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宏观世界

Cosmos

主演:Arjun Singh Panam,乔舒亚·福特,Tom England,本·瓦尔迪,Mike Coletta,Marc Baylis,Simon Worthingto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宏观世界》剧照

《宏观世界》剧情介绍

《宏观世界》长篇影评

 1 ) 片名比电影本身更吸引人(中译牛逼!)

我居然看三个男演员在一台车里面对话看了快两个小时,Jesus Christ !

好吧,我再稍稍入戏一点。

这讲的是两个天文学家和一个工程师发现外星文明的事情。

我还以为剧情是一开始他们以为发现了外星文明,后来发现原来是地球上隐藏的文明。

结果不是!

就是这么“硬核”!

我想起高中时候有一次,跟一个爱好天文的朋友一起出去吃饭,他跟我大谈特谈宇宙奥秘,我听着贼惭愧,因为我根本没有像这种这么硬核、这么深奥的爱好……再贬低自己的话我就不说了哈,反正就是没有。

如果要我比较这部电影和那次跟朋友的对话的话,那我宁愿再来十次那样的对话也不要看这部电影。

虽然这部电影拍得很真实,对,我也沉浸其中了,但它毕竟不是真的,看完之后就会冒很多问号,哎,我这看了个啥?

我一直期待的更丰富的剧情,没有。

那就像在看三个人在湖边钓鱼聊天,钓完了走一样。

当然,很多人懂钓鱼,很少人懂天文,这会让人觉得这两件事有区别。

也就是说,这部片模拟了一件所有东西都在常理之中的事情,这挺没意思的。

因为连我一个外行人都会觉得“嗯,是这样”,而不是“啊,原来是这样”。

不知道天文爱好者看到这部片,会兴奋吗?

 2 ) 差点因为海报错过一部佳作,对不起,2小时真是太短了

长年看片累积的经验,基本可以通过海报判断一部片子的成色,而这次,失手了。

对于技术群体,或者技术宅,或者更通俗地讲——“技术死宅”来说,无论国内外,影视作品中通常都冠以头脑复杂,情感单一,颜值不高,身体羸弱,这样的边缘群体来一笔概括了,而把这种形容放大一千倍,就是《Big Bang》的效果(先声明我非常喜欢Big Bang)。

但凡有技术设定的片子,技术宅门通常是配角,嘴边只有专有术语,不懂人情世故,女友是电脑,如果真走了桃花运,一定是被利用了。

所以这些片子通常有个帅气的男主拯救场面,而且四肢发达、情感丰富,决断力强,可谓技术宅的天然补集。

帅气男主的情感跌宕才是主线和看点,才是大多数人,特别是女性观众的主菜,他们杵在那里,打个喷嚏都有人买帐说好帅,而技术宅只是辅佐剧情的调味料,还不一定是多数人都喜欢的口味,可能略等同于...花椒。

所以,花椒的思想是没有人去在乎的,花椒的动机是无人问津的,花椒之间的对白是可以忽略的,几粒花椒碰在一起捏成一团就可以代替主菜了吗?

不要做梦。

对于不能欣赏这部影片的观众,就像不小心吃到花椒又吐出来的人一样,我表示能够理解。

这部影片折射出来的对技术死宅的尊敬和了解,是纯洁至深的;表现出来的他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是浪漫主义的;他们不再是游走在Sheldon Cooper和弗兰肯斯坦两极之间的简单脸谱式人物,而是为前途焦虑、为经费发愁、为不能实现梦想而苦恼、为可能失去朋友而担忧的情感复杂的一群人。

剧情大量铺陈了几位年轻技术宅的人生困境,特别是对Mike和Roy两人关系的细节描写,可以说非常到位。

对于每天和机器打交道,精通数学语言,善于用代码交流的人来说,真的会格外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特别是对即将一起从事一个项目、在一个有限空间里共度若干小时的对方来说,递出的口香糖,恐怕是突破人际障碍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

而寒夜中的“最后一杯咖啡”,和口香糖一起扮演了三人之间关系的缓冲带,恐怕只有真的经历过才拍得出这样真实而自然的叙事。

Roy对他苦心创造的Goodman倾注的情感,以及被解雇甚至未能亲临现场观看发射的遗憾,Harry甚至也为此辞去工作,却为害怕为两人关系蒙上阴影而未告知,Mike对Goodman的敬意以及在公司钻研自己的项目,却面对孤注一掷的项目困境,Harry对Mike总是幻想着发现什么的揶揄... 这些这些,在很多人眼里一定是极度无聊可以忽略的剧情了吧?

抱歉,如果没有这些刻画,几位技术宅仍然是游荡在Sheldon Cooper和弗兰肯斯坦之间的脸谱般的符号,而不是生动的人物。

那些认为这些情节拖沓的观众,没有做好去了解技术宅生动立体人物的心里准备,或者说,这类观众更适合去看漫威的场面,或者马特达蒙穿宇航服死里逃生这一类。

剧本巧妙地把Roy创造的Goodman和Mike的发现联系在了一起,这一段堪称精彩的一笔。

虽然多数人会在影片前半段,Mike对实时生成画面中的红色团状物误认为是故障而会心一笑,但这幅图与卫星突然消失,双双作为伏笔并最终联系在一起解决疑问的叙事,令人叫绝!

这部影片对我而言,每一分钟都是享受。

在创作团队仅有7人,记住,是总共仅有7人的情况下,能达到这样的成片效果,令人钦佩。

虽然一定还有很多的不足,但这绝不是一部无聊得只值1、2星的片子。

那些对花椒无感的人,很遗憾,这道佳肴不是你的菜。

 3 ) 最后的数据存储速度毁了我的整体观感

可以理解科幻电影中一些常识性别扭,比如可笑的代码、低水平的顶级专家、还有科学家自己写的程序也有个超炫的UI界面,这些都让人习以为常也不会影响观看,但本片高潮部分的“断电导致数据存储不完”这个情节推动理由实在让我无法接受,先不说那段二进制代码只有不到2kb,就算要保存整段高清音频,以平均100mb/s的速度,20分钟可以保存120gb的数据,怎么都够了吧,如果只需要保存那张图更简单,拿手机拍个照就行了,他们竟然没人去做。

这个让我觉得别扭的地方直接导致我快进跳过高潮,直接看到几个科学家一脸憧憬的看向星空。

 4 ) 近年来难得的科幻电影

演技一般,但是剧本非常精彩,题材也算新颖,最后还加入美国英雄主义,可以说是近年来少有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科幻片,而且寓意深刻,扣人心弦。

这种若隐若现的故事情节,更加吊人胃口,吸引人一直看下去。

不过感觉最后拼命保住的数据已经没用了,大BOSS最后都现身了,所谓第一批数据又有啥用啊。。。。

 5 ) 不错

电影精彩在森林里面布置天线的场景,真像刘慈欣《三体-黑暗森林》,自己拿电筒在明处,未知生物在暗处,各种叫声,吓得科学家心惊肉跳的。

不知道导演是否看过三体,故意穿插一段在漆黑森林里摸索的剧情,纯属个人猜测,哈哈哈。

就电影还是不错的,一开始平淡无奇,中间紧张刺激,最后宏大壮观。

电影有起有落,穿插的慢叙事情节比较符合现实。

喜欢科幻的小伙伴不能错过。

很久没有看见这类电影了,最近看的类似电影应该是《时间陷阱》

 6 ) 好端端一个糖人硬生生吹成大黄鸭

“宏观世界”是一部前戏太长而让人失去激情的失败科幻电影,SETI,地外文明,大功率射电望远镜,远方的呼唤,这些都是广大科幻迷最津津乐道的元素,要说拍得最棒的电影莫过于二十多年前的“超时空接触了”,大导演,大场面,大明星,让人即使时隔多年后重温仍然是激情满满,反观这部“宏观世界”,明明是部小成本电影却无时无刻不在浪费资源和观众的耐性,本来60分钟就能讲好的故事硬生生被导演和编剧拉长到了120分钟,其间多出来的部分完全被无聊的情节所填满,老兄即使你不鸟我我也要感动你,老兄你明明对我这么好为什么早不说,老兄我得心病很久了可就是不想对你倾诉,除去那些拖沓的鸡汤对话之外太过于煽情和泛滥的配乐让观众几乎无所适从,你丫的要我从头到尾都必须高潮吗?

是同类型电影没落了吗?

未必如此,近期上映的具有类似情节的“克莱拉”要比“宏观世界”好上百倍,推荐给喜欢科幻的朋友欣赏。

 7 ) 作为一个天文爱好者,我喜欢

为了这部片子特意注册了豆瓣账号。

首先说,这绝对是一部低成本电影,而且绝大对数人肯定觉得无比枯燥,或许都没能看到他们把车停下来就起身走人了。

作为一个自身天文爱好者,这个故事能产生深深的共鸣,影片描述的场景,就是我们的日常。

一两个人,一片旷野,头顶浩瀚星空,这时候你就能深深的感受到人类的渺小。

在漫漫长夜中,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冻的全身僵硬。

更无聊的是,还不能使用手机,不能使用任何带光源的设备,而你所面对的,是各种光谱、曲线、直方图……这些东西外行人觉得枯燥无比,但是这群人却能二三十年始终如一,或许这二三十年一无所获,但却列在其中!

但是,其中也不乏槽点。

1. 做拍摄或观测,我们绝对不会选择月圆之夜,除非带了妹子2. 前期工作远比他演的繁重,三脚架(赤道仪)需要各种调试,尤其对极轴,影片中戳那就用是我们梦寐以求但至今无法实现的3. 讨厌一切光源,更别说镜筒里面的光了,纯粹是为了影视效果4. 镜筒子是里面最便宜的物件,影片中用的是个牛反或者施卡,大概150mm,这种型号的,我一个人拎四个能健步如飞,轻的一逼5. 影片中的赤道仪goto速度和跟踪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但十几万的设备远达不到,而且,通轴导星,到达这种分辨率那是牛的一逼6. 牛反镜一般是定焦的,调焦在这种东西上面基本没用

 8 ) 感觉到他们两个白人是Gay

其余剩下那个卫星工程师是直男!

双线叙事,明线就是无线电探测,暗线就是对以前的辞退释怀!

不过为何要加这么多的暗线浮现成主线,甚至一度抢戏。。。

导演对剧本的把握还欠火候!

不过这两个白人加太多的那种亲密的眼神特写,让人觉得导演有其他的想法!

镜头可能是广角镜头没买够,导致全是大特写,而且全部在车上!

一度拍成希区柯克。。。

 9 ) 《宏观世界》致敬Arecibo(阿雷西博)

对于影片故事情节不再过多赘述。

对于小成本佳作影片打分8.5分(存在溢分),毕竟前期铺垫工作实在冗余沉闷导致整片时长超过两个小时。

近期关于阿雷西博天文望远镜年久失修而报废的新闻大家有所耳闻,以下关于影片所涉及的阿雷西博信息相关及延伸内容用于科普像我一样之前普遍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却看完影片后有点兴趣的观众。

对于故事讲述的内容并非一时兴起的虚构,在相关资料中查阅到 阿雷西博信息 不仅存在 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 也是真实存在的。

回信同样是在英国发现只是并非片中讲述人类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外星生命通过麦田怪圈的形式主动展示给我们。

阿雷西博信息(Arecibo Message) ,是于1974年,为庆祝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完成改建,而创作的无线电信息,并以距离地球25,000光年的球状星团M13为目标,把信息透过该望远镜射向太空。

该信息共有1,679个二进制数字,而且1,679这个数字只能由两个质数相乘,因此只能把信息拆成73条横行及23条直行,这是假设该信息的读者会先将它排成一个长方形。

如果把它排成23条横行,它会变成白色杂讯,相反如果把它排成73条横行,便可排出图中的一幅信息。

阿雷西博信息

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

影片中所展示的阿雷西博回应(右)看到这里,很明白导演此剧就是为了致敬 在2001年8月21日,英国的麦田上所展现的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

就在奇尔波顿天文台电波望远镜,前方的麦田上 展示 “奇尔波顿麦田圈” 对于回信内容的解释有下: 外星人与地球人类同样都使用十进制  外星人的DNA除了含有地球人DNA中的五种化学元素:氢、碳、氮、氧、磷(硅在后来被排除  外星人的DNA基本结构和人类DNA的基本结构相同  外星人的DNA结构与地球人类DNA的双螺旋结构有明显不同为三螺旋结构  外星人DNA中核苷酸的数量为4292835309(十进制)相比人类4294441823(十进制)略少  外星人的外形与地球人有明显不同,表现为头颅大身子短小  外星人身高比较低为1000(二进制)= 8(10进制)倍本信息的波长(126mm)约为1.008米  外星人所在星球人口数量为85亿(十进制)  外星人所处恒星系的恒星大小(4个小格)小于人类太阳系的太阳(9个小格)  外星人用于接收阿雷西博信息的装置外形与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弧线M图案)有明显差别  外星人接收阿雷西博信息的装置口径为6748(10进制)倍于此信息的波长约为850米延伸:2001年8月14日“奇尔波顿麦田圈” 的第一圈出现

2001年8月14日出现的“奇尔波顿麦田圈”就在一周后,2001年8月21日“奇尔波顿麦田圈” 的第二圈出现

2001年8月14日出现的“奇尔波顿麦田圈”而就在2001年8月14日“奇尔波顿麦田圈” 出现的当天,著名的麦田怪圈之母——“银河麦田圈”同一天出现在英国。

银河麦田圈早在一年前 2000年8月13日出现在同一地点奇尔波顿天文台的麦田圈,下面这个麦田圈显示的就是它们的信号发送装置,比我们的要复杂的多。

一年后以印证 “奇尔波顿麦田圈” 阿雷西博信息回信 中的信号发送装置。

2000年8月13日出现在奇尔波顿天文台的麦田圈

根据对比图案,回信中对方电磁波信息发送装置和这个怪圈所示图案极其相似。

这个图形结构却正是科学家们正在研制的,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此类装备和原理将微弱信号不断转换增强能量,以提高发射功率。

但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准却是无法实现的。

阿雷西博信息被成功解读并以相似且内容正确可解读的图案回复,大量有联系的麦田圈图案出现在英国奇尔波顿天文台前的麦田,难道一切都是如此巧合?

所以,有理由相信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是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生命向人类传递的一个信号。

对于阿雷西博原信息的每一个对应解释在百度可以搜索到,而有关阿雷西博信息回信的内容来源于外星人给人类回复阿雷西博信息 和 神秘的阿雷西博麦田怪圈信息的第五颗星球究竟是什么呢?

关于奇尔波顿麦田圈

 10 ) 好片

看到最后出来一句—for dad隐隐感觉这就是一个真实故事政府政治问题不能公开的秘密,通过一部独立电影拍了出来?

艺术永远来源于生活…细思极恐男主角最后说:“还有几小时就到明天了,世界将要醒来了,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但一切都没有变by the way,一路在看的时候我隐隐觉得络腮胡和司机大哥是一对gay…中间有一段mike突然醒来发现他们不在了,喝了一口茶又觉得不对,导演是不是想暗示点什么?

《宏观世界》短评

5分钟前
  • 老爺
  • 还行

九十分钟刚刚好,稍显冗长,各种意味深长的镜头多了就起反作用了。

7分钟前
  • Valk
  • 还行

该重点的没重点,不该重点的废话连篇,

9分钟前
  • 匡匡
  • 很差

一台车,一台手机,四个人,六把声音(👽),比太多电影值得看了~欢迎来到地球🌏🌍🌎

13分钟前
  • Mo
  • 推荐

3+1个纳豆演员的低成本电影,挺业余的第三类接触,各种加戏,愣是演了两个小时。特别最后存储崩盘、电源电量不足,争分夺秒还收拾设备浪费时间,还飙车,科学家为了争名夺利?各种搞笑的硬伤,不打一星已经不错了

17分钟前
  • Ryan
  • 较差

属于天文技术直男的小众狂欢,那种专注,欣喜,热情,竟有种Big Bang的感觉哈哈哈

20分钟前
  • Rocketeer
  • 推荐

很振奋人心的电影

25分钟前
  • 混事儿魔王
  • 推荐

不是为了太空理想,是为了出名

28分钟前
  • 蚁满长安
  • 很差

小成本这样不错了,就是紧张配乐用的太多麻木

32分钟前
  • 晨曦
  • 还行

节奏有问题,前50分钟的确拖沓。

33分钟前
  • 白白
  • 还行

就三个人,组成了一部人类对于星空的想象的展望,也可以说是用另一种方式让你去了解这个星空,还能这样来看,这样来发现。

35分钟前
  • 晓晓杨
  • 还行

原来我是个伪天文迷,看的都睡着了

40分钟前
  • afrik
  • 还行

也学只有真天文爱好者看得带劲吧。一部电影一部车3个演员,这帮人既然打算一整夜要耗在野外作业就没规划备用电源?或者备个发电机什么的。那个望远镜就真的塞不进车里带走吗?就算带不走,先丢在那里待会开车回来拿也没有问题啊,至于那么纠结还必须丢弃?前面节奏那么拖沓就为了后面这段生死时速的节奏吗?还有最后用破坏钳开锁,这把破坏钳还特地在前面做了铺垫,以至于一开始出现破坏钳的时候以为是一部恐怖片。(2021·4·30 6.6/0.1万)【IMDb5.9/0.3万,预算7千美元】

42分钟前
  • 安心
  • 较差

很不错,但是后面的强行加戏我有点不理解

46分钟前
  • 杰克炒鱼香肉丝
  • 还行

小成本,科幻部分全靠YY

48分钟前
  • 高压蝈
  • 还行

一万句草泥马

50分钟前
  • 豆友188700229
  • 很差

不明觉厉。。。

52分钟前
  • H左手牵右手H
  • 较差

这玩意儿发到《科幻世界》应该会被退稿

57分钟前
  • 何由山
  • 很差

小成本科幻电影,有点拖沓。三个人开着车去在远郊寻找外星信号,还真的有收货,喜欢这种科幻,但不会再看第二遍了。但是吧,外星人都来了,为啥还用这种方式来接触?还有电池那里怎么会精确到秒来断电?

58分钟前
  • 泊焉未兆
  • 推荐

友情与太空的叙事穿插交替,但节奏太拖,情绪连接不上,不伦不类。密闭空间台词推动的话剧电影,但文本滥情,镜头调度却又非常的类型片,商业化,前后割裂,不伦不类。嗯,不伦不类。

60分钟前
  • 王全行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