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从哪里说起呢…其实每个人都在尝试与别人沟通,只是方式不同。
哥哥是个太善于言谈的人了,在他鼓励弟弟写的文章、有层次有温暖的轻轻嘱咐弟弟在送出情书后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但依然能够同时表达对弟弟的爱即可见。
但他的遭遇是:自以为母亲会跟自己讲所有的秘密,结果被母亲的婚外情照片击碎;因为自己母亲患癌而出现在医院前女友,认为本来是陪妻子生产的他也是同此遭遇;在妻子面前,沟通的渠道永远会被一个f言f语急脾气的她打断。
弟弟呢,12岁的方式自然不同于成年人,他倒在墓地、对老师吐痰、熬夜打游戏,看似封闭对父亲、同学的所有沟通通道,实际这只是他的一种沟通方式,同时他会认真给暗恋的女孩写大段关于“我是谁”的介绍,其文笔真实、自然到足以让很多矫揉造作的情诗汗颜。
但他得到的是什么呢:一个暗恋对象眼中的weirdo、一个父亲眼中的“不良学生”、“状态不好”。
父亲是颠覆以往男女关系社会权重的角色(我真的很爱这个欧洲导演的视角哈哈哈感觉女权意识他们自我反思的的确会更多),他可太想与人沟通了,他的沟通带着满满的包容和理解,不敢告诉小儿子妻子去世的真相是怕他太小无法承受,又不敢把自己跟小儿子老师的情事同步给家人,对妻子的事业和离开只能支持,对小儿子的隐瞒、对妻子和其情人步步忍让,大概是在说:这种沟通方式能够保证我的家庭还在。
至少在这部电影里,这种沟通方式没有明确对他人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但如此的代价是他总是会成为“被沟通”的最后一个对象。
妻子呢,全家的焦点、甚至是媒体的宠儿,她在做“大事业”,关注难民、战争等那些媒体中最饱受瞩目的字眼,她认为那是有价值的——至少是高于家庭生活的,她不得不为之的责任。
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与人沟通呢?
因为她就是想做那种“影响其他人(尤其不能仅限于家庭成员)”的事。
结果呢,她的那些有关“大事记”的照片,在更多时候,仍旧只是别人看报纸时甚至不会注目的内容,仍旧只是她的儿子、丈夫和情人会在意。
天啊…我们人类居然在这种“猛于炮火”般折损率极高的沟通效率中,存活了下来。
我就是反复在想,为什么选择了家庭这个单元…因为家庭…已经是我们所能够到的最小社会范围…且理应是最亲密的、最有可能收获到“彼此理解”的地方了…所以就再次感慨,如此如此复杂的文本,是怎么想到、写出并拍摄执行的啊!
我的天…但的确,文本的阅读难度越大,适配的受众群体越小…我自己虽然非常想要继续观看下去,但在家里也还是忍不住打开了手机里的消消乐,幸好听着英文而不是其他语言才得以随时跟进剧情进展。
一个额外的想法是…如果我们想做,这个沟通的题材就得讨巧…文本深浅度也最好压缩到此种级别的20%…否则…真的…将会命运多舛
欧洲片的细腻看了总觉内心有涟漪,第78分钟女主长达40秒的一个对现状的凝视,没有眨眼睛,深绿色的眸子就像定格了一样,从开始的深思到隐含着泪光,我于佩尔演技爆表啊。
尽管没有太多对交通事故其实是自杀的直白介绍,但是这一段内心独白体现了内心的孤独:家人很爱你,你也很爱他们,但是你仍感觉自己像个陌生人,就像你一直觉得的那样,你不属于这里,并不是他们不要你一起陪他们过日子,而是他们根本不需要你。
全片的核心命题出现在以母亲的声音呈现的传记作者的台词处,女主人公表示工作不是追寻的目标,而家里也永远存在着隔阂,当然这是女主角的人物自白,但其背后的意思又何尝不是影片中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自问的呢?
影片通过三个互相妨碍却又不得不在一起的家人提出这个人们深思熟虑也难以解答的问题:存在主义哲学指导的生活方式在家庭中适用吗?
小儿子对母亲和女同学的思念使他烦恼不堪,而父亲这一身份天生的监管色彩让安慰与交流难以可能。
父亲承担着丧妻之痛,出于一家之主的身份他无法向儿子袒露自己真实的情感与想法大儿子在新晋家庭的责任与往日旧情中徘徊,而无论是弟弟还是父亲似乎都不是一个可能的帮助者,睡在由父亲安排床铺和毛巾的房间里所呈现“我能替你分担”的帮助可能性反而是无形的压力,感情还是没法输出交流,起码在影片里没有可以在影片中看到的是,虽然名为家人,但主要的角色之间一直没有也无法达成共识和理解,感情问题一旦离开个人进入外部变成伦理和道德就丧失了本来的意义,家人能做的只有像小儿子告诉父亲“哥哥不是 very well”那样盲目的体谅,从现实经验来说,这样的体谅往往会因为自身的盲目和误解造成伤害而不是抚慰,当人与人的永恒隔阂被划进家庭的小圈,矛盾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难的是将这份微妙的爱的排斥表现出来,事件与情节往往只展现表面难以令人信服(即使是将摄影机架在急诊室门口,也不会发现存在主义的影子),如本片这样的个人化性格体现就是非常好的选择,特别响非常近已经做出了优秀的前例,儿子的意识流情书与幻想、父亲的回忆穿插和恰当时候出现的母亲回忆这样深入人物内心的场景远胜过台词和交流,心境,而不是故事,让观众体会到了家庭中复杂的情感流动和变化,开头分段式的小说化表达十分到位,通过这样的细节三个敏感的家庭成员立体而完整的被呈现。
除了妥当的运用情感与合适的分段呈现,许多创意的细节也值得称道,车祸的慢动作、从纪录片屏幕回到现实银幕、小儿子的画作和游戏中杀死父亲,正是创作者自身对生活的细腻理解才让这样的电影成为可能,那些人们永远回答不了的问题,正出现在这样一个个碎片的细节中,微妙地散发着每个人无比复杂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缺点,那就是哥哥戏份不够,用谈恋爱解决弟弟问题和最后的大团圆。
猛于炮火,一部该称之为诗篇的电影。
其细腻的程度令我瞠目结舌,如此优雅亦如此隐晦。
死亡尤其使人措手不及,无论是成年人或未成年,最后只能默然接受的生者,远比世界所认为的表现得更为离奇,怪异,令人心碎。
“你想过妈妈吗?
你想过那场车祸吗?
你不觉得他应该知道真相吗?
真相?
什么是真相?
车祸中没什么故事,所以人们必须编个故事出来,好让他们有所迁怒。
”从始至终未曾真正揭露的死亡真相,是留下的生者所极力逃避的伤痛。
幼弱的弟弟以沉迷电子音乐,鸟骨骼的腐烂分解,写作与孤身一人作为发泄无措与伤痛的手段。
沉默,离群,在游戏中不断射击、坠落,在无望的暗恋中撰写日常而曼妙的文字。
脚踩下的枯叶,蜷缩成一团的躯体,如此悲伤,如此无助。
初为人父的哥哥,以温驯而柔软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蓝色衣衫,新生儿,母亲的摄影成像工作室,意外发现母亲出轨的秘密,被刺伤的眼眸。
他如此使人心怜,如此隐忍以至于他之后的出轨与背叛,只让人感到无边的脆弱。
他甚至比十二岁丧母的弟弟更使人喟叹,他对父亲说母亲去世前的很多事都会单与自己分享。
他坐在电脑前整理母亲生前的遗作与弃作,想到母亲臂肘上子弹留予的疤痕。
比战争,比杀戮,比残酷更使生命战栗颤抖的,是生者仍活在记忆中。
你仍爱着死者,思念得痛彻心扉求而不得,然而时间会拉锯稀释她的存在,她仍存在,而现实会让你怀疑。
你爱她,但你渐渐不再需要她,甚至你怀疑她存于世时,你是否曾需要她。
故事中另一位父亲,用跟踪这蹩脚而心酸的方式关爱着幼弱离群的儿子。
他试图把一部分于逝去妻子的愧疚不安转移到大儿子身上,然而家中所有人对于亲人的离世皆有不同的解读和态度,处理离别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面对妻子的死亡,父亲的出轨我以为十分水到渠成,死者是否有义务捆绑仍被现实所折磨的生者?
我以为我无法过多苛责父亲的做法。
事实上,哥哥也用出轨逃避他初为人父的责任与恐慌。
或许在那个重要的,该与他妻子共同庆祝的时刻该有母亲的祝福与陪伴,心理上的缺失,与妻子过少的沟通尤其在使他苦痛的秘密无法分享之时,与前女友温存一夜是最快速的逃避方式。
分别多年蓦然闯入生活的前女友,分离多年仍存活于记忆中的母亲。
道别与缅怀的方式,狼狈到不忍苛责。
故事的最后,他们分别以碎灭而勇敢的方式与死者说再见。
再见,并不代表再也不见。
只是就像那辆不断前行的车,最终刊登在报纸上不尽人意满是谎言的报道,暗恋对象粗俗而鲁莽的行为与破灭,新生儿不可抗力的生长同面对。
死亡与记忆的力量猛于炮火。
而爱,却永远超乎你的想象。
画面这么好看的电影,你们竟然忍心打到七分以下!!
为什么喜欢法国电影,因为看过的、所有、法国电影画面的色调都非常明快,也就是好看。
《小淘气尼古拉》是第一部让我意识到这种画面质感的存在,从此审美就奠定在这一基础上。
一部以演技和画面撑起来的电影,不是导演没说出个所以然,而是本来就不是剧情向,最后电影快要结束时,才发现一家人有所谓在母亲走后彼此莫名抵触到互相治愈的过程吗?
没有。
弟弟应该是主角,因为一夜过后,弟弟想开了,流泪了,电影就结束了,青春期少年不常见却又正常的一周。
妈妈的那一段独白,很多人都有体会,在自己家里成了客人,家人好似都不需要你。
我想说,不是这样的,不要这样想,只要你在,只有你在,家才是家,不管有没有经常陪在身边。
活在世上,就是他们的牵挂,一旦狠心离开,就是一道伤口,不知道多久才能长成疤。
电影是典型的高知分子(算是?
)家庭的生活状态,现实生活里,应该不少高知分子、中产阶级家庭的家人也是这样相处的。
几乎没有剧情,接近家庭纪录片。
心酸的父亲,无奈的母亲,哥哥的出轨毫无理由,最出彩的弟弟。
被杰西苏得快要昏迷,但是,对,三观要在,对于角色出轨要唾弃。
跑去大学前女友家里约P,站在厨房前女友的右边喝水,然后局促地伸手把杯子换到左手放到前女友的左边,一左一右的动作,笨拙的可爱,把前女友几乎虚抱在怀里,然后滚床单,所以我其实不适合婚姻生活,因为这种情况下,滚了再说。
再次认真地思考,为什么要鼓励结婚啊,既然偷吃外面是常态,能一心一意的就结婚,不能的话就该怎样怎样,合法就行。
被资本主义腐蚀的我,要洗洗脑子了。
不过只是看电影,面对的是爱豆,真实世界里,能遇到我也会管住我自己。
上一张苏神本神。
孩子出生后电影最后bgm好好听,被安利Solomom Grey.
一個人的驟逝,《幻之光》聚焦於於一人,面對新生活疏離與憂傷。
《猛于炮火》野心更大,處理家庭面對母親驟逝,每個家庭角色不同年齡不同心境,甚至涉及面對外界看待死亡眼光,也許難度變高作品稍顯瑣碎。
幾乎沒有劇情推進,非常細膩研磨父子之間、夫妻之間、兄弟之間、母子之間,每個關係皆離不開死亡的陰影,對於死亡的隱瞞不願提及,不管在母親過世前與家人隔閡,還是母親過世後家人變得言不由衷,作品貫穿著疏離感。
有時活在同個屋簷下,是不了解彼此的。
雨蓓的獨白把這份情緒堆砌高峰,你愛著對方,卻達不到心中對愛的要求,越在乎越拉開距離,母親走在事業高峰,卻達不到渴望愛家人的需求,外界只欽羨你的地位,只能一直榮耀著,依循自己的熱愛,以為再走下去沒問題,但無法再繼續。
有些喜悅自己都可以騙過自己,悲與喜本來無法和襯,即使悲傷,也不想因個人情緒侵擾深愛的人。
也許劇中的母親是這樣與家人漸行漸遠,不自覺面臨離別,也來不及彼此明白。
雨蓓獨白如下:「他們不知道自己這段日子,改變多大,你要學會他們,新興趣的名稱,但一個月後,又會通通不一樣,幾天後,你開始適應這個角色,它其實不是角色,你很喜歡,他們也希望妳陪伴,他們愛你,你能感覺到,你也愛他們勝過其他東西,但你還是覺得自己礙事,妨礙他們平常的作息,你又會覺得自己走錯地方,並非他們不想要你待在那裡,但?
是他們並不真的需要你。
」
当代少年的经历有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本片故事松散,刻意虚化表现父母情感危机的实质内容,这让剧本仅剩的悬疑点毫无效果。
视听层面,故事将父母辈、兄长的情感危机,与青春期小儿子的懵懂纯爱并列,导演试图借此表达相信爱情本源纯粹的理念。
导演没能找到合适的视听基调和分配比重,家庭戏的压抑与青春戏的迷惘结合稍显跳脱。
至于剧情的新意,恐怕只有拉拉队女孩在车旁小便算的上了。
坦白地讲,这部电影躺在电脑硬盘里面有一段时间了,当初把它下载下来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它曾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导演约阿希姆•提尔。
说句实话我不是很喜欢“猛于炮火”这个名字,包括这个四字词语的所指与能指。
我对某些词语有种特殊的情感,它们对我而言不是单单这个词语通常所指的,它带给我的是滋润心田的欢畅,或是仗剑高歌的疏狂,或是退隐山林的雅逸,是那种生怕任何的语言解释都会亵渎或破坏它们给我的感觉,它们承载了我的某种情感寄托,所以它们是那种意会不言传的,它们的出现拨动我的心弦,勾起某些尘封记忆或漾起心底涟漪。
同样的道理,对有些词语感觉恰恰相反,我会觉得它们有些浮夸或喧闹。
“猛于炮火”就是这个反例,需要澄清我不是讨厌这个短语,而是不能引起共鸣。
今天早晨不知何故突然想起这部影片,就从电脑中把它翻腾出来看看。
刚才前面提到了影片的导演约阿希姆•提尔,他是拉斯•冯•提尔的一个表亲,本人非常喜欢拉斯•冯•提尔的影片,尤其是他中前期的作品,包括高度风格化的欧洲三部曲还有他的道格玛95系列,至于之后的略偏向主流的作品,我不是特别地欣赏。
当然大导演的亲戚不代表也有大导演的才华,但约阿希姆•提尔进入这个行业和所获得的资源和关注肯定不是普通人能比的,这是在全世界都通用的规则。
可能是我对于拉斯•冯•提尔作品的喜欢使我今天突然有想看一看这部影片的欲望,我相信影迷朋友们也有你们各自的原因选择去看某部影片,有喜欢里面演员的,有喜欢导演的,有的是因为影片是某部喜欢的文学作品或游戏改编的,有的是看完影片简介后感兴趣的,不一而足。
但终归我们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缘由就去观看某部电影,毕竟这需要大概一个半带两个小时的时间,尤其是生活在这个浮躁时代的我们,不会无故地浪费在看电影这件事上一两个小时,因为我们较喜欢去做更无聊的事来打发时光。
从影片的风格来看,约阿希姆•提尔并没有像拉斯•冯•提尔在题材和影像上那么的惊世骇俗,也没有那么离经叛道,整体上还是比较主流的,这一点我倒是觉得很好,电影界不需要太多的同质,风格雷同的导演,影迷希望看到开拓者,革新家或者引流潮流的人,而不是亦步亦趋的跟随者。
故事性上,此片也算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线,可能对白是英语的缘故,某些方面有着好莱坞电影的影子,但节奏更和缓一些,戏剧性相对少一些,整体上还是像欧洲影片靠拢的。
说起来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一对夫妻,丈夫杰内以前是个演员,妻子伊莎贝尔是战地摄影师,他们有两个孩子,大儿子乔纳是大学里面的教授,小儿子康纳德在中学读书。
伊莎贝尔意外车祸丧生,小儿子想念妈妈,正处在一个青春叛逆期,所以他和父亲几乎没有交流,乔内的妻子刚刚生了孩子,为了筹备妈妈的摄影纪念展,他回家去整理妈妈的遗物,故事就是由这里展开,中间多处穿插着他们的母亲生前的生活点滴。
实际上,影片一开始我们就从杰内和伊莎贝尔的同事理查德的谈话中了解到伊莎贝尔是自杀的,但影片并没有在她为什么这样做的动机上作更多的文章,而是抽丝剥茧般地向我们展开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日常,让我们去慢慢地去感受和体会,虽然观影最后它没有给我们酣畅淋漓的感觉,但被带动和感染的情绪却让我们感触更深邃。
轰轰烈烈、气势磅礴的的生活只能是高山仰止,柴米油盐、平淡乏味才是现实生活的主旋律。
再回到影片的名字,什么猛于炮火呢?
是沟通的不畅或失败。
正如《铁窗喋血》中保罗•纽曼扮演的卢克讲的台词:“我们主要的问题就是沟通的失败”。
杰内因为妻子要经常地到战区拍摄照片无法照顾家庭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演艺失业,当时实际上他可能是不情愿这样做的,但考虑到要满足妻子的志向,他还是答应了,但影片中他和伊莎贝尔的争吵中他提到了他也做出了牺牲,为她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可以看出早在他做决定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心有不甘的种子。
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开始并没有对这个影响家庭的决定进行有效的交谈和沟通,后来丈夫的不理解和埋怨也成为她抑郁的一部分原因。
伊莎贝尔长期的战地生活,让她感到对家庭责任缺失的自责,和她觉得自己在家庭角色的淡化而似乎可有可无,她更加地觉得只有在恐怖、战火纷飞的战场才让她觉得自己是活着的,她对这样的生活已像毒瘾一样无法戒掉。
她和她的同事理查德有染这件事,也如影片最后理查德对于杰内的质问也坦诚地承认-他们只是在战区出差才在一起,理查德说她是爱她的丈夫的,杰内对于妻子的出轨并没有表现出愤怒,这也是最大的悲哀。
影片中有一幕伊莎贝尔和杰内坐在沙发上,伊莎贝尔讲她做了一个怪异的梦-一个人在草地上强暴她,而杰内坐在车里面抽着烟看着眼前的一切,无动于衷,听他讲完,杰内还开玩笑地示范着问自己当时的抽烟的姿势是不是这样或那样,彼时他们的谈话和神情让人脊背发凉,夫妻间缺少沟通而形成的情感荒漠和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如此之大,超现实的画面更加大了这种疏离感,加布里埃尔•伯恩和伊莎贝尔•于佩尔贡献了炉火纯青的演技。
沟通的问题在影片的前半段小儿子康纳德和杰内之间就非常显性地表现出来了,杰内每天跟踪着康纳德,学习他玩的游戏,希望能了解他在想什么,融入他的世界,回到家尝试和他交谈,但他只是玩着游戏,当杰内发火时,他就将一个塑料袋套在头上,杰内几乎崩溃又无奈地撕破塑料袋。
杰内并没有把妻子是自杀的真相告诉康纳德,他一直讲他还小可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最后理查德的文章被意外地看到,了解母亲死亡的真相的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后来他和父亲在凌晨的一次谈话,父亲承认是自己的错,没有好好地与他交流导致今天的结局。
父母与孩子如何沟通可能是世界级难题,影片也没有给出答案,导演也知道没有一个万能的答案给世间所有的我们。
妻子死后,杰内和康纳德的英文老师汉娜发展了一段感情,但他们是瞒着康纳德的,结果知道他们在一起后,愤怒的康纳德把口水啐在了汉娜的脸上。
康纳德喜欢班里一个漂亮的女孩-梅兰妮,他偷偷地关注她但没有勇气打招呼,后来在他哥哥的鼓励下把他写的一片比较酷的文章放到了梅兰妮的家门跑开了,后来在一次聚会上,梅兰妮喝醉了,让他送她回家,中途她内急,就让康纳德替她放哨,她在一辆车后解手,康纳德看着车后梅兰妮的尿液缓缓地流过他的脚底的一幕是神来之笔,康纳德知道梅兰妮并不讨厌他,但他也清楚她约她今后一起吃饭也只是醉话而已,这一夜之间,他似乎长大了。
他领悟到之前的暗恋是无济于事的,尝试沟通勇敢地向前迈一步,结局未必是海阔天空,但也不至于山穷水尽。
大儿子乔纳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他妻子刚刚生了孩子,但似乎他并没有做好当爸爸的准备,所以当他在医院里面遇到他的前任女朋友时,似乎他和她更谈得来,竟让他把妻子还没有吃饭的事忘在脑后。
几次和妻子的通话也看出他们的感情也开始出现裂缝,他在逃避生活的变化带给他的不安,所以他去找他的前任共度一晚,转天心怀愧疚的他偷偷地离开了,后来弟弟的话让他觉得要珍惜眼前人。
乔纳同时还扮演着一部分杰内的角色,他母亲不开心找人倾诉时,是乔纳安慰着她,帮她度过难关。
他对于父亲和母亲关系的淡漠不满,但他还是把它藏在心里,从未与父亲提起过母亲的情况,直到后来父亲和他起争执时才开始发泄自己的不满,实际上杰内一直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事情是这样的。
影片最后,杰内开车载着乔纳和康纳德行驶在回家的路上,杰内看着他两个已睡着的儿子,露出会心的微笑,终于舒了一口气,但生活还要继续,还有更多的未知在前面等着他们,但不管好的坏的他们要一起肩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活中各家庭成员之间因为缺乏彼此的沟通而慢慢累积起来的隔阂,最后就如铜墙铁壁一般坚不可破,最后关头再去想挽狂澜于巨倒,扶大厦之将倾业已回天乏力。
生活的艺术就是沟通的艺术,生活的复杂性已告诉我们无章可循,只有尝试着真诚地交流,虽然过程中会有彷徨,有受伤,但相信总有骄阳。
导演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着这个家庭成员彼此的沟通困境,他没有批判,也没有板起脸生硬的说教,他更没有提供给我们任何解决沟通和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诀窍,他只是冷静地将生活该有的状态如实地呈现给观众,非常开心没有错过这么优秀的影片。
约阿希姆•提尔完美地掌控着影片的节奏和情绪,手法娴熟且独到,又一个冉冉升起的大师,期待他的新作品。
最后要提的是康纳德的扮演者戴文•德鲁伊德,在片子中他的表现十分亮眼,可以说完全不逊于两个老戏骨,真是前途不可限量。
某天清晨你发现自己身在世界的某个地方然后等你真的回到家你已疲惫不堪过个一天半天回到家计划三番五次变更你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休息你才能恢复精力了解他们的近况你能听到他们尽量保持安静等待你从房间里出来自从你上次离开后他们对自己的变化一无所知你需要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所有新事物的名字这些新事物可能一个月后又会变化那些他们曾经讨厌现在却热爱的食物几天后你感觉自己似乎融入了角色如此自然你喜欢这种感觉只是他们想要你在身边他们爱你你能感觉到当然你也爱他们胜过一切但你仍然感觉自己是个阻碍挡在他们习以为常的道路上你又一次感觉自己身处异处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让你留下他们并不需要你想起了我父亲他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去外省工作两个月回来一次,每次待一星期尽管之前和父亲积累的感情足够深厚重要的日子如中考或高考无论怎样都会赶回来陪我最大程度满足我的要求但是那些缺席的我的成长时光我希望他在我身边的时刻他都不在三年前的我会觉得用父母陪伴换物质还是值得的现在的我越来越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这部电影提醒了我关于父亲的心酸背井离乡 一个人在外打拼 远离家人那么爱我的他每次离开我们的时候 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呢人生是很苦的,如果你觉得过得很舒服,那么一定是有人替你品尝了那些苦心里的挣扎猛于炮火看似波澜不惊的面孔下有多少挣扎和心酸你都不知道<图片1>我知道 他终究会离开他会扔下我们 再次出发“某天清晨 你在某个地方做一件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这很辛苦你等不及要回到家里然后 你终于回来了你总是疲惫到达你为回家数次改变计划你追求自己的信仰 梦想和激情 然后突然有一天 你的人生也就如此了你被撕裂了 整个人从中心开始瓦解”
【只是想记录一下,感触最深的那段话某天清晨你发现自己身在世界的某个地方然后等你真的回到家你已疲惫不堪过个一天半天回到家计划三番五次变更你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休息你才能恢复精力了解他们的近况你能听到他们尽量保持安静等待你从房间里出来自从你上次离开后他们对自己的变化一无所知你需要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所有新事物的名字这些新事物可能一个月后又会变化那些他们曾经讨厌现在却热爱的食物几天后你感觉自己似乎融入了角色如此自然你喜欢这种感觉只是他们想要你在身边他们爱你你能感觉到当然你也爱他们胜过一切但你仍然感觉自己是个阻碍挡在他们习以为常的道路上你又一次感觉自己身处异处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让你留下他们并不需要你
以导演水准根本hold不住这个题材
一个精神分裂的(家庭or事业)战地记者母亲,一个沉葛在母性迷恋中的小儿子,一个试图维系家庭、给孩子创造没有精神创伤的父亲,当然还有一个精神深处试图逃离婚姻家庭责任的大儿子卷西。伴随着一次车祸,一切都浮出水面,但导演将一个阴郁的伦理情节剧,拍成了冗长的精神分析的碎片拼贴的梦呓。
和【盲视】差不多,很熟悉的感觉。
1.长时间异国工作,回家后面对家人所产生的那种疏离感、陌生感,渴望快速重新融入但疲惫不堪的身心又让自己难以为继,如此痛楚,猛于炮火;2.丧母的悲恸,导致青春期男孩的内心封闭,拒绝与父亲沟通,父子之间的关系及维系,一门学问;3.叙事手法和摄影尽显细腻、温情,挺让人喜欢。
极度失望
这对挪威导演编剧搭档所带来的第三部长片,这也是他们的首部英语片。主题一如既往,“创伤”,“创”同时双关“创作”。他们擅长交织一种视觉化的联想语言,很多时候甚至是一种强烈的主观性幻觉,赋予的纪录片式的真实感在剧情中的不同时空进行无缝对接之后,呈现出某种诗意。
不太喜欢
对于中产阶级的烂事真没兴趣
女摄影记者的自杀仿佛是一种自己仍然在他们生活中的证明。本片探讨生命与生活的关系。
3.5。反而覺得弟弟這條故事線講太多,哥哥的問題比較大。生者和逝者各自的人生難題,不是一份報紙就能解決,有些事情除了溝通,更需要時間想通;想不想得通,日子照過。生活依舊繼續,時間照樣無情。(題外話:&#34; Paul and Adele &#34; met again !! )
导演想表达得东西太多了,导致影片拍得非常乱。一边又想通过战地记者反映西亚的战乱,一边又以于佩儿这个母亲为家庭重心立足点,同时儿子这边又引入一大堆哲学虚无的概念。
视角和时间混乱地反复覆盖,原来同一段河流里亲近的人们生活被如此割裂开来,又有悬若游丝的东西联系着时空的错层。但究竟是什么猛于炮火,我还要再看再想想
实在没搞懂导演想表达啥,单亲家庭的代际沟通?
我喜欢!!!一粒微尘可窥宇宙。
不太受得了这种碎片化插叙故弄玄虚的意识流电影。好装逼
意识流拍法看着很快乐,但是这种很具象的表达拍出来会特别像看图说话,总是莫名想笑。小儿子这条线细腻动人。是仿照人的记忆的拍法,所有的思念与痛苦最后都会化为碎片在不经意间闪现。
導演,我不要男媽媽。整部片都在通過幾個角色用口頭方式講道理。講道理不是問題,但問題是用的方法還很硬,硬到讓我一邊看,一邊反思為甚麼這片當年會進主競賽?!
Very slow,细腻。安静的下午有点享受。
曾在午夜灯光明灭的车中醒来,忽觉至亲不在惆怅得一塌糊涂;清晨送女孩回家后呼出一口清冷空气,望见父亲守候一夜的憔悴顿觉释怀。一个逝去之人留给家庭成员的隐隐作痛,像午夜的街灯清晨的虫鸣,闪回眉睫绕于耳畔,不易察觉却无法抹灭。收放自如回溯了一个直视镜头泪盈于睫的女人过往,比炮火还猛烈。
对我来说太细腻太挖掘内心了,反而有些失望,毕竟它本该是个有张力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