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 我服。
到这个片子但不是他一般的风格,关注点倒还是社会边缘人。
由网开始,所有故事都是网。
看有关政治体制就会好难受,莫比乌斯 圣殇就会还好。
整个电影只有三处背景音乐,烘托很透彻* 警探国歌 渔民对党的宣誓 画面是多讽刺* 小熊戏很足 审问场面配小熊唱歌 对比多强烈* 捕鱼开始 捕鱼结束 我预料他会死的* 美元那一幕 心寒 可能保卫员料到* 高层之间对话 所有政府级都是一样的 水深* 记得审讯时的采访拍照吗 哭着笑让我心痛写不下去,好多话,难受。
中国人要敢于拍这样的片子。
电影讲述了一位渔船出现问题的朝鲜渔夫越过国境线到了韩国的故事。
片中的渔夫哲友(音)被韩国政府抓住,面对韩 国的调查官,他已 经筋疲力尽,心中顾念着在朝鲜的家人,只道出了想 要回家的愿望。
他被调查官用许多方法折磨。
韩国的调查人员真友(片 音)是唯一一位对渔夫真诚相待的人。
电影开端比较有意思的镜头,他与老婆的爱欲感情的碰撞!
再到结局之后男主不在贪恋老婆的身体,对男欢女爱没有了欲望,为什么会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谁可以解答?
始终没搞懂导演在这两个小插曲片段上的用意是在表达一个怎样的叙事手法!
或者说它的蕴意是什么!
希望大家来讨论一下这个细节,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卫星公粽号:这有两个深井冰(zylgsjb)分割线--看电影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里准备,可是,没想到金基德的新片三观竟然如此正常。
没想到啊没想到!
抛开金基德本身带有的标签,电影《网》可以算作是一部不错的剧情片,但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译名《脱不了北的人》。
朝韩关系在韩国电影中是一个经常会被用到的题材,比较经典的像是《共同警备区》《柏林》《隐秘而伟大》等等,而一般涉及到此类题材的影片,大多都跳不开谍战这个戏码。
然后就是向好莱坞看齐的枪战、追车、爆破,爽是还是挺爽的。
然而影片结局无非就是几种,韩方胜利,朝方失败;韩方胜利,朝方特工脱北归顺。
赢的人永远都是韩国。
这也可能是韩国通过对电影文化的输出,来影响世界对朝韩关系的看法。
而本片则通过一个平民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更真实更冷漠的朝韩关系。
一个生活在朝韩边境线的朝鲜渔夫(柳承范饰),意外发生故障的渔船顺流而下进入了韩国境内,一次机械事故却成了改变命运的意外。
影片大部分的镜头都集中在了审讯室,拷问、仇视、屈打成招这可能代表了一部分韩国人对脱北者的态度,而渔夫贴身警卫的帮助、相信、劝其归顺应该也代表了另一部分态度。
不管是何种方式,渔夫态度坚决的原因都只是因为自己的家人。
这也是他为什么脱不了北的原因。
影片并没有一味地去美化韩国的国情及制度,在自由及民主光鲜的背后还是有一些溃烂的伤疤,还是有很多人在为了钱而艰难的讨生活。
渔夫最终还是带着自己修好的渔船回到了朝鲜,但他只是从一个审讯室跳到了另一个审讯室,就这样成了一个里外不是人的状态。
一样的审问一样的态度,折磨的只是这个渔夫而已。
讽刺的是,所有表面化的宣传跟韩国并没有什么不同,用的也是尼康的相机。
渔夫所在这两个国家所经历的一切,千丝万缕、交错纠缠,一张无形的网就这样横亘在朝韩边境线上。
这是一部韩国电影,所以对于片中政治话题百分之百的客观实在谈不起。
南北韩保卫科办公室,人民穿着,建筑民生无一不成对比。
但金基德也通过韩国妓女的故事揭露了"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韩国官员"解救可怜北朝鲜人"的想法未免可笑。
一开始觉得对南哲宇实行调查的韩方官员面目十分可憎,到后来才发现回国以后,对他严刑拷打逼供,并私吞美元的清廉的"northkorea社会主义官员"更令人厌恶。
影片中唯一一个令人感到光明的"旁观者"竟是南哲宇在韩国的警卫。
而影片中对朝鲜讽刺最大的是南哲宇这个历尽磨难的平凡渔夫--在回到朝鲜以前还对着岸上所有韩国人高喊"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万岁"的渔夫南哲宇,艰难险阻回到家中后由于身心创伤面对老婆"不举"的南哲宇,最后没有死在韩国,竟被射杀在他的万岁祖国。
最后要补充,金基德利用李斗春的伪造间谍档案又黑了一次中国造假。
人在决定是否看这部电影时候,往往在看完导演之后,就决定了。
金基德的新片<网>,在看了两分钟之后,的确有牵着观众要让人看下去的心理。
人物形象设置比较典型,非黑即白。
渔夫到了韩国之后,第一个出现的监护小哥,真不知道有这么一颗公主心的人是怎么来当监护的,在与渔夫接触没多久之后,就用“辞职的说辞,来担保渔夫不是间谍”。
这种心理动机,让人觉得他真的是职场小白啊,本来一个敌国的身份不确定家伙,监护小哥你是怎么那么快入戏的?
另外,中间一个走心的戏里,监护小哥和渔夫大叔套近乎,说出了自己坚信渔夫是好人,是因为自己的爷爷曾经也是朝鲜人,渔夫大叔的口音和爷爷的口音很像。
这真的是什么做作、牵强的梗啊,宁愿不要出现,简直分分钟跳戏。
渔夫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形象,在刚开始的对自己国家的坚定不移的拥护,到最后再吊销了渔业从业资格证之后的一意孤行,这都是一个完整人物本身具备的心理的起伏、变化。
审讯的戏中,导演的处理较为巧妙。
可以想象,韩、朝两边的审讯都会同样的严苛、都会同样强行逼供。
相对来说,导演把在韩国的审讯时间占用了较长的篇幅,把朝鲜的审讯情节相对压缩。
因为在韩国审讯中,有各色人物出场,正、反两派人物的出现,让审讯、考察期的动作、情节过度自然。
而在朝鲜的审讯内容其实是与韩国的审讯是如出一辙的,如果再把韩国那一套再以同样的长度、同样的情节再上演一遍,观众肯定会觉得无聊、时间太长。
还好导演用“长官贪污美元”这样一个小的情节点,结束了审讯,不仅让影片在结构上更为紧凑,在情节上更是凸显了人性,可为是非常之妙。
影片中还有一些没有展开的小线索,在韩国审讯室内神秘的眼神,传递的话语是否是间谍的密钥,以及骨汤家少女出门时异样的眼神。
也许因为这就是电影,电影是现实世界的只言片语,而现实中的世界的故事,往往会比电影更为复杂吧。
虽然都说本片已经不像金基德导演的风格了,但是片尾渔夫回来的一系列镜头和语言,我还是很喜欢的,总算是没有多余的说教和解释,默不作声的动作、哭泣,一意孤行的前往捕鱼只为了家庭的生活,以及女儿拿着自己的新旧的玩偶玩乐,都给人无限的思考。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篇说了这么一句话:“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允许有人高出人间一头,也允许有人低入尘埃三尺,世间哪有什么绝对的真理,有的只是一堆狗血的问题。
这些问题编织成一张巨网,人皆困缚其中,互相嘲笑,彼此怜悯。
金基德的《网》,首次摈弃了宗教(佛教)的救济路径,将人物置于幽深封闭的人间,对其实行严厉的空间管制(国家、密室),一步步将其逼入边缘情境,一点点摧毁其生而为人的自由意志与生存欲望。
南哲宇是生活在朝韩边境的一名普普通通的朝鲜渔民,一套房,一艘船,老婆孩子炕头暖,小日子过得挺美满。
某日清晨,南与妻子鱼水之欢后,神清气爽地出门网鱼,引擎发生故障又舍不得弃船而飘进了韩国国境,不出意料地遭到了韩国当局的严密盘查。
在基本认定南不是所谓的间谍之后,韩当局负责人秉着一颗治病救人的拳拳之心对其进行“招安”,威逼利诱,设局下套。
然而价值观的霸凌并没有让南放弃抵抗,他一心念着妻女,坚决要回北边。
几经周折回到北边,又不出意料地遭到了朝鲜当局的盘问。
在韩国,南铁骨铮铮,不屈不挠;回到朝鲜,却形同木偶,懦弱胆怯。
所谓的国家意识形态,不过一面教人对自己人做顺奴,一面教人对敌人做暴徒。
结果,南牺牲菊花从韩国偷渡回来的美元救了自己一命(此处令人脑补到《国产凌凌漆》,金基德估计也想不到更巧妙的法子来黑腐败了)。
回到家中,南并没有很兴奋,面对妻子的主动求欢只能泪流满面——他,阳痿了!
金氏这次终于手下留情,没有快刀斩落烦恼根。
性功能作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一直是金氏重点审问的对象。
过去,金氏将其作为罪恶的根源,而今竟成了被迫害的对象。
从片头的主动求欢,到此时的阳痿无能,首尾呼应之下,金氏刻意书写了南哲宇的阳痿之路,揭示了人生的空间困境及其导致的精神焦虑与功能障碍。
笔力至深,令人叹服。
渔业许可证被吊销,阳痿的南哲宇终于爆发,决心跟世界拼个鱼死网破。
他不顾边防狙击手的劝阻,毅然下江捕鱼,结果饮弹而亡。
有观者认为本片是金氏自我颠覆的一部作品,以往的金氏风格在本片中荡然无存。
以我拙见,片中多少还保留着一些金氏痕迹,比如南说:“我最近可能是网了太多鱼,现在轮到我被网死死地缠住了。
”这不正是金基德一贯的宿命论吗?
佛教并没有遁去,而是演变成一种绝境中的若有所悟。
过去他把问题放在佛教之后,如今他把问题放在佛教之前。
这些问题是人生自带的原罪,摆脱不掉,消弭不了,怎么办呢?
或许只能象征性地呐喊一声:我不陪你们玩了!
五一小长假出差,来到素有“东北小江南”之称的吉林省集安市。
这座小城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却有特殊之处。
如你所见,东南边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
你所看见的山和草包括江中小岛都是朝鲜领土。
对岸是朝鲜近到你站在江这边,能清楚看见对面有朝鲜人在,天气再暖和些据说还有在岸边洗澡的。
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家。
和ta们打招呼的话,还可能被回应问好。
这样邻国的双方人民看起来相处还算融洽,实际上,始终有底线是不能僭越的。
不信你看——
横向的游艇在我们国家集安这边,利用鸭绿江的宝贵资源开发了旅游项目,就是你看到的游艇。
还有大一些的船可以承载更多游客。
但不管是船还是游艇,全部都是沿着鸭绿江横着开的。
你可以再缩短鸭绿江宽一半的距离近距离看一看朝鲜,最近的地方距离朝鲜只有大概五米。
这部电影,就是一位朝鲜渔民因为渔船故障漂到了韩国地界,被韩国海关怀疑是特务抓走,严刑拷打抓不到把柄后又威逼利诱“脱北”,艰难险阻渔民最终回家的故事。
金基徳的电影一向台词很少,相比他之前的作品,《网》绝对不会让你感到犯困和枯燥。
不变的依旧是金基徳的欲望符号,没错,即便是这样一部题材的作品,也是床戏开篇的呢:)(结尾也是我会说?
电影中的朝鲜,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莫比乌斯环,朝鲜人在无限地循环 往复 永恒的禁闭之中一代代生活。
最近在微博上看见了这样一段话深以为然:很多事,你用尽全力,最多也只能三选二。
貌美 多金 专一 的恋人。
热爱 清闲 高薪 的工作。
便利 清幽 低租 的住所。
美味 精致 实惠 的食物。
——放眼望去,茫茫人海处处都是三元悖论,整个人生就是一场大型的impossible trinity.(出自微博ID:桃知了)电影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生活着的韩国人,也不会人人都过神仙日子。
而生活自给自足的朝鲜人看起来虽幸福感更强,却也限制在国家这张大网里。
对于渔民自己,是网中捞鱼。
对于国家而言,渔民皆在网中。
而你不可逃,也无处可逃。
每次都很佩服金基德会把这种微妙的感觉拍出来,然后看完之后不断引发思考所谓要多出去见世面,就是电影里误打误撞去到韩国的渔夫,然后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井底之蛙走出之后,发现世界不是自己之前所被告知的。。。。。。
误打误撞去到韩国的渔夫,最开始对“万恶的资本主义”是抵触的,拒绝的,因为从小被灌输的服从以及归顺的思想,让他对国外一切都是排斥的。
闭眼不看,拒绝所有物质资助,在我们看来就是井底之蛙的表现,世界就只有我认识的这么大。
之后误打误撞的游走韩国街头各种遭遇,遇到家境不好被迫出来做小姐的美丽女子,善良的认为金达莱是已故老乡的女儿,还有身边一直相信他的警卫……他的世界观终究还是在他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了“微弱”的改变。
再到后来误打误撞的被认作间谍再一次被拷问,他骨子里终究还有过去的坚持,为了回到祖国不惜画押认罪,但最后知道被骗之后,加之外界舆论压力,无奈被遣送回国。
但是走之前的最后一天,不知是好奇心作祟还是知道自己不会再回到这样“充满诱惑”的国度,渔夫拿起了“资本主义”的衣物装扮好自己让自己做了一天“南韩人”!
多么讽刺!
被遣送回国之后,渔夫才开始真正意识到,原来之前被告知的一切真的都是假象。
自己原以为单纯美好的国家居然再自己看不见的地方也是如此的肮脏,不堪。
自己无意识的观念改变最后终于主宰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他奋起反抗,即使知道不能去到南韩,但是他也想死在那个比自己国家更有“人情味”的异乡。
如同和Ta的往事,结局已然成为悲伤,那你一定不想去触动回忆。
谁又喜欢悲伤的事情呢?
这是我迟迟没有打开《网》的原因。
其实,仅仅是知道它的剧情架设于半岛南北关系上,本就积郁的一个题材,被金基德铺开,不用别人剧透,不用看详细剧情,结局一定是悲伤的。
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的,冲着柳承范看吧,实在无法抵御这个大叔的演技诱惑。
从北边,到南边,再回到北边,这一路就是整个电影。
没有什么意想不到,所有事情都合情合理地发生着。
电影的揪心,在于它的代入感。
当柳承范困顿在韩国,想必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代入去想:妻子孩子在北边一定在受苦,赶紧回去,赶紧回去……这个过程,哪怕不设计任何激烈的剧情冲突,停顿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一个很大的冲突。
我也成了柳承范,焦虑地想回去。
李源根这个傻白甜,纯净得像玻利维亚的天空之境。
有他在,这份焦虑稍稍缓解了一些。
电影和生活,都害怕彻底的绝望。
有希望就好,哪怕希望磕磕绊绊。
金基德给我们造了一个假象,一个希望的假象,这个假象一直到柳承范回去,哪怕接下来的事情不出所料,然而他还是回到了落叶铺满的家。
妻子还在,女儿还在,玩具熊也带回来了。
弥漫了整部电影的阴郁,可以散了吧,哪怕生活还会一日既往地艰难,但归来团聚,不就是挣扎了整部电影的目的吗?
然而。
可以列出很多个清晰的理由,来解释柳承范最后的决绝是因为什么,但从通篇塑造的角色性格来看,这些理由不至于让他选择再次开船。
开船等于死亡。
他知道背后有枪,他知道拿枪的人会做出什么,他知道枪响后如同搓碎蝼蚁。
妻子呢?
孩子呢?
还要比她们还在身边更重要的吗?
——如果不是因为她们,柳承范已经归顺留在韩国了。
最后的选择,让我从角色中的代入脱离了出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无法理解这个选择。
金基德也没有深度接触过朝鲜人,作为编剧导演,他一路为心目中的这个朝鲜人画了一个性格肖像,最后再按照自己揣测的思路,让他死去。
死亡是最凄美的艺术主题之一,也是金基德最喜欢的烟花方式。
这一次,我没觉得烟花的升空,绚烂了天际。
✎文:@韩影书
最不金基德的一部。人物极其脸谱化,南韩警卫的温情设定反而太落俗套。最大亮点还是柳承范的演技,那段“参观”首尔的画面给我看哭了,在国家强权之下,屁民贱如蝼蚁苟且偷生尚难,何谓自由,何谓尊严,哎!
或许是他最平易近人,也是最朴素的一部,甚至连惯用的露骨塑料符号都没有几个。北朝的渔民因意外来到南韩,长期的北朝生活的思想灌输下,来到首尔,他连眼睛都不会睁开,即使他看到再繁华的首尔也会认为这是腐败的资本主义下的产物,即使全世界都在诉说着北朝的封闭独裁,南韩的自由与富裕,可是如此自由与富裕的南韩里的人民真的幸福吗?遇到卖身女的他,也只会觉得所谓的自由,无非就是卖身自由吧。“街上有这么多好的食物,好的东西,可是为什么都要被人们丢弃呢?”而一直坚守着信仰,拒绝了一切物质诱惑的他,只为回到北朝见到自己认为这世上最珍贵的家人,可是最后离开南韩和回到北朝的这两次在岸边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如此多的摄影机的在场,地下室里一模一样的不断重复的说明书,最后他连渔都不能捕了。他只想做个人而已,可是在这个世界上太难了。
金基德NB
“我只是个打鱼的,能有什么权利。”
越亮的地方影子越大。
金基德平庸之作,但依然工整,引思。
第3627-很不像金基德的片子,踩到线的普通人除了被利用就是被消灭,虽然是刻板印象,却很接近现实。
我的天 太久没看金基德还是怎么回事…这么多台次 这么直白的故事 简单来说 就是 这么 正常 的一部电影…发生什么了?!
金基德镜头下的南北韩政治。。
金基德比谁都会虐观众,痛心疾首,无路可走..这部不同于以往的情欲主题,是zz机器下人的扭曲和残酷,南韩北韩,严苛、不近人情的,被制度逼到极端化的官员,将一介渔夫死死网住,谁能想到现代仍有无法安全生活的家庭。
非典型金基德的主流作品
这部作品里,金基德的壳还在,但魂貌似没了,感觉那种灵气荡然无存,被大环境影响了?被“拿奖”的想法束缚了?感觉是后者
被迫漂过边界的他是个无辜的受害者,面对着前后夹击的致命子弹,他心里想的却只有自己的家人。人民眼中看到的是和平安宁的景象,而政治战争的受害者往往是那些最不起眼的边缘群体。冷酷无情的审讯消磨了肉身的欲望,只留下空有其表的呆滞灵魂,在那些无声无形的压迫下继续浑浑噩噩的活着。
电影开场10分钟之前才决定去看兑的票 年轻人中老人都很多 大师热度不错。太过脸谱话 尤其是李源根简直不真实 但金基德的作品还是在南北题材里算本质的。李源根的发型演技和脸奶油的出戏 被柳承范灭成渣渣了。四星柳承范和必须有的性爱镜头。
【0】爱之深,责之切。万万没想到我最爱的导演有一天也回会去拍主旋律……人物如此刻板,内核如此陈旧,属于金基德的独特艺术风格在本片完全丧失殆尽。真的感觉在《阿里郎》和《圣殇》之后,他仿佛用尽了所有的能量,后续的作品质量断崖式的下降以及他各种的“求变”也依然无法扭转“金郎才尽”的结局,就和他那些代表作里的主人公一样。或许,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意外离世不是件100%的坏事,起码在一定程度上保住了自己的晚节,让人们记住了那个拍《春夏秋冬又一春》《漂流欲室》和《圣殇》的金基德🙏🙏🙏
两场性事之间,一场荒诞又讽刺的现实,一次不那么金基德的尝试,导演没有在前几部偏执的套路上越走越远,而是回归了某种紧凑的叙事。柳承范演的很好。一个疑问,这片是Under Armour赞助的吗?
逃出一张网,投入了另一张网。网中的困兽就只能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不是以前的金基德了,碰意识形态题材就得砸。和上一部一样,得靠演员来撑起100多分钟的平庸。感觉圣殇之后金基德就不再犀利了,笔越挥得远,纸就越染得乱。可惜了柳承范。
这是金基德的作品吗?如此简单粗暴。
大时代不幸,想过个小日子也无法安生,公共利益,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