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FF25-4-大光明。
4.5分。
看此片最大的感受就是,这种话题尖锐、但表达内容极为复杂、有着高水平扎实专业细节做基础的片子,一定要看大银幕,否则,真的就是在看简单“标签”“立场”了。
早先在IPAD上看,过了10分钟就觉得太标签,关了。
今日大光明看,才发现超赞!
太多值得回味的细节!
可说是一部内涵丰富、具有相当高水准的寓言(不是宣言):关于公众以为的高阶象牙塔(比如古典音乐圈顶层、当代艺术圈顶层、高校名校名专业顶层)里权利政治运作、性关系与权利、自我异化的寓言。
塔尔在各种场合,通过暗示+明示+利诱+威胁+话术+私人与公共场合的巧妙利用,让看似民主的征询意见、投票机制,成为(鲜明的)个人引导(类专制)。
权利做基础的,带有强烈专业色彩的性关系,如何被高位者有恃无恐利用,对低位者具有魅惑(迷惑)与高压力,同时又不堪一击(最近火爆的学术妲己,以及所有这几个顶层圈子里各种源远流长的类似故事)。
以专业傍身跻身“leader”,如何渐渐变成了一场“忘记初心”的异化……很多细节需要记一下:老人与新人在标签使用时的异同,政治正确的简陋化会挂一漏万,而复杂解释时则会故意只从利于自己角度做解释(那段朱莉亚音乐学院大师授课一镜到底的对话,以及后面被网络进行剪辑的标签讨伐太精彩);尾声塔尔到泰国在花里胡哨的cosplay迷中指挥少年交响乐团,和前面在各种高级感(极简、工业风、性冷淡)空间氛围里指挥技艺高超艺术家们组成的顶级乐团的鲜明对比,这就是一种被制度化的taste呀;如何对待、利用自己导师,以及已然“游戏之外”的导师各种甘与不甘;马勒的夫人和格罗皮乌斯(翻译组一个字都没犯错,我都猜里面应该有建筑学的人);还有,我一下子学习到古典乐、指挥里好多一手干活,如同旁观大师做设计的过程,一下子“懂”了的感觉。
女主角演的好!
片子整体水准很高!
完全看懂里面各种微妙复杂性,是有一定门槛的。
门槛不是说通过“二刷、三刷”去推测编剧布下的各种“迷局”,而是在已然了解此片是如此勇敢以及尽量简明扼要并有立场地带一些(黑白)两分法地刺破高阶象牙塔的现状迷局的同时,也必须承认,仍有很多模棱两可处。
大方向也许明确,但真的细致下去,再怎么阐述分析,仍然一定会有好多模棱两可处。
这也是面对此类故事,局外人往往觉得自己洞若观火,真的处理起来,不一定是由于黑幕,而往往是由于人性的复杂性,让最后的判决很难清晰做出。
写在前头:本影评初发于奥吧,后来搬运在了微博,经过朋友的鼓励后重新搬运至豆瓣。
现在基本算是写完了于是搬运来微博。
超级超级长,希望点开的每一个人都能耐心看完。
其实塔尔在我眼里一直是部女性主义的电影。
同时,也是当下极为罕见的人物驱动而非任务驱动型电影,其电影美学和表现手法也十分完美。
比起奥系作品,它更“欧洲”,更微妙,也更狡黠。
莉迪亚塔尔这个人物,其实是一个悲剧的景观。
她身上凝聚了最尖锐的几种矛盾:性别,权力,还有阶级。
于我而言,Lydia的存在即是对父权制的控诉:被男权社会毁灭又重新塑造,然后再被男权丢出去当做被牺牲的炮灰,从权力所有者中被扫地出门,所有人还认为她是男权的守护者/践行者所以活该被千夫所指。
她的不幸有很多个方面,但最核心的不幸还是她是个女人。
围绕塔尔的主题,大概分为如下几个部分:power问题、gender与feminism角度的解读、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以及cancel culture&social media 时代的荒谬性,还有人物的分析。
全篇分析建立的基础:这是一个塔尔视角的电影。
我们所不知道的、电影所模糊的一切,是塔尔自己不愿意回忆或者不愿意提及的。
我们看到的一切是塔尔的态度。
在正式的影评开始之前,不如先点明塔尔身份的两面性:Lydia Tár,电影里的天才明星指挥家,公开出柜的蕾丝,行事出格但潇洒,住在极其豪华的大公寓里,家里收藏了众多DG的黑胶(对不起关注点偏了,但DG的黑胶真的贵所以有必要一说),还有个小公寓用来创作;同样是Lydia Tár,和哥哥Antony在纽约Staten Island长大,住在工人家庭的小房子里,父亲是移民米国的匈牙利人,塔尔本人算是二代东欧移民,而在她上学期间父亲便早早离世,使得她早早开始postgraduate的学习进程,也早早开始挣钱。
被评论的朋友提醒了Lydia的出生地之后我又去查了点资料…这地方是纽约州的自治市,没接入纽约州地铁的,简直可以说是一块飞地。
比较原始,人口很少,共和党票仓,被称为自由主义里的保守堡垒。
嗯……怪不得Lydia会走。
没有办法指责她攫取power和她庞大的野心,若非如此,她终了一生都走不到她现在所达到的、一半的高度,收入恐怕更会寥寥无几,以至甚至可能要靠哥哥接济(考虑到古典乐现在窄小的受众...嗯)。
首先来讨论的是权力问题。
毫无疑问,电影里核心的权力人物是Lydia Tár,但是电影所探讨的真的不只是塔尔这个角色是如何被权力所异化而堕落进而坠落的。
这是一部关于权力结构的电影:乐团既德先生又不德先生,塔尔既独断专行又屡遭桎梏,周遭的所有人不动声色从权力中获益,推着塔尔去做某些事情,而又绝对无辜的全身而退。
电影当中有提到,乐团是有民主会议来决断一个人的任命和去留的;包括对应选拔乐手的考核,也是由乐团里几位比较重要的首席和指挥共同完成(Sharon应该是乐团首席,Knut大约是乐团副首席,他们一个负责弦乐一个负责管乐),但是塔尔利用自己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民主(私底下的沟通甚至威胁等等)。
独断专行真的是塔尔所能做到的吗?
或者说,她真的是大帝式的人物,在乐团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当然不是。
她的权力是董事会给予的,她的生活也由董事会负责。
她的职业形象也要对此负责,当然,董事会给予她的尺度非常宽泛罢了。
她的权力abuse是为身边所有人所默许的,当处在漩涡中心的权力人物倒塌,没有人是无辜的。
董事会,还有基金会的捐助者Kaplan(就是被推下指挥台还踢了几脚那哥们儿),所有人都知道Lydia在做什么。
乐团的乐手知道Lydia在做什么。
但董事会需要Lydia的才华,基金会的捐助者需要从Lydia这里得到一些她指挥技巧的传授,所以他们默许这一切发生。
在这里要科普一个概念(这在电影里只是通过一些很细小的细节展现的...)——乐团首席。
乐团首席指的并不是首席指挥;在通常情况下,常任乐团首席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在电影里,担任这个职务的恰恰是Lydia的妻子,Sharon。
Sharon是优秀的小提琴手,不然绝不足以服众。
乐团首席这个职务特殊在哪里?
特殊在,这个职务在乐团里几乎与指挥平起平坐。
每次演出出场时,她都是在整个乐团成员上场之后,才走上舞台;演出前还要负责给乐队调音;每次演出都得以坐在离指挥最近的位置;指挥在上场和退场时,还要跟她握手。
乐团首席也是指挥与乐团间的交流媒介,对于乐团来说,乐团首席的权威和重要性甚至更甚于指挥。
很多情况下乐团首席甚至会替代指挥,尤其是如果指挥表现得不好或者忘记乐谱的时候。
Sharon是这个角色,其实也就意味着作为Lydia的身边人,她也同样默许Lydia滥用权力,并且从她的权力之中获益。
就好像Sharon让Lydia去处理女儿被racist歧视的那场戏,Sharon什么也没说,她只是陈述事实,而塔尔就直接去威胁那个孩子,从源头上解决了问题。
Sharon不知道塔尔是怎么解决的;她也没必要知道。
她只需要让塔尔解决问题就行了,手段与她无关,她是无辜的。
Francesca替塔尔做很多事,以试图获得助理指挥的职位,进而成为塔尔那样的人的机会。
作为塔尔的个人助理,她对塔尔的崇拜和默许同样是权力滥用的帮凶。
电影似乎将大部分尖锐的矛盾都指向塔尔个人身上,但是,在电影的群像呈现里,在塔尔出事之后急匆匆开掉她与她撇清关系的董事会,明明自己和女孩不清不楚却替代塔尔站上指挥台的Kaplan,看似无辜的海王受害者+维护家庭的Sharon,背叛塔尔的Francesca,所有人都默许甚至推动站在权力中心那个人去滥用手中的一切,最后旁观她的毁灭,自己全身而退。
塔尔的微妙就微妙在这里:它凭借细节点明这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知情的,都不无辜,但他们这种高超的隐身术让舆论永远不至于沾染自身。
至于为什么塔尔会那么容易权力滥用,这跟她的职业很有关系。
这也是电影设计在古典乐界发生很棒的一个点:指挥,确实是开始时间那个人。
在观众和乐手都屏息凝神等待指挥挥下指挥棒的那几秒内,站在指挥台上的人的感觉确实无限接近于神。
这种感觉太容易让人膨胀了。
这个人设建立在指挥家的职业身上,太合理了。
第二个主题是从gender和feminism的角度来解读。
Gender的角度有很多人说塔尔性别认同是男性。
但是Cate在电影里穿了快三个小时的女式衬衫,顶着一头中长发偶尔扎个马尾演了快三个小时指挥家,也没束胸或者干什么别的,她本人的性别认同肯定是女性,只是在行事作风上显得更加男性化。
这种男性化可以有很多解释。
Tár当然是女性,原因其实很简单:她在interview里说的话和她对自己老师举的例子的反驳,还有对olga的女权主义表达的宽容。
她有女性意识,只是并非是以大多人所熟知的方式。
她那段开头的采访其实表现得很明显。
在对方问她是否认为有一天古典音乐界会不再以性别区分的时候,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认为确实奇怪有人会在“大师”这个词上区分男女,毕竟没有在宇航员这个词上区分男女。
不同的人会对这句话有不同的解读,我个人觉得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一是在弱化别人眼里自己的“女性”性别身份的与众不同,二也同样读出一股愤懑,这种愤懑是对这个问题,对女性在古典乐界遭遇的区别对待,也是对自己的,而这股愤懑的存在其实也是Tár女性主体意识作祟的缘故。
毕竟,男性可不会被问到这个问题。
塔尔的男性化其实也是合理的。
她出身底层,想爬到这个位置,一个“美女钢琴家”是绝对不行的。
那么就把第二性征遮掩起来,性取向显露出来,对自身的“去性别化”是唯一的向上攀爬的手段。
她的成长过程中的父权环境,古典乐界现状已不必赘述,塔尔被父权个体引领也保护(师从伯恩斯坦),自然会成为这一逻辑和规则的下一个维护者。
我个人认为,她想让基金会也扶助男学生的原因在于:她已经快要封神了,at her peak。
在这个古典音乐界里,在她成为一颗恒星之后,性别的强存在感于她是藩篱,是阻碍,而非特色或者助力。
她在试图摆脱自己被性别界定的身份;在这方面的表现上来看,塔尔是厌女的,但她的厌女由大社会塑造而成。
除去她对自身身份的厌恶之外,塔尔很讨厌老白男,其实。
“Where ANDRIS DAVIS, 82, is known and still feels like a big deal. The walls adorned with framed B&W photos of famous dead people. Other than Marlene Deitrich, nearly all are white males of classical music. Among the Furtwängler and Karajan, Tár hates the place, and pokes at a salad while listening to old man stories, hoping she never becomes such a creature. (82岁的安德里斯 •戴维斯(ANDRIS DAVIS)在这里至今为人所知。
墙上装饰着黑白照片,照片上都是死去的名人。
除了 Marlene Deitrich,几乎所有人都是古典音乐的白人男性。
在他们中间,富特文格勒和卡拉扬,塔尔讨厌这个地方,一边听着老人的故事,一边拨弄着沙拉,希望她永远不要变成这样的生物。
)”如上是剧本里的原话。
塔尔讨厌这个“几乎所有照片都是古典音乐界白人男性”的地方。
再考虑到先前电影刚开场时塔尔接受采访时顺畅地一口说出的女指挥的名字和对她们生平的了解(虽然塔尔坚持说我觉得现在性别歧视的事情在进步),我个人认为塔尔的女性意识其实是全然觉醒,只是被她强行压制的。
对女性指挥家的了解、对女性乐手的关注,怎么不算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呢?
说句题外话。
塔尔的人设参考的应该是电影里所说的她的老师,伦纳德·伯恩斯坦。
伯恩斯坦这个人嘛,给,🌟放纵,还跟人形婚有个女儿,但是是伟大的指挥家和教育家,学生几乎都成了执棒世界各大乐团的首席指挥。
性转版本的伯恩斯坦大约就是塔尔。
在相关的记载里没有关于他有没有骚扰乐手的记录,不过如果有的话,他的风评也不是现在这样了。
塔尔在电影里吐槽“手举得太高”的指挥家MTT,麦可·提尔森·汤玛斯,是伯恩斯坦的学生,同样是给,并且是公开come out的那种。
之前电影陷入的“原型风波”里的女指挥家,Marin Alsop,也是伯恩斯坦的学生,是Les。
接着可以讨论一下电影当中对于**结构的展现。
个人觉得,电影当中最具有女性主义特点也是最有控诉力度的一句台词其实出自塔尔之口,就是那句,“你不会把被指控性行为不检点等同于Nazi分子吧?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富特文格勒了。
富特文格勒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反Nazi为此遭到过解职,但1942年,他为希特勒生日指挥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从此饱受诟病,也因此在战后被禁演过一段时间。
后来他“去纳粹化”了,经过盟军的审查批准,恢复了正常演出。
塔尔在电影里的经历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富特文格勒的翻版:有错,但又罪不至此;被西方古典乐界拒绝,但又另觅他法在下里巴人的地方找到了演出的机会。
但,这里有一个巨大的区别:富特文格勒被指控的,可是二战刚刚结束时最严重的纳粹化指控啊。
而塔尔被指控的,呃,或许可以算是,某种没有实锤的metoo翻版?
毕竟所谓“用前途引诱他人发生关系,不发生就断了前途”没有实锤…被她断了前途的Krista应该其实和她睡了…而她对Olga的提拔也从来没“引诱”过…这二者的严重程度从根本上就是不同的,但塔尔的结局比富特文格勒还要惨。
男性指挥家被指控为Nazi,等同于女性指挥家被指控性行为不检点——这句台词几乎把女性的困境扔到观众脸上了。
权力的最高位真的是塔尔所以为的无性别化的吗?
其实不是,父权无处不在。
电影当中还有两处微妙的情节设计。
第一处出现在电影开头不久,塔尔和Kaplan吃饭那场戏。
那场戏里塔尔发现有人一直盯着他们这一桌,她以为是盯她的(应该也确实是),对此表现出极为明显的焦虑,这应该算是男性对美丽女性的一种“异样的关注”。
冷峻中性如塔尔,也逃不过被凝视。
第二处出现在塔尔去泰国之后。
她去拿药的时候穿过了一个出租车站之类的地方,站在两旁的泰国男人冲她吹下流的口哨,起哄,在她走进去之后还凑近玻璃盯着她看。
这里是太明显不过的将塔尔当作“性客体”的刻画了,哪怕是如此中性化如此冷峻如此遮掩自身性别特征的女性,都逃不过被人当作“性客体”的命运惹。
还有个戏我想额外提及惹。
就是纽约邮报发了篇文章说塔尔“利益交换”之后董事会去找塔尔聊的那场戏。
那场戏里塔尔的强自镇定和神经兮兮的程度,还有不断逼问塔尔的男性董事会成员所带来的压迫感,让人感觉很像某种没什么人情味的听rape案报案的警察。
他不停地逼问塔尔理由和证据,但是又对塔尔说出来的事情不屑一顾,迅速转入下一个话题——总之,要么就是暗示塔尔没证据,要么就是质疑塔尔“为什么没有怎么怎么做”。
很有压迫感的一场戏,个人认为把提问的人性别角色设定为男性是很微妙的,因为塔尔几乎是一部女性群像电影。
而这个男性角色的出现,是第一个真正“压迫”到塔尔的。
第二个问题终于聊完了!
可以看第三个问题了:艺术与人品。
这个问题算是塔尔这部电影比较深的层次的核心问题惹。
当然这个问题从波兰斯基开始就已经被所有人讨论滥了,各执己见,讨论也得不出个所以然来。
不过有一点是电影想要抨击的,也是我确实很想吐槽的,就是对一个人人品的审判已经走偏得太极端了。
电影里那个学生,Max,说自己是有色人种泛性恋者所以不能接受厌女的巴赫的作品,真是听得我满头问号。
你一个古典音乐的学生,不听巴赫,跟自断双臂有什么区别。
何况你拿现在这审判标准去审判巴赫,拿当朝的剑斩前朝的官,是在进行什么行为艺术吗?
不怪Lydia大吃一惊觉得这学生这观念必须得纠正。
你按照这个标准去审判作曲家,巴赫和贝多芬是逃不过厌女这顶帽子的,柴可夫斯基则是给子骗婚的代表人物,瓦格纳作为民粹主义的代表+希特勒偏爱的作曲家被拖出去枪毙十次都不够。
别的作曲家就不列举了,这几位算是最赫赫有名的几个。
终身被各种条条框框约束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好像没什么可审判的,但他一直被苏联的种种约束,以至于闷闷不乐,最后自己给自己写了挽歌(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而现在的这种审判和约束,是人们自己施加给自己的,甚至不需要一个强有力的machine或者mechanism。
塔尔本人就是艺术不能与人品挂钩的绝佳例子,当然她的老师也是。
不过,塔尔的黯然陨落或许也意味着,这个讨论在当下的社会里,可能已经没有留存的空间了。
最后一个问题,终于来到cancel culture和社交媒体时代的荒谬性了。
电影里击倒塔尔的短视频是经过剪辑后被刻意误读的。
不过很明显,它在社交媒体上病毒式传播,没人愿意,或者想要,去深究这个场景究竟是怎样的,所有人只看到了自己想要看到的——一个中产阶级手握权力的白女霸凌有色人种学生——于是一哄而上给塔尔判了死刑。
Cancel culture的荒谬和over party的泛滥已经不必多说,但,一个东西的泛滥,本质就是消解了其严重性。
被cancel被开over party的人一天比一天不以为意,相关的舆论影响力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
社交媒体时代的荒谬在于被身份限制的画地为牢,和虚假信息的迅速传播。
这部电影给我们树了一个靶子Max来让所有人打。
虽然Max过于标志性以至于显得有些刻意的虚假了,但这个角色身上是无数Z世代的缩影。
至于被身份限制的画地为牢,其实就是identity comes first的语境。
过于沉迷identity politics只会让人无法接触到截然不同的观点,从而固步自封。
景观化的讨论到这里就终于结束了。
纯社科的东西叨叨了这么久感觉也很神奇。
接下来进入人物分析部分。
一个小背景补充:塔尔所采风的那个原始部落,是个很特殊的部落。
根据《国际土著组织白皮书》,这个部落的权力结构/zz结构是极其特殊的,它在宗教上也是很特殊的。
首先来说权力结构吧。
这个种族的部落其实是允许男性女性一起参与决策的;但是,这个部落一般认为,属于女性的权力范围是“家”,因此部分男性是不允许自己的伴侣参与对应决策的;或者,不干涉女性是否参与,但会要求女性就算要去参加决策大会,也要完成当天的家务。
因此,秘鲁该部落的女性参与决策的人数很少。
但这个种族部落并非男性至上。
正相反,他们的文化里,结婚之后男性应该搬到女性家中与女性的父母一起生活;生子之后与父母分家的时候,也必须将新家修筑的位置靠近女方父母。
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其实是一种“母系”的社会版图。
此外,该部落更重视出生的女婴而非男婴,但这种重视的原因是:有了女婴,女婴的父母才能有sons-in-law。
然后来说宗教。
这个种族信奉的是萨满教。
萨满教一向将女性的经血视为不洁之物,但这个种族是罕有的、有极少数的女性萨满的种族。
原因在于这里:他们将萨满视为无性别的;无论出生的婴儿是什么性别,一旦经过洗礼后成为萨满就不再受性别限制了。
但重大的祭祀和主持、还有最高位的萨满之职仍然从未有女性萨满担任。
Todd导设置这个种族真的很微妙惹。
跟塔尔在现代社会里的身份和表现,还有所遭遇的一切是暗暗吻合的。
塔尔在我看来是一部人物驱动型电影,说白了就是以人物推动故事发展,而非借由故事刻画人物,也不是任务驱动型电影。
以上所有杂七杂八的讨论都不过是人物故事的衍生品,其核心仍然集中在故事里的人物身上。
而核心人物Lydia Tár,是悲剧的景观化。
那就先来聊Lydia Tár。
Lydia Tár,才华横溢却饱受欺凌的小女孩,非常卑微的出身,却获得极高的名利,性别是社会塑造的。
塔尔以一种非常中产精英+带有天才的傲慢的形象出现在影片开头,直到结尾Sharon才点破她凤凰女的身份。
如果有关注到的话,在Lydia Tár回到自己家里的时候,她的哥哥看到她喊出来的名字是Linda。
Linda Tarr,这是她的本名。
Lydia Tár是她自己赋予自己的名字。
Linda Tarr这个是丢进美国人堆里连个水花都溅不起的,走进咖啡店买个咖啡可能都能撞上两个Linda。
而Lydia Tár这个名字,看着就很upper-class,很classic,连那个姓都带着点法语的异域风情。
Linda Tarr是塔尔的过往,是黯淡的底层和童年被人欺凌和孤立的岁月,是被她隐藏起来的一切。
Lydia Tár是她的伪装,是她向上攀爬的抓手,套着音乐和天赋的壳子因此也显得坚不可摧。
她有足够的动力去成为Lydia Tár,一个游刃有余的中产精英。
与其说power is genderless,不如说是塔尔率先靠近了patriarchy的语境。
她没有那个资本去一边向上攀爬一边保持female的一面,她的美貌(可以这么说吗)、她的性别与她的天赋相结合的时候,在古典乐界的向上攀附如同羊入虎口。
除非,她率先靠近patriarchy,将自己变为其中的一份子,模仿他们行事,从而融入其中并被接纳。
先来说塔尔的童年。
当然,我说她被欺凌,最实锤的证据是演员采访。
Cate在采访里说,Lydia Tár被很严重的霸凌过。
不过想来也不意外。
塔尔有很严重的恐音症,就是对声音过度敏感,这在电影里有所展现(比如Sharon一直在暗示的,塔尔睡眠不好;比如略微有点声音她就焦躁不安;女儿喊她她就醒了但Sharon仍然熟睡;车里有不大的嘎吱声她就变得格外焦虑;认为Sharon的姐姐“太吵了”);这种恐音症必然是影响到塔尔的社交的(这在演员采访里得到了证实);那么,低出身+社交太差,被霸凌几乎是一种必然。
塔尔对女儿的溺爱和维护,其实与其说她爱的是女儿,不如说是在女儿身上投射的那个童年阶段弱小的自己。
她对其他人太过冷峻而对女儿太过溺爱(在车上跟女儿一起唱童谣逗女儿开心、女儿被欺负直接冲去找对方小孩威胁小孩子给女儿出头、女儿喊她的名字就马上冲去女儿房间握着女儿的脚,相比之下其他时候她弹个琴被人打扰她都会勃然大怒、女儿说你笑起来很好看于是就维持那股笑意),我觉得她重视女儿胜过重视自己。
女儿被Sharon带走是对她的最后一击,是她疯狂的推手,或者说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种不正常的溺爱,更像是在弥补自己以前所没能拥有过的东西。
电影里Francesca问塔尔要不要回家看看母亲,她拒绝了,说下次吧。
证明她与她的原生家庭之间,其实是割裂的。
我觉得塔尔从未被人以一种合适且理解的方式彻底爱过。
Sharon倒是有健康地爱她,可惜当时的塔尔已经不再是能被其他人的温柔改变的了惹。
塔尔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小时候在家里的部分,第二部分是她在古典乐界学习和打拼的部分。
塔尔的妈妈是聋哑人(演员采访的部分惹),就算再怎么支持女儿的音乐事业和天赋,也很难真的理解女儿;塔尔有恐音症,应该从小就是个奇怪的小孩儿;塔尔是lesbian,但家庭对她的期望应该是成为一个温柔的、健康的、朝气蓬勃的普通女性,与家里阶级所匹配的异性恋女性(根据她的原名Lydia来看),而非高高在上的古典乐大师,这二者必然冲突;何况塔尔其实并不讨厌自己的出身,她的改名必然伴随着一定程度上和家庭的冲突和决裂。
第二部分则是在古典乐界的成长过程。
那可是古典乐界,老白男们把控的古典乐界。
你看她与Davis的对话,哪怕她已经看上去非常憔悴,言语间也隐约有脆弱透出,Davis也永远只是侃侃而谈过去的音乐家们的故事,告诉她那些冷酷的结局,将自己洗白得一干二净,庆幸自己全身而退。
塔尔怎么能从这么一个世界中得到真正的关怀和爱呢?
塔尔的🌟放纵,到底是滥用权力,还是什么别的东西?
这一点的定义其实很微妙。
当然,她盯上的人是自己的乐迷,乐团里新来的乐手,还有跟随她学习指挥的学生,这倒是没得洗。
但看完她和Olga之间的你来我往,我很难把这定义为与男性相同的,或者说与韦恩斯坦相同的那种,“权势rape”。
但...塔尔对Olga,是真的恋爱脑啊。
塔尔与Krista...应该也是真的爱过啊。
Olga贸然弹塔尔的乐谱并且提出修改意见其实是非常越界的,在权力意味上有种以下犯上的意思。
但是塔尔并没有对此提出反驳;正相反,她在指导结束后亲自开车送了olga回家。
剧本里对Olga这一段塔尔的态度的描述是,如果是别人,塔尔早就感觉被冒犯了;但这个人是Olga,于是她觉得很有意思。
而塔尔和Olga第一场午饭的戏非常有趣,塔尔看上去十分笨拙,好几次话题被Olga截断。
而且两个人的对话明显透出代际差别(尤其是关于油管那段),还有塔尔盯着Olga吃肉的样子想吃但为了印象不敢吃还被Olga发现了(笑死我了),这些剧情都在暗示她确实是被Olga所吸引惹。
她单纯是在渴求🌟吗?
我觉得不是。
我觉得,🌟放纵来源于塔尔对“爱”的渴求,对年轻肉体的趋之若鹜,对性能填满爱的错误期望,在她拥有足够大的权力以至于想要获得的🌟唾手可得的时候,就会行差踏错。
Kirsta, Francesca, Olga,还有那个名叫Whitney的女观众,都很年轻。
(在此我们不讨论悖德的问题了,plz)Kirsta自杀的时候才25岁,Olga看上去也就是二十岁上下的年龄,Francesca就算比Kirsta年纪大也大不了太多。
而塔尔,很显然,她早已步入中年。
吸引她的女性都是年轻人,我想这并非巧合。
当然唯一的例外是她的妻子Sharon,这个可以留待Sharon的分析部分再说。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和年轻人上床,对于塔尔来说,是一种攫取活力的生活方式。
年轻人嘛,总的来说比较干柴烈火......在塔尔内心深处,Linda没有得到过关怀或爱,所以自然会渴求爱。
但是她不知道正确的爱是什么样子,或者以何种形式表达。
她以为🌟就能填满爱的空虚,但这一切并无可能。
电影里塔尔在诠释马五的时候说,That interpretation was very true for Mahler later in life, after the professional bottom dropped out and Alma had abandoned him for Gropius. But, as I said before, we are dealing with time. And this piece was notborn into aching tragedy, it was born into young love.这一段话其实是塔尔的自我投射。
她从爱的角度来理解马勒第五交响曲,其本质不过是她自己的投射。
她说马五诞生于年轻的爱而非悲剧,但马五这首交响曲本就是悲剧,她反复排练的第一乐章名叫葬礼,她指责马勒的妻子离开了马勒,是因为她觉得马勒的爱没得到回应,就好像她自己从来没被人爱过一样。
而年轻之爱,其是否暗指的正是她对年轻肉体的着迷呢?
马五的背景里马勒与同为作曲家的妻子的魏尔马的争夺,也是对塔尔和Sharon之间权力拉锯战的隐喻。
她对于马五的“自我投射”,是否暗示的正是她后来自己的低谷,和Sharon带着孩子离开她的结局?
另外值得一谈的是塔尔对自身状况的无视和她的自我毁灭倾向。
电影一开头塔尔就在吃药,电影结尾的时候她也在吃药。
要我说她这糟糕的精神状况和不稳定的情况(反复梦魇+离不开药物)早该拉去看心理医生,结果她连摔伤了都不愿意去看医生。
她似乎总是在避免表现出“脆弱”的一面,她把人所应该有也是很正常的“脆弱”封闭起来,假装自己坚不可摧。
但她是脆弱的,hiding out这个说法证明Lydia其实有个fragile ego,很小女孩儿的那种ego,至少她内心深处如此。
Lydia碰到无法解决的事情的第一反应是躲起来, 跟她表现出来的强势和控制欲完全不同。
她似乎对任何可以被表现出来的“被伤害”之后的特点都格外抗拒,宁愿无视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也要假装万事太平。
连吃药都是背着Sharon偷偷吃的——她跟Sharon其实吃的是同一种药,但是Sharon不知道她吃药。
这个药叫美托洛尔,Metoprolol,在Sharon的台词里出现了的。
后面剧本也有提到塔尔吃的药是beta blocker,beta受体阻断药,而美托洛尔正是beta受体阻断药。
这药除了减缓心率之外,有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
说白了就是通过药物作用强行缓解焦虑、帮助睡眠等等,这应该是塔尔对付自己严重的恐音症的手段。
但她好像从没让Sharon发现她在吃药。
她假装自己很正常,很健康。
但是这种默不作声的嗑💊真的对身体损害极大,从这个角度来看,她对他人无情太正常了,因为她对自己也同等无情。
至于塔尔的自我毁灭倾向,我是说,塔尔走到最后身败名裂这一步,并非是她无能为力惊慌失措下走投无路被人逼到这个结局;正相反,我认为她本人至少要为这个结局负50%的责任。
这是她想要的结局。
这是一部纯粹的塔尔视角的电影。
但,很奇怪的部分是,我们并未从塔尔视角看到她真正意义上的,在公众面前对控诉声浪的回击。
回击是否有效这件事我们另当别论,但这种“回击”其实从未出现过。
这是非常奇怪的;尤其是,当你把塔尔看作metoo施害者时候。
Oh,罗曼·波兰斯基拍了《我控诉》来声讨人们对他的谴责(天可怜见的他可是被送上法庭还被真的被驱逐出境的);凯文史派西急急忙忙出了柜还对着公众哭诉自己有多少不得已;韦恩斯坦忙着运作公关试图把整件事压下去......而Tár呢,她在干什么?
她没怎么配合自己的律师取证(呃在我看来简直蠢到家了),视频被恶意剪辑放出去的时候她也没有找人做出任何合理的反驳,她好像总是被事件的浪潮裹挟着前行,却没有对这些东西做出任何反击。
(除了在董事会上再三声明自己是无辜的的部分...不过这种不是对公众的“反击”在我看来只能叫辩护,不能与前面metoo干倒的几位做的洗白自己的事情相提并论)Tár当然有自我美化的成分;谁不会在做错事的时候自我美化以显得自己没那么错呢?
但是她从未试图自我洗白。
她放任整件事发生,把她推到一个无能为力身败名裂的位置上。
如CB本人所说,She want to tear it apart; she's willing. She's the architect of death.这就是Lydia的自毁倾向:她一手助推了自己的毁灭。
塔尔的人物分析就先到这吧。
当然里面有个镜头我把握不准。
就是塔尔有一个梦魇里,所有跟她睡过的人都出现了,但是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张有着明显亚裔特点的脸。
那是一张萨满巫师的脸。
我无法确定那个萨满巫师的性别身份,当然,我倾向于认为那是男性(凭借一种直觉),同时也是因为在萨满巫师里男性占据绝对多数,要找女性简直百里挑一。
而如果说那当真是个男性,塔尔的悲剧可以说是达到顶峰了。
这里不必明说,但既然那个噩梦里都是睡过的人,那肯定就是rape。
er而且那张脸是噩梦里唯一没有那种直视的压迫感的脸,头颅低垂而神态隐约有忏悔之意。
塔尔的潜意识里认为其他人都在指责她,唯独这一个角色是对不住她,向她忏悔。
塔尔去秘鲁采风是仅有24岁,应该没带别的同伴。
所以如果那是男性,发生过什么感觉已经不用说出来了。
如果当真如此,那这个故事也太惨了。
因为被patriarchy摧毁+过于低下的出身而不得不重新利用patriarchy的一切来重塑自我,假装打造出一个可以为人称道的精英,带着恐惧和伪装活着。
如果那是女性,那我觉得塔尔到处跟人乱睡确实是在寻求缪斯。
但,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我认为那应该是名男性。
接下来是Sharon。
Sharon这个角色在很多人眼里是个纯粹的受害者,被海王塔尔PUA的人。
但Sharon哪有那么简单呢。
按照剧本的设定,Sharon只有40岁,而她与塔尔相遇至少是8年前的事情(因为塔尔从2013年开始就被选为首席指挥了),也就是说Sharon大概率在三十岁上下就已经成为了乐团首席。
乐团里的权力斗争并不少,何况电影里有一点没有明说的背景:Sharon是顶级乐团里,第一位女性首席小提琴手。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超绝的天赋,打破性别天花板的地位和成就,同时也意味着Sharon是个深谙乐团内部的沟通和争斗的politician。
电影里也有提到,Sharon的姐姐是DG的掌门人。
所以,有件事已经很明显了:Sharon必然出身古典乐界的豪门。
DG,德意志留声机公司,是目前最出名也是一家独大的古典乐厂牌。
电影里塔尔的音乐的录制还有相关唱片的发行都是交由DG负责的。
Sharon Goodnow,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超级天才,世界上第一位顶级乐团的女性首席小提琴手,古典乐界豪门出身。
这样的一个身份,Sharon会是一个单纯的、无辜的受害者?
Sharon和塔尔之间,确实有爱情,是great lover,也当然有互相利用的成分。
而她们的关系里占据主导地位的,其实是Sharon。
但Lydia一直试图从Sharon手中抢夺这种“主导地位”,她们之间,其实是一场权力的拉锯战。
这种权力的拉锯发生在乐团里也发生在家庭中。
在乐团里的时候,塔尔确实试图绕过Sharon的建议做事,包括她对Olga的破格提拔,也是没有按照Sharon的建议来的。
这里有非常微妙的一点提醒:乐团首席在乐团的地位几乎和指挥平起平坐。
在家庭里的时候,塔尔试图拒绝Sharon对她生活的关照,甚至在Sharon试图插手她的schedule的时候用“你吃药了吗”来打断她。
不过可惜的事情是,塔尔自己做的乐团决策并不明智,而她在家庭里与Sharon之间权力的争夺也以失败告终。
在乐团里,塔尔才是那个客人。
Sharon可以替塔尔传达她自己不能表述的具体的意思(比如告诉小提琴手怎么拉琴才是塔尔想要的效果),离开Sharon,塔尔对乐团的指导力度都会下降;Sharon生气指责塔尔的点根本不是塔尔出轨,而是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塔尔居然一句都不告诉她(那一段吵架我觉得各种微妙,Sharon有一种“我们共同面对就不会是什么大事但你居然不信任我”的态度);而且Sharon说的是你该像以前一样来询问我的意见,这是规则。
这份规则其实正是在家庭这段关系里,奠定Sharon权力掌控者地位的东西,而塔尔在逃离她的掌控惹。
而在电影里吵架戏里的部分,面临濒临崩溃的塔尔,Sharon可以非常冷静理智地逼问她、指责她做错了什么事,十分有逻辑,相反塔尔完全被怒气冲昏头脑;Sharon完全预判了塔尔会去接孩子的举动,所以在塔尔刚接到的时候就赶到带走了孩子,哪怕塔尔抓着她的衣袖说pls don't do this也没有用(这场戏帅爆了,特别冷静特别清醒,塔尔在Sharon面前显得尤其无助)。
关于塔尔的所作所为,大部分时候,sharon其实都知道,都在默许。
很多决定其实塔尔是要咨询sharon的,她俩的关系就像是个淘气任性但有才的孩子和深谙人性控制欲强的母亲。
其实还有几个细节可以看出:1.有天晚上tar洗完澡和sharon喝酒,谈到第二天午饭的事,sharon的原话是 you may want to hold off that,Her invitation is conditional,语气说是建议更像是决定。
2.sharon在乐团的影响力是高于tar的,当tar要选阿尔加大提琴协奏曲首席时,理应是戈西亚上,戈西亚和sharon对视了,之后tar说出要试演,都很奇怪,戈西亚充满疑惑地看着sharon,sharon也有些不好意思的表情。
Nina在采访里说了乐团的事情都是由Sharon处理而非塔尔,一是弥补了塔尔不擅长处理这些的短板,二是总觉得像某种意义上把塔尔架空了,虽然是指挥,但在乐团威信力并没有特别高。
除此之外Nina在另一个采访里也说“Sharon才是乐团的领导者,塔尔是借助Sharon上位的”,这与影片结尾吵架的时候Sharon说的话是吻合的。
其实仔细回味两人的对话,模式也非常神奇。
基本是Sharon做出一个决定,塔尔说“我不需要”(虚弱或者找借口间接拒绝)然后Sharon说“你需要”(肯定),随后塔尔讨价还价或直接顺从Sharon的决定。
无论是去看医生还是处理伤口的时候擦药。
基本可以确定她俩的关系里塔尔处于弱势地位。
Sharon在电影里主要出现的地方在“家庭”。
但其实整部电影塔尔一直在“回家”,意气风发的时候回家,大受打击的时候也回家,唯一一段离开家是Sharon带着孩子离开她之后。
“回家”对于她来说是一件必须做的事,Sharon隐约有种精神威压性(那段吵架戏Sharon的压迫感不必多说了,用一种最平静的语气把tar击溃了,但是哪怕是到了最崩溃的时候tar说出最接近发火的话是“告诉你又有什么用”和“你怎么狠心将我们的关系定义为互相利用”,我说你骂人两面三刀的**时候的勇气呢)在我看来,“回家”是塔尔潜意识里对Sharon的一种依赖,也是对Lydia Tár这个看上去出格的人物另一面的揭示(比较脆弱柔软家庭化的真实的自我);Sharon只是看上去更温柔,其实她远比塔尔要强大,而塔尔会变成如今这样,也有她纵容+操控的成分在内。
她利用塔尔去解决dirty work——她的体面让她绝对干不出直接冲去学校威胁女儿同学的事情,但,她太能拿捏塔尔,对塔尔太过了解,她知道如果她告诉塔尔女儿被欺负了塔尔会做什么。
于是她告诉了塔尔,事情解决,但Sharon是无辜的、不知情的。
她一直用这种方式轻松获得塔尔所拥有的权力的好处。
她操控塔尔去做dirty work,而自己完美隐身在塔尔背后。
因此,塔尔崩塌的时候,Sharon可以继续做她的乐团首席,带着女儿继续生活,完美的全身而退。
感觉我把Sharon解读得好阴暗啊...但其实她和塔尔应该是真心相爱的。
至少一开始,是真心相爱的。
Sharon和Lydia之间是超级天才的惺惺相惜。
可惜塔尔的精神健康不太好(这是可以说的吗...),她们注定没有办法HE的。
讲到这里我又想说一句塔尔了。
其实对于塔尔来说,她所拥有的天赋来自于恐音症,她向上爬的动力来自于她的低出身和野心。
恐音症导致她精神状况糟糕+社交出现问题,而过低的出身带来被欺压的后果,野心则容易让人膨胀到行差踏错。
她手里只有双刃的剑能够挥舞,她的悲剧几乎是宿命性的。
此外的几个角色:先说Francesca。
她在电影里并不算一个很有层次感的角色,虽然其实她的戏份特别多。
她是塔尔的助理,更多是作为塔尔的追随者、仰慕者出现的。
不过,她与塔尔的权力关系也并不是纯粹的下位者与上位者;比如,塔尔这个对现代科技有点一窍不通的人(她说离开了弗朗西斯卡她的手机就像块砖头一样),在日常的工作事务处理中是极端依赖Francesca的。
甚至说得夸张一点,说Francesca把控了她处理工作琐事这一块的全部生活也不为过。
看似Francesca为塔尔服务,但她却握有安排塔尔一部分生活的权力,离开她之后塔尔手忙脚乱接近抓瞎。
而Sharon也在和塔尔的对话里提及,Francesca其实在她们come out的时候保护了她们。
只要Francesca在,就不会出事。
这个角色比较值得讨论的大概有两个点:1.电影中数次出现的手机屏幕的直播,前两次大概都是Francesca和别人在聊天。
因为之后塔尔身边的助理才能近距离拍到她、进入她预订的房间。
Francesca其实把塔尔看得很清;吐槽她,但与此同时又维护她。
2.Francesca代表的应该是有一定天赋的、围绕在强势人物身边想要学习进而上位的普通人。
与其说她是一个“特定的人物形象”,不如说Francesca之所以面目模糊,是因为她代表的是“一群人”,或者说代表上位之前的普通人。
良心还未磨灭,鼓起勇气来的时候还能反驳塔尔关于马勒的看法;舍不得删掉Krista的邮件;对Krista的死极为痛心;被塔尔“背叛”后,在自己所期望获得的前途破碎后,立即辞职搬家,将邮件提交给警方,成为听证会上对塔尔的最后一击。
这是Francesca的报复,但这个报复与其说是良心发现,不如说是这仅仅只是因为她认为自己失去了塔尔一直向她许诺的东西。
在被换掉的助理指挥讽刺后,塔尔一直小心翼翼的试图避免陷入“任人唯亲”的争议;不过这一步明显做得不好,她失去了最忠心耿耿的助理的支持。
作为普通人,Francesca的路本来应该和前任助理指挥(被塔尔开掉那个)一样,就是给首席指挥当助理,熬啊熬的熬出头了就能获得助理指挥,甚至日后更进一步,客座指挥,再在不同乐团之间跳槽努力往上走的可能。
(这也是指挥学生常见的发展路线)当然,提到这个就不得不提一下那个神奇的,前任助理指挥。
他很显然能力不够;这是电影中Kaplan、塔尔和Knut达成的一致意见,Sharon也没有对换掉他提出抗议。
电影中更是直接点明了他对于声音强弱的错误把握(这对于指挥来说是致命的,一个顶级的指挥不光要把握好节拍、有自己的风格和处理方式,最基本的一点则是把握好声音的轻重、听清楚乐团中每一个乐手的乐器的进入程度),他的能力甚至不如Francesca。
塔尔在被他攻击“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想换那个女孩”之后恼羞成怒回击他说,我没记错的话你和Davis的公寓在同一层吧?
这句话我一直觉得挺奇怪的,再加上之前塔尔指责此人“讨厌婚姻”,这是在暗示这人也是靠跟前任指挥滚床单上位的吗?
如果是的话,这是否是某种所有人心照不宣的规则?
这种规则建立的根源是什么?
指挥的助理往往其实是他们的学生,跟从他们学习也替他们打理琐事,以此换得向上的机会。
如果助理与指挥之间有()的潜规则,那这种规则建立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权力,还是说,这其实是最牢靠的一种关系,就好像古希腊的年长者对待美少年一样?
不想写Olga了因为这个角色的解读太见仁见智所以直接跳Krista得了(Krista的分析可能有我三观跟着五官跑的成分)Krista并不是完全无辜的、纯粹的“受害者”,至少不是看完电影第一直觉里会感受到的、社交媒体上被塑造的、媒体的八卦文章里所描述的那种无辜受害者。
电影里很巧妙的一个设计是抹去了Krista的存在,她的经历、她与塔尔的纠缠,包括对她的一切形容和描述,都是利用他人的叙述完成的。
但,他人的叙述,是不可靠的。
关于Krista的形象,其实电影总共叠加了三层不可靠叙述。
首先,电影本身就是第一层不可靠叙述,因为这部电影是塔尔的第一视角电影;其次,Krista父母对Krista的描述、对塔尔提起的控诉是第二层不可靠叙述,因为他们不是Krista,也因为他们作为Krista的父母在女儿死去之后,对女儿永远是存在滤镜的。
最后,报纸所报道的,也是社交媒体所传播的Krista与塔尔,是基于Krista父母的描述、和对别的对这两个人物的报道或者八卦所“设计”的形象,这就是第三层不可靠叙述。
Krista这个人物的形象,和塔尔与她故事的真相,被这三层不可靠叙述死死掩盖。
不过比较可惜的是大部分观众并没有考虑这三层叙述的不可靠性,而是直接根据报纸报道和塔尔被指控的内容审判了塔尔——不过,容我提醒一句,塔尔从头到尾都是“被指控”,仅仅只是“被指控”,听证会结束之后也只是“被指控”。
她从未因为这件事真的踏上法庭,也从未因为这件事真的被法律审判定罪。
要研究Krista,首先要研究的就是塔尔和她的故事。
在这段叙事中,只有两件事是实锤的:1.她与塔尔曾经过从甚密,睡过了;2.塔尔是一手断了她当指挥家的前途的那个人,对她的死亡要负间接的责任。
这两件实锤的事情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报纸上八卦文章对塔尔的指控。
回到塔尔对Krista的叙述中来。
塔尔的表述中有一句话非常值得注意:当她提到Krista的时候,她赞同了Francesca关于“我们三个人曾经那么好”的描述后,说出的下一句话是“但那是她开始提出要求之前了”。
Francesca没有反驳塔尔对于此句的表述,就好像面对Krista的恳求,她没有把电话给塔尔,也没有向塔尔转述什么,甚至应该还回复了邮件来维护塔尔,她唯一一次向塔尔开口是因为她觉得Francesca不对劲儿,快suicide了。
Francesca无疑是电影中唯一一位对塔尔和Krista的往事知情的人;她不光知情,她应该还知道其中大部分内容,甚至全部内容。
她的选择是什么?
是维护塔尔。
是没有反驳塔尔对Krista“不太对劲”的描述。
Krista自杀后Francesca来找塔尔求抱抱,而不是指责塔尔如何如何。
Francesca不是一个对塔尔盲从的人,她这一耐人寻味的态度至少证明了一件事:在她眼里,Krista并非一个被塔尔顶上的无辜受害者。
那么塔尔那句话,“那是在她开始提出要求之前”,可以认为是有基本可信度的。
所以,Krista与塔尔闹掰,必然与她提出了一些在塔尔看来越界的要求有关。
这一点在Krista的邮件中可以得到证实:她说她以为一切都很好,自己会有一个灿烂的前途。
她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想必是因为她与塔尔关系密切,塔尔欣赏她,认为她有才华,而塔尔手握权力。
而这种微妙的关系里,太容易有人贪得无厌了。
而在Krista对塔尔的叙述里,有一句话格外值得注意。
她在发给Francesca的邮件里有一封邮件里写着:I know she hates me.“我知道她恨我”,好奇怪的表述。
Krista觉得塔尔恨她。
这种情感浓烈到“恨”的地步,断然不会是猎艳失败之后的恼羞成怒。
一些越界的要求便能让塔尔恨她吗,我觉得这也同样不足以让情感浓烈到恨的地步。
反观塔尔。
Krista是她的梦魇,时时刻刻萦绕在她的身边,被她在自己的公寓和她与Sharon共同的家里幻视,据剧本所言,她第一次幻视Krista的时候,她甚至不知道Krista的死讯。
她说Krista对她的生活造成了困扰,坚称她是她的缪斯,或许当真如此。
塔尔似乎恐惧这个人,她斩断Krista前途的手段太过决绝,有种因为太过恐惧所以一定要扼杀对方的一切可能的味道。
而恨,则是与这种恐惧的伴生物。
但Krista觉得她是塔尔的缪斯,也不像假的。
她在邮件里也写,她与塔尔曾经相互爱慕。
她甚至与塔尔共享那个迷宫的符号——那个迷宫一般的符号是塔尔采风的原始部落的专属,塔尔与Krista,看上去似乎分享了太多东西。
甚至比Sharon还要多的东西。
她在Krista身上看到的也许是另一个自己,性格的极端、自信到几乎自负的程度,以及向上攀爬的野心都如出一辙的自己。
塔尔是一个,一直用伪装的假面生活的人。
如果她和Krista分享太多真实的自我,再叠加Krista有些偏执极端的性格,Krista或许真有戳破她伪装的可能。
那样的话她就会失去她好不容易拥有的一切。
Krista在wiki上宣称,她是塔尔的缪斯。
她必然觉得塔尔爱她。
在提出要求的时候,会不会涉及要求塔尔离开Sharon的成分呢?
但塔尔不可能离开Sharon,她甚至没有考虑过这一可能性。
而Krista可能会威胁她。
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测,但我觉得这个猜测合情合理。
塔尔会恨她,大概也是这样。
塔尔觉得自己被背叛了,所以她断掉所有联系,恨Krista,要她毫无出路 因为只有一个对她没有威胁的人才是最安全的。
所以Krista才会是她长久的梦魇,她一边懊悔自己亲手葬送了她的天赋,一边懊悔自己爱过她,一边懊悔怎么爱会变质,一边觉得Krista就是她一切恐惧的具象化。
人物分析差不多告一段落了,影评到这里也接近尾声。
《塔尔》是颁奖季所有影片里我的top 3,Lydia Tár这个人物也让我非常想要深究那些被她埋葬、藏在盒子里的过去。
这部电影里导演埋藏了太多细节和前后呼应的东西, Cate呈现得也很好。
作为罕见的人物驱动型电影,想要立住一个如此复杂多面的人物,扎实的剧本和精妙的演技缺一不可。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样一部电影的出现其实是值得赞叹的。
看完凯特·布兰切特《塔尔》后的一些感想(全是剧透,建议看完再来看)。
对音乐一窍不通的本人从电影剧情和台词出发,本文是和阿笛聊天后的整理及完善。
聊一聊本片前后伏笔、取消文化、以及当然啦,魔王再次下海的一点感想——她太迷人了。
好一个斯文败类,迷人要死的渣女和阿笛的聊天可以在苹果播客、小宇宙app搜索“酒水店”进行收听。
【跳转】让我们直接从开头的采访说起。
这个采访可以说是用塔尔自己的回答预言了整部电影的剧情走向。
采访围绕着塔尔即将指挥的马勒第五首交响曲展开。
一刷的时候确实会有些云里雾里。
因为对话中出现了很多不认识的人,不认识曲子,还有各种对音乐的理解。
对于我一个音痴来说,一刷这里我纯粹是在欣赏塔尔的自信、风度翩翩,仿佛仰望着散发幽光的月亮,魔王把塔尔演得太迷人了。
采访中,塔尔说马五是很神秘的(仿佛在说电影),而且它是献给作曲者新婚的老婆的。
她说如果你要理解马五,你要先理解这段复杂的婚姻,也就是原作者和她老婆的关系。
这里对应影片后面,塔尔在理解这个章节的谱子时,也写下了她心中的那个名字——是献给她女儿的。
For Petra在故事靠近结尾的地方她老婆也说了,她唯一不存在利益的关系就是她和她女儿,但是她根本没有意识到。
塔尔没能理解自己和女儿的关系,她最后没有能指挥马五。
她自己预言了自己。
开头的采访中塔尔还指出伯恩斯坦在肯尼迪葬礼上演奏马五,比较像马勒事业后期的悲伤哀婉,但她觉得的马五的本质是献给“年轻的爱”,主持人还再次询问:“你觉得是什么呢?
”她说是love。
是爱。
观众还发出一阵阵awwww。
这里我二刷的第一反应是:蛮讽刺的。
她很清楚,如果重复一遍 young love 会显得有点狭隘,难道只有年轻的爱值得被谱写吗?
大家肯定是不希望听到这样的答案,所以塔尔说“love”。
这个镜头真的是在散发魅力,但是这一段让我感觉她是个很会说漂亮话的人,让我起了一点警惕心,觉得她的话不能完全相信。
可能大家和我一样,在看到影片中段,都会怀疑塔尔到底有没有出轨,有没有睡新来的俄罗斯大提琴手(以下简称毛妹)。
其实电影从开篇就给了我们很多线索,让我们参与进了这场对塔尔的审判。
线索1采访中塔尔有说道“现在提到varied(多样性)仿佛是一个脏字了”,她觉得仿佛一个人具有多样性,会显得你不专一、不专业,别人就会对你皱起眉头。
这个地方,她对这个词其实是持褒义态度,在质疑那些觉得多样性不好的人。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后面她上课时,试图让男学生接受巴赫)但是我在想,这里她是否也是在在出轨这件事情上,为自己的“多样性”开脱呢?
线索2柏林租赁公寓中的,塔尔将各种唱片铺在地上。
俯视镜头中出现了她自己的脚,以及另一只较为年轻的脚。
不能确定这是自杀女孩Krista的脚还是毛妹的脚,但她在对毛妹的选拔上,可以说是轻松左右了两场面试——她真的很擅长运用这种权力关系。
线索3开场的采访结束后,塔尔与粉丝聊天,态度暧昧。
塔尔夸赞了对方的手提包,这个包在塔尔回家路上再次出现(车里)。
给妻子找药时,妻子发现并询问,她回答“是Eliot送的礼物”(Eliot就是马强演的那个男指挥家)。
太不对劲了吧
包在中间
莎朗回头看了包一眼注意上图sharon扭头看沙发上的红包,这里再往前倒一点,是可以看到红包的款式和女粉丝的包一摸一样。
线索4梦境中(或回忆)和红发女生亲热。
画面时红发女生从后面按住塔尔脑袋,亲吻(或咬)她的脖子。
这个红发可以对应到演员表里饰演Krista的演员就是红发。
再加上影片中段,塔尔对毛妹的态度。
助理听闻Krista自杀时,说到“我们三个曾经是最亲密的”。
这些线索都是导演的留白,意在让观众自行决定,塔尔她到底是否有出轨、多次出轨、活是侵犯了其他乐手。
所以,在我看来,塔尔草粉实锤。
其实塔尔和马强约饭那场戏,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甚至他们俩很有可能是互相包庇。
比如塔尔说包是马强送的。
塔尔注意到马强的粉丝,提出可以给他提供机会。
塔尔更换乐手,马强说“这个职位不给那个女孩吗”。
这都在潜台词中表明塔尔是一个惯犯。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结尾,塔尔为什么那么气愤的揍了马强,因为马强跟她一样,但却能继续做指挥)另外塔尔还和自己的恩师约过两次饭。
意气风发时,和被指控侵犯他人后。
两场戏对比明显。
十分值得细品。
第一次吃饭,塔尔提到老婆莎朗的姐姐。
说到其”仍然控制着德意志留声机公司”。
简称DG,这个公司挺厉害的,德意志银行联手德律风根救过它。
又经历过西门子和飞利浦两个股东。
然后和飞利浦合并成了宝丽金。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古典唱片品牌,DG可以说完全见证了百年来所有乐坛的重要人物,是一致公认的古典演奏巨匠的温床。
”这里其实背书了她老婆本身就来自于一个很强大的家族,塔尔也确实如沙朗在终局时候所说,是属于高攀莎朗。
是莎朗教会了她如何从客座指挥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这个位置上。
莎朗和塔尔吵架那里说“你应该告诉我,这威胁到了我的家庭”,其实一刷时,我以为这个家庭指的是莎朗和女儿,但二刷知道莎朗的家族背景后,我觉得这个家庭更多的指的是莎朗背后的整个家族。
这也是为什么莎朗最后分手如此干净利落,赶出家里,直接不让见女儿,当然还有她吵架说的那番话,其实证明她可能从头至尾都知道塔尔出轨(沙发),只是没有戳破罢了。
但你要让她在塔尔和她身后庞大的家族中二选一,她必然会选择家族。
而也正是到此刻,我觉得两个人从头至尾的利益关系才真正变得好嗑了起来。
莎朗从一开始迫不及待的帮塔尔传达对音乐的理解(拉琴)到最后塔尔打人时像看陌生人一样冷漠的眼神。
啊,一种利益与爱情的相互扭曲,相当的好嗑!
貌合神离、爱情与利益的扭曲在和恩师的谈话中,她说沙朗姐姐很呱噪,她不得不躲到她的小公寓创作,真是创作哈,一边创造一边做……此时老师回应说”叔本华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取决于其对噪音的敏感程度。
”(叔本华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对噪音不敏感的人,对智力活也不敏感。
知识分子对噪音很敏感,很多伟大的作家都抱怨过噪音的事情。
)塔尔女权觉醒,马上反驳“他不是把一个女人推下了楼梯?
”二刷我看到这里真的觉得有点好笑,怀疑这是真实的吗。
就去查了一下,还真是真的,叔本华因为嫌这个女的在他家门口太吵,争执中把她推下了楼梯。
影片中塔尔的这个老师就说:不确定这个私人失误是否与他的工作有关。
塔尔听完仿佛理解了老师的意思,还笑了。
笑得自信又阳光塔尔的反问其实也让她成了一个双标的人,别说她了,我觉得我们很多人在现实中也一样。
她在给学生授课时,试图让看起来是gay的学生接受巴赫,学生反驳“在这个阶段我对顺性别男白人艺术家的作曲不感兴趣”后,她还不依不饶强迫人尝试。
这个学生算是很典型的千禧年一代的写照,“取消文化”在当下盛行。
不知道塔尔最后的微笑是意识到自己的话和上课时的话冲突,还是意识到自己的作风其实也有问题。
总之这个笑的留白,让人细思极恐。
当然啦,这里确实也是在讨论 cancel culture ,是否能把一个人的成就和他的“私人失误”分开来看。
不展开了。
没完了就。
塔尔在出事之后还和这个教授有一段谈话,话题也和名人被取消有关。
她问老师有没有和学生发生这种“误会”(她把这个事件说成是一场误会,厉害)。
她的老师首先把自己摘了出去(看来也不干净),然后举了几个例子,其中一个是福特万格勒。
他说这位指挥家拒绝了纳粹很多要求,但还是在”去纳粹化”中被取消了,最后只能在坟头指挥。
她还反问她老师“您莫不是在将性行为不端与被指控纳粹划等号把?
”这个时候她还在为自己开脱,试图说明纳粹是活该被取消的,但性行为不端只是一个“私人失误”。
都到了这个时间点,她还觉得自己是不会被取消的。
憔悴又不敢把气撒在老师身上当然,如老师的台词一样“这年头被指控仿佛就已经被定罪了”,电影没有明说塔尔最后是否真的侵犯了很多人,但塔尔确实是从神坛跌落了。
她灰溜溜的回到美国家里,试图和MCN机构联手复出(应该是失败了),最后沦落到去东亚国家给学生的二次元集会做乐团指导。
在家里看录像带那一段,似乎是想说明:塔尔连她原本和女儿那个纽带也断裂了,可能她唯一没有利益关系的,现在唯一的爱,就只剩下音乐了。
并且我们从塔尔哥哥口中得知,Lydia Tar 原名 Linda,而且似乎她和家里的关系并不太好。
哥哥托尼说她忘记了自己的出身和自己要去向何方。
这里其实就是在很明显的暗示塔尔已经弄丢了初心。
可能她原来是想好好搞音乐的,最后搞成了乐团政治,被权力迷昏了头,将他人玩弄在股掌之间。
结尾的旁白应该就是tar职业生涯的结束语吧,她自认为是胜利的。
其实在家看的录像带里,指挥也提到了“胜利”一词。
“第五舰队的兄弟姐妹们,是时候了。
我的道别不会太冗长,绝无半句赘述之言,一旦踏上这艘船,将无回头路可走,你们下一次触地,会在“新世界”的疆土之上,如果你们中有人丧失了勇气,现在就离开,无人批判。
”在开头采访中塔尔提到指挥最重要的就是“时间”,但结尾这里,她指挥时带上了耳机,甚至还有视频,“时间”已经不是她能掌控的东西。
但我觉得这个旁白,仍然暗示了她自以为的胜利,她似乎在等待时间抹去一切,她似乎还期盼着卷土重来。
(这个“新世界”可能就是指一个能够接受个人成就与“私人失误”分开看的世界)至于毛妹是否和塔尔睡过,我猜肯定有。
注意魔王头左上方的格子
格子里放着一样的东西 帽子也在可以看出塔尔其书展坐的飞机位置,身后上方一个储物柜放置的东西,她带的帽子,都和开场直播画面里的一样。
因为塔尔和空姐说要等一个人,最后她带去书展的也确实是毛妹,那么可以确定直播的人就是毛妹。
包括毛妹在书展靠墙地方玩手机,此处和直播人的视角相同。
还有,毛妹是全剧玩手机最多的配角。
视角与魔王看她相同
一直在玩手机在影片开头的直播聊天记录中可以得知,灰色观众方问“她几点起的”,其实是默认毛妹早上和塔尔一起醒来的。
但毛妹回复她今天没有,是s。
s指的就是塔尔的老婆莎朗。
毛妹还说塔尔“良心不安”。
对方说“你说她还有良心”,毛妹回答“可能吧”。
对方“你还爱着她”。
这里其实说明了毛妹一开始也是塔尔的崇拜者,甚至已经和塔尔睡过(不然为什么对方默认他们一起醒来?
)。
但是在塔尔东窗事发后,她在酒店拒绝了塔尔的暗示,开始和她撇清关系。
对了,毛妹还在塔尔的酒店房间直播过。
影片中关于Krista阴魂不散的暗线,我猜测有可能和助手弗朗切西卡有关。
这条线由“能填满一个方形的曲线”体现。
书是她经手给塔尔的。
塔尔去她住处时,地上有张废纸上出现了一样的曲线(其实垃圾桶也很像那个曲线)。
也只有她有机会进到塔尔家里,把节拍器画上曲线、给女儿的橡皮泥捏成曲线形状吧?
书上的曲线
垃圾桶也很像那个曲线。
注意魔王脚边纸,她还踢了一jio
节拍器上的曲线
女儿的橡皮泥被捏成曲线F在听闻Krista自杀后,曾说“当时我们三个是最亲密的”,这可以佐证三人关系非同一般。
有没有可能F在收到Krista邮件,劝说塔尔无果的情况下,自己动了恻隐之心,帮助Krista完成了没有完成的事业,甚至最后的各种检举揭发都是由她完成?
其实我猜这也是为什么塔尔没有晋升F,F知道的太多,越是身居高位,就越能够反过来制约塔尔。
还有在她家里发现的,用红笔涂改的 Rat on Rat,文件上打了一个 proof (证明/证据)水印。
不知道这个proof有没有深意。
在这个镜头之后就是塔尔的梦魇,二刷来看,所有她本片中睡过的女人都出现了(并且在交头接耳),甚至最后还出现了一个亚洲老头。
PROOF & RAT ON RAT塔尔对付每个人的手段都如出一辙,如果对方听话,她就给一些甜头,如果不听话,塔尔就威胁对方,并且阻碍对方职业发展。
包括她对女儿同学的恐吓,其实也是在暗示她当时也可能是这么恐吓Krista的。
登上权力顶峰的她,其实也如同那些男人一样,将碍她事的女人塑造成一个疯子,这样她们的话就不可信了。
太文艺了吧前面提到的梦魇,塔尔全片也多次梦魇,最美也最神秘的就是上述这场。
一刷的我被画面迷晕。
二刷的我:“难道NTXL命中注定就是要和水沾上关系吗!
”笑死。
当然了,影片中还有一些地方我不是很确定。
比如塔尔的邻居,是否只是她跌落神坛的侧面写照。
跌倒的妇人是否预言塔尔的终局。
东南亚河里的鳄鱼,是不是在说你曾经做过的恶事以后也依然会有人知道?
还是暗指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瀑布后看东南亚小情侣戏水只是低落心情写照吗?
神秘水上梦魇是否意味着塔尔将在东南亚燃烧殆尽?
总之导演的留白让人遐想无限。
凯特布兰切特也将角色演得好满。
用阿笛在播客中的话结尾吧:“导演和剧本像是一个空房间,而魔王就像是一束光,将这个房间照得满满当当。
”
Tar的摄影太美了 大魔王为这个角色学钢琴指挥和德语 截了很喜欢的镜头图1/ 还在神坛上的Tar:构图让人感受到Tar的控制欲
图2/ 体现权力的镜头:从在柏林爱乐团拥有至高权力,到来到东南亚国家想做massage“点人”的方式,权力以不同形式渗透在父权社会。
图3/ 走下神坛的Tar:非常喜欢Tar伴着马勒五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迈向舞台的镜头,马勒在谱中指示为“以精确的步伐,严格地,像葬礼行列”,以小号表示送葬鼓号的开始,也代表着Tar迈向古典乐职业生涯的终点。
图4/ 应该是最好的总结Tar的迷失,电影围绕加害者的视角,Davis在电影中有句台词是庆幸能全身而退,Tar按照最白男最父权阶级固化的古典乐圈子方式做事,却没想到会被拖下来。
图5&6/ 最后托住她的还是从小到大热爱的古典乐,这是她从年少的屋子里拿出的磁带,从小应该看过无数次。
看到这里又想起了房思琪说“文学是否是巧言令色”,文学和音乐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事物,毁灭美好的是权力。
我看到了一个老白男的不甘,站在权力的金字塔顶太久,自己也被金字塔吞噬以至于丧失活力,当从前被压迫的女性、少数族裔以及lgbt都纷纷找到自己的战场,白男已经变成一个垂垂老矣的形象,他依然站在顶端,他的特权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只是他不站在舞台中心了,就像以前只有大音乐家才能在历史留名,可是现在最受欢迎的是流行歌星,可是后者所拥有的权力超过前者了吗?
没有,精明的老白男早就把该占的都占完了,所有的旧秩序由他统治,少数群体只是另辟蹊径而已,地球远比父权社会要大得多,旧的东西留在那里,没有被毁掉,反而是太稳定了,稳定到落灰,没人看了。
少数群体依然没有权力,但它有色彩,有人看就有色彩,终究,它能崛起不是因为统治者的慈悲,而是因为它助力了新生产力解放的需求,资本主义来了,信息革命来了,互联网来了,大众传媒来了,这些都是少数群体的舞台,凯特布兰切特拥有着的,正是让老白男们羡慕不已的资产——一副女性之躯。
她爹味起来就是大魔王,换一个真的白男爹味就会被万人嫌。
可是老白男也想释放,也想拥有色彩,他想让人知道在他老迈的孱弱的身躯内部藏着的精力四射的灵魂,还带着阴茎中心主义的丰沛,在贝多芬巴赫的铿锵节奏里怀念他的全盛时代,他的杀伐四方,他的旺盛性欲,此刻都借着大魔王的女体喷薄而出。
一整部电影我都觉得凯特演的就是个男人,塔尔这个女同人设也完全立不住,她就是在选后宫而已啊,直到结尾她跌落之后去了亚洲,她身上白人女性的标签才清晰呈现,也是因为亚洲还保留着“血性”——男人最爱的,尤其是让老白男怀念的——旧秩序在那里依然张力满满。
金秋十月奔走影院,进去时兴奋不已,出来时一头雾水。
等到生肉资源二刷,总算理清了人物关系和剧情。
以下是本人对剧情角色的浅析,欢迎补充修正。
人物用首字母代替。
Krista:一头橙色长发,年轻有才、颇有抱负的女指挥家,Tar曾指导过的学生。
这位预告片中有短暂的正面镜头,正片中只有背影的幽灵角色,在此片贯穿始终,举足轻重。
虽然影片没有正面描述这条线,从T对她的冷漠拒绝和恶意诋毁和助理对她的同情可以推测出K是被T 严重PUA过的受害者之一,从邮件内容可以看出,T因某些不可告人的原因封杀了K在圈内的指挥生涯,声称她有精神问题,致使K在求职中被各大乐团拒之门外。
要知道在古典乐这个圈子里,一个大佬的推荐信/拒信可以直接提拔/葬送一个新人的前途。
从后面Olga的故事线可以大胆推测:T利用职权之便潜规则了K,到手后却没有给出应有的承诺,厌倦了K或者移情别恋,K意识到自己被利用之后威胁要把此事公布于众,T为掩盖这段丑闻切断和K的联络,并先下手为强地摧毁了她的事业,致使K在圈内无路可走而走上绝路。
T的梦境中有一段很模糊的画面暗示俩人有过不可告人的关系,压抑的梦境是T潜意识里对学生自杀的愧疚。
自杀事件后T身边的一切都开始失控,事业急转直下,幻象(恶犬),幻听(尖叫声),仿佛被K的幽灵缠身一般遭到了报应。
Francesca:Tar的私人助理,对Tar崇拜敬畏,工作尽心努力,初心是想获得T的重视和认可而取得柏林爱乐的助理指挥一职,同样的,电影没有明确说明,可以猜测F之前答应了老板的不合理要求作为条件交换职位。
在现任助理指挥Sebastian被T一意孤行撵走后,她抱有希望地等着T兑现之前的承诺,不料T用经验不足的理由搪塞她。
因不满她对K冷漠残酷的处理方式,加上意识到自己被剥削利用,害怕步K后尘,最终选择不告而别并私下保留了K的邮件,反咬一口成为日后T被K父母起诉的有利依据。
这个人物近距离见证了T冠冕堂皇的外表下内心的道德败坏和龌龊虚伪,出于本能对自己和同僚的保护让她从中慢慢觉醒,最后用实际行动做出了无声而有力的反抗。
甚至可以猜测正是她断章取义了Julliard上课视频上传到网上作为报复手段之一,作为贴身助理做到这点很容易。
Olga:颇有音乐天赋的俄罗斯大提琴手,作为新人进入T的视线,被T提拔和推荐顺利进入乐团。
作为T的猎物,表面是乖乖女的她谨慎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在T眼中的价值,没有为了短暂的利益而屈服。
倒是自以为是的T为了博得她的好感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不通过投票制度擅自改变游戏规则,选择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让自己的新欢崭露头角,引起了乐团成员包括大提琴首席的强烈不满。
即使经历了K的悲剧,T依然死性不改故技重施,自以为一切在掌控之内。
O的心机超出了我的想象,她聪明地躲开了所有陷阱——第一次午饭会面,T说这家餐厅黄瓜沙拉很好,O若无其事地点了自己爱吃的肉(言下之意:我可不是吃素的!
)豪不矜持地大口吞咽;去T住所排练,直入主题二话不说就拉琴,又试弹了T的新作(For Petra)大胆而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不屈于权威),把a改成b flat更好。
关于T下车追送洋娃娃看到恶犬逃跑有俩种可能,一是T的精神问题恶化产生的幻觉,基于常出现的幻听和诡异的梦境,恶犬隐喻周围人对她的报复和社会上抗议的人群;第二种情况,也许是O故意设下的圈套,下车的地方并不是她的家而是一个被废弃的老旧建筑, 因为她从一开始就了解T的为人而不信任她。
新书发布会T与O同行,之后O推说自己下飞机有时差拒绝与T一起晚饭,巧妙地阻止了T的进一步行动。
Sharon: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T的伴侣和知己,俩人共同抚养领养的女儿Petra。
俩人如何结识并结婚没有细说,但可以从S的对话中可以推测出,T通过S的帮助获取了现有的乐团首席指挥地位。
正如S一语道破:T和所有人的关系都是交易性的,想要更好的机会就必须接受T开出的条件。
而唯一的例外就是女儿Petra。
S在这段婚姻中是无私而包容的,她明知另一半的不道德行为,却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的焦虑症很可能是因为T的长期出轨)。
作为一个小提琴首席,她首先希望爱人能融入自己的乐团并协助完成马勒第五的现场录制,得到双赢的局面,不想受到这些外在琐事的干扰。
然而当T的劣迹一次又一次破坏了乐团长久以来的既定规则,对乐团和团员造成负面影响时,她选择不再委曲求全,而是站在乐团这边,毕竟她和乐团的纽带是长期形成的,她的不满亦是乐团的不满。
而和T的纽带也许更多是因为Petra,最终S带着女儿离开了T。
Lydia Tar:主人公,古典音乐界享有盛誉高高在上的天才指挥家,柏林爱乐乐团首位女性首席指挥,又是滥用职权、任人唯亲、高傲自负,刚愎自用的独裁者。
电影截取Tar在事业发展期间的一些人和事,刻画了这个让人又爱又恨,丰满立体的虚构人物形象。
凯特的极致表演足以假乱真,令人怀疑Lydia Tar的真实存在。
其实此类人物可出现在各行各业中,和性别无关,利用超级权力去剥削和消耗身边的每一个人,以达到个人目的。
T认为指挥必须臣服于作曲家,在作品面前所有人应舍弃自己的身份,忘记自我,去呈现作曲家本人的意图,无论何种性别,身份,种族和宗教信仰。
而指挥的作用就是控制乐团,确保每个部分都正常运作。
她擅长控制和利用身边的资源,正如她擅长指挥乐团一样。
在感情中她是自私的,先利用S获取乐团的新人和首席指挥职位,偷偷服用S的抗焦虑药;在工作中她用职权之便物色年轻漂亮的女性,继而进行权色交易(比如开头采访结束后找她聊天的粉丝),在厌倦后毫不留情的一脚踢开;无视乐团规则肆意妄为地将助理Sebastian调离,纯粹因为Sebastian提出单簧管太响和她意见相左。
这样的人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前半段有多么辉煌和受人尊敬,后半段就有多么地落魄和被人唾弃。
Julliard讲课的视频走火和K的自杀事件后,T身败名裂,一夜之间从神坛跌落,最后沦落为东南亚二次元乐团的傀儡指挥。
她去当地按摩院(提供特殊服务)选技师后呕吐不止,暗示了她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权色交易,as she had nothing to give anymore.导演Todd Field还留下很多谜题等着观众去解锁,目前我还不清楚预告片里K脸上迷宫一样的符号暗示什么,还有T的梦境中有个一脸严肃的老头(在T家里的墙上有一张照片也出现过)的用意。
向来苛求完美、在意细节的Todd不会浪费任何一个镜头语言,只等有心人去深思和挖掘。
有句话是,观众可以挑选自己的电影,导演不能挑选自己的观众。
莫辜负。
此片为95届奥斯卡热门,祝女王拿下第三座小金人,希望不要打脸。
五星全部给女王,不需要理由。
When the film first came out, I anticipated having issues with it, so I initially refrained from watching. However, now that I've finally seen it, I found myself loving almost every aspect and thoroughly enjoying the experience. That said, upon reflection, I feel there is a crucial missing piece: the portrayal of the female lead. While women can certainly be power-hungry and capable of abuse, I struggle to envision a female villain engaging in power abuse in the same manner as depicted, mirroring male counterparts. The film falters for me because the director seems to have constructed the character from his own perspective and imagination of how women in power might behave, rather than a more nuanced or authentic portrayal. This causes the narrative to crumble for me. Nevertheless, the filmmaking and performances are truly masterful.
说实话对我魔这部时隔多年冲奖片挺失望的,三星给电影本身一星给她剧里妆造。
她挑这部一点都不意外,这几年老挑这种炫技说难听就是装的剧本,看她这种电影类似听宋祖英唱歌。
电影节奏有问题,开头十几分钟全是塔尔个人成就介绍,完全可以讲一两分钟然后用台下观众打哈欠的镜头和助理发短信吐槽她来表达塔尔权欲熏心。
前半段一直这个节奏快睡着了,结果后面节奏又特别快,快到一句我起码可以自己订机票了来说明塔尔被开除。
下个镜头就是她回家,下个镜头她又出现在东南亚。
最让我不满的是整个电影给我的感觉在洗白塔尔这类人。
潜规则性骚扰这些拍的非常隐晦,最明显的地方也就是塔尔卫生间偶遇大提琴手俯身偷看她门下的鞋后面改高她分数和合奏结束后情难自制抚摸她的脸同时给了一个她妻子愕然表情的镜头。
也并没有说明塔尔和自杀女孩的关系,只有助理和塔尔对话说明她们三之前关系还不错和某封助理和自杀女孩的邮件显示塔尔在封杀女孩,然后塔尔就被开除了。
所以到底她是因为证实有潜规则被开,还是舆论被开呢?
当然也可以说这是这部电影风格,只不过在我看来,一边大肆描述个人成就一边淡化他们劣迹,这部冲奖片又算不算讨好那些干过这些事的有权势老白男呢?
特别塔尔上课那个剧情明显表明塔尔观点是人和作品要区别对待。
主角写成一个女同性恋挺鸡贼的。
虽然我魔本人说她并没有考虑过角色性别性向,强调不去贴标签化。
角色妆造也在去性别化。
但是一个现生绝大多数发生在男异性恋身上的故事改成女同性恋,我说你们想冲奖就直说别来这套……短评有人说她演老白男越来越得心应手了哈哈哈。
可能是女人放在男人的位子,她会变成男人。
塔尔的穿搭,她采访不承认自己的身份在职场里有限制,上课那段对巴赫看法的对话,认为基金不应该局限于女性,对霸凌者自称孩子父亲之类的……话说前几年她也演了一个背刺女权的角色《美国夫人》,加上我看到上面有影评提到她对伍迪艾伦的模糊态度……说不定这部戏她就是在演自己呢电影从内到外都这么努力了,看来得奖是势在必得了hhh
实在是很惊喜,“文艺团体下的权力斗争”这个早在七十年前《彗星美人》就被表达得淋漓尽致的这个母题,居然还能在2022年被玩出新花样。
在这个外表和谐的文化圈子下有人身居高位滥权而不自知、有人以新人之姿恃才傲物、还有人在失宠的边缘挣扎。
在新时代的阐释下,导演托德·菲尔德把代表男性目光的秤砣从微妙的权力天秤里移除(他是直男吗?
我很好奇他是如何独立写出如此复杂的女性关系),为同类题材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视角。
还想说说莉迪亚·塔尔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她独到的观点、脱离于世俗的思维体系能让观众们在开篇的第一个访谈就爱上她,却也为她公众形象的倒塌埋下伏笔:如果说电影的开始“天才的恩泽”从某种程度上讲还能为她大师课上的怪异言谈开脱,当女学生自尽的丑闻东窗事发她也最终在自媒体时代被她出位的性格所反噬。
一方面我为媒体对她的误读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她作为师生关系的僭越者确实也有可恨之处。
影片的点睛之笔在全剧的末尾:种种闹剧之后,被西方文明世界“放逐”的塔尔来到东南亚某国重启她的旅程。
看到她以一个文化殖民者的形象出现在位居弱势的东南亚国家深入深山河谷、民俗“采风”,我不禁为导演捏了一把汗:难道说接下来就要拍塔尔吸取东方民乐精华完成她的无调性创作,最终重新受到西方世界的认可?
当然,手法毒辣的导演没有这么做,而是将讽刺的火力继续对准莉迪亚·塔尔本人:曾经叱咤纽约、伦敦、柏林三大交响乐坛佳作无数,视古斯塔夫·马勒的作品为挚爱的她,最终在世界的某个不知名的角落为电子游戏做起配乐。
镜头拉远,我们不再看得清她的面容,眼前只剩身着奇装异服的观众。
很难说塔尔是否在最终找到了心灵的平静,但我确实看到了古典音乐在现代化进程下的尴尬:是继续自居传统文化的庙堂高位阳春白雪,还是与当代技术和通俗文化媾和,寻求新媒介的表达?
守旧是危险的,作为“老白男游戏”的古典音乐更是有因循守旧的传统。
塔尔作为这一体系的拥护者,她的没落象征着某些传统价值观的倒塌,但古典音乐对东亚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依然在地球的另一端佑护着她,让她在文化殖民的领地上继续受益。
不知不觉,香港邻居家的孩子又开始拉小提琴了。
听着隔壁琴声从门德尔松到流浪者之歌,我不禁也回想起幼时学琴,中学本科参加学校乐团的经历:虽说自己曾经也算是学得不错,最终我却鲜少重拾自己的琴弓磨炼技艺,转而着迷起了现代流行摇滚乐;我依然会臣服于马勒第五交响曲里某个动机给我带来的感动,但我不怀念的是现场演奏的紧张和乐团人事的复杂;塔尔说当代的身份政治消解了人们对古典乐纯粹的爱,但这份最初的爱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
看完《塔尔》,我仿佛也被弃置在这片意义被解构的荒原里了……
期待了几个月的片子,终于在前几天登陆流媒体。
影片的初始设定足以让任何一个古典音乐爱好者兴味盎然:女主Lydia TAR 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乐团柏林爱乐(BPO)首席指挥,作为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的学生,她正沿着老师的道路,向着古典音乐界的至高成就——带领BPO完成马勒(Gustav Mahler)全集交响曲的录制。
其他八部已经录制结束,只差最后一部:第五交响曲。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和崩塌。
一、性别倒置的权力叙事开篇的访谈很有意思,开门见山地告诉观众:我们这不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
TAR在各种场合有意识地回避自己的女性身份:比如认为“当今的女指挥家在职业道路上已经不会遇到什么阻碍,职业天花板早已被打破”,比如自称是女儿的父亲,又比如主动提出停止只对女性指挥家提供资助,因为她认为不应该只通过性别筛选资助对象(看到这是不是很熟悉,美国版春蕾计划hhh)。
女主俨然是一个男权化的女性个体。
评论说TAR的女性身份无关紧要,这个人物换成老白男同样能够成立。
在影片中的时空,这种设定或许是成立的,但问题是:作为一个女性,TAR究竟是怎样形成这样的男性头脑的?
只因为她是一个在男权社会中生长起来的女同性恋者吗?
她曾经遭遇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她有没有经历过有形的或隐形的性别歧视,难道因为她是个天才就完全幸免于难?
如果经历过,又是什么塑造了她,使得她完全将这种记忆抛之脑后?
作为一个天才的、接受过顶级高等教育的女性,难道她就从来没有在自己的女性身份和男权体制中挣扎、矛盾过吗?
电影在这些部分保持了沉默,留给观众自己遐想。
TAR精明又冷酷。
她说女性音乐家已经不再有职业天花板的时候,有没有想起那些被她控制、打压、封杀的,连天花板都没见到的年轻女性(如Krista)?
否认天花板的存在,只是因为自己是亲手盖起天花板的人。
TAR拥有上天馈赠的天赋和万里挑一的运气,职业生涯一路顺遂,被男性统治的古典乐界也向她慷慨地敞开大门,一路绿灯。
至高无上的权力已经将她异化。
二、《第五交响曲》的谶语与隐喻为什么《第五交响曲》是TAR留到最后完成的作品?
马勒编号从1到9的这九部交响曲(不包括《大地之歌》和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中,只有两部没有标题:第五和第九(第三有马勒自题“夏日正午的梦”,第四原本是第三的一部分,原题“孩子对我说”)。
和标题音乐相比,无标题音乐无疑留给人更大的理解、解释和想象空间。
而和第九交响曲相比,第五又更为模糊、复杂、奇特、多变,其似乎并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旨,整部作品从葬礼到梦境,从死亡到重生,还包含一个规模庞大的谐谑曲乐章;这些都使得第五交响曲很难有一种普遍认同的理解。
(这一点与《第九》不同,后人普遍认为第九是一部描述死亡的作品,虽然各人对死亡的理解不同,但不影响认同这个共同的母题。
)影片其实并没有着重刻画TAR想要如何解读这部作品,只有三个地方略微展现出这一点:一是开头挑选唱片时选出了阿巴多(Abbado)的版本,且后面拍摄专辑封面照片时,她有意采用和阿巴多相似的姿势以向他致敬;二是在访谈节目中提及对第四乐章的演绎模式,并称自己的演绎将会“选择爱情”;三是乐团排练第一乐章开头。
排练的片段直接展现出了TAR所希望的处理方式:在铜管独奏结束后,弦乐声部应当以一种迅捷的、不容置疑的、极其快速的排山倒海式的方式进入音乐,从而以强大声压摄迫听众的心灵。
她反复排练的第一乐章,名为Trauermarsch,意为“葬礼进行曲”。
某种意义上说,TAR排练的是自己的葬礼。
而真正葬送她职业生涯的,也正是在乐团正式演出第一乐章时,她突然冲上台殴打指挥的这一行为。
再就是访谈节目中提到的第四乐章:马勒献给新婚妻子阿尔玛的一段小柔板。
TAR以戏谑的语气说,虽然这段献给爱情的音乐如此柔美,但阿尔玛终究还是弃马勒而去。
后来TAR的妻子也带着女儿离开了她。
或许冥冥之中早有天意,《第五交响曲》正如一个对TAR命运的符谶。
三、关于结尾结尾处,被丑闻缠身的TAR已经无法登台指挥,但音乐会仍旧如期举行,只是指挥临时换成了Eliot。
为什么TAR会突然失控癫狂到当众殴打Eliot?
这里对于没有在现场观看过古典音乐会、不了解古典音乐生成机制的观众来说,可能稍显一头雾水。
有两个背景知识需要补充给这类观众:一是音乐会通常分上下两个半场。
例如片中出现的这场音乐会,其绝对主角当然是时长一个多小时的马五,但一般来说,大型交响曲都会被安排在下半场演出,再在上半场搭配一部或几部规模较小、总时长在半小时左右的作品(协奏曲是最常见的类型,当然也可能是套曲、序曲或者其他作品)。
电影中展现的乐手上台、观众入场的画面,实际上已经是中场休息即将结束、下半场演出即将开始的时刻,这时,独奏家Olga和乐团已经完成了对《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的演出。
这可能是使得TAR崩溃的第一个点:Olga是她的猎物,也是她一手提携的晚辈,但此时猎物不仅没有上套,反而借着自己创造的机会站在台上接受鲜花与掌声;而TAR自己,曾经的上位者,如今却只能独自一人躲在乐团后台的卫生间里发抖。
这种权力的倒置使得她妒恨交加,情绪濒临失控。
而使得她彻底失去理智的,则是亲眼看着Eliot站上本该属于自己的指挥台。
TAR从前就对平庸的Eliot不屑一顾,认为他不配与自己交流真正的艺术心得(两人共进午餐那次,她像逗弄玩具一样搪塞苦苦哀求、想看一眼她的总谱的Eliot),后面更是直接和他撕破了脸(“爬上指挥台”),但此时权力关系再次倒置。
TAR的崩溃,并不仅仅来自于权力的旁落,而更来自于心血被他人轻而易举摘走的愤懑。
——指挥对于一部作品的缔造,只有一小部分依赖临场发挥,而绝大部分都来自于漫长的排练过程。
在排练中,指挥不停地按照自己的理解纠正乐手的演奏,在一遍一遍的重复中塑造音乐的细节。
一部排练完备的作品,即使演出当天指挥家本人不在场,乐团自动驾驶,也能演出七八分。
不必说,TAR为《第五交响曲》付出的心血有多少。
单看她对于第一乐章开头那几个小时的挑剔,就知道她对这部作品精雕细琢的程度;那些Eliot做梦都想偷看的总谱上的标记,现在就在台上,由她的乐团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再现出来。
Eliot没费吹灰之力,就窃取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Bravo”、欢呼、掌声、专辑的冠名权……无法容忍、无法清醒面对这一切的TAR只能崩溃。
TAR最终来到东南亚,指挥着一支学生乐团演奏电子游戏配乐。
看到有影评认为这是对全片的升华,是TAR在幼时家中找回初心后重新出发,让音乐愉悦更多人的选择。
个人很难同意这样的观点。
对音乐的喜好固然是主观的,但音乐也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很难想象会有一个职业音乐家认为电子游戏配乐比马勒的交响曲要伟大和复杂,甚至就连普通的古典音乐爱好者也不会同意这样的观点。
谁会愿意主动告别马勒呢?
因此对我来说,结尾更像是一个对于TAR的惩罚。
曾经统治柏林爱乐的她,此刻在地球另一端的一座逼仄的小音乐厅里,在一群奇装异服的观众面前,指挥着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演奏着新潮的、光怪陆离的的配乐——注意是配乐——音乐在这场音乐会中,甚至都不再是主角,甚至不比投影屏上放映的动画更能吸引这些游戏爱好者们的目光。
没有人会在意指挥对音乐的处理和表达,没有人会将TAR当作这场音乐会的主人。
在古典乐之外,人们不再对指挥心存敬畏,不再关注指挥的作用,他们只是在音乐的助推中狂欢。
TAR终于跌落神坛。
这个cinematography还有什么可说的!全片都在我的审美上
NYFF媒体场,这质感,别的不说,光是展现一个顶级艺术家的生活,就看(YY)得我美滋滋的了。直到影片把逼格拉回了地面,才反应过来,好像一切都潦潦草草。如果是传记改编,真实事件蜻蜓点水无可厚非,但要虚构的一个大人物,里面的冲突是不是要再展开一些?PS:想要里面每一件衣服的链接!看到了凯特大魔王,穿了一件橙色(vs剧中冷色调)的连体工装服lol/二刷,发现tar绝非典型的me too指责对象,对他的三项指控,大师课视频(实则编辑),krista自杀(只是冷漠),潜规则小鲜肉(这么久了唯唯诺诺其实都没行动,老手早就到手了),且按摩店选妃自己都吐了,绝非油腻恶臭男性别转换。导演对她塑造一定是有点同情的,真正的牛鬼神蛇可能就是观众/三刷,tar也是心机girl/五刷,终于看上了中文字幕,好像也没啥帮助
4星的水准,1星加给凯特,她更应该凭这个角色拿奥斯卡最佳女主的。
可以入选 "what if 男女互换" 系列
電影是一種表達,但導演想說的太多太滿,而又拼命想顯示自身的客觀,結果就是把一堆高營養高蛋白的食材放在一鍋裡煮,政治、權力、藝術、性取向大亂燉,結果噎著了作為觀眾的我。滿懷期待,頻頻走神,然後大魔王演的很大魔王。
我为什么周六一大早上自我折磨呢!!
5.0/10 虚构人物的传记片,知名指挥家塔尔最不为人知的一面,其生活的一面,塔尔的桀骜不驯与我行我素也预示了她之后所面临的危机。剧情的寡淡拒绝了将观众纳入叙事文本之中,便也拒绝了让观众与片中情节与人物产生共情的可能,并逐渐沦为演员的个人秀。结尾欲通过细微情节点将人物从困境中“解救”出来,从而达到主题升华的目的,但仅靠台词的方式无疑大大减弱了升华的力度
啥玩意….
不是学音乐的就省省吧
我愿称之为托德夫斯基,真太微妙了!
Bernstein啊,老泪纵横
两年前家附近突然被封路,楼底下停了好几辆摄像装备车和保姆车,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正是这个剧组在KarlMaxAllee拍塔尔发狂飙车那段戏。整个片子从服装到布景都是冰冷的,看着很柏林
又一个拿东南亚展现愚蠢、贫苦、不开化,艺术家被流放之地,和高贵的欧洲做对比的白人中心视角,结局一下子把人注意力从整个电影故事身上拉开
#SIFF2023 大光明影城 看得并不轻松。艺术家品格是否应该与作品相分割?塔尔认为应该,而自己却断送于此,流落最通俗同样是音乐的娱乐舞台。从最初粉丝的挑弄,到三次蓝色高跟鞋,轻易替换成员却装作虚伪质问,看似不经意实则是安排的大提琴手,吃素与吃肉的对比,失去颜面的谎言,噪音的追溯,洁癖,妻子的控诉都指向了塔尔隐藏着的权力控制。另外小助理和大提琴手的暗线,均是通过视频在线对话暗示的,隐藏的非常巧妙。最后的按摩却变成了权利的外化,对性的挑选,赤裸裸地将塔尔无意做的日常展示。关于镜面(厕所,手机,窗户)的设置,极小道具的推动,极致的表演,加上让人流泪的音乐才能,构成了探索的迷宫,学术而又值得玩味。无所谓性别,赋予人的权利与控制欲望才是问题。
主角太主角了,配角干嘛去了全都没有完整的剧情。。。全是一块一块的碎片,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主角把他们串联起来了,也没有什么阴谋阳谋的,光说丑闻毁人这个点二十分钟就能讲完了吧?其他那些片段都在干嘛?也没什么紧张感。感觉CB应该拿不到奖,跟我看的评价感受一致:Nothing we haven't seen from her
好
性别在此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看似是讽刺身份政治 其实是对男性社会所能引导人所展现出人性阴暗面的极大挑衅 为什么Lydia是一个hyper masculine的女性?为什么她在开头的采访否认性别玻璃天花板的存在?为什么她能在男性霸权的行业做到巅峰?我觉得这些问题无不和她内化了顺性别异性恋男性霸权中心的种种糟粕并且主动附和这种恶有关?如果女人没有主体性 那她是否能坐到权力最高位?我想到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女性人物 非常值得思考 女人的成功是否只有穿的像男人做的像男人想的像男人才能获得成功呢?非常有趣
艹古典半盲的我一开始还以为是个音乐传记片😓看头20分钟还担心说门槛挺高啊这些词跩的…然后才意识到靠这好像是个职场讽刺剧?🤣(嗯用讽刺也有点浅了)虽然不算喜欢但如果这片能在国内上映(感觉希望渺茫除非摘BP吧?)再搞个2DIMAX版的话我还是挺想去电影院看的,毕竟摄影美丽,算是借着大画幅数字电影机的东风,堪称完美地把“高奢消费文化杂志”里那些中画幅平面摄影风格照搬到了动态影像中🤣也是与本片的主题相得益彰吧
凯特演技护体,硬生生把如此平庸的剧本拉过及格线
Go big or go native? A literally and metaphorically rich character study,批判态度探讨多种社会议题,并在结尾圆满收官,工整,大气,完美。钱势和名利的腐蚀不分性别,每个领域每个阶层都有这样的精英,站在资源制高点,活在自己的气泡里,轻描淡写所有别人的热点困境。女主是处在阴阳边界的施受害者,用满足他人的期待来换取自我实现,并以艺术和爱的名义做道德暧昧的事。她的作风信仰不无道理,足以博得同情甚至支持,即使在一切都崩塌时,也不难理解,所以真实微妙,也让很多人不适,但观众的评判映射出的只是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导演的态度。CB的塑造有工笔的细腻和写意的泼洒,自成一个宇宙,是脱离众杰出演员的另一个层次的存在。top 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