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用娜丁的视角来表现、友情、爱情、青春、成长。
说实在看完说不出哪里好,确哪里都有自己的影子。
那些我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时光。
倔强的性格,叛逆的青春,总感觉自己被整个世界背叛,那种毫无安全感的表现,像一只小螃蟹保护着自己,挥舞着蟹钳伤害着身边对自己好的所有人。
那个阶段或许大家都有经历过吧,但是想想当时的自己又比影片中的娜丁好到哪里去呢?
那不正是青春么,经历所谓的“背叛”,经历所谓的“爱而不得”,自己走过的那些孤独无助的时光。
百转千回梦里的那个白衣少年神一般的存在我们的脑海中,可现实却总是赤裸裸的反手给我们一个耳光。
爱你的人总是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你
三年后重新经历一次Nadine的孤独、烦恼和情愫,我不再有一种抽离感,不再漂浮在空中,高高在上地俯看她的痛苦,然后对那看似幸运与平和的生活在她内心上投射的阴影不屑一顾。
这一次我真切地觉得,她的糟糕和混乱是真实的,她的痛苦和烦恼也根本不是许多人眼中的无病呻吟。
从头到尾,她所渴望的都是被爱——是被看到,是被理解。
爸爸在世时,他是唯一一个能理解她不合群的烦恼,并且能像朋友一样关心她的人。
在她因为厌倦同学的欺凌不想去上学的时候,他不会像妈妈一样用蛮力拉她下车,而是温柔地表示理解,并且告诉她怎么用无伤大雅的方式“报复”那些欺负她的小朋友;在她剪坏了发型惨不忍睹抱怨自己的人生一无所有的时候,没有高高在上地指责她不知人间疾苦,而是温柔地对她说,你还有很多很多我的爱。
从小不合群被欺凌,又被哥哥的光芒衬托得像丑小鸭,她并不是充满能量、自信与爱的孩子。
她深深地感觉到自卑、孤独,渴望被看见,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关爱。
哥哥的存在让自己无时无刻感觉到自卑,而他又十分清楚她自卑和孤僻的软肋,常常利用她的软肋戳痛她。
他们互相恶语相向,她一方面爱着他,一方面又恨他从未像她爱他那样爱过她——她曾经对他有那么强烈的保护欲,爸爸去世后他哭的枕头湿透,她看到后心如刀割,把湿透的枕头换给了自己。
她多么渴望自己也能被理解,被看见,被保护,被爱,可是她常常感受不到。
而在她和哥哥的关系僵持着的时候,自己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好朋友,却背着自己和哥哥上床。
她第一反应是把愤怒指向哥哥,并没有对好朋友恶语相向,而是在沉默之后对她说:你是我的朋友,我爱你,这不是你的错。
她有满腔的愤怒,感觉自己被背叛,最好的朋友明明应该和自己在同一战线的,她却抛弃了她,选择了她的“敌人”。
她或许无法判断这样的情绪是对是错,而一些观众事不关己地觉得是她自私、缺乏体谅和大度,而事实是,她真切地感觉到痛苦,她渴望被哥哥和朋友爱,爱她的人在做事之前不应该考虑她的感受吗,在伤害她之后不应该表示理解,表示歉意和忏悔吗;她感受到的却是:他们俩同时背叛了她,并且不曾努力去真正关心过她的感受。
她试图体谅好朋友,所以她问她,是不是你生我气,所以想报复我?
——如果这样,那我可以理解的。
她希望两个人心意相通,所以她需要澄清,需要解释。
而她一方面疑惑不已,为好朋友伤害自己的行为找理由,一方面也渴望好朋友看到自己的痛苦,她需要被理解,需要好朋友知道:你这样做伤害了我。
她急切渴望让好朋友看到自己的痛苦,想让她设身处地考虑一下自己的感受,在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她愤怒不已,做了一些过分的类比。
好朋友发火让她闭嘴。
她立刻就愣住了,然后不知所措向朋友道歉。
但好朋友依然没有做出任何解释,反而用邀请Nadine去自己和她哥哥的party的方式宣布了两人的情侣关系和自己的女主人身份。
后面又在party上丢下Nadine,自顾自和她哥的朋友打成一片——甚至都没有想过拉她过来介绍一下,邀请她一起加入游戏。
这一系列相似的事情和感受这三年里我也真真切切一个不落地经历了,所以或许这也是和三年前比起来,我对这部电影有了更多共鸣,而不再嘲笑她的烦恼太过矫情的原因。
的确,看过的一些国产青春片太追求那种大喜大悲,通过强行制造剧烈的冲突来放大那种轰轰烈烈生生死死的浪漫感,但人生也并不需要这些生死两隔两相分离物是人非来强行渲染悲伤底色,平凡人青春的痛苦与失意就蕴藏在这些琐碎里,这些渴望爱渴望理解而不得的痛苦里。
我无数次辗转反侧痛苦不已的那些事已尘埃落定,作为“受害者”我不曾获得任何理解、关爱,也不曾收到任何歉意,我早已不再计较那些事情,但有的信任一朝被摧毁,而他们又没有足够的诚意去修复,这信任也就难有重建之日了。
设身处地想一想,那些指责Nadine过于自私的人,不过是把自己代入到她朋友的视角了吧,所以那么愤怒她不考虑一下朋友和哥哥“是真爱啊”—她当然会考虑,她是善良的人,是会在挣扎之后,把别人的感受放在自己之前的人。
而她也只不过想要一点点体谅而已。
为什么哥哥过着众星捧月的生活,却任凭别人把她当小丑,为什么妈妈从来只宠爱哥哥不喜欢自己,为什么好朋友和自己哥哥在一起,却从来没有真诚地表达过理解和歉意?
她当然不是觉得他们真的都是故意伤害自己的,但他们也没有做出多少努力去看见她的痛苦、去修复他们的关系。
诚然,这个故事里,妈妈和哥哥也有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好朋友也有自己的理由,甚至渣男也算渣,毕竟是Nadine先撩的他我是说,最后Nadine看到了别人的suffering,但她的suffering也应当被看到啊。
不能因为一个痛苦不能拿上台面大书特书就否认它的合法性。
不应该一句“无病呻吟”“作”就否认了他们对她关爱的缺乏。
所有的关系都需要双方的努力,这也绝对不是Nadine单方的问题。
Nadine是善良的。
她善良在她当她感受到朋友的情绪之时,就立刻抛下自己的委屈和愤怒,向朋友表示道歉。
她是不忍看到别人痛苦的人,似乎每当至此,她都会忘记,明明自己也是一个受害者,明明自己并没有得到理应得到的关爱。
这是她的善良,也是她的弱点。
她从来不会因为一次伤害就否定一个人,她常常抱有希望,希望他们能够看到她作为受害者的痛苦。
然而伤害她的人,包括她的哥哥、妈妈、好朋友——他们对她感受的视而不见,这一点到最后其实并未得到多么大的改善。
并没有人告诉她,你很好,请你不要自卑,你很重要,你的感受也很重要,我明白你的痛苦,我很抱歉我伤害了你。
道歉的人,直到最后,都只有她一人而已。
哥哥似乎道歉了,他的“道歉”方式是通过展露自己的痛苦交给她一个台阶——毫不意外,Nadine开始觉得愧疚,觉得自己太过自私,却又一次忘记了:她的痛苦再一次被无视了。
他没有正面回应她关于她自己太过自私没有考虑别人感受的道歉,没有回应她关于自己很糟糕厌恶自己的那一段话,而是给了她一个拥抱,却像是认可了她说的一切——认可了她一直是一个自私的糟糕的人。
这个拥抱的意思不是“对不起”而是“我原谅你”。
不是“我看见了你的痛苦”而是“你能明白我就好”。
她可能压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即便意识到也不重要,因为她对他的翻腾起的强烈共情和因此产生的自责,以及这很久没有拥有过的温柔,就足以让她将此当作最大的转机,不计前嫌,修复了和哥哥与好朋友的关系。
让步的人是她,不是他们。
正是因为她的让步,冲突在本可以更激烈的时候陡然化解。
这当然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后知后觉的委屈悄然积累的话。
她去理解了他人的痛苦,但她的痛苦只是被覆盖、被淡忘,而施加伤害的人却并没有付出真切的努力去解决。
我想,这些事情又怎么会真的毫无痕迹?
她身边的人又到底有多爱她,又有多“会爱”?
这样的失望和痛苦,或许还是会再浮现的吧,电影结局不过像是强行粉饰太平。
整部电影,她所渴望的是感情的联结,心意相通,彻底的信任、爱和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和暗恋的男生约会的时候,她满腔感情几欲落泪,告诉他,我有很多很多的话想要和你说,而当她发现这个人对情感联系毫无兴趣,只想和她发生肉体关系的时候的震惊、失望、恶心和愤怒。
她坦诚自己有一个old soul,所以无法和同龄人做朋友,所以她喜欢跟中年秃顶老师讲话。
这种心意相通也是无法从妈妈、哥哥和好朋友那里得到的。
所以我悲观地想,他们很可能会和许许多多人一样,反复陷入互相消耗的循环——太多太多的亲情/爱情的和谐表面下面,是用多少的争吵、伤害、失望,才能换来短暂的和解,短暂的相亲相爱,然后很快又陷入下一个轮回。
我想,她还是会自卑的,还是会渴望爱而得不到回应,还是会被视而不见,还是会感觉到不被理解,感觉到孤独和失望。
但是她善良,并且还很年轻。
或许她会找到那个同样有着old soul,同样善良单纯的人,这个人或许就是亚裔小哥哥,或许是其他人;或许她在反复的失望之后会活得越来越透彻,逐渐找到自己,逐渐找到爱和理解的本质,逐渐找到自己的热情和使命,并在那些事物里找到快乐。
我没来由地相信她,因为这一次我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
对于这一类心灵青春成长类的电影,总是很有观看的欲望,哪怕知道大概就是那么些剧情,但只是因为想要看到另一个自己,所以看了。
女主角从小被排挤,没有朋友,生活在光鲜亮丽的哥哥的压制下,和妈妈关系也不是很亲密,家里唯一亲密的爸爸却很早去世了,有个唯一亲密的朋友却和自己讨厌的哥哥谈起了恋爱,连老师都说 没有人喜欢自己。
我想她是孤独的,在她每一次想要去建立对人的信任,却又总是被伤害,所以她会觉得全世界的人都抛弃了她。
她甚至在酒后说 连我自己都不喜欢自己。
天哪,这多像那个敏感脆弱又自卑觉得自己没人爱的我啊有个稍微看对眼的男生,当他想和自己have sex时,却还是下意识拒绝了,后来才发现,他并不是真的喜欢自己,而只是想have sex而已。
我能理解 她的崩溃大哭 那是一种 我原本以为我可以对一个人放开心,结果他并不是真的想用爱包围自己。
脆弱的人往往渴望爱 但当爱来临时又下意识推开 甚至发现被伤害以后 可能我们建立的世界又崩塌了。
所以到底爱还是不爱最后在和哥哥和解的那段对话,I exactly know her 她说这么多年以来 她一直有这种感觉:好像灵魂出窍 俯视自己 她讨厌自己这样 她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她不知道如何改变 她又很害怕 这种感觉阴魂不散天哪 我无法形容我有多么理解她 那些长期以来生活在沼泽里的人 其实他们未必想变成这样 只不过过去发生的一切一直牵绊着他们 他们也知道自己做错过事情 伤害过别人 可是他们 就是很难很难 变成他们想的那个样子 没有人喜欢阴暗 只不过阳光很久没照进他们心里了 我只是觉得 即使是这样 还是要让自己努力走出来啊 因为你不可以在这里越陷越深 The only one who can save you is nobody but yourself,the person you want to be——a positive lovely sunshine girl,you must level your best to make any change,just do it
(文/杨时旸)娜丁气鼓鼓地走进教室,坐在椅子上,对着面前斜靠在椅背上正在午休的老师说,“我要死了,我准备自杀。
”那位老师——由伍迪·哈里森扮演的一位沉默寡言的男人,对于青春期一惊一乍的学生们有着自己独到的判断和应对方式,他表情倦怠地应付了几句,让娜丁的发泄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他知道,娜丁说的不是真的,这个孩子只是像青春期的很多同龄人一样总有些戏剧化的言行。
那些话,更像是想引人注意。
这个场景,成为了《成长边缘》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一幕——一个孩子站在成长的边缘,面对周遭突然降临的愈发剧烈的变化,不知所措。
其实,校园青春片是一种很难把握的类型,虽然它被认为是一种讨巧的设定,被大规模制作和贩卖,但实际上,这种类型的作品很难拍得令人称道。
因为青春期的那段时间,一切都显得过于微妙,稍纵即逝的情绪与情感,如同漾起的水波,难以抓取和描摹,更何况,所有人都曾经历过那段时期,我们在其中挣扎,然后穿墙而过,电影的叙述就太容易露出破绽。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成长边缘》难得地显示出了一种妥帖和得当。
像几乎所有青春片一样,它有着固定的“套路”:娜丁从小就是个有些与众不同的孩子,内向又倔强,克里斯塔是她唯一的朋友。
很小的时候,娜丁的父亲意外去世,这让原本就不愿与人交往的娜丁更加变得自我封闭。
但娜丁有一个开朗又阳光的哥哥。
进入青春期之后,娜丁原本觉得一切都会这样一成不变的走下去。
但却发现,周遭的一切都开始抖动,那些隐隐的变化,让她深感不安。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自己唯一的闺蜜克里斯塔和自己的哥哥走到了一起。
她瞬间觉得这世界已经不复原样。
在此之后,娜丁开始与“全世界”交恶——当然,她的全世界也不过就是那个唯一的闺蜜。
在娜丁单向度的内心世界中,闺蜜和哥哥之间的恋情是一种对自己的“背叛”。
从成年人的视角去审视,这观念可笑又滑稽,但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她觉得这意味着自己被抛弃了。
从本质上讲,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种从小内心惶恐的女孩如何建立自信的故事。
她如何从自认为安全的心里堡垒中走出来,闯入真实世界。
这足以激起广泛的共鸣,这几乎是从青春期跨越到成熟的一种原型。
《成长边缘》中的人物设定和关系设定非常有趣。
娜丁虽然内向又有些古怪,但她绝不是那种令人讨厌的女孩,她幽默、风趣又带有一点无害的刻薄,她嘲讽周围那些装腔作势的女孩,也嘲讽自己那个大众情人般的哥哥。
渐渐地就会发现,娜丁的这些“攻击性”不过是一种策略,她用否定他人来反向肯定自我。
她的攻击性并非出于真正的自信,而是因为虚弱——那种处于变化的前夜,蠢蠢欲动却又不知所措的状态。
而娜丁的哥哥,他是那种可以在成长过程中切换自如的早熟者,看起来他在女孩之中左右逢迎,但实际上他一直是那个承担责任的人,相比于单亲母亲,他更像是家长,母亲每次手足无措都会下意识地给他打电话,无论如何,他都会去救场,直到有一天,他大声质问“你为什么每次都要给我打电话,你才是家长啊。
”一个真正缺席的父亲,一个身体在场,但身份缺席的母亲,一个不得已时刻越位的哥哥,这就是娜丁的生存环境。
而娜丁的那位老师,某种程度上说,成为了她精神上的父亲,娜丁每一次不知所措都会找到那位老师发泄,其实,那样的发泄更像是一种撒娇的变体,从小缺失被父亲宠溺的环节,老师成为了她的情感投射。
他每次都坐在同一个位置上做着几乎同样的事——那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安稳的,可以依靠的,永不会缺席的“父亲”。
娜丁对于原生家庭的接纳,对于爱情的寻找——从对一个渣男不明就里的爱到真的喜欢上一个阳光男孩,再到最终,接纳了闺蜜与哥哥的恋情。
这是一个与世界和解也是与自己和解的完整过程。
你仿佛能看到一个一直错位的齿轮,终于咬合了合适的位置。
中途那些疼痛与寻找,就是成长。
爱你的人都在边缘爱着你。
你理解的爱与不爱在于你向左还是向右。
别让爱你的人等太久,别让他们围着你转还故意伤害。
The one who love you always be there, even at the edge. Be loved or not you understand, it depends on you turn left or turn right. Don't let them wait for you so long or center around you or say something hurt.
岭南的初春全无春寒的绵绵阴气,夜间反而湿热至人难以入眠,昨夜本欲早些入梦,迎接丁酉首个正儿八经的工作日,不料湿热的天气让勾来了失眠,百无聊赖中便翻开前些日囤的电影,在角落中发现了一部叫《成长边缘》的电影,英文名很有趣,叫做The Edge of Seventeen,直译过来是17岁的边缘,17岁既是青葱的大好时光,也是半生不熟的尴尬年龄,渴望成人世界的认可,但心智却往往停留在少男少女的阶段,做出来的事回想起来往往让人啼笑皆非,不过谁17岁的时候没有傻逼过呢?
印象里美国的校园青春电影往往口味比较重,像《超级坏》、《美国派》大多和性、胡闹挂钩,当然也有《歌舞青春》等等纯情的片子,但是无论如何这类电影的节奏大多数是轻松而舒缓的,不像大多数国产青春电影,常常和莫名的狗血、淡淡的忧伤挂钩,不出个车祸也至少会打个胎,矫情做作的不得了。
总体来说我对《成长边缘》并没有太大期待,但是一般会接受这种轻松舒缓的节奏,可没想到从看到第十分钟起,《成长边缘》便给了我不小的惊喜。
电影的故事是关于一个十七岁高三女孩的成长困惑,这是一个努力寻找存在感和独特感的女孩,她喜欢老电影、老音乐、老人,觉得自己的灵魂苍老与众不同,所以难以融入“肤浅”的高中社交世界。
在她的幽怨的眼中,她的日常生活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上全线沦丧。
在亲情上,在高大、帅气、完美哥哥面前,她就像一个丑小鸭,在她眼中母亲所有的期望和关注都倾斜在了“完美”哥哥的身上,所以在日常中她和哥哥是一种“互相伤害”的宿敌状态,而唯一和自己有所共同语言的父亲却不小心在几年前突发疾病去世;在友情上,由于自己的“独特”,她很难融入高中的社交世界,唯一的好朋友竟然却“背叛”自己,晴天霹雳般的与自己的宿敌哥哥滚了床单;在爱情上,喜欢自己的人自己却不喜欢,自己喜欢的人却连她的名字都记不住。
而她唯一可以倾述的对象就是个似乎对谁都爱理不理的“烂”老师。
这个“孤独且独特”的17岁姑娘像堂吉诃德一样和世界拧巴着,虽也不断尝试过融入周围的世界,但是在社交和爱情上都一团糟。
社交场上,在哥哥的校园红人耀眼光环之下,姑娘像个小丑。
爱情上面对亚裔男生的笨拙的追求一脸无奈,而喜欢的忧郁小生到头来只是个约炮的机器。
母亲仍然像对小孩一样钳制着自己,家庭矛盾不断升级。
她讨厌自己的外貌,讨厌自己的声音,讨厌自己的一切。
这种混合着自卑和自以为是的跃跃欲试让青葱变得如此纠结和敏感,当然这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但成长边缘最后的收场往往不是和世界达成和解,而是和自己达成和解。
闹出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日常琐碎事件之后,姑娘终于迎来了一个成长的刹那,她还是那么独特,但是她和自己达成了和解。
本片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真实与细腻,作为普通人我们大多数没有轰轰烈烈、恩恩怨怨的青春,我们有的只是成长过程中遇到过的一些琐碎苦恼和只言片语的悸动,《成长边缘》抓住的便是这些真实而平凡的瞬间,这是我们熟悉且难以忘怀的平凡瞬间,这是我们真实且动人的青春。
平静又带丝丝欣喜的看完此片之后,按老习惯翻看了一下制作人员,发现竟然是一部处女作,有点惊喜,剧本简单清爽,台词有趣精到,96年生的女主角Hailee Steinfeld的表演则天衣无缝,真是一部相当不错的青春题材电影,近几年少见,真诚的推荐给有心看到这儿的夜猫子们,颁奖季的电影太野心勃勃啦,不妨来碗清爽的粤式云吞面。
反正,我17岁的时候应该是傻逼中的战斗机吧。
嗯,是这样的。
她是我的镜子,但是很可悲的是,我认为(只是我认为),到最后也没有人真正重视她,珍惜她,爱她(除了那个亚裔小奶狗),她的朋友并没有去理解和追寻她,甚至没有去示好,她彻底跟女主哥哥每天开开心心的玩,有了更棒的朋友圈,更棒的朋友们,她忘了她!!!
女主哥哥也是!
他根本不在乎她!!
一切都是女主在示好,原谅哥哥主动道歉,原谅妈妈主动道歉,原谅朋友主动示好,这部影片只是女主拼命地想跟自己和解而已!
除了她之外没人爱她!!!
除了父亲和小奶狗之外没人爱她!
重视她!
狗屁治愈!
狗屁HE!
没人愿意为她放弃一点点自己的幸福和拥有!
就像她哥哥说的!
这是你的事情,你自己解决!
跟我没有关系!
一切都你自己扛吧!
自己消化!
你的样子像是有病,离我远点!
一群混蛋!!!
我更希望的结局是女主能成长,学会离开他们生活,学会独自一个人消化,学会习惯孤独,学会去爱上别的人融入别的人,而不是原谅。
我这个人就是小心眼!
我就这样,我就是受不了女主可悲的自我消化。
她只是独自理解了所有人,但到头来还是没有一个人理解她迁就她治愈她!
起初看的时候觉得女主很神经质,喜怒无常,故作深沉,不讨人喜欢。
但仔细想想我青春期的时候不也是这样,总是习惯伤害爱自己的人;不敢拒绝自己讨厌的人,只因为怕自己因此变得不合群;当自己独自一人时对寂寞孤独感到很焦躁;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不屑又暗暗羡慕嫉妒;害怕自己的朋友离自己而去和别人关系亲密;总是躲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患得患失,敏感…… 在十七岁,在成长的边缘我们就是这样神经质,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的小情绪,我们爱上一个男孩却总是受伤,但是我们未来也会也会遇到欧文那样爱我的男孩,学会和自己幼稚的叛逆妥协,总会渐渐长大! ps: 不过女主确实还是做了很多和我世界观不符的事,可能是文化不同吧,好在她没有一直犯错。
“Everyone in the world is as miserable and empty as i am,there's just better pretending.”这世上的每个人都和我一样糟糕和空虚,他们只是伪装地更好。
日更100天-day9
在我现在这个年纪,看《成长边缘》类型的电影,其实不应该是感慨青春,就像我写的标题那样“谁的青春不迷茫”不应该是我这个年纪所要感慨的。
看这部电影,我或许可以站在家长的立场去思考,如果我儿子到了这个年纪,我应该如何帮助他度过迷茫的青春期。
影片里的女主人公娜比长相一般、学习一般,什么都很一般,但是她有一个从小就很优秀的哥哥,就单这一点,就够她自卑的了,而且她在学校里经常受到校园霸凌,这对她的成长也起到了负面影响。
所以娜比到十几岁的时候显得很叛逆,她不是父母眼里乖巧懂事的女孩,妈妈对哥哥的宠爱以及学校里的黑暗生活,让她觉得自己似乎有些多余。
但是不得不说,她有一个好爸爸,总是在她人生失意的时候,给予她最有力的支持和鼓励。
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她爸爸在某一天突然去世了。
她的生活又开始灰暗起来。
电影毕竟是电影,娜比无疑还是幸运的,她又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帮助她解决一些成长中遇到的难题。
其实,我想说的是,帮助她解决问题的并不是爸爸和老师,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走出来。
比如她和哥哥之间从小的过节,其实是缺少沟通并且彼此之间存在的偏见而导致,如果尝试进一步的去沟通了解,她就会发现哥哥也很关心她,也很爱她。
就像那次她向暗恋对象表白后遭到打击,她躲到了老师的家里,是哥哥开车出来找她。
还有她的妈妈,也并不是只爱哥哥,可能是妈妈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哥哥的表扬太多了,而对于她的鼓励太少,虽然作为妈妈有些失职,但并不是妈妈不爱她。
还有她青春期的那些事,在看片的时候,我们很多人产生的共鸣就是她对暗恋对象的那些小心思,在懵懂的少男少女时期,好像都有过。
编辑好短信又删除,暗恋的对象是帅帅痞痞的男生,有学习成绩好的追求她,但是她只把她当作一个备胎。
我看到弹幕上很多人都在这产生了共鸣。
谁的青春期没有迷茫过?
没有彷徨过?
没有暗恋过?
还是那句话,电影终究是电影,结局happyending,娜比最终看清楚了暗恋对象和她根本不是一路人,而那位亚裔男孩才是自己真正的Mr Right,电影中的亚裔男孩是一个长得帅多金又有才的男孩,符合电影中的人设。
这个其实就是在国外,中学生还可以谈个恋爱什么的,要是在国内不给打死,估计就要关到小黑屋了。
这个也是国情所致,现在我做了家长,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我也是不太会允许孩子早恋的,但是不会用太极端的方法去阻止,当然,这也将是我以后需要学习和面对的事情。
娜比的自我,我们很多人不喜欢,她总觉得全世界都要宠着她,爱着她,她总是浑身带着刺,摆出一副厌恶这个世界的样子,到处求存在感,一个小挫折就觉得自己快要活不下去了。
但是看的时候多多少少看到一点自己17岁那个年纪的影子,所以这就是成长。
人终究会慢慢长大,会慢慢看清这个世界,会学着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和解,不再那么带有那么多的戾气,不再那么地自我,这需要一个过程。
海莉处在成年前少女阶段很多年了,倒也适合,就像长年演长辈的肖恩·康纳利与本山·走X。
影片一般,准成人的例行躁动,拍过好多次。
值得注意的,亚裔角色的刻板印象不但作为边缘配角易产生效果,成为本片中这种大配角时又有进一步的叠加,当然这个效果会涉嫌歧视。
躁动不安的青春,海里斯坦菲尔德自大地惊雷出道以来又一部水准之作,大导演的眼光果然独到,与伍迪哈里森的对手戏均有上佳的演技发挥,对角色的情感有着细腻的把握与掌控。
我们大多数人眼中青春期的自己都会像言情小说的女主那般清纯可爱甜美动人,但事实是我们更像片中的女主娜丁,心中有许多有趣的小思想,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不屑于他人交友,假装不在乎他人,内心里却极度渴望与他人的交集,这货中能够憧憬而却步,渴望而疏离的状态大概就是青春的普遍模样,也是最美好的样子。
这一类的有趣的青春电影近几年越来越流行,表现手法也更加新颖。
看过那些教科书式的表演,这样的演绎反倒更加清新动人。
和将来的事一样,又是一部八零后导演处女作,好厉害
做作又套路,但很难不共鸣
北美脑残少女意淫大作,成长绝对不是你被男神嗤之以鼻以后立刻就和痴心绝对的多金男备胎携手与共
很真诚的青春片,它诉说着青春时面临的迷茫、友情的抉择、爱情的失策以及重塑自己的个性~
导演处女作啊实在是惊人。选曲taste超级棒,听到1975我差点没高潮。青春期就是拥有可以盲目judge任何人和事的特权。海狸以后请多接喜剧!
挺有趣的一部电影,把叛逆期的那些烦心事和成长之后的改变拍得挺不错的。这次海狸的表演还是很到位的,演这种不羁女也比《完美音调2》里的乖乖女更加形象许多。虽然题材是关于青少年,但是其中其实很多问题也涉及到成年以后的生活,但这时候的青少年们才开始体会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才是青春期。
十几岁的我们,又丧又酷。你给我一记直拳,也请不要忘记给我一个拥抱。
哈哈哈,女主有神经质,演的是真好
谁还没有傻逼兮兮的十七岁呢,其实海莉应该多上上豆瓣,就不会有这么多愤怒这么多孤独了,又丧又老的十七岁姑娘,豆瓣海了去了
题材老套不过有点新意。
哥哥不正常,他理性却缺乏共情,他是大众人眼中的人而不是家人。妈妈双商皆低,能活到现在多亏社会很现代化。女主角共情能力极高,但智商理性极度欠缺,和她哥哥完全相反,怪不得两者不能兼容。最后哥哥坦白了,妹妹和解了,也让妈妈开窍了。其实就是很简单,不钻牛角尖,扩宽视野,能更快乐一点。
问题少女养成记
“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跟我一样糟糕和空虚,只是他们伪装得更好而已。”作成这样,依然能活得那么开心——年轻真好,校园生活真他娘的爽!来啊,造作啊,反正有大把时光~
Get不到女主青春期的痛苦,纯纯的无病呻吟,总觉得这个世界都以自己为中心,所有人应该围着自己转,结局的内心转变十分生硬,完全不觉得就因为亲哥说的那些话会对女主有那么大的转变
这片女主真的折磨人... = w lll
如果你家没big house和巨大温水泳池,那就老老实实一个人呆着吧。
摁了几次快进键……唉
虽然无法带入女主的世界,但感觉很真实
3.7星。清新有趣无负担
很容易被忽视的低成本电影,剧本很好,有内容的青春校园故事。海莉表现的很好,亚裔小哥长得像张译。原来也是一部处女作,编导皆可圈可点。[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