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御宅族的界与限 ——从《稀人(Marebito)》说起 不少人问过我何谓宅,依对方情况,有时便以居家偏执狂调侃以敷衍,这种解释,还不致产生负罪感的。
况且,这个灰色人群的特征从其被概念化以来便一直在不断进化,专业化,所以如果现在你依然觉得只有那些把生活定格为玩电玩、看动漫、丢骰子、写程序、涂模型、收藏周边、追科幻剧集、热衷边缘文化、同时知识博杂,时不时在博客上丢一大坨充斥着AVG名词和港漫助词的匪夷所思的文字的离开网络难以沟通的半自闭的邋遢人群才算得上Otaku的话,终究还是有些狭隘了。
当那张呆滞的面孔第一次出现在屏幕上时,我立刻认出了《杀手阿一》中的老头子塚本晋也。
我这人看电影有一个很烂的毛病,便是容易不自觉地将同一演员饰演的角色的人格套来套去,越是有特色且经常拍类型片的演员就越是如此,也就总觉得Nicholson很可爱,《通天塔》不对味儿,而《鬼面骑士》则是无厘头了。
所以当塚本晋也拿着摄影机一边到处窥探一边喃喃自语,我是没有任何感觉的。
没什么比成功饰演过一个变态或精神病人更能令人影响深刻的了。
似乎日本演员不应在此列,因为太多了,不过好在我看得不多,所以塚本晋也是其中之一。
增罔是一个专业摄影师,专业到偏执,于是他的生活只有摄影机和显示器阵列,他的视角就只有那一方一寸。
透过数字合成而得到的世界,增罔是迷恋,是困惑,还是麻木?
这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人格,起初究竟是什么使他开始对现实和虚幻产生疑问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这是一个由于缺乏沟通而多巴胺分泌过低得不到缓释转而对肾上腺素产生强烈渴望的抑郁症患者,而当他意识到那种渴望时,他开始停制了药物治疗。
接下来的情节没必要说了,我们在讨论的是这个变态的宅男,以及他接下来所迫进的崩溃的界限。
御宅族这个概念的硬核性决定了这个词无法简单地界定他的感情色彩,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犹如新星般在大爆炸诞生并膨胀的网络新生时代,传统社会观和价值观在其面前遭遇的是几近革命状态的挑战。
我们无法说Otaku这个人群的诞生究竟是价值观崩溃的产物还是社会关系由于网络而部分重组的衍生物。
作为时代边缘的特殊标志,嬉皮士探讨的爱与和平,朋克宣扬的无政府主义,雅皮士代表的反传统到了这个网络化时代的御宅族直指向娱乐至死的危楼,究竟是理想的生存状态,还是人际关系的全面崩盘?
其间的界限,清水崇在这部《稀人》中通过一个离奇的故事,一个残忍的悲剧隐晦地表达了一种值得深思的见解。
增罔对阿礼眼中那被他和他的摄像机放大了n倍的恐惧的好奇,是增罔开始走向分裂的导火索么?
是这样设计的没错,但如果你透过银幕真的去问增罔本人,或许他自己也不知道。
这个神经衰弱的宅男因摄影而麻木,因麻木而抑郁,又因抑郁而敏感。
阿礼的出现,到他的死,再到他作为增罔因自欺而衍生出的人格为增罔指点迷津,根本就是一个可怜的神经病人,被同病相怜的增罔利用并加工。
而他自己的那份莫名的恐惧带着那个即将被加工的人格走进了增罔的御宅,这大概也算是一种癔病。
作为一个宅男,增罔是偏执的,他了解地球中空论,并爱好科幻小说,甚至作者和出版年份都能够倒背如流。
他很聪明,一直在质疑,然后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状态,为了满足自己那不敢面对的阴暗面,一次次想方设法地否定自己的质疑。
稀人的存在是他最大的谎言,大到足以令他默认了自己的嗜血。
而女儿的存在则是他想掩饰的基点,为了臆造一个F出现的完美理由,增罔的分裂所源自的,其实是他喜好沉迷于幻想之中的,他作为一个宅男的本质。
同日本大多数用视觉暴力和突破伦理底线的血腥镜头吸引眼球的恐怖片不同,《稀人》本身并不恐怖,却很平静。
有对话,有人性,也有特摄片中的那种幻想中的美景。
我们只看到了血,大量的,喷涌的,麻木地,成为了饮料。
可爱、残忍而无辜,这是日本人最擅长的塑造恐怖片中女性角色的特征。
然而在《稀人》中,F,也就是增罔的女儿,她真的嗜血么?
影片中大量利用了安置在增罔家的针孔摄影机所拍摄的镜头,那些镜头是我们唯一能够相信的画面。
那段或许是被增罔自己截掉的影像,究竟拍下了什么呢?
显然是自己的背影吧…… 谎言太多了,太完美了,增罔冲破谎言的枷锁看清了自己,却终究还是无法看清谎言。
看过太多描写人格分裂的电影,在这里,《稀人》尝试了一个全新的创意。
此时在他面前的,究竟是F,是稀人,狄罗族,还是女儿,恐怕他已经无从知晓。
进入自己营造的幻想中后,却发现自己没了目标,在孤零零的崩溃,这是属且仅属于Otaku的悲哀的方式。
那割舌一吻是绝美的,令我不禁又拿出《杀手阿一》,却依旧有些不忍看。
对于那个隐晦的结局,豆瓣上看到的一篇作者署名hana的影评作了很棒的解释:增罔临死前一度幻想自己也进入了地底,到最后才发现了恐怖的真相,一切只是发生在自己生活的这幢楼。
我反复地看了几次上下楼的画面,以及最后画面的背景,从画面上我们并无法得到这样的解释。
平心而论,导演多少有故弄玄虚之嫌。
而如上的解释,却令我实实在在地宁愿相信,这是那个结局真相背后的实质。
一个Otaku,倘若他真的完全隔离了人际的沟通,那么空间对他来说也没有了意义。
人之初,性本善,而宅本也是一种极度乐观的态度。
但即使是极度,也存在着一条如同影片中地狱之门的界限。
在那门中,那界限外,有一种生物叫做稀人,一种你似乎并不认识的生物…… 有些夸张是么?
好吧,我是咬着我的吉他拨片写完这段文字的,国产的,很脆,但我始终还是没有咬断它,或许这也是一种界限吧……谨以此文,与内容无关地,纪念几天前离开我们的影评界前辈——卡夫卡·陆
「稀人」片名是來自日本的傳說中的「來自靈界的訪客」,牠們會定期拜訪各村落,為村民帶來幸福,所以日本許多地方有迎接「稀人」的傳統祭典,但若招呼不週,亦有可能帶來禍害,「稀人」在日本人生活印象中是存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天下午看了《稀人》。
这并不很像是一部恐怖片。
因为与类型片想比,影片想要表述的东西显然要多得多。
一个患有抑郁症的摄像师增岗,一心想要寻找恐惧。
他曾经拍摄到过类似鬼怪,UFO的怪异影像,却并不能够使他在意,他寻找的,是真正的、原始的恐惧。
在增岗偶尔拍到的自杀案现场中,死者死前露出不属于人间的惊骇表情。
对此,增岗认为,“他们不是被所见的吓怕了,他们恐惧,所以才看到那些东西。
”他因此更加确信,一定有一种恐惧,是原始的、深藏在我们潜意识中的。
我们的祖先比我们更加敏锐,他们可以从另一个空间预见生物。
而我们却由于不断退化,而感觉不到那种恐惧。
这个概念与荣格的“原型”有些类似:原型并不是一些固定的形式,而更象一些潜藏在我们心灵深处---荣格称之为集体潜意识的原始人的灵魂。
正如片中所说,“那种恐惧,其实是潜意识里未开封的古代智慧。
”经过一段视觉冲击强烈、利落有效并且配合轰鸣的音效以营造幻觉的精彩的MTV式的蒙太奇段落,我们跟随着扔掉抗抑郁药的主人公增岗一起进入如幻象般的地下世界:东京地底庞大而暗无天日的地道、因恐惧吸血“狄罗族”而隐居地底的乞丐、壮观的地下景貌(山峦、陡峭石壁)、石洞里被锁链系住脚踝的奇异女人。
吸血“狄罗族”,有害机械人的简称,这个在影片中贯穿始终的线索,是二十年代科幻小说里的生物。
然而在主人公眼中的东京,小说已经成为预言,“狄罗族”确确实实存在在都市的阴暗角落中。
“我不知道东京有如此发达的地下建设。
”“不光是东京,全世界人口密集的地方,都有开发了的地下世界。
”这些明显带着隐喻的意象与对话令人想起带着日本风格的技术威胁论。
技术威胁论的先驱——动画大师大友克洋,在其招牌式的犹如有机生命体般活动、如菌群般分裂蔓延的机器电缆中,就曾透露出对滥用技术侵蚀下的世界和在技术中丧失的人性尊严的深切恐惧。
今村昌平的《赤桥下的暖流》中,两位主人公在实验场一边参观一边聆听对“水”的研究的介绍的片断,也令人感受到原始的人性与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的对比,带着强烈的暗示。
似乎始终清醒又始终疯狂的增岗把在地底石洞里发现的如同爬行生物一般的女人带回了家,给她取名F。
F不吃不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F嗜血。
也许是“狄罗族”把她喂大的,他这么想。
于是他以自己的血液喂养F,又杀死老是跟在他身后自称是他妻子的疯女人,取她的血,带回家喂养F。
杀人,喂养F,拍摄,观察,增岗的生活便是如此,封闭而孤独。
终于他疲惫了,他的寻找都是徒劳,他仍旧麻木不堪,在这麻木的清醒里日复一日。
他的疯狂就是无法疯狂。
他来到陌生的小村中,看见自杀案中的死者阿礼。
阿礼说:“我们来自大海深处,你忘记了吗。
”“是的,我没有忘记。
”“在巨大水压中爬行,前人是多么聪明。
”这段对话让我想起王小波的绿毛水怪。
里面也涉及到异化与回归的问题,究竟大海中的水怪是异化的人类,还是现实中的我们是被异化的人类?
接近片尾,增岗喃喃自语。
他杀了他的妻子,把女儿当动物般养大。
这一切都不足以使他发疯。
而他想要的,其实只是想通过发疯体验恐惧的感觉。
到这里,影片想让我们重新梳理一遍情节了。
是的,如我们所想像,这只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封闭史,是他扔掉药瓶之后的华丽的幻觉,令世人恐惧的“狄罗族”并不存在,是他自己杀了妻子,把女儿用血喂大。
但是他又是谁?
增岗是谁?
这个杀了妻子、随意杀人、以血喂养自己女儿的男子究竟是谁?
是的,他才是真正的“狄罗族”。
人类才是真正的“狄罗族”。
当人类在科技和文明中丧失掉最原始的本性,那他们就成为了这种有害的机械人。
麻木不仁、孤独封闭、机械化的生活与劳作,这才是真正的异化。
最后,增岗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恐惧。
只有死亡,才是回归。
这是一个最可悲的悲剧。
它脱离了一般恐怖片的那种情节的束缚!
Marebito再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心里的恐惧是自己给自己创造的!
主人公杀了自己的老婆和女儿!
它不是让我们去看剧情而是想剧情!
我看了四遍!
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
看恐怖片需要做什么准备?
晚上十一点以后、要在没有人的时候,来到地下一层的摄影棚,关掉所有的灯,打开投影机,我开始一个人的恐怖之旅然而清水崇和我开了个玩笑,这根本不是一个恐怖片片子开头好像午夜凶铃一样做足了铺垫,气氛还比较到位,然而随着片子进行,恐怖的外衣被剥掉、探险与人性的探讨抢走了恐怖的语言,不时出现的恐怖片手法让我在片子结束之前一直不能确定这究竟是一部什么电影显然清水崇干了一件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咒怨带来的名声大噪让人们直接为这个导演贴上了日本恐怖片大师的标签,当清水崇想说点怪力乱神之外的事情时他惯用的恐怖片手法却成了累赘,于是就出现了这一部渲染恐怖却不恐怖、探讨人性却不深刻、进行探险却没有悬念的电影,各方面的不到位抹杀了这部电影本因有的光彩,如果清水崇处于转型期,那希望他尽快转过这个弯来,如果继续拍恐怖片,还是请清水导演继续制造咒怨这样的日式恐怖经典
一些细节一. 影片开始就是增冈吃药然后看电视拍摄的某处窗户,开始臆想。
在电视前臆想地铁深处的入口,爬行怪物,遇到刺眼自杀人等之后发生的情节地铁入口丢掉药瓶。
进入地铁后开始臆想 也就是说之后到了地铁地下深处,遇到之前刺眼自杀的人以及发现地底世界和F都是他幻想出来的。
理由:1.增冈之前在电视前就幻想到了地铁的地下入口,以及相同的遇到刺眼人的场景。
2.F赤身裸体绑着锁链,如果是真实,增冈即便打开锁链,如何将赤身露体的F带出地铁带回自己家中?
二.去给F买衣服,店员问你女儿穿多大尺码的。
增冈说没有女儿追他俩次说是他老婆,找女儿冬美被他杀害的女人流浪汉生活清晨起床亲口说:把自己老婆杀了,女儿当动物养三.摄像机拍摄的内容分为清晰和模糊俩种。
清晰的应该多数是臆想出来的。
1.模糊的看上去较真实。
比如F恐惧的钻在卓子下面。
在屋内的生活状况。
增冈给F喂的食物,都是一些零散的果冻。
这个细节说明增冈本就精神不正常。
去买实时监控手机,店员推销说家里有小猫小狗的话这个设备能把它们看好。
结论:结合二,F是他女儿,增冈把自己的女儿当动物养,他的妄想症和精神疾病让他把自己的女儿幻想是F。
不给吃饭,强加思想的幻想F需要吸血。
吃不上饭的女儿在饥饿状态下被他一步步培养到靠吸血来充饥。
要知道人在极度饥饿的求生状态下什么都会吃的摄影机里多数清晰的画面比如拍F獠牙这些是幻想出的。
最后在包间里喂血后丢下F,离开坐火车去很远的地方,碰见刺眼自杀的人。
做流浪汉。
既然去了远方,走几步就到家了?
F怎么从包厢自己回到家中的?
应该是增冈的精神疾病已经病入膏肓,在家附近做了流浪汉,某天回到家中,发现F被丢弃在家中快被饿死了,这时他割了舌头喂她充饥。
最后一幕下楼梯,F给他拍摄,他恐惧的眼中不是F拿的俩部摄像机,而是家里的三个监控电视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部据说很恐怖的电影,起初只是抱着刺激一下神经的念头,并没打算动脑子。
但是看着看着就由不得我了,这部片子完全超越了传统恐怖片的范畴,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探索的深度让人惊叹。
我对恐怖片是有偏爱的,我出生的村子里不乏会讲鬼故事的人,从小我是被他们吓大的。
那个年代盗版书市上的一块五毛钱一本的《民间故事精选》,《白话聊斋》,《鬼怪故事》,《大千世界》等书籍也极大程度的丰富了我的恐怖原始积累,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对性爱的初步理解。
我是个独生子,从小以书和小动物为伴,有时候我真的相信有另一个空间的存在,独自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常常自己吓唬自己,弄的自己一个人不敢在自己家里,但是这并不会打消我对恐怖文化的兴趣。
我喜欢未知的东西,我会毫不忧郁的假定它存在,这样世界会变的博大又丰富多彩。
恐怖文化中我最欣赏中国式的恐怖,中国式的恐怖像一幅幅的写意画,用意象把观者引入一个未知的世界。
鬼怪都是有情有义的精神实体或者物质实体,观者的想象力有多大,恐怖就有多大,看完还会回味无穷。
我们邻村就有个光棍因为看了电视剧版的《聊斋》每天傍晚到墓地等狐狸媳妇。
中国式的鬼怪概念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大地上存在的时间和文明史一样长,到今天为止还是个谜。
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与否,所以我们会怕,怕这些模糊不定的东西会猛地出来吓人。
而现在风靡全球的美国式恐怖(历史悠久的西欧的恐怖也往往局限于吸血鬼)就弱智多了,这些由弱智的电脑工作者绘制的血腥四溢,满身都是令人恶心的粘液的大怪物,异形,外星人,变异人,变异动物等虽然具有雷霆万钧之势,可以吃人可以拆房子,但这仅仅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感官刺激,而且这些怪物一般只是个破坏者,没什么脑子,其恐怖仅仅体现在外形,看完之后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
从这一点看,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值得发掘的东西,当然这些东西都可以转化成强大的物质财富,只是……日本的传统文化无疑和中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尤其是鬼怪文化。
日本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模糊不定的鬼怪概念。
烟雾弥漫的墓地,飘游的鬼火,脚不着地的死去的人,长舌头的吊死鬼,披头散发的女人,这些怪异又婉约的鬼怪载体无疑和中国传统中的如出一辙。
这部电影中的“稀人”概念,是来自日本的传说中的“来自灵界的访客”,它们会定期拜访各村落,为村民带来幸福,所以日本许多地方有迎接“稀人”的传统祭典,但若招呼不周,亦有可能带来祸害,“稀人”在日本人生活印象中是存在的,其实就像中国传说中的鬼怪。
其实这部电影中的怪异之处并不是什么稀人,影片中的“稀人”是一个美丽的姑娘。
这部片子的导演是清水崇,大我十一岁,是个绝对青年导演。
这部电影他仅仅拍了七天,就有如此高的水准,真是让人佩服。
影片大致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摇晃的手持式拍摄,再加上大量的更摇晃DV片段,监视器里的影象,使得影片的表现范围大大的扩展。
纪实式的恐怖片有着真实的恐怖电影语言,比靠特技支撑的片子更容易让观者投入到氛围当中。
本片男主角是冢本晋也,看过他导演的小成本电影《铁男》,没想到拍出那样有血性的电影的导演竟是如此的儒雅和内敛。
在《稀人》中,他的演技是一流的,那种茫然,封闭,对一切几乎都没知觉的表情,还有遇到突发事件后表现的恐怖眼神都让人惊叹。
女主角是宫下朋美,一个年轻的日本女孩,虽然在片中人不人鬼不鬼,但是那种学生般的清纯仍很讨人喜爱。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每天都拿着DV的摄影师,每天用镜头记录他看到的东西。
DV是他与这个世界交流的唯一途径。
他在自己狭窄的屋子里也安装了闭路电视,用来监视外面的世界。
在一次自杀事件中,他拍下了自杀者的表情。
在那人刀子刺入眼球的瞬间,他的眼睛转向了镜头。
摄影师开始思索,“那男人究竟是看见了什么,才让他宁可自杀也不愿意面对莫名的恐怖?
” 他认为人不是因为看到某些东西而恐惧,而是由于恐惧才会看到某些东西。
于是他到事件发生地寻找答案。
然后他进入了地铁里的通道,进入二次世界大战留下的复杂地道。
这个地下世界无法区辨其虚构与真实,这里可能是传说中的地府,也可能是另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
在这里摄影师发现了一个被铁锁链拴在山洞里的赤身裸体女孩。
摄影师把姑娘带回了家,放在房间当作宠物或者女儿养着。
但是女孩不吃不喝,也不会直立行走。
一个偶然的机会,摄影师知道了女孩喜欢喝血,于是他用刀把自己的手割破。
但是他的血有限,他自己的生命已经没什么意思,他愿意为女孩流完血液而死亡,但是那样女孩会没人照顾。
于是男人开始猎杀他人,储存少女维生的血。
猎杀就发生在居民区,川流不息的人群就在死亡的背后。
猎杀不断的进行,死者甚至有一个是高中女生。
莫名的恐怖一直伴随着摄影师,导演为了使现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更模糊,在影片中加入了很多诡异的旁观者,异族,这会让喜欢钻牛角尖的影迷头脑混乱。
就当这些是一堆恐怖的小恶作剧。
影片最后,摄影师用美工刀割开了自己的舌头,嘴对嘴喂女孩血液。
他不能再说话了,同女孩一起走入了地下,女孩满脸鲜血,发出了妖媚的笑……故事就是这样的,从头到尾我都没认为这是一部多么恐怖的恐怖片,即使它恐怖的让我手脚冰凉,它倒很像金基德的片子,举手投足都在冷静的关注这个社会的角落里的人的生存状态。
男主角生存状况就是如同一台冷漠无力的DV,想寻找什么寄托又竭力想自身粉碎。
像这个时代一切无法适应社会的灵魂一样,失焦感让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社会的位置,也不想知道。
当他遇到了不知道是人还是鬼的女孩后对女孩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把生命都舍弃。
女孩喝的是血,亏编剧想的出来,但是女孩仅仅知道喝血,其他的一无所知。
这里到底是想探讨情爱这一弗洛伊德认为的烦恼根源对人的物质或者感情的侵入还是想为现代人找一个精神的寄托?
摄影师对女孩的爱纯粹的像回归了原始社会,女孩给了他一个从机器变回人的借口,但是这是多么的单纯和幼稚,在这个混乱不堪的社会不可能进行下去的。
摄影师紧闭喂养着女孩,占有带给他的仅仅是占有,没有给他带来快乐,连最让人期待的性爱也没有。
摄影师的封闭人格不仅仅表现在对待社会,对待一个宠物般的女孩他也没办法使之与自己沟通。
孤独冷漠变成了他行事的公式,而可以证明他的人性的取血也是以毁灭别人为代价的。
到最后的割舌,简直让人无法忍受,与女孩对嘴的镜头将矛盾上升至一个极点。
是什么值得让他无条件的为一个奇怪的女孩献出一切,自己的一切,或者别人的一切?
爱?
2005-11-4
题记:相由心生,鬼由恶来――――卡夫卡·陆KavkaLu [img]http://bookweb.kinokuniya.co.jp/vlimgdata/4988102095130.jpg[/img]我平生对两类片子感冒,一类是武侠,一类就是鬼片,在我眼里美国式的恐怖片不过是番茄酱的泛滥,而日式恐怖片只不过是音效作祟,这只是个人情趣所知,看此片是一位朋友在我博客上的留言,一查资料是塚本晋也演的,正好今天在大姨妈家听得外公身上的灵异故事,回家就顺手拿《稀人》看了。
先说故事,再论电影。
此刻音乐是平克LONDON66/67(俺出生之年)的现场在寂静的夜里有着浓烈的迷离和疏离感,不信可以关灯一试。
大姨妈今天说了外公最后岁月的一件真事,那一年他和七位朋友围着八仙桌喝酒,他们八人喝得真欢,忽然,其中有人发现桌上有九双筷子在动,他看了大骇,借口离开,然而,桌上变成了八双筷子在动,于是又有人离开,据所有离开人言桌上永远比人数多一双筷子,最后,直剩下我外公一人喝酒,而对面有一双筷子在动,此饭局不久,外公病故。
听罢这个犹如《聊斋志异》的故事真的有些冷飕飕的感觉。
同去的者者问我,是迷信吧?!
我说,如果理解程序就非常简单,由于某种原因程序没有抹干净或者重叠那么就有灵异了,灵异多维空间的场也。
回到稀人,清水崇的电影我过去没有看过,日本灵异小说我也没有看过,所以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就本片而言,导演喋喋不休说了一大通玄疑的理论,而中间则是西方吸血鬼的招数,按照基础吸血鬼逻辑被吸血鬼咬过就变成了吸血鬼,那么增冈拓喜司就是进入了他们的世界,倘若这么简单,没说法,似乎显得影评人无能,所以我决定复杂解读。
我们注意到在录像设备出现以后,有许多片子就是以录像镜像为镜像的,为什么?
因为他成为人类即时的镜子,成为相互镜像的可能,增冈端着的摄像机就像金基德的《真相》,它在电影里只是外化成思绪的现实镜像,所以他建立在他的恐惧上,当罪责笼罩着你,相由心生,对于罪责以及未知世界的惊恐和前世的追索,你会在镜像里走向另一个世界。
所以,我认为在家乡河边的对话才有着最真实的现实指向:一个人杀了自己的妻子,然后囚禁了自己的女儿,女儿有着嗜血的毛病,父亲处于各种因素最终成为女儿的牺牲品。
可是这样的解读将一个灵异故事变得索然无味,那么端着摄像机吧,让影像的颗粒成为思绪碎片凝集的可能。
增冈端着录像机的所有目的是忏悔,忏悔来自于自己心魔,那个地铁里自戮一方面为了电影的惊悚营造,另一方面他触发了增冈的心事。
这样的假定将所有关于F的事件定格为父女的纠缠不清的恩怨,这也是西方人可以理解的一个路数,至于此部影片得奖我觉得还是沾了吸血鬼的光,对于西方而言,这比较容易理解。
我们假定他的犯罪让他心存恐惧,恐惧让他产生幻觉和焦虑,对于女儿的愧疚让他选择了杀人,而个人的软弱和心理的原因让他选择了另类自杀。
当所有的幻觉成立,电影就成为罪责的自闭和为了解脱的自我否定,达致临界点,就开市否定存在和虚幻的边界,犹如抑郁症的焦虑和错觉,那刻就是地狱之门的开启。
作为低成本的恐怖片,它点状的氛围营造得比较好,然而从整部片子而言并不成功,就算瞪大牛眼我也不觉得有啥可怕,这些被日式恐怖片说滥用的招数毫无建设性。
心魔在于自我的邪念,在于你的恶业,我一直说心正神自若,当你是坦荡而正气时,人的阳气就可逼使邪恶回到地狱。
香港影评人将片中不说话的F和蔡明亮的影片的寡言所比常牵强,片中的无语只是失语和疏离的附会,这样的电影并不成功。
所有的幻想消失以后,留下的是自我的牢笼,俗语说得好:冤有头,债有主,仅此而已。
当然,你也可以把这样的电影从鬼片读解,不过,它不合格,它违背了西方和东方的关于鬼的常识。
【附录:影片资料】《稀人》日本 2004导演: 清水崇 演员: 冢本晋也, 中原和宏 片长:91分钟奖项:“布鲁塞尔”乌鸦奖的最佳恐怖片个人评价:艺术性0,欣赏性1(恐怖片入门者可看)2006年2月9日 星期四 下午16时30分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全部都是主人公一个人的妄想症,老早就杀了自己的女儿,埋在地下。
他在摄像机里窥到的白衣少女既是他见到的女儿的幻觉。
而后在无意中拍到一个精神病人自杀,引起了好奇心使他放弃了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影片开头增冈在家看白天拍的图像时,抓了一把药片吃下去……看完地铁里拍到的刺目自杀图像后,增冈丢掉了药瓶,这时我们可以定格来看下,那是治疗抑郁症的药。
),进而变成人格分裂。
想象自己进入了一个地底,看到了一个美丽虚幻的地下世界,碰见了地铁里自杀的老头,当他提醒自己老头已经身亡时,老头便消失了。
然后深入发现了被锁在那里无法离开的F,而F其实被他埋在下面的女儿(否则他是如何将F带回家这个问题很难解释,比如怎么弄断的锁链,怎么将赤裸的F及自己的摄像机安然地抱回家,不被人发现,又要爬过那么长的阶梯)。
再后来将纠缠自己追讨女儿的妻子杀掉,自认为被鬼魂及道德困扰的主人公过起了流浪汉的生活。
但是有一个早晨他突然清醒了,想起自己杀了自己女儿及妻子的事实,不过清醒也只是暂时的,不久便旧态复萌,最后割舌自尽,临死前一度幻想自己也进入了地底,到最后才发现了恐怖的真相,一切只是发生在自己生活的这幢楼,自己是精神错乱自杀的。
主人公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并且导致精神分裂,所以他的所见所闻不可以当真。
主人公与地底世界的人通过话,但是在镜头里电话亭并没有人,所以他只是在跟自己说话。
进入“地狱之门”后到见到赤裸女孩之间,男主角增冈几乎都在下楼。
摇曳的灯光里,他跌跌撞撞的下楼,一次又一次,脚步凌乱,但是片子的最开头,从他摇晃的镜头里,我们明明看见增冈是在上楼,而且上到了公寓的最顶一层。
虽说阳光并没有明媚,但是至少是见到了“天日”,从他所处的天台上的视角,我们基本可以对增冈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我想导演放这么一个镜头进来是有用意的,那么是不是有可能后面增冈所有的下楼下楼,仅仅是下了公寓的楼?
而所见到的一切,仅仅是增冈的幻觉?
他每天爬上他家的天台去窥视别人的生活,在马路上行走拍摄,自虐,但幻觉中是被打,他所幻想出来的地下洞穴不过是自己的公寓小间,最后由于割舌失血过多将要死亡的时候,看到真相——自己并没有逃到无人的地下,而仍然是在自己的公寓小间中,悲愤恐惧涌上心头,透过眼眶。
第一遍看完,发觉这片子不像是恐怖片。
看完评论后才发现自己美刊懂,小日本都能拍这样的片子了。
我们的天才导演都在日完女演员以后能不能想想拍个有深度的。
儿时曾在无意翻出来的《全球十大恐怖禁片》盗版DVD碟片里看过,看完之后最大的记忆点就是主角割开手给女主喂血的画面。
最近几个月忽然想到这一画面,想起是儿时看过的影片,十分想看,但又苦于不知影片信息,在网上用相关词搜索无国,而后慢慢寻找,今天忽然寻得资源,欣喜万分。
鉴赏完之后,感觉有点不知所云,男主是一个失去了恐惧感的中年摄影师,为了追寻恐惧经过一系列奇遇发现了某人地下遗迹,在哪儿找到了被囚禁的女主,带回了家,但女主不吃不喝,无意发现她以血为食,便到处杀人供养女主,大体便是这样一个故事,其中有些细节表明女主可能是男主女儿,之所以饮血是被男主从小培养的,而杀的第一个人便是妻子……剧情并不复杂,但用令人痛苦的方式表述了出来。
第一次探寻地底时营造的氛围还是可以的,刚搜的资源时发现是清水崇的作品还很欣喜,他的《咒怨》可谓是我童年时期的美好回忆,伴我度过无数个夏日,但《稀人》这部作品感觉未能达到他的水准,但无奈女主太好了,给个四星。
可以说女主多少算是我儿时的性启蒙对象了,背景成迷,以血为食的怪异少女,十分迷人。
绝对不是恐怖片啦~
巨无聊
没明白这电影想表达一什么意思~~
没看懂……
我真的看不懂......
冢本的自我培育~
3/10
我看不懂。
说它是清水崇的作品,或是冢本晋也的作品,都不如说它是小中千昭的作品。(小中:好想写日本吸血鬼故事的恐怖片!一直以来对录像/纪录影像的思考也要融进去!混点热衷的地下幻想如谢弗秘谭狄罗族,再来点克苏鲁做调剂!)
最喜欢进入地下世界的那段
让人眩晕的片子。当时看了两遍感觉只有眩晕。回忆起来也支离破碎。有时间再看一次研究下。
恐惧,人类最为原始的恐惧,一个具有妄想症的死宅,一步步走向深渊PS:不喜欢这种手持DV版的拍摄方式
为什么都说恐怖程度还好……受不了岛国人民,随便拍7天的片都比好莱坞恐怖这么多= =
名过其实,拍得其实很一般……
冲着清水崇看的。结果很失望。很难看。
为了发疯而发疯,恐怕只有日本人才会吧。要不是因为是CULT片,我他妈不给星的想法都有了。
这是什么啊~!
基本上没怎么看懂~~
补标。小日本儿就是变态,主演原来是冢本晋也,之前看了他的《铁男》,也是蛮变态
清水崇毫无拍摄长片的能力。另外女主角虽然脸长的极其一般,身材跟皮肤我还挺喜欢看的,完全没有小腹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