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失忆”为引,将爱情拆解成一场微积分般的累积与消逝。
女主角真织因车祸患上顺行性遗忘症,每日醒来记忆归零,而透的闯入,让这场爱情成为一场反复的练习——她每天重新认识他,通过日记与肢体记忆笨拙地拼凑爱的形状。
影片的设定颇具新意,将爱情抽象为一种“程序性记忆”,如同骑自行车般无需思考却能自然延续。
真织的素描本、透的温柔守候,甚至是闺蜜小泉的隐忍成全,都在试图对抗记忆的熵增。
然而,这种对抗终究是徒劳的——透的猝然离世让爱情成为一场单方面的量子纠缠:真织的未来里,他不再存在,却以另一种形式“幽灵般”地影响她的每一个选择。
可惜的是,电影在主题挖掘上略显浅薄。
失忆与死亡的叠加固然催泪,却未能深入探讨记忆与身份的关系。
真织的“金鱼式”生活更像是一种叙事噱头,而非对存在主义的叩问。
相比之下,小泉的角色反而更具层次——她既是真织记忆的守护者,也是被爱情“删除”的牺牲品,她的痛苦远比主角的浪漫更真实。
三木孝浩的镜头语言依旧柔美,道枝骏佑与福本莉子的表演也足够青春,但纯爱片的套路终究限制了表达。
当透说出“我们一起骗明天的你吧”,爱情成了甜蜜的谎言;而当真织最终忘记他时,这场微积分的结果,不过是“爱过”的残影。
或许,这就是纯爱的本质——不必深刻,只需瞬间足够闪耀。
只是看片名和宣传海报的话,会误以为是成年人的恋爱故事,听说是bad ending来着才决定去看的,以为是一个类似《花束般的恋爱》的故事,结果朝着《情书》发展去了,以为故事会咬定方向一本道结果急刹在了《 Jose与虎与鱼们》。
当然,青春恋爱故事该有的元素一样不少:小众文学、绘画(素描/油画)、小概率但烈性极高的疾病、破碎的家庭、自炊系男子、烟火大会。
也许是要素太齐全了,观影感受极为放松,根本没有紧张感,男女主的恋情一帆风顺,甚至常有的女闺蜜角色也一反常态没有当拦路虎反而充当了两人的僚机,不过这种感觉也可能是导演组为了最后的泪点刻意为之,不过在我看来可惜的是由于细节不够多,情绪铺垫不够多,准备的几处冲突情节都草草收尾了,没能打通泪点。
是部合格的商业电影,但也许可以更精进一点?
以下是我的想法:全片只真正塑造3个角色,也就是男主角神谷透、女主角日野真织、闺蜜绵矢泉,其余的角色都是背景板,只有配合塑造以上前2个角色的职能。
但很可惜,即使是男女主角也单薄的可怜,举止投足都散发着干瘪刻板的印象,因为支撑他们角色塑造的配角都只是白纸一张,难堪大用。
欺负人的坏学生只在开头露了一面,神谷透救助的朋友小胖全片也只有寥寥几个镜头,缺了这俩的注脚,这使得乐于助人这个角色属性对于神谷透的塑造来说是很空洞的,包括在面临母亲去世,父亲一蹶不振,姐姐离开,需要自己独自撑起一个家时,神谷透有照顾家人的经历,但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他会去帮助日野真织,当然这都可以用青少年头脑发热一股气做了来解释,当然这就是青春,但这个角色是立不住的,很飘,正如剧情中绵矢泉反问他的那一句“我原以为你是很冷漠的人”。
我也很奇怪,他看上去就是很冷漠的一个人。
比起男主角神谷透,女主角日野真织的问题要大得多。
要做比方的话,她就是空中楼阁,机械降神。
非常的矛盾,设定上是《初恋50次》,但又偏偏加入《别相信任何人》的悬疑元素,母亲告诫日野不要将自己失忆的事告诉其他人,但很快就告诉了相识不久的神谷,这种莫名其妙的天真又和前期铺垫有冲突,当然啦,可能是导演组想表现女主角身上那股未成年人特有的对世界放心的善意与对男主角的信任,当然啦,这怎么不行呢?
想圆都怎么可以圆过去的,但这就使得女主角比男主角还要空洞,两人之后在烟火大会上的真情告白和初吻就没那么令人感动了,当然画面是很绚烂啦,MV式的绚烂。
但是,如果,我们调转一下思路,转换一下视角,如果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其实是闺蜜绵矢泉呢?
正如《情书》中男主角的代餐原型同名白月光藤井树,在中学期间根本没有察觉到这份感情,等知晓时斯人已逝,对于这份感情基本上都是通过追忆和转述复原的。
同样的,在本片中,女主角日夜真织的记忆是睡醒清零的,男主角神谷透已经去世了,死无对证了,知道他们恋情最全的只有绵矢泉,而且逐字核验日野日记修改版本的也是她,且电影中也有她彷徨犹豫不决的情节。
如果她作为主角,那么男女主角色空洞就都能解释了:因为这是闺蜜绵矢泉的转述视角,作为一个从头到尾注视着好朋友幸福的人。
正如在葬礼现场她告诉日野的“在我们眼中你们彼此都非常适合”,正如被偷摄的男女主角校园告白整蛊视频,他们的恋情从一开始就在被注视,美好、甜美、幸福,这每一个完美无缺的片段都被绵矢泉看在眼里,在她的心中,家庭早已因父母离婚失去了必然的神圣性,好友的幸福使她发现原来也有感情能一直稳定地延续下去。
一般来说,爱情电影很少会刻画主角成长,成长必然是伴随着阵痛,有成长描写的爱情故事基本最后都是分手结局,两人分别后各自走上了更好的道路上。
绵矢泉可以是那个成长角色,事实上她基本上也就剩个背景板了,家庭不美满但生活富足的设定也就开头解释了个住所问题,不用就太浪费了。
事实上,在本片中“家庭”几乎没有描写,绵矢家无,日野家父母关系和睦,但没有有效的相关描写,神谷家描写停留于表面。
我们常说,我们对婚姻的想象来源于我们对原生家庭的感受,感受不到爱的孩子长大后是不会想去组建家庭的。
这方面欠缺基础支撑使得角色性格仿佛是天上掉下来无中生有似的。
神谷透的热心、乐于助人、爱照顾人等角色特性都可以从他的家庭故事入手,因妻子去世而一蹶不振的小说家父亲,需要儿子照顾日常起居,儿子虽察觉了父亲逃避现实的真相也不忍拆穿,默默包容等等,安达充老师这方面老会了。
日野家这边,在水族馆的对话里日野主要透露的并不是对组建家庭的抵触,而是自己能否做到的担忧。
那么,对于她的家庭描写就要着重于家庭的温情,父母对失忆女儿的包容,夫妻间共度难关的互相勉励,家人的关怀。
这些描写愈多愈促使她想做一个“正常人”,她想去拥有“正常人”的经历:上学、恋爱、工作、结婚等等,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她会答应神谷的假告白。
那么最后又回到绵矢泉身上。
她的家庭可以丝毫不描写,因为她代表的就是我们观众的视角,神谷和日野就可以就视作她的家庭学习对象。
那么,现在所有的元素都到齐了,主角绵矢泉见证了闺蜜日野真织的整个美好恋情,为了闺蜜的精神稳定,也为了实现好友神谷透的遗愿,她主导改写了闺蜜的日记但不料闺蜜的爱情以另一种方式长存了,在结局转述真相的同时她也对恋爱、家庭有了自己的进阶理解:亲密关系不仅需要双方的付出,更需要一个时刻发掘生活中爱的视角,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于是少女终于获得了精神的成长,真正走上了大人的阶梯。
本来是因为杋圭在和秀彬越南行的飞机上看这部电影看哭了 才慕名而来的 电影里好多场景 滨海公园 摩天轮 海洋馆 他们都在这些地方留下了影像 也能在电影男女主里找到他们相处模式的影子 最开始我完全以同人换头的视角看待这部电影 完全代入cp去嗑 后来又渐渐觉得不对 感觉男女主的相遇太过刻意 塑造男女主特点过于刻版化也谈不上相知 相爱也是有些莫名其妙 整部电影服务于女主失忆症的设定还有男主死亡狠狠狗血了一把 之后我就一直觉得 男女主的角色立体度完全比不上配角最喜欢的角色是女二小泉 一出场完全就是被吸引住了 有些水肿但可爱的面部 凌乱但恰到好处的刘海 开朗阳光洒脱的性格 单纯专一 感情真挚 忠诚仗义 如果是别的作品她也许会成为女主的陪衬沦为男女主感情的工具人(虽然这里工具性也很明显),甚至会像左耳或者七月与安生那样因为一个男生而姐妹互撕,看到她和男主喜欢同一个小众作者这种情节的时候心里真是捏了把汗,生怕落了俗套,还好女二没有让我失望。
她虽然对男主有那么一点点的喜欢,但她对女主和男主的仗义没有少半分,也从来没有跟男主暧昧过,是善良又有智慧的人,到最后真的很心疼她,默默承受了一切却没有衍生任何邪恶的想法,打心眼的大好人。
或许是因为我和她长相有些相似,或许是偶尔洒脱喜欢轻松氛围仗义的性格和她有些相似,又或许我羡慕 憧憬着她的善良,都让我无比喜欢这个角色。
又或者是因为,我们都无法成为青春剧的女主,我们都有些不漂亮,都没那么特别,都喜欢花时间花精力去成就别人,所以偶尔会忘记自己的珍贵,好像不配拥有什么。
但是我知道,因为有小泉,这个故事才算是一个好故事,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更好。
不抱期望的糖水片但是看完意外的觉得能聊。
每一日都会丧失记忆,但是我仍然会同样的爱上你,并因为记忆不可避免地失去而悲伤。
所以爱在此处并不是一种记忆的叠加,是一种非经验的累积。
或许更一种肌肉记忆,一种身体紧绷的弱化。
在爱中,精神会先较于还是后较于身体卸下防备?
因为记忆的断续性,女主只有身体的路径可以走,这种超越理性、超越逻辑推演的感情一次次萌发,将身体的本能最大化,是不是才更接近于纯然的爱。
同时男主、朋友、家人们在男主离世后将男主的存在抹去,为了避免女主日日的悲伤。
这是否说明,任何记忆与情感都在运转中会被自然弱化,只有文字的记载仍然显明,即便文字与照片、视频一样,都永远不能还原当下立体的一瞬,但是确实是鲜亮而不会褪色的定格。
和朋友聊过这种因为爱的关照而产生的剥夺存不存在一种伦理上的问题,出于善意目的就能去篡改一方的记忆吗。
即便这种善意是以一方的自愿牺牲为前提,显得伟大,但是对另一人知情权的剥夺还是让我不安。
痛苦的震动与温和的当下中,我宁愿选择真实的痛苦。
但这又是我以当下视角去揣度生存状态艰难的女主的思量。
还是需要和朋友再聊一下。
日式恋爱电影真有种干干净净的感觉a,大家的表达都很合“礼”,能感受到这些人不会做什么出格事情,不会做让人突然一下尴尬的事情。
人物都很克制,跟随主流审美,表达情绪动作对话幅度都小小的。
说话轻轻柔柔的,人均敏感关注他人情绪。
电影画面干净,场景干净,色调唯美舒服。
许多大光圈镜头拍摄的画面,突出两个主人公约会时候的美好,虚化环境背景。
女主在草坪上醒来后逆光镜头拍的很美,女主在自己房间里画出彩色的爱人拍的很美。
全片最戳我的一点是我觉得男女主是如何相爱的。
和《想吃掉你的胰脏》这个动漫电影一样,开头就告诉你了整个故事是悲剧。
女主有失忆症,男主人公已经消失了,让你直观的能猜到故事发生了什么。
时间切换到曾经,校园场景显现。
他们的爱恋戳我的原因在于,想通了男主是如何喜欢上女主的。
我觉得是在知道女主有失忆症后,喜欢上女主的。
男主对自己心脏有点问题心里应该暗暗有点数,因为心脏病而直接消失前篇有一点点暗示,一是母亲,二是和姐姐对话的时候姐姐说“你又瘦了”。
同时原生家庭里母性角色的缺失,让男主承担了家务,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和情绪同时照顾父亲。
所以男主应该对亲密关系其实是恐惧的。
直到知道女主有失忆症,我想对男主来说是一种“放松”。
好的,她也是个有点缺陷的女孩,我也是个有缺陷的人。
我就不用担心成为负担,我只需要对她好就行了。
所以男主说想让女主的明天值得期待,让她过得开心。
救赎她的同时也在救赎自己。
这份小心翼翼的疼惜与照顾,是他克制了很多次才放纵自己爱别人的结果吧。
因为他可能明白,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都会让另一个人受伤。
但女主不会,因为女主有失忆症,可以“抹去记忆”。
那么每天让她开心就成为了他的动力,女主刚好满足了男主的需求。
真是,有趣。
很搭的两个人啊。
看得过程中也在思考一个问题。
“既然睡醒了后没有记忆,那女主的喜欢应该比男主要少吧。
”毕竟每天复盘之前的相处,“重启”爱上神谷透,肯定比神谷透一直爱她,要爱的单薄。
影片在一次对话中给了我们答案——记忆是会存在在身体某处的。
之前会画画,身体就会有画画的记忆,这是不会消失的存在。
对神谷透的喜欢也是,存在在身体某处,不会改变的。
最后女主没有记忆,没有日记,却根据直觉画出来了彩色的神谷透。
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奇迹。
全片最温柔的人其实是女主的小姐妹——泉。
非常坚强的女孩啊!
能够支撑起失忆症女主日常的叨扰,去帮助她,成为她的紧急联系人,发生事情后会下意识找的人。
长久持续的宽慰她不用在乎失忆症的事情,是多么高能量的人才能做到这样。
女主在水族馆“我这种人以后不会组建家庭吧,毕竟睡醒第二天甚至会忘记自己的孩子。
”泉“没事啊,我也不想组建家庭,我可以和你一起这么过一辈子!
”男主来女主家,提到企鹅挂件,但女主不记得这件事了,女主就暂时离开平复情绪,男主也发现自己惹女主不开心了想先走。
泉一把制止“你想逃走吗?
”还有最后的日记,帮两个人完成各自的愿望。
明明,泉自己的生活过得也不是很好,家长面临离婚,喜欢却不能表达(虽然我最讨厌这段了靠,为什么,为什么老要搞这种三角戏码。
我眉头紧皱,世界上没有别的人了吗?
无语)。
泉在照顾所有人,确没人照顾她。
很难想象她是如何消化自己的情绪的。
女主人公确实是很幸运的存在了,如此细致照顾她的爸爸妈妈,每天认真的和她说“你很勇敢,你救下了一个孩子。
没关系的哦。
”这份支持太重要了。
影片探讨了人与记忆的事情。
男主姐姐西川作家和女主的对话说,总有一天关于透的记忆也将淡去,只会在某些时刻存在,大家都是这样生活下来的吧。
带着无论悲伤无论愉快的记忆,过一天天。
我们又总会拍照,写日记,记录,作为自己活着的证明。
结尾给人坚定温暖的力量感。
按照以往惯例这种好哭的片如果上映的时候没去电影院看的话,我都会选择在心情低落的时候关掉所有灯在家里沉浸式观影。
前段时间日亚上面出了源,就一直想着哪天心情不好要看看。
不过我倒不是因为喜欢道枝,而是因为喜欢福本妹子。
很老套的剧情,有点五十一次初吻的感觉。
后来的反转也有种为了煽情而煽情的感觉,不难联想到好几部同类纯爱电影。
但是依旧会被感动。
在日野的写的那个不要忘记神谷君的便签出来的第一个镜头就被骗走了眼泪。
甚至年纪越大,就越容易被这种纯爱故事感动,越来越只会为了故事里的爱情而感觉到美好。
我知道这不存在,但是就会像面对一个玻璃球,更加小心地想要拿好它。
道枝和福本妹子都是那种美好的和透明玻璃球一样的孩子,生怕一不小心他们就碎了。
说好不会爱上的开始,谁都料到一定会相爱的结局。
不用考虑太多世俗,没有太多生活的鸡零狗碎,他们就像一个童话故事一样美好。
他们甚至没有争吵。
虽然正是因为有着父母,透君和闺蜜(真的特别喜欢闺蜜,她承受了太多。
)这么美好的人小心翼翼的保护着日野,才让她能够过得那么快乐,可是每天在绝望中醒来,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啊。
就算是这样,日野也还是每天笑盈盈的面对着生活。
真的是像天使一样的孩子。
所以才会有天使在她身边吧。
这么想想,真的是个很童话的故事了。
整个电影里的恶意甚至只有人物设定,所有人都是善良且美好的。
我感觉多说什么和现实相比的话都是负能量,所以这里就不说了。
这部电影给我看到的美好,我想小心的收好。
珍惜身边的人,如果没有人那么爱你,那就更多爱自己一点。
如果和我一样碎了一地,那就看看美好的东西,然后把自己捡起来拼好吧。
也许很难像日野那样坚强,但是明天也同样会是更好的一天。
吸引力法则。
讲不定我的道枝小天使也会在拐角突然出现呢。
不过不出现也没关系。
如果没有泉这个角色,这部电影在我心里大概率是一部普普通通的纯爱电影,失忆、心脏病、少年爱恋,好看的道枝弟弟,看起来瘦得像要被风吹走的莉子,是那种精致、美好但不会在我心里留下什么痕迹的电影。
但是妙就妙在,这部电影给泉一个恰到好处的位置,既没有三角恋的狗血和浮夸,但又有足够的感同身受的微小的波澜。
女主恢复记忆后把自己最好的朋友泉约在咖啡店,问这个常常出现在速写本里的男生是谁,泉目光有一些躲闪和迟疑,停顿了一瞬后回答,是一个你经常在图书馆碰到的男生。
故事就在这份迟疑和谎言中真正展开。
在泉和透不多的几次交集中,有像个大姐大一样想要保护朋友的宣言,有发现居然有一个人也知道自己喜欢的小众作家时的欣喜,而更多的呢,则是发觉真织告诉了透失忆的事的失落,兴冲冲地在签售会拉着透说你可以留下来却被拒绝时的失落,是慢慢地成为了画面中的旁观者被抛下的人的时候的失落,是在放学天桥路上真织离开后先看向透的方向,确认了透坚定无比的心意时的失落,又在第二次天桥路上借由那句朋友玩笑似的话说出“我也喜欢上你了”,下定决心放下了自己的感情,但却接受了最残忍的嘱托,她只是一个善良又纯碎的高中女生,却要背负起这么多责任,充满痛苦地执行意愿,心怀愧疚地藏起秘密,如果说什么是她真正拥有的,那就是唯一仅存的记忆,一种奖励也是一种惩罚。
这可能才是童话爱情之外的现实,永远都不会成为主角,只会成为一个他者,无法坦率地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无法分享到专属的美好,无法融入画面的色彩。
古川琴音在我入坑的偶然与想象里也是这样一个局外者,哭哭,能不能不要这么残忍。
“失忆症少女&绝症少年”的人设,换了美少女福本莉子和美少年道枝骏佑来演绎,是否是旧瓶装新酒?
日式纯爱狗血故事在当代紧张又复杂的恋爱关系中,愈发显得烂俗无趣,但或许,我这个社畜只是想来影院看一部电影,好好哭一哭。
上一次看三木孝浩还是《恋途未卜》,这次《今夜》他又拍摄起了福本莉子,依旧是无疾而终的恋爱,搭档《胰脏/念念手纪》的月川翔,失忆+患病叠双重buff,怎么不令人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涙)————导演拍古川琴音饰演的鬼马少女泉养了两只猫,让人立马想起《向阳处的她》里猫猫化身的上野树里和葵若菜,道枝骏佑饰演的神谷透最初也沉默如松本润和北村匠海。
电影摄影美术审美非常好,画面调度和演员们的穿搭在视觉上都极尽唯美,让人忍不住想疯狂截屏。
————令我惊喜的是,片中的三名主要女性角色都塑造得很好——乐观坚强的女主角日野,复刻胰脏少女滨边美波,即使患病绝望每天依旧努力面带笑容,自带悲情bgm,福本哭是仙女落泪;闺蜜泉说着“我以后大概是不会结婚了”。
古川琴音演技太自然了,当她看到“不要忘记神谷透“这句话时,看起来大大咧咧、洒脱的她第一次嚎啕大哭,一直觉得自己是爱情故事“局外人”的她,最终却意外承受了主角都难以接受的事实。
泉这个角色其实是故事双视角的主要叙述者,古川的演技承担起了主角间的互动连接,这个角色形象不扁平,而且增添了故事的鲜活有趣;透的姐姐西川,没有放弃写作的才华,逃离了原生家庭后,通过写作获得了成功,成长为一个美丽坚强的女人。
无论是日野、泉还是西川,女性形象各人各色,都十分立体。
————当然这部电影也逃不开烂俗爱情片的通病:剧情内容臃肿(时长太长,虽然视角切换但是故事内容反复叙述);一人患病不够,还加一个,结局必定一死一伤……又又又一部霓虹亡夫回忆录。
感觉这类失忆文学基本就不可能超过《初恋50次》了。
这故事从一开始就是在玩火啊。
假设每天写一页,那过了一年就是一本厚厚的小说的分量呢。
每天早上看本小说再开始生活?
就这还只是和其中一个人的关系一年的份量,其他人就都没法管了。
再者,两人感情的积累对观众而言合理,但对主角不合理呀。
说实话主角两人也没什么好看的,反而是古川琴音和松本穗香的颜值和表演都更加出色。
尤其是古川琴音,感觉他们为了不让她太突出,在让她打扮普通化上下了一番苦工啊。
总结来说就是一个人有病大家看腻了,可能没啥感觉。
这来个两个都有病,诶,来点新鲜的。
一人包场,且电影院只排了一场。
日本影片在国内就如此冷门吗?
之前在国内上映的日本8分影片基本都看了,与《花束般的恋爱》需要对比一下。
两者相同之处是历时都不长,有过绚烂的过程,结果未能长相厮守;但不同的是《花束》已经不爱,而《今夜》是依然相爱且未来充满希望。
男主的离去,虽有母亲病逝的铺垫,但还是太突然了。
当BGM发生转变、男主的朋友支支吾吾、男主的饰物挂在闺蜜的包上时,我知道悲剧来临了...整部影片中,除了欺负男主朋友的那群人,没有一个人是恶的。
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微型世界里,只有上帝之手可以使坏。
同样男女一方生命戛然而止的电影有《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男主是在女主意外死后,了解到女主是有多么喜欢自己。
两者有些相似的故事结构,但《今夜》裹的层次更多,在男主死后通过日记与绘画转折了几次。
介于两人之间的闺蜜也相当重要,她能决定女主的记忆中是否有男主。
说起日记,它在含蓄的日本文化中显得格外重要。
以日记为关键物品的作品,还有《未来日记》、《Cross+Channel》等。
今年上映的港片《年少日记》也有用到。
两个人的相遇,并不是一见钟情,而是巧合+日久生情。
虽然女主健忘,但每天的日记在变厚,她的身体记忆在加深。
两个人都很好,如童话般善良。
两个人也都是苦命的,女主天天失忆,男主家单亲、父亲madao、姐姐离家。
即便如此,正常发展下去的话两个人也是可以持久的,只是女主就业会有困难(连学习都成问题)。
然而男主忽然就没了,这不是比惨,而是恋爱的一方直接物理消失。
感觉女主好可怜,不过闺蜜提供了保底方案,在能正常记忆后她会幸福的。
影片还有一些地方很触动我。
被隐瞒真相的女主画了一堆画,但都是男主的模样。
大家用过AI绘画没,若用AI来比喻女主的话,就是她的绘画素材库里只有男主一人,所以输入任何关键字生成的结果都只会是男主...男主为了女主着想,装作不知道她失忆。
而女主知道了男主的这个想法,反过来装作不知道他知道。
于是想起我多年前写的文章《N重思维》,他俩都太温柔了。
在空荡荡的电影院里,我不知不觉地流泪了。
故事很离奇,但依然感动到了我。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