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晚期四重奏

A Late Quartet,浓情四重奏(台),黄昏四重奏(港),晚情四重奏

主演:凯瑟琳·基纳,克里斯托弗·沃肯,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马克·伊瓦涅,伊莫琴·普茨,玛德赫·杰佛里,利拉斯·恰尔希,华莱士·肖恩,Ted Hartley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晚期四重奏》剧照

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2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3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4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5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6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3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4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5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6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7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8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9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20

《晚期四重奏》剧情介绍

晚期四重奏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个世界著名的大提琴手,他是一个全世界广受爱戴的弦乐四重奏组合中的中坚力量。可是他却被诊断出了不治之症。接到这个消息的当下,这个弦乐四重奏组合中里克弥散出了一种压抑的情绪。终于,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的情绪以及多年挑战自我的情绪积累导致了这个团体的失控。当时,他们正在准备自己的成立25周年几年音乐会——这或许是他们最后一次同台演出。这个时候,或许只有多年的友谊和音乐本身的力量才能让音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痴情男子汉秒速5厘米机动部队—警例我的少男时代俑之城我的一家人第一季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反击白饭修行僧猎毒人特殊案件专案组TEN巴黎必修课盖聂门黑暗旋涡天堂岛疑云第十一季在希尔维亚城中绝命岛奇门斗法间谍之妻模范刑警第二季纸月亮音乐教师迷踪:第九鹰团王牌二哈三只小猪的逆袭初恋50次美国甜心不列颠尼亚第一季黑道警察开箱灵魂日照好人

《晚期四重奏》长篇影评

 1 ) 电影 “A Late Quartet” 和关于乐队

最触动是一提Daniel Lerner被问到为什么不做独奏家。

他说独奏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与不同的交响乐团和指挥合作,每一场排练三四次,每个曲目演奏一两次。

只有四重奏,在一起那么久,才能深入创作者的灵魂,找到有意义的解读。

另一个是Peter Mitchell给学生上提琴课时讲的故事。

说他年轻时曾有幸在大师面前演奏,自己觉得烂到家,满以为大师会拂袖而去,大师却说好得很。

他很气,觉得大师是个虚伪的人。

后来与大师平起平坐了,再问,我当年拉得那么烂,您怎么能昧着良心叫好呢?

大师很气,说你是不是拉了这一段,这个指法我从没见过;又是不是拉了那一段,那种处理令人耳目一新。

对于演奏大师只关心美好的他所欣赏的一面,而不去吹毛求疵。

第一个故事是缘分,第二个是相处之道,二者缺一不可。

 2 ) 晚期四重奏,生活永远不会完美,但可以变得美好起来

如果在古典音乐方面有所造诣,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可能更深刻,如果对贝多芬- 升c小调第14弦乐四重奏Op.131有所理解或者演奏过,那么从这部影片中得到的感悟一定更多。

但如果电影要这样定位的话,受众未免少之又少,《晚期四重奏》虽然以Op131作为贯穿全剧的主题,但即使对乐曲一无所知,也不会影响电影本身的感染力,还可以通过观影,对美妙的贯穿始终的古典音乐产生兴趣,非常难能可贵。

与古典音乐有关的电影中,上一部看过的是《复制贝多芬》,当第九交响曲响起的时候感动到泪流满面,从此对古典音乐的印象由一无所知到些许了解,虽然因为不具有音乐方面的基本素质未能加深理解,但至少可以开始欣赏人类历史上这最精彩最美妙的一部分。

如果人生有缺憾可以弥补,那么对音乐与美术的了解会成为此生最需要弥补的一部分,在语言之外,人类可以表达情感与思想的,只有音乐与图画,而这两者所反映出的层次与深度,往往使语言感觉贫瘠而苍白。

但生活永远不会完美,无论怎样的人生都难免有缺憾,喜欢的人失之交臂,未竟梦想终难实现,就连影片中融洽和谐的“赋格”乐队,在融洽共鸣25年之后,也终于开始迸发出的裂痕之声。

四重奏的导师人物大提琴患病只是引子,是一系列分崩离析的导火索。

但归根结底,这种爆发出来的矛盾与冲击其实是影片中未能呈现出来的25年之久的遗憾与不满。

身为观众的我们,不知道影片中的人物是如何度过这25年时光的,我们所了解的只言片语,只有25年前的爱怨纠葛,与25年后的硝烟与狼藉。

我不断在想,是否只有在影片里,这些故事才能在25年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引而不发,在真实的人生中,这个组合会不会早就烟消云散了呢?

但又或许25年时光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辽远,或者一转眼之间就过去了,而大提琴手妻子在一年前的过世,或许也早已为后文埋下伏笔。

我们无法假设人生会发生些什么,毕竟我们对其知之甚少。

没有在电影中出现的完美的25年,如同生活中所有幸福的时光一样,我们在当时欣然沉浸,之后却似乎杳无痕迹,只有当我们沉浸在幸福中时无视的种种暗流涌动起来,将可贵的幸福吞没时,才蓦然从幸福的美梦中惊醒,去整理满地狼藉。

但在苦难、混乱与痛苦时,记忆却往往变得分为清醒起来,可能每个细节都历历在目。

电影中讲述的只是几天之间的故事,但故事中每个人的体会可能比过去的二十多年都还要漫长。

幸福让我们迷恋而迟钝,苦难让我们成熟而警觉,二者如同生活的一体两面般不可分割。

回到故事,看起来满地狗血的剧情,却更像极了真实的人生,四重奏中的几个主角间关系千丝万缕,甲和妻子抚养乙长大,对乙视如己出,乙爱上甲的得意门生丙却无果而终,转而与天赋不及丙的丁在一起,这样甲乙丙丁相安无事琴瑟和谐(虽然不恰当但同时可以形容音乐的成语好像也没有其他的了)的度过了25年。

直到甲的妻子病逝,自己也患上无法逆转的疾病,乙无意中伤害了丙二十余年来脆弱的自尊,后者转而与跑步时遇到的舞者春风一度,而丙在辅导时不可遏抑地爱上乙和丁的女儿……转眼之间,二十多年来的和睦相处好像完全是假象,而这些狗血的故事仿佛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上演。

如果Op131中也有一段段故事,不知道是否也是像这样琐碎而真实的人生呢?

无论我们处于何种状态,生活都不会因此停步不前,赋格乐队可能解散或者继续,但乐器还在,观众还在,问题从来不会因为逃避而得到解决,每个人都有必须去面对的人生。

完美的生活毕竟是从来不会存在的假象,但如果我们愿意面对与解决,生活还是可以变得像故事里那样变得美好起来的,不是吗?

剧中关于人生与音乐的双关比比皆是,作为一部与音乐有关的影片再合适不过。

演员无论在表演与音乐(在外行看来)也有极高的水准,将一部可能沉闷无趣(大量依赖对白与音乐呈现)的影片演绎的深刻而生动,非常了不起。

最后,电影中关于Op131有一个小故事,据说舒伯特逝世前的遗愿是能听到贝多芬的Op131号作品,而当他死后诸多乐手在他墓前将这首乐曲演绎了几天几夜,单凭这一点,就应该听听这首弦乐四重奏了。

 3 ) [Film Review] A Late Quartet (2012) 6.7/10

After a quarter of a century playing and burnishing their artistry together, the renowned New York Fugue String Quartet faces an impending shakedown after its senior cellist Peter Mitchell (Walken) is diagnosed with early symptoms of Parkinson’s disease and decides to bow out. The quartet’s self-sufficient homeostasis starts to crack, violist Juliette Gelbart (Keener) who always regards Peter as a father figure, has a difficult time to come to terms with the news, and her husband Robert (Hoffman), the second violinist, seizes this as an opportunity to suggest that after the quartet’s re-grouping, he wishes to alternate the role of the first violinist role with the current one Daniel Lerner (Ivanir), which a perfectionist Daniel demurs. Misery loves company, where there are professional dissensions, there are also inapt personal mishaps, miffed after finding out Juliette doesn’t stand by him of his said suggestion and feeling her emotional aloofness hurtful, Robert inanely sleeps with dancer Pilar (Charhi), and more inanely, his one-night-stand is discovered by a sharp-minded Juliette the morning after, ergo their marriage is teetering on the rocks. What’s adding insult to injury is that Daniel irrevocably gets besotted with Alexandra (Poots), Juliette and Robert’s daughter, also a violinist in training, he has to brazen it out as if it is not an entirely improper act at that moment and Alexandra must be the one to be answer for initiating this cradle-snatching romance (and blessedly, to end it as well). The whole enchilada ticks all the boxes of a middle-class ethical drama with fusillades of platitudinous dialogues and incidents, veiled with a faintly self-absorbed narcissism. However, the quintet of main performers (Poots included, shedding light on the crux of a perfect quartet) largely countervails the first-time filmmaker Yaron Zilberman’s greenness with eloquence and devotion. Catherine Keener holds it on her own with a steely combo of detachment and vulnerability when the world around her starts crumbling down, among the quartet, she is the only one who is passively buffeted by the negative tidings one after another, maybe because of her sex, in conjunction with a key mother-daughter confrontation (with both her parents are professional musicians on tour, it is somehow unfair for Alexandra only tees off on her mother for bad parenting), Zilberman’s slant of a woman with a profession seems to be still in thrall of regressive sexist prejudice. Among the stronger sex, both Hoffman and Ivanir are somehow mired in their characters’ insensible weakness, thus it is up to a sangfroid-retaining Walken to stand out as Peter has a more life-threatening condition to grapple with and he comport himself as the epitome of a venerated muso who is capable of conducting his exit with dignity intact and ego unruffled, not to mention he becomes the catalysis that eventually helps the quartet regain its life force after the internecine snafu. By and large, A LATE QUARTET is a philharmonic drawing-room drama wreathed with classical music intoxication (the central piece is Beethoven’s Op. 131), which is performed with virtuosity by Brentano String Quartet, and surely art-savvy audience will dig in, but chances are they might also feel a tad disappointed by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itshigh-brow milieu andmiddle-brow execution. referential entries: Dustin Hoffman’s QUARTET (2012, 6.0/10); Joel Hopkins’ LAST CHANCE HARVEY (2008, 6.8/10).

 4 ) 八点档烂戏码

首先,虽然这次我感觉我听懂了大部分台词,但是毕竟听力不是特别好,如果有任何误解,请不要介意以及请自由的指出。

然后,我真讨厌咸的爆米花!

主角四个人,一个四重奏的组合,两个拉小提琴的大叔,Daniel是首席,Robert二把手,一个拉中提琴的阿姨Julie,一个大提琴的爷爷Peter。

Robert和Julie是夫妻,并育有一女Alex,也在拉小提琴。

人物介绍完毕,接下去就是八点档剧情来了。

片中说“Dynamic in music”,这生活也足够“Dynamic(波动)”。

拉大提琴的Peter爷爷是这个组合的核心,可惜在这个组合25周年纪念演出来临之际,他被诊断出可能患有帕金森,意味着他恐怕没法继续带领这个组合了。

核心的即将离去搅乱了组合原有的和谐,Robert觉得自己并不比Daniel拉的差,也对Daniel的演奏风格有一些微词,看样子矛盾存在很久了,一直没有暴露出来而已。

在得知peter的病以后,他首先就想到【风水轮流转,该到我了】,他很想就此拿到Daniel首席的位置,为此甚至和妻子产生了争吵和各种矛盾,Julie非常敬重以及依赖Peter,她觉得很不能接受【这种时候你怎么想的是这些】。

矛盾有了,争吵有了!

按照八点档剧情,接下来就是理解男方的美丽小三出场,出轨劈腿被发现,这矛盾更大了。

接下来,这边是他们的女儿,Alex正在Daniel手下学习小提琴,一来二去眉来眼去的就师生恋了,还是女追男,Robert这就被喜闻乐见的NTR了(并不是。

老婆闹分手,女儿被竞争对手PIAPIAPIA,无语问苍天,两条海带泪。

这两人嘿咻嘿咻的时候被老妈发现了【你们不能这样】【你是在嫉妒!

】诶哟我的妈呀,我真是思密达了,真乱 【我怎么会有你这种Fucking Mother!

】【你!

…… PIA!!

】 ( ̄L ̄|||) 这女儿和妈妈的矛盾够大了吧,别急,等着。

这几人练琴的时候,Julie憋不住了【你才该收敛一点,别就想着拐别人的女儿上床】Robert大吃一精,这回我真笑了 【你说神马!

】一拳上去,这琴是没法练了,Peter爷出离愤怒了【你们这群家伙根本就不尊重音乐!

】这句话真是说的深得我心。

Peter爷要求Daniel和Alex分手,Daniel表示做不到,Peter爷说【Shame on you】,Daniel也表示无所谓。

待Daniel回到家里,小女友正在看着妈妈的采访视频,反正导演完全没有描述Alex是怎么想通的,前一秒还Fucking mother呢,后一秒就看着视频内牛满面了,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等Daniel把准备送给小女友的价值两万多的小提琴拿出来的时候,喜闻乐见的八点档来了,小女友说【你是个好人,我敬佩你,你肯定会有很优秀的人陪在你身边的,可惜,那人不是我】哈哈哈哈,优秀卡GOT。

Daniel大叔更搞笑【是不是因为你爸妈?!

不要紧的!

他们不让我们在一起!

我也没有兴趣和那种人一起演奏!

】我了个去,25年的情谊啊,情谊呢大叔!

吃屎。

小女友还是果断的拒绝了她一开始倒贴的大叔。

被始乱终弃了耶大叔哈哈。

这种八点档剧情呵呵厚。

然后,剧情就突然发展到,四人一起演出,我就觉得吧,这么矛盾重重的组合,怎么可能演奏的出精彩的音乐?!

我还等着喜闻乐见的被扔鸡蛋番茄,可惜没有。

Peter大爷一个人抢尽了风头,演奏到一半 【对不住各位我老了,拉不下去了,我请了个油菜花姑娘替我】于是上来一位龙套妹子,实话说也非常抢镜,她的面部表情【/_\】和动作,实在让人不得不把目光聚集在她身上。

最后,全片就在这场演出中结束了!!!

三个人也状似和解了 —— 搞毛啊!!

总之,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把这样的剧情和古典音乐联系起来。

换成任何职业也无所谓,这种人生的戏剧性和矛盾也稀疏平常。

最后的最后,音乐很好听,但是片子很无聊。

不好意思,我这就一家之言,我个人对剧情的吐槽而已,别跟我扯什么懂不懂音乐,我就一俗人,懂不起。

当然欢迎讨论,但是纯粹觉得不爽的大可以右上角红叉。。

 5 ) 音乐题材大家还是就满足于协奏曲罢

在与「富二代」三部曲「轮流发生性关系」之后,姐终于决定彻底放弃治疗了。

正式对华语片和外语片正式实行双重标准。

要是大陆能拍出这种电影,我可以跪下张开双臂等待七月飞雪沾颊成泪。

但是放到英语片里,还是「哼哼」两声翻记白眼吐槽吧。

Philip.S.Hoffman如今就是「飙演技」的代名词。

但是比起这位无论演什么都精准到几令吾等残缺美爱慕者抓狂的「教科叔」,本片打从标题就摆明了有个更加吃重的隐形主角——贝多芬。

作品131号,第一次听到应该是某部老贝传记电影。

吾辈少时的音乐课么,反正大家懂的。

《春江花月夜》下堂课直接《命运交响曲》中间都不给个缓冲。

是以对于「室内乐」的印象仅有海顿的「生命之大和谐」和舒伯特的「老爷快来追我啊」这样。

首次领教老贝的第14首四重奏那仿佛鬼打墙一般的第一章时自然觉得别扭。

作为一个天生反骨的中二生,我当时的内心OS是:再伟大的音乐家,聋了就是聋了唉。

老贝的晚期四重奏也确实比较少有公演,法国的四重奏们好像比较喜欢勃拉姆斯和德彪西。

一次过地铁偶遇学生乐团在排这个,一边等车一边听两把小提琴鬼撞墙。

突然蹲倒哭了个够本。

从中二到这中间隔了很多很多年,隔了许多离开的人和无法挽回的事,隔着一个不敢不愿不想回去的大陆。

这是一个回望「永失」的章节。

要比较圆满的人才有资格在听完后耸耸肩说「呿」。

电影以大提琴Peter罹患帕金森综合症作为引子,似乎暗示全片将与131号保持结构上的一致:忧郁的慢板-->开朗的快板-->承上启下的中板-->紧张的变奏-->狂野的诙谐曲-->恳求的慢板-->爆发的快板。

甚至连角色设置也跟乐曲保持一致:冷静自控追求完美的首席小提琴,浓烈灵巧活力四射的次小提琴,敏感内敛深情自持的中提琴,稳重广阔坚定包容的大提琴。

假使真能做到这样的同一,或将成为音乐题材类电影的一座里程碑。

以作曲家为主角的(《莫扎特传》、《贝多芬传》),以演奏家为主角的(《闪亮的风采》、《她比烟花更寂寞》),以指挥家为主角的(《指挥家的抉择》),以指挥与首席小提琴的关系为主线的(《交响人生》),俱有佳作流世。

而弦乐四重奏还是块在等待被经典的处女地。

这自然是有原因的。

40分钟的乐曲足以呈现四把乐器之间的矛盾与关联,一旦要具象成人物与故事,容易陷入缠绕的关系,不是顾此失彼就是缺乏层次。

本片倒是花了不少巧思用复杂的感情纠结与社会关系把四把乐器绑定:两把小提琴都是大提琴的学生;中提琴的母亲与大提琴曾是团员;首席小提琴与中提琴曾经暧昧;次小提琴与中提琴结为夫妻,他们的女儿与首席小提琴正谱写一段师生恋。

理论上这样纠结的关系能提供足够的动机,实际上这样的过度捆绑使得任何一个动机都无法得到足够的展开。

大提琴的病疾,两把小提琴的首席之争,中提琴与次小提琴的婚姻危机,第一小提琴的禁忌之恋,每个矛盾都是未及伸展就被另一个矛盾盖过去。

无论是大提琴Peter丧妻患病的心灰意懒,或者次小提琴Robert的寻求肯定,亦或第一小提琴Daniel的激情释放,中小提琴Juliette与女儿的坦诚相见,都只有状态的「陈述」而缺乏「演绎」的过程。

Daniel和Alex的「爱」是没有助跑起跳,Robert和Pilar的一夜情则缺乏落地缓冲,Juliette跟Alex的争吵与谅解更是呈现出「这只是剧情需要」的突兀感。

这些情节只因事先捆绑好的人物关系设定而纵横交叉,彼此之间并没有深层的呼应或推动关系。

整个剧情就好像一个忘记放馅的粽子,解开一层皮下面是另一层皮。

越剥只见线头越多,却一丝米香也闻不到,渐渐叫人失去胃口。

在没有足够铺垫、展开与缓冲的情境中,老戏骨们也集体呈现出「虚浮」感。

夫妻不像夫妻,情侣不似情侣,母女不类母女,对手戏几乎都是一种「我跟你也不是很熟」的微妙尴尬。

Hoffman的「教科书演技示范」终于也显出了「条例示范」的抽离上下文感。

唯有立于大家长位置的Peter跟三个晚辈之间的互动尚算得合乎情理。

在这种种「不足」之后,结局自然更有一种「人来疯」的牵强。

Alex看了一篇自己母亲的专访就毅然放弃同Daniel的「真爱」。

四重奏就像没事似的如期登上舞台。

交替坐首席的问题就这样凭空消失了,「你睡了我女儿」的愤怒就这样无端化解了,「你有外遇」的冷战就这样打住不提了。

没有指挥的演奏就此一派和谐地开始。

Peter在乐曲进行到一半时宣告退休(「告别演出」姐是遇过,但从来没遇到过在中途离场的!

要是真出现这种情况听众不疯才怪),Juliette同Robert一抱泯嫌隙。

换上新的大提琴手后,大家坐下从恳求的慢板重新出发进入最终的快板……请问这到底是个神马情况?

值得称道的是,原该作为核心灵魂的131号倒还真有合上影片的节奏——七零八落。

一开始我还真的担心这么长的曲子要如何呈现给观众,最后导演非常爽快地告诉我「你想太多了」。

每章都抠个20秒剪到一起,把末章放到上字幕的时候作片尾曲就好了嘛!

所以该片自名《晚期四重奏》到底是个神马情况?

这部片的大失控充分说明了影视艺术较之种艺术在抽象表达能力上的不足。

诸如「第一小提琴精致、第二小提琴多彩、中提琴深邃、大提琴宽广」的印象,放在四重奏听众完全是可以自行体会的,但是放在电影里就必须要安排一段其实不大自然的台词,借由Alex向观众作直接说明。

「说明」的内容越多,留给「感知」的空间就越少,作者与观众的「互动」就越发一厢情愿。

这绝不是一个展现第七艺术独特性的好例子。

 6 ) 不懂音乐的会很难看出味道来的

弦乐四重奏,是我最喜欢的。

交响乐,人太多,太嘈杂,所以我喜欢室内乐。

室内乐钢琴重奏,过于承重,铜管过于透亮,还是弦乐四重奏这种最普遍的室内乐形式最能让我接受。

据说行家评价弦乐四重奏是精炼,也就是说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不可,刚刚好。

乐曲风格一般是比较平缓,但是该表现张力的时候也会痛快十足。

总的来说,一般的组成结构是211,也就是戏里面的这种形式。

而好的组合,就如同戏里面女儿说的,第一小提琴精确;第二小提琴才是核心,提供色彩以及乐团的特色;中提琴会表现努力,在搭档(纯肉体欲望),老公,和爱人之间穿梭徘徊;大提琴有博大的胸怀,提供音乐存在的一个场。

在戏里面,大提琴是个大爷,曾经有过一次组织乐团的经历,并且妻子也是那个团的成员。

在他妻子死后不久,貌似3年,他病了,并且是帕金森,于是完蛋了,乐团注定要么解散;要么从新找个新的大提琴,但是这样显然就会改变乐团的风格。

于是首席不干了,说老头子你要坚持,或者你要找个跟乐团能够合拍的继任;女人不愿意了,说老头子你辛苦了,但是你要坚持,否则我也不干了。

第二小提琴,说反正风格要变,所以干脆大变一下,我作了二把这么旧,现在也想换一下环境了。

而首席说不行,你作不了首席,能力不够。

女人私下劝丈夫说,你还是作老二吧,你作老二是世界上最好的。

老二大骂,你个骚货,敢胳膊肘朝外拐。

你说我这么多年容易吗?

我在家努力作好丈夫,好老爹,在乐团努力作好团员,还第二,我多苦阿。

你说我能力不比别人差,长的不比别人丑,为啥我就要赚的比别人少。

你说你是我老婆,我比你少也就算了。

大提琴是我老师,我也不好比。

但是今天既然团都可能会散了,那话就要说明白,我到底为什么不能作首席,是我能力不够,还是他能力不够。

而且我怀疑你当初嫁给我就是被迫的,其实你爱的是老头子,并且当时也跟别人有一腿,仅仅就是因为怀了我的孩子才嫁给我。

你说你是不是真的爱我。

女人一听就火大了,说你敢跟老娘吵架。

这么多年的教育白费了我。

我现在就跟你说实话,我当初是不是真的爱你我也不知道,今天就更不知道了。

你想作首席,跟我本来没狗屁关系,我一点都不关心,我就是维持这个团队,所以你必须就给我作老二。

然后就是吵啊吵啊,还是吵。

当然戏里面最后是大家和解了,其实我看实际中很难在和解了。

因为问题的关键是,首席虽然很牛,但是他只能作首席,作不了二把,并且他自己很可能还知道这一点。

而二把知道自己是最好的二把,但是觉得作一把自己也可以,而且很可能还会比目前这个作的好。

而中提琴根本就不关心这一点,想着只要团队不解散,自己就有饭吃,而且他很可能还知道自己的丈夫确实可以作首席。

而老爷子已经受过一次乐团解散的苦了,知道事情难办,而且自己身体还不好,所以也不好把事情说太透彻。

其实世界上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老大虽然外表看起来很牛,但是真正厉害的是二把手。

而二把手作的时间长久了,就会自然的产生某些想法,有前进一步的想法。

这种时候最大的困难并不是二把手能不能做好一把手的工作,而是二把手能不能再找一个能给自己媲美的完全适应二把手工作的人。

找的到,自然大家都会很欢喜,找不到那就大家都完蛋。

这就是所谓皇帝好作,宰相难当,但是宰相又实在很少会想去再进一步的想法。

并不是他们真的没这么想过,而是他们想过了,想明白了,自己作了皇帝,别人作宰相根本就不如自己,到头来结果就是家破人亡。

而假若,你找的这个二把手,跟你一样,既能作老大也可以作老二。

那后果就严重了,比如曹操一家就是例子。

所以并不是能力最强的就自然的能排在前面,而恰恰是因为你能力太强,才会自己段了升迁的道路。

而你还不闹,到时候就是你亲老婆都会反对你闹,因为好好的日子,被你这么一闹,大家都要作改变了。

 7 ) 《晚期四重奏》:无不散的晚年重奏曲

一支小有名气的弦乐四重奏乐团,准备在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举办一场演奏会。

正当四人在紧张排练贝多芬的《晚期弦乐四重奏》的时机,最年长的大提琴手被诊断出换上轻微老年痴呆症。

另外一对夫妻提琴手由于“第一还是第二”的意外争吵,引出丈夫的一夜情直接导致婚姻走向破裂的边缘,而“第一”提琴手却偏偏在此空挡龌龊的上了“夫妻提琴手”的女儿。

知名“四重奏”搭档瞬间反目成仇,即刻间就要成为“四挨揍”。

当然,结局是意料之内的,演奏还是要继续的,感人也是不可避免的。

影片由以色列导演雅荣·兹伯曼执导,联合强势的卡司阵容,老牌硬汉克里斯托弗·沃肯,臃肿的影帝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才情兼具的大妈凯瑟琳·基纳,还有80后的英伦小女伊莫珍·盖伊·波茨。

围绕老年情怀,一语双关的演绎老年四搭档的重奏曲。

其实,真正令人陶醉的重奏桥段不多,重心强烈偏移到四人中乱七八糟的那些事。

老年痴呆症,谁是第一第二,勾搭粉丝上床,20多年的困惑婚姻,忘年之恋,暴力一拳。

把诸多大众们喜闻乐见的重口味揉搓到一起后,来个高雅的四重奏收尾。

让观众们在唏嘘不已过后,再抒发一下天下无不散宴席的情怀。

看着各位大师级戏骨为我们彪戏,实在不应该再挑三拣四,只是这一塌糊涂的剧情实难引人感悟,凭此冲奥真是勉为其难。

值得一提的意外亮点是,最后5分钟大提琴手告别舞台后,换上的那名亚洲面孔的女接替人,没注意到的童鞋可以回味一下,准备看的童鞋一定不要错过,一看那就是练家子身手,那投入的激情,夸张的动作,完全一副舍我其谁的气势,发挥出贝多芬音乐的癫狂气质,尤其凸显其他三人的装模作样,尽管只给了人家不到10秒的表演镜头,也足以证明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的质朴道理。

 8 ) 多样性与提纯

让我来告诉你,赋格四重奏为什么这么成功?

首先因为他们有你(丹尼尔),你以无比的精准度让听众着迷,他们就像被耍蛇者催眠了的眼镜蛇,第二,因为你有我父亲(罗伯特),他为乐团增加了色彩神韵和节奏,他衬托了你,让你更突出,但他从来没有掩盖你的光芒,许多乐团都拥有一流的首席小提琴手,但其实是副首席小提琴手,是他们出色的演奏令乐团更突出。

还有我母亲(朱尔斯),她演奏出音乐的深度,这是你们都做不到的。

她让人莫名其妙的感到悲伤,那就是受伤的灵魂的声音吗?

学习到的所有技能,能使她完美的同时配合三个大师的演出,你又是他的爱人,一个是他的搭档,另一个是她爱慕着的人。

一个完美乐章的终结需要一个心胸广大的大提琴手,大门都锁紧后,情绪就可以发泄出来,我们可以坐下来,扫清我们情绪的阴霾,这是最完美的乐团。

 9 ) Alexandra无意揭示的131四重奏

不能停下的九个乐章,究竟是停下还是忍受各自跑调把乐章演奏完。

九个乐章就像生命一样不能停下,而且必须要四重奏才能寻找到作品的灵魂,所以四个人在不止步的乐章中互相纠缠并各自跑调。

赋格乐团本来是一个平衡的整体,四人亲密又交错的关系,各有千秋的音乐表现,使乐团升华,Alex的话很清楚地表现了其特点。

平衡因大提琴手Peter年老患上了帕金森而被打破,乐团面临重组。

Philip想获得首席,也怀疑妻子对自己的爱。

Daniel追求完美与乐曲的灵魂,他对音乐专注,对感情克制,所以在改组乐团上甚至显得冷酷无情,在Philip认为他僵硬没有激情的时候,他放纵自己对Alex的情感,这种关系完全破坏了赋格的平衡。

Jules感性而忧伤,在丈夫出轨又不合作,女儿与曾经的爱人相爱,Peter的因病退休中逐渐不知该如何感受。

他们之间完全跑调了。

如何才能完成这乐章并感受贝多芬在作品131中注入的灵魂呢?

Alex从赋格的纪录片中理解了其意义:三代四重奏,将像车轮一样接替着,永不停止地完成乐章,重复重复重复重复。

所以Alex在理解了四重奏之后不能再和Daniel在一起。

在音乐会一半,Peter让Nina代替了自己,四重奏重新获得了平衡并得到了升华,三人离开了乐谱自由地发挥,因为他们已经领略了131中的深度与灵魂。

影片利用插叙,开头结尾是音乐会,酷似塔伦蒂诺的youth,体现131的意义以及其带来的静默的惊奇。

演员阵容强大,表演精巧又到位,音乐的应用恰如其分,配合人物与故事的发展。

对于131的意义开头就点明,结尾成功回到131,但又不把131的意义填充慢,因为音乐是抽象的,过于明显会削减它。

 10 ) 不知道怎么起标题。

看片的中途我一直都在想该怎么写,写出我看这篇片子的时候心理面复杂的感受,当一部片子让你感同身受的时候,就不再会去在意,这是烂片与否。

我也不是专业的琴手,但是只要在乐团里的人,不管是业余或者专业,都能感受到类似的气氛吧。

我想起我刚刚进团的时候,跟学姐一起在一声部,因为我们是民乐团,也就是类似第一小提琴手的位置,负责主旋律,我练琴很懒,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很不错,因为我总是有跟别人不一样的感觉,我觉得我是有天赋吧或许。

当时和我一起进团的那位,我基本完全不认同他,因为他就是注重技术和该做到的那些,力度,音准,强弱变化,完全要按照乐谱,我很讨厌这样练琴的人,另一方面,他勤奋十倍于我。

进入乐团的第二年,我们在准备一场音乐会,当时学姐们都退出了,我带着新入的学妹在练一声部,他是二声部。

但是有一天,他告诉我,指导老师想让我们两个的声部互换。

当时我的心情非常差,我觉得我会退团甚至不去参加这场音乐会,因为那是一首非常简单的曲子而且我练有一年了,之后我根本不想练琴,更别提配合他的一声部。

就跟片里一样,不管老师或者其他成员告诉我二声部有多重要,你都会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我简直都快自我厌恶,难道承担不起一点信任,哪怕只是一首曲子,一场音乐会而已,况且我根本就很讨厌他的风格,这首曲子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但是没有办法,你就得承认,他是一声部,而你,永远只能是二声部。

所以当罗伯特对丹尼尔说,“释放你的激情,有我们三个罩着你。

”的时候,我整个就TAT 因为罗伯特的心里是永远不会认同自己比他差的,但是如果你想要曲子完美,变得更好,唯一的办法就是迎合他,当他更好的时候,你就会变得更好。

即便当有一天,他的演奏会让你心服口服,你依然会想:“我也能做到。

”其实对于乐团的情节上,我感觉这部片非常的真实,起码在看他的时候,我会想起我的。

感情的部分虽然很洒狗血,但是他还算最后自圆了其说。

就算在看的过程中你想说,这片真烂,完全跑题啊,你到底要说音乐还是说什么啊,这样。

但我想最后几分钟的舞台和演奏可以为他赚回所有分数。

因为当你站在舞台上,没有什么还能成为问题。

《晚期四重奏》短评

啥玩意。。。好作的一片子,获取的唯一有质量信息就是舒伯特遗愿是听贝多芬op. 131,看完还徒增对四重成员关系的恐惧

6分钟前
  • 布不不布丁小不
  • 较差

强烈推荐!拉重奏的更要看~~~

11分钟前
  • 张游YoYo~
  • 力荐

卡司这么强😡

14分钟前
  • 闷云
  • 很差

影片本身略狗血,细节也很糙。不过霍夫曼和基纳真是金牌伴侣,从《卡波特》到《纽约提喻法》,再到这部。what a couple.

17分钟前
  • 杨多荤
  • 还行

霍夫曼当之无愧应该是现在人到中年危机片的头牌了。以音乐和音乐家作为包装无疑是全片的加分亮点,很显高压文艺范。但也正是在弦乐的丝丝入扣行云流水对比下,剧情发展反而显得生硬了些。也许是剪辑的问题?不知道还有没有另一个版本。

21分钟前
  • york
  • 还行

平淡无奇,但也能看完,仿佛有种吸引力告诉你,接下来会有意想不到的高潮,抱着这种心态总是能往下继续观看,而不半途而废,但最后,会发现,尼玛什么都没有。

22分钟前
  • Yaya~
  • 较差

音乐传递感情,没有感情音乐也受影响。结尾的谢幕还是挺伤感的,中间老乱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Casals emphasized the good stuff, the things he enjoyed. He encouraged. And for the rest, leave that to the morons, or whatever it is in Spanish, who judge by counting faults. "I can be grateful, and so must you be," he said, "for even one singular phrase, one transcendent moment

24分钟前
  • 托卡苏
  • 推荐

Nothing was resolved. 所以我投資這100余分鐘是為了什麼呢?

28分钟前
  • YuRAY
  • 还行

3.5众人狂飙演技啊,音乐很好听。

30分钟前
  • 有猫
  • 还行

这个剧本。。。

33分钟前
  • 残缺半身像
  • 还行

作为一名伪古典爱好者,岂能错过~听得很爽!

35分钟前
  • 笨默默
  • 推荐

当音乐家不演奏音乐时他们在做什么?台上装B台下撕B。和其他人一样,面对家庭纠纷、情感挫折、人情冷暖、生老病死……不同之处大概是,他们比其他人多了“音乐”这个无论快乐或悲伤都陪伴他们左右,无法舍弃的伙伴吧。

39分钟前
  • 皮皮一号
  • 推荐

这阵容,让人不敢说不好。但故事、戏剧性、导演处理,怎么讲呢?跟烂片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样子。

43分钟前
  • 吉法师
  • 还行

写实,五位主角所处的状态,非常真实,很好,很好!

47分钟前
  • RD
  • 力荐

二十年唇齿相依,台上他们默契无间,台下却各有藏不好的故事、逐不去的隐痛和解不开的心结。生活总是凌乱的;音乐,却自有凌驾一切的秩序与纪律。在这最高纪律统御下,巨轮泰坦尼克倾覆前,亦可罔顾死亡咻咻逼近,从容尊严再奏一曲。同样在这纪律下,一切需求皆让位、皆暂缓,纠结纷乱瞬间亦可被抹平。

50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艺术人生。

54分钟前
  • 走光的鹰
  • 还行

非常喜欢这个故事的结尾 大提琴手终于不用再强迫自己演奏 另外三个生活的一塌糊涂的人也似乎终于went back to their normal life~

57分钟前
  • Suki
  • 还行

居然看失眠了

1小时前
  • thrash & blues
  • 力荐

音乐好听,开头的艾略特也棒。可这剧情也太狗血了吧……谁和谁都有一腿的样子,有完一腿就开撕

1小时前
  • ancor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