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不错,翻译傻逼,竟然扯到叶子楣,劣质“本土化”想法令人恶寒。
我一直很讨厌这种硬拗的“接地气”翻译。
电影演员台词好像是配音的,有时没对上口型,看的不舒服。
而且不同的人,为嘛都一个调子说话?
后期才发现区别。
爱情戏太生硬了,而丹尼尔上校那样塑造挺失败的,除了作为“深情的悲催的爱人”,他上校的身份说明电影本不应该忽视掉其作为战俘首领作用属性。
尽管病入膏肓。
比如他和众手下,有怎样的心境变化?
众战俘应有不同性格,心理冲突详细描绘,本片却完全忽略。
另外则是日本军人描绘了,日本军人这里可是有1.2万人哎,100多人偷袭救人成功,一定有特殊的原因在里面。
电影却只了枪突突突部分,而且日军从上到下,竟然战斗力菜的要死,很容易就死了,感觉有点,,,此片选择题材讨巧,史实自动增光,前半部分美军的筹备,忐忑拍的蛮好,但后面还有应该再补充说明的东东。
总之从电影角度看,此片本应做的更好一点。
看到有人说前半段不好,我因此差点没去看。
看完了,最后的营救固然精彩,我重点要说的是,我很喜欢前半段:第一天的铺垫和第二天的推进。
是不是更喜欢刺激的战斗?
在那种场面中,少不了英雄主义的俗套。
一对一的单挑,大快人心的对日侵者的扫射。
可是这些都不及前边“冗长”的铺垫的功力深厚,捕捉细腻。
菲律宾的闷热气候下,胜利近在眼前,却没有得知这种巨大的喜讯的喜悦和解脱感。
每个人都是低声,除了日本侵略者嚣张而败坏的吼叫。
音乐始终是克制的小号,直到结尾的记录片时间才昂扬起来。
在这暴雨之前的第一天,影片很好地把握了事件的氛围。
美国人,日本人,本来都不是菲律宾土地上的人。
如今这里的战争就要结束,他们传达出来的情绪也不一样:被关了三年的战俘:他们(麦克阿瑟)这回又要晒晒日光浴然后返回澳大利亚去吧。
美军:就要胜利了,但还有兄弟被俘虏着;而且这不是我们的土地。
日军:我军必胜!
影片是咖啡色的,弥漫着即将战败者的绝望,和即将战胜者的哀愁。
有比胜利更重要的东西,这也是影片的主题。
所以,这种氛围的塑造非常准确。
跋涉营救指挥者的脚疾,战俘营军官高大而虚弱的形象,女护士,奎宁,传达了疾病和需要救治的印象。
这里坚持着控制和坚忍,导演很好地克制了英雄主义宏大叙事的欲望,使这个电影成为一个别开生面的战争营救片。
在生命面前,那些宏大的主题反而渺小。
为什么他们会取得如此殊荣?
也许恰恰是因为——“我们不是为了获得荣誉。
”
6.5分。
怎么说这片子呢?
有些主旋律过头的感觉。
整个故事拍得波澜不惊,过于中规中矩了。
我看到最后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硬要加爱情进去,本来女猪的伟大贡献一下子变成为了爱情的无脑牺牲了。
难道就是为了把那唯一死亡的战俘扯进来??
而其他人物也基本都脸谱化严重,看起来根本就不像是新世纪的电影。
还好最后的偷袭作战拉回来点分数。
作为经典战例,《大营救》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成功的作战所必不可少的各个环节:充分的侦察及敌方情报,完美的作战计划及指挥,优秀的作战人员,良好的友军配合及后勤……拍的很好的一部片子,有点像《黑鹰坠落》,想看军事的人可以学到作战,想看战争的人可以看到枪炮,想看爱情的人可以看到感情(这点比黑鹰强:-),想看大片的人可以看到爆炸 :-D
以战争为主线,并辅以爱情,使本片传达了爱无时无刻不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理念。
营救俘虏在战争中历来是费力不讨好的差使,尤其是敌我兵力又相差如此悬殊的时候,基本上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与惊心动魄的战争相比我更喜欢温情脉脉的爱情故事,Margaret与Gibson相互爱慕,在他们心中对彼此的思念超越了一切。
尤其是Margaret,虽然她曾信誓旦旦的说,只要有一个美国人还在集中营,她就不离开Manila。
但谁都知道,她是因为Gibson才在这个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地方一呆就是3年。
当偷袭成功,Margaret满怀希望的去找她心爱的人的时候,只是看到一纸短信和爱人那苍白的脸。
斯人已逝,徒呼奈何。
人说乱世摩挲儿女情,原来乱世儿女情更深。
这部电影的用心程度真是让我特别欣慰,真的特别特别用心!
一些细节之处掌控的非常到位!
色调,光线,演员,着装,布景,全部都到了极高的高度!
这个导演的素质非常高,是个好导演!
整个画面的呈现可以表达为艺术形态的史诗,镜头内的每个细节全部构成了整个画面,平常的场面又带着冲击力,给人以震撼之感。
布景简直牛逼!
简直是部绝佳的历史再现题材电影。
看到这影评的人期望不要太高。
我只是记录自己的感受导演对景致的掌控很有见地,掌控的十分到位!
我想是剪辑和摄影的关系,神剪辑,神摄影,膜拜膜拜真是享受着每一个画面,真好整部电影透着艺术感!
灯光打的极好!
如果这部电影灯光是全素白的,整个人和背景都凸显出来,呈现一种大白天的感觉,那我绝对就不看了。
所以导演在镜头呈现上是个有追求的人“所以我在这不交朋友,这样就不会让朋友失望”这句话和以前我想的一样好看好看好看!!!!!!!!!!
能做截图的实在是太多了!!!!!!
超级喜欢这部电影!!!!!!!!!!!!!!!!!!!!!
影片开始首先的感觉就是很囧!
因为刚刚看完《人间大浩劫》,发现演中校那人就是《人间大浩劫》的主角。。。。。
这个世界真的很小。。。。。。
要说我还是挺喜欢这片子的。
首先开场的纪录片感觉我很中意。
接着就是整个片子的节奏是慢慢铺垫慢慢推进,到最后来个大爆发,特大爆发,然后再悲情结尾。
是我最喜欢的节奏之一。
最后就是音乐了,不是说这片的音乐特别棒,而是用得很恰到好处。
因为好久没看战争片了。
选择是否买它的时候想了很久,怕中了招,影响了情绪。
现在看了,我对它很满意。
记得某人说过,老美的片子总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这片子也不例外。
以120人对抗1万人之众,这显然是个预算很低、风险很大的项目。
和所有的项目管理一样,低预算高风险却要得到高回报,需要的是精英的头脑,和心存信仰的团队合作精神。
有经验未必是好事,菜鸟未必办不成事。
菜鸟有激情,容易被洗脑,习惯互相依赖,互相合作,这是这120人的心理优势。
作为统帅,要有洗别人脑的本事,要有让大家团队合作,让大家充分发挥潜能的能力。
危险的是,这个统帅居然也是个菜鸟。
虽然旁边有个老将监督和指点,但我们还是忍不住为这群人捏一把汗。
这个case不简单,这个project不好做。
当最后胜利的那一刻,我发现,把打仗的技巧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是很有必要的---平常需要不断地练习,积累知识和技巧,到关键时刻,一定要做好计划,然后坚持按计划实施,以将风险降到最低,以收获最多的回报。
不能说很好。
以二战为素材的电影,个人觉得还是《兵临城下》《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家》等给人的感觉较为深刻。
《大偷袭》这部电影是以拯救被日军俘虏下的美军为背景,里面夹杂了美国与菲律宾对抗日本的情报地下工作之间的战争(主要递送急需物资给集中营的美军俘虏),还有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
不过,看到因一位战俘企图逃走而殃及到的其他十人遭到枪决的时候,内心还是挺受震动的,我想那个没有看守住逃跑者的人日后一定会为此事而终身不安的。
[0300] The Great Raid 大偷袭2014-08-14以史实为根据的战争片一直是我的最爱。
看看导演约翰•戴尔John Dahl的年表,他在这部电影以后,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去拍电视剧,难道是在这部电影中透支了才华。
综合来看,[The Great Raid 大偷袭]不会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的[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或者[战马War Horse]差多少。
在一群战俘中,随机挑出10个人来毙掉。
这个场景中,所有人的心情如何?
我没有办法回答。
只是有些奇怪,怎么所有人都是跪地不起,平静地等待枪声想起的一刻?
天朝的电影里面,少不了要在临死的那刻,要奋起反抗一把,说不定小宇宙爆发能够干掉一两个。
05年的电影,10年前的本杰明•布拉特Benjamin Bratt在这部电影里,怎么说也是男主角一枚。
而现在,只能在[24]的最后一季里,出演一个不痛不痒的角色;而当年的詹姆斯•弗兰科James Franco如今站在了一线,有[127 hours]这样的小成本佳作, 甚至有了自己的导演作品;最菜鸟最青涩最打酱油的萨姆•沃辛顿Sam Worthington现在已经是炙手可热的票房高手了。
演员也就是普通的一份工作,谁的职业生涯都难免沉浮。
年纪差不多的年轻人在一部电影中出演同生共死的同袍,而10年以后在职场上分出胜负,这就好像进入同一间大学做同学,10年以后有人去纽交所敲钟,有人在街对面卖报纸,命运就是如此。
130:53版本。原来之前看过,开篇略嫌沉闷,渐入佳境的战争片,像我的风格玩《战争之人》。
2:500+......即便是偷袭,这样的伤亡比例也确实是非常耀眼的。也证明了时间进入45年后,日本更加是强弩之末了。
拖,往死里拖,这剧情真甜蜜拖沓。我真真恶心坏了。前80分钟和大偷袭一点关系都没有,像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我头一回等的这么恶心。
集中矛盾,很好
无聊
还好吧,剧本有点弱
剧情节奏慢
还记得宿舍人一起看了N久,太他妈久了
打不完的弹药,打不死的美国兵,真是有些厌倦了这种美式战狼。
铺垫了那么长,就最后一段打得精彩。美军一死一伤,歼灭200日本守军。
这种营救适合任何一个国家看!!更适合日本看。。日本真不是东西!!
此片与众不同的是视效质量很差,一看投入就不大。故事拍得软弱无力。
看过这段历史,当时也挺震撼的,这部电影应该是唯一一部讲述这次营救的吧?虽然这个改编太戏剧化了,但是总的来说还算不错,3.5星
我一定会回来
有些概念化,有陈词滥调的倾向
一项艰巨的任务完成的近乎完美。
越来越不排斥战争片了!
一步不落拖拖拉拉,整體無過但也無亮點。
2014/04/24 这么点屁事拍了两个多小时,铺你妈的垫子啊。 三组场景从军营到囚营到马尼拉地下党,互比拖沓和逻辑下限,让人捉急啊。就最后一段黑白历史资料片段最好看了。
这类战争题材的电影召唤的正是久违了的爱国精神,战争中忠贞的爱情、坚实的友谊、奇迹般的战术策略以及无所畏惧的勇气都由深挚的爱国情感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