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常》是部可怕的电影,可怕得就像你的生活。
它的真实琐碎而枯燥,却距离生活那么近,近得你会排斥它。
然而,随着影片的发展,你又会对导演心生敬畏,他太了解你,了解你不敢暴露于人前的一面。
要命的事,他轻易把你的丑恶暴露在公众面前时,表现得那么冷酷,充满了嘲笑。
被嘲笑的,是现实中最司空见惯的一件事——出轨。
一个擅长于通过心灵鸡汤改变他人人生的作家、演说家,烦腻了一层不变的生活,于是想通过出轨寻求刺激。
为了不让自己的私心显得过于龌龊,他把这称之为爱。
爱是什么呢?
它的确出自荷尔蒙的刺激,但更多的是形而上的追求。
这与做爱是不一样的,做爱是欲望需要满足时的行为,也是空虚寂寞冷的时候,打发时间的乐趣。
这么说,你大概不能接受,但这就是社会,有点龌龊的社会。
导演查理·考夫曼是个敏锐而锋利的人,在其前作《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人性》、《暖暖内含光》中等影片中,他便以思辨的视角,用魔幻色彩的表现手法来讽刺了人类的阴暗面。
同时,他又在这些冷酷的现实里注入丝丝温暖,不让心寒变得那么彻底。
《失常》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个被枯燥乏味、百无聊赖的生活逼迫得走投无路的作家,厌恶了没有改变的日子,想要挣脱枷锁,然而却无所适从。
就在这个时候,他遇上了生命里从未曾遇见过的女子。
当然,他在意料之中地跟这名女子享受了一段啪啪啪的美妙。
如果按照好莱坞的套路,或许会像《廊桥遗梦》的剧情,两个陌生的男女一见钟情,迅速滚床单,迅速分离,然后一辈子不相忘。
即使那人远在他乡,也有份甜蜜活在心里。
这般玫瑰花般的毁三观技法,可以说是90年代罗曼蒂克的极致桥段。
在过去的大部分年代里头,禁断之爱更容易表现出爱的伟大和浪漫,无论是出轨、乱伦还是人兽,人和机器人,人和幽灵,总而言之怎么另类怎么演。
然而,到了考夫曼这里,这样的一见钟情变得极其脆弱。
这部定格动画的男主角迈克尔·斯通(名字也普通得没救)是个家庭、事业两全的,比一般普通人稍微有些身份的人。
然而,却过着与普通人无异的生活。
一样要在嘈杂的大街上拦出租车,一样要忍受不称心的客房服务,走在路上茫然不知所往,面对昔日恋人有话也无从说起,结果变成一个天大的笑话。
恰在这时出现的,对他充满了敬畏之情、崇拜之心的女子丽莎,让他似乎见到激情的跳跃。
(导演在对白处做了很微妙的处理,除了男主之外,其他角色的配音统统由汤姆·诺南,只是丽莎在尚未与迈克尔有过鱼水之欢时用的是詹妮弗·杰森·李,当两人尽兴之后,就连丽莎也难逃由汤姆·诺南配音的命运。
这大概就是查理·考夫曼眼中的男人中年危机的影像。
)于是,他用最动听的台词赞扬她,用最温柔的包容体贴她,用最性感的方式挑逗她……然而,当一切从浪漫的幻影回到现实中时,如天使一般单纯,像小白兔一样可爱的丽莎开始介入他的生活,对他的行程指手画脚。
他便又想起了自己的妻子,那个整天把失意挂在嘴上,使用各种方法想让他顺从的女子,令他如此厌世的因素之一。
他想要丽莎与他一起生活,去私奔、去冒险、去打破自己循规蹈矩的生活轨迹。
然而现状没有改变,只是偶起了一阵小波澜,激情过后依旧归于平静。
直到这时,他才发现。
原来,丽莎并不美丽,她的性格也不如初见时婉约,而她的歌声也远不如印象中的天籁。
等他再起乏味时,丽莎就像任何他所不愿相见的女人一样,枯燥庸俗,想要把他变成受控制的私属物。
而羁绊他的枷锁,也未曾从他的身上消失过。
出于对中年男人的理解,或许其中还夹带着同情。
考夫曼在迈克尔的灵魂中埋下了自私而可悲的种子,不甘寂寞的挣扎里有他的可怜也有他的可憎。
女人们会说他是渣男,男人会耻笑他是可怜虫,然而即便曾经的辉煌过,又有几个人没经历过如此的失忆呢?
正是对中年男人的内心有着深刻的认识,让考夫曼能在每一个镜头中轻易用细腻的白描把男人丑陋而脆弱的一面表现得酣畅淋漓,成就了一部非凡的电影。
电影在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之后,开始受到大陆观众的关注,不过因为题材关系,在国内的影迷中口碑参差不齐。
幸而大部分观众还是认可天马行空的查理·考夫曼能够如此深刻、直白的讲一个关于中年男人年龄危机的故事,技巧减到不能再减,要表述和传达的内容却满满当当。
这大概就是个好导演、好编剧的炼成法则。
一直仰慕查理考夫曼的才气,终于补完了他的最新电影《失常》。
起初不明白片名Anomalisa是什么意思,后来在电影中,透过男女主角的嘴解释了,Anomaly是失常,反常的意思,Lisa是女主角的名字,当时与Lisa缠绵悱恻的男主角即兴加上了她的名字组成了一个新词Anomalisa——失常的Lisa,不一样的Lisa,脱俗的Lisa。
确实,由始至终在男主的眼中,所有人都是同一张面孔,就像是模拟人生中的一号脸,最普通的面孔,声音也是平淡无奇的男声,唯有男主和Lisa,超凡脱俗,独一无二。
此时连Lisa脸上的疤痕也似乎很可人。
可是一夜梦醒之后,Lisa好像突然也成为了平凡的大众,那平淡的男音如同黑暗的阴影隐藏在Lisa原本甜美的声音下。
终于,他又一次抛弃了一个女人,回到家中,见到家人,无奈、尴尬、生硬。
于是,一个遭遇七年之痒的花心自大中年渣男的形象栩栩如生。
其实现实中的很多人恐怕都是这样,都觉得自己是超脱于芸芸众生的那一个,家人让自己厌倦,周围的人似乎都有点神经质,甚至自己在梦中会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
现实是,谁都只是平凡人而已。
麥可史東是丈夫,是孩子的爸,還是備受尊敬的作者,著有《讓你更能夠幫助顧客》,卻深受平凡的人生所苦。
有一次他到辛辛那提出差,即將在客服人員大會演講,入住弗瑞格里酒店那一晚,邂逅了食品公司的客服代表麗莎,這位恬靜的女子能夠讓他暫時擺脫失落感,很可能是他這輩子的真愛。
這個美妙而溫暖的故事,挾帶著荒謬和詼諧,出自鬼才導演查理考夫曼(《紐約浮世繪》)和杜克強森(《廢柴聯盟》第二季耶誕特輯)之手,珍妮佛傑森李、湯姆諾南、大衛修里斯獻聲配音,卡特伯威爾跨刀製作配樂。
天才導演查理考夫曼以黑色喜劇和超現實定格動畫,刻劃出一位男性的午夜靈魂夢迴,印證了考夫曼深厚的編劇功力和原創實力。
查理考夫曼和杜克強森的首部動畫作品,可以從2005年開始講起。
當時查理考夫曼和柯恩兄弟,為作曲家卡特伯威爾的實驗劇場寫了有聲獨幕劇,在紐約、倫敦和洛杉磯巡迴演出。
卡特伯威爾為了這幾齣獨幕劇,籌組室內樂團現場伴奏,再搭配擬音師馬克柯斯坦左的特殊音效,總能吸引大牌明星共襄盛舉,其中查理考夫曼的獨幕劇《希望離開劇院》,更請來霍普戴維斯、彼得丁拉奇和梅莉史翠普擔綱要角,柯恩兄弟的獨幕劇《外科醫師》仿效以前的廣播劇,舞台上幾乎沒有佈置,演員直接坐在高椅朗誦台詞。
洛杉磯巡迴演出期間,由於時程安排不佳,只好臨時把柯恩兄弟的獨幕劇,換成法蘭西弗瑞格里的獨幕劇《安諾瑪麗莎》,法蘭西弗瑞格里其實就是考夫曼的筆名。
舞台劇《安諾瑪麗莎》是勵志演說家麥可史東的故事,這位英國紳士跟妻兒住在洛杉磯,巡迴美國各地為客服人員演講,有一天在辛辛那提短暫停留,邂逅了他的忠實書迷麗莎海左曼,一位不善交際的業務代表。
舞台劇演員陣容有珍妮佛傑森李、湯姆諾南和大衛修里斯,當時執行製片夫妻檔凱斯考爾德和潔絲考爾德(《神祕訪客》、《下一個就是你》),正好坐在觀眾席品味這齣戲。
凱斯考爾德說:「我很喜歡舞台劇《安諾瑪麗莎》,這集結了電影手法、管弦樂和特殊音效,不僅能夠讓人感動,也觸及孤獨與愛的主題,以及身為人的本質,這些都是千年不敗的題材,我不禁考慮把它拍成長篇動畫。
」動畫工作室Starburns Industries創辦人迪諾史坦默托普勒斯,拿到《安諾瑪麗莎》的舞台劇劇本後,立刻著手改編成電影劇本,這將是查理考夫曼的首部動畫作品,也是Starburns首次進軍大螢幕。
Starburns創立於2010年,堪稱劃時代的製作公司,專門製作定格動畫和傳統2D動畫,曾以《廢柴聯盟》第二季耶誕特輯《Abed’s Uncontrollable Christmas》,贏得艾美獎角色動畫傑出成就獎。
《安諾瑪麗莎》的導演兼製片杜克強森,曾參與迪諾史坦默托普勒斯的動畫專案,被選為《安諾瑪麗莎》前進大螢幕的重要推手。
杜克強森說:「迪諾有個節目告一段落,我們正在考慮接下來的計畫,他手上剛好有查理考夫曼的劇本,而我又是考夫曼的大粉絲,二話不說就加入了。
」製片羅莎崔恩(動畫《機器雞》)也加入這個創作團隊,跟查理考夫曼和杜克強森聯手合作,把《安諾瑪麗莎》改編成動畫。
查理考夫曼有個怪癖,他喜歡留白讓觀眾自行做結論。
查理考夫曼、杜克強森和羅莎崔恩,在募資網站Kickstarter成功募得資金後,就開始廣邀定格動畫專家,把主角麥可史東和麗莎海左曼的磨難和苦痛化為動畫,刻劃出他們在弗瑞格里飯店發生的點點滴滴,舞台劇本幾乎原封不動搬上大螢幕,查理考夫曼表示:「角色都一樣,演員都一樣,劇本都一樣,幾乎一模一樣。
」杜克強森補充:「這齣舞台劇本來就有改編成動畫的潛力。
」查理考夫曼和杜克強森聯手合作,賦予《安諾瑪麗莎》獨特的風格。
除了借助羅莎崔恩的定格動畫長才,還網羅雕塑、模具和鑄造、服裝、髮型設計、佈景製作、佈景和木偶動畫等專家,為每個鏡頭調整小人偶的動作,並且完成精密的紀錄,他們還請來攝影指導喬帕瑟瑞里。
雖然《安諾瑪麗莎》是動畫作品,但故事背景都是再平凡不過的現實生活,舉凡主角所穿戴的服裝,旅館的套房、走廊、酒吧和會議室。
《安諾瑪麗莎》製作團隊對每個細節近乎苛求,盡量把故事場景做到逼真為止,有些設計師專門負責微乎其微的細節,例如閃亮的眼睛、粗糙的質地、厚實的雙手。
查理考夫曼說:「我們希望人體看起來就像真的一樣,人偶體積很小,動畫師必須小心調整動作,讓那些眼睛彷彿有了生命。
我們的目標,就是讓角色有了靈魂和感情。
」然而,製作團隊卻不掩飾麥可和麗莎等角色的臉部縫合線,這有別於一般的定格動畫,以數位手法修飾前額和下半臉的接縫,形成更光滑的擬人面孔。
查理考夫曼和杜克強森偏好不修飾,以呼應麥可史東的存在困境。
查理考夫曼說:「你注意看大製作的動畫片,他們都會在後製階段,把人偶修到完美無缺,看起來跟電腦動畫毫無差別,但我們不想抗拒素材的本質,這同時是一種象徵和隱喻。
」動畫版的配音員,也是舞台劇的原班人馬:珍妮佛傑森李、湯姆諾南、大衛修里斯。
《安諾瑪麗莎》的聲音不同於其他電影,查理考夫曼只說他很滿意原班人馬:「我們聚在一起拍這部戲,大家全力以赴且樂在其中,這完全憑藉著一股熱情,就如同回到高中戲劇社,每個人都是發自內心而來,所以才會令人感動,我還想跟這些人再瘋狂一次。
」執行製片凱斯卡爾德,早從2012年開始參與《安諾瑪麗莎》,他看完舞台劇版本後,跟查理考夫曼、杜克強森和Starburns團隊相談甚歡,隨即投注大筆資金。
他本人也是查理考夫曼和杜克強森的粉絲:「我看完《變腦》就被查理考夫曼收服了,杜克強森《廢柴聯盟》第二季耶誕特輯也是上乘之作。
卡爾德的製片公司Snoot Entertainment,製作過五花八門的電影,恐怖片、紀錄片和電腦動畫不一而足,但定格動畫倒是初次嘗試。
凱斯卡爾德說:「我們很想嘗試以前沒做過的類型,定格動畫、查理考夫曼和Starburns的夢幻組合,根本令我們無法抗拒。
」《安諾瑪麗莎》跟查理考夫曼其他大螢幕作品不謀而合,無論是《變腦》、《蘭花賊》、《王牌冤家》或《紐約浮世繪》,這些經典電影描述令人難以忘懷的悲劇主角,不幸的靈魂無盡忍受著超現實的黑色喜劇,《安諾瑪麗莎》片名大玩雙關語,突顯查理考夫曼對文字遊戲的熱愛,探討考夫曼深愛不已的主題,例如孤立、孤獨、憂鬱、沮喪和對關係的渴望。
對考夫曼和強森來說,把《安諾瑪麗莎》搬上大螢幕,最大的挑戰就是把聽覺作品付諸視覺。
查理考夫曼說:「這部作品有一些隱喻,需要觀眾自行領會,我們不想把事情說得太白,這時候如何透過圖像來詮釋,就變成漫長而繁複的過程,隨著有聲獨幕劇逐漸淡化,電影於焉成形,一切端視什麼想呈現在螢幕上,什麼想留存在觀眾心中。
」
文/刘小黛公众号:抛开书本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有一部R级定格动画电影碾压众多真人电影,最终摘得评审团大奖。
动画电影能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获奖并不容易,上一次入围威尼斯的还是宫崎骏的《起风了》。
在看完查理•考夫曼的导演处女作《纽约提喻法》之后,我们到现在都还没回过神来,这位带来了《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暖暖内含光》以及《改编剧本》等佳作的幕后天才终于在8年后携这部新片重返多伦多。
《失常》采用了定格动画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励志演说家的生活故事,该片中出现了年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爱情瞬间,饱含深意。
一、鬼才编剧考夫曼这部影片以极好的口碑入选《视与听》2015年度电影20佳,最近它还与《头脑特工队》共同角逐8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
不知道评委们是否会青睐这部作者风格十分强烈的片子,但即使它在颁奖季颗粒无收也没关系,因为文青们已经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们资助一群纯粹的艺术家,跨出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失常》的导演有两个:其一是《废柴联盟》的导演杜克•约翰逊。
他负责整部电影的喜剧气氛,片中各种搞笑段子自是他的功劳。
和普通喜剧不同,杜克给出的笑点都是癫狂和病态的,充满着固有想象力和期待之外的东西。
其二是查理•考夫曼,他也是整部电影的编剧。
《失常》是考夫曼第二部导演的电影。
七年前他自编自导处女作《纽约提喻法》,一出手便入围了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片寓意复杂风格奇谲。
考夫曼创作的故事虽然有着不同的背景与设定,但它们却分享着相似的主题,如身份认同危机,对人必有一死的思考,人与人之间断裂的关系,以及生命的意义等,而这些故事也多以玄幻和自我解构的方式呈现。
正因如此,考夫曼被看做是当下最具原创精神、最鬼才的编剧之一。
但鬼才们一般都很轴:他们不愿被大片场束缚,更是坚决不向畸形的电影市场妥协。
于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出现了:不妥协的话,哪有钱拍摄、制作并发行电影呢?
聪明的主创们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众筹。
在5770位文青的倾力支持下,考夫曼和好友杜克联手拍出了这部定格动画长片,果然不负众望。
“你写的东西将会成为时代的记录…但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对自己诚实,你也会减轻他人的孤独感,因为他们在你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希望。
”考夫曼在2011年BAFTA演讲中说道。
二、真人世界的无常失常不同于一般的动画电影,作为R级分类,《失常》并不适合给孩子看。
电影里出现了一些粗话、裸体、做爱镜头,还有各种压着头发、不小心撞头的不熟练搞笑片段。
无谓是否重口,它用逼真的画面冷静地陈述了成年人残酷的世界。
影片的主人公迈克尔•斯通是个畅销书作家,同时也是一名励志演说家,然而他却渐渐迷失,对生活失去动力。
他觉得所有人都有着同一张僵硬的面孔和同一种声音。
为了突出这一表现,电影的配音十分特别。
除了主人公迈克尔•斯通——所有其他角色,不论男女老少,都用了同一个男人配音(美国演员汤姆•努南)。
不仅声音完全一样,面目也极为相似。
是不是联想到了《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中的片段?
2000年的《改编剧本》把元剧本和元电影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主角是一个正在经历中年危机的励志演说家,他患上了替身综合症,幻想周围的人都带着虚假的面具,用相同的声音与自己讲话。
这么前卫的表达,导演其实蕴含了深意。
这种冷漠的社会环境里,已无男女色彩之分,说话也都是沉闷的男声。
人人行色匆匆,沟通甚少,仿佛每个人都带着冷峻的面具,拒人于千里之外。
单身狗对着电脑自慰;空虚寂寞冷的人们,在性用品商店购买性趣玩具。
去辛辛那提出差的迈克尔,准备第二天在那里进行一场励志演讲,一路上他都显得郁郁寡欢。
在让人绝望的千篇一律中,迈克尔邂逅了女粉丝丽莎。
让迈克尔惊讶的是,丽莎居然拥有天籁般的女性声音。
丽萨并不漂亮,脸上还有疤痕,所以显得有些自卑,然而她因此与其他人的面孔不同。
丽莎划破了迈克尔毫无生气的世界。
于是两人干柴烈火,一夜春宵。
然而激情退去后,彼此就只剩下了性冷淡,丽莎慢慢变成男女同声,最后彻底沦为男声。
这个设定无非太巧妙。
三、定格动画的特质定格动画诞生于19世纪末电影产生初期,它通过逐格拍摄对象使之连续放映的动画手段,从而创造出仿佛活了一般的人物或你能想到的任何奇异角色。
制作者赋予无生命的手工工艺丰富的塑造能力,用极其简练的符号语言为我们展示一幅幅别致的画面。
影片中运用人偶材料和自身语言描写出一个绝望、孤寂,被人遗忘的世界空间。
与之前的宣传短片及其他所有定格动画的风格都不一样,《失常》的人物、场景设计和制作都十分写实,乍看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墙面的纹理,衣物的质感,细微到难以捉摸的表情,流畅自然的动作神态,以及细致入微的音响设计,都令人足够信服。
定格动画片和真人电影相同的地方是它们都需要搭建和布置实际场景,演员也需要好好梳妆打扮和打光,并给予适当指导。
可以说,《失常》中所有角色、道具、装饰物的制作过程绝不亚于搭建一座真实的摩天大楼或缝制一件精美绝伦的真人时装。
建立在3D视效基础上的定格动画,为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导演便会对角色造型有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手工技艺的高超,不仅满足了造型上完美的感官效果,还传承和提升了手工艺术的发展。
动画艺术家们整合了这些天然的材料使整部影片在真实与艺术中找到和谐统一。
四、定格动画的优势有些电影中运用的特技镜头,是在真人实拍的画面上逐格处理,有的是使用电子技术加工合成,严格意义上说都属于动画处理。
定格动画直接用现实物体进行拍摄这一特点,让它在空间的视觉效果上比CG动画更为真切,这一点是定格动画的天然优势。
作为在电影长河里注定会被铭记的编写巨擘,考夫曼的身高却不及1米65,因此他的这部作品《失常》不用真实演员,而是一个个身高30厘米的玩偶,这一切现在看起来其实都是合情合理。
或许他只是玩腻了大家习惯了的电影画面,决定要去挑战一下定格动画;又或许他觉得在过往作品中对演员们的控制还不够,所以这次启用任由他摆布的玩偶。
影片占据了定格动画的天时地利人和,用毋庸置疑的一种艺术性和细节色彩,将整个故事表述得呼之欲出。
虽然在动画的角度上,该片的造型对定格动画的使用无法与扬•史云梅耶相提并论,但是在对人物的处理上,还是具备了考夫曼的个人特色。
并且在细节和动画的制作上也独具匠心。
《失常》在细节上做的细致功课,首功当属典型的美式幽默。
迈克打电话给前女友前演练了无数次对白,最后因为没认出对方声音而手忙脚乱;迈克和丽莎做爱场面,不小心压着头发、撞着头等细节,也足够令人捧腹大笑。
尤其是一个女性在一夜春宵之后变成“男声”的情节,让观众忍俊不禁。
也许这真是一位精神病患者对一夜情的臆想,满足无常生活的欲望,填补沟壑,又足够悲观失常。
尽管定格动画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但是考夫曼还是孤注一掷,没有采用真人电影方式,其优势大概在于每个人偶角色脸上的接缝,象征了带着假面的傀儡,面具随时可能掉落,背后人人都是一张相同的面孔,令人脊背发凉。
运用动画处理,片中的几段幻想画面也显得超现实般真切:男主角直视镜中的自己,面部颤动,摇摇欲落;男主角做噩梦,逃跑过程中脸部不小心脱落,脑袋里只剩下一堆莫名填充物体。
查理考夫曼说:“这部作品有一些隐喻,需要观众自行领会,我们不想把事情说得太白。
”这时候如何透过图像來诠释,就变成漫长而繁复的过程,随着有声独幕剧逐渐淡化,电影于焉成形,一切端详于什么想呈現在荧幕上,什么想留存在观众心中。
再消沉的故事,再有限的场景,考夫曼也能动动妙笔让电影变得有趣起来。
除此之外,考夫曼标志性的精神剖析也随处可见。
片中两人共度良宵后,丽莎声音的改变就是最明显的证明,爱情只是瞬间。
当你厌倦生活,厌倦伴侣家庭,一夜刺激感官的欢愉让人心潮澎湃,然而最后还是发现,生活依旧如此,从未发生改变。
成人都被世俗的烟火熏染得头晕转向、茫然迷失,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自己。
社会的思维定式和游戏规则在它的温暖外壳下,包裹的是关于生命、生活、爱情、死亡等终极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而我们对这个故事的每一次重温,都是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失常》中,将情感和生活的碰撞呈现得直观和形象——棋盘一样的城市布局,人际关系的功利和扭曲让人窒息。
在悲观中,是一种肆无忌惮酣畅淋漓的冷嘲热讽,把这个社会的人性与欲望诠释得入木三分。
生活无常,坠入自我深渊的个体更是失常。
对社会人情失望对自我的不认同,是最为悲哀的现状。
然而认清自己看明对方,撕下假面予人信心,考夫曼用他的作品发声,完成了最佳的自我解构。
失败是一枚荣誉勋章;它意味着你冒了失败的风险。
如果你不去冒这个险的话,你就永远无法尝试自己没有做过、别人也没有做过的事。
考夫曼如是说。
发表于《午夜场》,禁止转载。
<图片1>
每个人在他眼中都同等乏味,发出同样枯燥的声音——一种中性或更偏向男性的声音,每名女性或儿童都如此,毫无分别。
直到他洗完澡看着镜子突然听到走廊传来一名真正的女性的声音,他大喊:“Someone else!
”并急忙披上衣服冲出门寻找,接着就是该有的发展,喝酒,分别,分别促成的性爱。
(插入一段暗示性的梦境,“我们都爱你,不要干她!
”)直到次日清晨他决定与她结婚,抛弃之前的妻儿,在这瞬间之后,她身上的一切缺点显露出来,随着她侃侃而谈,一个男声随之浮现,他意识到以后也不会有什么不同,在一切的浪漫化终结之后,她也无法避免成为所有人中的一员。
他回到家,对给他开惊喜派对的每个人表现出不耐烦,他的妻子问他,你能意识到我们都爱你吗,你的儿子,我,这里的所有人。
最后他孤独地听着人偶唱歌。
画面切到Lisa的信,他再次离开正呼应着片头那封信表明的他在十年前离开Bella。
这都是我看影评之前写的,但是扫了眼了影评有人提到Lisa很可能仅仅出于他对那个从成人用品商店购买的艺妓人偶的想象后我马上全盘接受了新的解释。
现在我对这部电影的解释是,他在窗前练习明天的演讲时看到一个办公室里的员工正在自己解决性欲,而后自己也萌生性欲,在被Bella也即前女友拒绝后,他去买了人偶,自己孤独地干完人偶后做了有关Lisa的梦。
他洗澡后看到镜中自己的脸出现异常时就已在梦中。
此时那段梦中梦(插入一段暗示性的梦境,“我们都爱你,不要干她!
”)也显露出意义,他干完人偶觉得这样不大对劲。
证据:1.他和Lisa回屋时开门遇到的挫折与后来那个被挑明的梦(在这种解释下是梦中梦)出现的挫折相同——门卡多次无法将门解锁。
而且回屋后屋子被打扫的干干净净,装着人偶的袋子甚至也消失在画面中。
这是他洗澡时的画面,右下角的袋子装着人偶
这是和Lisa回屋后,一切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甚至没留下任何表明存在的痕迹。
(1)
这是和Lisa回屋后,一切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甚至没留下任何表明存在的痕迹。
(2)2.他从未和Lisa提过自己的妻儿,但一同在早餐中商讨未来时她却提到了之后该如何对待他的妻儿。
3.人偶的右眼与Lisa的右眼相同,有同一块扭曲的伤疤。
4.儿子收到人偶后提到其中流出的是什么液体,“很可能是精液”!
5.人偶最终唱起歌来,正如他从Lisa那期待的一样。
唯一的女声6.对Anomalisa的日语解释,为什么突然提到日语解释?
我觉得那源于对日本人偶的想象或梦境可以解释这点。
不过这一整个“另一种解释”作为表面下的隐藏要素,我觉得并不影响我最初理解的第一层含义——那梦境是他心理环境的实体化,他明白就算真的有“someone else”出现,一切最终也会演化到同样令人绝望的地步,特殊的人也将最终褪去外衣,成为另一个同样的人。
正如酒店名称Fregoli所暗示,“ 替身综合症(Capgras Sydrome)即弗雷格利妄想综合症(Fregoli妄想综合症),和卡普格拉妄想症(Capgras delusion)相反, 这类患者认为身边许许多多的人其实都是同一个人的伪装,以上都属于错觉认知综合症的一种。
患者认为在其所遇到的人群中有他熟悉的人(往往是他所认为的迫害者),虽然两者之间的外貌并不相像,但确实就是同一个人,如周围的医务人员、亲戚朋友,可能就是某一迫害者的化身,随时改变相貌,企图达到迫害他的目的。
近年来,认为替身同原来的人面貌并不一定一致,替换对象也不一定是亲人,可以是周围的熟人,甚至是家里的动物。
女性多见。
Fregoli综合征甚为少见,一般认为是Capgras综合征的一种变异形式。
”(这层含义的诠释来源于别的影评,并非被我发掘。
)-接下来时更为主观的猜测:着红衣与粉衣的Emily和Lisa是男主角与前女友喝酒时在酒吧见到的面孔的梦中重塑。
下图中男主左后方的两个金发与黑发可能就是现实中的素材来源。
我注意到黑发女与Lisa的发型相同,头发一侧遮住耳朵,一侧则没有。
重新观看寻找细节时左后方的两人吸引了我
男主身后的两人虽然模糊仍让我产生相似感
发型与发色
她们鲜艳的衣着与酒店和演讲厅的所有人格格不入,或许是男主的想象为其上色并合理化
麻木的感觉,像一张被自己腻烦的脸,恐惧是它的注脚,难道要承认我并未有何与众不同吗?
成功人士男主角的忧虑,在于根本无法认同自己宣扬的成功价值。
他想卸下这身皮囊,却又避不开周遭目光。
迈克尔·斯通擦擦镜子,人要靠他人的评价来认知和建构自己。
当他人的评价千篇一律,他人的面孔也趋同一致。
没人真正理解自己的结果,让自己也失去对自己的准确评估。
过去的爱人贝拉或许是特别的,因为他在她的心中曾经与众不同。
可惜时过境迁即是大梦一场,更无怪自己眼里的缪斯,也会随日常琐碎而沦为庸常。
被所有人爱慕追求得无处可逃,使得死去或者反倒是最好的梦。
区别是有的梦会醒来,而有的梦不会。
电影《失常》处处具备梦的特质,定格动画令仿真人物的行动显得笨拙而夸张,声音的处理触及心理惊悚,叙事在模糊的片段间随意跳跃,影片或如它所说的生活本身,都仿佛一场永远无法醒来的梦魇。
造型:他人之颜与无脸之眼 提名奥斯卡最佳动画片的《失常》,是因《纽约提喻法》、《改编剧本》、《暖暖内含光》闻名遐迩的影人查理·考夫曼的首部定格动画作品,也是奥斯卡动画奖历史上首部R级电影。
被划为R级,大概主要由于影片中一览无余的露点和床戏。
但与一般真人演绎的情色意味不同,粘土的质感、动画的处理让欲望的成分减弱了。
真人被捏成粘土,而粘土的动作一如真人,又仿佛人被物化的隐喻。
此处的裸体或性爱段落显得荒诞不堪,带给人黑色幽默般的不适感。
这段床戏也实在太长太完整,固然不是中年危机的男人持久能力好,事实也不是。
而是不同的摄影角度,让每一个动作细节都被陈述和放大。
联合导演杜克·约翰逊提到,这样做是为了让这个场景尽可能写实,不显得可笑,加之一些技术问题,这十来分钟的床戏拍了六个月之久。
动画的确可能让严肃行为变成笑话,想想乐高能不能合理地完成这些事,就知道它有多难。
尽管《失常》的制作已经极尽流畅精细,但粘土动画仍然区别真人,时时出现卡顿、滞涩、缓慢的感觉。
人物像是用旧的机械,或者快没电的播放器,可能存在灵魂和生命,但死气沉沉。
在造型上,本片稍做扁化处理,角色呈现出五头身的比例,尴尬的滑稽取代了捧腹,就如不可嘲笑残疾人的道德审判。
相似的对身体和空间极其敏感的不安元素,出现在邪典形象的日本玩偶身上,以及地下仓库里,为什么要驾驶高尔夫车的荒谬问题。
令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所有人脸上的那道裂痕,从眼角蔓延至脑后。
在制作上它完全是可以规避的,因为丰富的人物表情很快告诉观众,这条裂缝并非作面部动作之用。
它从一开始就诞生一种忧虑,一种机械感,让这张脸仿佛变得可以拆卸。
人是不是一直被某种面具遮蔽,影片在后面的段落里恶狠狠地揭穿了这个谜底。
也因如此,丽莎脸上恐惧见光的伤疤,却有了独特不凡的意义,使她在声线以外,进一步区别于所有他人。
声音:他人即地狱 除了丽莎和男主角斯通,《失常》中所有角色的声音都是一样的,这是影片最为人称道的处理之一。
这比所有其他人的脸都是一样的更令人不安,因为毕竟他们还有头发和装束的不同。
尤其是妻子、小孩子等角色都以成年男人的声线张口讲话时,奇诡的体验,在影片不愠不火的叙述中见怪不怪,失常才是常态。
男女主角的配音演员分别是《哈利波特》中“狼人卢平”的扮演者大卫·休里斯,和刚刚上映的《八恶人》中的女囚犯扮演者詹妮弗·杰森·李,剩下其他所有人的配音则由汤姆·诺南完成。
三位亦是《失常》最初版本的有声独幕剧的演员,2005年查理·考夫曼就创作出这一剧本并在洛杉矶上演,电影版几乎完全延续了院线剧中的台词。
片名Anomalisa,由异常Anomaly和丽莎Lisa两词拼合而成,在片中被女主角解释为“上帝的天使”,究竟有没有这个说法尚待考证。
但正如两词融合而生出新意义,依靠不同声音的混杂营造氛围,是此片弗一开场就奠定的基调。
在飞机上、在办公室、在演讲现场、在家庭聚会中,无论梦境内外,《失常》提取出城市人群习以为常的各类公共场合,给它们贴上荒谬的标签。
每个独立人的语言变得不再重要,群体性的接受更近似于催眠,主角斯通作为一位布道者,自然深陷喧哗与骚动的乌合之众中。
“可是这些人我并不认识。
”在一片表面祥和的气氛里他说。
陌生是失常的前奏,现代科技让人接触到了本不该接触的太多人,似乎变宽的人生却仿佛不着边际的大海。
影片多次表现陌生感,来自口音不通的异地人,来自各类职业的工作者。
究竟去动物园和吃辣椒到底和我有什么关系,斯通的无奈却是出租车司机的慷慨。
为此《失常》不遗余力地向观众展示着此类莫名的细节,众多打酱油的配角只出现一次,比如男主角在窗口无意看到对楼正在自渎的小白领,又如梦中上楼梯撞到的举着餐盘的服务员。
这些似乎不重要的人,他们的头脑里同样装着一个世界,同样有着无数历史,每天目睹这些隐藏在面具后面的世界和历史,不得不让人对自我的种种价值产生怀疑。
因此尽管主人公所患的是替身妄想症,但就旁观者观众来讲,能够见证这些被同质化的人原本的多样性,才是被害者心理惊悚成立的前提。
最惊悚的一段当然是清晨的咖啡桌旁,斯通对丽莎的凝望,镜头配合以正反打主观视点,将观众视线缝合其间,眼睁睁看着美好消逝、痛苦蔓延。
在配乐方面,影片主要使用钢琴乐和弦乐,结合一些电子乐元素在其中。
在高潮时刻突如其来的啸叫,也像听了指甲划黑板、铁铲刮砂锅一样不和谐。
令人心头发麻,《失常》的目的就达到了。
叙事:真作假时假亦真 尽管有套层结构的引入,《失常》的叙事还是相当简化,故事主体就发生在一个夜晚到清晨,讲述一个并不离奇的出差猎艳故事。
但在这之间,人们已经看到主角斯通的全部过去和未来。
借由回忆中的贝拉之口,观众得知斯通年轻时是怎样背信弃义,成为今天的模样。
伴随丽莎来自远方的祝福,以及斯通回到家中的见闻,如此的生活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改变。
不足一日的集中叙事,却产生了代表过去和未来与两个女人的瓜葛。
最离奇的是在此前心心念念的过去,竟然可以忽然就被取代。
《失常》这一做法,简直有了安东尼奥尼《奇遇》的神韵,丽莎是在斯通寻找贝拉的时候偶遇的。
转眼,寻找贝拉的任务就被抛之脑后,回忆的影子也不再出现。
或者可以想见,如果不是来到辛辛那提,他又怎会念及贝拉的旧情。
往事只不过被困在辛辛那提,并没有随着男主角环游世界。
最初这部作品被设计成40分钟的短片,因此在最终的版本中,似乎有些不够过瘾,影片就结束了,尾声段落也略显匆促,令人意犹未尽。
但这样的戛然而止,却恰恰回到了《失常》梦境的本性。
闹钟响了,刚刚惊心动魄的故事都不再记得,生活还是这样,保持微笑继续过。
入围最佳动画片,自然是本届奥斯卡的一大亮点。
但《失常》想要获奖,或许不太容易。
它最有竞争力的对手《头脑特工队》,也是一部探讨精神的动画电影。
要是进入《失常》主角斯通的头脑里,大概那五个主导情绪的小人,都已经死掉了吧。
今年最好的影片之一,可能是这部没有一个真人在其中,只用了三个演员(的声音),并花了十年时间制作的动画片。
Being John Malkovich (1999)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Adaptation (2002) (《 改编剧本》)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美好心灵的永恒阳光》)。
如果你看过以上任何一部片子,相信你早就和我一样,被剧作家 Charlie Kaufman 非凡的想象力,和将这种想象照映进现实之后诞生的奇绝的效果所折服。
2008 年,Charlie Kaufman 拍了 Synecdoche, New York(《纽约提喻法》)。
影评人对其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的结构晦涩难懂,有人则认为导演对生与死、爱与恨的剖析解读鞭辟入里。
无论怎样,纽约提喻法后的 Kaufman 消失了。
对于呈现过以上作品的人,观众会向他期待更多的惊喜。
而时隔七年,Charlie Kaufman 也确实没让观众失望。
他将一部 2005 年编排过的舞台剧的剧本,用了整整十年,做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部 Anomalisa。
————————————————————————电影的场景在五个地方:机场,出租车,旅馆,「玩具」商店,和家里。
换句话说,这是一趟典型的「商务旅行」。
客户服务专家,畅销鸡汤书籍作者 Michael Stone 从洛杉矶家中飞到辛辛那提,即将在一场客户服务论坛上献上一场励志演讲。
他的情绪不高,抑郁,显得有点烦躁。
来往行人匆匆,他们都长着相似的面孔,相似的表情。
而这仿佛让 Michael 陷入困境,更加焦躁。
在飞机上,Michael 打开一封多年前前女友的信。
前女友在信纸上向他控诉——却发出一个男人的声音。
<图片1>和影片开始时,漆黑的屏幕后调式单一,像是一个人自言自语,而又似几个人的对话,是同一个声音。
飞机正在降落。
旁边的男人忽然对他说:不好意思握了你的手,这是自然的反应,我通常都坐在我妻子身边。
但我确实不喜欢飞行。
Michael: [不耐烦地] 知道了,没关系。
没关系。
我说了,没关系!
[暂停片刻] 好了,现在你可以松开我了吧。
——这是影片中 Michael 与他人的第一次接触。
他抵触而不耐烦。
在他走出机场、搭乘出租车的时候,观众们终于反应过来:除了 Michael 自己,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面孔都是一样,所有的声音也都是一样的。
<图片2>并且,我注意到,无论是出租车司机听不懂他的「英式口音」,还是和酒店服务员反复艰难,总是在问 "What?" 的闲聊,Michael 和周围人的沟通总是有些不畅。
甚至连酒店叫客房服务的电话按钮都在和他作对,阻挡他沟通,而他也并无意愿去沟通。
换句话说,对于 Michael Stone 而言,任何一个人他都毫无兴趣。
他被一种巨大的空洞环绕。
<图片3>然而,世事总有例外。
就在和前女友交(yue)谈(pao)失败,回到酒店洗澡又和忽冷忽热的喷头发了一通脾气后,他忽然听到了一个声音。
一个女声。
他疯了似的寻找声音的来源,终于在一扇门后找到了主人。
Lisa。
<图片4>Lisa 从不觉得自己会让任何人感兴趣。
「我很丑。
你为什么不喜欢 Emily 呢?
大家都喜欢 Emily。
她很聪明,又漂亮。
而我不聪明,我看你的书都会有不懂的地方,需要拿本字典在旁边。
而且我又丑。
」「我觉得拿着一本字典看书迷人极了。
」<图片5>Lisa 很久没有这样被人爱过了。
很久没有人让她觉得自己是美的,很久没被这样柔软对待。
她感到难为情,甚至惊惶,逐渐才放松下来。
她唱了一首 Cyndi Lauper 的 Girls Just Want to Have Fun。
(恐怕这是这首歌最忧伤的版本了,但是「又甜又美,好听哭了」,导演说,「我都要爱上她了」。
)放松下来的两人躺在床上对话,气氛变得亲密。
当 sex scene 开始时,你会忘记屏幕上的是人偶,绝不滑稽可笑。
因为感情的真挚、柔软,甚至一开始微微尴尬逐渐渐入佳境的愉悦,已经把你包裹住了。
<图片6>但一夜醒来,事情有所不同了......在梦里,他被酒店经理惊悚地告白,又被经理办公室外一模一样的员工们告诫:不要是 Lisa,不能是 Lisa。
F*ck me, f*ck me.<图片7>终于,在他情绪失控的演讲中,观众席上的 Lisa 也变成了对他而言无异的芸芸众生中的另一员,而他则带着从「玩具」商店(他还以为是真的玩具商店)买的日本人偶回到了洛杉矶。
——————————————————————威尼斯电影节的一段采访里,为几乎所有人配音的 Tom Noonan 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我挺爱 Michael 的。
这种感觉总是有,但他会拒绝我,把我当尘埃,让我活得悲伤痛苦。
我一直在尝试,一直如此,但是没有用。
」这可真是一种精妙的解答。
这个世界没有拒绝 Michael。
无论孤独还是痛苦,都不完全是这个世界的责任。
找到一种和他者沟通和相处的渠道,即便很狭窄,做出这种尝试和努力;而不是将自己放得无限大(无论这道理听起来多俗),让自己成为自己唯一的关注点。
Anomalisa 用了一个半小时描绘了 Michael Stone 的内心世界,他是如何遇见了 “the goddess in the heaven” 然而依然坠回旧有的生活中。
在影片结尾,导演没有替他辩护和解脱——这个世界是美的,有阳光,Emily 也真的很漂亮。
所以,尽管给了他同情,但很明显:不是这个世界的问题。
是他的问题,他如何处理这个世界的问题。
<图片10>A closer look at Michael’s expression. CreditParamount Pictures. From www.nytimes.com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动画这种「孩童媒介」来做这部影片时,导演 Charlie Kaufman 回答:『首先,为什么不呢?
我们认为动画,尤其是定格动画,不是一种流派,而是一种可以用来探索不同东西的尝试形式。
所以,没有理由不选它。
一旦选了,你需要想清楚为什么用、以及如何用这种媒介,使其达到最佳的效果。
这是笼统的答案。
『具体来说,这不是我们选的,而是给予我们的。
Starburns Industries 的人找到我,他们就做这个,而这部影片也是在那制作的。
Duke (另一位导演 Duke Johnson)在那工作。
他们想要拓展这种形式,做一些比传统定格动画更成人的,更精妙的东西。
』他们确实做到了。
定格动画在特定场景下所制造出的 Dream World 的感觉被利用到了最佳。
而 Kaufman 一贯的「轻·超现实」风格也通过动画的形式完美展现。
——————————————————————————————嗯,让我想想,如果以上这些还不够吸引你,David Thewlis (是的就是 Harry Potter 里的 Professor Lupin!
)和 Jennifer Jason Leigh (她在八恶人里的表演精彩极了)的配音,和动画制作者在动作和细节上极其精湛的制作也绝对值得欣赏!
<图片11>Charlie Kaufman, with co-director, animation guru Duke Johnson. Ricardo DeAratanha. From Los Angeles Times5 Fun Facts About Anomalisa1. 技术 影片所用的动画技术与 Caroline 中使用的技术相同,都是 replacement animation,但 Charlie Kaufman 选择没有将接缝涂抹掉,就让他们留在那里。
「因为这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导演说,「不完美。
」2. 形象 关于主角的形象,导演组最初找了动画形象制作公司设计。
然而,这些制作公司提供的设计都是传统动画的「大眼睛大手」,不够真实。
导演组在网上征集「真实的人们」的照片,也没有调到好的。
这时候,Duke Johnson 拿来了自己前小舅子的照片——正是大家想象的模样。
而 Lisa 则是制作人在餐馆看见的陌生人。
”3. Fregoli旅馆的名字 Fregoli 来自 fregoli delusion,这是一种由于大脑的器质性病变或创伤导致的精神病,会认为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是由同一个人装扮成的。
选择这个作为旅馆名字,Charlie Kaufman 并不是在暗示 Michael Stone 患有此病。
他只是很喜欢没事儿搜搜各种病名罢了。
4. Naked从主人公衣服上的皱褶,到飞机、办公室、旅馆房间,那个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动画团队手工完成的。
他们需要做无数张不同表情的上半部分脸、下半部分脸,各种搭配。
当然,最难的是做裸体的部分。
关于 Michael Stone 的丁丁要有多大,大家意见不一致,于是只好做了好多个。
「嗯,到最后,小硅胶丁丁在我们办公室到处飞,出现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
」动画师 Dan Driscoll 说道。
<图片9>On the set of the animated stop-motion film “Anomalisa.” CreditParamount Pictures. From www.nytimes.com5. 赚 钱 啦这部影片的第一笔投资是在 Kickstarter 上众筹到的。
「为了制作这部独特而美好的影片,脱离传统的好莱坞工作室系统,因为在那里,我们相信你们——观众们——是无法以它最初被孕育时的模样欣赏到这部精彩的作品的。
」最终,5,770 位赞助人给予了他们 $406,237。
这部影片目前以 $8 million 的成本,获得了北美票房 $944,990。
余不一一,要给还未观影(却居然读到这里!
)的各位留一点惊喜。
这是一部真正的成人动画——我这样说,可不光是因为里面有 sex scene,而是因为这是一部极具 Kaufman 特征的片子。
无论是绝不亚于「记忆消除」(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的奇幻细节,还是包裹在情节里的提问和思考,处处都打着 Kaufman 的烙印。
许多记者向 Kaufman 寻求对电影的解读,而他只是回答:「这是给你的。
这是你的电影。
」- THE END -来自微信号: fire_stealer。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阅读,观影,思考的孤独中与你连结更多 bonus gif & video 请点击这里<图片12>
按语:虽然奥斯卡最佳动画提名,但家长们切记这是一部R级成人片,绝对的少儿不宜。
就电影本体来说,很不错的探讨心理问题的开创性动画,可以视作动画版的《革命之路》。
ps. 译名不太好,建议改为《不寻常的她》,更切题也更有话题。
1、这部片子很好地阐释了片子分级的重要性。
按照某动画影评人的说法,上面这段床戏体贴入微得令人尴尬,已经超过了我们的三级片范畴。
不过,在美帝看来,这段戏份是非常必要的,因为sex作为非常重要的修仙入道途径,几乎是所有探讨”人“出路的片子中必提的要素,譬如某《下山》。
这部《Anomalisa》在气质上本来很像德国人擅长的那种探讨宿命的路数,譬如《罗拉快跑》;而在形式上,又非常类似于此前大受好评的《Mary and Max(玛丽和马克思》;但这段床戏还是暴露了美帝的本质,说来说去,灵魂和肉体是我们不可分割又好像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2、这部片子节奏比较慢,属于“闷片”范畴。
重复性话痨,主角之外的所有配角都是统一的男性僵尸配音,台词也大同小异,由此圈选出了男女主角的光环效应。
叙事采用了男主的第一人称视角,很像是观影者的内心独白,摇动的镜头也很容易让观众自然代入。
成片形式上的这些设计比较容易把专心观影的人们带到沟里,从而思考自身和自身所处的世界。
作为中年人必然会遇到的危机是什么?
那应该并不是单纯的事业或是感情,而是半生已过,过尽千帆却又不知何去何从的茫然失措(相比较而言,更应该喜欢《在云端》,因为那里的乔治克鲁尼至少很养眼^_^)。
所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但真到四十即能不惑的人又凡有几?
遗憾的是,这部片子对于四十以后的出路是一种悲观闭集的预言,从这点看,在技术上这是部好片子,但在指向上这更像是电影里的黑色星期五——尤其定格木偶的感觉更是加重了黑色无望的气息,心理不够坚强者建议退散。
3、网路上已经扒过了编剧导演的背景,俺就略去了,概略来说,《纽约提喻法》的Charlie Kaufman可以定义为坚持关注都市人生活状态的心理学家。
片子里的Fregoli酒店是点题之眼,中文称之为“弗雷格利妄想综合症(人身变换症)”。
Fregoli是意大利剧演员,以善变脸著称。
映射到我们的片子或患者现实中,所有人必然会千人一面、千人一声。
除去大脑病理学方面的原因,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也许是诞生新癌的另一个原因。
现在的生活不比以前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根本就是生活工作之中,可深交者无几。
那么人生主角如此凄凉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也许不是主角的寡情,而是所有人的寡情。
如果这个社会是寡情的,那么你自己必然也是寡情的。
如果你想让社会为你改变,那么你必须先为社会而改变。
孤独如是,自由如是,其它普世情怀差不多亦如是。
4、在技术层面,定格动画好像又有了新的高度。
3D打印技术似乎给定格动画带来了更加光明的未来,表现在片子中,就是人物形象非常的拟实,甚至你能看出是定格动画的理由,仅仅是因为制作者希望你看出这是定格动画。
布光方面非常的准确,尤其是男主刚进房间的时候,一切都像你自己走进一件仅供憩身的房间一样。
在技术方面,动画中的人、物材质可能已经不是问题,还有待征服的技术问题大概是这些材质在运动中的模拟了。
不过就成片来说,艺术本身依然远远大于技术。
当你有想法的时候,总是可以找到合适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而不用被动地等待足够强大的技术。
这也应该是我们动画从业者赶超发达帝国主义国家的希望所在。
the end...
有意思的点在于对这个中年男人觉得生活了无生趣的表达,每个人同样的声音同样的轮廓。
这一点还真是真人电影做不到的。
他也处在犹豫的虚无状态?
所谓幸福美满的生活,却无聊透顶,畅销书作家,人人艳羡,自己的书里在讲乐观积极,自己都做不到,当他遇到那个女孩419的时候,真是个老流氓的表现,小女孩就是好骗。
电影真的挺大尺度的,床戏漏点一个没少。
做动画的脸上的线没有处理,应该是要表现那个人都像带着面具一样生活吧!
就在他的梦里。
第二天那个与众不同的,可爱的,昨晚才和他共度良宵的女孩就变得其他人一样无趣。
这就是生活,什么都有保质期吧。
写这部电影之前,我和一个朋友说,想不出来要写它的什么,因为它如此明晰,不需要再啰嗦一下、重提一下了。
她说是啊,看得见的(人)就看见了。
我认同她的看法:如果你不觉得他(查理·考夫曼)创作的东西只是为你一个人而创作的,你就不是他真正的观众。
上一期我们推荐了考夫曼的《纽约提喻法》,你也许已经感觉到了,只有这个不甘沉默的天才编剧才有可能将一个故事的复杂和细微玩得如此精熟。
他也非常明白,只有他能将自己构想中的故事表达得准确、完美。
是的,准确、完美,所以《失常 Anomalisa》非常明晰,修辞、象征、寓意、梦境、困惑、爱情、孤独、沮丧、疏离、厌倦等等,你看得一清二楚,我本不该再废话一通进行重述了。
但还是想说点什么。
因为它准确地袭击了我的情绪,因为你也许还没有看、也许会错过这部电影。
所以还是说几点吧。
先说一点背景:1,《失常》是一部R级定格动画电影,全部使用30cm左右的人偶拍摄完成;2,考夫曼不愿受到叙述制约,所以通过重筹获得五千多粉丝的资助,而筹集了最初的拍摄经费,但最终制作完成,花费远超粉丝赞助;3,整部电影除了男女主角,其他角色都由一个男配音演员配音完成;4,这是考夫曼的第二部导演作品,拍摄时间超过三年,距离《纽约提喻法》已八年之久;5,获得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电影的故事主线很简单,一个励志作家去辛辛那提做演讲的一天里发生的事情。
出机场打车、入住酒店、与妻子打一通电话、约见旧情人、与让自己动情的女粉丝发生一夜情、做一个噩梦、演讲失败、回归乏味的生活。
但考夫曼融于这个平凡甚至乏味故事的反思和情感,却是激烈和意味深长的。
恰恰由于平凡和日常,他准确地击中了每一个现代人。
简单说来,主角迈克尔·斯通,这个励志作家的处境和情感,等同于我的、你的,等同于每一个人:他是一个恋声癖,我们每个人都是恋声癖。
恋声癖?
是的,电影里的迈克尔·斯通处于一个所有人说话都是同一个男人的声音的世界,喋喋不休的世界。
这种声音的重复,就是意义、思想、观念的重复,迈克尔是一个畅销作家,他所做的也是在传播重复的思想和语言。
电影里说,客服是服务业的“90%”,迈克尔参与制造了世界的扁平,也在忍受90%的扁平带来的厌倦、孤独和痛苦。
迈克尔一直在厌倦,对飞机上误握他手的乘客、对喋喋不休的司机、对程式化发言的礼宾员、对妻子和儿子、对电话里的工作伙伴,对一切和他一样以男人声音说话的人,充满厌倦。
怎能不厌倦呢?
你体会一下你对周围千篇一律、夸夸其谈、故作玄虚的所有语调的感受,是否和他一样也厌倦至极?
并因此厌倦而渴望听见清新的、不同的、独特的声音?
在这种90%都一样的世界上,寻找剩下的10%成为生活的内心出路。
所以,当迈克尔在洗手间里听到外面有一个女人的声音在说话时,他处于一种在漫长洞穴的迷宫中发现天光的狂喜和激动里。
对女人声音的渴求和迷恋,是迈克尔代表我们每一个人所发的病症——恋声癖。
并且在这种遭击的狂喜中,自然而然地误以为,这迷恋就是爱情。
想拿爱情来拯救生活,我们自然知道这事情的失望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女人的声音让迈克尔可以接受她的不美、面疤、平凡、冒失,但一夜情之后,阳光普照的早晨,女人喜欢吃着东西说话的细节开始让迈克尔不耐烦。
这个细节非常准确:迷恋掩盖不了所有的缺陷和不适,细小的引发了堕入凡俗日常的洪流——女人的声音开始伴随着男声。
声音不再纯然,开始融入世界的另外90%:结束了,迈克尔发现,任何一个人也和这个世界一样扁平和趋同,他要获取10%的不同,就面临着忍受剩下90%的相同的困境。
所以,迈克尔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出在这个世界吗?
不是,出在他自己,他自己选择性地观察和筛滤性的爱。
局部的温柔替代不了生活整体的无望。
一点点激情解决不了彻底的厌倦。
因为,他和我们一样,都从激情和爱进入生活,都完整体验了它们的消失,最终落入了生活平凡而宽广的困境中。
迈克尔对这个女人的爱,和对妻子的爱、对旧情人的爱,无甚不同,结局自然也无甚不同。
所以,他的演讲失败,除了失败于他情感的崩溃,也失败于荒诞的普世逻辑:他宣扬在客服态度中,关注每一个人的不同,但他举例说那些不同的时候,说的是每个人都需要爱,这其实是相同。
到底不同还是相同?
迈克尔在自己荒诞的励志逻辑里迷失了,他没有答案,也无从告诉别人,答案是什么。
查理·考夫曼说:“你写的东西将会成为时代的记录……但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对自己诚实,你也会减轻他人的孤独感,因为他们在你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希望。
”我们在《失常》里接受了迈克尔的诚实,感到了属于我们共同的孤独,但我们看到希望了吗?
尽管考夫曼想给你希望,这种希望仍然是一种妥协的希望。
如同考夫曼厌倦导演们对自己的故事的无能阐述一般,他自己来拍摄自己的故事。
但考夫曼自己感到满意了吗?
我相信他对自己的电影仍不满意,但他仍然会拍摄下一部电影。
而我们这些恋声癖们,无论如何厌倦,仍将继续生活下去:怀着一种被动的希望。
用定格动画来讲述中年危机,一成不变之下永远是一样的声音一样的脸,连曾经的悸动都一瞬间烟消云散,留下的还是永恒的孤独。
两个全然陌生的人 却仿佛相识了多年 不同于单恋的恍惚胆怯 只一个眼神就超脱了语言、身份、人种、年龄的障碍 即使碍于俗世的陋习 在第一秒的初遇之后 尚还缺乏紧拥相吻的勇气 这就要依赖之后的决心和毅力 可能在一周之间 也可能要数年 甚至一生也办不到 制作水平高超 可惜内核浅显无聊 不及纽约提喻法
当LISA躺着谈论她喜爱英语、日语、法语却不爱德语的时候,男主只关注她开合的唇,手放在她的腹部来回抚摸。当时我只是觉得可悲,因为他并不爱她。这部剧在我眼里,就是在讲爱情的相似性,所有爱他的女人都面目寻常,只有不爱他的女人才魅力万丈。一旦爱上就游戏结束,的确失常,你已不会去爱。
孤独是永恒的主题
很多时候你以为一见钟情了一个特殊的人,激情过后就会发现,其实谁都一样。
the fregoli delusion
在日常的琐碎里由独一无二变为千人一面。
BJIFF@传奇时代蓝港 牛逼。我要写篇评论
沉闷节奏凸显孤独主题,限制级动画呈现和全部男性化配音,从形式到内容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仍然十分考夫曼
中年出轨的故事,动画都这么尺度
除去奇幻的部分动画完全仿真有意义还是没意思?渣男故事被包装得这么好
韩炳哲的《他者的消失》提到
看到失常吊诡的部分,才觉得应该用动画的形式。
扒脸皮+走廊灯灭的噩梦戏确实很考夫曼,其他地方则中规中矩
挺平庸的,失望。
你傀儡一样活着,如同我们的生活一般真实而荒谬。
失手作
出奇的闷
查理考夫曼的电影一如既往的令人不舒服,无论是《纽约提喻法》还是本片,但是特定的受众人群却会很喜欢,很高兴我不是其中一份子,因为我没有这方面的精神问题。……精神疾病的患者,自己是否痛苦我不知道,但是对于身边的人,是非常痛苦和恐惧的。导演善于表达患者本身的痛苦。如同本片的费格利妄想症,伤害他人的同时,自己也是深陷痛苦无法自拔,周而复始的无限重复着。……把定格动画做成这样,还是限制级,导演的确很强,才华横溢。……本片的结局有多重解释,哪一种都可以说得通,到底丽莎是否存在,还是只有个会唱歌的,脸上有着伤痕的性爱人偶,都可以说得通。……导演的第三部导演《我想结束这一切》,暂时没有勇气看。
The Fregoli Delusion的设定不错,早餐一段很好,但整体太平淡了,Kaufman这水准的编剧弄出一个“成年男性的动画时间”不能不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