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和谈情说爱必需两全?
这是一部非常“浪费”的战争片,看到后面简直偏离主线,让人看不下去。
很少有的以女性军人为主体的电影,这是看它的主要原因。
本来期待它像《兵临城下》等战争片那样多刻画女主如何狙击杀敌,作为神枪手如何厉害,结果里面非给女主安排了至少三份战争情。
本来刚开始还看的热血沸腾的,女性朋友参军汇合那刻,我还期待刻画战友情什么的,结果什么都没有,就像你期待喝一碗浓汤,尝到的却是加了味精的白水。
女主总是和她上级暧昧,还有一个万年备胎,战争狙击啥的都成背景板了,剧情越到后面(本应该越来越深入的)战争越是背景板,节奏开始拖拉注水,感觉是不知还能写什么往上面堆的。
特别反感的是,一小时25分刻画一段新的暧昧时,还配上了一大段格格不入的浪漫bgm。
不知道的以为在看偶像剧MV。
这部片子主要问题出在剧本,根本没有设计好深层次的主线,反而把大量情节用注水般的恋爱填满,而不是深入的去研究战争和人性的主题。
作为一名战场上的女性,她能被刻画的内容是很多的,包括与同样上战场的女同胞们深厚的情谊,与敌人的较量,还有流露的同样对死亡的恐惧,对杀敌战争和违背人性的思考……这些东西却要么被一笔带过,要么根本不去刻画。
以及,作为人物塑造来说,女主的女性朋友们作用是什么?
似乎花瓶一样可有可无,哪怕不出现她们也行,毫无亮点,就像工具人。
如果想表现女主情感细腻的那一面,仅仅通过不断插入的一段段爱情,实在也让人难以带入整个剧情。
采取的两个时间段穿插的情节也很注水,在美国白宫情节似乎只是为了这样双线并叙引入回忆而做的工具化程序,并没有多么动人或拉紧剧情的作用,反而破坏了对战争那条线的引入感,还不如简化这种形式。
另外,导演在战场刻画上的镜头表现力十分鸡肋,让人缺乏紧张的带入感。
同样是讲狙击手的,《兵临城下》的镜头表现力就要丰富的多。
“血性”这个东西就是本不属于任何一个性别,主要靠后天培养的,男性从小文化环境会鼓励他们对从军有种迷恋,光是影像有太多战争片了,只会看见男性身影的模板。
但是如果有女性军人的模板,一样会激发很多女子从军的欲望和热血,这种被环境文化所激发的东西,更加证明了它是无性别化的。
但这样的作品在哪里?
女将军的题材、军人题材,本身就少之又少,所以有一部这样的电影面世,是多么珍贵的——然而这部电影全盘打碎了这种期待——这部电影告诉人的,不是她面临多少人性纠缠,也不是塑造一个让人崇拜的天才如何展露她的天才,而是仿佛在说,女人哪怕在战场上不谈恋爱也活不下去……这电影应该叫《以战争名义谈恋爱》,真是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
不知道标注为俄罗斯出品的电影为什么片头出现了21世纪福克斯的LOGO,片子基本属于战争爱情剧,对俄基本是弘扬,但是,女主带伤被强制拍宣传照和特写女主背部伤疤的镜头充分说明了,媒体都是有立场的,西方无非是借这2个镜头黑一下俄国,多么的没有人性啊,让一个带伤的女兵成为party军队的宣传工具,好吧,西方媒体的虚伪狭隘嘴脸还是暴露了出来,只是没有充分暴露罢了
我在小破站看的此片。
这位战争中的英雄为俄罗斯做出的贡献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这也是俄罗斯为了纪念英雄而拍的电影。
根据史实记载,柳德米拉很早就踏入了婚姻殿堂,且在十几岁时便生下了一个孩子。
而后,丈夫将其与孩子抛弃,柳德米拉一边打工一边抚养孩子长大。
后来,战争爆发,她凭借自己在狙击方面的天赋毅然而然地投身军旅,并不是像影片中说的被迫从军。
要知道被迫从军和主动从军是两码事,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拍?
其次,该影片过分强调恋爱在柳德米拉成为枪神这条道路上的重要性,为了国家的完整而成为枪神岂不是更加高尚吗?
而且俄罗斯不是一个会划分等级的国度,那时也不是,所以,医生拥有通行证,而狙击手不拥有通行证这一说法行不通。
过分强调了爱情对于柳德米拉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我认为,应当有更加强烈的力量推动柳德米拉前行,而不仅仅是因为男人。
演员演技之类的没得说,只是对于部分故事情节与我了解到的历史略为有些出入,故,激情写下此篇。
但从电影而言,四星有点高。
俄语片讲战争的只要不乱拍,都能到一个挺好的水平。
确实,战争场景拍的挺真实,悲剧讲述的很诗意,但是就仅此而已。
它没做到它想做到的。
我太难受了,太想吐槽了,可能不对,但就我自己感受如下。
“女狙击手”,表明了自己是一个女权主义电影。
可太不对劲了,它完美的演绎了一个女人上战场一定很特殊,有爱她的男人给她的优待,最后因为男人们而受到精神升华,而非战争本身。
然后还讲了战后大家对她的看法扭转。
还女权呢,这不就是变相承认父系社会给女性的弥补吗。
冲突确实是一个有效的讲述手法,但它不能从头到尾,不能非黑即白。
还不如把扣题放在真实事迹中“斯大林亲自派的潜艇把她接走”的尊重里更能诠释女权。
天平不偏倚靠的是优势互补。
而不是在天平上往女性那边扔那么多石头,想要绝对平衡,呐喊着啊我们要平等,他们能干的我们都能干。
女性的特长,才是独立的根基,才能让尊严立得住,才能顺理成章地并肩前行。
如果只有一个对立意识,靠先天缺陷和男性优势项目做对比,不挖掘自己优势,抗议不能平等,还要获得和男性一样的待遇,你猜猜,最后谁是娜拉?
谁真的是歧视者,谁又真的是被歧视者?
所以,狙击和女权这个题材是对等的没有偏重点就很奇怪,你可以拍柳德米拉这个女孩子,其实是一名传奇的狙击手,她是一个英雄。
也可以拍柳德米拉这个苏维埃战士,在强悍的外表下却有很多战争带来的不能弥补的伤,她是一名伟大女性。
但你不能拍她身为女孩子在男性的领域踩着为她而死的男性们成功成长成了一名伟大的狙击英雄。
如果一定要讲爱情,不如拍个纯战争爱情片,女主何必是柳德米拉呢?
她的闺蜜的爱情事迹更感人。
最后,喜欢原型。
在b站上看了她的演讲,眼里有光,不用说我也能明白她的功绩很优秀。
我是一个战士,今年25岁,杀了309个法西斯。
我的国家,就是我唯一的信仰。
我想告诉你们,我们会赢的。
要是不考虑历史原型的话,其实这个片子是可以给到至少8分以上的,虽然很玛丽苏,但这是大女主戏的通病,所以就算了吧(啧这片子很完整的刻画了一个女人是如何在家庭、社会以及时代的影响下,从一个清纯少女逐步转变成一个铁血战士的。
所有战争场面都调过色,灰暗阴冷,体现了在女主心里战争的真实印象:那不是英雄主义飘扬的场所,而是残酷无情的生死场。
每个能从那里侥幸回去的人,都已不再是天真浪漫的男人女人,而是经受了致命打击,浴火重生的死神。
战争,这个人类史上永恒盘旋不去的阴影,令人痛苦且厌倦,它令人不再是人。
从反战这一点上来说,我觉得这个电影做得不错。
女主演得也很好(题外话,我发现俄罗斯女人一旦坚强起来,眼神都很冷静锐利,一个个都感觉像叶皇,民族特性吗)但是。
考虑到历史原型的话,这tm就是魔改了。
人家原型明明是一个坚毅勇敢又有天赋的单身母亲,为了国家自愿走上战场,在击杀了309个敌军后被护送下了战场,没靠过男人,没被迫营业,没被国家抛弃,怎么在这个片子里就变成了战场玛丽苏和国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一枚棋子?
格局太小了。
如实表现史实和女性力量,是会死还是怎么的。
撑死7分。
这部电影有不少硬伤,尤其是剪辑,在穿插美国白宫和苏联战场的时候,有点摸不着头脑,蒙太奇过了。
还有人物交代的不完整,比如主角父亲,为什么那么古怪冷淡,比如随女主去美国的政委,为什么一副要吃人的样子,比如女配的爱情,女主的爱情,怎么都那么唐突,没有多少铺垫就爱上了。
有人说还不如就按柳德米拉原来真实人物生平拍,我想就是因为这些硬伤吧。
但是我还想再看一遍,因为我被女主打动了,那双美丽而忧愁的眼睛,那清冷又坚毅的眼神,都太符合对北国酷酷女兵的想象了。
那挺拔如白杨树的身姿,那真的不喜欢战争的态度和沉稳的极为出色完成使命的行动力形成的张力,在白宫女主人热情温暖饱含同情喜爱的安排照顾的映衬下(这关怀是有一点造作,但是映衬效果极好),显得就好像一面旗帜,剧情极好地把最后女主在美国的演讲推向高潮。
有人说,狙击手不可能会站起来和对方狙击手对瞄,我说,电影是艺术,艺术真实是给人感觉真实,如果完全按事实拍,请记住一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这个突然站起来的场景,真的特别燃。
如果女人都这样悍不畏死,这个民族怎么可能可以小觑。
我不能不感叹,二战对于苏联人(后来的俄罗斯人)和对美国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就像二战对于中国人的影响和对美国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这种深沉复杂的悲壮的对于战争的情感,通过女主,表达得极为出色,震撼!
美国人出钱拍的苏联二战电影,二十世纪福克斯的影标。
一面要描述苏联人的英勇反抗法西斯入侵,一面要把苏联军队,政委,描述成法西斯性格,美国人怎么做到的?
真不要脸!
表面赞苏联的英雄,实际黑苏联。
顺便还用美国框架包装电影,从出场的美国夫人但结尾的美国发布会,反正关键是美国。
为优秀的医生加了一句台词表示他是犹太人,看来这电影是犹太人给广告费了。
原创:公众号文章链接(from 宅兔居) “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 墓志铭一、关于爱情观看的契机来自于在《歌手2019》听到俄罗斯女歌手Polina演唱的电影主题曲《布谷鸟》。
有力量的女声仿佛带领我们回到了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看到了一个普通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令人心潮澎湃。
和我之前想象的不同,这部电影对女主几段爱情的刻画占了较大的篇幅,反而对女主是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狙击手的过程反映的不算多。
从个人角度讲,我不是太赞同这样的改编,虽然每段感情戏都很催泪。
情感的渲染离不开景的衬托,先夸一下俄罗斯电影的画面吧。
从我看过的《他是龙》、《花滑女王》,再到《女狙击手》,尽管题材差异巨大,镜头却无一不唯美,或许这就是俄罗斯电影的一大特色?
冷肃的战地背景裹挟着残酷和血腥,战地上诞生的爱情是希望和唯一温暖的色调。
柳德的第一段爱情是和她的队长马卡罗夫,一个略带忧郁气质的成熟男人。
可惜为着一个承诺,马卡洛夫直到战死仍未坦然接受她主动释放的情感。
但是,将女主从死亡的土坑里刨出来的举动和病床边的陪伴早已说明他未曾道出的那份珍惜……柳德的第二段恋情是双向的,然而在战争中的爱情终归还是昙花一现。
她与第二任长官基岑科在前线是并肩作战的搭档,下战场则是肌肤相亲的爱人。
“孤独而漫长”,这5个字可谓是狙击生涯简单而生动的概括了。
幸而身边有了他/她,时光不再如此煎熬。
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两个静止狙击的身影与天地融为一体。
他们相互支持、配合默契,曾拥有厄运来临前的一切美好。
突兀的爆炸声响起,花海里升腾的彩色烟雾非但不是对他们爱情的庆祝,反而是丧命的钟声。
所有浪漫和欢笑终结于他倾力相护的臂膀和渐渐消失的心跳。
凄美的画面使我落泪。
影片中女主的相亲对象也是她坚定的守护者,尽管她给不了他想要的那份爱。
二、关于女性女性在战争中往往以弱势群体出现的印象被推翻了。
据查,二战中直接进入前线作战的女性官兵超乎常人的想像。
就以苏联为例,当德军于1941年6月突然对苏联发动进攻后,为了保家卫国,大批苏联青年志愿军前往前线,其中包括不少女性。
有专家估计,二战期间共有约80万女性参加苏联红军。
是啊,当战争来临,国将不国,军人这个神圣的名词早已跨越性别。
影片中女兵心爱的玩偶以及象征女性的衣物被长官无情销毁,这很现实,毕竟战场上只有生与死,只有我方和敌军。
另外,由于狙击战(看到“狙击”,脑子就跑偏到《红海行动》里的“顺懂”)这种新型作战方式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参战各国都开始重视狙击手的培养与使用。
苏联军方在战时培养了大量枪法精准的狙击手,其中,女性狙击手就达2000人。
《女狙击手》中女主的原型,就是这些女性狙击手中最优秀的一员——战后被授予苏联英雄荣誉称号和金星勋章的苏联女狙击手柳德米拉·M·帕夫利琴科。
从主修历史的活泼女学生,到拿起步枪击杀敌人的冷酷战士,她在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一共击毙了309名德军,是在射杀人数超过300人的25名著名狙击手中的惟一一名女性。
纵观电影史,以真实女英雄为主角的电影很少,期待以后能有更多以女性为主要角色的电影出现。
三、关于创伤影片中,被外界冠以“死亡之女”称号的柳德坚强的让人心疼。
成名后,被国家塑造为女英雄的她出现在各种政治场合,接受国内外政要的接见、媒体的质疑,从此再也没能以一名战士的身份出现在她将青春挥洒的战场上。
从战场上下来的伤兵,痛苦的不仅是肉体上的创伤,更多的可能是心理上的折磨。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柳德在听到巨响后不自觉瑟缩躲避的反应,虽然那并不是枪炮声。
除了战争本身带来的压力,战争中爆发的革命和人道、党性与人性的冲突也在极大程度上侵蚀着人们的价值观,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战争的反人类特性……战争对人精神上的摧残是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所无法理解和想象的。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今天我们对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因为它常常在各类影视、书籍里出现。
在一战中,大规模重武器的使用令军中大范围出现抽搐、瘫痪、失忆、甚至歇斯底里等症状,成了当时著名的怪病。
但人们怀疑这种无从解释的病症其实只是士兵是在装病。
二战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比一战更广泛频繁,士兵们长期滞留战场,没有喘息时间。
由于被编制在很小的战斗群体中,可以缓解心理困扰的社交机会大大缩减。
据估计,二战中有精神问题的人数飙升至一战的两倍,陆军中的比率最高,而医务人员对此毫无准备。
二战结束后,这种痛苦就这样延续到家庭中。
直到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才第一次提出了PTSD的概念。
PTSD在精神病学方面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空白,其发病原因是个人遭受事件的结果,而不是源于个人的弱点。
这个新术语也涵盖了大屠杀幸存者和遭受性侵犯的妇女儿童、恐怖袭击和其它灾难性事件的情况。
它们的共性是:长时间不能从创伤中恢复、部分混乱的感官印象和凌乱片段回忆,记忆系统紊乱、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某种与过去事件类似的声音,气味和新闻报道都有可能引起触发。
愿世界能永远保持love and peace,虽然这只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苏俄的电影曾经深刻地影响到中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虽则经过中间的波折,却又达到了一个引进的高潮,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中国,苏联影片也许是我们接触得最多的外国电影。
苏联电影的情调与风格,在中国风靡一时,甚至成为艺术性的一个代名词。
从《第四十一》、《雁南飞》、《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到八十年代初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及《两个人的车站》,作为一个如我这么般年龄的艺术洗礼,深深地烙入了我们的头脑之中。
苏俄的影片,有着一种不同他国的风格,这种风格是由其制度而成就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风格。
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所强调的浪漫现实主义风格。
而在这种风格之下,又形成了一种形态的电影,即诗意电影。
这样的电影,强调着电影的诗意表达,寻求着一种平凡故事的诗意,并以一种诗意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
也有人名之曰以影像来写作。
当然,诗意电影并非诞生于俄罗斯,在西欧也另有其宗,但苏俄的诗意电影,却与西方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它的诗意表现在意识形态的诗意之上,是一种革命浪漫主义的诗意。
苏俄电影中诗意电影的勃兴,其实是对于前苏联那种严苛政治之下,艺术形式的一种反动。
它是在一种严格而刻板的教条之下,增添了一丝柔性色彩,和一丝人性的光彩。
在当时的苏维埃制度之下,艺术家们无法在故事上做更宽的拓展,无法在人性上做更深的挖掘,也无法在背景上表现出其丰富性,因此只能借助艺术的手段,在意识形态允许的范围内,做一点美化的工作,让坚硬的故事讲得更为动人一些而已。
不过,在诗意电影的旗帜之下,倒也确实出了不少的名片。
且不说有些另类的诗意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的系列电影,即使是在革命浪漫现实主义旗帜之下的主流影片,也有如《雁南飞》、《第四十一个》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等。
不过即使前述的这些影片,在前苏联的意识形态体系之中,也不获接纳。
或被批为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或被认为模糊了阶级界限、调和敌我尖锐的矛盾,或被指表现了小布尔乔亚的生活情调。
上述的影片甚而一度被禁。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这些被禁止的苏联诗意电影解禁,让曾经处于艺术生活极度饥渴的中国人,犹如初尝甘霖雨露,留下了永难磨灭的美好印象,这种美好一直伴随着他们一生。
影片中那位在爱与恨之间徘徊的红军女政委,那些在战场间歇裸身洗澡的女战士,还有在战争中苦苦等待着爱人从战场上归来的少女……他们给予当时的中国人以最初的艺术启蒙。
不过随着更多外国优秀影片的引进,当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当生活的压力越来越重,当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的时候,这种诗意的电影也在中国渐归沉寂。
即使在其母国的俄罗斯,亦是如此。
生活中是缺乏诗意的,而残酷的现实也很难让人们用诗意的眼光去看待。
过多的诗意实际上只是对于黑暗现实的一种美化。
因此,在俄罗斯,现实主义的电影重新崛起,更多的影片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以着冷静而非热情的审视,去打量着这个并不如意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出现了大量非传统的影片,如《兄弟》、《棺材200》、《罗斯88》、《伊莱娜》及《利维坦》等,均是入木三分地表现出现实中的黑暗,并在其中寻求着人性的温暖。
但苏俄诗意电影这一路却并不断绝,仍然在顽强地证明着自己的存在。
在俄罗斯近年来所拍摄的历史题材的影片中,特别是涉及到战争的影片中,我们还能看到不少诗意的影子。
这些影片力图表现出俄罗斯已经失去的大国风范,以曾经熟谙的手法来歌颂着战争,以着诗意的手法来美化战争中的残酷,以着强硬和血腥来表达一种战争的诗意。
米哈尔科夫就是一个传承着苏俄诗意电影衣钵的导演,他的名作《烈日灼人》及《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以诗意的眼光观照着斯大林时期那段历史,以颇富想象力的手法解剖了那种残酷。
不过,当他所反映的历史进入到战争模式,在表现苏德战争之时,他却不自觉地又陷入了那种战争诗意之中。
在《烈日灼人2》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前苏联的革命浪漫主义在他身上复活了。
今年俄罗斯所拍摄的历史题材影片《女狙击手》,则更是将这种战争诗意演绎到极致。
本来,这应该是个很具吸引力的故事,是苏联军队英雄的传记片。
它来自于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真实存在着。
去年美国所拍摄的《美国狙击手》一片,也是来源于真实的故事,来自于阿富汗战场。
这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影片,表现手法非常平实,就如纪录片一样,真实地表现了狙击手的故事。
本来,在被搅热的狙击手电影市场里,再来一部表现女狙击手的影片,且以真实历史人物为主题,应该还是会吸引观众的眼球的。
可惜,在这部影片里,导演却又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诗意的手法去表现,让本来非常真实的人物形象,被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诗意色彩,变得不那么真实起来。
作为一个像柳德米拉那样的女人,应该说她的家庭环境还是很不错的,她本人亦考入了大学学习历史。
她的父亲是国家安全局的军官,内心里却将她当作男孩来看待,希望她习武能够驰骋于疆场。
一次偶然的机遇她的射击天赋被发现,于是参军入伍被训练成为一名女狙击手。
此时苏德战争爆发,她与同伴们也被匆匆送到前线,参与残酷的战争。
凭着射击天赋,也凭着顽强勇敢,她很快脱颖而出,成为苏军的英雄,成为让纳粹胆寒的女杀手。
她的经历相当动人,但所拍出的影片却并不感人,人物的刻画站不住脚,反而有着很浓烈的宣传意味。
究其原因,在于导演在影片中所使用的诗意美学。
战争本来是残酷的,残酷到残忍到让人心悸,因为战争行为本身即违反了人性,靠相互残杀与自己并无冤仇的人,来捍卫一种观点一种理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耻辱。
即使是正义的战争,毕竟也是以牺牲人的生命来达成的。
因此,战争尽管有时是必需的,但谈到战争之时,我们没有必要去美化战争,去寻求战争中的诗意。
残肢断体与血肉横飞之中是没有诗意的,我们只能以悲悯之心来看待战争,祈祷战争能够越少越好。
其实在电影中,作为神射手的柳德米拉并不享受战争,她参加战争也是迫不得已,只是在尽到自己作为国民的责任。
作为一部背景是战争的影片,反映的又是一个以杀人为业的战士,血腥与暴力在所难免,表现他们并非不可以,影史很多影片也因描写了这种残酷而闻名。
问题在于以什么样的手法去表现。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影片开头长达二十多分钟的镜头,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也谓细致入微,不过我们从中却看不到战争的美好,只能看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意义。
导演是带着悲悯的目光去表现这场战争的,而在《女狙击手》中,则过分地突出了柳德米拉的勇敢,突出了战争对于她如洗礼般的意义,而轻意地抹去了战争的苦难。
让人欣慰的是,即使是在俄罗斯,这样的诗意影片也不多见了,蕴育于苏联社会主义时代政治环境之中、展现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诗意电影也步入了黄昏,《女狙击手》只不过是黄昏之中的一曲挽歌。
因为这样的电影只能产生于特定的意识形态之中,它忽视甚至蔑视着人性,将革命置于个人的生命之上,讴歌着一种清教徒式的献身精神,散布着不同人群之间的生命矛盾,宣布一种暴力思想。
即使如俄罗斯目前的政治情形之下,这样的意识形态也正被逐渐摒弃,毕竟这是与整个人类的价值观相悖离的。
01额头的血十字柳德和德军派来的王牌狙击手对决,准备了一夜,直至黎明即将到来时,她发现自己的伤口又开始渗血。
然后,她用手指蘸着血在额头画出一个十字。
这是什么意思?
柳德在独自等待一夜后,体力不支。
她被成片的燃烧弹击中身受重伤,在尚未痊愈时被有关部门拉出来执行任务。
而且,这次身边没有搭档,时间尤其难熬。
受伤的身体、长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独自一人这三面的因素叠加,导致她很难再保持专业状态。
随着天色逐渐变亮,黎明即将到来,柳德意识到她不能再拖下去了,否则她的状态会越来越糟,必死无疑。
此时,她主动暴露自己,引导对手移动,还有一定的概率击杀敌人。
也有人说,此时的柳德已经心死,她厌倦了战争,主动暴露是一心求死。
那为何画十字呢?
这个形状代表着什么?
或许代表射击时的准星。
影片中多次出现狙击手在瞄准时的画面。
以上图片来自电影按理说,在她从草丛中站起来的第一时间,就会被对面的德军狙击手一枪爆头。
但敌人明显错过了最佳射击机会,为什么呢?
02飞机上的铁十字影片中有一场空战。
当柳德在船上养伤时,敌人飞机袭击了附近的海面。
图片来自电影注意看机身上的铁十字标志。
铁十字标志起源于德国古代武士盾牌,远早于纳粹。
图片来自网络空军战机上喷涂标识是进行敌我区分的重要手段。
德国空军的机身标识系统随时间推移略有变化。
图片来自网络二战时期的铁十字是僵硬的直线,现在的则是带弧形的。
图片来自网络现在回到第一个细节的问题,德军的王牌狙击手分神的一瞬间,是因为柳德额头上的血十字让他想到己方的铁十字标志了吗?
03狙击两人组观影时我一直好奇,为何柳德在狙击时总有一位搭档在身边(除了最后一次以外)?
狙击手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旁边搭档也叫做观察员。
观察员通常会拿着望远镜,要进行测距,测量风速等环境参数,给予狙击手最准确的建议。
观察员也会携带狙击枪。
他们对于弹道性能必须了如指掌。
如果狙击手一枪打空,观察员要随时进行补枪。
观察员还需要携带伪装工具,携带备用武器,弹药等等,还要设置陷阱。
双狙在野外执行任务时,狙击手和观察员可以互相配合,很多时候观察员会抛砖引玉诱惑目标出现, 狙击手给目标致命一击。
而且在必要时,观察员甚至会为了引出目标牺牲自己。
这样看来,观察员作为两人一组的指挥员确实是合理的。
04黑点柳德在战场上重伤未愈之际,组织交给她击毙德军王牌狙击手的任务。
她被迫接受后,在营地的空屋子练习射击。
有一个小女孩忽然不声不响进入柳德房间,柳德本能的第一反应是抬枪瞄准。
那一刻柳德和小女孩两人都呆住了。
柳德担心误射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呢?
她是忽然之间明白了战场上被枪指着脑袋是什么感受吗?
就是这个在新年联欢会上慷慨激昂发表演说的小萝莉。
她在脸上涂黑点是模拟被击中的靶子吗?
或者,是军营的这一群小朋友在用弹弓练习射击时她屡次被打中?
05慢一拍柳德在船上养伤时,鲍里斯医生递给她一碗汤(也可能是药),让她喝下去补补身体。
下一刻,敌人空军驾驶飞机来袭击。
一片混乱中,柳德挪到船板蹲下,双臂抱住自己,紧缩成一团。
本来前一刻还在她身边的鲍里斯医生这时候不见了。
他四处张望,但是看不见柳德。
然后玛莎出现抱住柳德,安抚紧张的她。
看到这里时,我真希望鲍里斯能更加眼明手快一点,怎么就是一幅憨憨样呢?
他这么慢,戒指怎么可能送得出去呢?
鲍里斯似乎总是慢一拍。
和柳德正式见父母那天,鲍里斯刚拿出戒指,广播里传来开战的消息。
求婚慢了一拍。
他追随柳德参军,但比马可夫上尉慢了一拍。
第二次掏出戒指时,看到的是马可夫抱着受伤昏迷的柳德。
第三次他没有拿出戒指,只是将装戒指的小盒子和通行证一起交给了柳德,把生的机会让给了柳德。
他自己永远留在了塞瓦斯托波尔的土地上。
这次如果两人都能幸存,本来是可以成为眷属的。
忽然有些扫兴,那就酱吧,剩下的细节我们下次再聊阅读原文
现在和过去时空的交叉叙事,以一个女狙击手的经历控诉战争的残酷和毫无人道。最感动我的是那个最早认识她,她却最看不上,最终用自己的命换来了她的幸存。第二段战争的煽情剪辑,导演似乎太想煽情而过了头。最难过莫过于爱你的和你爱的人被带走,你却无能为力,因为这是在战争。
里面的人都好美啊,演技也都在线,战斗场面不错,几段煽情流行曲插入尴尬,那段床戏多余。。
四不像.
basically, it sucks...
现在再看俄乌合拍的电影…
今日头条
是柳德米拉原型本身的故事不够精彩吗?为什么从无产阶级少女变成了官二代?为什么要加入几段爱情故事?不然就不会讲故事了??纯看电影我还以为是美国人拍的呢
偶像爱情的部分拍得还不错,战争部分拍得一般,政治角力部分拍得幼稚粗暴。歌蛮中听。
电影对于现实的改编,恰好证明了我们想法的倒退。
俄罗斯终于拍出了苏联时期水准的战争片
故事性挺强结果剪辑差劲
非常喜欢,开年来 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无论从导演、摄影、编剧、影像等各方面品质都很做的好。铁铮铮的女主和她铁铮铮的汉子们。令人动容。当闺蜜的婚礼变成自己的葬礼,再变成女主的婚礼;那些战死的情人们留下的枪;她唯一的两次女装,成为英雄之前与成为英雄之后……痛苦持之以恒,欢愉彻骨铭心,战争除了死亡还有生命。战争面前,即便是英雄也是牺牲品,更何况蝼蚁 。
感情的戏份重了一些,战争的残酷性不充分,跟德军狙击手的巅峰对决有些迷~
好好的战争片硬是拍成了爱情片,跟真实历史相差太多。战争当然是残酷的,本来也不该轮到女人上战场的。
不是吧视角放在战争与狙击的角度。有些意外
不要战争!不要战争!不要战争!
新沙俄视角下的卫国战争,为了黑苏联强行改动了多处史实,借美帝第一夫人之口宣扬剥削阶级迂腐陈旧女性观的情节更是蛋疼之极。
兰兰,你怎么看
同样是讲著名狙击手的故事,但没有《兵临城下》的那种紧张感。。
狙击的场景设计得不够精彩,狙击,必须得对决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