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一个宁静的小镇,人们正在教堂里虔诚地做着弥撒。
被大雪覆盖的原野上,走来一大一小穿鲜红斗篷的女人,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镇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年夫妻间已麻木的激情一夜间被点燃,清晨妻子推开窗户,笑容清新灿烂,完全不复昨日的疲惫;胆小的老鳏夫鼓起勇气,追求暗恋多年的寡妇;被家庭暴力折磨的主妇变得独立勇敢……连刚愎自用以严格的清教徒主义统治小镇的镇长大人,也最终露出通情达理的微笑。
造成这一切的魔法道具叫作巧克力。
巧克力,一块真正的好巧克力,色泽如黑金,闻起来甘美芳香,入口细致迷人,在齿间发出清脆的响声,随即优雅地溶化于舌尖,留下香甜而略带苦涩的滋味,萦绕不去,一直浸入你的心里。
据说巧克力有丰种神奇的力量,会给人们带来欢乐与激情,催发男女间的情欲。
每年的二月十四情人节,巧克力作为传达爱情的信物被互相传送。
正因为此,在电影《浓情巧克力》中,它象一位来自于上天的使者,带来了让镇上古板的居民找寻自我的福音,成了打破人与人之间冷漠关系的润滑剂,也成了点燃爱火的春药,挑战传统的武器。
女主角随手转动印第安转盘,让奇怪的图案飞速旋转,眯起笑眼,轻轻询问咀嚼着巧克力的镇民:“你看到了什么?
”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会相同。
“可可揭开隐藏的信念,展示自己的命运。
”女主角母女三代四处飘泊,随北风迁徒,带着制作巧克力的精湛技艺,分发远古的可可药物。
穿着似火红衣的她们,跋涉风雪中,如女巫般神秘坚忍,为人们带来惊喜的改变,也在被巧克力融化了的小镇上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所在。
朱丽叶.比诺什清澈的眼神,妩媚的笑容,和强尼.戴普狂野而具有魅惑力的形象,以及纯净可爱如天使般的小女孩,配上凛冽干净的小镇风光,让这部影片赏心悦目。
留着八字胡的独裁镇长,整天板着脸,用清规戒律捍卫镇上的道德,担心人们被欲望迷惑。
当全镇都向甜蜜迷人的巧克力投降后,他在半夜里绝望地捣毁了巧克力店,不料却被偶然溅到嘴唇上的巧克力碎屑的滋味迷醉,扔下手中凶器,沉浸在巧克力的包围里。
最后,全镇的人欢歌起舞,封闭守旧的小镇变成了欢乐之城。
这样的情节,则让这部电影具有了童话式的神奇和温馨。
巧克力本来就是种神奇的食物。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
天性愚钝却获得了别人意想不到成功的阿甘如是说。
“这是你最喜欢的。
”当比诺叶的风情少妇,爱上强尼.戴普的吉普塞流浪汉,每次见面,她都会送他一包配料不同的巧克力,满怀信心和期盼地说。
然后他微笑、品尝、摇头,直到最后一次欣然接受。
巧克力也是种温馨多情的食物。
世界上的巧克力品种如此之多,纯黑、牛奶、果仁、酒心、加了肉桂粉、玫瑰果,甚至洒上辣椒……滋味不同,各具魅力,那么,到底哪一块才是你最喜欢永远属于你的?
在拆开包装纸之前,无人能预料。
讲诉了1959年,一个秉持浪漫自由主义理念的巧克力女店主来到了一个保守的像中世纪一样的法国村庄的故事。
影片人物比较脸谱化,一拨人想方设法压抑别人,一拨人全力以赴对抗教条。
在今天看来剧情也太老套了。
传统教条的束缚,向往自由的翱翔,这是人性与社会针锋相对的核心矛盾,不仅是那个与世隔绝的幽静小镇,还是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尊重信仰,学会克制,但同时尊重自己,学会改变。
真正地热爱生活,这才是正确的方式。
温情柔美,美味甜蜜,细节勾勒的角色印象深刻。
Flowers In SpringCharacter: Josephine Muscat角色: 约瑟芬•玛丝格特Film: Chocolate电影: 《浓情巧克力》Actor: Lena Olin演员: 莉娜•欧琳有些人把经验称为所受伤害次数的总计。
所以说伤害,是一种疼痛的经验。
但有的时候伤害并不是像经验那样承受过了就坚强了不疼了,相反,它们让人变得脆弱,越是经历,就越脆弱。
最残酷的伤害往往是多重的,一开始是像烙印一样活生生地烫在皮肤上,心灵上。
慢慢的,它就会像发酵了一样不停地膨胀起来,最终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一个漆黑的牢笼,紧紧地锁住了人的思想和灵魂。
或许,大人同孩子一样是脆弱得需要安慰的吧。
又或者大人比孩子更要脆弱得多,更难逃出禁锢着他们的冰冷的铁窗投下的影子。
所以更需要安慰,需要有人夜晚的时候在他床前轻轻地唱歌,需要有人在他哭泣时递上一包纸巾,需要有人在每天早上与他相遇时微笑着点点头。
仅仅很小的安慰就可以让人平静下来。
人是最脆弱的,也最容易驯服。
《浓情巧克力》里Josephine的第一个镜头就令人印象深刻。
涂满虔诚的教堂,每个人都目不转睛地听着神甫的祷词。
只有一个人例外,卷曲着胡乱绑起来的长发,旧得好象布满尘土的衣服,Josephine,她用惊恐的双眼小心翼翼地向四周望望,然后悄无声息地,把手伸向前面男孩的书包,轻轻掏出一个小盒子,快速地塞进自己的口袋里。
有时候偷窃会是一种习惯,有些人在紧张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偷窃。
这会是一点点的麻醉,人们能在偷窃时的紧张和这之后的窃喜中暂时忘却周遭的压力、烦恼和伤害。
在这个时候,偷窃,是缘于无法逃避的伤害,并不是贪婪的欲望。
Josephine看起来并不像是个喜欢偷窃的人。
她的动作和打扮让人想起饱经风霜的家庭妇女,操持家务,像磨盘一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单调地运转。
让Josephine逃避不了的确实是伤害,丈夫“给予”她的伤害。
我不知道她的丈夫是怎样在她精致的额头上留下那样一块不堪入目的疤痕的,也许是同许多“暴力家庭”的男主任一样,在许许多多个醉酒的夜晚,提着个空酒瓶,一脚踹开家门,大叫大嚷,当妻子穿着睡袍冲出卧室想要把他抬进家门时,他用强有里的双手一下子把她推开,然后把墨绿色的酒瓶敲到她的额头上。
家庭暴力对每个妻子的伤害应该是致命的,特别是在那样一个年代,每个女人都认为丈夫是自己的天下,认为结婚了就必须一辈子在一起,认为做妻子就只能在家干活饲候丈夫和孩子。
而丈夫那样一次又一次地打她,真的就是意味着整个天都塌了下来。
所以会变得孤僻,变得小心,自卑,和,苍老。
在许多人都去过薇安充满浓香的巧克力店后,Josephine只是在那一小扇玻璃门前静静地朝里面望了望,当别人注意到她时,又赶忙转身逃走了。
那一瞬间她散乱的头发飞舞在风中,发灰的旧长袍,比实际年龄看起来苍老了许多的脸,还有从她茫然的眼睛里透出的想要进店去尝一尝巧克力的小小的渴望,给人一种可怜的感觉,让人想要在冷风的凛冽中轻轻地像拥抱一个孩子那样地拥抱她,给她哪怕一丁点的支持。
是同情么。
我想不是的。
同情是一种骄傲,因为“同情”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生活在上面一层的人对下面一层的人所表示的一种怜悯,是自认为优越的情感。
但在Josephine面前,我觉得我们并不比她更高级,而她也并不需要也不会接受丝毫的怜悯。
她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可以支撑她的温情的怀抱,一种安慰,来溶解她小小但又固执的恐惧,还有禁锢心灵的铜锁。
恐惧。
恐惧也许是畏惧伤害的自我保护。
因为恐惧,人才变得小心翼翼,变得习惯于提防他人。
薇安来送巧克力作为见面礼时,Josephine一连问了许多遍她到底想要干什么,她不相信薇安,不相信有人会给像自己这样“臭名昭著”的人礼物。
而在丈夫歇斯底里地叫她的名字的时候,她慌乱得把吃下的美味的巧克力全都吐了出来,还不停地用围裙擦手以免吃巧克力的事被丈夫发现。
像个做了错事怕被发现的孩子。
孩子,觉得这个称呼对Josephine来说再合适不过,虽然受尽了伤害耗尽了年华,她却依旧像孩子一样的心地善良,容易感动,和相信。
再一次来到巧克力店的时候薇安不在。
依旧是灰色的长袍和散乱的头发,Josephine一个人站在清晨的冷风里固执地等,不管多冷多累也不愿离开,孩子一样的倔强。
薇安走到面前的时候她笑了,不到一秒钟的微笑,带着一点小小的但却根深蒂固的恐惧——她还不习惯于对人微笑,一如她还不习惯与别人对她的好。
与薇安聊天时她总是说,“people talk”,没有主见、害怕别人说三道四的样子。
主见在她生活着的小镇里是极少有的,大部分的人都缺少主见,她就更不能有。
她只能学着他人的做法办事,因为她手无寸铁无力抵抗他人的风言风语。
她生活的环境像是一个不动声色的旋涡,表面上安静祥和,可一但有人做出了一丁点违背“传统”的事,就会马上被排斥,被丑化和藐视,甚至被驱逐。
现实不让她有主见。
并不是她的错误。
所以她对薇安说,“我听说你不去教堂?
呵,那你不会在这里呆上多久的。
”她深知居民们会反对薇安,她用轻松的语气说出这么一个句子,却让人感觉到一点淡淡的哀伤。
人们没有办法,他们只能按照“传统”,按照他们的意愿去生活,必须成天担心“people talk”,否则就会被这个旋涡所扼杀。
他们没有抗争的办法,而Josephine,现实伤害得她连一点抗争的念头都不敢有。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想,Josephine为什么会与薇安那么真心地谈这些事情呢。
也许是因为,薇安是唯一一个送她礼物并且说想与她做朋友的人吧。
可怜的,可怜的孩子。
丈夫与她结婚是因为娶她不用花礼金,并不爱她。
小镇上的人早上同她打招呼只是为了用她来衬托出他们的高贵,并不是尊重她。
薇安是唯一一个让她能感受到一点点温情的人,所以她相信她,来到她的巧克力店里,同她聊天,对她说自己并不爱丈夫,对她说自己是个喜欢说谎的女人。
她在谈到自己的嗣后语句断断续续的好象一个自卑、羞愧的孩子,低着头,自嘲地笑,但眼中分明闪烁着泪光。
也许是在遇见薇安的瞬间她开始觉得应该改变自己吧。
又或者是那一点点的温情给了她改变的勇气。
在一个众人熟睡的夜晚她拼命地敲开薇安家的门,告诉她自己从丈夫那里逃了出来。
她大声地,近乎于放肆地笑。
并不是开心,而是一种掩饰,掩饰自己的悲伤和彷徨。
薇安拥抱她,看到隐藏在她乱发背后的额头上可怕的疤痕,轻轻地对她说一切都过去了。
然后Josephine谈到在薇安身上号啕大哭。
有的时候一句温存的话是最容易让人落泪的,因为它能够一下子击中人最柔软的地方。
比利箭精准得多。
看到Josephine的伤疤时我的心猛得悸动了一下。
可怜的,可怜的孩子。
在残酷的折磨中她再也忍受不了,终于逃离了。
镜头没有告诉我她穿着破旧的灰色长袍,提着塞满衣物的行李箱,散乱的头发在风中飞扬和奔跑的单薄得摇摇欲坠的身影是什么样子的。
我甚至不敢闭上眼睛去想象,因为那让我忍不住要哭泣。
原来看到她在冷风中流泪和茫然的那一课,我所有的痛和心碎,真的都无法用文字一点一点地铺展开来,一点一点地描绘。
运用米兰•昆德拉的比喻,她像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河水冰凉而且汹涌,让人忍不住要把她抱起来,收留在自己全部的温暖里。
Josephine,可怜的,可怜的孩子。
疼的时候我想,她在寂静得似乎空无一人的夜里会觉得怕么,会因为失眠辗转反侧么,想着梦到从前的不堪入目后她会不会痛苦并且尖叫挣扎着醒来。
我想着她睡着时的样子,想着她在熟睡的时候会不会蜷缩成一只虾的姿态,会不会已经在多年的伤痛之后学会了抱紧自己。
想着清亮的月光照在她脸上的时候她会不会在梦中惊恐却稚气地笑。
幸好,幸好有那么那么一丝的温情。
温情似乎是一席被阳光晒过的棉被,让人不惜一切代价地想要去拥抱,想要去触及它的温暖。
温情是柔软的,如同人的内心。
内心的柔软使它更容易受到伤害,坚硬的药物和手术刀只会让它更加疼痛,只有温情,只有温情这种细腻柔软的东西,像巧克力一样散发着浓香的东西,才能够救赎苍老的,绝望的心灵。
救赎是一种微笑,一种看得见的温度。
在此后无数个清晨,Josephine开始笑着学做巧克力,开始穿色彩鲜艳的衣服,开始与众人一起进餐,开始为星期日的宴会梳妆打扮。
然后发现她在一点一点地变得年轻,变得更阳光得像个孩子。
柔软的孩子。
当丈夫手捧一束鲜花请求她的原谅时,她感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竟然就这样原谅了他。
心地像孩子一样善良,不会记恨什么人,很容易地就可以原谅和接纳伤害过她的人。
但是,当他请求她回家时她停顿了。
越是血腥、苦痛和残酷的过去,就越不容易被遗忘。
尽管人们善于忘记一些令他们伤痛的往事,但是那些记录在皮肤和心灵上的裂口、鲜血和伤痛的愈合是刻骨铭心的。
那些伤害早已烙在心里,永远会留下一个或深或浅的阴影,无法抹去。
而家,家本来是最浓情的让人安心的地方。
但对于Josephine来说它就是受难所,家给了她疤痕、侮辱和禁锢心灵的铜锁。
那些成天担惊受怕的日子,额头上的带血的伤痛,称她为“愚蠢的母牛”的男人。
她无法容忍他再将她拖回家,拖回她的地狱。
所以她拒绝了,气愤了,在丈夫要求她回家的时候。
“可是Josephine,在上帝眼中我们还是夫妻。
”“那他一定瞎了眼。
”“那他一定瞎了眼。
”如此地决绝,而且,掺着一种意想不到的勇气。
原来她早已学会了勇敢、坚强和抗争,只是她自己没有意识到,我们没有意识到。
甚至不知道变化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当我们突然觉察到时她已经悄悄地走了很远。
又一个深夜,醉醺醺的丈夫闯入巧克力店大闹一场,他用粗犷的嗓门咒骂他可怜的妻子,说她是“愚蠢的母牛”,说她连长柄锅都不会使用。
丈夫挥舞着手臂,张狂地狞笑和抱怨,他知道Josephine无力反抗的,他知道她在他面前不敢做任何事。
但在丈夫要掐死薇安的紧急时刻,Josephine迟疑了,半分钟之后,她用一把长柄锅,砸昏了她的丈夫。
丈夫倒地后,她独自立在屋子的中央,抬起头,满脸的骄傲:“谁说我不会用长柄锅?!
”让人哭笑不得。
那一刻,她的丈夫才知道她是什么样的,她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
所以她笑了,第一次,她的笑里没有掺杂着半点的恐惧。
原来她早已不是那个在冷风中茫然无措的孩子。
也许伤害和温情,可以告诉人们什么才是他们最需要的吧。
就像斯嘉丽在小说结尾的时候才明白自己爱的是瑞德,狐狸在小王子要走时才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他。
人也许真的总是后知后觉,到了觉悟的此时彼刻,幸福其实早就擦肩而过了。
薇安收拾行李准备离开时Josephine的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她扑上前去抱住薇安的旅行巷想要阻止她。
她的声音很轻很轻地说:“Did you believe anything you told me? Did you believe I could be better?”像是在问薇安,更像是问自己。
可怜的,可怜的孩子。
在她好不好不容易开始相信温情和美好的时候,它们却要离她远去了,在她好不好不容易开始憧憬的时候生活又要回到原来的悲惨境地。
她真的是比谁都在乎与薇安的友情,因为她是她最艰难的时候唯一的一个朋友,因为她让她拥有了新的生命。
可能薇安不知道也并不是特别在乎与Josephine的情感,但Josephine不一样,她几乎把这情感看成她的全部,几乎愿意用下半辈子来报答这份感情。
Josephine她真的像是个孩子,在薇安要走时,她问她,“你相信我能做得更好么。
”她以为那是她的错,她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薇安才会离开的,所以她自责,而且难过。
可怜的,心地善良的孩子。
“ If your leave, everything will go back to the way it always was.”她对薇安说。
“ It is the way always was.”薇安漫不经心地回答。
“ Not for me.”第二次听到她决绝的语句。
决绝地,像个固执的孩子。
接下来的一天,当薇安带着女儿准备离开时,拉开厨房的门,惊讶地发现Josephine同那么那么多小镇上的人一起做巧克力,大家看到薇安,然后,善意地,微笑。
那一刻,推开房门,温情扑面而来的感觉,让人想流泪。
Josephine走到薇安面前,对她说:“来,尝尝杏仁的味道怎么样。
”一如她们初次见面的夜晚。
薇安笑了,点点头。
Josephine聪明地用这样一种方法打动了薇安,保留住了自己的最珍贵的情感,和,充满欢乐的新生活。
那是一种抗争,对生活的抗争。
在那么那么多的曲折之后,Josephine,终于拥有了抗争的勇气,和力量。
记忆深刻的是Josephine在周末宴会上跳的舞蹈。
她穿着印有粉色花朵的裙子,夸张地迈着步子挥舞着手臂。
极有趣的现代舞。
在发现丈夫远远地轻蔑地望着她时,她愣了一下,随后像是故意要惹他生气地,跳得更加欢快了。
像个可爱的任性的孩子。
电影的最后,Josephine接管了一家咖啡屋。
暖暖的粉红色的咖啡屋。
路过镜子的时候,她冲着里面的自己微笑,安静地,在喧闹的小店突兀出一片淡定的祥和。
伤害过后,幸福终于定居。
《浓情巧克力》里Josephine并不是女主角,但我却无法抑制地被她感动了,是在什么时候呢。
也许是她小心翼翼地左右张望之后偷走小男孩金色的盒子的时候。
也许是冷风里她呆呆地望像巧克力店的时候。
也许是她半夜里拼命地敲响房门的时候。
也许是她朝镜中的自己微笑的时候。
也许是她拒绝丈夫的时候。
也许是她跳舞的时候。
给人一种想要拥抱一个孩子那样拥抱她的感觉。
看完电影之后不停地想起她的样子,散乱的卷发,茫然的眼睛,还有小小的惊恐。
真的像个孩子。
Josephine,可怜的孩子,虚弱的孩子,孤独的孩子,柔软的孩子,决绝的孩子,安静的孩子,可爱的任性的孩子,心地善良的孩子。
原谅我,竟然如此地把一个年龄与我母亲相当的人称作“孩子”,但是,真的抑制不住,想要这样子称呼她,想要这样子给她一个冷风中淡淡的支持。
也许孩子,并不在于年龄,在于心灵。
心灵纯真善良,便是真正的孩子。
让人想要安慰,想要轻轻地告诉她,“没关系,一切都过去了。
”孩子的心灵是洁白而柔软的,圣洁,不容亵渎。
突然觉得Josephine就像是花朵。
孩子一样的花朵,或者是花朵一样的孩子。
北风凛冽的冬天不是她的花期,所以在温情的春天,她才回光鲜亮丽地爱放了。
春天总是美好的季节。
春天是温情的花期,Josephine淡淡芬芳的花季。
春天来了。
幸福定居了。
步入大龄之后 当身边的人不停的教育我感情问题的时候我也开始反省自己对待感情的态度总结出来:太懒 懒得去适应两个人的生活中午在豆瓣上面发了一条啊我说:想生个女儿 养个猫 可是不想谈恋爱 不能和男人xxoobutu建议我去看:浓情巧克力下班回来之后做好明天可以吃的菜烧上洗澡的水就开始在沙发上面看起来这个电影电影一开头就很抓人当教堂一阵妖风袭来 门被吹开 镇长用力把门关上 并且用着威严的目光审视大家下一幕就是 女人领着没有爸爸的女儿来了准备着自己的巧克力店 用着属于自己风情和个性的装饰女人是无神论者不去教堂可是这个镇子是必须有信仰的 禁欲的 、流言蜚语就可以让一个人忍受在家庭暴力中夫妻之间没有交流也被认为是在正常不过的一开始还很担心用着自己从小的思维的担心也许最后的最后这个女人被这个镇子镇压住了 于是成为这个镇子的众多人中的一个也许这个女人在没几天 就承受不住了 换另外一个地方过着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生活不过不愧是治愈系的电影也许这个女人在我国就会变成我想象的那两种结局也许是类似的结局可是还好当女人帮助承受家庭暴力的女人鼓起勇气离开施暴的男人当女人陪伴生命就快走到尽头的老人当女人帮助男人去追求喜欢的人的时候种种的温暖感从心底升上来当被打伤的女人拒绝道歉的男人的时候当女儿看见妈妈在误会中愉快的深情退步了让步了的时候当看见最后女人给镇长那杯水的时候忽然感觉放下了我是放下了我内心中的那个石头了吧有着和别人不一样想法可是却想要获得认同却不敢去声张出来没勇气去让身边的人看见自己想法的阳光如果坚定的认可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无论身边再多反对的声音去做去坚持就好了 毕竟快乐和幸福不是别人说好就能给予的冷暖自知生命在于好不在长很多人在20岁或者26岁其实就已经死了所以宁可放纵享受片刻的愉悦也不好一阵子浑浑噩噩的活着 做一个僵尸一样的人
上周六 碟子看到一半 卡住了 再也播不下去于是 那一周 临睡前 总会想到 那红色的斗篷 那北风故事的一开始 是肆虐的北风 大朵的雪花 飘舞着裹着鲜红斗篷的女子 带着她的女儿安娜在风雪中艰难的走着她们四处流浪 这次来到了一个法国的小镇 美丽却闭塞 人们的生活很是沉闷 她们开了一家巧克力店 看着各式的巧克力 各色的甜蜜在荡漾开来 还有那充满梦幻的转盘 我想 爱和梦想是能融化一切的吧每晚就是如此 躺在床上 头发象海藻般散开 思绪也是如此 弥散开来 对于一个故事 特别是一个一开始我就喜欢上的故事我总想知道一个结局 要不然 心里会闹的慌哪怕 那一个结局 也许 并不是 真正的结局因为 我知道 每一个结局 都是另一个的开始 但至少我看到一份明朗 这样 我的心 才踏实北风在召唤着我 远方还有很多没有去过的地方召唤着我也许 那儿有我们值得为之带来快乐的人终于 这周六 买到了新碟 继续着小镇的故事 北风 袋鼠咖啡色的糖果香 命运的邂逅 风样的男子我 把它顺顺当当的看完了 我记得 她甜美明媚的笑妈妈 我们为什么不能留下来呢JONNY DEEP的眼睛在夜色里坦诚而透明 安娜 喜欢这样的生活吗她的嘴角微微牵动着 为什么不呢她很喜欢这样的生活 不同的地方 不同的朋友然 她停了停 用手捂住了眼睛 。。。
她实在是 痛恨极了不是一开始就看到她背后的那份脆弱 只是慢慢的感觉开来倒了杯温热的水 捧在手里愿手心里的温暖 能传递到那颗不竭的心你真的要离开吗 是的那么一切都将恢复原样 不 我想它一直未曾变化过可是 难道你忘记了曾经对我说过的信念么 难道那只是一句玩笑么她又准备离开 可是最后她并没有走带着咒语的陶炉 在安娜的无意中摔成了碎片 她似乎也明白了什么 她们那族人的身上带着神迹 以永恒的微笑带给别人快乐 尽力帮助别人可是 原来 她们也有试图逃避的东西 也有没有忘记掉的失望也有无法否定掉的宿命 她的脸上 带着一丝无奈可是 因为你 一切都已经不同 我们真的需要你厨房里微笑着默不做声的脸 还有香浓的巧克力我们想要用你教给我们的 重新给你下半生的幸福 下半生的信仰要退缩的时候 其实一切已经不同 回归 已经不知不觉地来临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他回来了 安娜说 我相信他的回来 不仅仅是为了那个破木门 笑得好开心 她们那只心中的袋鼠 一跳一跳的离开了 她说 她一点也不想念它我想 那是不是象征着 心里骚动的平息 回归一种安定来自巧克力的温度 在带给人间生机的时候 也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心里浓情 巧克力 那是值得你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赶来品尝的我也取了一枚 放在嘴里 费列罗的榛子威化 牙有点疼 我却无法抗拒 如同 爱情故事有了一个清晰明朗幸福的结局 我 心安了 也许 今晚的梦里 会出现这个美丽的小镇吧风和日丽 无处不在的香颂 充溢空气中的可可浓香 以及 恋人 相携着的手 。。。
昨晚终于看了这部很多人推荐的片子。
本来是想放进《黑暗中的舞者》。
最终还是换了这张棕蜜色的碟。
开始的村落背景拍的很漂亮,一片幽静祥和的样子。
紧接着就是教堂里的几个貌似所有人都正襟危坐,其实却各自暗藏逃逸之心的特写。
薇安带着小女儿裹着一袭风衣在风雪之夜来到小镇,如同童话出镜。
破败的小点心铺被她的手施了魔法,变成了磁场般的所谓罪恶场所。
那样绚烂的诱人色彩,布置在小屋各个角落的古怪摆设,热可可浓香~她猜得到每个人最喜欢的,给你最合适的。
让你觉得一切都很美好。
极喜欢薇安的衣装颜色,层层斑斓,被骂成妓女,她依然我行我素。
还记得那个房东老太太阿蒙的葬礼上,她也是穿漂亮的花纹大披肩。
在所有人祷告,神父依照镇长的意思说着阿蒙死前定是在忏悔受了魔鬼的诱惑时,她悄然离去,知道这场葬礼已同努力享受生命最后一段甜蜜时光的阿蒙无关。
(可是这里有个细节,阿蒙去时是睁着眼的,那么大概还是有遗憾了,是在遗憾亲身女儿冷冷的心还是没有原谅和理解她么?
)直到后来,小女儿终于承受不了那些排斥,畏缩在墙角,大叫着问她『你是魔鬼的帮手么?
为什么你不像其它的妈妈那样穿黑色皮鞋?
』她就是这样特别,做个和别人不同坚持自我的人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流浪的他在漂浮的船上静静问她『安娜呢?
她喜欢这样的生活么?
』她一如往常的笑着说『她很好啊,很能习惯,到处是新朋友新鲜事,不平凡的经历……』~他不语。
镜头只是单纯的对着侧卧在那里的她,然后她的脸渐渐崩溃用力忍着泪水『她不好,她讨厌这样的动荡,恨死了……』他过去,吻她,依然没有说什么。
我喜欢这样的Depp~他懂得倾听。
他的目光,总是很自然的使你想对自己坦诚。
这样透明坚定而聪明。
还记得她问『怎么办呢?
你的船~你的家,被毁了……』他轻轻笑道『这没什么,它们不过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工具』她觉得他的随波浪荡是内心得不到安定的游走他觉得她每次的出走和重新开始是更艰辛的漂最终她选择了不再跟随呼啸的北风召唤,释放母亲的骨灰,留下。
而当春天到来时,他亦是回来。
而这一次,应该也选择不再漂泊。
因为这里有他最喜欢的那个热巧克力(;而小镇,也是不一样了~宁静却也欢快。
这样的电影,在寒冷的冬夜里,坐在被子里看着,心里很温暖。
而我的手边,当然。
也是有的,那些神奇的甜蜜东西~巧克力^^
后来才知道影片的男主角是德普 他还真百变啊 当时看时一点都没看出来 大概是因为那时的他还是个非主流的原因吧一部温情的电影 性格开朗的寡妇带着自己的女儿和精湛的巧克力制作技巧来到了一个僻静的小镇 她为这个小镇带来的不仅有美味的巧克力还有人人之间那久违了的真情与关爱 同样她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看着电影中的巧克力 真是令人垂涎三尺 与此相比女主角善良热情的心则更加甜美总之是一部让人看了很舒服的影片 片中唯有的反派最终还是被美味的巧克力所征服(个人觉得有些夸张)
无法抗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无法抗拒俊男美女的笑容,无法抗拒那一份深深的理解和宽容。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爱与幸福的权利,每个人也有如何追求的权利。
我们所能信奉的是坚持、宽容和顺其自然。
流浪与安顿,走与留。
无论怎样只要有爱,一切都好。
怎嘛说呢咱先不聊别的就先聊聊巧克力,这部电影让我这个平时不怎嘛吃巧克力的人爱上了它,电影中制作巧克力的画面真的美极了,先来一组截图。
下面说一下我的一些观点: 我对那个雕刻巧克力豆种植的神秘圆盘非常感兴趣,它有一个神奇的功能就是当圆盘旋转你盯着它看的时候,说出你看到了什么,女主就会对应拿出适合你的巧克力品尝。
同时巧克力店慢慢也有人来拜访,这里及像是一个港湾,又更像是新的宗教信仰的聚集地。
而神秘的圆盘就是宗教的圣物。
男主的出现导演塑造了这个圣物最终打“破了它”。
我想说别人给的建议未必适合你,不同宗教准则也未必完全是真理,每天所听所闻未必是真实的,遵从内心的自己,养成审视一切的眼光去感受生活。
这就是那个附有宗教色彩的圆盘 在影片中出现了一个非常相似的镜头,一个是镇长跪在耶稣面前求助,紧接着就是镇长拿刀去了巧克力店透过窗户看到巧克力做的女人。
这画面的瞬间是有中内在的呼应,我想导演是想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同的宗教还是种族乃至国家都应该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应,当相互包容相互理解,我想耶稣在那晚想告诉他的是去品尝一下吧你会喜欢的,那就是包容。
你有你的耶稣
我有我的巧克力公主“食色性也”这部电影真的应了这句古话,镇长在不小心尝到了巧克力的味道迸发出对食物的欲望。
丈夫无意中捡到地上的巧克力吃完,满脸通红的直勾勾的看着妻子对性的欲望。
对“巧克力力公主”的欲望
脸红色的欲望红色代表着信仰。
镇长对权利的渴望和家族法则的信仰,充分可以从餐厅感受到,与楼道颜色的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家族法则和权利的信仰而开篇母女身披红色斗篷,就像童话故事里的“小红帽”,又像是远道而来的“传教徒”。
这个红色就是另一种信仰,对自由独立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对真理的执着。
穿红衣斗篷的“传教士”
赋予宗教感的红布缎
镇长眼中的异教徒
坚定信仰后身穿红衣的“疯女人”
巧克力嘛,跟恋爱一样,可以产生多巴胺,还比恋爱好把握,所以我怎么能不爱呢!
因为爱巧克力,所以但凡跟巧克力有关的电影,《浓情巧克力》、《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云中漫步》什么的,先不管电影本身咋样,先就连带着很爱很爱。
今天又和朋友聊巧克力,聊着聊着就忍不住回忆吃过的各种巧克力,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然后就止不住的激动,三下五除二敲了篇东西出来,好满足!
巧克力呀巧克力,真是好神奇的一种食物,仅是回忆一番谈论几句就能如此快乐。
德芙:被我定义为“人人都能品尝到的甜蜜”,很平民,朴实无华,最爱的还是它的黑巧,榛仁次之,丝滑随后,其他的无感,尤其是牛奶巧克力——不过好像任何一个牌子的牛奶巧克力或白巧克力都不讨我喜欢。
金帝:跟德芙差不多时间开始以碗装销售的巧克力,最初有牛奶巧克力跟黑巧克力两种,当年德芙卖30元左右一碗的时候它是15元左右,我还特地数了数颗数,是要比德芙多些,图划算买过几盒吃,我只能说在没有吃过其他巧克力的情况下,有这个味道还算满足了,毕竟的确是巧克力的味道。
迪克多(Duc D’o):它的夹心黑松露巧克力是我至今为止吃到的最满意的巧克力,入口便有一种很亲近很真实的满足感,朋友形容为“幸福感”,也对吧,心满意足不就是幸福么。
价格偏贵,时而品味一下就好,不适合天天吃。
我是买一盒放家里,三不五时放一块在嘴里,温热化开,任舌头极尽挑逗之能事,闭上眼睛微微回味——的确很幸福啊!
德菲丝(Truffles)松露巧克力:有段时间很风靡,几乎到了四处抢购的地步,倒是从来没买过——跟风向来不是我的作风。
但在朋友和同事那里都吃到过,表面一层可可粉给它增添了一丝与众不同吧,先苦后甜,滑还是比较滑的,不过也只是滑而已,很平淡。
费列罗:曾经很厌恶的一款巧克力,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觉得它压根不是巧克力,而是一种拿了点巧克力跟果仁混合的喜糖而已,现在觉着当零食随便这么吃吃,也还是不错的。
酒心巧克力:还是小时候吃的了,不记得有什么专门的牌子,最简易的是用一层糖纸包着,也有包成酒瓶样子的,剥起来“唏哩嗦啰”响,猛一口咬开,酒心溢满嘴巴,酒气从鼻孔里冒出来,很特别,但味道实在不大喜欢,而且因为要包裹住酒心,外层的巧克力往往比较坚硬,颗粒感太重。
马来西亚提拉米苏杏仁巧克力:托一新马泰旅游归来的同事的福吃到的,极好吃的一款杏仁巧克力,杏仁生脆,巧克力甜苦适中,在马来西亚买要比在国内买便宜一些,但价格也不算很平民,所以同事看我喜欢整个半包都给了我让我相当欢喜,立马还以三五种茶叶聊表激动。
明治:一直觉得名字不错,很有历史感跟故事感,可惜它的杏仁夹心巧克力比起马来西亚那款真是差远了,巧克力太甜,杏仁也给不了人非一般的印象,黑巧克力薄片倒是马马虎虎,要胜过杏仁夹心巧一大截。
感觉日本人还是酸奶做得最棒,醇厚,香浓,的确很好吃。
乐天:梦幻75%曾经是我的最爱,一粒粒巧克力豆装在装木糖醇一般的瓶子里,随身携带,时不时塞一粒进嘴里,用口腔里的温度慢慢融化它,甜中带点涩,记忆深刻啊。
白色恋人:在大阪机场“白色恋人”专卖店里买过他们家两种巧克力,带回来给同事吃的,印象不深了,味道平平,好像牌子也不是“白色恋人”。
倒是白色恋人的巧克力饼干让我念念不忘,尤其是黑巧克力饼干,好吃到不行,丝滑的黑巧克力薄片外皮,酥脆喷香的饼干内层,妈呀,这味道简直欲罢不能!
由于如此好吃,连我一向不爱的白巧克力也沾了它的光——白巧克力饼干味道也是可以的,虽说无法撼动黑巧克力饼干在我心中的地位。
瑞士莲(Lindt):Lindor比较温和,柔柔的夹心缓缓入喉的感觉是很甜蜜的,朋友谓其为“大众情人”,“标准的米其林大厨的味道”。
本人最爱的是它的Excellence系列:99%的黑巧涩得像黑炭,不过回口有一丝丝甘甜,留有一种特殊的口感,不能说不是一款好巧克力。
85%的黑巧偏苦一点点,70%的黑巧偏甜一点点,所以,如果有80%左右的相信一定能替代迪克多成为我心中最爱。
曾经按照3:2的比例把85%的跟70%的放一块儿送进微波炉烤化,让它们交融一番再尝味道,也只是追到了一点安慰而已,毕竟手上工夫比不上欧洲人做巧克力的心思,罢了罢了。
心之(SENZ):在我精神正常的情况下是不会买的一款巧克力,纯粹是一次偶然,买回家,那就尝尝吧,虽然包装和推广打造得要比德芙高级一点,但味道是比不过德芙的,口感要比德芙粗糙。
好时:曾经一直觉得好时甜得不像巧克力,甜味渗入我的智齿缝隙里,隐隐生疼,所以一直敬而远之。
后来偶然尝了一颗“小身材大味道”,杏仁黑巧的,居然喜欢上了——可能杏仁跟黑巧的搭配只要不是差如明治,我都会爱吧。
不过其余几种口味还是印象一般,“小身材大味道”的纯黑巧也偏甜,算不得真正的黑巧。
还买过好时的巧克力酱回家做蛋糕,可能是看《老友记》Joey偷吃约会女友的热巧克力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总想吃一吃那一碟热巧克力,遇到好时巧克力酱就错以为是那一类了,结果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一点不滑一点不纯,沙沙的,很粗糙,而且甜到牙齿疼,用过一次后搁冰箱里至今没再动过。
M&M's:巧克力豆,还五彩的,不喜欢,味道不好,本来不想提来着,因为与其说是巧克力,还不如说是糖果,可说糖果吧,又不如吃彩虹糖。
比利时手工巧克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我留下美好记忆的一个是土耳其手工冰激凌,一个就是比利时手工巧克力了。
比利时馆的贴心服务之一,就是会给每一个访客送上一粒手工巧克力,不过是很小的一粒,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已经下肚了,只觉得比较特别,像是瑞士糖和比利时巧克力的联合工艺成品。
俄罗斯巧克力:好像是哈尔滨的亲戚在中俄边境买的,只能算是尝过,有点难以下咽,感觉根本不能叫巧克力,估计要把金帝黑巧的不足发挥到极致再加上99%瑞士莲黑巧的涩可以成就它。
Godiva:据朋友讲是很高贵的一款巧克力,算不上最佳,却一定值得尝试。
搜索了一下,居然还有一段美好的故事,是关于一位名叫Godiva的伯爵夫人的,决心找来尝尝。
平静的小镇,温暖的爱情,甜蜜的巧克力,管他什么宗教信仰,活得开心最重要
好难看!!!电影版中华小当家么!!还把德普藏到最后半小时才放出来!!每个人吃完巧克力后就清洗了灵魂,女一就这样用巧克力征服世界了嘛!
好吧,我觉得爱情应该就是两个人互相有好感,然后分泌多巴胺的过程,我觉得挺不错的,男主洛克斯和女主的邂逅挺甜蜜的再加上巧克力的衬托,更是甜蜜的不行,其实你可以细细去体味这部电影!
巧克力比故事抢镜。看了此片后,我对巧克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果然甜品容易让人有满足感和幸福感。
这是什么蜜糖滤镜。我是想不到女人来小镇开巧克力店和“流浪歌手”谈恋爱的故事,反派竟然是教堂,巧克力店成为继教堂后,民众注意力所在和必去的地方,好吧,,探讨的事特浅,故事也无聊两条线,可能看明星吃巧克力有趣?
就感觉...好甜...
为什么Johnny出现得这么晚呢~影片都要过半了~
城镇开了家巧克力店,解开了小镇所有人的心结,让甜蜜平淌地流进每个人的心里。
一个巧克力就能化腐朽为神奇的情节和比诺什以及欧洲小镇的确给一部美国片染上浓浓的法国风情。宗教有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往往曲解它的意思,不享受生活,难道自我惩罚
现在看起来有点old school了,曾经惊为天人的比诺什已经尽显老态了
失望居多,开场红袍出场的神秘感,被接下来幼稚的剧情给彻底磨没了,野性十足的德普,完全不搭。……犹如艾西瓦娅雷的《调情魔师》一样,把人当成背景的公路电影。
应该再有半颗星,给忧郁帅气的johnny depp,他仿佛总是与巧克力、海盗、美好有关 自己@燕窝
做一個卓爾不群的人註定要付出極高昂的代價,而平庸的人們只需隨波逐流。
Like the film's tune,cold grey leaden winter.Like Binoche and Depp. Depp's "but not favourite"is my favourite.这中文译名让我到现在才看这部片。
非常古老的主题 包容和改变哪有这么容易 完全是被美化的童话 其实对巧克力的描写可以再多一些 因为看完真的好想喝热巧克力啊!
带着传说童话般的母女,要有魔法一般的巧克力,让这个压抑守旧的小镇有了新活力。
一颗巧克力人与人才刚刚开始你我的爱情悄然而至
I think we can't go around measuring our goodness by what we don't do, by what we deny ourselves, what we resist and who we exclude, I think we've got to measure goodness by what we embrace, what we create and who we include.
带有魔力的巧克力,改变了一个沉闷的小镇。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这么柔情的文艺片可惜没能符合内心焦躁的我!适合法国人看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