偏见可能来自低功能自闭症。
高功能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症很相像,但有一些区别。
简单举个例子吧:高功能自闭人士不会主动和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阿斯伯格们经常会跟人分享想法和发现(特别是孩童时期)。
但是讲的内容特别细节而且滔滔不绝,导致交际出现不和谐。
通常阿斯伯格们在儿童时期就会显示出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地方,他们一般会过早喜欢历史、天文、地理、数学、航空、军事方面的东西,而不是过家家或者滑滑梯。
还有一点区别是,普通人对感兴趣的事物的热度大概是几天或几礼拜,而阿斯伯格通常会超长时间痴迷于某事物,剖析原理和构造。
譬如玩游戏,阿斯伯格除了打通关和找出各个英雄的所有技巧,还会找到游戏里的各种bug或者专注一些普通人不会关注的事物。
丹尼尔小时候玩游戏,各种破解游戏程序,后来甚至拆了电脑和游戏机(ps什么的?
记不清了),研究每个零件的功能。
好像还破解了学校的电脑(具体过程也记不清了,蛮早前跟我讲的孩童时期的故事)。
很多阿斯伯格们在小时候会受到同龄人的欺负和排挤,因为很明显他们异于同类人。
但是,阿斯伯格在逐渐长大后都会意识到自己的不一样,毕竟高功能的智商会拉高他们的情商,所以他们随着年纪和生活经验的增长会慢慢自主学会一些交际技巧,把自己伪装成普罗大众的样子,隐藏在人群中。
希望了解阿斯伯格症的朋友可以搜知乎,可以找到比较全面的答案。
如果大家感兴趣丹尼尔的近况,可以来问我。
只要是方便回答,我都会告诉大家的。
因为不会有人比我知道得更多了哈哈哈。
在这里,谢谢大家对电影的关注,以及对丹尼尔的关心。
---------这里有个链接,关于一些我俩的故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87458/answer/80843789?group_id=671335682303619072--分割线-丹尼尔开微信公众号啦,ID:Lightwing欢迎大家关注哦,感谢,笔芯^^/
这剧情不合理啊。。配乐不错
呵呵片
原型现在在中国啊,还参加了最强大脑。
好好的一个数学天才,就这么被恋爱冲昏了头。结局必须减一星。这一定是中国队的策略,就此消除他们的最大对手,哼=皿=
這個我看過!小時候的追劇!希望自己也擁有這樣的男孩和天才般數學的腦子🤪當時知道那姑娘其實很大的時候內心是奔潰的。。。
流于表面的人物塑造,略显散乱的剧情。
来看asa颜巅时期的青春爱情片了!女主选角真心挺不错的,不是近几年好莱坞最爱用的刻板印象华裔丑人,真的挺可爱挺有灵气的,好羡慕电影里的女主呀
₍˄·͈༝·͈˄*₎◞ ̑̑我初三的时候在厕所站着看的
整场都非常压力的气氛最后一下子宣泄出来真舒服,就是结尾匆匆,并没有把之前的铺垫都很好的展开
2.5自闭数学天才少年如何走出内心阴霾的故事,其实也没那么烂。Asa真的好适合这种病态的孱弱少年形象。
音乐很适宜,淡淡中那一刹那,真好。nathan的妈妈让我想起了我妈妈。
《雨果》的小孩长好看了~男女主互动有种细腻的甜。影片关于奥数的角度也不是太深刻,重点在刻画那些生了天才小孩的父母,那些混杂着骄傲和自卑的情感,还有被捧着长大,后来发现这世上许多人都强过你时信心的重塑或崩塌。另外感叹下今年中国丢掉的奥数冠军,这一代的小孩连传统优势都守护不了…
顺着阿沙爬过来……
Issac好坏好可爱哈哈
结局的突然也许可以解释为对无法改变本质的自我安慰/救赎?由于观片的私心,全片一直在注意Asa和Alex,导演对Alex很偏心啊/ 最后吐槽一下B站弹幕一直在刷中国和女主的事情...很多地方对中国的揭露其实都还蛮切中要害,女主英文不错,脸其实也是耐看型的,不知道有什么槽可以吐那么久...
这他吗什么辣鸡剧情啊 我只想看看男孩子啊 操 辣鸡辣鸡辣鸡
如果不是最近大家吐槽阿沙长残,我都不记得我曾经迷过他,看过这一部。
浪费了Asa的颜
1214#
居然让我有点怀念高中课桌了 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