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活在当下的词典”刚开始编写词典时松田龙平说出的这句话有些好笑,可是持续十二年的当下却让我笑不出,机械的复刻“当下”十二年,“外部的时间”飞速流过,物是人非,当年的时髦词甚至都已作古,而松田龙平的时间仿佛停留在了开始编纂词典的那一刻,12年之后词典出版,他刚刚走出自己的“当下”,放佛这十几年只是昨天。
电影描绘出一种弥足珍贵的节奏,就像宫崎葵最后对松田重复的那句当年两人初次相遇时的情话:你还真是一个奇怪的人。
十年一瞬,爱情原来也停留在了刚开始的那一刻。
一般来说,我这个人,对于极为具正能量的作品,是没啥感觉的。
主旋律的价值观并非能满足我在电影里寻找猎奇的想法,我也因此在观看电影的初期,钟爱于B级片,那是想象的魁宝,让人惊叹。
这几年,也逐渐关注了日本的电影,从某种方面上来说,对于猎奇的死亡展示日本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但是,极端如他,在纯爱电影和简单电影的布置和拍摄上,也是无人出其右的。
这是具有发展的历史的,是可以作为电影史论来研究的。
简述下,就是在松竹和东宝的片场制的影响下,学徒制度的传承,风格的传承更为容易的。
日本电影初期的歌舞片所展示的内容可以作为背景,再从小津开始算起,到后来对他的电影的继承和变体,而后,今村昌平岩接过小津的接力棒,井俊二提出的纯爱电影类型,直到现在是枝裕和和对于小津的变相继承,可以说在此之中,经历过许多大事件,太阳族电影,如片场的没落和独立制片的兴起。
直到现在,在此风格的电影里,总有佳作出产,道理应该是:这更符合日本人的表达,观众也为电影里的内敛、克制、清淡,强调微物之美的的情绪表达和礼仪而感到自豪。
但这风格也非一成不变的,如今,在多元化的社会下,他们也会找到附属元素来进行类型化的多元创作,比如和青春联系在一起的《横道世之芥》,和亲情相关的《如父如子》,和理想和工作划等号的《编舟记》等平衡构图,简化叙事,虚化背景......对于这等表达方式在近年来没有过于丰富的变化,是好事还是坏事?
从历时性上看,一个国家在电影上能保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试听风格的确是件好事,但是从发展上看和共时性的比较上看,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否会让观众感到厌烦,从现在看,加上明星效应,吸金的能力并不差,从艺术上看,除却我们说的风格继承,更多的是需要导演赖打破这一现象,从而能“开天辟地”,进行全新子类型风格发展的。
虽说是多元化,但更像是走两个极端。
一方面崇尚着死亡的展示,另一方面却是隐忍的叙事。
这如同菊花与刀,日本的天性大抵如此。
说回来,在电影里的角色,都是很纯粹的人,他们把手头上的工作当做自己的理想来做,没有任何怀疑,也没有任何超出社会赋予它们职位的理想和想法。
于此同时,他们没把《大渡海》看得多神圣,只是当一份工作来做,也就是但这些微小的努力,成就了《大渡海》。
人物的背景和性格是被简单化的,符号化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故事变成了扁平了故事,导演在给自己规定一个死了的圈子里,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这样的故事符合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也具有强大的教化功能的,所以,《编舟记》能获得日本电影学院奖,是因为,精致的试听语言和相对日本化的故事,以及票房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电影里所体现的:不逾越规则的理想主义,和简单而又平凡的执著精神,在评选过程中,的确帮了很大的忙。
当然,能在愈来愈快的节奏生活中,还能看到能拂拭人心灵给以平静的电影,是非常棒的,这样的作品,对于我来说也是喜闻乐见的。
毕竟,谁都需要被这样的电影洗礼一番。
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残酷的现实社会时,抱以更大的希望。
一 【右】你能解释一下右吗?
右を説明できるか?
二 【真面目君】 认真先生【馬締君】 马缔先生三 【右】 それなら右という言葉を説明できのか?
你能解释一下右这个词的含义吗?
右、あ、右、右手、左手。
西を向いたとき、北に面するは右です。
右啊,右,右手,左手。
面向西站立时,朝北的方向就是右。
ああ、ほかにも、保守的な思想は右。
啊,而且,保守的思想称为右。
四 【phs】 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小灵通五 【マジ】 【ダサい】 【うるさい】真假 土爆了 好吵六 【いれる】 【でれる】看(得)到 出(得)来七 憮然が何だろう?
抚然怎么了?
抚然是指失落 失望 沮丧 因惊讶而错愕的样子。
それが最近不機嫌な様子を形容してたんだ。
最近也用来形容不愉快的表情。
八 语言的海洋广阔无垠,词典就是茫茫海洋中的一叶扁舟,人们乘着这页小舟遨游,寻找着能够准确表达自己心意的语言,这就是发现语言的唯一的奇迹。
言葉の海、それは果てしなく広い。
辞書とはその大海に浮かぶ一艘小舟。
人は辞書という小舟を漂う、自分な気持ちを的確に表す言葉を探します、それは唯一の言葉を見つける奇跡。
だれかとつながりたくて、こうだいノ運命を当たる人たちに捧げる辞書。
それが大渡海です。
为了那些想要渡过海洋,去与他人的命运结下羁绊而献上的词典,就是大渡海。
九 自分の指先は言葉に触れる、世界に触れる喜びだろう、辞書楽しみだな。
用自己的指尖去触碰每一个语言,就像是触摸到世界一样喜悦,这就是编纂词典的乐趣吧。
十 【超VRG】 超 very good 年轻人初高中女生常用的词语,【超VRB】 超 very bad 的简称 十一 【林香具矢】 二十七岁,是房东竹婆婆的孙女,为了照顾年岁大的竹婆婆前些日子搬过来一起住,之前一直在京都学习厨艺。
【林香具矢】 二十七歳 大家の竹お婆さんの孫、竹お婆さんが高齢のため先日から同居開始、今までは京都で炒め修業。
刚看完编舟记,所以我一直觉得时间是很奇妙的,淡无痕迹,却又深入骨髓,有些事想一想就过了好多年……,触及时光的电影总是这么感怀,看到那个生病的老师拿着卡片和他的妻子一起收集词语,看到小光在大海边说以后也请多多照顾,看到十五年的大渡海,无一例外,岁月的力量让他们显得无比动人。
哈嘿,这次终于不奇怪了(๑˙ー˙๑)今天做了一场大梦,一梦多年,各种角色的互换.....嗷呜,不说了,我要去看看入殓师了,现在在下雨,下雨的时候总是适合读书或观影的
光棍节看的,各种撒鼻息的感觉。
>>>钟摆门口的钟表出现了好几次。
印象最深的是最初马缔晚上回到早云庄的时候,钟摆的声音很是明显,一直在反复地发出咔咔声。
编纂字典的工作跟钟摆是一样的吧,每天、每年就是在不断重复同样的工作。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耳朵靠近手表,听着秒针的咔咔声,一开始你觉得铿锵有力,但是过一会儿你所认为的节奏就无法跟手表的节奏相契合,心情无法平静,各种不舒服,全身上下的细胞都找不到方向,让人有一种恐慌感。
>>>梦境我很喜欢马缔君的梦,虽然有点残酷甚至是恐怖,而编纂字典这样的工作压力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梦境来解读。
一头扎进水底,在一个阴暗冰冷的空间里,无法呼吸,看不到前方,收集的卡片散落在四周。
想想看真的是一种会让人几近崩溃的感觉,孤孤单单一个人迷失,前进不是,后退也不是。
>>>恋那段翻译很精彩,字幕组果然强大。
「恋,喜欢一人,寤寐求之,辗转反侧,除此之外,万事皆空之态,两情相悦,何须羡仙。
」看到电影条目里有一个翻译,《宅男的恋爱字典》,很有趣的名字,把自己对林香具矢的感情收进字典用例里,真的是很适合不善言语表达而又格外认真的马缔君呢。
那么在我们用的这些字典里,那些例句说不定也就是字典编纂者的生活经历,某句话或许就藏着某种情绪,是对一个人的爱慕、憎恨或是其他,这么一想,原本枯燥笨重的字典也有了些许浪漫的色彩。
>>>文字文字真的是种很神奇的东西,同样的话,说出来跟写出来,看得懂跟看不懂,差别真的好多。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创造出一种独一无二的语言,它可以承载我对你的全部想念,而其他人都无法解读,包括你。
对不起,我不是一个自信的人,面对你我无法开口,但想念至深,种种复杂的情绪已经无法静静沉睡在我的心底,所以就让我一个人拥有这片孤独的记忆吧。
」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么,欲言不愿止。
>>>言葉の海を渡る舟跟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相比,一个人又算得了什么,在茫茫语言的海洋里,一部字典也很是渺小,但我们能做的就是这样,编一艘小船,至少让人有所依靠,仅此而已。
有些事情终究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有些事情终究不是短时间可以搞定的。
在编辑室里的通宵,男人们胡子拉碴,女人们头发凌乱,不顾形象,用脚趾头挠痒,还有地上散落的各种垃圾碎片。
一生悬命,淹没在字典的海洋里,重复性的工作看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坚持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是能够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
那种压抑的空间真的像极了高三的状态,每个人都像是苦行僧,表面平静而心在流泪,痛苦压抑在磨练心境。
发布会那天看着字典的成品,人们光鲜亮丽,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背后的故事。
西冈看起来很擅长交际又很不正经的感觉,酒后的眼泪、求婚告诉我们,他在内心还是个很正经很重情义的人。
晚上回到家,他在丽美身边,说「顔見せて」,丽美慢慢从床上起身,头发凌乱睡眼惺忪,冲他傻笑,慢慢的日常感,算不上美丽的场景却充满了幸福。
松本先生最终还是在字典正式公布前离开了。
在病床上,他留下遗言「私の人生はこの上なく 充実したものとなりました」。
我只希望待到白发苍苍有生之年也能对自己说一句「我的人生非比寻常的充实」,哦,还要加一句「今を生きる」。
在日本的影视作品里总是会有「夢を守る」的情怀,「守る」「ma mo ru」,短短的三个音节,嘴唇轻轻开启又轻合,然而要真正实现却要用尽一生的时光。
>>>音乐音效时不时都能听到大海的声音,我还以为我有了幻听。
开头、片尾,海风吹拂,海浪冲击海滩,那声音不是狂风漫卷而是平静得有些压抑,隐约中还能听到有人在划船,缓慢,沉重。
背景音乐很好听,轻快,干净的感觉,有点《菊次郎的夏天》的味道。
希望有OST下载。
>>>最后一点私心一直很期待这部电影,主要是因为宫崎葵,客观点说这部电影里她的细分不是很多,电影演过四分之一(半个小时)才出场。
最喜欢看宫崎葵轻轻低头抿嘴,那神态就像个孩子,配合整个电影的昏黄色调,邻居家奶奶的孙女就应该是这样。
其实一直期待宫崎葵可以与二宫和也合作,毕竟他们是我喜欢的日本80后演员。
あたらしあらし里也有二宫和也打扮成字典编纂者的模样,虽然那个小短剧《小舟を編む》的目的是搞笑。
大大的眼镜,呆呆的蘑菇头,畏手畏脚的举动,这大概就是寡言木讷单调模式工作者的设定吧。
不过话说回来,二宫和也或许没有松田龙平更适合马缔这个角色,毕竟他本人还是有点活跃有点小聪明的吧,突然这么转化我可能接受不了反而觉得怪怪的,让他演小田切让的角色应该还不错。
《字裡人間》(港譯)慎重、謙卑與執著的魅力,不應該只打動得到愛文字的人。
對所有長久專注於一門手藝或志業的人來說,電影呈現出來的那些對細節近乎自虐的調教,幾多旁人永遠不能理解的無聲掙扎,以至為了使可能已值九十九分的成品無限貼近完美而多花十倍以上精神與時間的無怨無悔───這個字典編輯的故事都應該是他們的一帖強心劑。
最令我動容的是「大渡海」的大海意象。
電影到最後我不禁回想,松田龍平是如何悄然不覺地滑入了這個長達十五年的浩瀚工程;從一個被臨急徵召的古怪新丁到後來成為責無旁貨的把關人,這不是一個從最初就能預視並作出選擇的決定。
而就像大海裡一葉孤舟,飄泊在身不由己的浪潮,經年累月堅韌地守住自己的方向,在終於到達彼岸以後,才驚覺十五年的生命已投注其上。
這是命運,這是滄桑,這是大海的味道。
<<字裡人間>>是<<編舟記>>的港名, 按電影里叫<<大渡海>>更貼切, 那是辭典的名字(中式直接叫辭海), 代表用這部字典作一葉扁舟去渡過那言葉之海 (言語葉片堆積的海洋-我理解-錯了-原來即言語之海). 因現電影票都打印出來的, 存放久了印跡會消失, 用粗陋的方法, 圓珠筆在旁潦草地注明戲名時間, 希望在時間之河保留久一點點.港名還是改得不錯, 全片是說編辭典, 實是寫人, 編典時間很長, 也是一個人的成長, 所以松田龍平演的馬締為主線, 他果沒辱沒父親松田優作的名聲, 把他字裡人間編的有條不絮的.最印象深的是"右"字, 如何解釋她, 這個日常整天用的字, 要寫在辭典的意思反而很難, 其他辭典有很多, 推陳出新也不容易. 看到一幫編輯嚴謹地討論這個問題, 肅然起敬免不了. 再來一個現今最多人最永恒被探討的--"戀愛", 安排超級書蟲一段愛情可謂 別有用心/用心良苦/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別無他選, 我個人還是喜歡"別有用心", 可能是"勢在必行"才對, 畢竟愛情是小說電影最愛題材.原著選取編辭典這一話題創作, 沒看到, 但能成為暢銷書則肯定活用愛情這一法寶, 估計電影這方面應改動不大. 電影基本是順拍, 很少閃回, 這樣好看, 劇本出色一定的啦. 這種事件和人物無縫結合的片, 主角們也一定要性格鮮明, 出場人雖不少, 電影集中松田小田切兩人身上作對比, 以致有影迷覺得宮崎葵小姐得不到發揮機會 (書可能不是這樣), 電影時間有限, 集中出擊 無可厚非. 重點是細節, 有的配角就算出現少, 有細節支撐性格就突出, 不流於平板/平面, 可以平凡, 不有8分鐘戲拿走最佳女配角(茱迪在莎翁情史), 9分鐘拿最佳男配(梁家輝大丈夫)先例.號稱大事, 全由細節組成, 勉強算最大事是請求社長不要腰斬計劃那一下. 小田切從一開始就長舌婦般, 松田開場就木衲推銷被拒, 再加一點, 小田切暗約女友交代他如何找到宅男, 松田因書占地太多想多付租金, 暗場表現他們特點, 順帶出小田切女友及房東婆婆的性格. 其他人物, 無不從小見大, 其他演員各司其職, 小到連小虎都有戲演可見一斑.平實故事配平實手法, 除了女主在陽臺沐浴在月光中稍有魔幻味外(輕易為宮崎小姐加上夢幻光環),影片一直都在平靜中度過, 會給人慢的感覺, 但這恰是重點, 編辭典不能錯, 慢才對, 作者安排高潮就是發現漏印, 結果全盤從頭查過幾十萬字有否漏印, 挑燈夜戰, 即便如此, 仍是很靜, 和他翻書感覺一脈相承/暗通款曲, 這個重中重細節在出版時專門拍出來, 出這麼大一本書, 為何最考量最講究是這一點, 這講書的感覺, 也說是電影的感覺, 并不是快慢或吵靜決定電影是否好看!!! 一番轟炸, 一堆快節奏的情節迫面而來, 快則快矣, 但如 沒內涵/能量/即打動人心深處的細節存在, 只淪為堆砌, 堆砌!!!多少大成本的大爛片說明這一點, 相反一些成本低情節少但細節足夠人物感情豐滿仍可輕易打動人.不是非有大表情大搞怪才叫有發揮, 宮崎小姐表面平靜, 內心翻江倒海的, 說她無發揮的人是看碟或上網, 須知大銀幕放大了細致表情無所遁形, 眼神表情早出賣了她, 尤其讀情信那段, 男主答案則相信是所有毒男宅男都想大聲吶喊的一聲!! 只需要三個字, 但毒男卻可能永無法宣知於口, 宣之於手, 只融在心的三個字. 那一刻, 我竟無法看男女的表情, 只望到三個字, 印證我的淚. 宮崎葵小姐將那份介乎於 無法宣泄/害怕被拒/女性矜持/患得患失/疑幻疑真 之間的心情演繹得…蕩氣廻腸/絲絲入扣/真情流露. 原諒我, 太粉絲.也許她只要木無表情加少許淚光, 鏡頭燈光剪接對手會幫她補上其他東西. 為何我們能對女主表情諸多解讀, 因劇本用細節做好鋪墊, 松田給小田切看, 他都看不懂, 觀衆早猜到她也看不懂, 正猜她會怎反應會怎麼明白, 她說請師父讀, 這種私密又曖味的事由外人轉達, 對小鳥依人的女孩, 那種感覺是一個留白(讓我們猜的), 我們在看她演出時, 會自動給她補上, 她的演出千萬不能過一點點的火, 一過火我的感覺就會被消失了, 不明的人心盲無明的人則覺是沒表情(可能是對的-因可能只能用這演法-一個習慣太多演法的會演砸-此所以王導要叫劉嘉玲拖了50遍地,李安導演的戲也總是這樣).意在言外, 我把事說太白了.拉開一句, 選角很重要, 老美橫行天下, 因他們特設了選角導演一職, 我們這邊往往靠導演天才, 或選秀試鏡, 流於不專業. 象這戲選對了女主, 如換了比如國民少女長澤正美就差很遠, 因為…氣質. 絕無對長澤小姐不敬的意思, 藍寶石和祖母綠各有搭配的. 本片在其他演員選擇也無懈可擊.東洋這種熱血愛情題材長盛不衰, 很多流於過火, 強調一股斗志辦一件大事, 其實日常生活是細水長流, 這齣電影點出, 事情未完, 跟著要編修訂版, 所有事重復再做多一次, 你以為工作營營役役毫無意義, 高歌"誰發明了返工", 這只是你沒找到人生的方向, 人生在世的意義, 渡過言葉之海, 跳起街舞, 一口氣, 傳一盞燈, 殊途同歸, 我多次用這四個字, 無論是跳舞, 激戰, 功夫……
特别喜欢《编舟记》这个名字,起得巧。
扁舟造船,送人渡语言之海,到达文学、乃至文化彼岸。
编字典作为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想起来实在有些平淡无奇。
但看完《编舟记》,却心生尊敬。
影片传达一个日本相对主流的观点:一生只做一件事。
影片中最后的部分颇为感人:在时间紧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毫无瑕疵,编辑部没日没夜赶工,加班校对项目表,那一句“都到这一步了,就做到底吧”让人格外动容,因为不知在生活中,多少次我们因为工作战线耗的太长,最后那一句是被“就这样吧,差不多就得了”所代替。
精益求精,乃至“吹毛求疵”,其实不只是“一生只做一件事”,而是“一生要做好一件事”。
看似枯燥的编字典工作,在电影中表现得非常活泼,不仅通过马缔表白来给“恋慕”下定义,更让上了年纪的编辑和木讷的马缔在速食店听高中生聊天,而获得新词汇。
《大渡海》在他们的手里,也活了起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影片中有些情节我也从没有思考过,而答案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如何解释“右”?
(“10”中,0的位置即是右)。
一部差点腰折的《大渡海》,经历的15年,经过众人之手,终于活下来了。
它的身上有很多人的使命,更有一些人一生的时间。
我相信之所以日本此类电影赞誉颇高,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已经难以花很多的时间在一件事上打磨了,西方“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入脑海,但在东方社会,还有人倡导“十年磨一剑”。
虽然我们已回不到过去的“从前慢”,虽然现在“大鱼吃小鱼”,但该有的坚持、耐心、和责任都不能丢。
题外话:看这部电影之所以很亲切,是因为我现在的工作时时还有查字典的机会,为了达到工作“零错误”,任何拿不准的相近词,我们都会请教这个不出声的老师,一遍遍感叹着中文的博大精深。
而每次文章的产生,都离不开字典编者所造的这一叶叶舟,送我们到语言、文化的彼岸。
以及我喜欢电影里夫妻相敬如宾,互相支持照顾的感觉。
只要你开心就好,如果我爱你。
爷爷快不行了,奶奶帮他校对字典
特别萌的猫
讀中文出身、喜歡文字學和訓詁、現職編輯--我無法不喜歡這套《大渡海》。
也是這些身分、喜好、個性,令我為這部電影感動不已。
《大渡海》其實是一部字典,像我們的《辭海》。
故事講述松田龍平飾演的宅男書虫,被調到字典編輯部,因著他自己對文字的喜愛和執著,一心要編好《大渡海》,繼而漸漸打破自閉的框框,和同事合作、相知相交,學會了與人相處,甚至鼓勵他人。
故事其實挺簡單,書虫加入字典編輯部,編《大渡海》途中遇上許多阻滯,發生不少意外,編輯部眾人如何眾志成城,逐一解決問題,是一個傻好人遇上一群好人成就好事的溫情小故事。
電影裡提到:「由一個不會與人溝通的人去編寫一本用來給人溝通的字典」,這句話點醒了松田龍平,也是電影主題:文字和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了解、交心、相知、相愛的工具;文字和語言,彷彿就是把人連起來的紅線;日文原名《舟を編む》就是「編織一隻大船」的意思,大船穿過字詞的海洋,把陸地的人連繫起來。
人們的感情,也像編纂字典般,慢慢一個字一個字、一點點一滴滴的建立和累積。
角色之間的互動充滿溫情,好看;不過對我來說,編寫字典、製作、印刷的過程更好看。
看著他們為了《大渡海》編寫了十幾年,到開機印的一刻,真的很感動!
還有松田龍平為字典揀紙時提到翻字典那種美好的質感,真的太有共鳴了!
大學二年級,上過郭鵬飛老師的古代漢語之後,開竅般找到了寫論文的方法,從此愛上圖書館裡參考書那一角,和那些字典熟絡起來。
各種形式編纂的,重型的只是目錄已如一本《辭海》,專門的也有精細如《詩經》植物詞典。
以一個字或一句經為鎖匙,逐本逐本字典去查,翻開那些薄如蟬翼,滑如蛋白,還帶點半透明的內頁,小心翼翼還怕弄皺或撕爛,當時我相信,讀中文的浪漫就是查字典。
--所以我是不會不被這套《大渡海》感動的。
也說說演員。
松田龍平今次演的宅男角色跟平日的他很不一樣,明明是型男,怎麼可以演活了宅男書虫?
更要看到他一開場是完全不能溝通的100%宅,丁點光芒也沒有,所有星味都消失了,到後來變得積極成熟,還有點自信,他連這種轉變也表現出來,難怪當年16歲初出道一嗚驚人(《御法度》)。
還有小田切讓,是輕佻小聰明的角色,對他來說毫無難度吧。
至於宮崎葵,其實沒怎麼發揮喇~最後,推介這套電影給中文系的朋友、讀語言的朋友。
特別是對語言文字有執念的朋友。
(不喜歡查字典,感該會覺得很一般吧~)
《编舟记》是部了不起的电影。
但是,它并非盖茨比的那种了不起,而是叫人暗自佩服的那种。
看完不免要感慨,在这样一个时代,无论在日本本土还是放眼国际,居然还有人拍摄如此老土的一部电影——拿生命在编字典。
这部电影选择站在了功利的对立面,没有金钱,不为虚名。
而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它让文字和词语回到了最初的功能:与人沟通,与世界相融。
这些词语是有生命力的,有些可能传承了几世纪,有些则才一年半载。
基本上,你如何看待字典,你就可以怎么看待这部电影。
如果你觉得抱本字典是逐字敲句, 迂腐且无趣,那么,《编舟记》恐怕也很难称得上有趣。
如同编纂字典的繁复、琐碎,电影本身也没什么夺目技巧,相当枯燥,缺乏修饰美化,慢得惊人。
12年后,依然有一种没完没了的感觉。
若是鼓吹成功的励志剧,这个时候就可以完结了。
更何况在完成《大渡海》之后,几个人又商量着要开始修订工作。
作为劳动果实的《大渡海》,它也说不上有什么光环。
要用时间丈量的话,片中提到《大辞林》前后花了28年,而《大渡海》才花了15年,时间无情,一扫即过。
但正如房东竹婆婆对马缔说的:你这么年轻,就找到了这辈子想干的工作,真是太幸福了。
这样的句式和语调,听上去再熟悉不过了,那便是日本人推崇的工作态度和国民精神。
用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在另一些人看来,简直无趣之至,折磨死人。
可《编舟记》却说,那是天经地义。
对自闭且内向的马缔来说,接手《大渡海》,除了有各司其职的贴切对号,他也寻得了与人交流的勇气,甚至于在一干同仁的帮助下,收获了爱情。
抛开太重的《大渡海》不说,往轻的层面讲,马缔的人生写照,也是《大渡海》的意义所在。
人生海海,字典如舟。
它让许许多多看不见的“人”,穿过海洋连接彼此,找到爱情,重塑人生。
《编舟记》有文科宅的幽默,但这种幽默不是故作的讨喜,而是与时代不搭的笑料,比如毛笔写就的情书,还有马缔跟主编在公共场所收集词汇的举动。
如果褪去那些私人情爱,多加实例,《编舟记》就真是一部关于编字典的百科全书了。
如果要说有什么缺点,《编舟记》实在太正了一点。
从头到尾,电影完全没有反派角色。
丈夫编字典,一词一卡。
妻子做料理,一刀一划。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简单、认真,低调踏实,敢于面对工作的寂寞(同时也带享受),从一而终。
从女主角到其他配角,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支持着马缔。
有的退出了编辑工作,却一直在帮忙。
有的工作调迁,却也称得上敬业。
就连默默无闻的甘草阿婶,她也毫无怨言。
更不用说那些拼命熬夜的大学生们,他们没把《大渡海》看得多神圣,只是当一份工来打,但这些大大小小的努力,终于成就了《大渡海》。
积极、正面,近乎主旋律的小人物题材,日本电影也有太多,像《铁道员》,不断的失去和送别却一直坚守岗位,往死里煽情。
也有那种面对生活的唏嘘喟叹,像《何时是读书天》,主人公早早看清了人生的孤独,选择用读书来对抗。
但到最后,电影却笔锋直下,认为那是下下之策——人生还是要有情有爱,否则落在纸面,实在太寂寞了点。
在这方面,《编舟记》的马缔是毫无疑问的人生赢家。
想到国人喜欢摘抄并杜撰鸡汤格言,它们总在说,人生的字典里没有失败,没有自卑,没有其他云云。
但看完《编舟记》,我却想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问题,你的人生字典里有什么?
【中国新闻周刊】
评分虚高的厉害,木讷不代表呆滞和封闭好吗?伪强迫症的集体意淫片!
平庸,职人叙事的标准而已。想要抓细腻但就连职业细节都没深入讲,想要展现生命的变迁但危机包袱特小。显得悬浮 无趣,空有台词给出升华的立意,没有足够逻辑的故事推动,看起来只是纸上谈兵。
(9/10)片名之所以叫《编舟记》,是因为主人公花整整15年编辑的字典叫《大渡海》。发现日本一些导演喜欢用影视化解世人对职业的偏见,《入殓师》、《编舟记》是这样,《棋魂》、《灌篮高手》、安达充的作品也是这样。呈现主角的不易,却不去渲染他们的”伟大“(反面例:《孔子》)。
温润而克制。漫长的时间里专注在一件事上需要怎样的耐心和毅力。大渡海渡人渡己,主人公用十数年完成了人生的历练。龙平可塑性真的强,书呆子气质找不出太多瑕疵,只是全场禁欲苦瓜脸演技难辨。
职人为何为职人,我觉得是文化需要传承,文明需要发扬。进入数字时代的我们,仍然需要一个共同的记忆去承载着纸媒文明。编舟者编的是记忆。
喜欢这种平淡但暗涌的感动,想起小时候翻辞海问外公为什么有的人名字画了黑框
一生只做一件事,也是细微之处见神明的道理罢
把编辞典这样枯燥的工作拍得如此趣致生动,只因为有太多平凡而美好的人生细节蕴含其中。
据说是日本冲奥的片子,题材挺冷门的,但故事却连一个能打动人的地方也没有。印象最深刻的是片中关于“右”这个字的解释,《大渡海》的解释是拿数字10举例,0所在的方向就是右。但我更喜欢“当你翻这本字典时,奇数页为右”这个经典解释啊。
第一个大学专业是语言学,第一份工作履历是编词条,经历如此相似,也有更多共鸣。回想当时的全情投入,其实证明自己能耐的目的,远高于对语言文字的热爱。编纂词典,跟世界上很多重要而无趣的工作一样,得扛得住寂寞,在经历重复单调的循环中,向内寻找到内心继续走下去的力量,直到有一天不经意间会确定这项工作可能就是你将一生为之奉献的事业。
叙述得很平…
也太慢太平淡了伐⋯⋯导演有义务拍的更别致些。
三浦创作,值得信赖。和多田便利屋一样,女性角色其实是多余和微妙的存在,当中暴露作者趣味和价值观的小梗比比皆是……
男的说我喜欢你,女的说我也是,然后两个人就在一起了,电影果然比生活简单很多。
其实是个励志片
工匠精神,是可以永久存留的一种属于人类的财富。20150211
以后这会是职场人士必看的电影之一,特别是初入职场的新人。从几位主角开始编写大辞典开始,他们对于这项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就不再仅仅是敬业的职场工作态度了,它代表的一种日本的民族精神。我敢说日本人喜欢这部电影,拿去申奥,应该带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吧,但在外人眼里电影本身很平庸。★★★
又刷民族自豪感,不过看到挑纸那一段,作为一个半同行,有些佩服了
god, 编辞海为什么也要拍成电影,闷
龙平真是理想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