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塌下来怕不怕:电影《判我有罪》 王怡 也许你听过这句著名的拉丁谚语: “Fiat justitia,ruat coelum”(Let justice be done,though heaven fall)。
新泽西联邦法院的法官席上,镌刻着这句话。
一位替有组织犯罪集团辩护的律师,用它来做开场白,我的师兄郑戈的翻译,“实现正义,哪怕天塌下来”。
另一位被告、因其他罪名被判30年监禁的杰克,大大咧咧的辞退了律师,自己站起来说,“我到这个法庭许多次了,一直以为上面写的是禁止吸烟”。
这句话颇有后现代风格,足以使美国司法史上这场规模最大的滑铁卢战役,成为一个打不出来的喷嚏。
1970年,美国颁布了打击有组织犯罪的《反诈骗腐败组织集团犯罪法》,简称RICO。
1987年,新泽西州以76项“RICO”罪名起诉一个当地黑帮共20名被告,审判持续了21个月,为防意外,同时组建了8个陪审团。
好不容易到了结案,控辩双方共21张嘴,仍然犹如滔滔江水。
其中一位律师,结案陈词就宣读了5天。
82岁的老导演悉尼?卢特曼,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庭戏电影,几乎有一半是他拍的。
如每个法学院学生都知道的《12怒汉》,和也许都不知道的《大审判》。
2006年,卢特曼再度出山,根据当年的庭审记录,拍出了这部不紧不慢、却涂满了辛辣与荒诞感的法庭戏。
杰克这个贩毒犯,成了法庭上唯一的英雄。
他断然拒绝控方以污点证人换取减刑的诱惑,在一场龙虎斗中,当真是闲庭信步,以一种最直观的道德感为自己辩护。
他用粗话羞辱每一个认识他的证人,他叫他们用眼睛看自己,问他们是否相信自己还爱他们。
在漫长的审判中,他在道德上无情地藐视每一个出庭作证的污点证人和警方卧底。
他的幽默和流氓习气,也不断败坏着法庭的端庄。
人们的正义感开始无所适从。
陪审员们一会儿看看公诉方,一会儿看看辩护席。
他们眼光迷离,不太确定这些同样穿着西装的人,到底谁才是黑社会?
咄咄逼人的检控官,反成了法庭上最像黑社会的那一张脸。
因为对黑社会的反击太卖力了,司法机构横下心来与魔鬼交易,却不料杀出杰克这厮,宁愿蹲一辈子牢,也不出卖那些和他一起长大的家族成员。
他的结案陈词最短,也最有力量。
他盯着每个陪审员说,“let my friends home, and find me guilty, find me guilty”(让我的朋友们回家,判我有罪,判我有罪吧)。
陪审团只花几个小时就盖棺定论(他们也实在太想回家了),所有被告都无罪。
只有杰克继续回去坐牢,接受囚徒们英雄般的欢呼。
最近马丁·西科塞斯的新片《无间行者》(The Departed),根据香港电影《无间道》改编。
警方与黑帮相互卧底,片名按字面翻译就是“行尸走肉”。
这两部电影,显出一枚硬币的两面。
无论是控辩交易、卧底线人还是引诱性的侦查,政府一旦使用不道德的手法,它所代表的国家力量,就从此无力在自己与黑社会之间,作出一个清晰的区分。
国家无法凭借一套仪式在法庭上将自己“分别为圣”。
杰克的价值观很简易,他仅仅诉诸于一种单向度的忠信,就将权力的邪恶嘲弄得一波三折,罄竹难书。
为了“正义”,国家不惜将自己转为一个污点警方,和一个污点检控官。
对一名卧底来说,“我是警察”这句话显得实在伪善,人事档案在警察局就是警察吗?
户口在农村就是农民?
一个刻舟求剑的名分并不能拯救谁,人的心意更新而变化,与魔鬼打交道的,就是魔鬼的奴隶,沦为行尸走肉。
犯罪固然是恶,但一个人间的法庭,要将它对罪恶的审判权建立在怎么样的磐石上呢?
天塌下来怕不怕?
有人说为了程序正义,就要承受实体正义的牺牲。
这是法治主义的一种过于粗疏的说法。
正义就是正义,不能被牺牲。
真正的问题是,当天塌下来的时候,正义还在不在?
其实“heaven fall”一语在基督教语境下,有很特别的含义,意味着天使的堕落。
《以赛亚书》第14章描写了天使如何堕落为撒旦的,“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为何从天上坠落(fall from heaven) ”。
原因是这位早晨之子(指堕落的天使)“要与至上者同等”。
对这句拉丁法谚,有一种更复杂的理解。
人不能凭自己实现正义,但人却渴望将自己看为正义的源头,因此他也随着魔鬼一道堕落。
上帝许可了这种堕落,因为正义和拯救,都只能以这种方式实现。
大卫的诗写道,“洪水泛滥时,耶和华坐着为王”。
相信上帝的人,并不是相信从此没有祸患,而是相信无论风平浪静还是洪水泛滥,永恒的真理都一样稳如泰山。
借此,我试着重新翻译这句谚语,“即使天塌下来,正义也坐着为王”。
换句话说,这需要人们对法律有一种更高的信仰。
一个被告被无罪释放了,但实体正义从来就没有被牺牲过。
若没有这种信心,就无法抵御一切以恶止恶的诱惑。
电影中检控官抱怨那些被杰克征服的陪审员,傻乎乎地忘记了正是那些被告让他们多缴了许多的税。
但这场官司输得一点也不冤枉,政府对法律的信心是如此的小,竟不如一个讲义气的黑社会哥们。
正义就是这样实现的,经过洪水泛滥和人的堕落,经过一切对信心的试炼,就算你的案子在世界末日那一天开庭,一个真正的律师仍然有信心,穿上西装,到法庭上说出这句话,“Let justice be done”。
1、对法治成熟国家:陪审团制度:是好还是坏?
仅凭说辞情感打动陪审团,陪审团就可以置证据于不顾,宣告所有黑帮分子无罪。
我想陪审团制度的前提是认为法律和人情是相通的——合情合理即是合法。
可是情感左右了你的判断,做出来非理性判决,这时怎么办?
效率问题:一场案件花了600多天,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如何提高法治效率?
或者效率和公平本来就是冲突的。
2、对前法治国家:强大正确的国家机器居然被黑帮分子的花言巧语打败。
在红旗下受教育长大的我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
后来一转念,这部片子不能用好人与坏人斗,坏人逃之夭夭的思路去看。
一方面,揭示了美国司法的真正独立性。
政府不能左右法院判决。
另一方面,解释了公检法的权力是有限的,在判决之前必须秉持无罪推定原则,每个人的权利必须得到保障和尊重。
个人在强大的国际机器面前无需畏惧。
无关正邪,唯有吾爱。
一个传奇人物的传奇事件,一个为自己所爱的人奉献所有,背负所有。
全心全意的爱的传奇。
如果一定要在影片结尾找到一个结论的话我觉得是:人性的光辉是可以表现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即使是一个有污点的人
程序正义!那些反复说此片三观不正的人我真不知道他们三观究竟有多正,我觉得此片三观没有问题,有罪没罪看直接证据虽然可能放过一些罪犯,但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公权力的滥用,避免了gov随意捏造证据捕风捉影的构陷,下次想证明被告有罪就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而不是靠听说和揣测,实实在在的把power关进了笼子。
对那些拿三观说事儿的我就想说一句“道德警察算哪门子的三观正?
”
习惯了看Vin Diesel酷酷的表情和黝黑的肌肉,桀骜不驯的眼神还有邪恶的笑容。
于是还抱着这样的希望打开了Find me guilty,看着他开始的时候被预警刁难、被辩护律师嘲笑、被朋友唾弃指责,看着他低下的头,有的时候狼狈,有的时候无奈。
每一次他嬉笑怒骂,展现自己幽默天赋的时候,我都在替他捏了一把汗,唯恐被控方律师抓住马脚,或者触痛法官的神经,因为我不知道底线是什么,也不知道结局,于是就这样战战兢兢的看着他一步一步的往前走,看着屏幕左下角的Days不停的增加,到六百多天的时候,我开始替Jury上的陪审团员们感到郁闷,那样子的硬板凳要做到什么时候啊?
都已经一年多了,谁受得了啊?
不过,时时将“love”挂在嘴边的他其实对我来说,说服力并不是很大,我其实也觉得他只是在说,虽然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对于我来说,跟中国古代某些忠君的臣子并没有很大不同,因为,他们同样都根深蒂固的遵循着某些在他们看来不可撼动的道德准则,尽管在某些人,或者大部分人看来是很让人嗤之以鼻的。
说实话,结果还是很让我惊讶的,全部无罪释放,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让陪审团在14个小时之内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相对于某些极端的观众看了之后所做出的谩骂之言不同,看起来大家都知道,被告都是有罪的,都是做过不法行为的,他们被释放之后有可能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危害。
说美国法律这个那个,说美国陪审团这个那个,如何种种。
但是,可但是,本身电影宣扬不了任何东西,他也没有强加任何东西给你,也没有肯定这种做法的正确与否,他只是给你展示这样一件事情,毕竟,这是历史上真正发生的实情,从里面到底能看出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想取正义就取,你想取邪恶也随你,相由心生,其实,任何事情,都由心生。
爱他,随你;恨他,也随你。
况且,生活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至于谁对谁错,who can tell?You?
Really?
06年的片子,我才看。
因为讨巧啊讨巧啊实在太讨巧了。
真人真事改编是一回事,严肃的法庭题材是一回事,而它充满了讨巧的反英雄主义朦胧泡泡却是另外一回事。
Jackie是英雄么?
他实在太帅了太cute了太油菜了太狡猾了太可爱了。
他实在是英雄,背景不给点花都太说不过去了。
但是就好像那个倒霉的处心积虑的检察官说的,“你们居然觉得这种人可爱?!
你们居然喜欢一个毒枭、皮条客、强盗、杀人犯、骗子、黑手党?!
”20个嫌疑犯,70项罪名,发誓要将意大利黑社会团伙剿灭,但是那个决心为民除害的检察官看起来却像坏人,而半辈子都在坐牢的大坏蛋Jackie却成了忠贞友谊捍卫者的正义之士。
多讨巧!
无论怎么看这伙人绝绝对对都是恶棍与坏蛋,杀人贩毒走私抢劫无恶不作唯利是图,那些个证据证词绝对可以让他们把牢底坐穿。
但是为什么没有呢?
因为美国是法制社会,法庭的判决取决于陪审团,而看过《金牌律师》的都该知道陪审团判决下的案件往往其实黑白颠倒。
这是个心理战和手腕对决。
我们精明老练的侏儒辩护律师Ben和大智若愚装傻充愣的Jackie的战术就是:我们有可能坏了点,偶尔为了赚钱危害了点民众的某些利益,但是我们黑社会身份之外的生活和你们普通人无异,我们有友情,有爱情,有家庭,我们也会在太阳底下剔牙,也会带着狗散步。
所以黑社会是啥呀?
黑社会是电影里演的那样玩酷,凶残,等级森严,高高在上,充满了神秘感。
我们可不是哩,我们钱赚够的时候会去当良民,而且我们有多种身份掩护:我们可以是别人的丈夫、父亲、兄弟、朋友,我们不仅仅是黑社会。
所以你不能判我有罪!
事实上,陪审团一群傻子就真给这温情牌唬住了,在Jackie特仗义的一句“如果你们非要让一个人坐牢,请判我有罪,放过我的朋友们,我爱他们!
”所有的理性都被江湖气土崩瓦解。
讨巧啊实在是讨巧,我不知道自己到底算理性的人还是感性的人,我只知道我这个人思考的回路与众不大相同而且还喜欢唱反调,反正要是我我就一脚把Jackie踹出去,丫的跟我这装江湖来了?!
但是Jackie实在是太可爱了,狡猾的装傻充愣,满口脏话但其实挺有点头脑,真的是“天堂肯定进不去但是地狱也不敢收”的主儿。
其他没什么,看点除了演技就是强烈的口才炫技就是深刻的心理攻防战。
这一点上有几个场景非常精彩伶俐万点。
判我有罪。
这是个阴险的题目。
你们以为因为杰基说了这句话,所以它成了电影的题目马?
不,事情从来不会如此简单。
这是个挑衅,对所有看过电影的人,它将我们所有人变为陪审团的一员,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判决?
杰基有罪马?
你觉得这部电影呢?
你觉得这部电影有罪吗?
我十分怀疑有多少人会像我一样做出肯定的回答。
是的,杰基有罪。
是的,这部电影有罪,它是我看过的最阴险的电影之一。
厉史上曾经有一部极其重要的影片——《死亡祝愿》。
他告诉们正义战胜邪恶,只要公民用自己的双手拿起法律的武器,杀掉所有该杀之人。
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武装之下,纳粹蹂躏了整个欧洲,希特勒相信,只要他杀掉所有该杀之人,它就能把欧洲变成一个乐园,但死亡名单由他来决定。
当《死亡祝愿》首映之时,眼看着查尔斯·布朗森横行曼哈顿,开枪击毙所有不幸长得像抢匪的人,全国的报刊评论家都不约而同的义愤填膺。
“这难道就是好莱坞的所谓公正?
”他们怒斥道,“必要的法律程序到哪去了?"但是几乎所有的评论都指出:"……不过观众似乎对此颇为欣赏。
”言外之意是——评论家亦然。
影评家决不会引述观众的乐趣,除非他们自己也深有同感。
尽管其冷漠的情感已经为时所诟病,但这部影片还是深深地打动了广大的观众。
我不幸没有出生在那个广大观众共同为《死亡祝愿》喝彩的时代,但我发现,其实没有什么好遗憾的,我们现在不是就在为《判我有罪》而齐声欢呼吗?
就像影片末尾响起的爵士乐一样,这是个happy ending。
杰基有趣吗?
杰基可爱吗?
杰基忠诚马?
当然,你可以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但是我要像那个愤怒的检察官一样怒吼——这他妈的不是我要问的,我他妈的在问你杰基有罪吗?
即使杰基是世界上最有趣儿的脱口秀主持人,即使他的忠诚足以温暖整个人类,也并不能使他的罪行减少一分一毫。
法律是社会的契约,每个人放弃自己的一些权利来保证自己的其他权利。
法律从来都是属于弱者的。
强者嘲笑法律,因为在那个没有法律的时代,他足够强大去保护自己的所有的权利。
而法律却要他放弃一部分,凭什么?
他们拒绝签订这份契约,于是他们成为所谓的黑社会。
如果我坐在那个法庭上成为陪审团的一员,我会毫不犹豫地判他们有罪,因为成为一个陪审团意味着我自愿加入这一契约,意味着我承认自己是一个弱者,意味着我明白这些可爱而且忠诚的家伙拒绝放弃他们的那部分权力意味着他们在剥夺我的权利。
不过还好这只是如果,因为当我看完这部影片,我发现我应该放弃成为一个弱者了,因为那些跟我一样签订了这份契约的人可能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心地善良的弱智。
明智的选择是成为一个黑社会。
为什么不呢,我对自己的幽默和忠诚很自信,我可以生活得像一个国王一样,即使有一天我被传唤上法庭也没什么好担心,因为那群每天在被我欺负的笨蛋们甚至没有能力判我有罪!
我们是自己掘墓人的杰出同盟者。
别以为在银幕上大喊的是那个检察官,那是作者在愤怒的大喊。
但最终他被所有观众打败了,于是他决定做一个黑社会,因为他知道所有人都会为他的电影喝彩,他们会爱上杰基,他们会为他的幽默和捧腹,为他的忠诚而落泪,会在轻快的爵士乐中庆祝杰基的胜利,就像庆祝自己的胜利。
那么好吧,在我最终被打败之前,我只想再说一句,"Look at the title! That is the fucking question I'm asking!"好,现在陪审团可以拥抱被告了。
(芷宁写于2008年7月7日)希德尼·鲁迈特执导的这部《判我有罪》(06年)拍摄于他近期力作《在魔鬼知道你死前》(07年)之前。
作为影史上最好的法庭戏导演,自1957年拍摄被誉为影史教科书的法庭片《12怒汉》后,鲁迈特又奉献出无数经典影片,如《冲突》(1973年)、《东方列车谋杀案》(1974年)、《热天午后》(1975年)、《城市王子》(1981年)、《大审判》(1982年)、《铁案风云》(1990年)等。
倘若少了这位大师的捉刀,罪案题材类影片即便不是后继乏人,也会显得十分寂寞,在05年获终身成就奖之后,老爷子壮心不已、宝刀未老,连续推出了《判我有罪》和《在魔鬼知道你死前》,依旧手法精到,引人入胜,却在寓意和观感上带入了新的内容,似乎不再那么明确地维护什么,不再那么坚定地表述一种符合社会价值判断的理念,而是更加放开地呈现出更多面的人类世界,有那么点历经岁月后的深省和悲怆,于光影之间还存有留白和残念。
这些气息的出现,或许和这位84岁老人的反思有关,而这两部影片所表现的情感和道德的矛盾,也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想了很多。
熟悉鲁迈特影片的人都知道,他愿意在片中论述社会问题,但绝不絮叨乏味,他执导的法庭戏,哪怕只有几个场景,也被营造的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扣人心弦,毫无枯燥拖沓之感。
如《12怒汉》全片90分钟共4个场景,法院门口、法庭、洗手间和陪审团审议室,前三处场景加起来不过5分钟,几乎所有的戏份都集中在陪审团审议室这一处上演。
《判我有罪》的场景也不算多,主要集中在法庭上,也被呈现的无空乏冗长之感。
影片根据美国司法史上最长的一次黑帮刑事审判改编,故事情节与台词片段均采自当年入档的庭审记录,一如《热天午后》,影片伊始就以字幕告诉观众,接下来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片中主角是上世纪80年代的帮派头目杰基·迪诺西奥(范·迪塞尔饰演),他效力的卢切斯家族是美国黑手党五大家族之一,上世纪60年代,安东尼·科拉诺成了家族“教父”,在其操控下,家族生意大规模扩展,在全美的组织多达5000多个,仅纽约市就有成员2200多人,合伙人10000多,杰基曾与其同伙控制了整个新泽西。
在“卢切斯一党”被控告之前,杰基已因贩卖毒品被判入狱30年,在即将庭审“黑帮案”时,“检控方达人”克莱尼意图收买杰基做污点证人,可仗义的杰基“宁肯坐牢千年,也不愿出卖从小一起混大的兄弟”,断然拒绝了可获减刑的诱人条件。
出于对联邦司法系统的蔑视,桀骜不驯的杰基甚至走得更远,只有6年级学历的他居然炒了律师,自己来做辩护。
影片的精彩篇章便是在法庭交叉询问时,杰基所做的喜剧般的自我表述和开脱,“我不是黑帮分子,我是爱讲笑话的喜剧明星”,在法庭上“不按牌理出牌”的他全面地展示着自己,既粗鄙无知又聪明机智,既幽默搞笑又真诚仗义,将法庭变成了他的脱口秀场,常使检控方陷入尴尬境地,把法庭气氛搅得史无前例,陪审员也被其真挚和忠诚的品质所打动。
在做最后陈述时,杰基表示不想“因为杰基叔叔,孩子们在回家时看不到自己的父亲”,他让陪审团“判我有罪”,而放过他的兄弟们。
坚守着忠诚的杰基最终赢得了陪审团,也应验了那句话——“爱笑的陪审团是不会判死刑的”。
一如鲁迈特其他影片的主角经由鲁迈特的引导而将演技发挥到最大一般,如《十二怒汉》的亨利·方达,《东方列车谋杀案》的英格丽·褒曼、《热天午后》的阿尔·帕西诺、《大审判》的保罗·纽曼,在《判我有罪》里,范·迪塞尔声情并茂地演绎了传奇帮派头目杰基,法庭上的巧舌如簧让观众重新认识了这位曾经的动作明星,据说拍摄时鲁迈特每每只需花点时间讲解,迪塞尔就能顺利入戏,由此可见鲁迈特的现场控制力和启发演员表演的能力,也能从中看到,肌肉男迪塞尔并非阿诺,他是有演技的。
当其他被告被宣判无罪,和家人相拥着和即将被送回监狱的杰基挥手道别时,杰基的心情和表情是复杂的,此时迪塞尔的嘴角是欣慰,眼神却是伤感的,回首过去的漫长审判,因为他的拒绝收买和赢得支持的能力,恼怒的控方检查官克莱尼总使阴招,唆使狱警在狱中折腾他,而黑帮老大安东尼·科拉诺对他的不信任和孤立,也曾让杰基难过,面对眼下的全面胜利,他怎能不感慨……回到狱中,狱友们用迎接英雄凯旋的方式呼喊着杰基的名字,片尾,隔着铁门,迪塞尔敦厚而憨直地说了句:“他们是爱我的”,这个他们是指那些曾经的同伙、如今已无罪释放家伙们。
当然,片中其他角色的演绎也非各个不俗,除了矮人律师的出色发挥外,其他都显得弱了,特别是担当重要对手戏的控方检查官。
或许这部影片在部分片段的表现上不同于大师以往的作品,且呈现出一丝洞悉世事的事故,但在内核上却走得较远。
或许大师选择再现这场旷日持久(21个月,横跨1987-88两个年度)、被告一屋子(卢切斯家族的20名成员)、律师排排座(每个被告都配备了辩护律师)、陪审团连连换(8个陪审团交替上阵,以杜绝超长审判可能导致的行贿)、具有史上超长结案陈词(其中一位辩护律师的结案陈词居然宣读了5天)的法庭纪实,是想再现其中所闪现的人性。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杰基很傻,很多人还会为了那些从司法指尖溜走的黑帮人物的无罪获释而感到郁闷,但其中人类情感和性格中坚守而忠诚的一面却被彰显发挥到了极致,因此以杰基的那句“他们是爱我的”结尾,显得有趣而耐人寻味。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0726677_d.html
这部电影应该很好的反应了美国法律中表达自由的核心涵义。
在美国的法律体系中,因为政府官员作为公众人物比起普通民众拥有更大的权利,所以应当给民众更多的批评权,以达到权利对等的目的。
陪审团的看法源于原告方及被告方的证据和说服力,整个案件脱离了前面的犯罪背景,而是从一个事先没有任何态度偏好的角度上讨论庭审过程,以证据的说服力讲话。
最终输了结果,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赢了程序。
迪塞尔表现还不错,其他演员的表演也都到位。
美国黑手党根基深厚,危害严重。
为了清除社会弊端,警方经过多年的侦察和筹备,对五大家族之一的卢切斯家族展开攻势。
包括新泽西头目杰基•迪诺西奥(Vin Diesel 文•迪塞尔 饰)在内的20名家族成员被捕,并被指控76项罪名。
在审判之前,公诉方与杰基秘密谈判,要他选择或者遭受长达30年的牢狱之灾,或者充当污点证人,指控其他家族成员。
杰基宁愿坐牢也不愿出卖伙伴,他拒绝聘任律师,一个人为自己以及整个家族成员展开了辩护……影片根据美国司法历史上最长的一次黑帮刑事审判改编而成,主人公为上世纪80年代的传奇帮派头目杰基•迪诺西奥(Jackie DiNorscio),故事情节与台词片段均采自18年前入档的庭审记录。
由于案情复杂,且牵涉人物众多,审判持续21个月之久,并创下多项纪录:创下了多项庭审纪录:20名被告配备了20名辩护律师、8个陪审团轮番上阵以及史无前例的超长结案陈词(其中一位辩护律师的结案陈词居然宣读了5天)
我爱他们 他们爱我... 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 在这个自私的社会里 他才显得这样弥足珍贵...
幽默!
没有太多预想中的激烈、机智又不乏幽默的法庭辩论场面,比较不过瘾~~
前妻探监那一场精彩。「义气」部分、Find me guilty部分其实减分,没必要的主角光环。「永远不要问一个你不知道答案的问题。」「笑逐颜开的陪审团就是意见统一的陪审团。」
邪不压正么?
法律不是唬滥,反式英雄太浮夸
片子不错,但最终恶魔成功复活了
so cool!
很有幽默感的电影,又不乏一些美国制度的反映,迪塞尔的表演很惹人爱。
伟大的表演
如此义气又幽默的智慧型黑社会哪里找?
严肃点,着开庭呢
@2024-06-02 13:47:33
电影语言水平一般,完全是迪赛尔的个人秀
只能说范迪塞尔穿西装怎么看怎么跳戏啊
失控的陪审团
三星半
义气,责任,团结,爱憎分明,幽默机智。历时将近两年的庭审只是证明了这些无恶不作的黑帮,人格魅力竟然超越了法律与正义。政府总是被讽刺的,可是至少美国的政府还能这样被讽刺。
拍出过十二怒汉这种牛片的人果然是不一样啊。
当成传记看还有些意思,但是整体的节奏与次要人物的塑造还是稍微弱化了点。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