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痕如诗
Inimi Cicatrizate,受伤的心,少年诗人的心疤(港),心痕如诗(台),Scarred Hearts
导演:拉杜·裘德
主演:谢尔班·帕夫卢,Alex Bogdan,加布里埃尔·斯巴修,伊凡娜·穆拉德诺维奇,亚历山德鲁·波托赛昂,伊林卡·哈特纳,索非亚·尼古拉斯库,Damian Victor Oancea,达娜·沃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德国语言:罗马尼亚语,德语年份:2016
简介:灵感来自罗马尼亚作家马克斯·布雷赫的同名自传式小说。故事发生在1937年,20岁出头的男子伊曼纽因患脊椎骨结核而终日待在黑海沿岸的一家疗养院里,全身打上石膏,动弹不得。在这期间,他与另一位病人索兰芝相爱,这里的病人们虽然身体在慢慢枯萎,但思想不肯屈服,他们谈论文学、哲学与历史,努力活出生命的意义。1939年,这本..详细 >
圆角画框和极美的大景深4:3构图,频频出现在画面正中的镜子和只能向远方一个方向延伸的局限空间,同一个镜头中见证病房里阳光的自然变化,甚至无需配上诗篇也会有促人看向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
柏林威尼斯的主竞赛水准
爱情。我们的爱情终将消亡,而在那之前我们也将消亡。海水与眼泪。生命的尊严。身体被囚禁在石膏之中受病痛折磨,但心灵却驰骋在哲学,诗歌与社会思考之中。健康的人从不关心健康,只有病人,死里逃生,或不知何时死亡就会降临到头上,才了解生命的可贵。他躺在床上触摸世界,窗外从落雨到飘雪,一次次充满希望地醒来,迎接他的却是一次次更多的伤痛,更多被遗弃的孤独和空虚,他需要爱情,需要做爱,需要柔软的皮肤而不是绷带和坚硬的石膏,像孩子一样同时渴望陪伴和自由。逐渐迟钝的感知,逐渐萎缩的肌肉,只有哲学和思考才能给他慰藉。我们还有多少日子。等好起来,我们要做很多很多事。但只是奢望。配色特别特别美,缤纷多彩,构图有种平衡和谐的静谧感,很安心。
痛苦尊严知识轻浮诗歌爱情性欲在强大的固定机位摄影母体全部捕捉下来 少年心气至死不休
这么拍人物传纪,呆板僵硬,并不算好做法
能理解到政治意图的表达,但却无法感受,诗歌也只是越发苍白了起来,相比其它原创病怏怏地噢因为这就是半只脚踏进坟墓
1. 二战阴云下,罗马尼亚诗人的医院纪事;2. 大量中远景镜头增强隔离感,黑屏日记字卡和影像中人物性格反差;3. 年代戏+35mm+academy ratio,制片人筹款能力太强。3.5
單調乏味看到快睡著...難怪都沒人提...
8.5
我还心想这不是《魔山》吗,结果一看人家有原著🤡
这是有病的呻吟
可能是翻译不太好吧,黑屏上加的字让我觉得很不舒服,像第一人称又像第三人称看到是根据一个诗人的自传改编还挺期待的,有点失望,没收获到太多东西画面拍的很好看
7.3/10
就着这么美的疗养院,谈情、读书、喝酒、假装跳舞、听音乐、晒太阳、写诗,躺着,夏天海边的暴风雨,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诗人怎么就死了呢?到底玻璃心比较容易死于心碎还是黑海疗养院是个黑店,诗人好可爱,哈哈哈。
文学性很强,但是情节设计略简单了
精湛。美術出彩。導演在低迴婉轉幾近沒有起伏的起伏中,像海浪的長波般從遙遠的遠方波及向未知生命的眼前茫然卻洶湧的目的地。
【金马53】画面古典而学院派,记得是圆角方形,配合黑场字卡,影像诗(难免闷(不过这种只能躺着还要做爱的精神才是真正的身残志坚(喂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罗马尼亚诗人自传改编。全片采用独特的圆角4:3画幅,配以原著中摘录的字幕卡反映诗人内心。但有些过于泛滥、直白。绝大部分取景地都是医院&病床,很考验演技。等死题材电影其实不少见,本片并未有太多新意且篇幅过长。主角相比诗人、作家,更像个普通小文青。写诗泡妞,无助死去
温柔的心,残酷的病
通篇固定机位每个场景都是单一镜头,两个多小时看下来感觉缺乏电影应有的调度,而演员的表演又没有话剧演员抓人,不是很能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