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远谈不上伟大的爱情电影,也很难成为经典,但我却感觉影片带给了我眼前一亮的新鲜感,而且着实把我骗到了。
抛开技法不谈,就说一说人物和主题方面一些有趣的地方。
整部影片Eva是主角,但是主要视角是通过一本日志走入她和Adam的感情生活,所以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在通过旁观视角去了解Eva这个人,并且很多时候直接就通过Adam视角。
观看过程中没有留意太多痕迹与设计,仅仅以为是在讲Adam由一个小孩子成长为男人的浪漫故事,一切似乎都中规中矩,没有太大毛病也谈不上多么惊艳,对生活琐屑的描绘可圈可点,但跟常见的爱情港片无大差,尾声附近那场救赎式的告白也多少令人动容。
直到片尾,女主角回眸一笑那一刻,突然有了醍醐之感,发现自己想简单了,影片远不像之前我草草看到的那样。
虽然是通过多个视角回顾Eva感情中的过往点滴,但是换个角度看可以理解为其实一直是Eva自己在思考、观察、反思自己的感情经历和周边生活,最终将自己从旧的、不成熟的、僵硬的固有模式中解放出来,获得新生。
比如影片中三次出现办公室脚的特写,Eva一步步把鞋拖下来,最终变为赤脚就是对这个压抑—>释放过程的直接指示。
其实Eva并不是真正的在爱Adam,至少某种程度上这种爱是不成熟的,她只是沉浸在过往的甜蜜与付出中,同时习惯了照顾这个长不大的孩子,当她最后终于甩开这层禁锢,爱情的新篇章才真正开始,也许一份10年的感情不会这么草草收场,还将有反复,但影片最后让Eva向前迈出了一步。
有趣的一点是,整个影片中从来没有表露出过Eva深爱或依赖Adam,只有她面对这十年中点点滴滴的感慨和不舍,Eva也几乎没有通过她的视角对这段感情作出任何评价,特别是正面评价,而Adam要表述的一切也都是:你对我太好太重要了,我离不开你。
所以需要不等于爱,Adam需要Eva并不代表Eva应当和他在一起才是影片的重要主题。
故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剧本,而邱礼涛具有迷惑性的叙述视角和表达方式让这层趣味更深了。
下面就是我一个大胆的看法,其实影片中出现过的所有感情,都是病态的,某种程度上有问题的,所有的感情故事在影片中都承担着被批判的功能。
至于真正完美、健康的感情是否存在,我看不到影片给出的论断。
下面就一一说下影片中diss过的这些感情,以及在现实中的一些批判意义:1. Adam和Eva,很明显,前面也说了不少,Adam不成熟,不负责,Eva也只是习惯于照顾他和同他一起开心,其实这是段伪爱情,而现实中怕是也有数不清的年轻人被耽误在这样的伪爱情中。
2. Adam和Mandy,显然Mandy对他是一种病态的崇拜,而Adam对她也是极端不负责任,从最后Adam的冷漠也可以看到导演并没有让Adam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他只是领悟到了Eva的重要而已,自私的希望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他对Eva的表达止步在我需要你上,作出的承诺也只是不再犯那些错误,完全看不到更深的理解。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Mandy扔掉笔记本的镜头,曾经和Eva扔掉验孕结果的镜头混剪在一起,都是直指Adam的不负责并展示两位女生对其极端失望。
Mandy最后也被伤得很深,也恨透了Adam,甚至留下了眼镜盒作为包袱,这种狂热的崇拜没有好下场。
而现实中往往也没有那么多理想化的一往情深,也没有那么多感悟、成长与理解,什么样的人往往就是什么样的人,再疯狂的爱也是有条件的,也是可以被辜负掉的。
3. NT,典型渣男,着迷于女性外在,没有常性,将感情看作物化的寻欢,现实中这类人比比皆是,影片中适当夸张了而已。
4. 黄秋生,非常有意思的角色,忍不住得寻欢,却深深依赖并迷恋着夫人,然而结局很清楚,不愿意全心全意付出的黄sir不值得夫人的爱。
5. 结婚的闺蜜,典型的活在表面和别人的世界的爱情,疯狂爱秀,至于两人之间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从其丈夫婚礼上的茫然表情可见一般。
6. Adam的父母,父亲与继母,影片的表述和评论极少,也许这段感情是相对正常的,但是从Adam身上可以看到婚姻破裂对除两人之外的其他亲人有多大伤害。
7. Eva的父母,看起来这是比较模范的一对,可能也是现实中比较容易达到的一种理想局面。
但是抛开Eva母亲对其父亲的宽容理解、一往情深,注意Eva的评价,她不想像其母亲一样被拘束一辈子,天天躲在厨房里哭。
所以这段感情更接近于大家在现实环境下达到的妥协,属于更老一辈,已经跟不上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也不是现代年轻人去追求的情况。
所以说归来,我看到导演和编剧通过这样的记叙,diss着种种不够自由,被现实或者被自己幻想禁锢的感情。
至于影片在推崇的是什么,我不那么确定,但像吴镇宇那样,愿意相互理解,相互付出对象的也许值得一试。
这部电影给了我眼前一亮的感觉,对爱情主题的探讨远远超出的一般的甜蜜浪漫或失恋后的伤感与释怀,也许有很多是过度解读,但能带给读者这样解读空间的作品,本身一定是有趣的,不然呢?
整个片子看下来,最可怕的不是Eva可以原谅Adam77次,而是这一方77次的容忍与原谅对方却浑然不觉,在Adam看来,看电影因为下雨堵车而迟到很正常,因为爸妈离婚伤到了自己于是自己就想着法子气老爸也无可厚非,怕女朋友不同意就自己默默换了工作隔了两周再通知女朋友也只是为了避免争吵的好意而为,作为律师在听到不合乎逻辑的话时即使在一家人打边炉的时候顶撞对方父母正是职业素养的体现,因为当伴郎所以喝的醉醺醺的回家无法在Eva父亲病危的时候帮上忙似乎也可以理解,即使女朋友早已有诸多想成家的暗示但是因为长辈婚姻不如自己的愿所以谈了10年的恋爱仍然没有结婚的打算,上午分了手晚上就能和学员上床只是因为心里很难过而已,过了几天可以在一个朋友的婚礼上破坏人家的大婚只为向Eva再次示爱。
下跪有什么用?
从头到尾他都不知道自己有错,原谅Adam77次的Eva真的能改变Adam的个性吗?
或者正如Eva所讲,可能原谅已经成为习惯了吧,那么就请你下一次买一个更厚的本子,原谅他777次吧。
制作精细,多线叙事并不怕观众不懂,有胆识。
情节上多似曾相识,折射出社会各个阶层的风貌和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迎合这种意识形态的电影套路。
“原谅”这个词已经宣判了男人有罪——父权社会中男性是带有原罪的。
在这一场男女的恋爱战争中,对错没有那么简单,女主角并非是走投无路的纯粹弱者,“原谅”的双方是共谋的战友。
女主角在分手搬家的时候采取不沟通的态度,男主角面谈,她以发讯息的方式来折损对方的自尊。
到了后面男主角才知晓她的怨气来自于意外怀孕、心灰意冷和背地里去堕胎这一系列事件 。
女主角在做爱后发现男友没有戴套(此处情节荒谬,且完全可以服用事后避孕药),视为男友罪状之一 。
而未有沟通的理由在片中显示是怀疑男主角与其他人有染——仅靠发讯息的笑容来判断。
堕胎这件事上女主角强行剥夺男方知情权。
这是女方战争扩大化的小动作,事后以受害者姿态来反诉,离开的时候故意留下一本日记,背后亦布满心机。
影片对情节的荒谬与角色的行为的不合理都视而不见,只为从事件层面上推出“负心男”和“苦命女”的形象,是伦理片收买女性观众的常规手法。
车祸和堕胎是对伤害的浪漫化处理。
堕胎更是塑造男性施害者屡试不爽的法宝。
这种滥用的背后是堕胎行为在社会中的隐秘和普遍——性教育遮遮掩掩,女性在避孕与生育问题上的不自主,而堕胎手术广告却司空见惯。
男主角醉酒乱性也是大俗套。
无法自主的失身,错误性质很恶劣,但是还留出一丝或可迴旋的余地。
其背后是整个社会对男性无法控制自己性冲动的共识。
酒后乱性不会成为女性出轨的合理理由,涉及女性的情欲和背叛的议题从来都不是商业片考虑的范畴。
最后女主角回到男主角家中,发现男主角在分手当天就和别人上床,怒不可遏离开,开始考虑是不是原谅他第78次。
这个情节哭笑不得的地方是明明女方先提分手,并社交媒体上昭告天下,男主角这个酒后乱性连出轨都算不上。
男主角也同样遭受压迫,赴父亲生日晚餐的失态有很明显的自毁倾向。
以毁灭自己的前途和作贱自己的生活来让父亲难堪。
在自我毁灭的过程中,还捎带手贬低了新女友,其行为非常的幼稚和不善良。
男主角认定父亲与母亲离婚另结新欢是间接造成母亲的郁郁而终的主因 。
华语片影视剧的尺度可以接受婚前的夜夜笙歌、一夜寻欢、酒后乱性,但是对婚姻的态度却极其严苛。
这种双重标准也是令男主角产生对婚姻的逃避的诱因,儿戏婚姻是他幼稚的反抗 。
男主角习惯性的醉酒可视为逃避的体现,而某次酒醉偏巧正是女主角父亲过世之时,再次造成了他的“不负责任”。
当他赶到医院,这里用了一个dolly-zoom镜头,效果非常贴切,感觉他在向她走去,但是丝毫不觉得靠近。
男主角其实也有真诚勇敢的时候。
在向女主角母亲承诺会照顾女主角是一处,以及他鼓起勇气向新女友他坦诚自己还爱著前女友, 这其实是真正成长的一幕,但一笔带过,成为他不负责任的又一罪状。
片中女主角同样无法坦诚面对自己。
她始终生活在强烈的不安全感中,她的恐惧躲藏在讨厌的背后——讨厌男友迟到(其实大可以自己先进场),讨厌迷路,讨厌沙发长,讨厌男友和父亲不和 。
她的原生家庭是普通市民,母亲温良恭俭让,却纵容了父亲夸夸其谈、坐享其成。
与女主角同桌吃饭的闺蜜置办海外豪华婚礼,老公是剑桥毕业生,个中差距是显而易见。
她今日所得的独立自主都是自己辛苦拼搏换来的,但也有一朝失去的不安。
虽然有个出身中产又真爱自己的男朋友,眼看可以在自己这代完成阶级跨越,但是男友的不成熟与贪玩又让她患得患失。
她夹在两个阶层和意识形态中间举步维艰。
分手后女主角不愿回父母家,也没有自己的家,先住在闺蜜家中,正是夹心人左右为难的处境。
母亲对女主角和男主角的两席话代表传统观念对女性恋爱态度的定位。
女主角周遭的闺蜜都是独立、自主的新女性,但婚姻仍是幸福归宿的普世证书,外在定位影响内在定位。
女主角的母亲在婚姻中没有更多选择(躲在厨房哭),女主角这代人虽不必隐藏哭泣,但无非哭泣的地点从厨房升级到了卧室,新旧观念的撕扯下仍不能畅所欲言——新女性要独立,受教育女性不能一哭二闹,但是“不结婚会有遗憾”。
她对男友的怀疑和不安,既没有父母爱的包容,又没有可靠的伙伴,面对世界仍然是孤独。
反观在职场上的女主角,则是一个比男人还要铁面和老练的形象,递给客户纸巾的时机都有精妙计算。
社会对于职场上成功女性的标准是——像成功的男性一样。
职场不但抹平其女性的特质,甚至个性也不需要。
同时,学业和事业并非出于爱好(这点男性都很难),谋生是一,二是为了结识这个行当的男性精英,职场不过是通往婚姻的预科。
片中富豪客户的对女主角的追求便是体现。
富豪施展各种浮夸的手段追求女主角是喜剧电影通俗的桥段,增加情节的趣味,帮大众揶揄拥有特权的人,观众都心知肚明最终女主角不会选择富豪的。
手法上,这部电影使用的是现代语法,而电影内核在讨论男女关系的态度上其实是非常电视剧的。
时至今日,女性的地位虽然没有达到完全的平等,但是受到高等教育并能经济独立的女性绝对不是没有选择空间,但很多作品还是会选择性失明地让她们没有选择,或许是一种(HK)受迫害示弱心理的普遍表现,难再见争气的港女。
剧中Adam无疑就是一个大反派对Eva十年的陪伴理所当然对Mandy热情的告白自以为是而Eva还是心力憔悴一次次重蹈覆辙Mandy是个明确的女子爱就是爱 就是知你是醉酒也与你做知你还爱前任也可以闪婚只是因为你是我要的人但她借Eva的笔记早早看穿Adam后迅速脱身幼稚 懦夫 自私一个帽子扣的比一个帽子准但Eva做不到是她不够了解Adam吗不 是太过了解 十年 十年啊Falling love是不可言说的疯狂选择原谅是自以为是的借口彼此都认为的相爱却始终不在一条道路上白色沙发 1T云盘 是Adam男孩子的用心 是Eva维护者的迁就电影票 看信息的偷笑 验孕棒我问自己为什么Eva要哑忍那么多为什么Adam怎么都不懂想起以前一个男性朋友跟我说男生的爱总是递减的原来一百分的恋爱这里不行扣一点 那里不行扣一点而女孩子的爱是递增的原来六十分的恋爱他用心了加一分 他好好陪我了加一分是这样吗剧中吴镇宇扮演的角色说他认为不应该去记下让人难过的事Eva笑着指了指左胸口其实都已经记在了这里选择去原谅 去忍耐 然而伤痕都在77次看到最后 Adam在公众下还是吞吐那时候心底突然一凉恍然明白只可惜 这样勉强的爱 也许只是习惯双膝跪地自我感动的壮烈不及镜子前Mandy留下玻璃细渣般的细节庆幸Eva最后终于醒悟小津安二郎的静默怎么去抓住拳击手想要的自由人要学会对一个自己爱的人说不
原谅与被原谅——首先来说说这部电影本身......剧情普通,却写实。
平凡如你我。
演员眼缘不好,不喜欢周柏豪的剧,对他个人的片子,持差评。
整部剧,完全没有亮点。
那么,看什么呢?
看看电影中的你和我。
香港人还是比较喜欢拍这种小爱情的电影,通过描述爱人之间感情上细微的变化,思考两性相处之道。
如《志明与春娇》。
刚开始看香港爱情电影时,带着一种看日本爱情电影的好奇心,不过,生活节奏不同,爱人相处模式也必然不一样。
但,无论是香港人,还是日本人,都逃脱不了社会生活和工作带来的负面压力。
如Adam,越来越多的男性,对工作,对生活,对爱人,刻意地保持一种随意的心态。
这便是所谓的对自由的向往吧。
女人会说,男人就像个孩子。
他总是抓住机会出去玩:看球,喝酒,打牌,对战游戏;如果是运动的话,先赞一个。
难道是历史赋予男性社会责任之沉重的缘故,以致于男性拼了命地试图解放天性?
似乎周遭的一切都充满了压抑感,他们迫不及待地想逃脱。
Adam与Eva代表了我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男与女,或许你会与我一样,从电影中找到了你或者他(她)的影子,然后默默感伤......每一部影片都鼓励我们走出内心的困局,勇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在两性关系中迷失自我,臣服于时间留下的习惯。
世界越来越亲近,街头越来越热闹,而我们,越来越孤独。
于是,依偎取暖变成了爱情。
每当,卸下一身的疲惫,抱着温暖的咖啡,窝在沙发里,听着电影里柔软的音乐,我便真切地感受到我平日的浮躁。
说话语速永远不能放慢,提出问题必须立刻得到答案,生活步调不一致便一切乱套,小小的瑕疵也能引起情绪大幅度波动......我们想尝试得越来也多,好奇心、幸福感、责任感、原则性却越来越缺失。
看完整部剧,并没有感到暖心或放松;电影中 每一个人都生活得很失落,或者激进,或者空虚;对周遭的人,或者失望,或者苛求,或者厌烦。
此刻,我的心情非常不好。
原谅与被原谅,都是如此沉重。
或许等到我们熟悉了这世界的繁华,便可以回归平静,摆脱烦躁与不安,找到那个只属于自己的我。
完全是出于“好无聊啊去看电影吧”的动机去看的,其实故事是个没什么新意的炒冷饭的港味爱情片,我觉得Eva和Adam之间的争吵是每对情侣之间最正常不过的日常,Adam就像是生活中有点自傲又幼稚的男朋友,而Eva是温柔又敏感有点小矫情的女朋友,似乎所有的琐碎都会成为争吵的开始。
影片一开始就交代Eva分手Adam,再通过Eva的77次heartbeats笔记本插叙分手原因。
五年前一次下大雨,Eva在影院等待迟到的Adam,机缘巧合下发现的心跳快门这家店,机缘巧合遇到阿娇机缘巧合地买了这本本子,第一次记下他们之间的不愉快:Eva不喜欢迟到特别是看电影迟到,而Adam偏偏迟到了很久。
虽然不停解释因为大雨塞车没办法,但是Eva还是觉得他作为律师同行没有时间观念而且不重视自己,因为Adam看球赛就不迟到,根本就是没有把自己看得很重要。
Eva其实反映的就是在爱情里管着男朋友又无限宠爱他无限原谅他的女孩子,Adam辞工去当拳击教练不和Eva商量,美其名曰“你肯定不会同意”;背着Eva和学生聊天的时候偷笑,被追问反倒恼羞成怒认为女朋友不信任自己;情人节和其他女生去看电影,Eva看到票的时候心碎得无以复加;不带套记错安全期惹Eva不高兴,Adam却说要是怀孕那就结婚啊,遭到Eva冷笑的回答。
很多小事情其实都不能构成他们最后分手的理由,但是很多小事情的堆积却会成为分手的导火线。
在观影过程中,我不禁会想到之前大热的春娇救志明,影片最后志明当众一首live加浪漫告白终于追回春娇迎来happy ending。
而当77次里Adam也在Eva朋友的婚礼上当众告白,我其实有点失望,感觉又是这样的结局真的很尿性。
Adam说Eva教会他爱(Adam骄傲的性格让他很难大庭广众对Eva讲出“爱”这个字,这里的细节演得真的很细腻),但我觉得他只是离不开Eva温柔的包容和忍耐。
张志明和张智思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一个是浪子回头一个是死性不改。
影片最后,Eva在发现Mandy留下的隐形眼镜盒后毅然选择离开说实在我真的觉得她才真正为自己活了一次。
第77次分手的理由是她默默流掉了和Adam的孩子,这本来就够伤了,但她还是那么心软被十年感情动摇当时就原谅了Adam,看的这里真的很心疼,生活中肯定很多“吕慧心们”,也许男朋友就是“张智思们”,不免唏嘘。
每个女生都不应该给别人一次又一次伤害自己的机会。
影片中细节处理我觉得特别满意,比如Eva在律师楼里穿高跟鞋状态的变化,再比如故事最后耐人寻味的快门声,都像在有意无意透露很多信息。
还有Eva参加婚礼之前不回家的那晚都很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最后,想借用吴业坤一首歌的歌词结尾:相爱并非讲求付出有几多,希望每个Eva都能遇见你的注定,用力爱过才不枉此生。
那时的好些年,都是如此,结束后才知道那些叫原谅,只是我的跨度还没有进入真正的成熟,就差一步,一个难以跨越的沟壑,只因最后的离去和不可逆的分开才达成最后一步。
但是经历了很久,阅历几番后,回想曾经,才觉得大家都只是不断努力达成自己,而不是那时的爱情。
因为好的感情,有一种默契,有一种契合,那不是相互谅解或者单方的宠爱,而是恰到好处的碰撞,刚刚好的使力,臭味相投的理念,一起快乐的思维,错误中寻求希望的共同理由,方向和步调一致。
以前也觉得星座密码总有那么一点缘由,实际上还是有根据的,但也有相处后才发现的真谛。
不要去珍惜那些原谅中的成长和宠爱中的幸福,那些不真实,也很累。
过客后的理智去寻找更清晰的感情才是我们要做的。
会给五星单纯是自己的情绪被电影放大了你要说剧情有多饱满 人设有多深刻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加的戏曾经有一个十年的男朋友电影会勾起的回忆是恰好曾经刚在一起的时候用过 亚当 和 夏娃 这两个qq网名恰好里面的一句台词“不绕路啊 地球是圆的嘛”是真实生活中有过的对白是当初被强势送回家找的烂透了的借口 恰好和电影雷同准备调整自己心态不要嫌弃他幼稚他无聊 甚至就算他的发展让我看不见任何未来好像他也迷途知返的时刻准备一起努力结婚却发现一个新鲜却让他无法忘怀的女生出现所以啊 你说电影会好看你喜欢哪个演员你认为台词说的好你觉得表情很到位可那都是戏而自己作为人生唯一人设主演有的是跌宕起伏有的是剧情反转有的是无可奈何并不是需要原谅谁而是生活永远需要move on毕竟 生命何其精彩 何止爱情ps: 阿sa的演技真的大大大大的沉淀了周柏豪也很帅 但不是喜欢的类型 哈哈哈哈
今天是和男闺蜜去看了这部电影。
作为一个正在读大学,且很久没有爱情经历,但是体验过喜欢一个人时的那种小确幸,再看这部剧有些情节很能感同身受。
男主角的定位是大男孩,代表了我身边接触的大多数男生也就是男同学。
爱的真,和他们谈恋爱会刻骨铭心会很甜,可是某些随之而来的不踏实感,幼稚感……会让人一而再再而三对这段爱情产生质疑。
大多数女生只想要一个看得见的爱人和一个稳定的未来。
可是谁能知道,自己现在牵手的这个男人到底是不是可以依靠的那个人?
到底还需要多少时间陪他长大?
在他身上付出的青春和心思究竟值不值得?
有些时候长不大的男孩只想了自己的这边。
迟到,脾气冲,沾花惹草……对他们来说这些有何不可?
没触碰到底线,你忍了。
长不大的男孩不能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一个拥抱,不会看到你的付出,不知道珍惜你的好。
想想还真是可悲,用了大好时光培养了一个别人家的男朋友。
三生有幸的是他心里有你,在外面野花丛中流连忘返后回来找你。
不幸的是自始至终你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最后他甩一甩衣袖,把你留在原地。
一段爱情里信任真的很重要,当你们互相猜来猜去的时候,就分手吧。
找到了一个懂得体贴你呵护你的男朋友恭喜你。
如果找到了一个长不大的男朋友,个人看来,看看是否能确定自己在他心中的位置,如果你愿意等他长大,等他给你他许给你的未来,那么坚持下去。
可是若如电影里,原谅了77次,他说他错了,可是你能保证他真的不会再犯了吗?
结局本来没想通,后来觉得女主最后放弃了这段感情,没有第78次了。
伤害足够了,就请潇洒的离开吧。
所以,如果爱不在了,等不起了,一辈子不长,不要浪费时间了,因为我只想找一个彼此相爱且成熟的成年人一起携手走过此生啊。
愿你我能遇到一个成熟的爱人。
第一次想要好好写下影评的电影。
被推荐情侣来看,第一幕更多就是贴近生活,然后电影以女主视角讲述了他们在一起时她的男朋友给ci她带来的伤害,和原谅下的77次。
从电影里伊娃把每件惹她不开心的事情都记录下来了,有男朋友的不负责任,不成熟,花心招惹,不讲礼貌,还有生活里各种的小事。
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也能看出两个人很多次吵架时都是两个人有错误的,但是女主将男朋友的过错记录在自己的生活里,男朋友在快要结局时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没有去想女主也有不对的地方。
看到这里我觉得亚当还是很爱伊娃的。
但是这部电影非常推荐的点我觉得在于它埋了很多的伏笔,比如最开始的他兄弟觉得沙发很长,最结尾女主老板也打离婚官司,这部电影里还是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慢慢回味。
30岁的感情大多是快餐爱情,女主没有原谅男朋友的第78次,不是因为她不再爱他,而是我认为,她早就不再爱他了,就像她老板和他妻子一样,“我的妻子和我离婚是因为她外面有男人了”女主也是如此,女主的耐心可能早就已经没有了,但是她没有办法就如她母亲一样,她母亲在之前说已经不爱她的父亲但是没有办法只能将就,就好像她父亲死时她母亲跪着哭说自己以后怎么办,我无法忍受你但是寂寞和无依无靠比你更可怕。
亚当是在与女主分手后,电影在我们面前上演的一次与他人的性关系,在女主看来是背叛。
但在前几次中伊娃和亚当没有分手时,亚当已经与其他女人一起看电影或者更近一步,女主看见了电影票并且也发现了男朋友的撩别人行为,之所以在电影开端有一段她看老板在与其他人调情时的邪魅一笑,就是为了告知观众女主是知道男朋友在交往时就有这种不轨行为的,但她原谅了。
d压倒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是它看见了新的主人,它以为没有一根稻草的主人,结局第78次女主没有原谅她的男朋友,我们觉得出轨才是这段感情的结尾点,但是电影想说的不是这个,女主见到了会喜欢她笑容和眼泪温度的男子,明明电影里我们没有看见女主当着快门流泪,电影里也同样消失的是那个错过航班的晚上,那个亚当去找她的晚上。
我不知道导演究竟想说什么,他想传递什么,是婚姻便是依靠的将就,还是十年的时间是爱情是将就是新的开始来临我终于可以逃走,还是你应该早点来珍惜我的。
错明明不是一个人的,我却只想为自己辩白。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