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篇从头到尾都是爱的奉献?
后来,王朔写了一本《致女儿书》:“爷爷去世后我曾给自己定了个要求,不要再和奶奶吵架,也是想看看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很遗憾,又没做到,前几天又和奶奶大吵了一架,也是去扫墓,清明节。
我穿了一件砂洗磨边军装样式的上衣,刚买的,伊拉克不是打仗吗,时髦。
奶奶一见我就说,你怎么穿这么一件衣服,我不喜欢。
我没理她,但已经不高兴了。
她又说,你那边蹭上油了。
我那衣摆上有一大块黑,油渍状,是装饰。
我还忍着。
接着她又说,你怎么连件新衣服都没有。
我跟她急了,说你管得着我穿什么衣服吗,你管好你自己好不好。
她又来那套,你是我儿子我说你几句怎么了,关心你。
我大怒,说你少关心我,你怎么还这样,就不会尊重别人,一定要用贬低别人的口气说话,你难道不知道你使别人、一直使家里人都不舒服吗。
在这里,我把话头扯开了,扯到爷爷身上,你身上,说她一直用好心欺负你们。
我在美国的时候,爷爷给我写过一封信,上面有一句特别让人揪心的话,说“你妈妈对咪咪比对我好多了”。
他写这话是要我放心,我写信是不放心你,觉得我逃避责任,要他们对你宽一点,别老逼你写作业,主要是针对奶奶,要她不要给你的童年制造不愉快留下阴影像我一样。
我大概是写了一些对她的看法,指她是恶化家里气氛的罪魁,写的时候挺动感情,还流了泪。
奶奶回信大骂我忘恩负义,不忠不孝,她一番辛苦养了个白眼狼。
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人已经不可理喻。
我一直克制着自己,没对奶奶说过爷爷这话,几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怕太伤她,虽然我猜她可能根本无所谓。
那天忘了我说了句什么,也许带出她对爷爷不好的意思,她说,爷爷得病怎么能赖我呢。
我主要是拿你说事儿,为什么咪咪不愿意回来,你把一家人都逼走了。
她说孩子有错不能管吗。
我说孩子能有什么错,能错到哪儿去,是大是大非品质问题还是犯罪。
她说我不就是她看电视晚管她吗。
我说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管的——你准是冲进去抽风。
我说一家人谁对谁真抱有坏心想害人?
嘴上不好就是不好,就是全部,不要再跟我提好心这两个字!
我也疯了,一边开车一边嚷,嗓子都劈了。
奶奶说,你现在脾气真大。
我说,你知道你会给人一生造成什么影响吗,看看我,最像你。
我说,你对我好过吗,我最需要人对我好的时候你在哪儿。
奶奶冷静地说,你在幼儿园。
我说孩子最需要什么,需要理解和尊重,把他当个人,父母跟老师一样,那要父母干什么,还能信任她吗。
我没有提爱,那是奶奶理解范围之外的事,她只认对错按她的标准,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的爱。
我向她咆哮:家里人都死光了,你居然还不反省,你就当孤家寡人吧。
我说你以后你自己跟院里要车去扫墓,我自己去我的。
她说你怎么这样。
我说咱们不亲密你不知道吗,咱们之间应该客气,你不要再对我品头论足,头发长短,穿什么衣服,一天吃什么,你不要上午给我打电话,你起得早不代表别人也那么早起,我什么时候半夜给你打过电话你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别人想想。
我说咱们是不同年龄的人,身体条件、趣味都不一样,根本没活在同一时代,你管好你自己就行了。
我没说、不想太刺激她的心底话是:你过去不当回事,独往独来,不可能今天想要儿子了,就来一个儿子。
过去我和她吵架时探讨过这问题,血缘关系不代表一切,你从来不付出,照样什么也得不到,没有谁天生对谁好的。
奶奶不说话了,她现在最怕我不管她。
前一阵和她聊天,说我有可能出家修几年密宗,她第一反应是:那我怎么办。
她这种凡事先想到自己的本事我真服了。
前面说的希望我再成个家只盼我过得好的话立刻不对味儿了。
我歹毒地说,你靠自己呗,还抱什么幻想,还不明白人最后总是要孤独。
把她说哭了,才说我也就是那么一说,也不见得来真的,再说出家也不是判刑,还能回来,没准我就在家修行了,而且你不还有一孙女呢。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
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这个国家舌头上已经长了癌,每个人都传达不出良好的心愿,每句话一说出口就是大便味,自己和自己说话也会演变为对一群人的攻击。
”爱的奉献。
这是王朔亲自导演的首部也是唯一一部电影,而冯小刚在这部电影中则是绝对的主演。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窥见日后几乎所有与王朔或者冯小刚电影的痕迹。
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后来的这些电影的“爸爸”,当然,这个“爸爸”并不是那么好做。
电影中的人物大约处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过渡时期。
丧妻的工会主席马林生和儿子马车生活在京城边缘的某院子里。
马林生和马车之间似乎有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然,他也想让自己和儿子的关系有所调解,但是这种调解似乎又会变成一种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马林生的懦弱、空虚、守旧、虚荣的身子上的外衣被王朔一件不剩的扒了下来。
儿子马车也不给自己的爸爸留一点情面,失去“夫权”的马林生揣着即将崩溃的“父权”颤栗不已。
影片中,马车在学校扰乱课堂纪律,这个场景日后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又再现过。
事后马林生亲自为儿子写检讨。
在雄壮的交响乐中,马林生像伟人一样打开稿纸,挥舞着钢笔。
“我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这是资本主义恶性膨胀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不但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伤害了辛勤培育我的老师,和广大教职员工、家长、领导,以及全社会所有对我们寄予殷切期望的千千万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们的感情。
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沉痛的,发人深省的。
我要对自己大喝一声:‘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这些今天还存在着的高度程式化的特定的权力话语今天还充斥在大大小小的会议或者活动中。
但是在王朔指定的特定的语境中,这些毫无价值的陈词滥调显得荒谬而可笑。
与国家机器有关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马林生或者这一代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其实现实生活中这种权力话语早失去了神圣的光环,但是在没有权力的代替物之前,或者权力更新之前,这种话语依然苟且存在。
马林生密切关注着儿子马车的隐私。
他打开儿子的抽屉,拿着儿子的枪学习警匪片中的人物;拿着玩具电话说,“工会主席马林生的四居室为什么还不分到他手里”,接着又“拨”了一个电话,“公安局吗,请你们立即逮捕马车同志”。
这些对儿子隐私的窥探还不足以满足他对儿子的爱。
于是他摸马车衣服口袋找那个马车上了锁的抽屉的钥匙,却被马车逮了个正着。
面对儿子的质问,他先是尴尬的说“我发誓,头一次”,过了一会说又改变了语气说“人权,那是成人的权利。
你算什么?
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包括你的生命。
从法律上说,你还属于没有行为能力,跟神经病差不多的那类人,不管你行吗?
”在中国的传统中,父权几乎凌驾在任何道德之上,甚至法律。
父亲查看儿子的隐私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但是,随着西方思想的介入,这种存在在中国大地几千年的旧的伦理立即变的摇摇欲坠。
马林生在潜意识里其实已经知道自己的行为在新的社会格局下已经不道德,但是他还是想维持父亲的光环。
“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是为你好啊!
”而马车的回答似乎更有底气,“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根本就不需要你为我好啊!
”在这种断裂或者挣扎中,历史的荒谬感表露无遗。
在韦伯的社会学理论中,对于权威的合法性或者合理性问题,他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合法统治。
其中有一种是传统型,也就是拥有权威的人按照传统,辈分,年龄等或者地位从而享有权威。
中国的父权大体属于这种类型。
而这种类型的权威在这个开始慢慢变的功利和物质的时代是何等的脆弱和不牢靠。
有时甚至不需要“马车”们弑父,这种权威就会自我消亡。
例如马车挨“小跟头”打后,马林生给儿子出气,捡起的武器竟是一块蜂窝煤。
后来马车自己出了气后,“小跟头”带人到马家找茬,马林生找回做父亲的尊严仅仅是因为敢说自己是马车的爸爸。
这种尴尬不仅仅是属于一个人的,而是属于一代人。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两代人之间的壕沟从来没有如此深过。
显然这并不是个好现象。
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是重新树立权力者的权威,这不现实,重建被解构的权力需要再重建另一种权力。
二是妥协,等待时间把沟填平。
也许这不是最佳的方法,但是是必由之路。
这部电影在所有与王朔有关的电影中我认为是最棒的。
而其他国内导演的作品,似乎只有《卡拉是条狗》可以和它有一拼。
它关注的人是城市中的绝对主流,他们填充着城市中的每栋楼房、平房,每条街道,而在我们国家的电影中他们又是绝对的另类。
他们生活在水土不服的现代环境中,疲惫而且焦虑的追寻着几乎消失的旧秩序。
其实,他们也仅仅是一种无形的、荒诞的不公命运的消极接受者,他们与这种命运的施加者之间的矛盾与这个看起来欣欣向荣的时代相比是何等的荒谬。
也许,突然有一天我也会有个儿子,不知道会不会感到自己也变成一个命运的接受者。
本文版权属于魏晓波(沙漠鱼)个人所有,转载请通知,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当讽刺变成生了锈的铁锹,一块块铲出隐藏起来的懦弱,无知与无能狭路相逢谁会获胜。
马车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场景,刚刚要奔三十的人们是否还似曾相识又恍如隔世?
老马跟儿子说,“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是为了你好呢",”我不是你爸,我特么不干了。
“ 马车也往地上一蹲,”你怎么就不知道我不需要你为了我好呢。
“当教育者本身没有搞清教育的目的,教育到底是教育还是教唆,受教的反抗终究是得救了还是无药可救了,但愿将会有子女的我们不会成为下一代的绊脚石。
铺天盖地的道理永远都明晃晃的摆在那,听到看到和领悟到始终是教育过程里希望与现实的不可调和,自觉和觉它始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终归结底无论弯路还是捷径全部是百年生命里的体验,因为不管有没有来生,在死亡这个节点上除了体验我们什么也不能够带走,体验本身就是生命的最高价值。
整个91分钟里都充满着讽刺,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揭伤疤的幽默最是细痒的抓心挠肝,不带着点痛感怎么才能知道这幽默本身就不是个幽默呢。
尤其是老马送鹿志国去精神病院的一段,自己却被当成精神病关起来了。
到底是他对于精神病算是精神病还是对于正常人算是精神病,我也搞不明白了。
我们创建了一切也赶走了一切,却并没粉碎中规中矩的儒家信奉,压抑、禁欲、”与大众不同既是不成熟“仍然根深蒂固,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却从未自问过是什么样的文化,是适应人性的文化还是泯灭的文化。
十年过去了,变化改变了很多无足轻重的时代标志。
然而一旦把生活中的主流人群放到荧幕上,主流却成了另类和滑稽,可回到现实的时候却一如既往的盘踞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讥笑着身边的”另类“。
如果到了我们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就得当成精神病去看的时候,我还是认为是精神病成了褒义词,而不是我们成了精神病。
如果发出声音然后就会被淹没掉,所谓的不合群以及付出的孤单代价那就是成为精神病的价值。
任凭无知和无能拼死的对抗建设、反省和开放,肆意的说,”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好吧,那就让你的梦想和时间一起见鬼去吧。
我清楚地认识到,我这样做不是偶然的,是自己一贯不注意思想改造,忽视了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后果是严重的,不但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伤害了辛勤培育我们的刘老师和广大的教职员工、家长、领导以及全社会对我们寄予殷切期望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们的感情。
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沉痛的,发人深省的,我要对自己大喝一声:“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
有意思的是,影片的导演是王朔,主演是冯小刚,而不是相反。
但这丝毫不影响两人的出色发挥。
冯导的冷幽默可圈可点,表现完全不输给葛优;王朔对镜头语言及故事节奏良好的控制,让人感叹他没有转行去做导演真是太可惜了。
记得多年前就听说王朔把自己的这部小说改编成了电影,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就没了消息,寻寻觅觅很多年,直到某天无意在网上下载到。
应该是VCD转刻的,画质不佳,没有字幕,京片子讲快了有时听不清楚。
有意思的是,影片的导演是王朔,主演是冯小刚,而不是相反。
但这丝毫不影响两人的出色发挥。
冯导的冷幽默可圈可点,表现完全不输给葛优;王朔对镜头语言及故事节奏良好的控制,让人感叹他没有转行去做导演真是太可惜了。
只是想不通这样一部有趣的电影竟然不能公映,不知道电影局又哪根筋搭牢了。
用两个字来形容影片,就是“反讽”。
这也是王朔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他费尽心机,嘻笑怒骂,目的只为了颠覆一切庄严崇高、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人生哲学。
为此,这位侥幸没有受过正统教育“污染”的作家不惜放低身段,以“痞子”自居,然后借市井小混混的嘴,用街巷俚语,油腔滑调地调侃世事。
套用他一篇小说的名字,叫“一点儿正经没有”。
深究起来,王朔也算用心良苦。
因为长久以来,中国人活得实在太认真、太辛苦。
一 在中国,每一个人从开始读书识字的那天起,有一些观念就会跟随文字深刻入心。
例如国家、民族、家庭、气节、手足、兄弟、义气、爱情、父母……它们不仅仅是一些笔划,一些符号,当我们写下这些字,即代表认可了它们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含意。
比如“国家”,任何粗通文墨的人都可以脱口讲出一堆这个词的引申义:为国捐躯、爱国主义、苦难、统一、分裂、主权、领土、卖国贼、汉奸……这个词如此庄严和神圣,它的内涵在国旗一次次地升降中不断被强化,在国歌一次次地奏响中,赤子们热泪盈眶。
再比如爱情。
其实谈情说爱本来没有模式可循,但千百年来它持续被歌颂、吟诵,以致于拥有了一种强烈的暗示力量。
例如人们普遍认为爱情是纯洁的,不应该掺杂功利心,一切因利益而结合的婚姻如政治婚姻或者金钱婚姻等等,都等同于交易,被视为可耻行为。
所谓爱一个人,就要爱他(她)的灵魂(人品),仿佛这样才够纯粹。
再有钱的男人,也不愿意女人为了钱才嫁给他,念念不忘要问一句:你是爱我的人,还是爱我的钱?
父亲,也是这样一个被神圣化了的词语。
二 大部分的男人这一生都会成为父亲,但不一定是个“好父亲”。
可是,好父亲有标准吗?
影片主角马林生是个不得志的男人,中年丧妻,15岁的儿子不服管教,在单位里当个工会主席,整天写一些诸如悼词、检讨之类的无聊文字。
看上去,生活与事业都前途暗淡。
不过,好在他要求不高,非常自得其乐。
想想自己年纪还不大,算来应该还有机会再婚,他忍不住想再寻找一次爱情;因为太不出众,也因此没有野心,反而在年终评比时拣了便宜,一张“先进工作者”的奖状足够让他得意好几天;由于身份卑微,写的领导讲话没有机会亲自上台朗读,马林生就在家里自我陶醉,在哀乐中自己把自己感动得不行;替儿子写的检讨,也是得意之作,偏偏小子不理解老子的心思,不懂欣赏,拒绝交去学校。
一怒之下,他拿出父亲的权威,一个巴掌甩过去将儿子打翻在地。
“我可当不了你爸,我没这能力,我不干了!
”马林生收拾行装搬去后妻的家,临走丢下这句话给儿子。
他彻底投降了。
住女人的房子又怎么样,婚都结了,还在乎什么面子。
他也曾经努力过,想维护所谓男人的尊严,拒绝那个原本就不喜欢的女人。
可惜现实太强大,女人讲一句:“我才不在乎你爱不爱我,我只要你跟我一起老老实实过日子就行了。
”他那一点弱弱的坚持立刻土崩瓦解,乖乖当了新郎倌。
儿子呢,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抽屉的锁也撬了,还是没有用。
他不够强壮,儿子被打了也不能替他出头,理所当然得不到应有的崇拜和尊敬,更不要说成为榜样。
他太无能,太令人失望,是街坊邻居的笑柄,小孩都不愿意跟他下棋,除了偶尔在儿子面前可以充充老大,吼上几句,就连精神病人都能把他玩弄于股掌。
可是再过几年,儿子一定比自己还强壮有力,到时哪里还有他的容身之地?
因此老马放弃了。
“父亲”两个字太沉重,他担当不起。
三 如果给“父亲”一词下个定义,你会怎么写?
父亲,不仅仅是一个孕育你的男人,他应该是强大的,值得尊敬的,是女人和孩子的保护伞与依靠,他应该有宽厚的肩膀和有力的胳膊,可以把在危难时把家人挡在身后。
他应该是父母和家族的骄傲,是妻女恋慕的对象,是儿子敬仰的榜样。
但是冷静思考一下,这样的标准,有几个男人可以做到?
如果做不到,就不配当父亲吗?
就不是个够格的男人吗?
上面的那些标准又谁定出来的呢?
本来,“父亲”也只是个称谓而已,奈何世人对这个词赋予太多的社会责任,叫人不堪重负。
那些关于父亲的定义让马林生害怕。
他是男人,也是父亲,可是他想逃。
其实,算起来老马还是幸运的。
至少他懂得自嘲。
自嘲,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
想当年,《芙蓉镇》里面姜文演秦书田,新婚大喜的日子里,有人送来一幅对联,上书:“两个狗男女,一对黑夫妇。
”是可忍孰不可忍,谁能咽下这样的奇耻大辱?
秦书田可以。
他毕恭毕敬把对联贴在家门口,每个边角都亲手抹得服服帖帖。
马林生没有这本事,但装起熊包来也不含糊。
听说儿子被打,他撸起袖子操起煤饼,在众人的簇拥下凶神恶煞般走出胡同,结果却把煤饼往地下一扔,对儿子说:“咱算了吧……”当众丢人。
正是靠了自嘲这一招,马林生才可以坚持到现在,否则,估计早就羞愧而死了。
四 写这篇小说的时候王朔的女儿还小,但相信他已经开始思考“我该如何做父亲”这个命题。
他煞费苦心,塑造了一个倒霉蛋、孬种兼可怜虫的形象,区别与以往高大全式的父亲。
马林生这个男人尽管窝囊、软弱,但却很真实,他是平凡小人,是你我身边千千万万个普通男人的缩影。
人人都想与众不同,想要出人头地,却不知道杰出人士光鲜外表的背后,是多么得辛苦,活得有多累。
天天端着架子做人,在舞台上或许可以,在日常生活里就显得矫情。
只可惜王朔对“父亲”这个崇高字眼的肆意嘲弄没有坚持到底,在影片的结尾他还是忍不住让主人公高尚起来。
当一帮小混混前来寻仇,马林生憋了很久,硬生生从牙缝里迸出几个字:“我是他爸爸!
”替儿子扛下了这桩恩怨。
做英雄的代价是沉重的,老马被打得躺进了医院。
儿子来看他,感动得落下泪来,父子冰释前嫌,大家在子孝父贤的亲情感召下言归于好,重回大家庭的温暖怀抱。
唉,王朔毕竟还是不够彻底啊。
好片!对老北京胡同的生活有超级现实的描写,语言绝对北京味儿,而且才发现冯小刚还有这么好的演技让我意外的是,导演用"爱的奉献"作背景音乐贯穿了全片,用心良苦啊!
我是你爸爸说真的最后那段没看懂,一群人在一个妖道的忽悠下,闭着眼睛,双手举起,左右摇摆,嘴里还夹杂着痛苦的呻吟,在一个大厅里,透过阳光的影子里,怎么感觉这么像群魔乱舞的场景呢?
真没看懂王朔想要说明什么?
是说我们在生活中其实都是痛苦的么?
有很多很多自己无能为力的东西,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东西,有很多欲罢不能的东西???
再或者是被自己的家庭,被自己的妻子孩子给折磨的几近疲惫?
冯小刚要跟孩子分开,说:我不是你爸爸!
教育孩子无果,孩子总是不愿意去听从父亲的对自己生活的设置,父亲总是愿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教导还未长大的孩子,加上传统道德里父父子子的关系,这就是一对从小陪伴我们成长的矛盾。
孩子总是在反抗中来赢得他自己认为的自由,父亲总是在大吼大叫中来灌输他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慢慢的我们都长大了,可以淡化那层父子的关系,可以将过去一切的争吵统统忘记,可以和父亲心平气和的来说一些道理,或者可以慢慢的说服父亲了,这时候,父亲也许会放心里,可以将一份信任记在心上了吧。
在孩子惹了麻烦,小流氓找到他们家的时候,冯小刚说:我是他爸爸!
孩子,遮风挡雨的还得是你爸爸。
孩子,不要认为你惹的麻烦你可以自己扛,你可以说一人做事一人当,可是在坏人眼里,你真的可以么?
他们会认为你的所作所为是因为你父亲没有教育好的缘故,是因为你父亲没有将一些社会规矩,一些吃亏是福的道理教育给你。
可是,原来你父亲那些苦口婆心不就是这些么?
你的反抗给你带来自由了么?
最后父子俩去火车站接了孩子的爷爷,有一个镜头是给老爷子眼里滴眼药水,和影片开始的时候是一样的,我想这里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眼睛时常看到很多肮脏的东西,需要有人帮我们将眼睛擦亮,不致于让自己走夜路的时候摔跤跌到,而那个人,是父亲。
当然,写道这里,我又想起来网络上的一个热词:父母皆祸害。
这个问题很大,我说不好,这跟传统的文化有很大关系,父母总是认为,我养大了你,不容易,你一定要听我的,我是你的父亲母亲,我肯定不会害你,我跟你说的一定都是对的,你一定要那么做,否则,你就是不听话,就是在伤害父母的心。
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孩子曾经苦恼过,在这种逻辑下,真的很难反驳。
可是随着西方文明慢慢影响现在的孩子,很多人可是渴望一种心理上的独立,我不需要总是去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我有我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你的劝说和阻挠只会让我更加鄙视你们的观点,更加坚信我的意愿。
父父子子的儒家文化里,有太多不可取的地方,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没有古时候那么繁琐,不会早晨起来给父母请安,不会有很多规矩,不会有很多不 能说的话,不会有很多不可以做的举止。
现在崇尚的是一种自由,而不是枷锁。
我认同孝道是一种枷锁,这种与生俱来的归属感不是我们应该强加给双方的。
还是羡慕国外的家庭关系,能够平等的对话,只是去试着说服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种强加的要求或者期许。
那个下午我的右眼皮奇迹地跳了一下,以为又有什么好事了到了晚上交警就给我打电话了河北大学校长又给我打电话了原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想到我一夜彻底走红网络是啊,我有很多辆轿车,五处房产现任副局长,指日可上青云孰不料说出的话,比我的大盖帽还重这个孽种,竟然为了一个女子忙急急撞飞了两个女子,末了还说:污了你的车,李刚是你爸于是我爷俩只好在电视上裂开两张大嘴哭呀,为啥这做爸爸的权力这么大好孩子事已至此不妨挤出眼泪几把没准儿今年奥斯卡男主男配就是咱俩
在家的时候,不知道从哪个旮旯角落里翻出来了一本挺有年头的书。
1992年出版的王朔的《我是你爸爸》。
基本上用一整天看完之后又把貌似是1995年据此改编的电影《爸爸》(《冤家父子》)下下来看了一下。
还是很不错的。
无论是书还是电影。
直观说来,电影很有喜剧效果。
在我看来是黑色幽默至少是灰色幽默的那种喜剧效果。
那种灰色感几乎抛弃了“父子”这个问题,像是仅仅在刻画马林生的灰色人生了。
其实在我觉得书也差不多如此,就是老马自己在那穷折腾。
而对于细节以及心理描写来说,书是更有内容一些。
在一些时候,有很熟悉的感觉。
“你怎么跟我像敌人似的?!
”这话真是太典型了。
我妈也这么说,常这么说。
其实没人把你当敌人,真的。
电影加上了精神病那段。
我觉得大约就把书中老马最后的状态概括了。
他那状态是离发神经不远了。
老马拿自己儿子打趣造成了儿子和其他女生的“绯闻”,让我想到张爱玲《金锁记》里面的那个怨妇。
自己坐在门槛上把家事家丑都喊出去,然后再责怪女儿在外面做了什么丑事让传言变得那么不堪。
逼死了儿媳,毁了女儿一生。
自己还浑然不觉。
我做了什么坏事?
我对他们那么好,怎么会这样?
“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是为你好呢?
”“你怎么就不明白我不需要你为我好呢?
”大约这就是答案了。
从古至今。
从未改变。
“你是不是总觉得自己特可怜?”小马问老马。
我就不明白了,为啥父母都那么哀怨?
真是这样,谁都不是自己想从爹娘肚子里跑出来的,你生了我,就要对我负责任,这是你的义务,你不履行还得追究你法律责任呢。
凭啥我就要对你感恩戴德?
你见工人炼了钢做了份内事还要人民一天到晚谢他们的吗?
老马说,你的一切都是我给你的!
你吃了我一辈子了现在不吃了?小马说,我吐出来还你。
我以后挣钱还你。
这话听得我特心痛。
谁生孩子真的是为了投资呢?
为了以后从孩子身上挣回来?
要是挣不回来呢?
要是孩子不争气呢?
要是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呢?
那就不要了?
投资投错了,不管了,扔了。
又何必说那样的话。
又何必让孩子觉得如此。
你养了我,我欠你的,对不住了,以后我挣钱还你。
我们之间还有什么呢。
相信我,心痛的不仅是听到这话的父母。
说这话的孩子一样心痛。
真的很痛。
其实真的知道,父母是唯一无私的爱,最终的依靠。
而若是每一次的“依靠”,都是在“欠债”,那,在这个世界上,光亮何在?
若是迷路,只能自己摸索着徒撞四壁。
于是小马要靠自己,他不想再“欠”大人的了。
于是他被路边的流氓打。
头破血流。
天空有鸽群飞过。
一切都很宁静。
老马忙着结婚,不亦乐乎。
我真的需要你关心的时候,你又在哪里呢。
你以为你很关心我。
你以为你很委屈。
你觉得很哀怨。
你以为我就很容易吗?
小孩不易。
谁都不易。
有些时候,老马像《绝望主妇》里的Susan,倒要自己的孩子照顾。
缠着儿子带他玩,装病不让儿子出门。
想想也挺可爱的。
可惜明明脆弱得需要依靠儿子或者至少跟儿子相互依靠,却有时候非要无聊地瞎折腾以显示老子所具备的权力。
事上本无事,事情都是无聊折腾出来的。
折腾到没意思了,就干脆撒手不管了。
这算什么负责任。
老马的生活是灰色的。
就像电影的色调。
偶尔明晃晃的颜色,都是儿子的视角。
在灰色的生活里,老马伴着雄壮的音乐声坐在桌边挥着笔手舞足蹈。
绘声绘色地朗读替儿子写的真挚到恶心的检讨。
被儿子友好地请出家门,在空荡荡的大街上数自己的步伐,幻想着自己心中的女神。
电影的刻画,绝对经典。
喜欢这种灰色幽默。
冷冷的笑意。
冷冷地看生活的残忍。
谁都不易。
有的时候,觉得“不易”,是因为太关注自己。
作为15岁以下的孩子,小马成熟得早了一些。
明白老爸的自私。
小马甚至说,只好哄着。
儿子知道要哄着老爸,哄着自私的老爸,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
若是老马有着彩色的生活,他就不用在书架边发呆幻想与女人的相遇,就不用双眼无神地看着电视机外虚空的一点,大约也就没有多少时间focus on他自己的“不易”以及施展自己对小马的“权力”。
他要跟小马做朋友,其实还是因为无聊,因为不能忍受小马惧怕他不跟他说话的“孤家寡人”生活。
而真正的痛苦是不可言说的。
小马小小年纪竟就明白这一点。
代沟问题绝对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我尤其惊异在
真的。
Monica的妈妈说,你不知道跟你外婆这样挑剔的人生活在一起那么久我还能像现在这样乐观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她妈妈却不知道自己其实同样挑剔苛刻。
Monica只好讪讪地说,是啊,真是个奇迹。
看着那些奇怪的,或哀怨或挑剔父母们,有时候真的很有熟悉感。
只是,只是,Rachel可以很明确地在她妈妈要跟她一起住帮她照顾孩子时说:我爱我妈妈,但是我不能忍受跟她住在一起。
但是,但是,我们的父母却会说,我到底哪点对不起你了?
你就这么不想跟我住在一起?
你怎么跟我像敌人似的?
我欠了你的吗?
我算是白养你了……唉。
那些哀怨的父母们啊。。
这部片子叫《爸爸》(1996),改编自王朔的小说《我是你爸爸》,可惜没有通过审查,没能公映。
影片讲的是父子关系,看着看着就想到了徐静蕾的《我和爸爸》。
考虑到以往王徐二人的种种八卦新闻,这个联想也是很有道理的,呵呵。
不过有一点很不同,徐的片子简单,就是亲情故事,但正因为简单所以主题集中;王的片子枝叶太多,主题一大片,稀稀拉拉的。
王朔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化崇高为平庸,革命话语见了他都得瑟瑟发抖。
可长处也能变成短处,在《爸爸》里,每回到情感那里,人物就哆嗦了,有刻意回避的痕迹,整部戏没有递进,头绪太多,结尾蹦出来哥爷爷,唐突。
这部片子也是冯小刚惟一担任主演的影片吧。
据说《爸爸》只是王朔的挂名,其实还是冯小刚导的。
我觉得不太像。
腾讯视频太模糊了
老电影了,最近翻出来看看,讽刺意味很浓
有地方挺逗的比书好
中国式亲子关系
我要对自己大喝一声:小慧,,你危险了~!
这个时代再也不会出现这么有意思的电影了~感谢那个时候的冯导
把原著糟蹋了
还是小说来劲
及其讨厌那时候的老师
啊呀我这是爱上你啦!
压抑的爸爸管不了奔放的儿子。
整个电影就像拿着剧本东拼西凑如同缝合怪,只有京片子的台词有点意思。
一路走好!
有其父必有其子!
京腔。
如今冯氏喜剧的精华全是当年经由王朔的写与冯小刚的演凝聚在这部电影中的。
在舒缓的《爱的奉献》音乐声中,王朔、冯小刚奉献出优美好看的电影《我是你爸爸》。我上网一查,很多人都看过,我以为是刚刚出的dvd呢,看来什么时候已经卖过一轮了。不过这dvd也忒惨了点儿,一幅地下电影的表情,模糊,高反差,声带爆裂,泛蓝,透着审查被毙的模样。据说王朔就是跟监视器前头坐着,凡百杂事都是冯小刚张罗着,不易,要说。看的时候有反思,我跟我爸爸,其实跟电影里比较像,除了他不打我,剩下的都那么无厘头。挺温情的呀,怎么就毙了呢。
禁片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审查直接拿去参展
全程充斥音乐,用台词推动故事,整部影片毫无结构可言,严重失控,支离破碎。这部失败之作充分的证明了导演不是谁都能当的
事实证明,王硕当编辑可以,当导演绝对不可以;冯小刚客串一下可以,当主角真不可以 忒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