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部电影,我可能是最最有感触的人了。
因为在上海长大的我,在90年代虽然是一个小孩,但对那个年代的故事却有很多与电影里相似的回忆。
比如电影开始不久路途上公交车使用的月票,就是那时的产物。
记得我小时候每次挤公交都非常羡慕那些有月票的人,因为他们不用买票,售票员来了只要神奇的喊一声月票就行了。
后来不记得从哪年开始月票被取消了,变成了无人售票,现在又变成了公交卡。
那时我父亲在四川路靠近外白渡桥的地方开了一家饭店,时常有外国人光顾。
那时饭店里有个非常帅气的小伙子,长得像小虎队里的小帅虎,就经常带客人去人民公园或外白渡桥照相赚外快。
有时候我去饭店找爸爸,他忙就让这个男孩带我出去玩,于是他就带我去新亚饭店吃早茶,喝果汁还有看电影,结果还是小学生的我芳心暗动,暗恋了他一阵子。
再后来他就离开了,从此不知去向。
在路途身上,我看到了这个男孩的影子,一样的聪明帅气,也一样的善于撩妹。
那个时候有很多外国人来上海,上海人也很热衷于换美金。
有一天爸爸跟我说他学会了一句外国话,叫掐里吗尼,他还很得意的重复着掐里吗尼,掐里吗尼。
我死活听不懂是啥意思,结果我爸说就是换钱的意思,哦,原来是change money!我恍然大悟后差点笑个半死。
那时我还有个远亲是住在淮海路那里的,我们家住杨浦(电影里有个角色住周家嘴路,就是我以前住的地方),淮海路是标准上只角,那个亲戚也很优秀,医科大学毕业,在舞会上认识了一个美籍华人,据说家里是开珠宝店的,然后就风风光光的嫁去了美国,成为全家人的骄傲。
电影里的那个阿娟就是以此为目标的那种女人。
可是后来生了个儿子,没过几年离婚了。
据说是男方不务正业而且还花心。
亲戚考取了美国的医科执照成为了一名医生,然后找了一个德国裔的美国人结婚,婚礼是回国办的,我也在婚礼上第一次看到了这位传说中的亲戚,非常漂亮,八面玲珑,可是她的美国老公比她大十几岁不说,还秃顶,挺着个啤酒肚,不过人还不错,因为一桌子人只有我能跟他说几句英语所以他就一直跟我聊天。
这些感想昨天看完首映后非常想告诉导演和演员们,无奈他们就是不叫我。
所以就写在豆瓣上了。
电影还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有非常多的上海话,不知道外地观众能不能接受,但我作为上海人听了非常亲切,而且里面还有不少上海的骂人话,我在想它是怎么过审的,一定是广电总局听不懂上海话,哈哈!
总之电影的前80分钟是很有上海90年代的味道的。
路途和阿娟的爱情看似矛盾纠结,但又在情理之中。
两个都是上海的底层人,路途从小被父母抛弃,母亲去了美国淘金而把路途留在上海,这让路途仇视美国,成为了片中唯一一个不向往美国的人;而阿娟则被母亲当成赚钱的筹码,阿娟这样的女孩子一定生活在弄堂里,生活拮据却心比天高,一心想要出人头地改变生活。
俩人虽然一见钟情,但是路途自己也知道他给不起阿娟想要的,阿娟也爱不起路途这样虽然有点小钱但身份还是低微无法让她翻天覆地的年轻人。
两个人在欲望和爱情之间的挣扎和犹豫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最后的10分钟本来可以更有深度一些,比如风光出国的那个人到了国外却发现并没有比在国内混的好,但还是如同阿Q般的自我安慰......阿娟迫于无奈还是靠了男人,走了她妈让她走的路线......唯独米先生那段不好,导演有刻意卖腐的嫌疑,但是由于前面缺少铺垫而让观众感到突兀,从而降低了整部电影的水准。
但是冲着阮经天颜值和演技,杜鹃的女神范儿,三哥的腔调和叶童的风韵,以及对上海90年代的还原,整部电影还是非常有可看性的。
《纽约纽约》:那就戴顶金帽子,如果能打动她的心肠2016-04-17 栋栋马 废柴沙龙(微信公众号)当初知道这个电影的时候就替导演捏了把汗,纽约、上海、1990年代,一不小心就变成概念图解。
作为一位新锐导演的处女作,《纽约纽约》不是一个容易的起点。
无论是纽约还是上海,在文学史和电影史上都有摞起来比山还高的前文本,不过导演倒是没有什么影响的焦虑,而是把怀旧致敬和青春叙事玩得明目张胆。
去年的《港囧》走的是黑色幽默和后现代拼贴的路子,而《纽约纽约》,无论是男主角路途被枪杀时的满天飘雪还是“你去纽约我不送你,你从纽约回来我去接你”的台词,都采用了最古典的抒情。
在IP改编盛行的时代,《纽约纽约》几乎算得上是批判现实主义。
在故事层面,《纽约纽约》实在不复杂,无非是那个半殖民地的叙事模型,从《海上花》到《我爱比尔》不断被讲述的故事。
1990年代,上海的“爵士时代”,不在场的大他者美帝国和一群买办联手推动的“出国潮”以及数不胜数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的社会版新闻。
“纽约”所象征的彼岸世界重新塑造了1990年代初上海人的情感和欲望结构。
而所谓“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心里都有一个很爱但却爱不起的人”接续的不过是港式爱情片从《甜蜜蜜》到《如果·爱》这一饮食男女的叙事传统。
在上海的“双城记”组合搭配中,如果说《纽约客@上海》等商业喜剧电影仍然不遗余力地打造着作为资本主义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形象,那么《纽约纽约》至少在象征的层面上,替我们杀死了“王琦瑶”。
是啊,是时候给上海一个悲剧故事了。
《纽约纽约》讲的当然是“美国梦”的破碎,在叙事上也很有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影子。
作为路途小弟的阿坤不正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尼克,以画外音的方式将路途和鹃的故事娓娓道来。
而电影里的华彩篇章:开上了Mr. Money敞篷车的路途、鹃和一众小伙伴跟拉载建筑工人的卡车擦肩而过的场面设计,很容易让人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长岛通往纽约路上尘土飞扬的灰烬谷——提醒我们通往“美国梦”的路没有那么好走,而是一步一个血脚印。
“淘金的人身上从来不带黄金”只是一句华丽的说辞,调成了“纽约时间”的腕表则是最沉重的镣铐。
在符号层面,《纽约纽约》一点儿都不吝惜各种怀旧消费的符号,从“傅文佩”扮演的鹃她娘,到叶童和苗侨伟,就差将“只有80后小时候才见过的东西”盘点帖的内容直接用在电影中。
作为被文化符号过度编码的城市,上海的一街一角都充满着cultural reference,在“傅文佩”出现的瞬间,我实在担心她会管女儿叫依萍,而酒吧门外停靠的轿车旁边似乎就蹲着拉黄包车的李副官。
这个时候,就忍不住发出一个张爱玲式的感叹——到底是上海!
片中的阮经天让上海高登酒店的服务生班子变成了艋舺兮兮的上海gangsters,而一众上海普通市民形象则散发着《小时代》系列架空的上海叙事中所稀缺的市民生气。
这个上海我们在金宇澄的作品里见过,在《纽约纽约》编剧之一小说家路内的作品里见过,也在上海女作家滕肖澜的《上海底片》中见过。
《上海底片》也是一个叙事者“我”讲述的一位年长的男青年毛头及其女朋友王曼华在1990年代的伤心故事。
在那个故事里,毛头是希尔顿酒店倒换外汇的服务生,而王曼华也是一个一心想去美国的上海底层市民姑娘。
差别在于,《上海底片》是稳扎稳打的写实主义,《纽约纽约》的文本中则编织进了香港商业电影标志性的感官刺激。
或许“上海怀旧热”兴起的1990年代是时候自己被“怀旧”一把了。
但是,当下历史叙事的症候不就是个人叙事的全胜?
《纽约纽约》中生死诀别的那场戏,杜鹃信誓旦旦的说,“我要在这里把我们失去的东西都拿回来”,似乎是某种民族主义的时刻,而电影结尾对纽约唐人街形形色色中文招牌的镜头展览则或许可以被解读为某种无声的抗议——打倒帝国主义!
在这个意义上,《纽约纽约》是一个勉强用青春故事支撑起来的民族寓言。
导演对于人物及其情感的把握总体上说还是有些过于刻意,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叶童扮演的金姐所负责的人性,都摆脱不了琼瑶式的通俗情节剧气味,更不必提那从头到尾“力不够吻来凑”的叙事动力。
导演对于纽约的想象也到底是简单了一些,纽约没有那么急切地等待中国女人的堕落,更容不下她的复仇,这种粗疏的情节为的到底还是一种粗线条的抒情。
《纽约纽约》要讲述终归还是上海,是在今天要启动特技来还原的1990年代的上海。
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无论是上海,香港还是纽约,一座心中的镜城。
而镜城一旦破碎,就难免戳中心脏,而这个青春的疼痛故事就像是郭敬明《幻城》里那个在主人公心中化水为冰的匕首,终究还是一种青春期的疼痛想象。
而电影最后杜鹃从纽约带回来的则是我们漫长的青春期的骨灰。
《纽约纽约》跟以“和解”为叙事惯例的青春片比起来在意识形态意义上没有那么政治不正确,但是它所组织的“哀悼”的观影仪式可能也只是确证了丧失之物的丧失。
《纽约纽约》的骨子里当然是青春片,不会因为塞进了黑手党就变成《美国往事》,当然这也无可厚非,菲茨杰拉德写《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时候也正是导演罗冬的年纪。
导演罗冬自己就是一位上海小弟,我想他在拍《纽约纽约》的时候不得不面对的“敌人”恰恰是外地人郭敬明。
在城市表征的文化争夺中,《纽约纽约》是新加入的作战方——今天谁来讲述上海?
但我想《纽约纽约》在票房上大概肯定打不败《小时代》,因为《小时代》中的上海,是更多人心中的“纽约”。
而有那么多人“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
它从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膊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被推入过去。
”
偶然路过电影院,站在门口看了一遍所有电影的预告片,不小心被《纽约纽约》这部电影深深吸引了。
那种怀旧的氛围让人很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90年代初上海淘金热的故事,大家向往地球另外一端的美国,那种热切的期盼,好像到了美国就已经意味着成功了。
我差不多就是个90后,村里长大,既不了解90年代,也不了解上海,但是那一曲《潇洒走一回》深深的引起了我的共鸣。
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舅舅比我大十几岁。
根所有年轻人一样,他也很爱赶时髦,在家买了一台唱片机,放黑胶片的那种。
在农村能有这样的音响装备,现在想来也很是奢侈。
舅舅最爱的一首歌就是《潇洒走一回》,邓丽君也是他的女神。
每天家里反复放着各种九十年代流行的音乐,《潇洒走一回》是我两岁左右咿呀学语时候学会的第一首歌。
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潇洒走一回》这首歌词,就是这部电影的精髓。
扯远了。
本来是想说说这个电影里的这一段错位的爱情。
他们一见钟情,且爱的深切,但是他们的追求不同。
几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社会底层的年轻人都想抓住一切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有人告诉你只要去美国都能发家致富,只要如何如何就能去美国。
谁能不心动?
路途不心动,因为他妈妈去了美国,却连过年都不曾回来看他一眼。
虽然经常会给他寄包裹,给他买他钟爱的棒球队的帽子,可是一家人不得团聚这些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路途不相信,去美国能比在上海更好。
可他最后还是去了美国,一心想找回阿鹃。
他还去看了他的妈妈,在唐人街的煎饼铺买煎饼,可能还和其他人生了一个小孩。
他连进去问候一声的勇气都没有,掉头走掉了。
从小被父母抛弃,也不愿意和这样的父母相认,宁愿他们都已经死掉了。
在美国混,不一定比在上海更好。
像阿鹃一样看似混得很好的人,也有无奈和心酸。
路途后悔是自己把阿鹃送进火坑,殊不知这条路是阿鹃自己选的。
不论是走秀,还是去纽约,阿鹃自己说的,没有人能逼她。
她愿意做就做,不愿意做就反抗。
这样一个看似犀利而又有个性的女人,比别人都混得好似乎是理所应当。
可是,她还是没能摆脱大时代的压力,最不愿意靠男人的她最后还是靠了男人才混得出来。
这样奋力去拼搏的代价太大了。
路途谁阻止不了,他阻止不了父母去淘金,也阻止不了阿鹃去纽约。
在上海也是拉门,在纽约也是拉门,有什么不同?
他觉得,只有努力,在哪里都可以做得很好。
九十年代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刚刚兴起,大家都被金钱闪晕了。
每个人都觉得这是掘金的最好时代,自己这么努力,就缺点机会。
理智和疯狂的人终究要错过。
所有小人物的故事,只有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才更有意义。
在九十年代,有无数个阿鹃,也有无数个爱着阿鹃们的人。
这个时代给人太多选择,反而让本来在同一条路上的人各奔东西,越走越远,无法回头。
当我们一味去追求什么的时候,或许需要片刻的冷静,想想这件事情的后果,你是否承受得起。
另外电影里有太多的细节值得回味,节奏和画面感都非常棒。
这些都是一个好故事必备的素质。
刚刚一个人从电影院看完这部电影回来,整个感觉非常好。
不知是不是因为刚看完电影的缘故,坐在公交车上上,看窗外掠过的风景也不禁多了几分怀旧伤感的气息。
看的过程中没有想太多,也没有想去想太多,只是全程跟着导演的镜头,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气息,以及导演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没有很多,没有很明确,几乎可以说很暧昧,鹃那淡漠的眼神,明明不美却让人惊艳的脸庞仍然盘踞在我脑海。
鹃是一个聪明优雅的女人,拿得起放得下,她心里明白路途不能给她承诺和婚姻,所以她始终是独立的,始终是她自己,有她自己的梦想--纽约梦,尽管那在我们看来是一个疯狂的甚至有些可悲的梦。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路途从鹃的包里拿出口红在镜子上写了她的名字--娟,接下来的镜头是鹃走近,涂掉了女字旁,在右半边重新写上了“鸟”,这似乎寓意,她不只是一个女人,一个传统意义上靠依附于男人过后半辈子的女人,她是一只鸟,有自己的蓝天,她必须去远方,去翱翔。
鹃是一个独立,自尊,自爱,自强的女人。
我觉得只要能看出这一点,这部电影的评分就不应该是这么低,但这在女性观念依旧传统的中国,也许也是必然,毕竟电影表现得不是那么直接,鹃一直是个婉约深沉的女子,她不会让你大声喊叫着“我要去找我的美国梦”之类的容易令人血脉贲张的口号。
当然这部电影的结尾也是略过仓促和鲁莽,尤其是路途因为鹃而自杀,十年之后,她居然那样“快乐”地捧着他的骨灰回到上海,昔日路途的小跟班兼铁杆兄弟一流看着鹃居然还笑得那样和谐...酒店中,路途和他的小跟班的部分很有借鉴 布达佩斯大饭店 的嫌疑哈,总之我看着有点闪烁刺眼。
我不知道为什么豆瓣给的评分这么低,无意中看到港囧的评分都比它高,我不解,也很不平。
我不喜欢打满分,最多的是四星,但是这部电影我打五星,一部分出于对它的喜欢,更多的是看到它的评分太低的那一点不平。
最近看了阮经天和杜鹃的《纽约,纽约》。
从电影的角度讲,真是一部烂片。
但生活里,有没有那样矫情,觉得每一口呼吸都要用尽全力的人?
我觉得,别的城市这样的人不多,但在上海,大约不少。
阮经天的兢兢业业只做好分内事,杜鹃的高冷自负一心想出头,其实同样典型,上海这座城市,逼得每个人都必须去做极致的自己。
我和Cyco在上海擦肩而过。
她从苏州来,为了看120帧的比利林恩,穿着高跟鞋在上海的老街巷里走到脚疼。
中午十二点,我还躺在凯悦的床上跟她视频聊天。
她说,记不记得我们前次住过的马勒别墅?
我本来以为上海的老别墅酒店都差不多,这次定了一家,差点连床都放不下。
我:这才是真实,老上海的不少居民,就是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生活着。
说起她想要在上海的老街巷住一段时间,去看了租房信息,站在一群国际友人中间,差点没被租金吓晕过去。
去普普通通又隐含风情的小巷子里的餐厅吃饭,不想每一家都爆满,原来那里是最热门的美食目的地。
Cyco很气愤,我理解她,也只能安慰到:在别的城市,你的审美是独特的,超前的,在上海,人人却拥有欣赏美的能力,这不是一件好事么?
是没错,但就是这样才令人气愤啊,因为有一瞬间你会觉得自己毫不特别。
一年前,我还在北京,计划着搬回南方,上海的朋友们都提议我过去,但最终没有成行。
不是上海不好,而是太好,只不过在别处,你尚有可能独自去寻找些别人未及察觉的“遗失的美好”,在这里,但凡美好的事物,都有大批跟你一样的人趋之若鹜,永远没有“捡漏”的可能性。
想要获得好生活,是要去拼搏,去抢的!
并且成王败寇,没有独善其身的可能性。
刚到北京时,和朋友一起住在劲松桥的合租房,有点破旧的老房子,11点以后洗热水澡,会被别的住客把墙壁敲得震天响。
但感觉生活也没有太差,白天出入酒会预览会,衣香鬓影,晚上窝在破破的小沙发上吹暖气,玻璃冰冷得把脸凑近一点仿佛就会被冻住。
那时候,其实是浪漫的,说不上苦中作乐,但至少幻想过灵魂的清冷自由与浪漫,同样的场景搬到上海,好像有点不愿意去忍受了。
怎么办?
当然是努力工作努力挣钱啊!
但人生不应该只有工作是不是?
上海太大,无论渺小抑或伟大,好似都没有尽头。
上海有时太冷,所以人们热爱物质,因为物质的确可以带给你俗世的幸福感。
于我,我热爱上海,但与其生活于此,我宁愿它是一个永恒的缩影,一个迷幻绚烂的梦境,一个着魔的都市。
我会时常路过这座城市,看看你们的生活,那些起承转合。
对于扎根在这里的人,你们是生活的勇者,希望你们都幸福。
个人公众号:chrisbychristang
很少写影评,用自己稚嫩的文笔表达一下自己的观后感,欢迎大家斧正,多谢!
4月9日跟着芭姐去看了国贸百丽宫影城的《纽约纽约》首映礼,有整场的电影看,还有明星见面会,简直就是一个大写加粗的赞啊。
看电影之前我并没有看什么宣传预告,只是坐等未知的情节。
电影的年代设定,还有出乎意外的男男恋情,这些都被我忽略不计。
如果一部电影下来,有几句台词,几个镜头能触动人心,那我就确定它是一部值得期待的电影。
《纽约纽约》这部电影设定的时代背景是90年代的淘金热,大家都梦想去美国发光发热,当身边的人都想尽办法去纽约的时候,路途却不为所动,他是这些狂热分子中最冷静的一个。
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得,因为他的父母就是去纽约淘金失败的反面教材,妈妈改嫁,父亲露宿街头。
对于陌生的未涉足的领域,他恐惧而没有安全感,他安于自己的圈子,在高登,他凭自己的帅气和实力左右逢源,安定的工作和成群的美妞,让他满足于现状。
他的好哥们(忘记了名字)去了美国,在故事的后半段,路途为了找自己的女朋友阿鹃,辗转找到了自己的好哥们。
路途哥们到纽约之后才知道受骗了,遭到毒打烙铁等残忍对待,好不容易逃离出来拥有了一份小酒店的门童工作。
从大上海的高登酒店领班到异地他乡任人宰割尊严扫地,这样的屈辱让路途心痛。
好哥们站在能看见火车铁轨的狭小出租屋窗前,兴奋地向路途描绘自己胸中的宏伟蓝图,火车轰隆隆的声音传过来,这样的声音很快就被湮没。
处在一种很苦的处境里却不自知,这究竟是一种乐观还是麻木呢?
我知道住地下室的感受。
曾经我居住过一个5平米左右的一个小单间,一张单人床一个小布柜一张写字台,只要进入这间小房子,就有种与世隔绝的隔离感。
分不清白天黑夜,无法舒展身体,没有人可以对话,大白天的,安静得好像被世界抛弃了。
到了夜晚,才开始有了人气。
墙是隔离板,隔壁摆地摊的小情侣回来了,炒菜打嗝放屁说情话,一片清晰,你端着菜盆他拎着尿桶在通往公共卫生间的过道擦肩而过,好不热闹。
我曾偷偷往别人的门帘里观望,看到了有间房只比我的大一丁点,里面却塞了两张上下层单人床,住了三个胖姑娘。
不知道她们是多久适应这种憋闷到无法呼吸的地下空间的,也不知道她们是不是跟我一样暗暗地想,尽快地,尽快搬出去。
人究竟是尽快认清现状调整思路好呢还是一条道走到黑好?
从电影里,我感受到了路途规劝的无力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你走,我不送你,你回,我去接你。
作为朋友,最多,也只能做到这样。
面对朋友,路途很仗义,面对爱情,在遇到阿鹃的眼神之后,曾经的玩世不恭都抛诸脑后,他为阿鹃深深着迷,阿鹃是个特别的女孩子,漂亮且有梦想。
一对年轻貌美的男女,走在一起是爱情的本能。
她们互相吸引,为对方倾心不已。
所有爱情男女里该有的故事,他们都在上演。
但是在面对现实的时候,阿鹃却毅然做了自己觉得对的选择。
她利用路途得到出国的机会,抛弃路途,迅速搭上外国富商。
看到这里,我的心一阵紧缩。
这么好的路途,为什么要选择放弃?
路途为了阿鹃,不再留恋其他女孩,为了达到阿鹃的标准,努力抓住拼搏的机会,甚至为此跌入了巨大的骗局。
路途没有怨恨阿鹃,依然执着地想去呵护她,保护她,努力达成她想要的生活。
但是阿鹃呢?
阿鹃也因为这样美好的爱情而有片刻的恍惚,他曾问路途要不要结婚,路途没有接话,自那以后,阿鹃明白地回答路途,是的,有一天,她的确会离开。
不光是她,还有阿坤的女朋友也一样,她们都很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能说她们对于路途、阿坤没有感情,只不过,她们更爱自己,在面对需要放弃一些东西继续往上爬的时候,她们会很自自然地选择了放下本能。
阿鹃说,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想爱又爱不起的人。
看似无奈之举,实则透露出了她对自己命运的选择。
她想拥有更好的生活,而再努力的路途,也给不了。
当路途去美国找阿鹃,发生争执后失手打死米先生,自己也被黑手党给打死的那一瞬间,不知道阿鹃会不会想起金小姐在她耳边说的话:如果我像你这样年轻,我一定会紧紧抓住这样一个男人。
年轻的时候,是听不进劝阻的,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还是选择过自己的人生。
<图片1><图片2>
杜鹃姐姐人很好,竟然同意了合影留念!
<图片4>
那一首贯穿全片的《潇洒走一回》,其实也是那时候纽约客的一种向往,但是谁又能真的潇洒?
<图片4> 在那个燥热的年代,上海到纽约,多少人为此奔波。
甚至为了这么个梦想有了对爱人的欺骗、对朋友的假装。
但当你抱着“出发淘金的人,身上都没有黄金”的想法获得了你的那些曾经的“梦寐以求”,其实你也就是在失去自己的“真”。
<图片5> 也许正如电影里的一句话“只要你肯努力,到哪都可以发达。
”,其实这句话也许是很多人并没有想到过的,但当想明白了也许过去的人、过去的事,也许就在转念之间就真的过去了。
当全片进行到最后,那两声枪声,也就是“梦”碎了的那一刻,什么也不在能挽回…<图片2>
或许是年代太遥远,神经大条和粗枝大叶的逻辑剪辑和转场,除了阮一双色迷迷的眼睛和娟一副想卖又不想卖的做作,满屏的不知所以,不知所终,也好意思出来卖,真是亏了杜鹃的高贵气质和阮经天半死不拉活的迷离少年脸。
什么破玩意儿,想走《甜蜜蜜》的套路,又不知道被甩出了几条街……文艺片也不再文艺,当中国观众都是脑残和傻x。
当然,看过演职表,再倒回来慢放仔细看,终于看清了那个老的只剩皮包骨头的金小姐,居然真的是叶童,丑瞎了眼,过气儿了,角色都没得挑,还得出来混,不容易……还让人看许仙吗???
纽约纽约的预告片一早就看了,几款预告片,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带感。
于是去看了点映,感觉电影还可以。
那种九十年代的feel很吸引我。
电影《一一》里面有句台词说:电影让我们的生命延长了三倍。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出生在一个西北的农村,不管是上海还是纽约都离我的生活太远,太远。
这个电影无疑让我回到那个时代,那个淘金热的时代。
回来看看豆瓣上有没有什么好影评,结果一看吓我一跳。
说什么的都有。
就不截图了。
反正呢,老早的拐弯抹角骂演员,导演,监制的都有。
短评分数惨不忍睹,没星的,一颗星的大有人在。
那时候电影还只有名字。
豆瓣,在电影的评论方面已经算是权威了,可能大多数人,选择看不看电影都要先看一下短评或者评分。
我想问是不是在某些人的心里,这部电影已经和《何以笙箫默》一样烂了?!
偏见,无聊,任性,正是因为豆瓣有这样不负责任的观众,豆瓣的准确度越来越让人怀疑。
烂片也有人打五颗星来赞美,好片也有愤青打一颗星来泄恨。
不说了,心累,希望大家好好看电影再评分吧。
实在是很不解,才写这么一篇。
我用了两天的勇气看完了这个电影。
其实这几个演员我个人是喜欢的,喜欢得各有各的情愫。
可放到本片里,阮杜的联袂很不舒服、阮苗叶放在一起又使人很难被拉入戏。
第一天,我看到男主(阮)穿的冬装"The North Face",就觉得和那世纪的九十年很不相适。
据粗知:“TNF”(乐斯菲斯)是2000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坚持到叶童开着沪A车牌的私车出现,我于是停止了第一天的观影。
(公元1994年上海的车牌号是——)第二天,回来继续。
去掉逻辑地观文艺片,到阮被杀害在纽约时。
我脑子在想,这剧其实是应叫“上海上海”(我还是喜欢那对白的侬音的),何以如是说?
整片的主人公是上海人;那所谓的出国风也是出于我们东方的大都市——上海;娟,无所谓是非长短,但很代表那一时期、那一类老多(女)人。
“纽约”这个专指西方,被我们的各种样式的上海人民理解的各不相同。
我喜欢娟、喜欢她的一种态罢。
实若出戏,则木然如偶,或似充气。
难为了阮兄弟嘞。
一笑一家之谈
就是现在看无法理解当时的上海 和当时人们心中的美国梦 也许当时的人也没想到今天的上海堪比第二个纽约吧
大好人碰见小贱人,渐渐的,贱贱的
适合除去剧情,把这对俊男美女的情欲戏剪成mv或短片形式,充分发挥这俩人可以做三天三夜的欲感。看杜鹃演戏给我尬死。/想看杜鹃和女二号搞姬,然后女二号找我演😌
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二者均占。好可怕的女人
细想想,谁不是在用青春赌明天呢?
杜鹃其实演得挺好的,怎么说来着,如果徐静蕾是“学习委员婊”,那么杜鹃就是“初恋婊”。
一个金玉其外的东方盖茨比故事,除了节奏拖沓、剧情凌乱、主题不明,没有其他缺点,喜欢摄影和音乐的年代质感,喜欢杜鹃涂口红的样子,第一次觉得阮经天有点帅。“你走我不送,你来我接”,又戳我泪点
看过很多爱情片,不是太聒噪,就是太闹腾,但近几年细腻动人的作品越来越少了。对于这方面,《纽约纽约》还是蛮难得的,起码能好好的讲一段曲折迂回又刻骨铭心的爱情了。加上监制关锦鹏、导演罗冬这两双善于制作性感的手,整个片子弥漫着别样的撩人、暧昧气息。
故事没讲好,新导演节奏也没把控好
真实感觉的到导演想拍好片子的心情,可惜交了小学生作业,浪费了男主的颜值!
比想象中好很多,只是导演毕竟是新人,对故事的把控能力不强,有些东西该交代的没有交代清楚,需要观众自己脑补。本该三星的,为了认真努力却运气不好的阮经天多给一颗星吧,下次接片该好好挑选一下导演。
超模不要演戏
用着情色片似的海报,却没怎么卖肉。哎呀呀…… &amp; 你丫是不是手贱把我的账号退出了?
作为上海人看了还是很有感触的。电影前面80分钟不错,讲述了阿娟和路途两个处于上海底层的年轻人,在欲望与爱情之间的矛盾与挣扎。最后10分钟就有点狗血了。虽然有败笔,但冲着阮经天的颜,杜鹃的高贵,苗侨伟的腔调和叶童的风韵我打5星。
我喜欢纽约客的牛肉面
2.5。主角之间没有来电的感觉,不喜欢感情线,情节也很生硬。但是摄影里的那一抹怀旧挺好的。
制作精良,中规中矩。杜鹃太有气质
喜欢这个故事,虽然我也知道你们为什么不喜欢。文艺装逼的表演方式并没有失去信服力,依然让人感到心疼。叙事流畅,没有废话,细节前期铺垫也很到位。画面美,服装布景美术精致。对于这个故事,导演已经做到很好了。(我觉得恨不得用狗屎来形容本片的人,你们真的应该没什么品位吧。五星送上拉回分数)
男女主角配角都很喜欢 出乎意料的喜欢 似水年华真好听
文艺气息很浓厚的剧情片...结局很.......2022.3.18.收录港.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