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可以在一个大起大落的苦难后面跟上一个如此富于希望和平静的画面。
他老是说着那些残酷的事,给人温暖,再剥夺幸福,最后还要给人希望。
迈克尔觉得那个1931冬天生活在路上的几个星期,是自己一生的全部。
他重生在一个农场,别人这么认为,他自己也这么认为。
一个人在葬礼上说,you give, but you also take.麦克在那场精美绝伦的雨夜屠杀后到旅店,儿子坐在床上,身旁的地上放着小红箱,那画面真是绝妙,又那么的美。
迈克尔看着父亲进来,他们真心的拥抱。
好像一切真的都结束了一样,至少他们自己这么认为。
可是我知道萨姆门德斯根本就不会给人温情的大结局,他一定会在最后十分钟把所有看电影的人好好痛打一顿。
所以我从这个进门到拥抱的场景就开始忍不住的哭了。
儿子将身子探出车窗,吹着美国大平原的风,他们一起走到那所海边的木房子,麦克站在雪白的房间内看窗外的海景,看儿子在沙滩上与那只承载美好记忆的狗嬉戏。
我一直哭到他被打死为止。
我永远都免疫不了那个人,觉得心绞痛,难受的哭个昏天黑地,弄得一桌子卫生纸。
我有时候真的很恨那个人,我不知道他心理究竟藏着什么样隐忍疼痛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让他在生活里不断的挖出那些最残忍最美好和最无奈,到底为什么他要讲一个个让人希望绝望再希望的故事。
同时又为什么能令所有人那么热爱,或者说,赞叹他的电影。
要想自我折磨,请看门德斯时代。
其实在我没懂心理学之前,我真没看懂这个片子的父子之情到底体现在哪里?
感情不就是应该很多的泪?
很多的表达?
甚至有很多的悔恨和错过?
很多的不可挽回么?
直到我知道了男人的相处模式,很大一部分的男人的社交,并不用语言去了解彼此,他们一起看足球,捧些垃圾食品看电视,在做中学,在做中建立链接是很大一部分男人建立社交的方式。
这种方式在女人中几乎不可能,在很多言情剧中也是不会这样去表达感情。
而一部分父子的父子关系就是建立在一起外出活动中,他们一起看体育比赛,一起参观博物馆,打扑克,下棋,看电视,钓鱼,好几个小时都不怎么说话,这些活动的共同主题就是,男孩和伙伴们一起做一件事,而不是去谈论一件事或者分享对这件事情的感受。
所以,这对父子在一起做了一件事:复仇。
一个大男人,带着要给小男人,把他当成男子汉一样带着,逃亡、教他保命、教他协助父亲杀人。
Sallivan来不及用妈妈的方式去安慰自己的儿子,来不及去关照孩子的感受,这些都是女性更会做的事情。
他要生存下去,他要反击。
这些都符合一个男人的本能。
从心理层面说,婴儿会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而父亲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孩子逐步去接受的。
而一个不善于表达爱的父亲,会让这个进程变慢。
所以一个妈妈打了孩子和一个爸爸打了孩子给孩子的感受完全不同。
前者孩子会认为是自己人打了自己,而后者会让孩子觉得是被外界的权威揍了。
小Sallivan在影片一开始就和父亲有着疏离(处于父亲的职业以及个性),在心理层面和母亲是靠的更近的。
母亲去世以后,他和父亲的这个绑定变得迅速的不可分离,迅速被迫的成了男子汉。
两个男子汉的心在腥风血雨中绑在了一起。
一个沉默的、不接受自己职业的父亲,在儿子做噩梦来找他的时候,他像对着成年人一样问:你想和我谈谈么?
儿子说自己不喜欢数学,父亲问:那你喜欢什么科目?
(带着不自然的表情,不习惯温情)。
一个熟练的杀手,一个不熟练表达爱的父亲。
我在想如何Sallivan没有复仇,那么他们会如何?
儿子会如何怀念父亲?
是否会带着憎恶:因为是父亲和自己害死了母亲和弟弟,而父亲却不能选择复仇。
是否还能知道自己的父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而Sallivan毕竟选择了复仇,命运就被推到了既定的方向,小Sallivan再回忆起父亲,会想到那些雨,那些枪声,最后是在汹涌的海水声中父亲如释重负的变得冰冷。
于是他每次想起都会伤心欲绝。
这个画面所有的观众都可以看见,但我无法想象它在孩子的心中将疼痛多少次。
毁灭之路,可能在Sallivan选择做一个杀手的时候,就走向了毁灭。
简单的故事情节,出色的人物表演,隐忍的痛楚在最后的独白中迸发出来。
老中青三代演员的表现堪称经典。
饰演汉克斯儿子的小孩儿也是亮点中的亮点。
值得回味。
刚刚看完《毁灭之路》,我想,不是门德斯的话,旁人真的绝难拍出如此反动,却如此伟大的黑帮片。
故事很简单:有史以来面目最为可憎的007脑壳少根筋干掉了汉克斯的老婆和幼子汉克斯找007的老豆黑帮教父纽曼要个说法却遭遇纽曼护犊子心切盛怒之下汉克斯带上侥幸逃生的长子麦克亡命天涯找007复仇纽曼也请来帅哥杀手裘德洛反制汉克斯父子最终汉克斯得偿所愿报仇成功却与裘德洛同归于尽留下麦克平平安安长大从此再未踏入黑帮走父亲老路结束时麦克说这就是我的父亲潜台词是我爱我的爸爸。
在这样俗套的故事里,我能想象得出,导演会安排多少枪战、追车、爆破、1挑n、绝地反击、阴谋与反阴谋这些俗套的戏。
然而我错了,门德斯把男人间的快意恩仇以一种根本不加修饰的面目呈现,居然还那么淋漓尽致。
一边是落叶狂舞白鸽乱飞两把枪互指对方脑门却打死也不开枪反而后空翻接转体360度落地很稳,一边是看不到枪听不到枪声唯有漫天音乐缓缓而下生死边缘如同二人合作的钢琴曲奏到尾声,意境之高下立判。
门德斯是反对暴力的,片中多处暴力的场面都被他处理得温情脉脉,尤其是代表着血腥杀戮的裘德洛最后出场时,一张俊俏的脸上布满缝针后留下的疤痕,丑陋怪异得无以复加,这也许正说明了门德斯对“暴力美学”的态度。
某种意义上,《毁灭之路》和《疤面煞星》刚好是黑帮片两个极端的集大成者,同样无法错过。
最后感谢狂马大葛格曾在博客推荐此片。
有人说这部电影毫无新意,从故事本身来看的确如此,情节平淡无奇不够曲折复杂,也没有血腥的杀戮、激烈的枪战和精彩的打斗,画面处理的太过干净,以至于我不得不将其与传统意义上的黑帮片划清界线,但这些不妨碍我喜欢此片。
这是部好片子,老套却不庸俗,感人却不滥情,很多善恶的东西被模糊掉了,留给我们的是更为真挚的一种感情,或者说,是一种本能的父爱。
更重要的是,通过独特的拍摄手法和精悍的后期制作,使整部电影充满了闪光点,呈现出不同一般的视听效果和体验,这就是此片最大的优点
首先学个词:perdition。
片子的名字就叫《road to perdition》。
Perdition是地狱的意思,而且是死后打入的地狱。
为什么不用dull,而用这个词。
保罗•纽曼的一句台词解释的很清楚:干黑道这一行,就注定了一件事,那就是肯定下地狱。
当然,这个词还有个古意就是毁灭。
也就是本片中文译名的来源。
电影的主线是父子情,不单单是指汤姆•汉克斯父子,保罗•纽曼和丹尼尔•克雷格父子也是一条隐含的线索。
对于汤姆•汉克斯父子来说这是一出悲剧,最后只剩下儿子一人。
可事实上,导演所要表达不止这些。
全片最为复杂和高难度的角色应该是保罗•纽曼的角色,一边是亲儿子,一边是情同父子的萨利文。
他该如何选择呢?
尽管他调侃过“儿子就是天生给老子来找麻烦的”。
可面对这种两难的处境,他也是骑虎难下。
或者说最终连他自己都无法(或者是不愿意)做出决定,只能听凭上天的安排。
所以他才会在面对萨利文的枪口时,说了句:我很庆幸是你!
——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用枪口对准自己,他甚至都不敢果断的回头看看到底是谁。
其实对于他来说,无论来的是那个儿子,他都是悲哀的。
与老迈的保罗•纽曼一样,汤姆•汉克斯饰演的萨利文,最不愿意见到也是自己的儿子走上自己的老路,甚至儿子为了救父亲而端起枪他也不愿意看到。
在亲情面前,这些该下地狱的人依然只是凡人。
人性在极端向恶的时候,也有向善的本质。
四大大演技派男星(保罗•纽曼、汤姆•汉克斯、丹尼尔•克雷格、裘德•洛——变态杀手角色相当出彩)的飙戏,纯爷们的电影,怎能不精彩!
这是一部非常文艺的黑帮片,没有激烈的对战、血腥的屠杀,而是在一个杀手壮烈的命运悲歌中汩汩流露出温情与悲哀。
杀手麦克尔是一个专业而冷酷的杀手,也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绅士。
他可以杀人不眨眼,但是面对妻儿的爱、包容与责任心,面对苦难的人民痛彻心扉的怜悯勾画出生动的人物弧光。
似于《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莱昂,他的心底是柔软而温暖的。
小迈克尔第一次目睹父亲杀人被发现时害怕地缩在门边,尽管迈克儿看见儿子的第一眼是愤怒的埋怨的,但是到了嘴边的责怪随即便转化成了关心与包容,“Are you hurt?
(你受伤了吗)”是父亲对儿子说的第一句话。
小迈克尔问爸爸是不是更喜欢弟弟,爸爸说彼得像妈妈,而迈克尔更像自己。
他厌恶自己沾满鲜血的双手,厌恶自己不善于表达情感、说话直接,厌恶自己无论什么事都死磕到底。
小彼得确实更可爱更天真,但同样围绕主题,“自然法则”:越是温顺的动物越容易被淘汰。
影片中在小迈克尔,第一次目睹父亲杀人的场景中镜头通过胯下拍摄呈现儿童视角,开枪的升格镜头更外化了小迈克尔惊讶的心情。
摄影师在使第一个被害者窒息的时候,火车经过,暗示着凶手已经出现并且上路。
采用三个切镜头,逐个展示同一画面三个景别,使画面更具戏剧张力,暗示一场好戏即将开演,也使人物更加阴森恐怖,体现人物内心残酷扭曲。
在最后迈克尔的雨中杀戮,采用升格镜头,并且消去了枪声,放大雨声,是情节高潮的呈现,将情绪推向极点,也是人物命运的巅峰。
在残酷的杀戮中充满克制和悲哀,大雨中的剪影让观众并不感觉这是一个非常血腥的画面,反而在寂静的雨声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孤独与无奈。
影片父亲与儿子的故事在一场雨夜中开始在一场雨夜中结束。
在车上,小迈克尔和父亲之间用车框隔成两个空间,体现从那时起小迈克尔的心开始抵制和远离父亲。
但是在父亲完成复仇后,镜头呈现了一个大空间中的两个小空间,一个是走廊一个是房间。
父亲缓缓从走廊走进房间,而小迈克儿就坐在床上,体现父亲开始走进儿子的心。
最后父子俩紧紧相拥,达成父亲与儿子的和解。
父亲在故事最开始维护儿子的话是:“他是我的儿子。
”儿子在故事最后致敬父亲的话是:“他是我爸爸。
”令人可喜的是父子情深,令人悲哀的是父子越来越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小迈克尔会变成大迈克尔。
在结局中,父亲终于完成了他的复仇准备放下屠刀回归平静的生活的时候,却被摄影师谋杀。
残酷的自然法则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不伤害人,但是不能放下武器。
最后儿子举起了枪对准摄影师,但终究还是没有按下扳机,父亲从背后打死摄影师,像极了一环扣一环的食物链。
“I thought that my father's only fear is that his son followed the same road(我看见父亲唯一一次恐惧,就是看见他儿子步上他的后尘)”父亲不想让孩子重复他的人生,那种充满阴险、狡诈、暴力生活,即使小迈克尔有勇气扣下扳机,他的父亲也会抢在他之前先把摄影师杀死。
影片最后小迈克尔的独白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拿枪。
”但真的是最后一次吗?
在适者生存的社会里,若不拿起枪,要么成为消费者,要么成为别人的猎物。
一趟逃亡之路,一段父子的交心之旅。
剧中两位父亲描述的都很好啊,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一个是帮派老大亦是父亲,即使儿子再蠢,即使儿子背叛了自己但依然是儿子,千方百计也得护着他。
一个是杀手亦是父亲,哪怕直接原因是儿子因为目睹了犯罪场面才导致了这悲剧的一切,可在父亲眼里儿子是没错的,甚至在最后也希望他不会走向像自己这样的道路。
因为这条路是一条“毁灭之路”,是一个永远得不到安宁,死后也无法上天堂的路。
人物有血有肉,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这才叫讲故事啊。
电影课每周要写一篇对电影摄影的简短分析,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摄影特别牛逼,所以就写了篇长的Road to Perdition is one of the best film I’ve watched in terms of cinematography with its amazing composition, subtle lighting and various techniques. Without further ado, I will start analysis some of the scenes in the film.We are presented many different compositions right away in the first 2 minutes of film (note I will sometimes group different scenes based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so they may not be in time sequence) :懒得重复贴图了,看这里吧: http://blog.renren.com/blog/bp/Q7uge_QFqg
其实最开始只是注意到导演萨姆-门德斯才决定看的,后面才发现还有汤姆-汉克斯,那我是不得不看了。
看后有些失望,汤姆-汉克斯的表演实在一般般。
不过穿大衣,提着汤姆逊冲锋枪的样子很帅。
冲锋枪对手机,完全是大人打小孩儿啊。
他每次用枪对着别人的时候我总感觉他最后不会开枪,结果我每次都错了,这是他性格中让我最佩服的部分:仁慈,却依然冷静果断。
裘德·洛的表演到是让我眼前一亮,总是对这种怪人有莫名的好感。
尤其是眼神,怪异中透着痴迷。
“教父”是里面最有味道的一个人,他的确有当教父的潜质。
007丹尼尔-克雷格穿西装依然那么帅。
我一直觉得逃亡是一件极其让人兴奋的事。
当只有逃亡一个选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没有曾经想象的那么难。
我一直特别喜欢冷静的人,尤其是在极端的环境下依然冷静的人。
冷静的人才适合逃亡。
总感觉导演隐约想表达一些其他的东西,但一直感觉不出来。
虽然叫做逃亡,但一开始就得做好亡的准备。
憋了好久总算看完整了。很典型的作者电影,带有浓郁的导演自身气质,很文艺,但几个高潮段落也拍得有声有色,场面调度很精彩。对Jude扮演的反角印象很深!
很不错的电影啊,宽银幕,美画面,故事完整——电影资料馆
6。纽曼的大屏幕谢幕作,(后面配音的不算)。镜头很不错,Tom Hanks正好演这种不坏的坏人。
画面节奏都很有味道,但剧情太单薄了。第一次觉得汤姆汉克斯演技不好,不适合演杀手,加上熊孩子的蠢。撑到最后一分钟,再扣一星。
当年电脑上看很喜欢,如今资料馆大荧幕看居然觉得很一般了,太装逼,而且引入救赎俗了。摄影配乐是一如既往经典。
就晓得Tom叔最后会被Jude叔崩掉。。。
好在哪里?儿子mike让我觉得很出戏。。。裘德·洛的谢顶。。。。SHIT
说了那么多废话,还是没那么好看!
盒饭,味道一般,连餐具都是原来的白色塑料盒子,白瞎了这么多实力演员.
父亲带着儿子走上黑帮复仇之路,既希望他成长,又担心他从此无法回头。结局太完美了,复仇成功,儿子还没手染鲜血。。。
真心不怎么好看,从头到尾都很拖沓,依靠配乐渲染气氛,反而显得很做作。剧作很经典,但是没意思,裘德·洛倒是很惊喜。
剧本有硬伤,再好的导演和演员都弥补不了。
每一个人都有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我们总是说盖棺定论。可盖棺定论的背后却是一巴掌把事实打死。或许我们只要是一个人,我们总不会那么大善大恶。结果如何又何必去斤斤计较呢?
妈呀实在太直给了,一点悬念都没有,从头到尾平铺直述,不敢相信是Sam Mendes拍的。在这一众演技派中表现最亮眼的居然是裘德洛。
从一开始就渲染了崩坏的氛围, sons are put in the earth to trouble their fathers, 此语中的. 老头的父爱跟汉克斯的父爱交错. 手刃凶手之后整个画面的色彩明显的鲜亮起来, 音乐依旧缓慢而轻柔, 最终乳白色的房间是perfect place to sleep.
tomhanks演的杀手jude law怎么一直演这种变态,靠。。
整體感覺中規中矩,沒有留下太多印象。主要是同類型的故事實在太多了,感覺看著沒有什麼新鮮感。然後漢克斯的選角確實有一些失敗,他不太像這種頂尖打手的樣子。故事的重點可能更多的放在了親情上面,其實就是兩對父子保護自己兒子的較量。最後一段雨夜屠殺,帥是帥了,但可信度確實不高。結尾的反轉也有點刻意,一個感官那麼敏銳的打手,如果一個人就坐在房間裡,又是大白天,又沒有什麼遮擋,他都完全沒有感應到,那對應他之前在餐館和殺手只打一個照面就能反應過來的戲就顯得前後矛盾了。主要最後結尾感覺沒有升華起來,所以整體就只有中規中矩的感覺。
从开头那次没有任何驱动推理的暗杀未遂开始,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装逼
“我很庆幸是你”演技是没得挑的。
失望。汤姆·汉克斯、保罗·纽曼、裘、丹尼尔·克雷格和最佳摄影(其实并不怎么喜欢)也挽救不了的失望。剧本差:小杀手跟着老杀手的故事成功的太多,而这个又特别的无聊。情感铺垫差太多,无论是谁和谁的哪一段。演员调教也差:小演员不行,汤姆·汉克斯只有一张脸,裘的变态杀手只感觉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