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环球影业将骄傲地推出首部好莱坞主要电影公司制作,关于两名男同志,也许、可能、大概将会坠入爱河的爱情喜剧片。
也许吧。
不管怎样,他们都会非常忙碌。
喜剧天才比利·艾希纳、杰出的卖座电影导演尼古拉斯·斯托勒以及金牌喜剧导演/制片贾德·阿帕图共同打造《哥儿们》一片,这是一部在这个疯狂世界关于性、爱情及浪漫情怀,极具巧思、心醉神迷和暖心动人的喜剧片。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聊聊“自信”这件小事。
自信,可不是小事!
是一件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
一个人,拥有自信,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而且自信的人烦恼也会少一些吧!
就像电影中的男主鲍比,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满脸胡子、长得一般、有点娘娘腔的毒舌单身狗。
不能说一无是处吧,但是……就很招人讨厌!
他会在大明星给其赞助时喋喋不休的抱怨着自己的情感问题,以至于失掉唾手可得的投资;他会和男友父母初次见面时就吧啦吧啦,不停的介绍同性文化,并和未来婆婆争论,甚至还当众说出男友的隐秘;从某种程度讲,他是有性格缺陷的,自以为是、情绪化,不太考虑他人的感受。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讲,恰恰说明他特别的自信!
工作上,不仅把直播搞得有声有色,还要办一个LGBT历史博物馆。
感情上,他也不是一个完全被动的人,当在夜店和男友初次相遇、但对方转身离开时,他也会主动去问他:你什么意思?
是的,虽然他强势、嘴损、直来直去、毫无顾忌,但同时他也勇敢!
相比之下,无论从形象气质,还是为人处世都比他更招人喜欢的亚伦,则并不是个自信的“哥们”。
表面上,他长得阳刚俊美、身材火辣,具有天然散发的吸引人的男性魅力;同时又有比较正式且体面的工作。
但是内心里他却一直在压抑自己,小的时候,他特别喜欢制作巧克力,但就因为哥哥说了一句“这很娘娘腔”,他就羞于承认,甚至放弃了“巧克力师”的梦想。
还有,他明明这么帅气、男性荷尔蒙爆棚,却担心自己太无聊而配不上鲍比,他羡慕鲍比可以在众人面前演讲,羡慕鲍比那么自信,他甚至因为自卑而打退堂鼓。
但在海边的那次心灵交谈,不仅让两个“哥们”的心一点点靠近,也向观众阐释了自信的定义。
鲍比说,其实他都是装的,从小到大,因为G这个身份,总被外界歧视和否定,中学的老师、研究生的教授都说:你说话的声音、走路的姿势会给别人带来不适;甚至是最支持他的老爸,也会说: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经常提及同性的事情。
但是他依然坚定做自己。
可即便如此,不管你多么自信,当所有人都说你不行,夜深人静独自一人的时候,你还是会怀疑:也许他们说的是对的。
所以鲍比只能默默低头,埋头苦干,无论如何都要证明他们是错的!
鲍比说:自信就是你,是你自己,唯一可以依靠的人!
粗浅解读一下,也就是说:你,只有你自己!
所以,你必须相信自己!
看到这一段,有点感慨。
自信这件事,真的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容易。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我们眼中看似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人,实际上,他们到底经历过什么,内心有过怎样的挣扎,其实我们并不知道。
我们总是以为:你看,亚伦很帅、很MAN,所以他很自信;殊不知,他也有脆弱、自卑的一面,他也要靠注射睾丸激素来维持自己的一身肌肉!
你看,鲍比是知名播客,言辞犀利,所以他很自信;殊不知,他也曾午夜徘徊、辗转反侧!
所以,我想说的是——自信,真的是自己给自己的礼物!
不管你自身条件如何,也不管外界对你如何评价,其实你都不用太在意!
踏实、认真的去做好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你就一定能做出成绩,一定能被他人赞许,你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作者:蓝雨星城
!
超级棒,从来没有看过一部这样能让我爆笑的喜剧电影,超级棒,这才叫喜剧,有些脱口秀的风格但是比我喜欢的脱口秀还爆笑!
有些电影打着喜剧的标签但是根本不搞笑…超级超级喜欢主角,完全是照着我喜欢的类型刻画的呜呜,是的他聒噪刻薄语言自我中心爱抱怨 怎么了呢?
刺痛你们岁静中庸儒斯林的心了?
他是爱说教怎么了呢 居然有人不爱看酷儿说教顺直人?
什么成分?
他确实是自我中心怎么呢了?
他有能力有勇气做自己,看不惯的人别是像他男友前期一样活在套子里压抑自己的人在酸吧?
主角确实是有点不巧地符合顺直人刻板印象,但又不是他的错,他只是存在 只是做自己,顺直人别老犯贱输出刻板印象太给自己当回事了,再说他伴侣不是正好和刻板印象相反吗?
除了破防吮指老保以外有太多的内化的恐酷儿的酷儿,像主角他伴侣一样,隐藏自己压抑自己,努力轻松自然 回避矛盾,不敢表现的太酷儿,迎合顺直人。
这种被顺直人pua导致的自我嫌恶也真是可悲。
不仅自我嫌恶,还嫌弃身边敢于真实做自己,攻击性强 敢说敢做 不会让自己受委屈的同类,属实是自己跪着愱户别人站着()于是想让别人:“你能不能少一点做你自己”,在短评区里就有太多这样的人。
这是我觉得这个电影最棒的地方
本文首发于“QAF中文站”公众号作为好莱坞制作和发行的第一部同志商业喜剧片,《哥们儿》不仅仅讲述一个简单的同性恋爱情喜剧故事,也传递出了LGBTQ+群体的声音以及一个多元包容开放的环境下所应有的社会氛围。
虽然由于一些现实原因,该片在院线上映后总体票房并不高,甚至没有达到预期,但这并不妨碍这部电影所传递内容的积极意义,毕竟同志电影走向主流和公映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场打破现有框架的战斗。
Hey, what’s up?Hey, what’s up?这句话是许多人用来勾搭他人的经典开场语,也是快餐式生活的真实写照。
男主Bobby同样是一位追随快餐式生活脚步的同志,虽然自己的生活还不错也很有规律,但他从来没有认真谈过一次恋爱。
在他看来,他沉浸于自己拼凑出的浪漫单身生活中,享受那种和陌生人大战之后一个人在城里漫步的充满温暖与渴望的感觉。
虽然这样的生活看似不错,但它带来的仅仅是一时的欢愉与温暖,在更多的生活时间里,一个人独处的寂寞和孤独感依旧会潜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虽然“Hey, what’s up?”这句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用于彼此间勾搭,但有时这句话也会开启一段不一样的生活旅途,Bobby与Aaron的相遇便是如此。
两个人相遇于一场普通的酒吧派对上,同样的是他们之间的对话依旧是“Hey, what’s up?”的开头,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的故事比一个夜晚更长。
也许有99次说出”Hey, what’s up?”这句话得到的不过是一时的欢愉,但要相信还有一次机会收获的会是爱情的心跳。
坚强背后的另一面看似外表坚强的人内心往往有脆弱的一面,而要强与愤怒则是他们自我防卫的手段。
其实这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的共性问题,对于Bobby而言,他通过喋喋不休的话语和时刻可能被激发的愤怒去压抑自己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够完美、配不上他人的想法,这种状态体现在他在筹备LGBTQ+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以及和Aaron的日常相处中。
而对于Aaron而言,他通过不断改变自己的外在去掩饰自己内心的不自信与压抑,他很少和别人谈起自己的生活状态和人生热爱,就连身边的亲人都不知道他对工作的厌恶之感。
这种自我防备的状态有时是一件好事,可以激发人的活力与积极性,而有时则会成为矛盾爆发的导火索,让自己的行为与想法背道而驰,尤其是在两个人的感情生活中。
正如电影中Bobby的朋友告诫他时所说“我知道这些年来你有无数理由保持警惕,但是有的人值得你放下戒备。
和他在一起时你更快乐还是离开他时更快乐,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有时候我们需要放下戒备,把内心最脆弱的那一面展示给值得托付的那个人,这不仅能建立彼此间的信任,更能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倾诉和依靠。
多元的声音与开放的社会我们已经走了很远的路,而有许多人值得活到如今见证这一切。
我们在这里,但他们不在。
我们很幸运,我们很幸运,我对此没有怨言。
这是Bobby在LGBTQ+历史博物馆开幕式上的致辞,也突出了这部电影的另一个亮点所在,即这部电影所传递出的LGBTQ+群体的声音以及一个多元包容开放的环境下所应有的社会氛围。
相较于其他主流商业同影而言,这部电影并没有仅仅把视角放在爱情喜剧上,而是通过男主筹办LGBTQ+历史博物馆的这样一个设定,让对LGBTQ+群体历史的思考和对整个群体权益的呼吁走进院线和主流电影圈子的视线之中。
与此同时,这部电影通过剧情中对家庭与学校教育、亲密关系、人际关系的探讨,描绘出了一个对LGBTQ+群体更友好更平等的社会氛围。
还是引用Bobby在LGBTQ+历史博物馆开幕式上致辞的一段话:幸福来源于流动的思想和对改变的开放态度,不仅仅在于你认为你是谁抑或别人认为你是谁。
身份是一种属性,但绝非一张简单的标签,我们不能简单定义别人,也不应让他人随意定义自己,这正是多元文化的内涵,所以当我们身处这样的社会之中,应当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这样才能认同自己,也才有机会去接触他人。
讨论了很多现象,那边比较严重的Tough-Guy文化,身材焦虑,开放关系,自我认同等等…包裹在一个戏谑的外壳下最让我感到舒服又失真的是【这两个人很会表达自己】而这个情绪或者需求的表达又都是在矛盾发生之后,很快就会发生。
无论争吵,打架前提都是他们的问题摆在了台面上,虽然导演安排了一些反套路的情节来让它不那么狗血,也让我们这些观众看得舒服一些不过“懂得说出自己的需求和情绪”这一点在我看来是现代人最难的课题也是这两人得以将关系走下去的基础当一个美好的童话来看吧~很开心,很心酸,很好笑❤️补一句,“做自己”也好,“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也好,前提都是先找到“我是谁”,光这一点已经很难了,这部电影里的角色,无论他们身上有多少“问题”,都没有阻碍他们表达,这是让我觉得失真,但也舒服的地方(四火 陈)
虽然老套但是难得的属于LGBTQ+的童话,段子密集也挺有意思。
很多地方还是很能共情的,就像一开始两个人都恐惧relationship类似于“你怎么能让人把你变得脆弱”的纠结;对于自我认同以及LGBTQ这样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面临的艰难处境的讨论——顺直人只需要有我们一半的努力就可以轻易取得他们想要的。
海边的独白也算高光时刻了,感觉一些制作人之类的会很能共鸣:你们都说gay的故事大家不愿意看,可是我也只是想写一点自己的生活啊。
总体而言还是很可爱的romcom,虽然确实有点老套了,但毕竟是爱情喜剧,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走向主流的LGBT电影吧。
感慨一下可能是我太爱无能了竟然已经看不得这种俗套爱情喜剧里面主角互相真情表白的环节……时不时得暂停一下让自己缓缓😭😭唉,真是看不了爱情片了吗,就好像有个警报器在我头上不停尖叫说“啊啊啊啊你怎么能相信他!
你怎么能真的爱他!
快逃!!!!
”……然后整个人浑身难受😢😢
探讨了好多gay的元素,虽然我不关心国外queer但是身为gay能看到这么多元素很爱,特别是doi那一段OMG我直接看hard了,各种元素都有..太会演了完完全全能在bobby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算是演出了gay的日常吧。
专门请来了queer的人演确实是很不错,制作者很用心,而且还有好多梗,虽然不懂但是大为震惊,也许国外老白男懂吧。
Aaron是我看下去的动力,好帅啊,我要去追他的剧了,他是直男吗为什么appletv还有和女主演的电影(呜呜呜哭死)说到底bobby还是吃颜值的,我打赌Aaron如果不帅的话bobby不会和他在一起的。
确实是有一些人打药为了维持身材...bobby说的那句话真的是心坎里了,你就是喜欢那种肌肉男,还有那一段自拍ass,真的是有那种经历,但我不会像他一样仔仔细细的拍,我都是说没有。
懒得拍哈哈说到底这个基圈还是看颜值的,Bobby其实抛开年龄也很帅的,他这个条件不愁找不到男朋友。
美好的童话,可惜现实中Aaron这种普通人是不可能谈恋爱的,就像是Tinder 翻卡,小红书上的高冷优质男生。
不过这就是电视的魅力,满足我们的美梦吧。
我不太喜欢多人,还是比较old school.最好是一对一。
前一个小时我给满分,我觉得两位主角都挺会演的,台词都很自然让我不会出戏。
后面0分Aaron家人一起吃饭那一段莫名其妙的,Bobby开始巴拉巴拉了,唉,一点都不在乎其他人的感受,刻意为了冲突而制造冲突,看到一半我就猜到后面肯定有误会,然后又和好的老套路。
Bobby有点太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了,谁知道呢,又或许这只不过是我的感受罢了,毕竟这样过了几十年。
我是比较拒绝向小孩子教授这些LGBT的道理的,引用妈妈的话:still too young总之整个剧充斥着蓝州的政治正确,不知道放在红州会什么反应,特别是Bobby和Aaron争论到底小孩子要不要解除这些东西,这个话题emmm。。。。
看了一半,以为是聪明书呆子遇到壮硕体育生,互相认为自己配不上对方,但是又都有着自己的自卑点,比如没有对方聪明,没有对方身材好。
很典型的人物配对,同时加上一些戏剧化的当下的表现内容,如群p,毒舌,身边都是gay友好,看到一半没忍住,有点看不下去了。
当然里面也有过往经历的吐槽,客串明星,小镇故事。
最值得吐槽的是,男主剧中年龄是40岁的中年gay,拜托,明明约的那么欢,怎么还跟没见过世面似的,又是封心锁爱,看破世间繁华,又是小鹿乱撞像个初高中生,这也太幼稚了吧。
LGBT+,一般指彩虹族群(LGBT)包括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向者(Bisexuals)、跨性别者(Transgender)等性少数族群的合称。
“LGBT”一词十分重视性倾向与性别认同文化多样性,除了狭义的指同性恋、双性向或跨性别族群,也可广泛代表所有非异性恋者。
另外,也有人在词语后方加上Q酷儿(Queer) / 疑性恋/性别存疑(Questioning)、I间性人(Intersexuals)、A无性恋者(Asexuals) / 无性别(Agender)。
由于剧中多次出现Q(酷儿),简单介绍下:Queer,原本指“古怪的,不同寻常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酷儿包括了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李银河,2002)。
所有的同性恋、双性恋以及其他不愿被某种标签固定性别的人群,都可以称自己为酷儿。
酷儿理论(Queer Theory)认为性别认同和性取向不是天生的,是通过文化和社会环境塑造的,该理论认为个体的性别身份应该摆脱异性恋霸权的社会结构框架。
看完电影之后,第一感觉就是这对CP磕得真得劲呐,即便笔者是个直男,但谁能抵挡住男二的胸肌呢?
但仔细一想,除了胸肌之后还记得什么?
似乎只有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和LGBT+群体没多大关系。
经典爱情故事说经典可能有点不恰当,应该是一个普通,或者说正常的爱情故事。
跟大众爱情故事的区别仅在于冲突原因和CP性别。
回想下整片的剧情:二人一开始在酒吧相遇,之后互相试探。
俩人都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不出意料的二人选择尝试一下,随后“凑巧”旅行,加深情感。
在二人感情稳定之时,也应该出现点冲突了。
果不其然,男二的家庭旅行就是冲突的爆点。
男主对于某些话题的深刻见解让给老太太整懵了,男二有点生气,随之而来的就是吵架、断绝联系。
甚至说后面因为某种“巧合”男二试图挽回也被男主强硬拒绝,理由也还是一开始二人彼此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恋爱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
最后,机缘巧合,男主回心转意,男二果断赴约,不回短信直接到场。
经典时尚小表白,俩人好好在一起,直接一个HE,全剧终。
看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
那是因为这就是一般爱情电影的正常流程。
先让你磕CP,稳固感情后整点戏剧冲突,最后俩人和好,磕一下直接结束。
不仅仅是电影,很多韩剧也是这样。
比较经典的有《来自星星的你》、《请吃饭的漂亮姐姐》、《孤独又灿烂的神:鬼怪》等,基本上都是先在标题中体现这对CP的不同寻常,之后努力将两个人撮合到一起。
等磕到上头再出现问题,越严重越好(古早韩剧中的经典绝症,后续编剧有所改变,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戏剧冲突),最后这对CP历尽万难重归于好,获得满堂喝彩。
其实这种爱情故事也还不错,虽然能猜到剧情,但磕CP真的很爽啊,磕CP一时爽,一直磕CP一直爽。
谁看爱情电影不喜欢一对好磕的CP和Happy Ending呢?
LGBT+的外衣影片除去爱情外,剩下就是在过去十分少见的LGBT+主题。
话说最近关于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相比之前也是多了不少,算是某种程度上的提升吧。
LGBT+在本片中出现在了很多地方,或者可以说除了俩人的爱情之外剩下的全是LGBT+。
男主的工作,男主的梦想,甚至关键冲突也与其相关。
只是笔者觉得这里是不是有点过了?
不是说LGBT+的主题有问题,而是感觉LGBT+占用了太多篇幅。
男主的台词有点太多了,虽说可以凸显出个人特征,但密度过高的独白有点让人觉得有点无聊。
不过冲突那块笔者倒是觉得塑造的很好,男主的表现非常符合他的设定。
一个对LGBT+有着崇高理想的人,即使那个人是你对象的家长,在某些关于信仰上的东西必须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试图克制内心的躁动,但最后克制失败完全的表达了出来。
冲突就这么自然的产生了,并不突兀,十分自然。
除此之外,影片还想突出的是LGBT+群体的苦难。
与异性恋不同,LGBT+群体内部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其外部矛盾。
在影片中可以发现,在纽约这个十分开放的城市中LGBT+群体被接受程度很高,但对于男主这种希望寻求真正伴侣的人来说依旧困难重重,具体问题就不做过多讨论了,直男讨论这个问题多少有点不合适。
沉重的爱情本是喜剧的爱情故事加上LGBT+的主题后反而变得有些沉重,跟喜欢的人在一起本就不易,期间的冲突各种各样,对于LGBT+们来说更是艰辛。
影片中的CP算是运气好的,磨合和冲突让他们更好的在一起,而现实中更多的LGBT+们还在苦苦等待和寻找。
无他,祝好
参考文献:1. 知乎——LGBTQ 到底代指什么?
2. 知乎——LGBT+群体相关知识积累3. Wikipedia—LGBT4. WHAT IS LGBTQIA+?
超级温暖的小故事……已经好久没看过这么轻松,这种叙事结构的同影了看完后难得的轻松说实话它里面所表达的观点并不是强调同性恋与异性恋无异。
说实话,我一直这么觉得同性恋确实并非如此。
他们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只是他们并不值得被“特殊对待”。
有的人把他们看的低贱,有的人相信自己的宽容而去善待他们,却往往显得很突兀,这样就像是LGBT人士就像残障人士一样要“特殊关照”。
它强调了一个中心思想,他说的是同性恋属于自己的生活,属于自己的爱情。
他们是不一样的,他们是特殊的,他们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他们可以聪明,也会愚蠢,有的坏也可以有的好。
不能用一个刻板印象去评价他们。
有的时候他们甚至要花上异性恋平常两倍的努力才能赢得正常人的权利,他们值得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他们也值得一个幽默诙谐的生活。
Love is not love.
半场脱口秀,半场裸男秀。敞开同性恋世界的大门,这里有粗鲁、下流、淫乱、刻薄、傲慢、虚伪、滥情、双标、势利,还有平等,和基于平等的勇敢。
对你们来说我不够gay,在他面前我太gay了,哈哈哈哈哈哈
无法苟同Bobby 的价值观,非常没有礼貌,一定要去说服他人同意自己的观点,例如让教师教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认识到自己是LGBTQ。 不谈政治正确,换向思考,如果Bobby 是直女的话,整天叽叽喳喳 高谈阔论,当和他价值观不同的时候,就要上价值,说你否定他,否定这个群体,否定他做自己,你难道不觉得他有什么大病吗? 在现实中,有颜值、有身材、事业体面,在高净值圈层的Arron 都不会看Bobby一眼,更不要提给他来见家长的机会了,只会尊重Bobby 让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臆想,不愿意去和他产生任何交集。
Gay version <Barbie >
身体不适
还好吧 本质上就是拍了部中规中矩的爱情喜剧片 只是达到了异性恋此类型片的平均水平 俩主角我倒没觉得话唠丑 但是他俩真的看着不来电啊
雖然劇情老套,但好有愛好開心男主也好帥!
还是很直人刻板印象。
男主太聒噪了,真想一巴掌pia飞!!
Bitches be still complaining at this point just be grateful this made it to the screen. 海边的独白是绝对的高光时刻
非常cliché的rom com,LGBTQ不用总是悲悲切切苦大仇深的,就是应该多拍点rom com!Luke帅疯了,笑起来太好看太可爱了,像个大狗狗!
真的好烂啊……就像男主写的歌词一样。主角之间也没有火花,没有想到这么难看。可能观念不同,我认为没有人能完全做自己。当一个人真的完全做自己时,他周围一定有人在牺牲着自我。要么你就完全孤独做自己,要么你就学习一些相处之道。所以看到男主明明是个爱抱怨的讨厌鬼但却还有那么多理解他的朋友,而他本人还不会体谅别人还觉得自己孤独我真的是想把他关在博物馆三天三夜。唯一有趣的就是LGBT的博物馆,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博物馆,记录发生过的故事。
拽着cis white straight 来看这片,在前五分钟就听到billy说:怎么样可以拍出一部让被女朋友拽来看的直男都喜欢的基片呢?好的你做到了,在你唱着乡村爱情的时候,我身旁这位6尺高的直男哭得很小声。他在第一分钟说:我已经讨厌这片了。在看完了说:谢谢你拉我来看,这是一部好电影。
主流制片厂的酷儿电影一部比一部乏味让人zzbzq地觉得是不是LGBTQ就应该拍独立片。
虽然说就是一个典型的合家欢电影。但是,咱就是说,演技浮夸是一回事儿。过多政治正确是一回事儿。把正经电影拍成黄片,还放那么多XP就真的是下三滥的做法了。另外,两个白人能生下来一黑一白两个儿子也是有点过度PC了吧。
刚开始觉得有点陈词滥调,人设一板一眼的;中间发现是有些洞察的,然后就是同性恋童话故事了,真是套路得人心
虽然没有很好的火花,但Luke实在是优秀的花瓶。Billy Eichner本着冒犯、本着不屑的真心话,是能会心一笑的。要照顾结尾的“三月金婚”,所以Debra Messing, it'll have to wait
很有启发性,也有局限性。它真正在描述这个圈子正在发生的事情,心理、物质、meme等条条框框,颇具现代意义。但是又在时代大背景下,上演天真浪漫友好,天下大同的好戏。瑕不掩瑜,和世界一样,LGBTQ+本来就是一直在改变。
我们需要更多这样开心cliche且wholesome的LGBTQ rom-com!!!真的有好多LGBTQ段子,而且都很刻板印象但很好笑,而且bi people在主流片里终于有了某种程度上的话语权,对直人的嘲讽和自嘲也是on point。酷儿们大胆地骄傲地放肆地做自己,永远保持愤怒。
本质上还是闹腾的都市喜剧,只不过原来不会大规模上映的LGBTQ类型也开始进入主流院线。男一号是很典型的话痨式纠结男,男二号人设其实可以好好挖掘,奈何演员过于花瓶很多表达都太表面。论故事完成度和演员表演还是输给love Simon太多,不过近年来好的爱情片本来就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