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广播电视概论的老师推荐的,目的是让我们了解爱德华·莫洛和电视的发展。
但是现在我在电影美学的角度浅显的简单分析一下。
影片的主题是莫洛作为电视真实记录真诚报道的先驱的一系列实践和阻碍,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勇敢的人创造了电视的“责任心”。
影片的灯光是值得一提的。
在2005年拍摄黑白电影一定需要导演扎实的灯光技巧,才能在没有色彩的情况下更好的通过光影表达效果。
在表现莫洛第一次对麦卡锡主义进行反对的直播结束后,灯光逐渐消失,镜头给出莫洛侧脸的大特写,并且在后景的位置又有灰白色的电视显示屏显示相同的机位,也体现出了莫洛本人事实上也对于此次颠覆性的播出充满了忧虑和不确定。
在与麦卡锡连线的播出节目中,镜头给麦卡锡的镜头为仰视镜头,显示了麦卡锡的秒小,而给主人公莫洛的镜头却是仰视镜头,体现出了莫洛的高大伟岸,这是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的。
在表现直播之前的忙碌时镜头从一个人顺畅过渡到下一个人,并且在展现一个人的脸之前都是遮掩的,直到镜头慢慢移动才显示出人物,这样的呼之欲出的设计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也给观众造成了和影片中的人一样的焦躁心理,似乎一切还都处于混乱的状态。
在体现讨论的激烈时,我看到了《十二怒汉》的影子。
在一个封闭的屋子里,大家激烈的讨论,场面调度合理精细,并且给出每个人的反应镜头显示出讨论过程的激烈。
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镜头是莫洛和唐在办公室对峙的场景。
两个人相隔的距离很远,并且镜头从远处的高楼拍摄,两个人都由百叶窗遮挡,而镜头所面对的窗户确是明亮的,这也暗含了“敌暗我明”的意味,也暗示了唐最后被逼自杀的悲惨结局。
其实影片的故事比较枯燥,是纪实类电影,只是为了还原真实的故事。
在这里,对爱德华·莫洛致敬,感谢他为电视所作出的贡献,感谢他赋予了电视新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所做的电视探索拯救了那个畸形的时代。
不知道什么时候喜欢上George Clooney的,大约是从《Ocean’s Eleven》开始的吧。
觉得这个看起来坏坏的男人很有味道的。
猛然觉悟为啥女的不仅喜欢帅哥也喜欢看美女。
其实男的也一样,在观赏美女的同时也喜欢欣赏优秀的男人。
惊奇的发现这竟然是一部黑白电影。
不得不承认作为一部改编自历史真实人物事件的影片,这样的色调能够恰如其分地烘托氛围。
而且故事刚好发生在电视节目刚刚兴起的20世纪50年代,那时还是黑白胶片的天下。
另一个原因,影片中所有新闻报道的镜头都来自于档案库,所以MaCarthy的扮演者就是他自己,所有的台词正是50多年前他在公众面前的发言。
多么巧妙的虚虚实实。
这是一部有关著名的记者兼播音员Edward R. Murrow的影片。
Murrow是当时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一个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他和节目制片人Fred Friendly,揭露了在当时政坛上呼风唤雨的MaCarthy是如何利用谎言和暴力手段,来达到愚弄、蒙蔽公众并进一步控制美国政治走向的种种劣行。
Murrow与他的同事的行动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了美国新闻史上最据传奇性的时刻。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的兴奋丝毫不亚于看任何一部动作片。
从最初新闻的报道,接着对MaCarthy的质问,然后是MaCarthy的辩驳,最后Murrow的那一番看似平静却有激昂的陈词。
每一个段落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丝丝入扣。
Murrow在镜头前的那份冷静和执着无法不叫人钦佩。
尽管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每走一步都要谨小慎微,但是他做到了。
这是自由对专制的胜利,这是真理对权威的胜利。
对白中不断出现“左”和“右”,这让我想起差不多同一时代发生的“反右”运动。
是非黑白无法评判,因为即使在标榜“人权”、“自由”的美国都有黑暗的一面。
这个世界上没有纯粹的东西,自由永远都是相对的。
不要去羡慕别人,但请用好自己的。
真的希望每一个从事新闻行业的人都看一看这部电影,我相信它会带给你们触动,也带给你们勇气。
最后套用Murrow在每一次节目结束时说的话,也就是本片的片名——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不错,有人说,在这部电影中,参议院麦卡锡是如此不堪一击,不过是个政治小丑,在美国民主下利用一些不大的职权制造恐怖的小参议员;不错,这部电影看起来过于突出CBS内部一群中老年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习惯,说得好听些是职业操守;甚至,是过于突出了FACE TO FACE节目主持人本人——与此同时,他们完全有理由,比如去突出在朝鲜战场上战斗的美国大兵。
美国人珍惜生命,那种不正义的战争让他职业操守;甚至,是过于突出了FACE TO FACE节目主持人本人——与此同时,他们完全有理由,比如去突出在朝鲜战场上战斗的美国大兵。
美国人珍惜生命,那种不正义的战争让他们死伤无数且不光彩,正好足以激发民愤。
不错,他们的执着于投入让能看懂的人羡慕——却也不过是旁观者的羡慕而已。
当他们自己都提出要做一档反映电视业衰败的节目,这是在表现公共事实。
不错,人们需要的是娱乐,你为什么给他们正经八百的政治辩论?
我给这部电影满分,给这部电影包含的职业道德、新闻理想,给给狡辩与制造恐怖及剥夺人自由者反击的人。
我的朋友会喜欢这部电影,我也喜欢它。
在这个世界上,当大多数人享有公平、自由的时候,要知道,有少部分人在为此抗争,不惜牺牲掉自己本该获得的公平与自由,甚至个人的生命。
有的人抽着烟侃侃而谈,有的人捧着美人脸蛋哭诉新近的霉运……谈到政治,很多人不关心,他们认为政治是肮脏的。
那么与政治抗争不也是政治?
正是这种“肮脏”的与肮脏的抗争,支持着你们优越散漫放荡不堪的生活,并因此得到宽恕,享受和平与自由。
这部电影叫做《晚安,好运》。
YB 2010.3.29.
我知道观看面对面的你。
根据研究结果指出,你的教育水平和知识水准都很高,关心许多事情,世事 科学 运动 娱乐 无所不包。
你还有一项我很欣赏的特色,那就是不轻易被广告说服。
肯特香烟考虑到这些特色,于是选择莫洛的节目来告诉你,我们是滤嘴香烟中效果最好的,聪明的人不会反驳这一点,他们觉得改抽肯特是正确的选择。
这反讽也太逗了
看这部电影时是在新华社礼堂,在党国的喉舌举办内部电影周时选择这个电影,其实有一丝讽刺!
美国没有中宣部,美国的媒体是私有的,这也决定了即便是在麦卡锡主义猖獗的年代,崇尚自由的声音仍然可以见诸于媒体。
而在我们历史上所学的所谓“白色恐怖”的年代,似乎也不是一言堂。
我是新闻工作者,任何新闻工作者都知道目前的中国这个行业的现状,不跟着中宣部的旗帜走,下场只有一个。
其实中宣部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目前我们的大部分国人已经习惯了混混噩噩,头脑中充斥的大都是油米柴盐、低俗的娱乐以及无处发泄的对社会的不满。
梁启超先生百年前评论中国人的话目前依然适用:“故其所营营者只在一身,其所孳孳者只在现在。
凝滞堕落之原因实在于是”。
公民的自治能力,是西方国家建立法治社会的根据。
公民的自我权利以及民主思想,则是建立民主社会的根基。
在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已经深入社会骨髓,媒体只是充当了一个对这个公民权利的点化作用。
梁启超百年前评论说,华人目前“只能受专制不能享自由”,“共和政体万不可行于今日中国”。
原因是“共和国民应有之资格,我同胞虽一不具”。
到目前看,这样的情形仍未改观,我们的悲哀的国民性导致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市民阶层无法成为社会的主流,社会的进步只能体现在GDP上,而无法体现在诸多软实力以及国民思想上。
看了这个电影胡说几句,不知道有几个豆友会看这部不甚知名的电影以及看我的评论,就此打住。
电影一开始由一群人在宴会上交谈的画面展开,时间标注的是1958年,切入的音乐是相当舒缓的爵士乐,不是很懂因为,就感觉和高谈阔论,那种稍稍有点小激动的心里场景不太符合。
政治背景暂且不提,以我的历史水平除了冷战的时间人物啥都不清楚。
令我感兴趣的事主人公爱德华抽烟一直是个比较细节的点。
1958年他胜利在演讲之前抽了烟,看得出他很紧张。
演讲旁边墙壁上也是一男一女抽烟的场景。
另外他不仅在录节目之前抽,录节目也抽烟,甚至电视台专门为烟打广告。
肯吸牌香烟。
另外,就如电影名字,“Good night,Good luck”,爱德华每次结束演播之前大概就是说那么一句,然后所谓的Good night并不意味着就真的晚安,至少整部电影爱德华的表情是相对严肃的,在向观众老爷们晚安之后接下来面临着的又是无止境讨论共产主义的事情。
这句结束语像一句暗示一样,现在并不晚安,至少以后会的,对于会不会Good luck,至少结局蛮lucky的。
电影虽然是06年上映的,但特别采用了黑白色调还是挺有味道的,我实在想象不出如果换成彩色是不是太聒噪了。
至上黑白色调配上整部电影的情节和基调是挺严肃的,可是较为舒缓的爵士乐着实给电影增加了无形的色彩。
以我的水平就只能这么说了,至于对于情节的看法,就如电影所传递的那样,没有传递任何情感,仅仅称述事实。
对于一个即将踏入传媒行业的学生来说,表达我认为正确的,称述我想表达的,仅此而已。
一部非常严肃的黑白影片,没有女主角,没有爱情故事,没有调侃,没有仇恨和悲哀。
有的是短促而铿锵有力的语调,坚定而执着的信念,还有“free speech”的美国精神。
在演播室漆黑的背景下,主持人挺直腰板一动不动,但是他的眼神和绷紧的面容,从容不迫的语言让我肃然起敬。
如果说Angel-A把我们带回几十年前的巴黎情调,那么这部影片就是描写50年代美国的纪录片。
在疯狂镇压共党和共党同情者的社会环境下,新闻工作者敢于挑战议长的观点和政策。
因为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是美国人权概念的基础,因为人民相信自己的权力,尊重别人的权力。
引用片中Edward R Murrow的演讲,”We will not walk in fear, one of another. We will not be driven by fear into an age of unreason, if we dig deep in our history and our doctrine; and remember that we are not descended from fearful men. Not from men who feared to write, to speak, to associate, and to defend causes that were for the moment unpopular.” “We can not defend freedom abroad, while desert it at home.”
巨多人对这部片不吝激赏,因为这一段“捍卫新闻自由或者说是为了个人权利与尊严而斗争”的真实历史,因为让他们想起了“南周”“新京”等等。
而我不准备仅为一部电影准备讲述一个多么伟大的事实或观点就鼓掌。
道理谁不明呢?
谁说到人的心坎上,谁才是高手。
仅从一部电影的角度来看,我只能说这片子“凑合”。
对于驾驭一个大的题材,乔治克鲁尼显然还处在摸索与练习的状态。
方向是没错,越有份量的东西越无须花哨的表现。
不过讲的实在有问题。
看的出来,他手上有太多的材料可用,太多人的经历可讲,多到他完全可以讲出一个群体而非只是一个莫洛,可以讲出几个人的顽固怎样造就了一个时代的转折。
可正因为什么都有了,怎么取舍,才成了最大的难题。
拍不好,是他的责任。
没取舍好的结果,就是自我分裂。
莫洛部分非常明确,可莫洛之外的部分--力挺莫洛的主编,CBS的大脑袋,隐瞒夫妻身份的一对儿,自杀的“左派记者”,因前妻而被调查的那一位--都非常模棱。
有些情节的出现完全让你跳开电影,心想这是在说什么,结果发现,它什么也没说出来。
看似散淡,可不能真的散淡啊!
拍得好的,总会在当时就有空间留给你去感受和呼应。
什么都留到观众看完之后狂翻资料、总结思想的电影,对我个人来说,不是真正的好电影。
BTW:要我选择,我会把开头那么个长长的群像,放到片尾。
Good Night,Good Luck看着Murrow当年在CBS的一切,回想对岸的TVBS中的2100全民开讲,我不由得感叹民主国家的一路走来的历程是如此的坎坷。
专政体制下的国“你可以跑,但你没地方跑”“你可以说,但你发不出声音”“你不沉默,我强迫你沉默”。
在这种体制下,你听到的、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巨大喉舌下面许多细小喇叭同时发出的同样的声音。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马在雾月十八》中说过这样的名言“他们不能表达自己,他们只能被表达”。
Murrow说“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该如何发展,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不能把异意当作不忠,指控不能当作证据”
一部反映CBS制作团队'智斗'麦卡锡主义的电影。
黑白的表现方法,主持人光滑整齐的后分头,手上冉冉升起的白色烟雾,不时穿插的真实镜头,戴在已婚女士颈上的结婚戒指,当然还有那句镇定的结束语,'晚安,好运',构成了一副浓郁的50年代氛围。
由于是有关政治的影片,片中的语言极尽严谨之能事,稍有走神就会错过精妙语言下逻辑缜密带来的精神快感。
Plus,George Cloony终于摆脱了固有的风流倜傥钻石王老五印象而成功塑造了意志坚定的producer的figure。
让我惊艳。
一支普通的香烟成了他不可或缺的道具。
莫洛指尖夹烟,用冷峻深邃的目光凝望镜头道出“Good Night, and Good Luck.”的镜头肯定会留在每个人的脑海里。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夺人眼球的炫技,片中几首爵士歌曲曲动听,足以为影片加上一星。麦卡锡本身是个很不错的题材,但总感觉功力不够导致需要靠大量台词助力
有质感的黑白画面和沉稳的Jazz;有麦卡锡不可怕,没宪法才可怕
黑白的色调没让我有多扫年代感。克鲁尼就爱这类的剧情吗?
首先是回归了传统经典的学院派,其次美工很到位啊。剪辑还有复位做的也很好,ost极佳,冷感黑白摄影除调不是悬疑片有一股noir的味道,台词故事演员的表情,眼神到位,就连花瓶都是如此的闷骚有质感。看看人家50年代的新闻媒体,再看看咱的媒体新闻,一阵唏嘘啊!
“世界新闻日”,豆瓣电影的推荐片。“电视可以教育,可以启发和激励,但前提是我们决定要让它往这个方向上走。”作为新闻人(如果现在的宣传还可以称为新闻的话),应当都看看此片,很涨知识。美国麦卡锡时代,CBS的电视人们,敢和军方、政界叫板,我们有么?信息量巨大的对白和要求很高的历史背景知识,都看得我力不从心一阵阵犯困,真是一看就马上犯困那种,然后一遍遍又退回去重看,中英文地去理解。就是这翻译,反复说gcd,居然没被和谐。50年代中的CBS,新闻人也是一个个选题做和研究啊!那时谁又能想到现在的媒介、和世界变化成这样了呢。没搞明白小罗伯特唐尼那夫妇俩里面算干嘛的。演员都很有范儿。5.3、5.8(佛诞日+西方母亲节)看完,百度盘资源投屏TV。真好多天没看电影了!
敬佩这个记者的伟大的时候,也得看到制度的伟大(所谓的伟大并不等于“永远不犯错”、“世外桃源”)。当然,再伟大的制度,也不是灵丹妙药,去年美国白宫记者因为批评了一下犹太人,结果被强迫辞职,这种言论独裁就近在眼前,美国的反思之路永无止境,或者说:不该有止境。
中国就没有这样的媒体人。。
黑白影像所带来的内敛的张力是彩色画面所无法给予的。表演,剧本,节奏,所有的一切都完美的无可挑剔。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对于我这样不了解时代背景的人来说,此片不怎么好看。
这比The Newsroom爽多了。
以一种疏离、淡漠的方式回顾了CBS大战麦卡锡的大致过程,克鲁尼作为导演,是一个非常强调个人品味的家伙,在电影气质的营造上有很明显的装逼动机。这个故事的剧本故意写的很寡淡,大量场景集中在演播室加上几场演讲上,它以一种类似新闻简报的方式呈现出来,也不卖力积蓄什么情绪,可惜装逼环节并不好
第一遍看,60年前的历史背景,较快的英语语速,超大的信息量,分量极重的talking,都给我造成力不从心的感觉。只是被蒙洛的演说,黑白画面以及影片的紧张感震撼了。看到1个小时之后大脑因为高速运转而疲惫……但是看完之后兴奋了很久……隔天要再拿来研究下,加开导演字幕。
麦卡锡主义。。。
四星往上,真好看啊。除了我觉得应该把电视台的各个人物关系介绍得更清楚一些以外,其他都是相当好。尤其音乐,绝了哎!一次重要的媒体历史事件,由CBS的节目掀翻参议员的故事。当然需要做一些背景资料的了解为好。王老五真是逼到极致啊。。直接上黑白!当然,我喜欢!
麦卡锡主义的臭名昭著与克鲁尼父辈的媒体渊源,使观众很容易不自觉地将爱德华·莫罗放在二元对立的绝对正义一方,可实际上两个配角/支线桥段却在有意去瓦解他在主线博弈中所形成的伟光倾向!一个是小唐尼和克拉克森的违规隐婚,一个是支持莫罗但过分敏感易受恶意舆论影响并自杀的同事。它们就发生莫罗身边,同样是不公正的受害者。可对于前者莫罗仿佛从不知情(结尾处他曾问制片人公司是否知道隐婚之事说明他自己不知)?对于后者他拒绝施予援手,认为恶意中伤的专栏作者不该是主攻的对手!而这种放小逐大舍近求远,其实在暗示莫罗本人存在人性关怀的缺失,所以博弈结束后他与麦卡锡的殊途同归——没被CBS和参议院开除而是留任却失焦,便不再被单纯解读为在讽批CBS使英雄蒙冤,而更像是某种程度的“咎由自取”?
表演出彩~
首先,和专业以及辅修有关,应该说是完全契合。第二,小罗伯特原来也在里面。第三,男主角这条线非常鲜明,黑白有加分。第四,副线的那些确实讲的比较含糊。第五,故事有点太过于平铺直叙,感觉上是一个好题材,但拍得不够好。
这俩夫妻太可爱了
冲着克鲁尼去看的,导出的片子跟他本人一样成熟男人味,但又是一大闷片,摄影很赞但又觉得摄影好是黑白片的基本配备,这片子给几分都行,看个人喜好吧。政治,新闻,传媒,黑白,男人,抽烟,估计女性不会感兴趣。
空军军官和一个处理机密情报的公务员被查出是共产党员,被审判,电视台主持人做节目为他们辩护,检察院调查主持人,查出他也是共产党,电视台把主持人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