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无名之辈写了个剧本,登上了2010年好莱坞的“剧本黑名单”(名单上都是当年被电影公司买下但还没有拍出来,并被业内人士看好的剧本),然后自己当导演,召集了凯文•史派西、杰瑞米•艾恩斯、保罗•贝坦尼、黛米•摩尔、西蒙•贝克(《超感神探》里的Jane)、扎克瑞•昆图(英雄里的Sylar)、史坦利•图齐(《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佩恩•拜德格雷(《绯闻女孩》里的Dan)还有《太空堡垒卡拉迪加》里的女总统、《美少女特攻队》里的女教头等众多大小明星,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处女作长片《商海通牒》——这事本身就很有些传奇色彩。
能吸引来如此多的明星,其剧本自然有独到之处:影片背景其实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讲述的就是公司破产前最后24小时的故事。
片名“Margin Call”是一个商业术语“追加保证金”,指的是结算所或经纪行的客户资金帐户上的资金余额已经不能满足其继续交易的资金需求,无法用资金及时抵补以完成交易时通知客户增加保证金。
尽管是初次执导,《商海通牒》却拍得很老练平实,少有导演主观的观念和情感表达,基本都是细腻冷静地铺陈故事——在雷曼公司这样的商业巨兽轰然倒下前,没有惊心动魄的行动,没有高科技,没有风光无限的偶像派商业巨子形象出现,更没有好莱坞电影中时而出现的黑幕、阴谋甚至喋血。
你看到的并不比北京、上海的CBD大公司日常场景更奇特夸张。
随着故事的快速推进,这个金融大鳄公司中的上上下下都意识到前面已经是万丈深渊:整个公司将在明天面临垮台。
通过前面不动声色的铺垫,此时影片渐入佳境,众多明星饰演的各色人等纷纷亮相,从各自的位置、价值观对此作出反应。
你会看到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人们变得如何冷酷无情。
史坦利•图齐在影片中感慨说,他曾经是一个桥梁设计师,到现在都能精确算出自己造的桥让人们节省了多少距离和时间,而在这样的金融公司里,他似乎只是帮助制造了一个个巨大的泡沫。
在这个群戏的故事中,仍然是老戏骨凯文•史派西和杰瑞米•艾恩斯表现最出色,仅仅是史派西一段对员工的演说,就会让你感到淋漓精彩,值回票值。
冷冽的风格(甚至有些像HBO的美剧)、漂亮简练的台词、克制的表演、内在张力十足——影片优点甚众,唯一遗憾的就是感觉故事过于紧密围绕在整个事件上,局面过窄,未有更广更深的开掘。
距离《拜金一族》这样的经典还略逊一筹(毕竟那是根据舞台剧改编的)。
如果对有关2008至09年这次金融危机的电影做一个简单的排序,Margin Call和Too Big to Fail都是四分左右的作品,两者相对忠实的截取了这段惊心动魄的危机中若干值得玩味的片段,前者长于作势,却虎头蛇尾;后者胜于写实,但缺乏高潮。
两者之下才是号称独立记录片的Inside Job,我给三分与四分之间,大抵因为我反感左派们总是一知半解却又非要夹带私货,总是头脑简单却又要拯救世界的作风。
再往下隔很远的距离才是所谓的Wall Street 2,这部号称重金打造的续貂之作,烂到委实不知道怎么评价,不提也罢。
影片发生金融危机风暴之眼纽约的某家投资银行总部,从规模和所经营的业务上来看,基本上是五大投行之一无疑。
好友有说是高盛或是雷曼,从规模和后来的结局上看,雷曼更说得通;但从行事的风格上看,无疑更似高盛。
做的事情很简单,投行们从商业银行和住房抵押借款人那里买来大量的住房贷款,然后打包,做成所谓的MBS(Mortgaged-backed securities),然后再卖给投资者,赚取利润。
借贷者转手了风险,于是更大胆的开闸放贷,投行只一个转手便回报丰厚,于是更激进的购买贷款,评级机构乐于根据理论上的模型来给出评级,而投资者则能坐享比国债高得多的AAA级投资回报。
这种商业模式在21世纪的前七年里做的风声水起,各大投行赚的盆满钵满。
借贷双方的勇敢加之格林斯潘时代的低利率,推动住房市场的欣欣向荣并得以撑起互联网泡沫后的美国经济蓬勃发展,以至于整个世界都在惊呼“金融炼金术”的神奇魔力。
但,也许泡沫太美丽,美丽的让所有人都忘记了自己大学一年级金融基础课上就学过的道理:回报总是伴随着相应风险。
这意味着,没有人可以不承担任何额外的风险就赚取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回报,哪怕这种产品从数学模型上看起来再巧夺天工无懈可击。
这也意味着,当你看到和美国国债一样AAA评级收益却高得多的MBS和CDO充斥在市场时,你就该本能的意识到:音乐就快要停了。
跟十多年前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大崩盘的类似,总是在行将高潮之际,忽然有人大叫一声:“我操,模型错了。
”然后就是你看到的这样。
没有太多的你侬我侬,没有太多的情感纠葛,更没有文艺青年上身般在剧情里穿插上一段俗气的男女温情故事,是我对这部电影颇有好感的另一个原因。
除却开头的HR的和影片中段惊鸿一瞥的清洁工大妈,影片中唯一出现的女性角色便就只有风险管理部的头儿,而女头儿唯一的一次感情流露,便是压住电梯门狠狠的告诫同事:”你他妈休想在背后捅我刀子“,冷峻不敛杀气。
这很符合我所看到这个行业的面目。
导演对细节的处理不乏几处亮眼之处,比如两位高管和清洁工在电梯里的片段,几十秒定格的连续镜头里,从人物的布置到各自表情的变化实在让人有种神来之笔的感觉,唯一的瑕疵,就是电梯间里的废话还嫌太多,定格尚显太短,而且少了点低沉的背景音乐。
另一处有意思的片段,是在清晨的纽约,开名贵跑车跨越东河回公司的路上,一个华尔街老兵教育新人的话:"If you really want to do this with your life you have to believe that you’re necessary. And you are. People want to live like this in their cars and their big fucking houses that they can’t even pay for? Then you’re necessary. The only reason they all get to continue living like kings is because we’ve got our fingers on the scales in their favor. I take my hand off and the whole world gets really fucking fair really fucking quickly and nobody actually wants that. They say they do but they don’t. They want what we have to give them, but they also want to play innocent and pretend they have no idea where it came from. That’s more hypocrisy than I’m willing to swallow. Fuck them. Fuck normal people."短短几句话,毫不步道,瞬间让这部电影和inside job之流的文艺青年说教片高下立现。
是的,这个世界很糟糕,糟透了。
但把这个世界的糟糕归咎于少数一群人的贪婪和邪恶,以获得置身事外的道德优越感,对看清我们自己到底是什么货色没有任何帮助。
任何认为通过消灭一群人或者占领一条街就得以平天下之罪恶,开万世之太平的想法,都只能是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自打夏娃贪吃致人类降世,贪婪从来就不是某一群人的专享,它一直就是你我每一个人的种族天赋。
若不信者,可以建议穿越回到四百年多前的阿姆斯特丹街头,找找那株名贵的“永远的奥古斯都”。
最大的美中不足,也许是导演在全片的前半部分把气氛烘托得太高,以至于最后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去拍这惊心动魄清仓的几个钟头——这按理说整部电影里最重要的几个钟头,这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上讲,都不太可能做到的几个钟头;亦或是导演疲于前半段磨叽的叙事方式,以至于最后没时间展开。
反正他干脆选择了回避:用几通电话录音就草草做了交代,把荧幕前的观众狠狠的调戏了一番。
着实有点遗憾。
电影里经典的台词有很多,比如大家都在提的那句:"There are three ways to make a living in this business, 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出电影院时,我给它编了一个后续:"There are three ways to make an excuse in this business, blame the Feds, blame Rothschild, or blame Goldman Sachs"
这场戏对于我这种干过外企,跟大佬时常开会的中层小吏,代入感满分新人:难以置信,这么大的公司,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儿!
还让我发现了我可真是个大聪明(这片子里的新人确实是大聪明,原来是个火箭专家,来投行做后台属于降维打击)中层:太阳底下无新事,上面的傻叉儿别怪我没提醒过你们中高层:太阳底下无新事,这次看看谁来背锅大佬:先听底层陈述事实,再让中高层说怎么办,再问中层这事儿能办不,三板斧下来他除了要搞明白大家的立场,就是挑几把好使的枪。
赚钱有风险,赚大钱就有大风险,出的事儿越大他心里越明白无法避免。
下面要做的也三点:第一:锁定能帮你转嫁风险的中层,快速转嫁风险,这个人需要有绝对的实力第二:找到懂业务的中高层全程盯着,这个人需要有绝对的忠诚第三:就是找人背锅给各方交代,公司很多位置就是顶雷用的,例如风控,例如财务…懂得都懂。
Jeremy Irons 的莎士比亚范儿当年在《狮子王》里仅凭声优就秒了众生,此次出演投行大佬,典雅深邃杀人不见血。
大佬有好人么?
必须没有,除了脑子快,下手快,还黑心金句:There are three ways to make a living in this business, 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十分推荐,剧本写实,群星璀璨。
Kevin Spacey在里面比Jemery Irons还稳
这是这几天才火起来的一部电影,不知道中文翻译成什么,可能叫《利益风暴》,也可能叫《商海通牒》。
讲的是2008年次贷崩盘前夕,一家大型投行抛售MBS(一种多种贷款捆绑在一起的证券)的故事,从投行的规模和作风,以及故事的结局来看,应该是影射高盛。
我是金融门外汉,不对其中的技术细节作评价,只说说这部电影。
电影情节是高度戏剧化的,发现问题端倪的是一个被解雇的固定收益部门小主管(Stanley Tucci)。
在解雇他的时候,电影还不忘来演一套《Up In The Air》里那一套高效率解雇人的流程,一堆官话,然后立即赶人,注销所有公司账户办公桌钥匙门卡公司卡停车卡,还立即停了他的手机,讥讽了这类机构的嘴脸。
这个小主管在卷铺盖前给了他手下的入职2年的MIT博士分析员(Zachary Quinto)一个U盘,说了句”Be Careful”,随后MIT博士经过半天研究在晚上九点的时候发现模型有误,所有的MBS都即将是shit。
于是我们又看到了连夜上演紧急会议,消息连过六级boss—斯坦利·图齐(Stanley Tucci),保罗·贝坦尼(Paul Bettany),凯文·史派西(Kevin Spacey),西蒙·贝克(Simon Baker),在这中间还有风险控制部门总管黛米·摩尔(Demi Moore)女士。
在凌晨4点钟的时候,顶端的老板杰瑞米·艾恩斯(Jeremy Irons)的直升机降临办公室。
这一段非常生动的反映了投行的工作节奏,连过六级老板的过程不单调乏味,倒是反映了每一个老板的不同风格。
随后大老板在紧急会议上和底层分析员直接沟通,随后做出把所有MBS在别人知情之前甩掉的决定。
把明知即将毫无价值的东西以当前市场价卖出去,这中间有没有道德问题呢?
大老板认为这是为了公司的生存,而且是按市价把东西卖给愿意买的人,无可厚非。
而Sam(凯文·史派西)则和大老板争锋相对,认为这突破了他的底线。
我个人认为从商业上讲老板的决定是无可非议的,因为这符合企业的利益,并且也不违法,可能也没有违反职业道德。
当然以左派为主的好莱坞电影人是不能容忍的。
随后剧情节奏逐渐慢了下来,焦点在于Sam是遵从自己的底线还是老板对他的压力之间。
在其中还穿插了Sam作为一个在金融领域从业34年的人的生活插曲,孤单、幻灭,早已离婚,和他最亲密的是一条即将病死的狗。
也顺带提了一下刚入职就要被裁的小分析员的悲苦心情。
影片末尾又有了一个小高潮,凯文·史派西对着交易员们在魔鬼一天开始时的演讲。
充分发挥了凯文内敛、深刻、老练的演技,将公司利益、老板命令和个人观点以及对下属们的体谅融合在一起,演的让人心服口服。
随后,居然把能让公司破产的分量的MBS在一天之内只卖不买全甩光了,我不知道这是好莱坞的神棍还是真的具有可操作性。
随后的尾声,公司在给猛卖一天的交易员们奖励狠狠一笔之后,把他们全都解雇了。
最后还不忘敲打一下,为了钱什么都不顾的华尔街。
影片在Sam给宠物狗掘墓的挖土声中落幕,似乎隐含了这个行业的宿命或者文艺界对这个行业的观感。
文艺界对华尔街一直缺乏好感,今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监守自盗》更是反映了这一点,但是基于这种义愤的结论未免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片面性。
关键该指责的不是华尔街人的道德,而是金融行业和实体经济之间失衡的关系。
总结一下这部电影。
有人说精彩无边,看完这片果断给《华尔街》和《华尔街2》打了一星。
我深不以为然,诚然这片真实的反映了投行的工作状态,讲了一个近期大家都关心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说到底就一句话,大厦将倾之际,某投行连夜甩屎。
这样简单的剧情,平板化的人物(对Sam,大老板,分析员都没有精彩的刻画),一般的技术含量(MBS怎么变成shit的道理是糊弄过去的,可能普通观众都没法懂)虽然演的够紧凑,但是和1987年《华尔街》纷繁复杂的商战手段,对几个人物和人性深刻的描绘,以及融合了亲情与利益的矛盾,以及是非与利益的矛盾,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当然,比本末倒置的《华尔街2》还是要好一些。
但是本片很可贵的一点是有部分站在投行人角度说话的镜头。
例如保罗贝坦尼带着小弟开车时候的那段话,投行人和普通人其实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可能收入很高,但他们认为他们对普通人生活的贡献应得这么高的收入。
这一点倒是《华尔街》和《监守自盗》都没有提到的。
说到人物和演员,凯文·史派西虽然演技精湛,但是本片中这个角色的矛盾还是比较简单的,其他的人物基本就是显露脾气的平板人物。
黛米·摩尔女士至今演技仍然一般,一点也没投行范儿,杰瑞米·艾恩斯气场够足,但有时候还是有点像坏蛋boss而不是投行老板。
很可惜本片以纪实为主,没有一个《华尔街》里迈克尔·道格拉斯这样生动的人物。
最近在认真学习《认识电影》这本书,这里截张图来练练手:【图见 http://www.saoyuying.com/2011/12/margin-call/】这是一个中景二人镜头(本片因为对手戏颇多,有非常多中景镜头,其中还有很多过肩镜头用以表达压迫感),两个角色都是侧面角度,摄影机的角度也是水平高度,是让观众不代入角色情绪的客观的观察他们的角度。
两个人的距离是社会距离,显示了他们心理上的距离,同时这个镜头在构图上是封闭式结构,所有元素都在景框内,而背景的窗框将两人分别框住,显示了两人都在困境中。
中间的窗棂更是显示了两人在心理上是隔离的。
因此不用听对话就知道他们的想不到一块儿去。
而左边这位有东西吃,右边这位桌上空空如也,虽然这是剧情安排,但也能暗示左边这位最后捞到了所有好处。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当风暴来临时,我们是自保,还是保别人?
Sam Rogers为我们做出了选择,我们甚至没有立场来责备他,换成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这样选择,正如当Peter Sullivan问他这样做对吗,他反问的那样,对谁而言?
风暴将至,谁都纠结,可是Sam作为首要执行者,他比任何人所承受的压力都更加无形更加巨大,谁都知道要怎么做和该怎么做,人说一念地狱一念天堂,可是对于Sam来说,摆在眼前的只有地狱,区别只在于是自己跳下去还是被别人推下去,将一生的信誉付之东流,对有些人来说并不比死更让人好过。
Sam大概是到了最后一刻才下定了决心,要带领一群相信你的人走上一条不归路,那种绝望感真是窒息得让人透不气来,那就意味着,每一个清晨,当你打开电视,看到有人因为破产而跳楼,你清楚地知道,你就是那个推他下去的凶手。
最可怕的不是无从选择,而是我们清楚地知道,其实我们还可以选择,但那选择却并不能改变最终的命运。
我们身边的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可能平日里我们也并不怎么喜欢他们,但凭心而论,我们并不真的想看到谁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更不要提那些我们还爱着的亲人朋友,当你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跳进自己设好的陷阱里尸骨无存时,还有什么能够救赎我们的灵魂?
《利益风暴》通篇都充满一种大厦将倾的压迫感, 那里面没有拯救世界的英雄,也没有冷酷无情的恶魔,就连John Tuld我相信他也不是无情,他的无动于衷只是因为经历了太多这样的风暴而懂得如何在狂风暴雨中自保,如此而已。
他们是一群普通人——普通的精英,他们不刻意高尚,但也不刻意卑鄙,在面对将如海啸般呼啸而来的金融风暴时,他们都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们都知道将要面对怎样艰难的人生,他们都清楚,此一夜后他们将夜夜不得安眠,他们没想过刻意害人——尽管他们这样做了,可是当面对是你跳楼还是我跳楼这样一个绝对性的问题时,我们谁又能伪装得了高尚?
我甚至不觉得Tuld无耻,就像Will Emerson说的那样“人们都想要豪宅名车,但他们却负担不起,这时候他们就需要你了,他们能享受国王一般的生活完全是因为我们在财富的天平上往他们那边压了压,一旦我松手,这世界马上就变得公平了,但没人想这样,他们嘴上说想公平,其实心里根本不想,他们期望我们用尽方法生财,但他们却在那儿装无辜,假装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这种虚伪真让我恶心……可笑的是,如果明天公司垮了,他们就会指责我们玩忽职守,但如果我们的推测是错的,一切又重回正轨,同一群人又会来嘲笑我们,当我们是史上最大的孬种”,当然,Will这样说无非就是想消除内心里压迫着他的罪恶感,可是他说了大实话,在这场金融风暴里谁都不用装无辜,是我们的贪婪才让一切变得不可收拾。
可是对于人性的贪婪我并不过分责怪,贪婪就像这世上任何一样东西,是一把双刃剑,有好有坏,正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贪婪和惰性才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高级越来越神奇,那么当它由于我们过度的索取而报复性地天翻地覆时,我们除了承受似乎也别无选择,毕竟谁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Sam为自己的心做了最后的挣扎,当他得知自己不会被裁掉时他觉得自己简直成了叛徒,他找到Tuld要求辞职,可最后他还是接受了事实,毕竟现实就那样血淋淋地摆在眼前,即使你不这样做,迟早也会有人这样做,谁都阻止不了。
他说他并不是为Tuld那通长篇大论所动,他说他留下只是因为他还需要钱,其实他很清楚,Tuld的话尽管冷酷无情甚至鲜廉寡耻,可是那些都是实话,实话都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而他也是用相同的实话才打动了那些相信他的人。
Sam教会我一件事,作为领导者,你只需要让你的下属相信你,并在灾难来临之前想好对策——你可以纠结,但不能不去想对策,那么你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正义感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当值钱的,如果Tuld笃定Sam会听从自己,那么Sam大概也很难拿到那笔高额的“良心费”。
Eric教会我一件事,就算你的能力不及,可是多做一些事仍然可能在不经意间帮你找到谈判的资本。
Will教会我一件事,在诱惑之前,忠诚比任何东西都更可贵,哪怕是对那些想利诱你的人而言也如此。
Cohen教会我一件事,有时候无耻也行。
Sarah教会我一件事,放手不是放过别人而是放过自己。
Tuld说,在这一行谋生有三种方法,行动快,够聪明,或者会骗人。
我想,其实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一种职场,或是人生。
这里面没有坏人,只有普通人,我甚至相信他们都是好人,裁员时Sam用自己的狗就要死了来解释自己的默默落泪,可是他用“不经历黑暗哪来的黎明”来安慰自己,就连Will那样貌似漫不经心的人都在四处找戒烟糖,不然就要杀人了,他们都有良心,如果只是单纯的生死选择,我相信不管是Sam还是Peter,甚至Will或者Seth,他们都会挺身而出,很多人都有勇气舍生取义,可是少有人能不见利忘义。
作为有良心的普通人,Eric Dale最具代表性,他是这一切的发现者也是承受者,在Will找到他时他毫不犹豫地就回绝掉了诱惑——当然也有赌气的成分,可是最后他还是回到了公司,坐在会客厅里为自己的沉默买单,“他们说如果我不回来,在未来的两年里他们会处处为难我,我的员工股权,我的医疗保险,但如果我回来,我只要静静地坐在这个房间里,每小时就能赚十七万六千四百七十一美元”,如果你说他做错了,那么请你告诉我,你会怎么做?
Seth Bregman应该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年纪轻轻吊儿郎当却可以跻身这样的跨国公司本身就说明问题,可是他和Peter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毫无疑问也和他玩世不恭的工作态度有关,可是的可是,他才23岁,人生随时可以重新开始,他的痛哭多半是缘于真的有些心疼这份可以让他一年轻松赚上25万美元的体面工作,和Eric的绝望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Peter让我懂得了四件事:对帮助过你成长的人要说声谢谢,尤其当他身处困境时;不要太介意做些额外的工作,特别是在你年轻时;存些储蓄少些贷款,别把身家性命都换成股票;当风暴来临时平静地接受强过痛哭流涕,哪怕你只是装出来的镇定。
Peter无疑是这场风暴中最大的赢家,他不仅保住了工作还获得了提升,当然这些都是他应得的,对于工作来说他是完美的潜力股,可是无可避免的,他也一样会为自己的沉默付出代价,他的迷茫和疑问,时间终将会带给他答案。
我觉得谁都应该看看《利益风暴》, 那里面有我们自己的影子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抉择,我们不是那样的精英,但那些精英也不过就是浓缩的我和你。
在大厦将倾之际,年轻人不怕,他们负担小,损失轻,承受力好,有大把时间可以翻身;老年人也不怕,他们大多完成了财富积累,没有贷款,孩子大了,也有一定的储蓄,最起码暂时还可以安心度日;最要命的是中年人,人生过了一大半,十几二十年苦心经营的事业转眼就成了泡影,可是上有老下有小,孩子要上学,房子要还贷,四十几岁的人了,当精力体力都在走下坡路可是身上的负担却最沉重时,不是简单一句大不了从头再来就真的能重新来过。
金钱,我向来认为它有着仅次于神的力量,神是虚无的,可是金钱却是实实在在的,不管我们多么清高,只要我们活着谁都逃脱不掉要与它相依为命,就像Sam说的“我还是需要钱”,所以他留了下来,影片的最后Sam在前妻的院子里埋掉了他的狗,他很清楚同时埋掉的还有自己的良心道德以及职业操守。
当人生面临选择,你会走向何方?
其实人早在不经意间就已经为自己选择了方向,当每个人都站在迷茫的十字路口徘徊时,Peter选择了和沉稳睿智的Sam一起思索抉择的对错,而Seth则跟在油滑聪锐的Will身后讨论谁更无辜。
我们能做的,只是我们自己,我们成为不了别人,我们也只能和相近的人在一起才能找到生存的意义,没有对与错,只是因为,我们不尽相同,如此而已。
没有什么地狱或是天堂,我们眼前有的,只是我们将为自己所选择的路,在迈出第一步之前扪心自问,做出了选择就一路走下去,不必回头也不必生悔,只是,你要承受后果。
Kevin Spacey,Jeremy Irons,Zachary Quinto,Paul Bettany,Stanley Tucci,Simon Baker, Penn Badgley,Demi Moore,这大名鼎鼎的实力派超豪华阵容实在难得一见,却没有谁的光芒独照,个个出彩,Kevin Spacey和Jeremy Irons从来就没让我失望过,哪怕影片很普通故事很普通,可是他们俩的表演永远不会很普通,Paul Bettany和Simon Baker是正在崛起的一代,他们迟早会成为实力派演员里的中流砥柱,Zachary Quinto和Penn Badgley作为新生代演员前途不可限量,Stanley Tucci的沉稳让他的表演不会光芒四射但永远厚重可靠,唯可惜的是作为全篇中唯一一个戏份较多的女演员,Demi Moore却没有成为亮点,她的美貌曾惊艳得岁月妖娆,可是当韶华逝去光阴老矣,她似乎并没有更具实力的表演可以来征服我。
片子结尾有个观点说,这样的经济危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一次,总是要牺牲掉一些人,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已经做到最好。
(我很想说,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进化到社会主义制度有木有!
)可是真的像片子最后的每个人说的那样:我没有选择么?
有的。
但面临选择,牺牲自己还是牺牲别人(和你无关的人),有钱被骂还是没钱被赞,自己沉底儿,还是大家一起沉,有几个人能轻易的决定?
真正的选择不是选 + + 还是 - -,而是 + - 还是 - + 。
好吧,其实我最想说的是,MBA没白念,这个片子我竟然看的很明白还有就是,为什么海报上把唯一的女性和一个男人放在了一格?
这部片真的很好看。
比华尔街2好看多了。
字幕也是最近出的比较精确的英文字幕。
我虽然念了个半吊子的金融专业,但是对其中一些情节真是觉得拍案叫绝。
许多常青藤的小本的角色就像片中的Seth, young, good looking, smart, heartless, always want to go for IB. 但是也是最早的牺牲品。
Risk management 这个function 真的很贱。
出了什么问题也是最早开掉的。
Trader们,交易员从年轻小生到年长的大叔,什么年龄的都有。
上次在高盛曼哈顿总部做trader, VP的几个校友回学校做pannel discussion, 也是讲了一堆bull shiting, 讲到风控部门需要很多数量的skill和模型。
其实片中MIT PHD 毕业的那种男人是到哪里都吃得开的。
但是演员选角太帅,根本不像是MIT 这种出Nerd的地方跑出来的人。
影片很有意思的是大BOSS一个一个出场。
最后最残酷最无情的那些个excuitive board的大佬从直升机空降的时候真的让人觉得 资本市场无论怎么运作, 他们都是eat the lion share的人。
而且影片中的大佬们都有good public speaking skills,唬人的功力都是一流。
其中一些台词很经典: God, I love this FUCKING Town, 曼哈顿的夜景真的超级美。
Manhattan is a BITCH!!! She's always hitting on you, but you will never get her.
另一处有意思的片段,是在清晨的纽约,开名贵跑车跨越东河回公司的路上,一个华尔街老兵教育新人的话:"If you really want to do this with your life you have to believe that you’re necessary. And you are. People want to live like this in their cars and their big fucking houses that they can’t even pay for? Then you’re necessary. The only reason they all get to continue living like kings is because we’ve got our fingers on the scales in their favor. I take my hand off and the whole world gets really fucking fair really fucking quickly and nobody actually wants that. They say they do but they don’t. They want what we have to give them, but they also want to play innocent and pretend they have no idea where it came from. That’s more hypocrisy than I’m willing to swallow. Fuck them. Fuck normal people."You know, the funny thing is, tomorrow if all of this goes tits up they're gonna crucify us for being too reckless but if we're wrong, and everything gets back on track? Well then, the same people are gonna laugh till they piss their pants cause we're gonna all look like the biggest pussies God ever let through the door.""There are three ways to make a living in this business, 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我现在说什么都不会让你好受,只要低潮期过去了,你就会没事的。
"It's just money; it's made up. Pieces of paper with pictures on it so we don't have to kill each other just to get something to eat. It's not wrong. And it's certainly no different today than its ever been. 1637, 1797, 1819, 37, 57, 84, 1901, 07, 29, 1937, 1974, 1987 - Jesus, didn't that fucker fuck me up good - 92, 97, 2000 and whatever we want to call this. It's all just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we can't help ourselves. And you and I can't control it, or stop it, or even slow it, or even ever-so-slightly alter it. We just react. And we make a lot money if we get it right. And we get left by the side of the road if we get it wrong. And there have always been and there always will be the same percentage of winners and losers, happy fuckers and sad suckers, fat cats and starving dogs in this world. Yeah, there may be more of us today than there's ever been. But the percentages-they stay exactly the same."
相当紧张压抑的一部片子。
24小时之内,从裁员开始,到发现狗屎,随之而来的是层层汇报、紧急磋商,再到甩狗屎,最后以sam埋狗结束。
一路压抑紧张,不容人喘息。
sam埋葬了自己唯一的情感寄托,也埋葬了做人的底线。
人在利益面前,犹如鬼使神差,道德死了,上帝也无可奈何。
灾难来临的时候,重要的不是自己能跑多快,重要的是一定要比别人跑得快。
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的话看来具有普世性。
自私的人性犹如滔滔洪水,有着毁灭一切的能量,包括作恶者自身。
何处是岸堤呢?sam的犹豫和内心挣扎提示人们,无论在何等的黑暗之中,总会或多或少有那么一星半点的道德之光闪现。
虽然这微茫的一点道德之光最终也熄灭了。
上帝从不最先出手。
当灾难来临,毁天灭地,狼藉一片的时候,上帝才会慢慢出手。
如果没有法律,世界将全面适用丛林法则。
如果没有上帝,世界将洪水滔天。
自私与贪婪会将所有的游戏参与者统统席卷而去。
有没有改好的希望呢?
有。
拍电影本身就是反思和反抗的表现形式。
但是剧中人说了,“成功者和失败者的比例永远不会变”。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什么时候,在固定比例的人的眼里--除钱之外无上帝。
名不见经传的J.C. Chandor自编自导处女作。
据说他在构思一年半之后,仅花4天时间就写完剧本,又用了17天时间就全部拍完,小成本获得高评价,效率之高令人称奇。
从金融巨头内部员工的视角来展现2008年金融风暴来临前的那个长夜。
高度集中的时空布局,众多人物的大段谈话,都让人想到当年惊世骇俗的《12怒汉》。
在这样的片子里,对白的水准和演员的发挥决定了影片的档次。
本片中,Will在开车时关于“虚伪普通人”的演讲、Sam激励员工做最后一搏的说辞、老板Tuld在开会时充满自嘲的应对以及最后饭桌上“就那么回事”的辩白,都堪称经典。
不难发现,Sam、Sarah、Eric等人原本都是充满人情味甚至责任感的,但在金钱面前,最终都纷纷折腰;导演还刻意提到了各级人物的工资和花销,好好讽刺了一把这些华尔街才子。
但贪婪是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一样。
就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个被鼓动要昧着良心卖MBS的操作员,一边是得罪客户遭人唾骂,一边是一次性140万美元的奖金,你会怎么选?
舞台剧般的场景要求,使得导演能够用有限的预算请到一批实力派演员。
Kevin Spacey这种戏精就不说了,我发现英国演员Paul Bettany也很有戏啊。
跟Jennifer Connelly真是登对。
This is as dull as a movie gets..
影片简介错了
评论时想到了一部日本电影——《我在一家黑公司上班已经快撑不下去了》
二逼简介。。。。。。
必须承认节奏紧凑,剧情节奏感也强,再加上全明星阵容什么的。但是实在还是对金融类电影不感冒。
good film overall, not too dramatic, but cold and calm, especially the last tomb-digging scene.不错的电影,冷静而节制,没有过多的戏剧冲突。但情节比较散,社会批判的力度不太够。Margin Call是一个危机时刻,对个人对国家都是如此,但电影里金融风暴的大规模破坏性没有很好展现。
跟合伙人满像的。只是这次是个大阴谋。不过我不相信。以后有人找我买股票什么的,我得好好考虑。
非常典型的大闷片,讲述了08年金融危机前夕一家投资银行拯救自己利益的全过程,充分揭露了银行家的阴险与狡诈,剧本扎实、表演一流,可惜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大量的专业对白是否显得过于高端了?!★★
以小博大,弧线漂亮。20121207看第二遍,有些美感上的细节经不起推敲
就上班那档子事儿,都明白,在经历,何必要拍个电影来说?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高分的😥
真JB烂啊。
金融界太残忍了,做金融大头的永远是赢的,牺牲的都是普通人的利益。众星云集演技大PK~
最近看的两部电影都是关于金融危机的。这个剧本确实功力深厚,场景十分简单,主要靠演员和台词。虽说本人毫无金融背景知识,不过还是从中看出着端倪。
只对话,剩下全是题材与背景撑腰。
金融危机的前夜,华尔街众们在灾难前,或无可奈何,或尽力求生,然而所有人都知道,风暴即将席卷而来,不过一天时间,紧绷压抑之至,一部室内的灾难片。
金融片,剧情弱,感觉没啥意思,不值得看。
很不错的片子,值得一看。
扫两眼就看不进去,气场问题
21.1重看 3→2+ 把史派西拍出良知太可笑了,在生死攸关时还谈信誉的做不到这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