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juice的人设依然漂亮,作画一流,动画整体的叙事也相当不错,下了功夫的设定也有相当的厚度,音乐十分漂亮。
“思考先于文字”的想法很有趣,蒸汽朋克、人工智能、科技伦理等等相当热门的科幻要素杂糅,各种梗也玩的不亦乐乎。
科幻、动画的死忠都能在一些细节里找到很多乐趣,就算是看热闹的人也可以看的各种不明觉厉。
整部作品都带着一种准备划时代的商业大作气息。
………………不不不,这真的不是《罪恶王冠》的影评。
简而言之,看完这部动画之后,很难不让人产生一种被骗了的感觉,让人不禁想要呐喊——“这到底是什么鬼!
”这个故事的转折、高潮和结尾都显得十分突兀和匪夷所思,就当你一脸懵逼的时候,看见故事里面的角色还一本正经一脸严肃,可以让你进入不断思考“究竟是我疯了还是这个世界疯了?
我为什么要看这部动画?
他们在讲什么我怎么听不懂?
我是谁?
”的哲学领域。
更直观一点地说,这就像是看着一部关于密室杀人案的推理小说,就当悬念逐渐拨开,剧情进入高潮的时候,侦探揭开谜底——犯人是一个气功大师,会隔山打牛的特异功能,然后他就这么杀了人。
我不想说脏字。
无论是科幻、奇幻还是推理类的作品,这些通俗作品在制造悬念与解决悬念的过程都应该是一个将不合理的结果用合理的方法逐渐推导的过程,就是因为这个过程十分神秘并且巧妙,所以才能吸引住观众的好奇心。
而《尸者帝国》完全就不是这样,它为了解决问题,采取了非常暴力的方法。
最典型的就是安卓(Android)这个角色的塑造(她就叫安卓,和手机操作系统同名),这个角色很明显是引用自《未来的夏娃》中的同名角色,而那是一个机器人,吉浦康裕的《夏娃的时间》也明显有致敬那部经典的科幻小说的意思,不过《夏娃的时间》是讨论人工智能的动画,但是《尸者帝国》不是。
当曝出安卓是人工智能这个事实的时候,不是在玩梗,而是已玩脱。
因为作品已经完全失去了合理性,这个故事只是在用更加不合理的结果来诠释一个本就不合理的现象,这不会让观众觉得故事很有深度,只会让人觉得很傻。
这部作品有这很明显的主题,那便是对尸者灵魂、或是人类灵魂的思考,伊藤聪“思考先于文字,灵魂先于思考”的基本主旨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但是,它的发挥空间并不意味着足以支撑起如此混乱的杂糅要素。
当作品从“科幻”走向“魔幻”的过程中,作品的主旨就已经开始了崩塌。
惯例找人背锅。
伊藤聪?
他只写了30页设定。
编剧和监督?
这部作品的叙事和分镜都尚属上乘。
supercell?
redjuice的人设和egoist的歌都没啥大问题,redjuice的金属感和现代感很适合科幻作品的风格。
……那么就决定是你了,圆城塔!
在续写伊藤聪的这部作品的时候,圆城塔塞了太多私货。
圆城塔也并不是没有参加过动画的编剧工作,事实上,在《space dandy》中,圆城塔负责编剧的部分也是可圈可点,所以在观看这部作品之前,虽然没有读过原作,我还是算满怀期待的。
但看这部作品的中途,我眼前一黑,仿佛看见了吉野弘幸和大河内一楼的笑容……那两人也不是真有多糟糕,只不过看这样的作品对心脏不太好,太刺激。
少年爱的部分可以提一提,从商业上来讲,无可厚非;从考据的角度上来讲,19世纪的英国有着一股相当剧烈的女权主义、自由主义还有同性恋意识觉醒风潮,像雪莱、拜伦、王尔德乃至图灵等等带有传奇色彩的英国天才人物的同性恋往事直到如今也是充满争议,因此在这样一部蒸汽朋克风格浓郁的作品里拥有这样的要素也显得并不突兀。
更何况,在续写友人的作品的时候,圆城塔应该也对作品的主角注入了很多心血。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华生与星期五之间的友情应该引起了作为续写者的圆城塔的共鸣,所以两人的感情应该也影射了原作者(伊藤聪)与续写者(圆城塔)之间的友情,哦,我并不是指圆城塔本人有着同性恋倾向。
那么,据此而论,最后结局中,华生选择成为尸者与星期五相伴,也应该藏了圆城塔的私货,他这种将自身代入角色来向逝者表达怀念的想法,可以理解。
可以理解并不代表可以原谅。
作品并不是创作者一个人的东西,作品包含了创作者的一定量主观想法是正常的,但是过了度,就会让人反感了。
或许圆城塔本人因为有着失去友人的经历,所以可以很简单地代入角色,但对于我们这些最广大的观众来说,移情却显得很难。
我们只会觉得莫名其妙,甚至还有点尴尬。
如果让伊藤自己来给这个故事写一个结局,我想,他应该会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来向我们展现用他的“思考先于文字,灵魂先于思考”逻辑推论出来的灵魂是什么吧。
作为科幻作品来说《尸者帝国》让人失望,但为动画本身的高质量,给个3星及格分。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部剧场版电影虽然被冠以伊藤计划三部曲之一,但其实伊藤聪在写完30页设定后就去世了,故事则由好友圆城塔代为完成。
可以看出作品中很多地方都有伊藤聪之前的两部作品的烙印,或者是刻意的致敬。
比如反派的M,他认为大国的政治家开始都是以和平为出发点,但往往最后还是为了本国人民的和平去侵略其他国家,这种与初衷完全相反的矛盾,其实就是《虐杀器官》的思想之一,暗讽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而从另一个反派THE ONE的视角来看,又可以看到人类的历史,即是斗争的历史,用他的话说就是“愚蠢而又目光短浅”。
M虽然看破了这一切,但他选择了错误的方法,把所有生者都变为尸者,这种无视人们的意志而实现的和平真的可以称之为和平吗?
(THE ONE不属于生者,所以他并不想拯救人类,而且一心想制造出一个类似于自己的有意识的新娘,摆脱作为唯一拥有意识的尸者的孤独。
)再者,作品也论述了一部分物质与意识,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伊藤聪作品中涵盖的主题(日本人喜欢把意识称为灵魂,中国则是精神)。
一般公认的是,物质先于意识,语言则是物质化的意识,而文字又是物质化的语言。
结合本作就是肉体是产生语言的物质条件,而如果尸者能够产生语言,那就相当于拥有了意识(灵魂),而文字又对学会语言有很大作用。
所以主角这么执着于让尸者说话,而又让星期五保持写笔记的原因。
这里就不详细说了,还是自己细细琢磨比较有意思。
谈下剧情,主角华生从始至终对于让星期五找回灵魂的执念,可以看出其实就是圆城塔对于已故友人的思念,所以把这种思念也带入进故事中,作为贯穿故事的中心线。
(伊藤聪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着实令人惋惜)。
不过遗憾的是,在故事的结局中,星期五并没有找回自己生前的灵魂(故事最后的萌发意识明显是另一个人),但主角为了完成约定和赎罪,让唯一知道笔记的自己变成了尸者。
与此同时,他也梦想着虽然不能把友人再一次复活为人,但如果同样是尸者的话,就能用同样的语言,再次攀谈吧(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两个人又重新拥有了意识),毕竟是友人去世前的话语一直支撑着他一路走过来的,最后结局中也表达了他的这个愿望。
总而言之,这基本是一部悼念亡友的作品,个人感觉除了人物命名的neta略扯淡,其实这部作品还是有一定思想的。
至少看过之后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比起一些粗糙烂制又毫无营养的东西好过几倍。
冲着伊藤计划来的,除了世界观出众,其他都狗血,原谅我低俗到了白胡子老爷爷要毁灭世界只为了唤醒他的爱人时我才发现这原来是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片(单身狗表示想自尽)。
好吧,来个Happy nad。
谁知,这不是真正的结局,真正的happy nad是男主为了和二男主永远在一起居然自主成为尸者。
(腐女表示好爱,拍手)总结:1星给原作者伊藤计划1星给画面感1星给世界观
我真的笑爆了,原来作者(円城)站花生x莫里亚蒂!
到阿列克谢和尼古拉死之前都挺好,后面就一片混乱,节奏混乱,逻辑混乱,剧情混乱,咦男主怎么还没死,咦他怎么被ntr了,咦周五怎么还没复活啊!
虽然姐姐你很漂亮,但是你从哪里突然冒出来的啊!
(可能这片子向我们证明了中二病打不过巨乳控,巨乳控打不过恋尸癖,恋尸癖的尸体也打不过侦探,侦探是世界的主宰,中二病不行!
声优嘛……香菜配巨乳也很萌但就……就很没说服力……另外辛苦村濑步尖着嗓子喊了……至于内涵的话,我非常不同意它的核心逻辑“思想先于语言”导出的乱七八糟的设定,以及副逻辑“人的进步不是由于美和崇高而是话语和思念”,按理说这个副逻辑还不怎么中二的啊,怎么一用到电影后半段就神经兮兮的。
另外提到了老陀那本书。
那时候心里一阵激动,以为要按老陀的主题走了!
结果又不是。
有时间去看看原著了
剧情不说了,本来就槽点满满。
想来说一说其中一个设定问题。
看动漫的时候是和我妹一起看的,看到阿富汗战争双方都使用尸兵进行战斗的时候我妹说了一句“这样打有什么意义啊?
”这一句话一下子好像点醒了我一般。
确实,剧中设定投入尸兵是为了减少活人的阵亡率,但这就牵扯出了一个新问题。
活人可以被枪打死,尸者可以被枪打死吗?
关于这点动画里展现的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那么容易被打死。
在现实里,生者受到枪伤后涉及各种各样的战地治疗和看护,在电影设定的时代很多人会死在受伤后的感染中。
但尸者不同,根据动漫里展现的镜头可以看出,它们受到枪伤也可以继续行动。
而且尸者使用枪械的精准度并不高,结合它套用的时代背景—阿富汗战争。
那个时代击发枪的大规模装备已经将战争从排队枪毙变成了挨个点名,也就是说步枪的精准度大大提高,但尸兵的低精准度看起来在动漫中毫无作用,只是在像对方的尸兵“泼水”。
因为子弹没法有效杀伤尸兵(应该是没法精准击中尸兵的弱点),在电影里最终会变成双方的短兵相接然后引发部分尸兵失控。
这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了。
如果历史上真的投入了僵尸作战,并且是以短兵相接来决胜负的话。
那么战争方式亦然会随之改变。
从《生化危机》等丧尸题材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杀死丧尸的唯一手段变成了击打弱点,或用火、爆炸等大威力手段。
那么攻击者一定会想尽办法提高自己杀死丧尸的效率,例如装备喷火器(电影里女主使用过类似武器)。
所以如果全世界真的投入尸兵作战,那么战争方式绝对会转变为针对敌方丧尸而使用的大规模杀伤武器,在动漫设定的时代,列阵射击就会不复存在。
退一步来讲,如果真的只能列阵射击。
因为尸兵的低精准度和枪弹对尸兵的弱势。
那么战争的获胜手段就只会变成一种—哪方的尸兵数量占优则胜利,因为短兵相接的优势涉及到双方武器、装备、训练程度。
熟练占优势的一方则会将这个优势变为最大化。
战争规模将会大到难以想象。
因为不用吃喝的尸兵几乎不需要普通军队那样高需求的后勤补给,除了增加维护的生者以外。
如果参战方甚至没有荣辱观,那么连尸兵的衣服都不用准备,直接赤裸上阵来最大程度的增加投入战场尸兵的数量。
战争规模会从几百、几千、几万直接上升到几十万、千万和几亿。
因为宽泛来说尸体的数量取之不尽。
丧心病狂者只需要杀死活人就可以变成尸兵,活人只需要留下供给尸兵运转的最低配即可。
这也是为什么说,如果一个世界出现尸兵这样的武器,那么战争手段和方式也必然随之改变。
打击敌军士气和投入精兵的战术也会随之消失。
动漫里针对这方面的设定显然也是画龙点睛,缺少了那外形下灵魂的一点。
紧跟着《屠杀器官》的“屠杀语言”,这是一部华丽且深刻的作品,如果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内涵,还是需要一定的哲学常识,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思索。
个人而言,人设以及场景呈现都表达出了作者的态度。
动画中一直强调了“语言”作为“意志”与“思考”的表达,而“语言”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声音,还有画面、气息和文字,而所有的意思表达直指一个目的,那就是“环境”的塑造。
因此“身临其境”是“语言”最强的表达,而每个人所能理解多少内容,完全是根据个人的积累所呈现,也就是你个人到目前为止的经历。
对于经历的积累,实践固然重要,而在有限的时间里,近乎无限的积累经历,那就要依靠“意志”以及“思考”,并且通过“语言”循环往复。
我们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思考”至“语言”的无限循环,这样的循环之间,我们才产生了“灵魂”这一个概念。
或许我们常说,一个人拥有独一无二的气质,这里的“气质”,实际上就是“灵魂”的一种在外表达。
在我的理解中,“灵魂”实际上混合着你的“感受”“选择”以及“表达”。
而在我们关于“爱”的话语中,“两个人共有一个灵魂”,或是“灵魂伴侣”,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即是在“思考”与“语言”的循环之间,双方处在同一个处理逻辑之下,不会引发宕机(分裂)或者BUG(误会)。
关于爱情,近期的思考是有两个指标能够衡量,一是“信任”,二是“经历”。
由这两个标准的高低所衍生的四种情况,基本能够涵盖社会中大部分的情感状态。
回到动画之中,无论是尸者还是人偶,本质上可以用奴隶以及人工智能进行理解替换。
该部作品还是有反战以及反种族主义的内容,例如棋子一般的尸者对战(现实战争中牺牲),在统一命令之下(语言)尸者的狂暴以及生者的被剥夺欲望(欲望是发展的动力)。
动画中各个人物的起名无论是“莉莉丝”(犹太教)、“华生医生”(福尔摩斯全集)、“星期五”(鲁滨逊漂流记)、“卡拉马佐夫”(卡拉马佐夫兄弟)、The one(钟楼怪人)都有各自的象征。
因此The one对于“新娘意志”的执着,也是让人想到那段没有结局的爱情,令人唏嘘。
故事的结局,实际上委婉的表达了华生的“创世”(通过莉莉丝转化为艾琳艾德勒,并成为他的妻子),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动画最终,将“语言”通过实体与虚无之间的转化,让“语言”的力量以物质的形态附着在人物身上,提示我们“语言”的巨大威力(言灵与魔咒)。
总体来说,人类的发展需要依靠人类本身的自然发展。
人工智能的运用、对人类欲望的控制(剥夺或者过度满足),一定要注重适度。
电影的容量好大,也同时暴露了导演的决心,所以尽管导演控制了电影长度,甚至不惜将本片的部分节点删减,但电影还是达到了惊人的2H,对于动画来说真心是部长篇了。
这就是问题所在,电影在很多重要的叙事部分显得发力不足,有点太赶了,对于本片无疑搞成上下集,似乎效果会更好一些。
不过制作配乐声优什么的硬件条件还是很棒的,足以体现制作组诚意了。
作画五星,剧情三星(前面四星后面两星),综合四星没看过小说哈……还没打算买。
以下说的只针对动画版。
用复活尸体的形式去探究灵魂和人性本来是个不错的题材,影片的前半段折射出的世界观和人设也是很不错……虽然起名用的梗略微出戏。
但是后半段画风一变又成了邪恶魔人意图打开新世界男主与基友妹子拯救世界的恶俗剧情了_(:з」∠)_以及结尾那段的谜の结晶你是从罪恶王冠穿越过来的吗?
事实上从王冠穿越过来的多了去了……倒不如说整个结尾就像Lost Christmas一样,就是色调从紫色换成了绿色。
具体的相似点看过王冠的人也能清晰认出来吧,不一一列举了,毕竟我主要不是想吐槽这个。
伊藤计划原来想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我们当然是不得而知的。
圆城塔这个结局我是真不喜欢……(主要是结局太过中二而且烂大街)不过就像华生一直试图让星期五找回灵魂一样,圆城塔对于伊藤,应该也是一样的情感吧。
对于逝去的故友,只能从他留下的只言片语来还原他……也是挺辛苦。
续写本来就不可能尽人意,还是持一颗宽容之心吧。
最后吐槽下B站的键盘侠,把自己塞进去设定去吐槽人物性格和人物行为来炫耀自己低得可怜的智商也是辛苦了。
伊藤计划总是会用一种独特的人类视角去创作他的故事,黑暗、现实、深刻而富有寓意与哲理。
他作品的内容在科幻、荒诞不羁的同时,却能够深深的刺痛社会背后那高速发展后的阴暗与沉重。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以一种疾病的形式存在,为了能够让世界不再产生争端与毁灭的方式,就只有消除人类意识或者是消灭人类。
这部作品也不例外,以小说《弗兰肯斯坦》为模型与起源,创作出来了以此为背景而产生的科技背后的故事。
因为生者与死者只相差21克灵魂的重量,只要重新找回这21克重量,死者也可以和生者一样拥有行动和存活的能力。
只是谁也搞不懂灵魂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只有曾经制造出第一个由尸体制作出来的科学怪人的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才知道如何制造出灵魂,于是《维克多手记》成了尸者技术的关键。
电影的人物都是由各个著名小说当中与人物相类似的角色来充当,看得出作者学识渊博且博览群书。
能够将群书当中的各个角色提取出来,来完成自己的故事,而最后又可以将各个角色放归到原来的故事当中,丝毫不会有半点不和谐的地方,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对于角色的驾驭能力与对故事情节的掌控能力。
当尸者可以被人类为我所用,就像机器人技术一样被我们为我所用,电影虽然选材与十九世纪,但映射的却是当今社会的二十一世纪。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发展到最后也和我们人类相差的只是那21克的灵魂。
一旦机器人也在寻找那21克的核心秘密,那离人类消亡的时刻也就不远了。
两者的关系虽然不同,但是其本质却是相同的。
人类的存在因为拥有自我意识,而变得暴躁而贪婪,战争与毁灭成了人类自我发展的代名词,而唯一能够阻止人类自我毁灭最好的方法,就是毁灭人类。
作为比人类更为明智与冷静的尸者或者是机器人,最后采取的方法必然是走上这样一条路,这不仅仅是作者对科技文明发展到最后的担忧,更是对人类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担忧。
电影带我们游历了十九世纪世界各国的时代风景,更给我们展示了各方势力为了争夺统治世界霸权的阴谋斗争,人类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惜毁灭一切,在电影中展现的淋漓紧致。
当一项科学技术足以改变世界的时候,伺机在身边的各个政治势力都会伺机而动,相互争夺。
而他们的目的并不是造福人类,改善民生,而是耀武扬威,称霸世界。
霸权的存在,是人类社会不稳定的症结所在,所以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颠覆与战争。
作为伊藤计划的第三部作品也是最后一部作品,他将故事的展现形式放到了古代,而不是他所一贯所描述的未来,这一点是他这部作品的特色所在。
毕竟以科幻映射现实的他,在古代题材上的表达有着种种的约束与限制,可是他打破了常规,用小说与小说之间的架构,来支撑起他的小说体系,不得不说,那种极具有创意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天才才华。
不得不说这部作品并没有改变他的风格,但是却带给我们了一个另类极致的观感,相当的让人折服,让人震撼。
华生和星期五之间的感情,是支撑起整个故事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和福尔摩斯之间的默契,和星期五之间的感情等多的是一种爱与依赖。
如果星期五是一个男人的话,华生的角色就像是一个深爱着星期五的女人,那种不愿意割舍,只想再一次寻回的迫切,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力量。
只是展现到了男人身上,多少有点太过矫情与中二,但是电影角色的中性化设计也常常误导了我们的这种感觉。
电影当中展现出来了一贯的血腥与暴力,那些冲击我们视觉的画面,更深深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现实的冷酷与可怕之处。
也只有血腥与暴力才能够真实的反应出社会的现状,缺少了血腥与暴力,感情反而不会展现的那样深刻与真挚,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也不会从角色的身上体现出来。
当绝望反应到一个人的身上,偏置与冷漠才变得那样的立体与形象起来。
当看到电影当中卡拉马佐夫将身边的所有人,甚至连他自己最后都做成了活死人的情节,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与绝望,更多的是对人类自己存在的痛恨与绝望。
当人类持续的走在寻找霸权的道路上时,所到之处全部是无情的杀戮与掠夺,没有人会关心生命的存在,更不会有人去关心人情冷暖,只有冷冰冰的利益和虚无的权势,这不但孤立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也将生机勃勃的世界打造成了一个充满阴暗的炼狱。
是人都是自私的,电影当中也充分的提到了这一点。
华生为了重新找回星期五的灵魂而踏上了这场旅行,伯纳比为了效忠大英帝国而做了这场旅行的导游与守护,哈达丽是为了帮自己注入情感与灵魂,M更是为了消除世界上所有人的意志而避免战争,而作为科学怪人的zhe one则是找回自己的新娘,林林总总表现出来的都是人类的自私,也因为这些自私,让我们所有人差点毁掉了这个世界。
21克的灵魂到底是什么?
是天使的巨作,还是魔鬼的源泉,不得而知。
因为这21克的存在,才诞生了人类的文明,也因为这21克的存在,让人类社会充满了颠覆与战争。
在探究这21克的道路上,是发现与解决一切根源的所在,也因为这21克,成为了人类最未知的神秘密码。
它就像一个潘多拉的魔盒,是一些秘密与美好的所在,但是也是一切丑恶与毁灭的所在,人类到底能不能把它打开,打开后的后果是什么?
难以想象更无法想象。
幻想一下未来的某一天,机器人的发展将变得和人类一样,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类而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那这21克是不是就是机器人取代人类的关键?
21
看完了一遍不得不说wit这次的作画真心漂亮!
花生星期五帅哉香菜美哉!
但是仅仅围绕着“帮好基友Friday找回灵魂”和“帮兵库北找到灵魂”是不是太过空洞了呢?
本作是想讨论一些有关于意识与灵魂之类的哲学问题,但很不幸,圆城塔无法像伊藤计划表示得那么凄厉、直白。
无论是小说还是动画看完以后我只想说:要是伊藤计划能活着写完尸者的帝国,就好了。
故事设定已经不太像科幻而像是魔法世界了
故事背景和画质满分,超好看,就是故事越到结尾剧情就越玄幻.. 故事也比较虐心,依然是非常喜欢这类末世片题材(类似甲铁城)的动画。
日漫味太浓反而毁了优秀的设定。。唉
浪费我2小时……
“蒸汽朋克似的喪屍圍城”“思考,語言,行動究竟誰先于誰”“靈魂真的有重量嗎”“一個人的身體里是否可以有兩個靈魂”“生者和死者的區別只是靈魂歸所的區別嗎,甚至,靈魂是否等同于意識”“前半部分使勁撩,直到結束卻都木有任何解釋,彩蛋反轉太快,感覺被深深玩弄了(ノ=Д=)ノ┻━┻”
信息不足
一星给画风。背景设定辣么大,结果叙述起来简直一团糟。几条支线并行,但没一条线看得懂。感情部分也是乱,一直以为是BL,结果又差点跟女机器人接吻是怎么回事,理解不能啊我好方!
好好的设定,搞得基情四射
故事还挺有意思的,值得一看吧,七分以上,八分以下。基基复基基!
……20年代的伦敦、蒸汽朋克、仿生人,BL,这种氛围和设定我是喜欢的,但是我没看懂,尤其是看了彩蛋后我更懵了……算了,我只想表达我反对人类用任何形式“死而复生”,或者“不老不死”,我衷心不希望科技可以发展到这个地步,至少,死亡是最平等的事情了,不要剥夺。
看到最后反而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有语言才会有思考,会思考就有心灵!思考是语言的前一个步骤,有语言的话就有心灵,灵魂就在那里。
五星开头和画风都无法阻止我打一星,白瞎两个小时。
太酷炫了,只是引经据典有点让人头疼,核心还是sherlock那一套,EGOST片尾曲之后的彩蛋别忘记看,结尾我可以说就是EVA剧场版么,虽然很喜欢这个世界观,蒸汽朋克,快叫龌龊司机拍个美国的真人版!
画面和配乐值得三星,剧本太差,可惜了还算不错的设定。
結尾基得可愛
我腐,但是这个搞基剧情不好看
看了两个小时 居然没明白在讲什么。。。。。。。。。。。
竟然在蒸汽朋克世界观下融入了赛博朋克的元素,疯狂玩人名梗,可惜剧情从M跳反开始崩坏,还有最后灵素莫名其妙的晶化……一看,果真是大河内一楼!
总感觉结尾乱七八糟的原来不是原作者的锅。。。
我覺得整體還不錯,製作好,但是最後我沒看懂……賣腐的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