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影片《追击者》口碑不俗,于是我看了,感觉确实不是浪得虚名。
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它真实,纪录片般的镜头感,煽情不多,且都很克制,适可而止。
片中,没有好莱坞式的化险为夷,只有现实中的混乱无序;没有电影中泛滥的巧合,只有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英明神武的警界精英,只有无能的办案人员和颇有点儿猥琐的前警察——我们的主人公忠浩。
影片类型可以说是刑侦题材,但是没什么悬念,或者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悬念。
事情本身很简单,于是导演干脆让罪犯池英民一开始就露了面,并且早早被抓,却又让他透露出一句:被害人美珍可能还活着,接下来的镜头显示出,她确实活着。
于是观众关心的,不再是一般悬疑片中谁是凶手的问题,而是被害人能够活下来,以及能否找到池英民就是凶手的证据。
后面的情节发展告诉我们,不能指望无能的警方了,他们并不真的关心案子本身如何,以及被害人的死活,他们只关心如何给公众一个交代,挽回自己日益差劲的形象。
警方在寻找证据方面几乎无所作为,甚至最后只能将罪犯释放。
然而美珍的自救行为似乎很有成效,并且真的逃出了魔窟,可是,她偏巧在小店里碰到了释放后回“家”的罪犯。
前面说过,片中没有巧合,导演为了让这里的巧遇变得必然,在之前设置了很多必要的伏笔,比如影片前段对小店位置的提示,以及池英民被放出后的抽烟等等。
总之,杀人恶魔遇到了自己杀之未遂的待宰羔羊,结果可想而知。
直到锤子举起的那一刻,我还在期盼着能出现奇迹,可是没有,锤子落下,血光迸溅。
由于前面的大量铺垫,锤杀美珍的那场戏应该会成为一个经典。
主人公忠浩经过不懈的努力和一点点推理,终于把池英民堵在了窝里,于是两个人殊死搏斗。
支持忠浩锲而不舍地追击杀人恶魔的动机,导演也给出了很合理的解释,那就是美珍的女儿——那个惹人怜爱的、早熟的小女孩。
最后,罪犯被绳之以法,忠浩来到安详睡着的小女孩身边,影片就此结束。
如你所见,故事很简单,细节很丰富。
所谓的细节,并不仅仅包括导演为了情节发展的合理性而所做的一些努力,还有看似与情节无关的东西。
比如,被人丢了粪的首尔市长的形象就颇耐人寻味,影片最后,他看见浑身是血的忠浩从远处走来就狼狈地溜走,这似乎说明了导演的一些想法。
还有,忠浩为什么离开警队,影片在他被前同事抓住后在车上为了逃跑的那段对话中给出了答案——身为警察,却去拉皮条。
被辞退后,他干起了职业皮条客。
而我们也看到了,他要比那些在职的警察、他的前同事们能干得多,这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我特么看一半快进了,电影镜头呈现重点有点偏移了,想要表达警察蠢,没有责任心,制度的弊端,完全没问题,多少电影都是这种主题,而且拍的很好的。。
但是这电影前面各种镜头都放在似乎要与杀人犯斗智斗勇的感觉:-比如通过他人之口透露出皮条男主原来是侦探-罪犯多多少少留下的证据,都皮条侦探被发现-这么巧合当街撞车之后,皮条侦探机智的试探出这个人是导致几个应召女失踪的元凶。
-巡警细心及时发现罪犯在说谎。
-刑警收到消息,核对了过往案件多了个心眼,也是为了转移记者对市长被丢屎的关注,及时地将罪犯收押,等等。。
结果之后就开始傻逼了。。。
不说是警察了,稍微机灵点的人都知道,找个妓女准备去家里来一发,车都发现了,家还会远吗?
车附近画圆地毯式搜索啊,关键是皮条侦探钥匙都有了天啊,跟警察说一句很难吗,一方面表现得这么有爱心关心应召女的女儿,另一方面就不管应召女的死活了?
啥证据都藏着掖着。。。
(这就是前面说的罪犯留下的证据被发现的细节之一,就像契科夫说的,电影开场描绘了一把枪,后来一定要击发它。
结果整场钥匙都没派上用场,只是最后罪犯彻底暴露了之后,让皮条侦探打了一架没打死,钥匙用不用都无所谓了,罪犯都已经暴露了,而且最后警察都来了。
)就汽车周围找个房子,甚至都不用去地毯式搜,就那么点范围挨家挨户敲门,没人的用钥匙去试试,半夜应该很少会有不在家的吧。。
结果实际上的剧情,就是皮条侦探无休止的控制不住情绪,开场的牛逼呢?
警察单纯地相信着从一开始就在撒谎的罪犯,跟在后面浪费着警力,开场的仔细呢?
还有跟踪的,跟你马呢,就等在那?
不在视线范围内的还是跟踪吗?
关键罪犯都在警察局逛了一圈了,你还怕跟踪被他发现?
整个电影就是有点不一致,人物前后不一致,剧情及想表达的点,和画面细节有点剥离,所以看着有种强行煽情,强行悲剧的感觉。
这种“强行”简单地说,就是也不管剧情开场怎么走了,后面往恶心了拍就完事了。
首先我觉得这部片子中的经常确实尴尬。
但是我很喜欢他的那种犯罪片的快节奏。
不得不说最近几年韩国电影发展确实很快。
他们比较喜欢改编真实事件。
追击者的这一部我觉得他的一些拍摄技巧还是不错的,包括一些蒙太奇的运用以及主观镜头的运用。
他的一些枪战爆破也做的不错。
剧情上也比较血腥。
女主角也是顽强,后面居然逃了出来,不过可惜的是最后还是被杀掉了。
总得来说这部电影我还是挺喜欢的。
犯罪悬疑片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这就是追击者啊,怎么条目重复了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006309/
我能说这是部垃圾片么?
我能说我被豆瓣的评分骗了么?
片里的警察是傻逼,原因不用解释,写脸上了,片里的罪犯是傻逼,叫鸡杀人都不换电话号码,作案手段毫不掩饰的低级,片里的被害人也算是傻逼,不知道往人多的地方去啊,呆大街上都比小卖部安全,看出天朝人多的好处了……片里那个老板娘最傻逼,人家问你要锤子你就给,问你要砍刀你给不给?
死了活该。
白瞎我看到这么晚……想模仿杀人回忆却弄了个四不像。
导演跟拍黄海的是一个人,怪不得打斗都是duangduangduang的一个风格……渣片还有就是豆瓣的APP也特么也是醉了,不能写长评么?
手机版网页做的还这么渣,客户端功能还不完善……
2008年称得上是《追击者》之年,新锐导演罗泓轸凭借自己的这部长片处女作在韩国电影三大奖(大钟奖、百想艺术大赏、青龙奖)上均有斩获,尤其是在大钟奖的评选中连中六元,其中囊括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这三个分量最重的奖项。
这部小成本作品在当时创下了韩国惊悚片最快达成百万观影人次的纪录,并且还未正式上映前就被华纳以一百万美元购下了翻拍版权。
可以这么说,在2008年之前,韩国电影金字塔顶端的还是永恒不变的「南北题材」,然而《追击者》一出,忠武路上人人都想过一把犯罪惊悚片的瘾。
在之前关于《黄海》的影评(参见《黄海》:蝙蝠与疯狗)中,我曾提过该片之所以被称作《追击者2》,是因为导演罗泓轸以及两位主演河正宇、金允石在两年前的《追击者》里便有了初次合作,并且这两部作品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当然,与呈现出宏大史诗感的《黄海》相比,《追击者》或许在格局上略有不及,但在情节密度和紧迫感上则不遑多让,同时能从中清晰地窥见罗氏风格的端倪。
与《黄海》的构思过程类似,《追击者》也是罗泓轸本人的灵感和真实事件相结合的产物。
导演在某次夜归时看到一名少女慢慢走入无人的街道,促使他突发奇想:如果这个女人之后消失了,并且没有留下任何证据和目击者,那么她是否还能被找到呢?
而在2003年,韩国出现过一个名叫柳永哲的报复社会型变态杀人狂,一年内用铁锤打死了19个老人和妓女,引发了举国震惊。
两者融汇在一起,《追击者》的故事轮廓就此浮出水面。
《追击者》能引发观影热潮,与罗泓轸娴熟的叙事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别的不说,本片的开头就颇为引人入胜。
霓虹闪烁、车水马龙的首尔街头,一个年轻女性开着车在途中接了一个男性,然后一路开进幽暗曲折的小巷,两人下车后走进了不远处的一所宅子。
接着镜头叠化,同样的场景从黑夜转到了白天,那位女子的车仍停在原地,却落满了树叶和广告。
导演用空间的静止比衬出时间的消逝,不需要任何提示,悬念瞬起。
直到切进一个男性面孔的特写,男一号的形象映入大家的眼帘,随后立刻恰到好处地打出片名,伴之以急促的鼓声。
通过这几个段落,观众已然被带入到了影片设定的氛围中,显得既简洁又别致。
细究罗泓轸的风格,其中有比较教科书的一面。
比如《追击者》和《黄海》中都有相当部分的动作元素、直接而残酷的血腥暴力场面、大量运用到了手持摄影和蒙太奇剪辑,使得整部影片真实凌厉、节奏紧凑,这些几乎都是犯罪惊悚类的商业电影需要具备的东西。
还有比如多线程叙事,虽然不如《黄海》中有五六条故事线交织推进那么多,但《追击者》也有两条齐头并进的线索,而且主副线的区分并不大,通过交叉剪辑令影片的张力愈加凸显。
然而,罗氏惊悚的迷人之处却在于它反类型、反高潮的一面。
比如他的电影中没有绝对的正义与邪恶,好人和坏人很难简单界定。
正如《黄海》中的金久男看似是个委屈可怜的受害者,但也干了为钱杀人的勾当,《追击者》中的前任警察严浩民对变态杀人狂紧追不放,但他从事的也属于见不得人的生意,而且言语粗俗,对别人动辄打骂。
作为科恩兄弟的迷弟,罗泓轸对于传统善恶颠覆性的处理深得其中三昧。
又如罗泓轸喜欢在一开始便暴露犯人的身份,《追击者》、《黄海》,包括后来的《哭声》俱是如此。
《追击者》更是在影片前半段就让杀人犯池映民落网,虽说希区柯克的「炸弹理论」世人皆知,不过这种玩法并不是谁都能玩得转的。
没有了其他犯罪片那种「寻找犯人」的过程,《追击者》要解决的便是「如何让池映民认罪」以及「被绑架的金美珍如何逃生」的问题。
在另辟蹊径的同时,亦同《杀人回忆》式的犯罪悬疑划清了界限。
影片的反高潮同样是对传统的颠覆。
从警车里逃脱的严浩民心急火燎地继续寻找金美珍的下落;历经艰辛、割破绑绳的金美珍终于逃出牢笼,跑到附近的一家杂货店求助;被释放的池映民此时也回到住所,正好走进同一家杂货店买烟。
罗泓轸用了一段平行蒙太奇来表现这三个人的行动,但是看惯了好莱坞「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观众却没有等来期待的结果。
严浩民漏接了金美珍的电话,接到报警的警察迟迟未到,杂货店的大妈自掘坟墓,误将池映民当成救星。
绝望的余烬在短暂的沉寂后再度复燃,杀人狂魔手中的铁锤,把影片仅存的那一丝希望砸灭。
当然,若只有技法这一好看的皮相,而缺乏一定的深度,那么《追击者》也不会受到如此赞誉。
拜韩国宽松的电影环境所赐,抨击ZF、批判社会向来是忠武路的政治正确。
影片一上来就展现了一个华丽与黑暗并存的首尔,为整部电影定下基调。
在之后的故事中,罗泓轸特意安排了一条首尔市长在市场里被泼粪的小插曲,结果警方把绝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在了市长那儿,反而对真凶池映民的审理一再拖延,甚至最后还将其释放,并且代表着底层弱势群体的金美珍的生死在他们眼里也无足轻重,许多决定和处置方式既业余又无能。
事实上,这就是一幅韩国社会无比真实的自画像。
新世纪以来,韩国发生了多起惨绝人寰的连环杀人案(包括作为本片原型的柳永哲事件),但韩国社会对这些事件的处理却显得非常冷漠,被害者们的血泪未干,大众便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在注重个人利益的社会中,人们很少会去关心被害者是怎样的人,并且社会为了帮助他们究竟做过多少努力。
到头来,从头至尾一直在战斗的就只有严浩民一个人,一个因看不惯警方腐败而愤然辞职去做皮条客的社会边缘人。
他是英雄吗?
也许是,但靠这么一个英雄是不是更加映射出韩国社会的无情以及ZF的无能呢?
严浩民抓住凶手后来到病房看望美珍的女儿,捏着孩子的小手,无力地靠在了墙上。
镜头缓缓拉近,直到窗外的高楼和灯火占据了整个画面。
影片以黑夜开头,又以黑夜结尾,形成了一个圆形的闭环,分明喻示着恶的循环。
在这座夜色掩映的城市里,不知还隐藏着多少看不见的危险和苦难。
♑
这是一个井然有序的世界。
它是文明的,秩序的,大家的,即使你是一个身无分文的变态杀人狂,你也不会孤独,你大可以找一间偏远的无人的住宅,或者有人,将他杀掉就可以了,然后叫一个应召女郎过来,干她,然后杀死她,或者直接杀死她。
你要放心,警察法院检察院绝对不是为了你一个人而生,他们只是秩序的管理者,他们甚至会帮你阻止那些想要为死去的人报仇的人。
这个世界早就没有快意恩仇了,这是一个文明的世界,公权考虑的不是公平,而是管理,怎样方便管理就有怎样的法律。
如果你只想杀个把人,那么你杀完人去自首吧,自首会让你逃脱死亡的报复,为什么要有自首这样的规定?
仿佛自首可以让那个死去的人复生成为一个植物人一样。
只因为这是一种管理上的鼓励,唯一的好处是免除了警察日夜追捕你的辛劳。
杀人者偿命的江湖已经过去了,再也没有人鼓励你孤独的苦练十年武功去割下仇人的头颅,即便仇人亲口对你描述了如何杀死你的父亲,你还需要证据,需要与大量的公共机构打交道,然后还要需要期盼他即便进去了,也不要有重大立功表现,如果他靠什么自首,揭发获得了减刑,几十年后,他就用这几十年的时光换取了你父亲的性命。
你要知道,国家并不憎恨杀人,不然便没有如此多的战斗英雄,即便在最最文明民主的美利坚,国家也不吝啬于不经审判就点杀一个拉登。
国家只是憎恨秩序的破坏者,这就是为什么连环杀人犯在通缉令上的排名总是比杀人犯更高,或者恋童癖也会排到杀人犯前面,或者就像《追击者》里一样,往市长脸上扔一泡屎的事件会比连环杀人更引人注目。
在这个文明的世界里,大家努力维系的并不是正义,某些地方,讲究的是档的利益,有些国家,讲究的是法的完整,有些地方,讲究的是胖子的尊严,终归起来,努力的方向都是更加有效的维护文明世界的秩序。
当然,努力程度的不一样,使得必然有一些看上去比另一些文明许多。
《追击者》里美珍是幸运的,在公权失效的时候,至少有一个人拼命的想要拯救她,至少有一个人在一瞬间会举起榔头为她报仇,但是没有超人会带着面罩去杀掉那个从法院里面谈笑风生走出来的辛普森。
可惜那个榔头始终没有敲下去,因为从进入文明社会开始,公权便已经代位了我们报仇的权力。
在追击者的结尾,代表着公权和文明的市长面对孤身抓获连环杀人犯的鸡头忠浩落荒而逃,多么讽刺,只因为忠浩也是一个赤裸裸的秩序反叛者,甚至在明知道池映民是罪犯的时候,公权却做出了释放池映民并逮捕唯一一个池映民的追击者忠浩的决定。
美珍带着希望和残破的头颅逃回社会时,又被文明社会无情的放到了池映民的锤下。
当满身伤痕的忠浩来到医院握住美珍遗孤的手时,窗外万家灯火。
这是一个文明的井然有序的世界,它用漠然森严的秩序告诉大家,请不要在文明世界里面谈论正义,孤独或者其他。
女人大白天浑身是血,从凶手家里跑出来,偏偏到处没有人;走到一家小卖部打电话报警,偏偏警察叔叔在休息;凶手回家路上偏偏手里的烟刚好就抽完啦;去买烟就偏偏走到女人报警的那个小卖部啦;到了小卖部,偏偏那个女老板就把这件事告诉他了;女老板不打电话给自己的亲人,不给自己的朋友们,偏偏就相信眼前这个陌生人;……我好汗啊,本来蛮好的一部片子,在受害者最终无法逃离厄运的这段情节处理上,实在是好TM牵强啊。
真是“导演要我死,我不得不死”啊!
1美珍的车在那里停着,警方去山上找死人2。
人家都承认了怎样杀人,随便就放出来了3。
拿着一堆钥匙,不就近原则去试。
4。
身上的血迹斑斑抵挡不住警察放人。
5。
最后破门而入的警察之前干嘛去了,咋这会儿又找到地方了?
6。
如果是你逃出来你会先去哪里?
去小卖部还是别人家?
7。
如果你是警察在跟踪嫌疑犯你会多久进去小卖部看情况?
8。
别人报警说有人要杀他,你接警后会不会睡觉?
9。
你打斗制服别人后是先把他绑起来还是先观赏下他的家?
10。
你从没有信号的卫生间出来后为何不发短信了?
11。
杀人犯嫌疑人可以在警局里面带个手铐随便走走?
12。
不让手下开个车过来接他,打不到车就要自己跑过去,到底是着急还是不着急?。
13。
比对口供和之前的案子信息高度一致,警察内心毫无波澜,毫无紧张感,知道是在拍电影。
14。
老板娘话真多,买盒烟么,你卖就对了,可能我没有碰到话多的老板娘。
15。
原来是耶稣在安排。
好吧,你赢了。
16。
打高分的人图了什么?
是因为没看过好电影吗?
真心不知道这部片子为什么评分这么高?
看了这么多年电影,看了这么多看豆瓣,这一次我居然控制不住冲动来写影评。
我本来没打算看这部电影,是看了豆瓣8.2的高分评论才决定看的。
看得我真想死,什么狗屁电影,还这个奖那个奖,真是浪费姐的生命。
简直当观众是白痴。
抛开电影所谓的反高潮,反政府的高深寓意不评论,一部自称惊悚的电影至少在逻辑上应该说得过去吧。
真心搞不懂:1.变态杀手在小卖部里买烟杀人,后面不是跟着个自作聪明的女警吗?
那他又是怎么把美珍的头和手割下来带回家放在鱼缸里的?
难道那个女警那会没跟着他,去尿尿了?
2. 从一开始浩民就跟美珍说你一进去就把详细地址告诉我。
美珍到小卖部打电话报警给浩民为什么不先说具体地址,说一大堆屁话什么这工作不好作啊,吓死人啊。。。
真心晕死,还搞到后来找一大堆应召女去警局找变态的确切住址而不得。
真TM无语啊。。。
简直是一堆二逼。
就算想讽刺韩国警察全是傻逼,那浩民也可以塑造的聪明一点吧。
为什么拿到钥匙以后不以美珍汽车为中心半径寻找,(后面他也有对警方找的那个地方提出质疑说美珍不在这里,离汽车20分种路程,不合理)而是在外面绕啊绕的绕个屁啊。
真心怀疑给高分的都是导演亲戚。
看没看过惊悚片啊,就激动成这样?!
SB电影,第一个应召女的车,第二次撞车的地方,都在望远洞,从那里为圆心辐射,找有地下室没信号的房子就那么难?女警跟犯人待在一起那么久,还让她去跟踪?SB警察,去买东西那么久没有察觉。之前都失踪过两个应召女了,还让美珍去的时候,不跟踪一下,犯人杀了那么多人还没被警察抓到,难道也是SB?
太过浮夸,太多巧合,这样的电影怎么能和杀人回忆相提并论。
相当唔合理,多处有bug,出来杀多两个人个女警察都唔知道?不过导演想讽刺JC得好出面
3.5分
为何韩国的警察都如此傻逼?还有那个猪一样的小卖店老板娘我已经不敢直视了。电影讲的是一个没有性能力的压抑青年为发泄性欲接连不断的用锤子和凿子代替阳具凿进女人体内的故事,剧情是硬伤,毕竟是人家处女作。
不是很有吸引力
又名《皮条客的爱与愤怒》,伴随着影片后半段的娓娓道来,女主逃出后选择的就近休息,男主的有钱不坐车和就是不接电话,酱油女警察在门外的装聋作哑,天使大妈双手递锤子的神助攻,等等这些情节环环相扣 、扣人心弦,一切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编剧成功的激起了观众们的同情 紧张 急迫 亢奋 绝望和愤怒感。真的是够虐心的!影片也折射出警方的无能和对其的批判,给你个最佳编剧奖也当之无愧。但是最后,一星仅代表了我想cnmlgb的观后感。整~个人都不好了 !!!!阿西巴!!
韩国有时候真的用力过猛太严重了。
为什么真正的英雄总是活在体制外
这是什么逻辑
喜欢韩国这类的电影
让人痛心疾首、悲伤欲绝的影片。影片让我双手紧握,心跳加速。痛恨整个司法机构和行政机关的无能与腐朽。一个被人们鄙视的“皮条客”却是一个最卖命、最有感情的人。在追击者与犯罪者之间的多次交手之间,警察一次次的误事。本来以为追击者会救了美珍,可是,迟了一步,然而这才更现实,让人更心痛。
看完。。我被导演耍了
韩国虐心片的极致作品:美珍已经逃出魔窟,却盲打误撞再遇恶魔,恶魔挥起了锤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男人不能bo起的时候,女人要离他远些……
是处女作啊!!!
情节当中漏洞太多,但在逼仄环境中的拍摄引人入胜,河正宇的转型表演让人惊讶,光看见他就让人不寒而栗。
紧张,恐怖
处女作能做成这样确实不错,但是节奏感上其实有很多问题。韩国的这类片子,在这几年当中越来越成熟。这部电影最出色的地方其实是配乐。等着看罗老师新片吧。
诺兰最喜欢的韩国片就这样?
警察都太傻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