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人被歧视,我就感觉好烦...-砸个卫生间牌子,差点给我看哭了...-“你得拿出老大的样子!
”哈哈哈哈哈哈...太逗了!
太喜欢这样的女人了!
-那个女主管,好棒啊!!
她真的好棒啊!
-我喜欢这样的强大的女人。
-她们三个都成功了!!
-看到56周年结婚纪念,给我看哭了...——看完了。
-真的很好看,比我想象中的好看特别多!!
-我还以为是个很低级的政治正确的电影呢,没想到这么好看!
真实事件改编。
电影倒是好电影,只是类似的电影越来越让我三观受到挑战。
感觉应该是个很正能量很励志的主题吧,我怎么觉得其实相当残酷。
大家都口口声声说要男女平等,种族平等,各种平等,而事实上,即使是这样主旋律的电影里,一个被不正当、不平等对待的群体,仍然要靠屈指可数的一两个人,用他们远超于常人的付出和才华,才能换来本来就应当享有的尊重和平等。
而更无可奈何的是,如果说这当中,远超于普通人的付出还可以靠这个群体的“辛劳”去换取,那卓越的天赋真的是靠上天恩赐,即使上天恩赐了,还要靠自己百倍的争取、环境的早就才能发挥出这些天赋被人承认,进而获得基本的权利。
说白了,你能不能被平等对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啊。
很多这样的故事,似乎暗地里其实传达出的意思都是:某人并不是因为跟别人一样都是“人”而获得尊重,而是因为,你作为一个黑人/残疾人/女人……竟然能做出如此大的贡献竟然对我们如此有用,好的我们尊重你。
细思极恐,刻骨悲凉。
但是人性真的就是这样现实而残酷吧。
我们讲道德,提倡爱心,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有道德和爱心,是因为这是比最珍贵的自然资源还更稀缺的物资。
是因为我们聪明。
基因让我们懂得,必然要这样,人类才能得以生生不息。
2012年的奥斯卡上,有一部黑人题材的电影叫做《帮助》,我很喜欢那部片子,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白人女作家为黑人帮佣们的处境写一本书鸣不平的故事,那个白人作家的扮演者叫艾玛斯通,黑人演员奥克塔维亚·斯宾瑟则因此片成为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配。
2017年的奥斯卡,艾玛斯通凭借电影《爱乐之城》一跃成为奥斯卡影后,而同样有奥克塔维亚·斯宾瑟参演的黑人题材电影《隐藏人物》则颗粒无收,最佳影片给了同样是黑人题材的影片《月光男孩》。
坦率的讲,在看完《隐藏人物》之前,我不会讲这样的话,但看了之后,我却觉得,比起今年所有的奥斯卡提名电影,《隐藏人物》一点儿也不逊色,甚至比起其他,我更喜欢这一部。
电影讲述的是1962年,三位为NASA效力的杰出女性的故事,60年代初的美国,种族隔离制度仍然盛行,在美国社会眼里,黑人仍旧是一个特别的低等的存在,即使是NASA这样代表着一个国家最优秀最高科技的机构,歧视仍然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又理所当然存在着的一道鸿沟。
电影里,三个主人公抗议歧视的方式是,永远高昂着头颅,在恶劣的工作环境里,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华,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当我们看到三位黑人女性,在成见深入人心的由白人构成的主流社会中一步一步打破壁垒,获得自己应当获得的权益和位置时,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中得到鼓舞和勇气。
不哭闹,不控诉,不暴力,不煽动,也不刻意放大主人公们所处环境的艰难,也不特地夸大她们日后所获得的成就,电影中的三个女主角,每时每刻都不过是用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赢得他人的尊重,凭借自己出类拔萃的才华让质疑者闭嘴,当愚昧而蛮横的制度阻碍自己前进的步伐时,她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及努力为自己赢得机会和认可,她们是最可爱的平权先驱和斗士。
电影中除了女主角Katherine的一处声泪俱下的爆发,几乎看不到她们对于现行制度下的任何埋怨。
那时候,Katherine被调到NASA的核心部门为太空计划做计算工作,当时整个一栋楼里居然都没有有色人种可以上的厕所,她每次都不得不穿过一条街去到别处方便,在办公室里,她甚至不能与其他同事共用咖啡机。
当主管询问她总是见不到人的原因时,因为上厕所被雨淋湿了一身而姗姗来迟的Katherine再也忍不住,一字一句的讲述着人们对她作为黑色人种的不平等待遇,那一刻,身旁的一群白人,才仿佛间明白,这个黑色女人,为了能够坐在这个位置上,忍受了多少他们所无法想象的苦难。
那一刻,主管什么话也无法讲出来,只是默默的撕掉了贴在咖啡杯上“有色人种专用”的标签,第二天,用锤子敲下厕所门口“白人专用”的标示。
世界上本就没有那么多所谓“感同身受”的“惺惺相惜”,更多的是人们对于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制度”,“条例”的熟视无睹,甚至自己也是这些蛮横无理里的不平等构成的一份子。
如果我们不是黑人,我们很难去想象黑人们所经历的种族歧视,无果我们不是女人,也很难去感受到社会对女人们不友好的诸多偏见。
好在片中的女主人公们都没有因为自己的处境自暴自弃,而是努力的做到自己所处行业的第一人,Katherine最终凭借自己出色的能力赢得所有人尊重,起初谢耳朵扮演的保罗总是有意无意忽视她,最后不得不刮目相看。
Katherine成为NASA史上最出色的计算员,97岁时,他被奥巴马授予总统自由勋章,2016年,NASA兴趣Katherine大楼,以纪念她对NASA的贡献。
片中奥克塔维亚·斯宾瑟饰演的Dorothy,一开始她就做着主管的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职位认可和心水待遇,她始终被不平等对待,邓斯特饰演的行政人员总是拿着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她的正当请求,Dorothy最终她凭借自己对IBM的熟练使用,成为NASA史上第一位非裔女主管,带领着30人的团队为NASA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人中最自信的Mary,总是勇于突破任何不可能,她打破了黑人不能在全白人学校学习的规则,拿到了工程师学位,成为NASA和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非裔航空工程师。
“总有人需要去成为第一人,人们会记得第一人。
”当她尝试去获得法院支持自己入学全白人学校学习时,Mary向法官说出这番话的场景,是整个片子我最印象深刻的片段,她非常巧妙地引用“第一人”的观点,让自己得到了法官的认可。
是的,种族歧视隔离制度的确仍在实行,但总有人需要去打破这个壁垒。
正如您成为您家乡那一片第一个法官,黑人女性入学全白人学校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恰似宇航员Alan Shepard飞向太空之前,美国人到达太空也不过是一个笑话。
Mary坚定的看着法官,她说:我无法改变我的肤色,那我只能选择去成为“第一人”。
这正是电影《隐藏人物》给我最大的震撼所在,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仍然可以去选择往后的人生,总有人需要去成为第一人,那为什么不可以是由我来跨越那一步呢?
我很喜欢《隐藏人物》这部电影,这不仅仅是一部讲述黑人平权的电影,更是讲述三个女性先驱励志故事的电影,在这部片子里,你总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那份力量。
电影里,三位女演员的出色表演让其他人黯然失色,尽管她们肤色黝黑,因为自身的经历,却浑身闪耀着光芒。
头图:《隐藏人物》剧照你还可以:我是这么看《金刚》的久石让的音乐和他们的电影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赞赞赏转发到朋友圈,你的鼓励是我的动力,你的沉默会让我也沉默。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我。
超燃的一部根据历史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没有一般平权电影的苦大仇深和沉闷,绝对的政治正确,三观正确。
讲述一群「隐藏人物」,一个被忽视的群体,美国NASA非洲裔女科学家的奋斗历程。
种族歧视是对人类尊严的凌辱,性别歧视是对女性的贬抑,电影里三位黑人女性,她们是天才中的天才,她们的出类拔萃最终让周围那些戴有色眼镜的人肃然起敬。
相对于同类题材的电影,《为奴十二年》显得过于沉重,这部《隐藏人物》和2011年的《相助》让我更喜欢,把比较沉重的题材拍得有笑有泪而且很阳光,故事背景同样在20世纪60年代,同样是种族歧视问题严峻的时代,由于居住环境上的隔离和政策上的规定,黑人儿童无法进入白人学校学习,正是由于教育上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且教育质量低下,使得黑人青年在社会上无法与白人竞争,造成本就备受歧视的黑人就业十分困难,大部分黑人只能从事白人不愿做的职业。
而少数受到良好教育的黑人却在就业中遇到更多不公平的待遇,如凯瑟琳说的,拿着微薄的薪水却要做无休止成倍的工作,每天上卫生间要花40分钟时间来回奔波在到NASA工作区专门为有色人种设立的隔离洗手间,倒杯水都要和白人的茶壶隔离开,大家都带着鄙夷漠视的眼神,人都有尊严,无论是谁,除非这个人已经有了奴性。
得到尊重是最近基本的人格尊严,被认可则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
1963年8月马丁•路德金博士领导了一场有效的运动,他在华盛顿发表了《我有一个梦》的演说。
翌年约翰逊总统签署了《1964民权法案》,在法律上废止了雇佣关系中任何基于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或国籍的歧视。
这是民权运动的胜利。
而在马丁•路德金的身后,又有多少像凯瑟琳、玛丽、多萝西这样勇敢睿智努力争取平等权的非裔女性,为打造一个混淆黑白一个种族融合的公正社会在努力着。
除却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这部电影还是一部讲述科学家实现个人价值的电影,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凯瑟琳的上司白人主管撕掉茶壶上的标签,砸坏白人女性洗手间标识,丢下一句,现在没有隔离洗手间,只有一间旧洗手间,我们的尿都是一样颜色。
因为有人赏识,凯瑟琳的才华才没有被埋没,继而发光发热。
她的才华让那些质疑她、看不起她的人们最终接纳她,并且虚心求教。
女性进入五角大楼的会议室,也是一个标志性打破偏见的桥段,还有年轻的玛丽 Jackson,最终成为NASA第一位黑人女性工程师,多萝西则带领她的团队进一步掌握IBM电脑运算技巧并成为黑人女性主管。
影片里两段奔跑的镜头很有意思,前一次的奔跑是凯瑟琳为了去卫生间奔波,而后一次则是白人男工作人员气喘吁吁的找她复核数据并一起陪跑。
最后男同事那杯咖啡也是让人觉得很暖心的举动,一开始用异样的眼光,后来则是赞许的、肯定的。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凯瑟琳一直是“隐藏人物”,她的具体成就并不被包括亲友在内的人所知,2015年,为表彰凯瑟琳对航空航天事业的贡献,前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将总统自由勋章这一国家最高荣誉授予了她,这位航空航天领域传奇人物的故事才被世人所知。
#Hidden Figures##隐藏人物#美国主旋律影片,歌颂有色女性在上世纪60年代为美国航天事业默默无闻的奉献。
我对纯黑人主演的女性题材影片不是太感兴趣,大都走的低俗幽默路线。
本片走的却是高大上的线路,主要是表述女黑人们在不公平工作环境情况下,大放专业能力异彩的牛逼故事,但我直接怀疑故事的真实性,白皮肤的美国女性工作一直混闲饭的?!
这部电影很燃,是那种历经磨难受尽委屈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燃。
记忆中上一次有类似燃点的还是《美丽心灵》,只是那时候需要突破的是心灵魔咒,而这一次是人为设定的歧视。
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可以充分解释为什么“政治正确”在现时的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如此重要,更何况还有现实中的女性楷模原型托底。
但很可惜,如此沉重细腻的题材却沦落为了玛丽苏式“女性奋斗史”——我是天才,我受尽冷落和委屈(比如不愿意坐公交车后排所以只能自己开车,比如找不到女厕所只好跑半英里,比如白色男性都欺负我不给我喝咖啡),然后“天神”——我的白色男性老板慧眼识珠,为我清除障碍(比如把有色人种咖啡壶扔了,把有色人种女性卫生间的牌子拆了)他好帅好有魄力!
当然,他还让我进了高层保密会议,亲自把粉笔给我,让我闪亮闪亮闪亮!
我的黑马王子也来了,虽然他一开始看起来像是一个歧视女性的笨蛋,但被我毫不客气地怼回去之后,他终于明白我聪明可爱与外面那些妖艳贱货完全不一样!
……我写不下去了。
Katherine和Mary身上被救赎的色彩太过浓烈,刻意渲染了她们男性上司上帝般的视角,反而削弱了人物本身的饱满度。
戏份最少的Dorothy和她的女性主管倒是贡献了最精彩的对手戏,从最开始的搬箱子到后来洗手间貌似随意地递手纸,直到最后一声Ms,没有当堂痛哭地嘶吼,没有“我可以所以你也可以”的鸡汤式鼓励,只有默默地自我提升和必要时掷地有声的威胁,这个人物成长,我服气。
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任何社会关系,说好听点都是建立在权力让渡的基础上,说难听点就是建立在剥削与压榨的基础上。
无论是哪种社会形态,只要人际发生关系、只要有个体的人仍然存在,对他人权利的剥夺就像是刻在人基因里一般必然发生。
解决之道,似乎只有《银河帝国》里的盖娅共同体一说了。
2月是美国的Black Heritage Month, 全国上下总是会自发或者非自发的进行一系列反思美国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种族不平等问题以及群众走上街头纪念马丁路德金博士的活动等(今年这种全世界右转的险恶形势下这类影片似乎更加多,请记得好莱坞是美国左翼的前线阵地之一)所以Hidden Figures的上映十分应景。
虽然是结合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相信编剧在增强戏剧性冲突上还是颇为下了功夫。
尤其体现在人物塑造上,第一女主角Catherine在极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异于同龄人的数学天赋,她不善言谈,也不喜欢惹是生非,在参与友谊7号和之后登月计划等重大历史事件中一直以一个低调的科学家身份出现,而最终赢得总统勋章也是因为其对于科学技术领域的卓越贡献;相比Catherine,Dorothy更具备领袖气质,小到组织三位黑人女性每天的颠簸carpool路程,大到具有前瞻性的意识到IBM的引入将带来行业的重大变革而引领同组人员学习编程,也因此不仅为自己,也为西计算组的姐妹们争取到了更好的事业机会,是真正适合主管身份的天然领导者;而Mary则更像是一位值得信赖的社会活动家和倡导者,她一方面深知黑人平权运动所面对的重重困难,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手段有效争取与男性特别是白人男性的平等机会,巧妙利用法律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公义和真理,也在最后成为了美国平权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三位高智商的杰出女性,因为个性不同而最终扮演了不同的社会角色,然而这并不影响她们取得同样重要的成就,为国家、社会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这种贡献,和性别、肤色、和国籍都毫无关系,只因为她们是少数族裔女性而格外耀眼。
这就是在美国仍然属于进步势力的好莱坞试图在今天向世界传递的主流价值。
试问中国导演和媒体人,我们今日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又在哪里呢?
2016年看的国产片不多,恕我孤陋寡闻,以女性为主角或者故事主线展开的我有印象的也只有冯小刚一部《我不是潘金莲》,同样是改编剧本,也算是塑造了一个顽强不屈的倔强女子。
然而这个女子斗争到最后也是为了胎死腹中的一个孩子。
我不是说胎儿不重要,但总觉得与其花费诸如此类的周折,可能不如她后来在北京火车站附近经营热气腾腾的牛骨汤所能实现的自身价值和所贡献的社会价值更加值得歌颂。
然而符号式的华裔女性,不仅在前卫的好莱坞导演眼中尚没有做出什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我们的华人导演眼中更加不值一提了,大半都能够和任性和无理取闹扯上关系,若是能生个孩子,最好是两个或者更多个孩子,一切不平等不公平都迎刃而解了。
我想这就是大部分中国导演所能够认识到的事物本质。
电影当然不需要原本反映社会,然而面对着如此价值失调的艺术,需要反思的究竟是华裔女性,还是华裔导演,还是欣赏这类华裔导演所塑造的女性艺术形象的别的什么人呢?
华盛顿如火如荼的Women's March虽然接近尾声,但是全世界的女性都已经在逐渐开始反思我们所能够实现的自身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主流中国导演如果不是没看到这种趋势而是假装没有看到这种趋势的话以博取某些观众的好感或者同情的话,所反映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漠视,可能更加可怕。
原载于个人公众号:一只开山怪 (或搜索herringcat)Hidden Figures,根据非虚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三位黑人女性:Katherine Johnson, Mary Jackson和Dorothy Vaughan在60年代美国仍实行种族隔离期间为NASA工作的经历。
1954年,美国政府宣布种族隔离为非法,然而相应的改善措施却迟迟未成效力,1955年发生了黑人女裁缝拒绝为白人让座的蒙哥马利公交车事件,成为民权运动的导火线。
其后的十年中,黑人反叛运动遍布南北各地。
国内平权运动风起云涌,在国际局势上,美国处于和苏联进行外星竞赛的初期,双方互发卫星,急于让自己国家的宇航员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
而NASA,正处于这两个大背景的双重影响下。
更加具有寓意的是,NASA本来就是代表美国人梦想的机构,对宇宙的探索,对未知的好奇,甚至于是所有人类的梦想。
而平权,对于黑人来说,更是从奴隶贸易时代起的梦想与追求。
编剧对种族隔离的表现很棒,并没有直接以批判的视角去表现,反而尽量以戏谑的方式让人在笑声中意识到隔离存在的无理性。
种族隔离作为一种无形的背景,像一个牢笼静静地罩住整个片子,体现于细节。
例如开片,三位女主的车路边抛锚接受白人警察的盘问时的毕恭毕敬,在警察表示可以为其开道后,Mary开车紧紧跟着警车,制造出黑人女性开车追着白人警察跑的假象; 每一次NASA白人男性员工看见黑人女性同事的惊讶与静默;Katherine晋升后为了上厕所穿着高跟鞋在主楼和West Computers之间奔跑的场景(整个NASA工作区,只有West Computers有专门为有色人种设立的隔离洗手间,而两栋楼之间距离20分钟)。
这个奔跑的场景在片尾又来了一遍,这一次陪着Katherine跑的是一位白人男性同事,他跑的气喘吁吁。
片子里无处不在的对比与呼应,让人在享受影片之余,更能感受到历史背景的厚重,哪怕在NASA这个走在最前端的机构,种族隔离都如此严重。
Taraji扮演的Katherine Johnson是一个计算能力爆表的数学家,10岁就因超强的计算能力升入高中。
被破格提拔至主楼参与核心工作,凭借出色的计算能力,Katherine一步步打破隔离的限制,赢得了工作伙伴的尊重与信任,后来更参与了阿波罗登月计划。
Katherine整体的性格(面对工作的坚韧和执着,面对家人的温暖与爱意)和Taraji以往的电视剧角色很相似,POI里的卡姐,Empire里的Cookie,凶狠的时候凶狠,却又可以妩媚。
电影中间的一段台词爆发,张力十足,看得我都快出来了。
Octavia Spencer,凭借同类型的《相助》(The Help)获得了奥斯卡女配,这次演一个一直想要成为supervisor但却因为肤色被一次次用各种理由拒绝的工作员,最后凭借自己的学习能力带领NASA的全部黑人女员工成为第一批掌握IBM电脑运算技巧的队员。
刚刚出演了好评如潮的Moonlight的Janelle Monáe饰演的美丽要强的Mary Jackson,是NASA第一位黑人女性工程师。
巧的是,去年圣诞节,我在佛州奥兰多看NASA的园区,今年平安夜,我在电影院看NASA背后的故事。
这也是Hidden Figure,影片名字巧妙之处,既可以表示隐藏数字,NASA每一位成功的宇航员身后都有千万数字以及为了一个小数点和等式拼尽全力的的科学家和工作人员,也可以表示隐藏人物,就像黑人女性之于60年代的NASA。
我一直偏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像Sully这种故事性极强的事件是一种,Hidden Figure这种平铺直叙缓缓道来的又是一种。
非常愉悦的观影体验,笑声不断,然而反思也很到位。
比起2011年同类的The Help这部片子更加准确,不浮夸。
最近几年,女权类电影和聚焦黑人电影上的很多,像去年口碑好的Helena阿姨的Suffragette,今年口碑爆棚的Moonlight,同期上档的藩篱Fences。
比较讽刺的就是,看好莱坞黑人演的片子,就跟看英国电影一样,总是那么几个人。
除了三位主角纸牌屋里的雷米Mahershala Ali演完Moonlight在此片中演Katherine的丈夫。
然而有些事情,几十年过去了,有改变,还不够。
不吹不黑,给4星,是个好故事。
PS:推荐喜欢平权运动/民权运动的去看看《美国人民史》这本书。
《隐藏人物》由真实人物事件改编,1960年代,三个黑人女性与种族偏见作斗争,最终在美国航天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
菲董的原创歌曲格调乐观,三位女主演技惊人,电影拍得意气风发、自然生动。
《隐藏人物》正是观众们现在想要看到的种族主义电影,会让人看完之后感觉良好。
本片讲述了在上世纪的60年代,几个黑人女性与让人震惊的种族偏见作斗争,最终在美国的航天计划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让人惊讶的是,影片即使在最戏剧化的时刻也是色彩鲜艳,格调乐观,导演特奥多尔·梅尔菲致敬了这三位在美国历史中被压迫、被伤害以及被完全忽视的女性,“菲董”法瑞尔·威廉姆斯的原创歌曲节奏欢快,将个人力量与流行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一方面,导演将历史带来的教训和需要克服的障碍体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也让塔拉吉·P·汉森,奥克塔维亚·斯宾瑟和加奈儿·梦奈这三位女演员的演技发挥到了极致。
本片让演员们通透地展现了自己,给后人上了一课迟来的、却又极为有趣的历史课。
政府组织“太空任务小组”正在建造可以航天飞行的载人火箭,汉森(美剧《嘻哈帝国》)扮演杰出的数学家Katherine Johnson,她被雇来“做计算”和核实数据。
Dorothy Vaughan(《疯狂动物城》的奥克塔维亚·斯宾瑟)和Mary Jackson(《月光男孩》的加奈儿·梦奈)两人各有自己的抱负,Katherine和她俩虽职责不同,但都同样很难融入自己的新职位,面临着一个全是白人同事的工作环境,还要面对像Paul Stafford(《生活大爆炸》的“谢耳朵”吉姆·帕森斯)这样同事的私人不满。
但Katherine不仅证明,自己完全可以应对太空任务小组的数据需求,还在白人同事每日对她的侮辱中存活下来,她慢慢终于开始着手接触她真正想要做的项目—将人类送入宇宙。
在Dorothy和Mary在各自的领域为争取机会而打拼时,Katherine慢慢得到了她的上司,粗暴又务实的Al Harrison(《超人:钢铁之躯》的凯文·科斯特纳)的支持,开始担负起更多职责。
在前苏联载人飞行成功后,美苏之间航天竞争的砝码加重,三位女性都发现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拼命展示自己的技巧和教育水平,而即使她们成功了,周围同事也会阻挠和威胁她们的成就。
千万不要忘记,这些女人创造了历史,在美国航天项目的进步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光是看这个题材的电影就会让人感受非凡,喜气洋洋。
这部电影庆祝了人性,这三位女性就是智慧、优雅和决心的完美示范,展示了有色人种在那个受到阻止和妨碍的年代也可以创造无上价值。
但稍微不幸的是,影片本身还是有一些问题的:这些女人都很理想化,她们的处境被写得非常戏剧化,失去了现实的分量。
这个电影看着就像是个理想化的传记片,即使片中所演的确实大部分都是真的。
对比来看,阿娃·杜威内的《塞尔玛》不仅描绘了马丁·路德·金在为争取民权而作斗争时的生活与时代,也尽可能地刻画了那个时代与参与其中的人们,让观众们看到了更微妙、更饱满的人物性格和事情经历。
如果说《塞尔玛》表现的是民权运动这一道大席上每道菜的成型过程,《隐藏人物》就是摆设精致、餐具华美的成品大餐。
导演梅尔菲忠实地展现了这些女性所承受的日常羞辱,比如说,Dorothy干着主管的活儿,却既没名也没钱,Katherine要穿过几百米的停车场才能使用最近的“有色人种”专属的洗手间。
但她们白人同事的偏执表现得十分平面化,这也就意味着,当他们冰冷的内心被融化,最终接受了这些女性,承认了她们的价值时,一切显得过于顺理成章,没有让观众看出这个和解来得多么来之不易。
这三位主演对各自角色的诠释都表现非凡,每个人面对不同的挑战时,反应也有细微的差距。
Katherine的故事比其他两人所占比重更大,因为她与太空任务小组的关系更直接,也可能因为John Glenn(《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的格伦·鲍威尔)本人坚持要在进入太空前由Katherine亲自算一遍数。
汉森完美地抓住了这个角色挑剔的精准度与惊人的毅力。
作为Mary Jackson,梦奈为影片中对于平等的退化态度注入了一剂健康的泼辣感,但并没让人觉得演过头。
斯宾瑟则一如既往地可靠,她找到了其他两个女人间的平衡点,不断地讲究效率,也不害怕去找寻她想要的,并为之奋斗。
在一个白人主管坚持自己对待有色人种没有区别时,Dorothy的回应恐怕是电影中最尖刻的一段:“我相信,你觉得你自己就是这么想的。
” 导演梅尔菲之前的作品包括饱受赞扬的独立电影《圣人文森特》。
“菲董”作为电影歌曲作者,与汉斯·季默还合作了电影配乐,让电影给人留下了更深刻、也更清晰的印象,即使在主角们经历着生活、工作甚至法律上的障碍时,也让调子一直保持着轻快和振奋。
三个优秀女演员的惊人演技撑起了《隐藏人物》的一片天空,将一个绝对真实的故事讲得意气风发、自然又生动。
作者:Todd Gilchrist
与横空出世对比太幼稚了,集体的智慧变成依赖于1两个关键人物
极为平庸。
种族与性别问题是相互交织的,但片子本身没有做出任何有效的argument,囿于其作为一个中规中矩的奥系传记片的体裁。所有角色都十分简单,因为矛盾过于清晰明确。电影本身的效果又一次没有超过这些女士们的优秀成就,如同模仿游戏之于阿兰图灵。
算是近期看过的“黑人平权”系列电影里,比较不错的一部
too cheesy。客观地打了三星,其实主观上just hate it. 对好莱坞的这种调调真的是够够的了,于是甚至可以想象some voters对Biden这样的民主党政客的“够够的”;最大的亮点在于了解了种族隔离那会儿隔离的方式居然如此insulting
从东区太空部到西区计算组有两公里路,凯瑟琳踩着高跟在办公室和洗手间来回往返需要40分钟。这也是一条充满风雨与屈辱的平权道路,黑人为此整整走了将近20载。同样也是这样一段路,帮助美国绕行地球三周并实现登月。桃乐丝劝阻孩子别靠近平权人群,却因权利不公被赶出图书馆。平权面前,没人应该隐藏。
本片之最棒——真实故事;最烂—— Janelle Monáe;最性别歧视——女性必有家庭戏;最种族歧视——我的男神过于抢戏;最政治正确——Nasa付白人男性三分之一的薪水让黑人女性把男性送上太空只为与苏联竞争。最现实——所有以为“程序猿不长你这样”是恭维话的,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不跟你们约会了吧
有几个字的程式运算
种族政治上不比绿皮书强?种族审美上不比小黑人鱼强十倍?对科技的理解不比黑豹强百倍?不过电影本身确实是个平庸的主旋律,而三个主演的表演十分肤浅。
电视里几位女性在为事业奋斗 再看看自己 大腹便便瘫沙发里在为她们落泪
这才是“大女主”的范本。几度看到热泪盈眶。最后一镜尤其让人感动,摄影机慢慢后拉,主管和保罗被置于画外,并让隐藏于历史中的凯瑟琳留在画面之中,这是一个题眼式的镜头。剧作上铺垫有力,凯瑟琳去卫生间都必须来回奔跑,咖啡机都有区别,会议室不准女性入内,那些对有色人种/女性的歧视规则如此匪夷所思又明目张胆,但切切实实被施加在了她们身上,让后续她们的爆发和成功具备了更强的渲染力。三个女性形象都非常出色,不卑不亢,敢做第一。她们凭借个人的才能与品格,成为了平权运动中的英雄。
看了15分钟,没有一场戏是好的。
049号。美国人怎么能把这么主旋律的片子拍得这么好看呀!细节的互文尤其精彩,比如在Katherine数次抱着材料跑过整个院子以后,终于也有个白人男性也抱着材料去飞奔找她了,小心思立显。
激励意义来自于真实原型,但导演抱着性别和肤色的双重buff,不花功夫落到人物挖掘上,剧情平淡如同上维基把生平抄了一遍,我也不知道该夸peace&love不刻意搞戏剧冲突;还是水平不够,把真实人生拍出了开金手指的错觉。不过,科学工作确实不够苦大仇深,约翰逊曾在一个访问里说,她「并没有感到种族隔离存在于NASA,因为所有人都忙于工作。任务来了就工作,重要的是完成自己的职责,还有午休时间打桥牌。」至于主角为何三十多岁家庭主妇去NASA上班,和科学梦想也没什么关系,比如最早的好莱坞编剧/计算员/程序员都是女的,因为便宜,且不是重要工种。后来行业挣钱了岗位重要了,男性就集体占领了这些工种。
果然,精华全在淋雨后对着主管发飙那段
美国主旋律,过去严格限制权力的不平等的种族制度造就了一批争取自由平等权利的传奇人物
女主真名,其他配角都假名,为啥?
cringe的点太多,但是电影的质量很高。
我想看这部电影 2017-01-11 服装配色的场景融合对比作用
《模仿游戏》里有人说 图灵 的贡献和同性恋身份无关,是的,就像《隐藏人物》里 3 位杰出黑人女科学家的贡献也和性别肤色无关。所以呢?但正是这些人,让那些后知后觉的凡人,改变偏见和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