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再生号

再生號,Written By

主演:刘青云,林熙蕾,阎清,谷祖琳,曾雅琪,黄文慧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09

《再生号》剧照

再生号 剧照 NO.1再生号 剧照 NO.2再生号 剧照 NO.3再生号 剧照 NO.4再生号 剧照 NO.5再生号 剧照 NO.6再生号 剧照 NO.13再生号 剧照 NO.14再生号 剧照 NO.15再生号 剧照 NO.16再生号 剧照 NO.17再生号 剧照 NO.18再生号 剧照 NO.19再生号 剧照 NO.20

《再生号》剧情介绍

再生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8年11月11日,汤有亮(刘青云 饰)一家游玩途中遭遇严重车祸,汤当场身亡,妻子程希文(林熙蕾 饰)和一双儿女侥幸逃生,只是女儿汤乐儿双眼从此失明。转眼十年过去,时间并未治愈汤氏一家心中的创伤,他们久久沉浸在失去丈夫和父亲的悲痛之中。乐儿(阎青 饰)不愿母亲继续折磨自己,她尝试着将一家人的经历写成小说,而书中的情节和现实截然相反。在小说里,乐儿和母亲、弟弟死于车祸,父亲则活了下来,成为一个由菲佣照顾起居的盲人。父亲相信鬼魂的存在,时刻期盼与妻儿重逢。死去的乐儿在另一个世界当上了小孟婆,她利用手中的职权让母亲和弟弟重新回到父亲身边。汤和妻儿心照不宣地享受着失而复得的幸福生活…… 乐儿的小说让母亲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一家人的生活终于步上正轨,然而一场残酷的灾难不期而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穿越时空之明月郡主了凡的故事美人为馅阿尔卑斯看台的外缘站在你的角度看我第二季天生不对白色杀机2桃花依旧笑春风失控的校园传说的拳头黑色孤儿:回响熊爸熊孩子不夜城儿女一箩筐故事游戏爱我中华我们的青春岁月我的初恋女孩进击的皇后2音乐大师暗金烂狗2狂怒女同志吸血鬼杀手夜半凶铃最后的旅程尸体完美生物今晚带我回家镇魔司:苍龙觉醒

《再生号》长篇影评

 1 ) 小说

在小说里,我选择死来宣泄;现实,我选择生,跳回了天台。

这一分钟,我好了很多;我知道下一分钟又会很伤心,很痛,我知道这是必经的阶段,我叫自己尽力,要一天比一天好。

有多长命,活多长命,有多好,活多好。

 2 ) 补记:删繁就简与删简就繁

《再生号》虽然是多层次叙事,假想与现实不断交错,至最后让观众几乎分不清什么时候为假想,什么时候为现实,但在很多情节发展上保持直接而简洁的叙事风格,枝蔓的情节基本上不延展,车祸如何发生如何善后,人家的阳台为什么垮塌,观众不得而知,因不重要。

重要的只是关于生死和人鬼的话题,于是电影开头,一家人在车中的谈话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画面出现之时,已是一家人翻倒在车内,而紧接着的还是关于鬼的话语,melody始终不知道到底爸爸是否相信这个世界有鬼。

这自然是一个铺陈。

所以后面的情节推动地很快,只突出妈妈的伤心和小孩子的长大成人,然后到墓地一景,已是十年后。

但妈妈一如当年一般,痛哭失声,再次暗合主题,预示这一家人对故人的执着,方显出后续情节绝非生造。

不过几个场景的变换,melody开始写小说,电影迅速进入正题。

这时,我们可以感觉到电影的节奏又慢了下来。

爸爸的房间是现实中一家人房间的再复制,窗外的缆车都一如现实中的存在。

电影缓缓展现melody笔下的爸爸的世界发生的故事,同时也让我们继续感受到现实世界的进行和情绪的变化。

所以妈妈又有了笑容,家里又有了鲜花。

为了强调写小说给一家人带来的变化,韦家辉仅仅只用了一个场景,就是两个充满鲜花的世界,一边是开朗起来的妈妈带给家里的喜气,一边是女儿在小说里表达她看到妈妈转变的喜悦心情。

鲜花又是下一个阶段的伏笔,可谓一箭双雕。

情节急转直下,突然妈妈和弟弟也死了。

这里编剧们做了更为简单的处理:死讯由警察带来,melody大哭一场,然后电影又快快地进入了虚幻世界。

可以看得出来,整部电影,虚构情节占了至少三分之二的篇幅,关于现实的描绘反倒像是每一次虚幻世界里故事延续的过渡而已。

这样的安排很好地配合了思念中的再生之主题。

失去所有亲人的melody早就失去了能够坚强生活下去的勇气,起码暂时是。

她必须要选择马上进入一个虚拟空间来排解悲痛,又可以使亲人在假想中重生。

而且在这样的世界里她可以生也可以死,甚至用死换回妈妈和弟弟的生命,或者再次回到爸爸身边照顾他。

一切的假想不过是在告诉我们这个女孩于生死之间不停地犹豫着。

在这一个部分,编剧们似乎不再懒得言说,而是极尽能事地把情节颠过来倒过去。

结尾亦是如此,一个之后尚还有下一个,直待真作假时假亦真,观众才迎来的最终的尾声。

电影便很干脆地结束了。

女孩活了下来,这是最好的且是最应该的结局。

 3 ) 韦家辉机械的精巧

韦家辉的《再生号》感觉好复杂,有多层世界,真有一种“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之感。

但影片内在的逻辑联系是有问题的,而且不能构成一个情感顺畅的整体,从剧本的角度来讲,原因出在哪,且听慢慢分析。

为了跟之前《我左眼见到鬼》这样纯粹的鬼片相区别,韦家辉很聪明的先设置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爸爸死去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盲女儿写出来的小说世界,在那里爸爸一个人幸存了下来,但他盲了。

粗看上去,这就如同两个平行世界,但不是那种角色俱在,身份变动的类型,只是让“车祸,目盲”这些元素成为两个世界共通的部分。

如果两个世界互不干扰,自然相安无事,但盲女儿偏偏还是要在书中设计鬼这一元素,并且是假借书中幸存的老爸之手。

于是再添一个父亲书写的世界,那边鬼的故事又一次上演。

这样子一来,三个世界,真是好复杂。

本来只是一个用写小说来疗伤的故事,但故事中的老爸也在写故事,而且这个老爸也不觉得自己是被女儿操纵着写了故事。

开始时相安无事,进展顺利,现实生活中这个残缺家庭成员心中的伤痛在慢慢恢复。

但接下来又发生一起惨剧,老妈跟弟弟也出了意外,这是个转折,同时也是整个故事产生问题的开始。

两个世界中微妙的对应,无疑是戏剧性最强烈,最容易出彩的部分。

现实中妈妈弟弟死了,小说世界里一定也要有人死掉,但因为小说中家庭成员只剩下了爸爸,总不能让爸爸死掉,于是就轮上了那个凭空产生的菲佣出事。

在爸爸写的那个小说世界里,菲佣被吓跑了,但在爸爸幸存的世界里,她还在帮着摆花。

在这个情节点上,我不免有疑问,菲佣死了,为什么爸爸要那么悲痛欲绝?

爸爸是盲女儿笔下的人物,女儿在现实中失去亲人后的悲痛情绪转嫁到笔下的爸爸身上,这没问题,但不应该以现在片中这样,只是因为死了一个菲佣。

韦家辉好象忘了女儿才是主笔,女儿悲痛欲绝时再写小说,会去写父亲痛失一名菲佣吗?

编剧迷失在全知视角的元素对应中,却忘了片中两位盲作家的主次关系。

从这一刻起,故事其实已经乱了套,编剧没准也有同感与担心,接下来女儿说,在小说里要发生什么就可以发生什么,没有命运没有偶然。

其实这可以被认为是编剧当时的真实心境,也等于宣布编剧接下来能任意改变生死与剧情。

于是有了盲女儿去见盲父亲的情节,这样两个世界里的人接触,只是因为女儿说自己要挑战死神。

当两个世界的界限被任意的打破,不同性质的角色想见面就能见面时,故事内在的张力其实已经消耗殆尽了,编剧只是陶醉于两个盲人见面时的戏剧性场面,以及那种如同《人鬼情未了》般阴阳两隔的特效画面。

还是让我们暂且从银河编剧的误导中纠正过来,把思绪理清楚吧,主体情节很简单,一个盲女儿在面临两次失去亲人的情况下,她是去求死还是求生?

而她笔下的盲爸爸世界接下来应该发生什么?

其实妈妈和儿子不应该那么早以“鬼”的身份出现在爸爸身边,特别是儿子竟然是以狗的形象出现,只是为了反复呈现镜头角度一变,人狗之间切换的效果。

现实中妈妈与儿子出了事,盲女儿悲伤,而她实际上已经处在假想中的盲爸爸相同的位置上,就是亲人全部死了,只余下她一人,这时从她的角度来讲,她要继续小说,会怎么安排书中的爸爸呢?

是让他再失去一个凭空生造出来的菲佣?

还是虽然内心痛苦,但庆幸妈妈与弟弟终于去那边跟同样意外致死的爸爸团聚了,虽然那是上天的安排,而不是她笔下的功力?

如果按正常的情感逻辑来讲,自然是安排后者,而绝不可能是影片中为了造成两个世界对应,而设计的前者。

妈妈与弟弟设计与爸爸的偶遇,然后以其他的身份介入爸爸的生活。

爸爸甚至开始慢慢爱上了妈妈扮演的角色,虽然内心对死去的妈妈还有强烈的感情。

盲女儿在书中编织着爸爸迟到的幸福生活。

她越写越动情,把妈妈与弟弟之前的一些生活细节写进了小说里,情节上有了漏洞,书中的盲爸爸开始发现问题,他开始对身边新出现的这两个成员产生了怀疑,并最终了解到这是妈妈与弟弟的“鬼魂”,而他自己也是女儿书中的角色,这种独立意识的产生,才是顺理成章的,而不是让爸爸很生硬的闯进女儿的现实世界中,从而进行根本不可能有结果的终极对话。

女儿也发现了之前章节里的漏洞,她想补救重写,但心神已乱,她越是想编织另一个世界里家庭幸福的景象,越是顾影自怜,丧失生活下去的信心。

她慢慢设想自己也应该去另外一个世界,与家人团聚。

这种求死的意识,可能是托梦给了小说世界里的爸爸。

已经知道自己是谁,并且了解整个事件来龙去脉的爸爸,已经不再是女儿笔下那个机械的角色,而是有了自己的声音,现实世界里女儿的盲文小说自动在续章节,凭空出现盲文的字点,而这就是小说世界里爸爸传达出来的信息。

爸爸劝女儿,如果自杀的话,她根本不可能与家人团聚,因为其他家人都是意外致死。

故事进行到这里,盲女儿应该如何解决这个生死难题呢?

影片中她用来选择生死的办法,就是在天台边转圈,让老天代她选择是生是死,其实这跟银河电影常用到的抛硬币是一样的道理,最夸张的就是《暗战2》里林雪没完没了的扔硬币,银河的片子似乎有一个固定的公式,有些元素必须存在,最多只是改头换面一下。

我还是顺着刚才的思路继续下去,盲女儿想死,但又不能被认为是自杀,绞尽脑汁,方法似乎只有一个,同样是从银河电影里找出来的元素,就是郑保瑞的《意外》,当然在我看来,《意外》借鉴了《死神来了》中的设计概念,把不出场的死神置换成银河演员团队。

盲女儿找到某个团队,模拟意外,想骗过死神与孟婆,使自己不被当成自杀者处理,这样就能与家人团聚了。

爸妈还有弟弟这时了解到女儿的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意外”设置中,比如像《意外》中的玻璃下坠,太阳光反射造成的车祸等,进行破坏,让女儿一直死不成,而在最后破坏一次电车触电的过程中,逝去的家人与女儿第一次正面对话,希望女儿能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而不因一时的情感软弱而放弃。

上面这样处理,至少在我看来,是尊重了盲女儿第一小说主笔的地位,整个故事是有一条严谨的情感逻辑线的,就如同《蝴蝶效应》,虽然情节在不停的归零重来,但因为主体设置很清晰,所以不会让人感到生涩。

而《再生号》是为了繁杂而繁杂,爸爸笔下的那个世界有点多余,而且把大量的特效用在营造真正的“鬼”世界,生死簿之类的玩意,更是浪费了之前的细心铺陈,而让故事峰回路转后,又回到了一般鬼片的套路上,真是非常得不偿失。

在内地看过很多西片的影迷眼中,韦家辉确实是香港影坛少有的不拘于传统思维,会玩西式技巧的人物,从而对他推崇备至,但冷静分析下《神探》《再生号》,前提构思都不够明确,没有一个可以不断扩展的创意内核,而为了展现复杂,刻意的将不同元素反复碰撞,再加上幽默感欠奉的老问题,导致整体呈现的状态,也只能用“机械的精巧”来形容。

特别是对于鬼这个元素的情有独衷,看来是香港导演的通病,徐克拍《深海寻人》,有很好的水下摄影科技突破,有心理惊悚的故事概念,本可以完全不用鬼来搅局,但徐老怪在这点上同样不能免俗,从而导致臆想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转换显得无比生硬,无论是内地版还是港版。

 4 ) 一般仅仅是一般

其实要说主线很简单,女儿为了让失去爸爸的家庭振作起来,在自己的笔下复活了父亲,然后妈妈和弟弟因为事故也去世了,最后女儿在讨论自己应该死还是活。

这样看来还是比较明白的,不过导演或者编剧把各种现实和虚拟给穿插起来,比如女儿书中的父亲,女儿书中发父亲笔下的世界,然后女儿跟书中的父亲,等等关系搞得错综复杂,我想去电影院观看的观众大多不是为了研究编剧这个剧本多么的复杂和深度去的吧,大多是为了娱乐,当然不排除追星去的(包括追主演、导演、编剧等),我想没有多少人会在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将这个电影真正搞明白,看过的人大多会在搞不明白剧情的情况下被亲情感染,因为是个人就能看明白这个是说生死离别的事情,于是这就可以了,足够了。

不过,这样编剧和导演精心构架的剧情和内涵是不是就浪费了?

编剧和导演在搞什么,以为观众都是聪明绝顶的人?

短短数十分钟就可以搞明白?

当然可能我们做观众也不合格,没明白编剧和导演的深意。

当然的当然可能是我智商不够,只有我自己没看明白而已。

不过还有最后一个可能,导演和编剧就没希望观众能明白,纯粹的自娱自乐而已……

 5 ) 文字,最低成本造梦机。

每一个曾经写过小说的人,都能理解汤乐儿站在天台,选择to be or not to be的反复无常。

不一定经历电影里这么戏剧化的历程才能含恨执笔,我们这些写故事的人往往是嫌活得不够戏剧化。

穿不了华服,享不了佳肴,经历不了生关死劫的爱情,参与不了风云变幻的时代。

刚刚被一碗泡面打发好的无聊午后,有什么比用几个方块字满足自己的荒谬梦想更安逸呢?

文字,最低成本造梦机,只需要一台电脑,一台打字机,一张纸一支笔,甚至只是你不断编造不断记忆的脑,一个如你所愿的世界就由此展开。

在这扁平的,只有黑白两色点线面的世界里,无数光影斑斓的点被瞬间触发,链接到一切类似的视觉、嗅觉、听觉的美好记忆,凭空建造起只属于你自己的专制王国。

没有哪个小说家在自己的故事里不是君王,没有哪个小说家不曾全心代入成为主角的快感,在那一瞬间什么贫寒、卑微、孤独或彷徨都不再重要。

所以说小说家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但终究还是自以为幸运的。

否则不会有九把刀念着东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写出杀手系列和猎命师传奇,不会有单亲妈妈 J.K. Rowling蹲守咖啡馆角落写出哈哈哈哈哈哈哈,不会有你和我放着油腻的碗筷和脏衣服不管,把泛着油光毛孔粗大的老脸凑近屏幕,继续编造与这个纷扰世界格格不入的童话与神话。

 6 ) 如果你很闲请看此片 如果你闲得蛋疼那么请细细品味

此片值得提起的怕就是穿插的时间平面 或者说多个小说世界属于在故事层次或者说平行世界上玩花样的题材 不常看此类或许觉得很屌 但此片在这类作品中绝对泛泛而已 前段两边各自写故事时情节紧凑 吊人胃口 但接下来故事发展急转直下 妈妈弟弟死光光 下来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给人的感觉就像吃完了一道很是开胃的小菜 正等着大餐上桌 waiter却告诉你 您这道菜就这样 that is it 除了层次穿插到接近尾声时一度让人有点意外(简单的说就是开头结尾是现实 其他交叠都是在小说中体现的 全片基调是完全的现实世界 鬼神全无) 没有其他可以让人回味的主题如果说是想传递对亲情的不舍和死者的思念之类 用这样的方式未免有些哗众取宠 故事上的空洞让背景框架喧宾夺主简单的说 "老套的概念"+"空洞的主题" 不值得过多品味也难怪下片如此之快至于有把此片当"神作"之说的 我只能说那一定是枪手--为影片或者为自身如发自肺腑 借用另一位豆友的话:"你丫写评论是用屁眼思考的吗?"在致过度解释症患者 祝您蛋疼好

 7 ) 韦家辉无敌了

刚看完,很想说几句。

跟想象中一样,再加上前段时间见到老杜对韦生的吹捧,我觉得这是个典型的“编剧实验作品”。

韦生拍这个,就是为了挑战自己的剧作能力的极限。

这下好,在香港的这个领域,他是彻底无敌了。

(当然以前也算无敌)有的人反映这次韦家辉编剧本有点走火入魔,我也稍有此感。

感觉是有点“为结构而结构,为层次而层次”。

但这种挑战自我的态度绝对值得尊敬。

通过这个电影,我也更加肯定,韦家辉就是个百分百的编剧人。

作为导演来讲,水准仍有欠缺。

跟以往他跟杜琪峰合作的电影相比,这片子的视听手段确实平庸了些,当然他的追求可能不在于此。

而单从整体故事上来讲,总感觉还差些力度,我们只会对剧本的精巧而叹为观止,但依然感觉欠缺了那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我觉得这跟他讲故事的手法过于直白有关。

尤其是旁白起到了很不好的作用。

感觉整个电影一直很想让观众感动,但总是差一点劲。

我想这更多的是属于导演功力的问题,跟剧作关系不大。

但尽管如此,爸爸打手心的时候我还是掉泪了。

但我显然还希望得到更大的打动。

影片的最后高潮并没有凝聚起预期的力量来,于是让整个影片显得较为小气了。

比较一下我刚看完的《母亲》,那个结尾简直是绝笔,令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当然不知道是不是我对韦家辉要求有点高了。

不过我个人觉得对这种的自己的领域拔尖的人来讲,要求再高也是应该。

另外我觉得影片阴间的设置有点俗套,不过倒算是符合民间特色的。

空中搬家一段相当浪漫。

最后我想说,韦家辉和杜琪峰真是绝配。

一个编剧,一个导演,一个搞故事,一个玩视听,都在自己的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求新,永不疲倦。

而且两个人又彼此了解,互相欣赏。

所以两个人的合作迟早会成就真正的杰作。

《神探》就是一个证明。

 8 ) 花活儿,离深刻尚远

刚看完,一个感觉,这片儿从头到尾都是在玩一个情节编织和逻辑交插的技术活。

如果有人硬要对我说这电影在阐释生死的主题上表现出了怎样的深度,对不住,我只能抱歉的对你说,我没感受到。

一直感觉,韦家辉只要是在脱离杜琪峰单干的状态下,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难以克制的‘轻飘感’,也许较二人作品浪漫有加,但却失去了之前的某种厚重。

倘若把《大只佬》中依托佛家思想表达出的理念,看做是从传统之树长出的现代分枝的话,那么,《再生号》中类似《千与千寻》式的想象力,不得不说,已经成了一种和创作者所处传统血液失去联络的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尽管,当然,它依然好看。

 9 ) 我认为女主的妈妈和弟弟也是死于98年的车祸,开头和结尾的她都是孑然一身。

  直接说吧,我认为真正的现实是MELODY的家人在98年那场车祸里已经死光了,只剩下她一个人,所以她把她的思念写进了小说里,可是越写层次越多,越写越悲伤,家人仍然在小说里不断死亡,,以至于她自己的精神接近崩溃了,靠写小说来逃避现实反而让她更加痛苦,(她的小说结构本来像电影十三层凶间那样一层层的分下去,可是到后来空间之间也开始来回穿越,甚至创造出新的空间,每个空间的MELODY的结局有死有生,其实都是女主在小说里对自己思想的投射【比如每个死去的MELODY都是代表了她失去亲人的痛苦,而孟婆的存在则是代表着她思想之中的理智成分(也可以说成是自我安慰,因为失去亲人的人总会希望往生者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理智是痛苦的人能活下来的重要因素】,里面设定的多种选择表现她现实中生或是死的矛盾心态。

即便她在小说里的多种选择都有了结果,似乎看开了生死,可是在现实中她仍然需要作出选择,就像开头结尾表现的那样,到底跳还是不跳),最后她终于放下执念决定活下去了。

天台上那一沓草稿已经说明一切了,所有的情节都包含在里面。

有个暗示大家应该注意,最后孟婆的再生号一起带走的是爸爸、妈妈、弟弟三个人,这辆跨越几个空间的再生号带走的其实是女主头脑中不承认现实的部分(在她小说的几个空间之中,有的是妈妈和弟弟死了,有的是爸爸死了,综合起来看她的家人其实一开始就全死了,她只是不愿承认全部事实罢了),在她所写的诡异莫测的小说里创造出了家人团聚的场面,这是她十年来一直希望看到的场面,其实也是在说明在现实中只剩下她一个人。

另外妈妈和弟弟的死法有点超现实了,不是说阳台砸死人的事情没有,而是说这种事概率太低,比车祸要小得多,更像是小说的写法,代表了女主对于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无奈心态。

最后的台词也具有对应关系,“①小说中我选择死来宣泄,②现实中我跳回天台选择活着;当初我和妈妈、弟弟写小说疗伤(这里是指第一小说空间,对应①句),现在我写小说为自己疗伤(对应②句)。

”  顺序就是:98年车祸导致女主家人死光光,她盲了,女主开始写小说,在小说中她的妈妈和弟弟还健在,只有爸爸死了,于是小说中的女主又开始写小说,在小说女主的小说中,全家只有爸爸健在,于是女主小说中的小说中的爸爸开始写小说,这是最开始的三个小说空间,第一个小说空间是女主、妈妈、弟弟的空间,第二个空间是爸爸和菲佣的空间,第三个空间是爸爸和3个鬼的空间,随着第一个空间妈妈和弟弟的意外死亡,导致了下面空间的连锁反应,第二个空间的菲佣死了,第三个空间三个鬼都没了。

于是第一空间的女主创造出第四个空间,那里的她穿越到第二个空间想和爸爸在一起,第二和第四空间甚至发生了重叠,爸爸、妈妈、弟弟掉到了第五空间,也就是孟婆的空间,妈妈爸爸弟弟被孟婆劝上了再生号,第五空间可以穿插到其他空间(除了第一个空间,因为孟婆空间是第一个空间女主创造出来的),第四空间的女主被孟婆赶回第四空间,跳楼自杀,为了与之对应,女主又创造了第六个空间,这个空间的女主和第一空间的女主各方面遭遇都一样,只是第一个空间女主为自己创造出来的不同选择,第六空间女主自杀被再生号救起,获得了生活的希望,有一个长镜头由下而上,正是已死的第四空间女主和决定活下去的第六空间女主,以及站在天台上正决定跳不跳的第一空间女主,这个镜头最能说明这三个女主都只是存在于小说世界,当然,第一空间女主最后还是跳下去了。

死亡顺序就是第四空间女主跳死———第六空间女主被再生号救起,决定活了下来———第一空间女主写完这一切之后仍然跳了下去———现实中的女主跳回天台,活了下来。

小说里的女主死几次都没关系,最关键的是现实中的女主最后没死,之前的一切情节都是小说的幻想和推断,这部电影只有开头和结尾是真实的。

  

 10 ) 徘徊于生死之间——八又迷影组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电影的整体格调向多元化发展。

银幕上最高调的江湖人物不再是张扬自信的赌神“高进”,而是性格、形象莫名其妙的“尹志巨”;《古惑仔》系列电影票房一路下滑,连剪辑节奏都变慢了,“陈浩南”的老大告诉他:“做人要低调,做生意要高调。

”监制表示:哩种票房状况?

高调?

其实不止是他们,亚洲金融风暴过后,几十年来被视为理所应当的繁荣和增长居然出现了停滞!

港人自信退潮,取而代之的是被压抑、被操纵的绝望情绪。

人们不再有书写当代英雄,转而寻求对自身精神世界的精细化探索。

曾经的城市偶像,现实中的大哥们……怕是都去做代购了。

天空一声巨响!

银河映像闪亮登场。

银河映像以类型片见长,讲述的故事也五花八门,但无论是黑帮内斗、警匪游戏、恋爱男女乃至贺岁喜剧,都表现了在宿命的操纵下,人生有多么的荒谬无常。

在影片中越是“用力做事”的人物形象,就越是暴露出更多的弱点,最终也会因失败而陷入迷茫困顿。

因此,“宿命”就成了银河映像电影里的核心主题之一。

无论是用尽全力也未能拯救李凤仪的了因大师(《大块头有大智慧》),还是慧眼识人却逼疯自己的独耳神探陈桂斌(《神探》),这些天生神奇的主角们在影片最高潮时,都只能主动或不主动地选择“放下”。

了因大师,我们用一个牌子的拳套诶而我们今天带来的这部《再生号》,则是一个“放不下”的故事。

“爱,让死去的灵魂在思念中再生。

”死亡,是人物在情节中遭遇的最为极端的情境。

人物在面对死亡时,往往迸发出最激烈的反抗,充分展现人物性格。

“杜韦游”三驾马车,都十分擅长利用死亡。

《暗战》里的张彼得只有四天生命,与何尚志之间的巧妙周旋就是他生命的挽歌;《非常突然》中,重案组全班人马在两个土包子劫匪的扫射中瞬间全灭,突出了命运中必然出现的偶然性。

最帅的刘德华,最美的蒙嘉慧而在本片中,死亡不过是一扇跨越阴阳两界的门,人在死后依然在幸存者的思念中鲜活地存在着,作为神使的“大小孟婆”不仅衣着鲜亮卡通,还会犯一些蠢萌可笑的差错。

死去的人,不仅不会对生者造成伤害,而且还会通过强烈的念力守护生者,最后甚至进行了“物理性”的干预。

通过这些机巧,观众可以认识到:死亡并不是命运中最可怕的遭遇,最可怕的遭遇实际上是相爱的人阴阳两隔。

原本相爱的人被强行分隔在不同的世界里,因为对死者的思念产生了死者的鬼魂会回到本位面与其相会的幻想。

而这种幻想又因为虚实难辨越发令人焦灼。

无论是生者本人,还是生者所虚构出来的死者鬼魂形象,都因为这种“放不下”对彼此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向往。

生者对尘世已毫无兴趣,沉浸在通过“写小说”来缅怀往生亲人的虚构世界里。

而死者在虚构的世界里,则因为放不下对生者的思念而迟迟不愿转世投胎。

因为投胎,意味着了却尘缘,意味着要在自己亲人的思念中永远消失,意味着这个故事的终结。

所以随着双方在“小说”中互动的增强,双方之间的思念不仅没有稍稍平复,反而越演越烈,以至于通过自杀来放弃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生命。

唯有此道,至少能在宛如儿童剧舞台的萌萌哒阴曹地府里相聚。

至此,亲情的价值在寂灭中得到真正的实现,阴阳两隔的相思之苦才会被真正“放下”。

在这部影片中,死亡又一次作为“宿命”的载体出现,但是跟银河的那些“黑色”题材所不同的是,意义和价值并没有得到消解。

通过在生与死之间的徘徊,并没有让个人意志在荒谬中扭曲和崩塌,而是用一种略显阴沉的方式实现了救赎。

和其他“银河”电影一样,“宿命”在这部电影里是人力无法抵御的,但也正是通过演绎着命中注定的死亡,“亲情”这一价值更显得宏大而不可磨灭。

众所周知,本片使用了“层叠套娃”的叙事结构,韦家辉也因此一部封神。

他被视为香港最优秀的导演之一,这话说得有点大;但要说到他被视为香港最优秀的编剧,没有问题。

作者通过对故事使用复杂的顺时时序反复书写来表现人物之间强烈的情感纽带和宿命主题,并加强观众的无望感和对时间的感受。

同时往往在一段轻松自如的亲情描写之后制造突如其来的一记重击!

用偶然性引导故事进入另一“层”故事。

这种精妙的叙事结构与大量的隐喻相结合,创造出一种似真似幻的美学意境。

在各层“小说”里,提供主视角的“父亲”和“女儿”在相应的世界里都是盲人。

盲,一方面喻示了失去亲人的巨大创伤,独活于世孤苦难当;另一方面则说明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已对尘世封闭,一心探索和往生亲人的精神联系。

在屋里摆布鲜花像极了墓园,代表了灵魂伴随着投胎真正寂灭。

屋外往来不绝的缆车,其实就是往来于阴阳两界的灵魂摆渡“再生号”,不仅在剧情中承担着将灵魂从阳间运到地府,也要从地府将得到救赎的魂灵拉到人间的任务,也在关键时刻,让两父女穿过虚拟世界相遇。

既促进了美学风格的形成,也起到了叙事作用。

即便是落魄,也不会沉沦!

最后,还要赞扬一下导演的选角眼光和普通市民刘生的精彩演出。

如果说在港片的黄金时代,能够代表香港的男人就是张国荣和周润发,那么在能够代表“银河”电影的就是刘青云。

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虽然也有经费不足、条件简陋的问题,但无论多么草台班子,书写出来的篇章永远是铺张扬厉、文采斐然。

银幕上展现的都是英雄豪杰,即便是《秋天的童话》里窝囊落魄的“船头尺”,也是爱得投入、爱得果决、爱得有魄力,绝非今日小妞电影里的男跟班可比。

而“银河”电影,描写的都是生活在香港这座城市夹缝里的小人物,宿命无时无刻不在拿捏他们的要害,所以他们委顿卑微、亦正亦邪。

这种前提下,刘青云瞪着一对铜铃般的大眼,一脸阴沉地登场了。

他既不高也不帅,沉默寡言、生人勿进,似乎随时都会爆发情绪。

但正是因为他这种平凡的外表,才能够演绎普通人的情感,让观众一看到他就产生强烈的共情冲动。

特别是他对着警察高喊:“點解又係我屋企!

”的时候。

本文系青岛“八又迷影组”第81期(2018年4月14日)放映活动影评,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又”,请勿随意转载。

青岛放映 | 青岛站81期《再生号》

《再生号》短评

可以道别,可以再生。有点温情,有点励志。

4分钟前
  • 开树的花
  • 推荐

形式大于内容,空有花架子

5分钟前
  • 一叶阳光
  • 还行

矯情。

7分钟前
  • えす
  • 较差

故弄玄虚

9分钟前
  • AP
  • 较差

结构复杂了点

14分钟前
  • 不过如此
  • 还行

韦先生是哲学家,要么杜琪峰找他呢?

19分钟前
  • 哗啦啦
  • 还行

墨水心+龙猫+银河映像,果然是四不象。

23分钟前
  • 阿子
  • 较差

剧本好 成败看导演

26分钟前
  • 李察得
  • 还行

竟然是韦家辉的……

27分钟前
  • Aki
  • 较差

似乎好剧本被拍坏了

28分钟前
  • 书本滑
  • 还行

缺乏调度的想象力略显单薄

29分钟前
  • 尤嘉攀
  • 还行

改变命运的盲打小说,生存或毁灭,原就是难以“改编”的命运。韦家辉挽着查理考夫曼的手,带我们一起去偷窥牛的叉!

33分钟前
  • k-pax
  • 力荐

故弄玄虚

35分钟前
  • 阿梦
  • 还行

还可以更扯一点嘛?

39分钟前
  • 挂拉
  • 较差

打乱时空的确很惊人,但是有点莫名其妙

43分钟前
  • 柴林
  • 还行

三星半 情节进展到最后很令人失望

46分钟前
  • 大麻
  • 还行

编剧强大到无可奈何的地步....

48分钟前
  • 离开了的猪
  • 推荐

没想象中那么复杂

53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想法足 缺精工细琢

55分钟前
  • ly330
  • 还行

故事的确鬼斧神工。但坦白讲,韦生独立导演的作品除了字头都欠点火候。这次太短,这款题材至少应拍到两小时,情感铺垫不足,情节发展有点生硬,推动力较弱,衔接不自然,演员演出也不够出色。幸好Xavier的配乐弥补了不少渲染力。应该多借鉴好莱坞此类型片经验。总之,韦生可以做得更好的。

56分钟前
  • 烏滌非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