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85年盛夏

Eté 85,八五盛夏,85年的夏天(台),八四盛夏,Summer of 85,Summer of 84,Eté 84

主演:菲利克斯·勒费弗尔,本杰明·瓦赞,菲莉皮娜·维莱芝,瓦莱丽亚·布鲁尼·泰德斯基,梅尔维尔·珀波,伊莎贝尔·南蒂,洛朗·费尔南德斯,奥罗拉·布鲁坦,布鲁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20

《85年盛夏》剧照

85年盛夏 剧照 NO.185年盛夏 剧照 NO.285年盛夏 剧照 NO.385年盛夏 剧照 NO.485年盛夏 剧照 NO.585年盛夏 剧照 NO.685年盛夏 剧照 NO.1385年盛夏 剧照 NO.1485年盛夏 剧照 NO.1585年盛夏 剧照 NO.1685年盛夏 剧照 NO.1785年盛夏 剧照 NO.1885年盛夏 剧照 NO.1985年盛夏 剧照 NO.20

《85年盛夏》剧情介绍

85年盛夏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亚历克西斯(菲利克斯·勒费弗尔 Félix Lefebvre 饰)是一位精力旺盛,向往自由的少年。一天,在独自出海的过程中,亚历克西斯遭遇了意外,所幸得到了大卫(本杰明·沃辛 Benjamin Voisin 饰)的出手相救才逃过了一劫。这次事件让两个少年迅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个放荡不羁古灵精怪,一个沉着稳重心思细腻,简直就是天作之合。 然而,当一个名叫凯特(菲莉皮娜·维莱芝 Philippine Velge 饰)的女孩出现在两人的生活中时,亚历克西斯和大卫之间的关系开始慢慢出现裂痕。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亚历克西斯负气出走,不放心他的大卫驱车在后面追赶,哪知道因此遭遇了车祸命丧黄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大叔支持我的恋爱(脑内)厨神我们的傻老哥虚无,万物之外名侦探的守则劳动的果实文豪野犬DeadApple大饭店传奇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打架高手都挺好黑洞来的那一夜暗战风云平淡无奇的孩子恐怖废墟那些人们医生冠军憨豆特工商道阿丽塔:战斗天使哑巴新娘妙手仁心3法兰西组曲幸福迷途催眠·裁决大学新生的秘密生活777查理暗涌玛雅始于赌约的告别之恋

《85年盛夏》长篇影评

 1 ) 仅属于青少年的幻梦

1.暗处的父和边界感混乱的母这部电影里的家庭配置其实很耐人寻味。

David和Alex的家庭表面看似不同内核却又如此相像。

David的父亲去世,母亲边界感模糊而又对年轻男孩有种紊乱的依恋;Alex的父亲是家中最高的权威,却常常隐身,母亲在溺爱和父权代理人的角色里挣扎着。

在这样略带压抑的大环境下,两个少年都渴望突破现有条件的桎梏,探索情欲和自由的边界。

因此,两人都驾驶帆船,Alex沉迷于文学中死亡的概念,David热爱飙摩托车,翻转在烟花一样的情与性中,勾引着每一个路过的人。

2.幻梦与疯狂的投射或许在常人看来,Alex是个羞涩、拘束的男孩,个子不高,穿着保守,但他却把自己内心最深处对疯狂和爱情的追求,投射在了David身上,也许就同Kate所说,他们自始自终爱上的是想象力的David。

青年人不免觉得慢节奏的生活是无聊的,因此,需要把无处消耗的荷尔蒙和爱恋性欲投射在具体的物质上。

曾经我也为了暗恋在私下有过许多疯狂的举动和想法,这个片子勾起了我对那段时光的回忆,可现在我已经不能回到过去的这种感觉了。

3.非绑定式的性缘关系与一些本土观众对情侣“终成眷属、从一而终”的期待不同,与其说这部电影的人在和一个具体的对象恋爱,不如说他们的情感都是流动的,探索情欲性欲、死亡、和经历的边界。

Alex在David坟前跳过舞后便与旧情了断,却感激David让他发现了自己的性取向;David厌恶责任和束缚,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产生露水情缘;Kate从英国来法国度假,与David一夜情之后听闻了他的死讯,最后和Alex因为他的死结成了情感深处的一种共谋关系,而这种连结是比非黑即白的“第三者”更为多元、深刻的。

此外,电影里的欧洲海滨小镇、穿着碎花比基尼的女孩、游乐园、摩托车等意象,包括向《初恋》致敬的片段,都有种让人回到八十年代的亲切感和安宁感。

以悬疑和倒叙为叙述技巧的浪漫爱情片,也让我联想到《暖暖内含光》的拍摄手法。

片中David和Kate的选角,将性感和灵气结合得很妙,值得一看。

 2 ) 耻度很大,彩蛋不少,剧情却像地摊货

看死君:“花园”的第26期,我们要推荐的是欧容导演今年的新电影《85年盛夏》,入围第73届戛纳电影节官方片单。

尽管影片的口碑褒贬不一,但欧容的导演功力依然不俗。

他就是那种能够把地摊文学拍出独具欧容电影风格的导演。

栏目| 花园作者| 德卡的羊提起弗朗索瓦·欧容,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这位生于1967年的法国中生代导演,比起同代更多驰骋于各大电影节探索艺术可能性的同僚,他则更像是那个躲在小角落,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拍着自己感兴趣的题材的另类创作者。

弗朗索瓦·欧容无论是他电影中的种种奇情桥段、对欲望的探索与拷问,还是各色俊男美女的演出,甚至是导演本人堪称英俊的面容,都为影迷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欧容与梅尔维尔·珀波在前作《感谢上帝》中,欧容来了一次惊喜转型,不仅将目光转向纯正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题材在当时更是一宗尚未完结的性侵案件。

其克制的叙述与对抗的勇气都令我们深深感到折服;最终夺得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大奖,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它的价值。

《感谢上帝》2020年,欧容终于又带来了他的新作,这也是其第十九部电影长片《85年盛夏》。

但看完后我却忍不住感叹,或许是因为两年前的《感谢上帝》没有收获到预期的好评,欧容好像再次回到舒适区,回到少年的爱恋和成长,不免让人略感失望。

这里可以插一条关于片名的趣闻。

持续关注本片的朋友应该还记得,本片原定名为《84年盛夏》,但因为在本片中非常重要的一首插曲《In Between Days》的作者The Cure乐队表示这首歌发表于1985年,如果执意叫这个片名他们将拒绝授权,最后只好被迫改名。

因为新冠疫情,全世界影视业都困难重重,电影院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闭关期。

一年一度的戛纳国际电影节盛会也不得不无奈缺席,仅仅公布了一批入围片单,而本片就包含其中。

就如同诺兰的《信条》试图拯救全球院线那样,本片也被媒体视作拯救法国院线之作,毅然决然地赶在夏日与法国观众们赴约。

如今,我们也终于得以在这个深秋观看本片,在凉意渐浓的时节重新找回夏日的激情。

如果单看放出的海报,我们不免要同前些年大热的影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作比较。

这两部电影的确是有不少相似的部分,但从根本上而言,则并不是一回事。

所以最好也请不要抱着这样的期待去看待本片,不然恐怕会让你失望的。

本片根据艾登·钱伯斯的小说《在我的坟墓上起舞》改编,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欧容”的故事。

影片中的主要情节是一次爱情回忆,发生在1985年的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主角是两位俊美的少年,文静又有点羞怯的亚历克斯(Alexis)和热情而又火热的戴维(David)。

两人因为一次帆船意外而彼此相识,需要被关心被理解的亚历克斯遇到了戴维,之后便火热地陷入甜蜜的恋情。

公路上骑摩托、电影院亲昵、杂货店一同工作、游乐园狂欢、夜店里热舞等等,大量爱情片经典桥段在前半段故事中轮番上演。

荷尔蒙在阳光下升温洋溢,简直是没有最浪漫,只有更浪漫。

但前半段有个问题是,因为情节编排非常紧密,会感觉一切都太过匆忙。

虽然这一切仅仅只是一场时长六周的回忆,但影片终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那份短暂的美好。

我们感受不到两位主角之间情感的连接,也就无法让观众们与人物产生共情;当然更感受不到的是导演对于镜头下人物的关怀。

随后的故事当然不会是这样顺风顺水。

似曾相识般,一名异国女孩的出现,转移了戴维的注意力,也导致了亚历克斯的妒火暗烧,最后迎来了那个爆发的时刻,两人争吵起来,关系就此破裂。

最后,你可能以为结局是二人破镜重圆,但很明显,如果这样俗套,那就不会是欧容了。

情节的突然变奏,是欧容的惯常手段。

在此之后,故事便急转直下。

亚历克斯一气之下转身离开,旋即又骑上摩托车去追逐戴维,以致遭遇事故,酿成悲剧,猝然逝去。

此前两人在交谈中提及的“死亡”主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然而,在戴维猝然离世后,亚历克斯的悲痛与诸多举动,并没法有效地打动我,一切都是如此的表面。

应该作为高潮段落呈现的坟墓之舞,尽管做足了铺垫,但情绪的感染力仍旧极其有限。

甚至因为这一动作的特殊性,会让这一段传递出的感觉更多是诡异甚至戏谑的,对于观感的伤害可谓是非常大。

当然,影片中也有一些呈现得不错的动人段落,16mm胶片拍摄也为影像赋予了浓郁的复古质感,微微泛红的色泽非常贴合80年代风尚。

还有开场处海滩边的全景镜头,仿佛穿越到侯麦导演《沙滩上的宝莲》或《夏天的故事》之中。

夜店热舞中突然被戴上耳机,舞曲瞬间转换成抒情曲,则是致敬法国经典片《初吻》。

情境扭转并延宕至下一个镜头,在紫色的晚霞下驾船、骑车、拥抱,也是全片堪称最精彩的一个浪漫部分,简直美不胜收。

另外一些有趣的地方在于,诸多欧容此前影片中的小趣味都在细节处回归,诸如主角的女装打扮会让人想起《新女友》,同老师探讨文学创作则宛如《登堂入室》,还有欧容御用演员梅尔维尔·珀波的惊喜客串。

但这些看似自我致敬的设置,都注定只是影片中的一道甜品,而非用心烹制的大餐。

总的来说,就是一切当然都在预期之内,甚至因为一贯的人文关怀此次显得较为薄弱,影片叙事上的Drama感便导致了观看体验上的不平衡。

唯一算作突破的可能是,比起早年的欧容,尽管采用的叙述方式是借主角亚历克斯之口的回述,但本片展开的视角确实要更加稳重和冷郁。

似乎是欧容到了中年之后,选择用更加冷峻的目光在审视着青少年们的萌动与成长,因而影片结局当亚历克斯又遇上了另一位男孩,或将开始下一段恋情。

从主题上看,影片蜻蜓点水地探讨了死亡,似乎和导演本人的经历有所联系,但好像也只局限于模棱两可的地步而已,以至于具体如何我们亦无从得知。

所幸,这样一套养眼阵容带来的法式夏日恋曲,也确实是这个秋天不该错过的惊喜了。

栏目| 花园;作者| 德卡的羊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3 ) 爱是老生常谈的“罗生门”

爱是老生常谈的“罗生门”比起在爱里的幸运,更在意全身而退的姿态。

如果说《call me by your name》最后留下的是遗憾,《dance on my grave》就像是撕开了一包过期的糖。

凯特说,我们只是爱上了那个自己创造的人。

爱就是一种幻觉,六个星期的发酵,最后奔向无可挽回的无聊之境。

这包过期的糖是说,当你厌烦了异性相吸的crush故事后,那就看看同性之爱里的不堪吧。

事实上,爱总是始于人性,激情消退一如情自心涌般自然。

我们爱的只是爱本身,爱那种眩晕。

在爱里,我们创造,我们自以为。

比起《call me by your name》,这部电影是要现实,也更无助。

没有前者所塑造的理解万岁的“高知父母”;没有乡村度假的治愈慢景;没有爱读书,爱音乐,爱谈论历史的高阶文化群体……有“打工还是读书”的焦虑,有父母愤怒的压迫,有三心二意的搭讪,有醉酒烂人,有破口大骂的警察……可还是无法完全比较,需要治愈的幻想,也需要现实的共鸣。

光是夜晚的音乐和跳舞的片段,光是机车吹过的风,就已经讲完了85年夏天的故事。

服道化的精美,足以每年夏天来回味。

影片最后,艾雷救赎了自己,就是最好的结局。

是我,我也会如此。

经典法式服道化

 4 ) 《85年盛夏》

Alex独自驾驶帆船出海遭遇意外,被David搭救,两人由此发展出一段美好的感情。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David的情感发生变动。

而在当下的时空里,Alex面对法庭人员的屡屡盘问,用打字机写下他们过往的故事……是由Alex主观视角追溯他们的故事,带有他个人强烈的情感色彩,也显示出记忆的选择提取性以及模糊性。

于是观众看到的David形象是残缺的,或者说不能够完全地了解他。

父亲去世给他留下的心理创伤、坟墓起舞对他真正的意义、女孩Kate 对他的吸引….……这些全部不得而知,将观众屏蔽在他的内心世界之外。

心过去和当下两个时空交错叙述,通过法院对男主的调查设下悬念。

当下时空色调灰暗压抑,与过往时空的明亮多彩形成对比。

同样手法运用于《共同警备区》 《谁先爱上他的》《亲爱的房客》,前两部非常喜欢,后者前半部分也不错后面有些泄气。

心Alex敏感多思,对文学与死亡异常着迷,但这一点好像“悬浮”的标签,并未见出他之后的深刻转变或者领悟。

饰演Alex 的演员演技稚嫩些,爱人死后的几场戏爆发力不够,缺乏情感表达层次显得单薄,不太能打动我。

小海洋+夏天+三角恋+机车+舞池,众多要素集合让我觉得有点cmbyn的影子,也有弯弯青春片的气息。

结尾存在争议,我比较喜欢,就很「法」盒盒盒。

 5 ) David, Alexis & Lithromantic 两个男孩与性单恋

只看过电影,没看过原作,作为六年级时就开始模糊意识到的、初中时就初步确定的性单恋者,刚看完时第一印象是给4星以上分数的,因为我从中产生了许多共鸣:我找到了同类。

从David第一次谈起父亲的态度时就隐约有感觉,到后来的“花心”、“浪荡”、到两人裸体在窗前的对话,我更加强烈地意识到David和我是同类人。

这些年来我很少遇到同类,毕竟性单恋的划区模糊,也不会有人因为这个“出柜”;虽然在wiki上被承认为LGBTQ + 社区的一份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尤其是在国内)它更多时候还是和心理学的“回避型依恋人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被视为一种需要介入的异常心理。

很少能从表面上就感觉到谁和我是同类:因为有些人选择和我一样,因为害怕承担责任、怕麻烦所以选择孤独终老不牵扯别人,有人和David一样,讲得好听是坚持开放型关系,说得难听就是渣,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容易和对方产生深度交谈,因为我们很怕在吐露感受的时候被人一口断定“这不就是借口嘛!

”。

David实际上是我找到的第一个能深深感受到是同类的性单恋者,即使他只是虚构人物(也正因为他是虚构人物),但我异常激动。

早就知道大家对性单恋的态度,所以我抱着希望来豆瓣上看有没有其他人提到这个,当然,没有。

有许多人认为这个故事虚构、不现实、感情上无法理解David,有人拿“法式爱情而已啦”半调侃一言带过,其实也是,性单恋能被理解或许和“精神病致犯罪该如何处理“一样富有争议,其实我也不知道该拿什么态度对待它,也许能参考同性恋的历史,也许不能。

但是我今天不是来讨论道德上性单恋应该怎样规范行为、医学上应该怎样判断是否为疾病、到底是浪漫取向的一种的,我只是想借助性单恋去分析David,再利用David和Alexis让大家理解性单恋。

说了那么多废话,很多人不了解性单恋,很多人知道性单恋但是不想去了解,很多人不知道性单恋。

所以我们从什么是性单恋说起:性单恋(Lithromantic),也可以写作 akoiromantic, akioromantic, or lithoromantic,在国内常常把其与回避型依恋人格划等号(因为关系不明确,本文中不做讨论),它在LGBTQIA+ Wiki上的解释为:Someone who is lithromantic may experience romantic attraction but does not want it reciprocated. The lithromantic individuals may be uncomfortable at the thought of someone being romantically attracted to them, or they may lose their romantic feelings if they learn it's reciprocated. As such, lithromantics do not feel compelled to seek out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Like with any romantic orientation, lithromantics can have any sexual orientation. 性单恋者能感受到浪漫吸引,但是不想要回报。

当性单恋者发现某人爱上自己(被自己浪漫吸引)后会感到不舒服,或者在发现自己的爱得到回应之后,会失去之前对这个人产生的好感。

因此,性单恋并不觉得有必要去寻求一段浪漫的关系。

而性向与他们的浪漫取向无关。

Some things lithromantics may experience:·Feeling romantic attraction that fades upon being reciprocated·Fantasizing about being in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with someone, but preferring the relationship in theory rather than in reality·Feeling discomfort when being in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with one they're romantically attracted to·Experiencing romantic attraction but not wanting it reciprocated·Feeling romantically attracted to someone, but losing interest in the potential partner/relationship when it becomes a reality性单恋者可能会经历:·感受到浪漫吸引,当得到回应时,这种吸引力就会消失·幻想与某人保持恋爱关系,但更喜欢理论上的关系而不是现实中的关系·与他们所喜欢的人保持恋爱关系时会感到不舒服·经历浪漫吸引,但不希望它回应·感觉被某人吸引,但是当它成为现实时,对潜在的伴侣/关系失去兴趣

当然,性单恋也有自己的旗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好像也不那么符合David啊?

甚至,还看到了一点Alexis的影子对不对?

没错,关于Alexis这点是我后来仔细思考以后发现非常有趣,在David身上唯独没产生共鸣的点,没想到在他身上却找到了。

不过,我们先重点关注David。

可能你会想,他其实挺需要浪漫回应的啊,他也不是一发现Alexis喜欢自己就疏离的啊?

其实上面的”想要回应“是不够恰当的翻译,性单恋者不是不想要”回应“,是不想要”回报“,更确切地说是不想要对方真切地表示会不顾一切爱你,把全身心都交给你,非你不可,想走进你的心驻留。

性单恋者”贱“在会接受浅薄的爱意,如果明确一份暧昧不会扎根,说山盟海誓都没问题,但是却受不了你与TA对等的回应。

所以那份”轻薄“的誓言在我看来也很有性单恋者的风格,除了关乎人物本身的洒脱,还不会让爱情突然变得很沉重。

当然,性单恋者也不等于心甘情愿当舔狗,没有回应的暧昧他们不会维持。

这种感觉于我而言,如果仔细思考会总结为太沉重了,但是当暧昧者表白时那山体滑坡似的好感流失真的只是一瞬间,我只能说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一种理性思考。

虽然从旁人眼光看来撩者先退为贱,但那可是一种接近本能的感觉啊!

我也许会出于礼貌装一装,但是时间越长,发现对方越来越依恋自己的时候,那种快速流失的喜爱感就永远追不回来了。

更”贱“的是,气得对方远走、断绝关系、拉开距离以后,性单恋者有时会重新拾起爱的感觉。

如果不是同类,真的很难理解这种感受,这样的感受即使与他人交流也只会被说”不负责就别找借口“!

我现在选择孤独烂死自闭连朋友都不想交,是因为这么多年了真的很累。

但是David放任自己的欲望又有什么错呢?

他没确定Alexis的爱、没得到那么多爱之前,能放心地、自由地、本能地任自己去爱。

性单恋者常听到的另一种说教是”也许只是因为你没遇到命中注定呢“,还有一种是“忍忍就会更好”,我想在那次争吵之前有很多次David的沉默不是变心的前兆。

而是”也许忍忍就会发现他是我的命中注定“,可惜性单恋是天性,没法改变,如果对方不能接受你,那么只能选择永远错过或者在永远循环的矛盾中等着感情被消耗到无。

Alexis也许真的命中注定,但是在他们总结出性单恋应该如何保持恋爱关系之前,David就离开了。

关于他的死,我更愿意相信是自杀。

我想,渴望爱情、渴望浪漫的性单恋者是很容易绝望的,尤其是这两者看似不冲突,实际上与人交互时很冲突。

爱情听起来那么简单,一方爱,另一方用爱回应,如此循环维系。

但是对性单恋者来说这很难,因为一旦发现对方爱你,你想做的只有躲起来,有时候你把自己放在审判台上,审判这样的自己是否爱TA,可能你的理性分析告诉你是的,但是你的感觉告诉你:不是。

这时候只好用别人的说教安慰自己“也许是下一个”,却又发现之前那个已经不爱你的人你其实还是蛮爱的,就会好想抓头大叫大脑你凭什么、世界你凭什么。

或许在隐约感受到Alexis真的是the one后,那反反复复的自我拉扯以及Alexis强硬示爱产生的反作用力终于让David崩溃了。

如果Alexis没有因为爱这么激动,说不定反而会让性单恋“贱贱”的大脑更爱他一点。

Wiki How里的还有一条性单恋者特征和David很贴合:Being aromantic doesn’t mean you’re asexual. In fact, they may hook up with lots of people…as long as they have no real emotional attachment to them. If they prefer to get it on with people you barely know but refuse to cross that line with people you actually care about, this compartmentalization may be a sign you’re lithromantic.性单恋并不意味着你是无性恋。

事实上,性单恋者可能勾搭很多人,只要对他们没有真正的情感依恋。

如果你喜欢和你几乎不认识的人在一起,但又拒绝和你真正关心的人在一起,那么可能意味着你是性单恋者。

在发现Alexis尝试给自己疗心伤、走进自己时,David都选择了逃到陌生人那里“缓缓”。

他避免谈到自己,他不想过多剖析自己。

这么说很病态,但是保持距离在性单恋者眼中是给浪漫和暧昧保鲜的最好办法,那种明知再靠近就会没感觉却又心痒想再深入一点点的感觉,那句对自己说过太多次、母亲甚至也在旁敲侧击暗示的“也许这一次不一样呢”。

谈完和David有关的性单恋者特征,接下来就说性单恋者另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幻想。

它似乎被安在了与性单恋无关的Alexis身上,Kate对他的那句精华解读“也许你爱的只是你幻想出来的David“,是性单恋者现今为止能运用理性为自己找到最好的解释。

性单恋者常常会爱上遥不可及的人:纸片人、遥不可及的银幕明星、已逝的历史人物。

那些了解不到的空白留给他们无尽的幻想空间去打造自己的理想情人。

需要与爱慕者保持距离也方便幻想,所以在发现爱被回应后被具象化的对象吓到、破坏了幻想而感情骤淡。

有些性单恋者会就此满足,有些人依旧想要对于”自己“的交互,这样形象才鲜活,幻想才有现实感。

这个特质在David的身上并不明显,而在Alexis身上充分体现。

说来好玩,正是David拉开距离给他留下了这样的空间,能看出其实Alexis是很想把David留下的空缺补全的,他想要一个具象的恋人,他想要全部的David。

也正是因为他最后都没得到一个完整的David,才会在他死后久久无法放下,在他最开始的文字中处处体现对方是”完美的“。

Alexis的所作所为看似和性单恋毫无关系,但是却被David的举动影响,仿佛相互作用力一般,也参与到了”性单恋“中。

最后,说一说两个男孩没有找到的解决方法,从wiki上看到性单恋者怎样保持关系的方法大致有三:第一种是维持柏拉图关系,因为有些性单恋者只是不喜欢过重的现实回报,保持隔层纱的谈话就行,这一条显然不适合需要很多浪漫行为、爱抚与性的D和A。

第二种是忍耐和伪装,这和出不了柜的gay装直结婚有什么差别,或者就是胆小到和笔者一样打算孤独终老。

第三种是挖掘新关系,但是这需要双方的理解和妥协。

直接进入亲情的婚姻、密友、某些场合的同伙,等等。

一对亲密的朋友,偶尔with benefits,显然David最后是想以非常别扭的方式达成这一种,但是却没达到前提:Alexis也想要这样的关系。

如果David没有去世,可能他们会在前三次的退让和调整中找到一个苟延残喘的缝隙,但是时间一长就不好说了。

这种退让的争吵别说和之前不小心爱上David的人,可能和母亲就有不计其数次。

性单恋者的压抑不会比其他性少数群体少,因为他人不理解到最后自己也理解不了而崩溃是一件很容易(我确定没用错词)的事。

Alexis可能真的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的last try。

文中提到的对性单恋群体的评价,是我一点点搜刮来的,还有和身边人聊天时暗示得来的,还有看对其他可能是我同类的人的评价得来的,实际上我从来没勇气告诉身边的人我是一个性单恋。

我的选择是再也不去爱任何一个真实的人类,目前为止这么做让我感到很轻松。

但我不知道未来还能不能保持这样的平衡态,也不知道其他( it’s estimated that there are over 100,000 lithromantics worldwide)至少十万多个性单恋者是否有相同的遭遇,是否已经在不相信爱的边缘。

爱情对我来说没那么重要,但是也许有人会因此更心碎而绝望。

想到David突兀的死,我越来越不觉得是纯粹的解脱(纯粹作为电影里的情节,我会认为恰到好处)。

所以才写下了这些文字。

我知道我讲什么都很啰嗦,不过我希望也许有人能看到,会有那么一点可能去理解你的性单恋朋友,或是屏幕前的性单恋朋友发现自己并不孤独。

 6 ) 愿所有人都能幸福

电影是好电影,故事也是好故事,但是一口气看完感觉就是很难受,很压抑。

David是爱过Alex的,即使是Kate出现后,David有了新目标而冷落了Alex时应该也是有感情的,不然为什么吵架的时候明明嘴上说着对Alex厌倦了,却流出来眼泪呢,为什么Alex离开的时候会马上追出去呢?

Alex一直疯狂的爱着David,少年的一颗心都恨不得掏出来给他看,以至于看到David的尸体和坟墓都会发疯,明知道会被David的母亲说一下不好听的话,也要打电话想要一张David的照片,就怕自己会忘记他。

但是Alex爱的真的是真正的David吗,或许就如Kate所说,他爱的只是他想象中的David。

结局是he还是be全看个人理解。

不知道David在最后一次坐摩托飞驰的时候是否抓住了他想要的速度。

希望Alex通过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写出来后能真正的走出伤痛向前看,预期说Alex活成了David,不如说是活成了他想象中的那个David,一个理想的目标。

 7 ) 一个不透明的夏天

85年盛夏 看得我内心思绪极度复杂 这种比CMBYN要来得直率的方式让我午觉里都掺杂着法文那种模模糊糊的鼻音 两种对比鲜明的色调 在艳红艳蓝明黄色之下那么漂亮的小bunny 和总想着death的脸色灰暗到发紫的亚历山大 爱一个人的方式是把他变成文学 那一条红黑的墨带 真让人心碎我喜欢卷卷那把梳子 我参不透的隐喻 弹出方式和便携的蝴蝶刀一样 银色的锋利的 划开散落满脸的碎发底下就是漂亮的脸蛋 百分百用语言诠释的那种见色起意 用梳子改变不了发型 用剪刀可以我其实看了梗概去的 也做好了戴维是渣男的准备 法国人嘛 浪漫至上是刻板印象 可是还是无可抑制地生气了 确实是他先追的 确实是 听他对Alexander说他只是追求新鲜和刺激 气短之后又是心酸 飙车飞出去的那一瞬间他就永远都带着遗憾了 你看所有故事都一样 总是要吵架了 离开了 心痛了才会想起你真的好 看到后面又气不起来了 因为漂亮的小bunny怀念他 拥抱他 幻想他的抚慰 谁先离开另外一个就要在坟墓上跳舞 荒唐离奇诙谐的 符合戴维方式的对于死亡的嘲讽 一个因为年轻所以不怕消逝的横冲直撞的戴维 这部电影漂亮就漂亮在转瞬即逝感 到现在为止所有让我刻骨铭心的电影 事件都是转瞬即逝的最深刻 无论是冰粉凉糕 还是Elio和Oliver 还是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蓝宇 很多很多 就是要那种霎时间迸发拼尽全力享受的一些爱才深刻 you only live once对了 戴维的荒诞会让我无可避免地想起另外一个戴维 David Yang 中西式浪漫 也有一样的卷毛 可能不那么玩世不恭 却不妨碍我想象他会对另外一个洋也许下这样的誓言 真好

 8 ) 一个青少年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的随思随感随想

david的那种行为出于他的insecurity,alex是一个恋恋不舍的男孩,当然他们两个的性格行为都会受到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的影响,真想学学心理学来好好研究一番。

我有点像alex,我也向往那种美好,我也会虚拟出一个美好人格往一个人身上套,但是事实是我往往是一份感情背后的heartbreaker,所以我看这部电影有没有得到方法论呢,没有。

电影没有义务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它让我对自己的认识更深了。

并且,我身处中国就读于一所省重点高中,我还没有经历过海滩夏日,公路奔驰,夜晚聚会这些,但这部电影为以后可能会经历这种经历的我预演了一遍,这就很好了。

青少年的矛盾很尖锐,一方面他们想追求一段轰轰烈烈的恋爱,一方面又会被现实所迫,不得不面对物质的问题,但是我看自古以来就是会有源源不断的青少年会去做85年盛夏这样的事,我对此有个概念称之为passion。

你活到十五六岁就是会有这种passion啊,剧中的alex才十六啊,换算过来他应在中国读高二,噫,这不就是我的今年和去年吗,可是我的高二大部分都在学习,我只能利用短暂的周日假和月假去做一些“廉价”{或者称之为小本,还是小本更合适一点,我真适合写论文哈哈哈哈}浪漫。

比如听lorde的melodrama,约我的好朋友我喜欢的那位在小县城上逛或者晃悠或者just兜风看风景,我们的小县城就是这样,小。

我怕我的未来,但同时我又期待着未来。

这种矛盾心理已经在我的心里上演无数次,青少年就是会有这种感受啦。

一方面我没什么钱,我吃啥买啥都要花我父母的钱,另一方面我又喜欢追求那种“速度”{没错就是电影里说的那种速度}。

这真是好愚蠢啊,我连汽车都开不会,却骑着刚刚学会的小电动在人防公园里把马力开到最足;明明我手上没有多少钱,但我就是享受那种消费的感觉,买烧烤买冷鲜牛奶但就是买不起想要的贵玩意。

我认真想过我以后要去干嘛{plan}。

比如要考个很好的大学,做一个自己想做的工作,鄙夷那种充满秩序感的平庸的生活,做一个类似于我表姐但是又不会囹圄于中式婚姻的人、若要对这种思想进行溯源,那必定要从改革开放说起,从我出生的家庭和我的童年说起。

到这里我就想扯扯我的前半人生了,不知道你有没有耐心看下去,不好意思啊。

留法少年邓小平不像毛泽东,很懂,他说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于是改革开放一声令下,大量外国文艺作品引进中国,当然也引进了外资,西方的思想也传入了中国。

什么wild and free啊,disco啊,我都向往。

我很小就会玩电脑了,英语学的很好,这让我和别的农村娃不同,我眼界广。

所以当我听到我同学还有老师都在谈以后的就业问题的时候,我就是有点惊奇的,为什么要想这些屁事啊。

那时候我大概就想着过一种不同于别人的生活,所以我就做自己想做的事。

其中必要的手续,比如考个重点高中,考个好大学,我都在做啊。

再说说我的家庭,我爸是大男子主义者,我妈是保守思想典型妇人。

我小时候生活在很幸福的家庭,但从某一个时刻,{这个时刻大概发生在2020-2022},我感受到割裂破碎感,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以前那么美好了。

虽说在这个时刻以前我也隐隐约约意识到这一点,但真正清晰的知道是在我认真听了liberation之后,那时候我的思想条件都成熟了,我借着这张专辑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什么东西都没有以前那么美好了。

朋友们一聚会就开始玩手机,大家都在想着搞钱。

Chinese文化搞得那么差,还大谈文化自信。

我简直对现实政治经济生活很不满。

但此时我的力量是很渺小的,我只不过是一个陷进中国高考体制的一个高中生而已,我做不了什么也没有什么能力去做。

我只能好好学习。

所以我就学呗,所以、。。。

再说的话就是以后的事了,而我现在的身份就是一名准高三学生。

离高考还差一年。

话说回来,所以我会经历david和alex的这种生活吗,我会做爱吗,我会为一个人做很疯狂的事吗,听听内心的声音,发现那种passion在召唤我,他要让我做很了不起的事。

古人对自己说。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是一种唯心主义,但是我今天上午思考过,人有时候就是需要一点唯心主义的。

人在事前想过的东西,往往在事后就成了心灵应验。

但我就是那种缺乏勇气的人啊,我已经留下很多遗憾了,这些遗憾或多或少的影响这我的以后,影响我下一秒的生命体验。

电影的结局是什么来着,alex摆脱了以往沉湎于david死亡的状态,跟之前那个醉酒男子sailing去了。

sail,放在中国古代士大夫话语下依旧是漂泊无以的不定感啊。

人这一生,难道就要一直sailing吗。

不行,再这么问下去又要陷入虚无主义了,这个虚无主义真是害死了我,我高一上学期就是有那种感受,每天晚上过的很不好,因为初中朋友因政策分流而离去,高中理科之难,我每天的情绪就是很悲观的。

emotional。

但是现在的我很奇怪,因为我高二很有一段时间会怀念那那段日子呢。

因为高一十三班的人们都很真诚,他们在我因为分科而要去文科班的时候感到不舍,我和我的同桌都有话聊,但是在文二班,大家都像同事一样,奔着高考,女生之间黏黏腻腻,男生有大男子主义,我很不自在。

这是什么现象呢有一天我做语文晚练的时候,那个答案就写着那句话,忘了。

反正现在看来就是一种畏难心理的体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史记,商君列传}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百年孤独第一句话}我把这两个句子写在积累本上。

人总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会本能地怀恋过去。

我还想起了班主任的那个人性贱种论,但是我不想展开了。

我现在没有写作头绪了,赶紧结束这个评论。

总之这就是一个青少年看到这个青少年电影之后的所思所感吧。

或许多年之后的我再来看看现在的我于二零二二年八月十六日十八点十分写下的这个评论,也许会笑或者有别的感受呢。

祝好吧。

这个电影我挺喜欢,有点call me by your name那味,也是sad ending,也是一方喜欢上了女人。

又是那句话,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感谢这两部电影给我带来的美好时光。

八月二十号开学,而我下午还在看电影。

 9 ) 一个在1985年夏天的承诺引发的故事

1985年的盛夏,两个少年在一个海滨小镇邂逅,他们迅速成为朋友,又不仅仅是朋友。

整个故事源于一个承诺,因为一场意外死亡事故,触发了这个承诺,也延伸出了这个故事。

这虽然是一部法国电影,但是却改编自导演弗朗索瓦•欧容青少年时代最喜欢的一部英国小说《在我坟上起舞》,艾登•钱伯斯这部小说的主要框架和情节都被欧容安排进电影之中,并改编成一个法式故事,在大荧幕上演绎出来。

原著主要以主人公哈尔(即电影里的“阿列克西”)的文字,展现了他为什么要在亡友的坟墓上起舞,他与巴里(即电影中的“戴维”)之间短短六周的牵绊,让他一遍遍回忆和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欧容保留了钱伯斯整个故事框架,但是在我看来,他大大简化了钱伯斯原著的主题。

电影中,导致戴维意外的两位好友争吵,到后来外国交换女生指出阿列克西只是“爱上了想象的戴维”,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实际上无法体现出阿列克西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或许受制于电影总体性和时长的要求,欧容在前半段徐徐展开,后半段却给人匆匆掠过,这种变化不是节奏上的改变,并没有让我觉得急风骤雨式的推进,反而给人一种笨拙堆砌之感。

我甚至看不出阿列克西只是爱上了想象中的戴维,反而觉得他真的爱上了那个比他大两岁,父亲早亡,喜欢冒险的男孩。

阿列克西是一个敏感而喜好文学的男孩,他的小说充满了情感,也喜欢探索死亡的主题。

他的文学老师希望他中学毕业后能继续深造,将来学习文学这种“无用之学”。

阿列克西的父亲则希望他早点毕业找一份工作,他的母亲只希望他快乐。

不知是否受到钱伯斯小说的影响,欧容先前在指导的梅尔维尔主演的《时光驻留》中深入探讨过死亡的主题。

这一部电影则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借助阿列克西的文字,把戴维之死前后的事情展现出来。

戴维中学毕业前,父亲突然病亡,他只得退学,与母亲一起经营父亲生前开的店铺(小说里是音像店,电影改成渔具店)。

虽然戴维很阳光,但是他母亲和阿列克西都能看出父亲的死亡对他产生的影响。

阿列克西的到来,让戴维重新布满了笑容。

他们一起骑车,一起帮助路边的醉汉,一起出海,后来顺理成章有了肉体接触。

在阿列克西看来,这超越了友谊,是一种爱情。

戴维知道阿列克西着迷死亡这个主题,于是强迫他答应,两个人之一先死,另一个必须在死者坟头跳舞。

这个怪异的承诺本不会很快实现,但是,随着两人争吵,戴维骑车被撞意外身亡而在短短六周后就触发了。

检察官、社工、老师、家长,所有人都不知道阿列克西为什么要在好友坟头跳舞,他们想弄清戴维的死亡对阿列克西意味着什么,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阿列克西说不出来,只能用自己擅长的文字讲述出来这个故事。

为什么是1985年?

欧容接受采访的时候解释道,1985年美国影星哈德森因为艾滋病离世,他死前公开出柜。

这让时年15岁的导演深受影响。

在探索自己的身体和性向的时期,这对他意味着童年的结束。

在青少年独自探索各种可能性的时候,钱伯斯这部小说给他以极大的吸引力,他或许把自己代入了角色,或许他怀念85年之前法国人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经历60年代的学潮和性觉醒,法国人只享受了不到二十年的快乐时光,就被“同性恋癌症”这一可怕的病症给终结了。

或许借着后来拍摄的很多电影,欧容表达出自己对这些话题的探索和理解。

但是《85年盛夏》无疑是一部有很强个人标签和属性的改编电影。

或许他想表达的太复杂,或许他仅仅想致敬那个童真一般的美好年代,他反而大大简化了原著的主题。

我第一次看反而觉得这电影拍得太过平淡。

哪怕阿列克西穿着女装混入停尸房想看戴维的尸体,逃出去半裸着骑车,我甚至都没有看小说时那种笑与泪,心痛的感觉,只觉得电影处理得太过怪异和好笑。

最后,与其说阿列克西在戴维坟头起舞,毋宁说是在蹦迪,那种说不出来的拧巴感,堵在心头,释放不出来。

这部肯定不是欧容最优秀的电影,甚至在某些人眼中是他最差的电影。

至少期待了大半年后的我,是极度失望的。

尽管观众褒贬不一,但是这部电影对导演本身来说一定有别样的意义。

欧容导演在这部电影中致敬和重现了很多老电影的经典场面,比较明显的两处是,在舞池里跳舞时戴维给阿列克西戴上耳机,两个人徜徉在与周遭完全不同的另一首曲子里,这里致敬了苏菲·玛索主演的《初吻》;在后半段,阿列克西穿着外国交换女生的蓝裙子骑着自行车逃离停尸房,则是复刻了导演自己早年的一部短片《夏日吊带裙》。

从这些片段细节中很明显可以看出欧容对这部电影倾注了强烈的个人情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私人向非常强烈的影视作品,我们观众恐怕不能完全理解导演的全部情感和意图吧。

再说说主演。

相对来说,我更熟悉饰演戴维的是法国年轻演员本杰明•瓦赞(Benjamin Voisin),他曾出演过一部法国电视剧《骄傲》,主演了第一集男主角的青年时代,故事同样也发生在80年代,是一个主动出柜离开不接受他的原生家庭的少年。

在80年代,法国的性少数群体开始争取婚姻平权,《骄傲》以男主角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了1980-2004年间法国最终一步步立法承认同性婚姻的历程。

在奥斯卡•王尔德的传记电影《快乐王子》中,瓦赞出演了王尔德晚年的小伴当,每次事后,他跟弟弟静静听王尔德讲童话,弟弟睡着了,他就默默听。

瓦赞还在与德纳芙等法国老戏骨一起拍摄的喜剧《人善被人欺》(《芭芭拉的咖啡馆》)中饰演了一个汽车修理工。

在科幻题材《怦然心痛》中,他饰演了一个有魔形女超能力的外星人;《男儿当自强》里出演了活在主角想象中已故的哥哥。

在这些不同题材和类型的电影中,瓦赞兢兢业业,演技也一直在线。

在《85年盛夏》中,他演出了戴维这个角色的魅力和不羁。

总之,《85年盛夏》是一部关于死亡、友情与爱情,以及承诺的电影,是弗朗索瓦•欧容导演的私人向的尝试,尽管存在非常多问题,但是仍然值得一看,色调和很多致敬他自己的镜头,引人会心一笑。

钱伯斯的小说其实可以类比《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同样发生在一个夏日,同样展现了一个年轻男孩的内心呼声。

 10 ) 坟头蹦迪爱上你

我一直觉得欧容这个不要脸的老色鬼在深知别的不要脸的老色鬼观众心理的同时,还有一种特别健康明媚的恶趣味,他的恶趣味不是没品或者耸人听闻的那种,更不像很多欧洲尤其是法国导演的那路阴冷残忍心理变态不可理喻的恶趣味,而是欢乐而积极的。

比方他拍≪八美图≫,那张似乎说是把年轻时抢过男人的现在已经是王母级别的女演员们放在一起拍对手戏,因为知道群众尤其是兔子们最喜欢看女明星撕逼,而且那戏里从老到小八个女人全是碧池。

再比方前两年看得的他一张讲一个女精神病的戏,好像叫≪双面情人≫?

看着像是正经阴郁的悬疑戏份,然后女的那个戴上strap-on把男的那个按在墙上从后面肏了。

据说这个场面在银幕上徐徐出现时,嘎纳的那些人在戏院里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吹口哨鼓掌。

这张≪85盛夏≫里也有类似这种欧容这厮使坏的地方:两个甜美靓丽小清新一上来就露了零的那一个的海上升明月般的屁股,知道你们这些老色鬼在地上抓耳挠腮地等着看另一个的屁股。

没了。

自始至终挡着没给看。

千呼万唤地等到这俩进卧房要上床了,摄影机跟到房门口然后那门关了。

那门上倒是有个大锁匙孔,等镜头试图接近那个孔窥探时,小零的画外音冉冉升起:我知道你们都好奇那晚这门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告诉你,那晚发生了我迄今最美好的美妙之事!

没了。

然后就是第二天早上了。

上一次看得这种又下流又美好没怎么脱还看得人脸红心跳的香艳故事,还是去年多伦多电影节上看杨凡的≪继圆台七号≫。

而且那张还是卡通片。

这张法版盛夏光年其实剧不剧透都无所谓,因为说到情节它是个特别简单的二百五的青春爱情片:男孩爱上了男孩了。

男孩们爱了。

男孩不爱男孩了。

男孩死球了。

被甩掉的男孩去死球的男孩坟头蹦迪了。

I shit you not. 真的是去死球的那个坟头蹦迪。

看着那美丽小清新头戴随身听,忘情投入而笨拙地伸胳膊踢腿在夏日情人的坟头上傻不楞登地翩翩起舞,我心里明明是同情和遗憾,但是脸上就是禁不住抽风似的一阵阵狂笑。

毕竟这么蠢的事情哪个年青的时候没干过?

谢天谢地这故事不是其他那些阴郁而正经的fa4国导演来拍,不然非但没有坟头蹦迪,而且估计做不到三分之一一个就一怒而下把另一个宰了,然后大卸八块埋在花盆里。

要那样才真是恶俗的故事。

不过话说回来,你这样拍以后还叫我他妈怎么去听Rod Stewart的歌嘛?!

今后好多年内,保证每次“I am sailing... I am flying...”的苍凉歌声响起,我非但不会永远感动永远热泪盈眶,还会爆发出一阵粗野的狂笑,因为面前浮现的场景是一个翘屁股的二百五的美丽小兔子在疯狂地坟头蹦迪。

字幕上来时我跟罗小姐说,我喜欢这张远胜于前两年那张万人迷的≪CMBYN/老娘跟你姓≫。

说实话那一张拍得比欧荣这个精致许多,但一上来就已经把我的阶级成份划分在受众之外了,让我觉得有些不配去艳慕他们精致而高级的爱情。

那里面的那孩子跟≪盛夏≫里这个其实差不多大,都是邻家有男初长成情窦初开的时候,但≪跟你姓≫里面那个住在美仑美奂的义大利避暑大庄园里,家里有佣人保姆,父母是开明得难以置信的高知,平日里环绕四周的是钢琴、古典音乐乐谱、哲学思辨和地中海的希腊时期的古董。

试问妳们八零后往前的哪个长大过程中经历过这些的啦!

还不是一个个的穿着开裆裤啃着窝头跟人家抢玻璃弹子长大的,还不是高中大学时见到你心仪的那个男孩跟个女生晚自习溜出去操场上了心里恨不得给人家饭盒里撒耗子药?

谁哄谁呀这是。

所以我和这盛夏里打暑期工的小男孩有共情。

因为他让我想起当年自己多么的傻得可笑。

瞧没骗你们吧?

这戏改编自兰登书屋的小说,人家原作真的就叫≪坟头蹦迪≫谢谢恶趣味老色鬼欧容。

TIFF 2020。

9月15日远程剧院第5场。

《85年盛夏》短评

欧容这次没拍出什么新东西,无论是写作口吻,还是悬疑倒叙,甚至是那段变装秀,都能看到他自己的影子,他的情感处理始终无法像侯麦那样轻盈,好在这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故事,所有看似狗血的经历都能被青春合理化,前脚在旧爱坟头蹦迪,后脚去海边撩新汉,不得不佩服年轻人恋情的更迭速度。

7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Felix好美啊 眼里全是戏。看了三天还没看完要不是Felix的颜这烂片我早就关了,这无聊又庸俗(剧情、节奏、画外音的形式还有画外音和对白玩说教,抱尸体挖坟女装?小孩挺敢编啊)的青春伤痛文学,是初中新概念作文市一等奖,同时也可以归结为13 Reasons Why一类的,外国小孩作业少,升学压力小。这不就是渣男PUA 还利用过山车效应 渣男他妈还帮儿子猎色 真是一坏坏一窝!渣男甩了你,渣男死了,你还为渣男流眼泪。真TM不值得!特别想冲进屏幕说:孩子 未来还很长 这都不算什么。欧容就这水平?原作就这水平?为什么滤镜调这么红 白皙的美少年不好吗 梅尔维尔的地中海造型真是太毁帅哥了,初次登场还以为是个炼铜变态。预告骗,正片根本没有Felix听In Between Days的镜头!糟蹋这首明媚的歌了!

8分钟前
  • 我也不在乎
  • 很差

😅亏我前半部分还认真看 这都什么鬼

9分钟前
  • raiNysoul
  • 较差

像是《登堂入室》和《夏日吊带裙》合体后的续集,最大惊喜就是坟头蹦迪,这也真是只有青春的时候会做的中二事情。看完此片,好像只记得男主的颜了。在欧容整个作品系列当中,这部太轻了。三星

11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还行

再三确认了本片导演是否为欧容之后,我笑得更欢乐了(夏日吊带裙+哥哥+心底的逆流

16分钟前
  • 鬈大毛毛
  • 较差

欧容还是那个欧容,打字机、写作、旁白,气氛建立一流,不过小鸡崽子的恋爱太无趣,坟头蹦迪的情节安排还是强烈刺激到我了,草哈哈哈哈。

20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法国版Call Me By You Name 连影调都很像 明亮过曝小清新 复古胶片颗粒感仿85年 感觉叙事技巧上滴水不漏 但剧情走向特别直白 内核故事线来看其实就是个简单的青春狗血剧 但胜在导演是欧容 每一场角色的状态都找得很对 同时这种青春同性片 一定要有很多身体的展示 但又不能肉搏 要含羞待放

25分钟前
  • eHoss
  • 推荐

我的爱人是real two-timer系列, 哈哈真喜欢这种精致,没道德约束感,又略微变态的剽悍欧洲电影大佬,青春在他们手里,连坟头蹦迪都那么香喷喷的,以及,胶片拍摄大法好!

29分钟前
  • 大熊星座
  • 推荐

青春年少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容易陷进爱情,很容易相信爱情,相信那个他。

3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返璞归真的欧容。如果是他的忠实影迷,自然看出他的各种自我致敬的场景(夏日沙滩、悬疑气氛、三人行、文学化),也自然能理解他的一片初心。只不过这个青春恋人的题材有点轻飘飘,除了对死亡浅尝则止的探讨之外,没给人留下太深刻的记忆,像是关于80年代的私人青春回忆录。

34分钟前
  • 罗宾汉
  • 还行

2.5星,和CMBYN半斤八两。“欧容的那一套体系很大部分来自法斯宾德,也翻拍过法斯宾德的作品(爱比死更冷,柏蒂娜的苦泪)包括欧容作品里很常见的lgbt sm元素都一定程度上继承自法斯宾德,但最重要的是欧容脱离了法斯宾德时代政治语境,像《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罗拉》等等和二战后德国时候紧密关联的电影到了欧容的电影里只剩下了狗血抓马的剧情”

37分钟前
  • emola
  • 较差

#TIFF2020 青春的欢笑与陪伴的温暖抵去了电影中的生涩和伤感。6周,1008小时,60480分钟,3628800秒,这是属于Alex的那个夏天的故事。两个正值青春的少年有着充满活力的激情,他们嬉戏,他们相吻,他们给彼此留下了一个难以理解却又饱含深意的约定。在坟上起舞,是他在最后感受David的存在,也是他在与这段痛苦的过去作结。

38分钟前
  • AlanX
  • 推荐

前80分钟都没必要拍

39分钟前
  • 莫奈
  • 还行

如果欧容认为他有资格拍一部法版的CMBYN,他是对的。这种用不撕心裂肺的方法营造出的撕心裂肺很迷人。没有像其他法系和向往法系的导演滥用手持,也没用刻意的不必要的裸露和性爱,若出现即恰到好处,这样一种克制透出淡淡的忧伤。该死的covid 和给低分的人,害我错过了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机会。

40分钟前
  • Q影誌
  • 力荐

受不了上帝视角。确实充斥着那个年纪的自恋和神经质,前半部分是预设里的享受,后半部分稍微有点受不住。元素本身没有问题,坟头蹦迪的梗给我的感觉确实宛如中学看“我的秘密,只说给左耳听”这种只有年纪小才执着不已的梗。但还是被美人说“你想要的是我”同时落下一滴泪打动了。没心肠的美人好呀,风象最后就随风去。最后和女孩的吻,和当时救的醉酒男出海,更像是在和David有关的人身上的找寻。少年迷狂的气质有,但硬要双线叙事和不过是坟头蹦迪的青少年犯罪搞这么大阵仗真的有点硬!

41分钟前
  • 还行

39th 也未必太狗血了,好几个情节真实笑出声。法文中心庆祝517反恐同日特别放映🎥电影院真的能放大电影的魅力,在电脑上看只觉得中二莫名其妙,但是电影院放大了人物情绪让人感同身受并且试图理解。

42分钟前
  • 93个Aguilera
  • 还行

两个金发男孩在盛夏恋爱真的是美死人了,每一秒都让人着迷,以至于后面的狗血甚至疯癫都有了支撑,所谓又莫名其妙又感人至深的矛盾爱情。

44分钟前
  • 还行

"I am sailing,I am sailing home again 'cross the sea.I am sailing stormy waters,to be near you,to be free.I am flying,I am flying like a bird 'cross the sky.I am flying passing high clouds,to be near you,to be free.Can you hear me,can you hear me,thru' the dark night far away?I am dying,forever crying,to be with you,who can say?Can you hear me,can you hear me,thru' the dark night far away?I am dying,forever crying,to be with you,who can say?We are sailing,we are sailing home again 'cross the sea.We are sailing stormy waters,to be near you,to be free.Oh Lord, to be near you, to be free.Oh Lord, to be near you, to be free."

48分钟前
  • GIVIND
  • 推荐

很轻松的恋爱小品,看完才知道居然是改编《在我坟上起舞》…

52分钟前
  • 阿廖沙
  • 推荐

想与他一同赴死,在超速中、在涨潮里,就现在,或下一秒。“你的梦想是死亡。” 如果你有过那样的恋人。

56分钟前
  • 小夜岛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