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戳笑点又戳泪点,一部值得大家到电影院去看的片子。
讲述自闭儿的生存艰难,具备高智商的亚斯伯格症且绝对音感的天才,在不识货的俗人眼中只是连洗碗和清洁都不会的白痴,差一点就让人扼腕明珠暗投。
可是相比起来,俗人却比他更痛苦,因为他对外界有清晰的感知,会为三餐不继烦恼,会为交不上房租发愁,会为患有自闭症手足日后的际遇忧虑。
这个俗人肩负起家里的经济重担,为不懂人情世故,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兄长收拾烂摊子操碎心。
爱情、事业、梦想全是奢侈品,他眼下一心想着如何让他俩活着。
他责怪自己没有倾听哥哥收集玻璃杯的原因,他自责不够关心哥哥,连去哪儿能找到人都一无所知,好朋友也责备他不该对自闭症的哥哥大动肝火。
没有人告诉他:你已经做得够好。
他已经牺牲了爱情和人生,他还要牺牲到什么程度才叫做得很好?
我心疼文光,但我更心疼他,全片中唯一一个没有听到名字的弟弟。
Miracle Boy里的姐姐,与这个弟弟是每个有特殊孩子的家里其他手足的写照。
他们总是最容易被忽略,却又被赋予理应照顾关爱比他们弱势的兄弟姐妹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又有谁会关心他们?
如果他们家境小康,也许文光的天赋早就被发掘出来,弟弟也无需为家计奔波劳碌,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所以,世界上最难治的是穷病。
这部电影是以导演的哥哥为原型,我想导演应该很爱他的哥哥,难舍难离、又爱又气的纠结情感在文光和弟弟身上充分体现。
演员们的表现都很棒,尤其是两个小朋友,生动自然。
小时候的文光很出彩。
最喜欢的一场戏是三个人在家里打麻将,言语中参杂粗口显得非常生活化,没有刻意字正腔圆的马来西亚华语很加分。
《光》观看电影中几次哽咽,几次潸然泪下。
主角的表演真诚很让我信服,不由得想起我生活中有过这样角色出现。
虽然不是我的至亲,只是在等公交时,偶尔有个简单的照面。
看到他天真无邪的样子如沐春风。
我不觉得他"不正常",反而欣赏他对人友善的纯粹。
回到《光》电影中,我记忆深刻的画面是哥哥偷了一个1700元的水晶碗,被警察找上门之后,弟弟对他大发雷霆,拳打脚踢。
哥哥哭的撕心裂肺,弟弟却说妈死的时候,你都没有哭过。
这里直戳我心灵。
也对这个角色深信不疑,妈妈这个生活角色是哥哥和弟弟的,也是妈妈个人的。
所以对于有自闭症的哥哥来说,相对自己独有的玻璃杯就没那么重要。
他不会想那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失去后的结果。
哥哥的情感世界里很纯粹。
《光》这个情节能有共鸣是因为还原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把伤害都留给了自己最亲近的人。
哥哥突然说不要钢琴了,弟弟说这是你十几年来做得最正确的事。
因为弟弟去了琴行,即使分12期每期300元的费用,对于他和弟弟来说也很致命。
所以他要做个纯手工的钢琴。
当我看到弟弟找离家出走的哥哥回到老房子想起童年时的生活。
他因为取笑自闭症的哥哥白挨了一顿打。
这里很真实,反而,弟弟寻找哥哥的路上,在车里向好友诉苦,自己的生活完全被拖累了的片段,没有打动我。
也没给人一种做出多大牺牲,最后接受时,是大爱的感觉。
如果把小时候那种感觉同样搬到成人后,因为母亲对自闭症的哥哥独爱有加,弟弟觉得是哥哥让妈妈太操劳得病去世的错,长大后还要夺走自己的全部。
哥哥偷水晶碗,他们赔偿导致没钱交房租,甚至想过把他送去福利院。
作为二十四岁的弟弟才真实,影片中的弟弟太像爸爸的形象,太过城府,即使历练再多,他童年缺爱的心理一定会有偏激不成熟的表现。
因为剧情是导演的经历,也足够传奇。
所以我也只是yy而已。
另外一个值得称赞的片段是,哥哥离家出走数日后突然出现在家中。
哥哥问刚进门的弟弟软管在哪里,弟弟只是平淡无奇的说在鱼缸下的抽屉里,看到哥哥进屋后,静静的坐在长椅上抽烟。
好真实!
看到其他豆友的影评也圈点出这一幕,我很是兴奋。
哥哥的世界很纯粹,就是要搜集不同音频的玻璃杯,既然弟弟很生气(哥哥都是蒙圈的),那我就不要麻烦他,抽离他的生活,让他"爽一下"(这是影片中弟弟出现过几次的台词)当哥哥搜集完玻璃杯回到家,就像没有发生任何事。
还跟弟弟说起那个诚信的搞笑约定。
当时的弟弟一定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然后被哥哥的纯粹震撼。
《光》最后看到兄弟俩相互理解,并肩同行时总算心满意足了。
光只会照耀有爱的地方,大概能看到光的人都是有爱之人吧。
说几个印象深刻的点吧。
一是当哥哥偷那个昂贵的水晶碗被警察追到家里之时,弟弟崩溃了,他愤怒地把哥哥收集的杯子和碗都丢了出去,哥哥哭了,弟弟苦着脸说,“妈妈走的时候你都没这样哭过”。
哥哥是比弟弟幸运的,他有自闭症,他不是正常人,他不懂这个世界的爱恨情仇,他不会为了琐事而痛苦,他不必为了弟弟而操心,甚至在他妈妈死亡之时也不会感觉到痛苦与伤心。
而弟弟不一样,他是一个世俗的人,他不能像哥哥一样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妈妈临死之时跟他说,“从今以后,你就要做哥哥了”。
从那时起,弱小的弟弟就独自承受了太多,就注定要牺牲自己。
但即便是如此,他还是尽力去满足哥哥想要的一切。
看电影之时我一直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份爱才能做到如此。
二是哥哥离家出走后,弟弟每天都出去找他,寻找无果回到家之时,如同一个木头人一般呆坐在凉椅上,缓缓点上一支烟,眼睛里没有一丝光亮。
这里没有太多言语,但弟弟的自责与无助之情早已溢于言表, 我看到这里哭了。
如果哥哥出了什么事的话,我想弟弟一辈子也不会原谅自己。
三是哥哥在垃圾堆里翻到那个“B”的时候,一路跑回来,那种满溢而出的欣喜。
所谓梦想,大概就是让你一次次地去接受磨炼,一次次地跌倒又爬起,然后在某一天,所有苦痛都化为欣喜,都化为如满筐糖果倾泻而出般的甜蜜。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看到片尾那句“致敬我的哥哥”,我才知道导演的哥哥竟也是个自闭症。
或许就是这样的感同身受,才能让导演如此自然把握那些镜头,把这样一个平淡的故事讲述的那么感人。
2018马来西亚剧情片《光》,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豆瓣评分7.5,于2020年11月6日引进国内上映。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的电影版释义。
本片让我想到了美国电影《雨人》,同样是智障题材,同样是兄弟情深。
本片让我想到了西方国家的经典格言——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本片还让我想到了中国的著名智障指挥家——黑龙江哈尔滨的舟舟。
本片有两条故事线,一条线是兄弟之间的碰撞,一条线是哥哥不断搜集玻璃杯。
影片将搜集玻璃杯设计成一个巨大的悬念,虽然观众能够明白哥哥搜集玻璃杯是对音律的喜爱,但猜不透哥哥的真实目的。
我本以为哥哥是要将杯子凑在一起弹奏旋律,但万没想到最后的真相是那么震撼。
回过头来想,如果导演设计为哥哥敲击杯子出旋律,并不会给观众带来新意,因为现实中可以用不同杯子或杯子装水来演奏音乐的人有很多,并不稀奇,也不新鲜。
情感是电影的灵魂。
本片只有兄弟情深这一条情感线,情感线简单和清晰,集中笔墨刻画这一主干线。
本片在表现哥哥对音律的敏感时采用了非常艺术化的镜头语言,画面很有美感,有CG特效的参与,很有感染力,最后的高潮戏——哥哥在水帘中踩着脚踏车奏响玻璃杯旋律的时候,画面极具震撼力,观众压抑了一个多小时的情绪得以集中释放,看得我轰然泪崩、雷雨如下。
本片几乎是兄弟二人的独角戏,虽有女主,但戏份很小,只能说是女性角色中相对戏份最大的,就算是女主吧。
本片没有狗血地让哥哥与女主诞生情感,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女主与兄弟二人的情感只是萍水相逢的善良。
结尾时影射了哥哥喜欢女主。
一部好的电影,会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触动,给人以感悟。
本片会引发观众对自闭症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关心、关怀。
本片的故事让我们懂得,自闭症患者并非智障,我们嘲笑的是自闭症无法与人正常沟通,但殊不知患者可能在某些方面大大超群于我们正常人。
影片的结局设计得非常好,很暖心,很现实,很可信——哥哥并不是个音乐天才,他是个对音律音频非常敏感的人,所以结局如果让哥哥成为钢琴家或是音乐家是狗血的,让哥哥成为调琴师是非常合理的结局设计,哥哥自食其力、找到了工作,兄弟俩的生活得以改善、兄弟情进入良性循环。
本片的结尾的字幕,揭示了是根据导演与哥哥的真实故事改变的,锦上添花,增加了影片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这让我想到了2021春节档大爆款——贾玲的《你好!
李焕英》,虽然是贾玲的电影处女座,但由于来源于对妈妈的思念,由心而发,真情实感,所以成为了中国影史票房总榜第3名。
真实而温情的故事最动人,甚至不像一部电影,而是生活的片段。
虽然是关于自闭症的主人公,却丝毫没有卖惨,画面从里到外透露着“光”和“美”。
最后的钢琴水碗,简直就像是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奇迹】,画面极美。
我的朋友开开是一位资深的自闭症学校老师,她告诉我:每一个自闭症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他们自己的语言逻辑和沟通系统。
电影展示了完整的.主人公何光的世界,他的世界有音乐、有向往、有爱情亲情友情,一切都那么美!
故事里的音乐也太好听了吧!
在旋律中触碰到内心的柔软。
故事的内核是温暖而治愈的力量!
自闭症患者最不善于沟通,却给了我一种沟通的启发:只要是愿意去了解一个人,就可以实现!
方法是去问他在做什么,为什么做这些事,想要实现什么。
这样就能走近别人的世界去理解她了观影中有三次几乎要飙泪,日常的对话却意味隽永:1.“从今天起你就是哥哥了”2.“我这么多年一直很努力的和他一块儿生活,却从来没有走进他的世界去看看,了解他在做什么”3.“你不了解我的世界,我也不了解你的世界,不过没关系,因为我如果和你一样,我不就少根筋了吗?
”影后交流环节一如既往的出彩!
大爱电骑老师,让我知道为什么东南亚影片,日本影片,台湾影片的感情那么细腻,因为他们是一个小小的岛屿,所以着眼点也小,观察也就更深入。
大概每个自闭患者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吧男主的演技完美的无可挑剔,既好笑又有几分难过他们的世界如此美好 ,我们却时常误解破坏主演们虽然没有颜值惊人,展现的效果是真的很有诚意女主只能算配角 长得有点像张静初,颜值还挺高的很多镜头用的非常妙,哥弟在家面试的画面尤其深刻细节部分,期初的水藻只有一点点,到后面找弟弟时满缸绿藻买鱼时没有买的吸水器,到后面来借弟弟的,也是完成了救赎羁绊还在,所以弟弟,你要当哥哥了,要一直照顾哥哥
以哥哥教弟弟介绍自己为开头,既让观众感受到了弟弟的不一般有对人物关系故事背景有了大致的了解。
前三十分钟节奏很好,一环扣一环。
哥哥弟弟的want/conflict都很清楚还为哥哥为什么突然不要钢琴做了铺垫全剧高潮“妈死了的时候你都没哭”这句词十分动人,鲜明地表现了哥哥的不理解、生气。
在哥哥内心转变的环节用了回忆闪回,是比较常见的做法。
比较好的一点是直接让孩子涌入食堂勾起回忆。
另外沉积于广告导演的深厚功力,玻璃杯打碎的镜头、水落玻璃杯的镜头…以及奇幻的音效为整部影片增色不少确为精彩。
兄弟俩演技太棒了。
明明是如此艰难的人生,却在俩人的嬉笑怒骂间,仿佛天地都更宽阔了一些。
弟弟的辛苦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没有了父母,需要承担起照顾兄弟的重任,放弃了自己的全部人生,甚至连喜欢的女生只能狠心拒绝。
可是那么苦,他们还是能笑出声来。
我甚至喜欢弟弟的一些痞气,他没有垂头丧气或者沉默寡言。
他一边骂着哥哥笨一边帮他记面试的话术,他帮哥哥找了一份又一份工作让他能够独立起来,却也能在他受欺负的时候第一时间冲刺过去帮忙。
而他的朋友也跟他一样,心里没有别的弯弯绕绕,只是能帮就帮一把。
找不到人,就继续找。
而自闭症的世界是多么孤单又绚烂啊。
他的世界那么美,却不知道要怎么说出口。
直到你看到他在阳光下弹着自制的钢琴,眼角嘴边全是笑意,你才知道,他在想念妈妈。
我知道这个结局可能是个现实里很难的HE,但我真的很喜欢。
他是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只要得到大家的一些些帮助去找寻自己的那条路。
而更加必不可少的,就是真切的关爱啊。
电影是一段围绕着两兄弟的故事。
哥哥文光个性敏感,无法专注集中,更不善与人交际。
尽管如此,弟弟一直设法帮助文光找到工作。
然而,文光屡次搞砸面试,闯祸惹麻烦,弟弟气愤又无奈。
直到有一天,弟弟听到哥哥房间传来的音乐声,才意识到哥哥的音乐天赋一直默默闪耀着。
2022-2-25周五晴 两天前的晚上,在家里看完了“光”。
一年前,2020年年底,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本来很想去电影院看,但是各种原因还是错过了,一直保留在豆瓣的片单里面。
“光”的故事,就发生在被太阳遗忘的角落。
影片开始的时候,哥哥在公交车站碰见了漂亮姐姐素恩,这一段自报家门的对白真的很有趣。
“你也有自闭症哦?
”“没有,我是正常的”“我不正常吗?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你很奇特”原来自闭症男生,也会喜欢漂亮姐姐,也会去搭讪,会紧张,会开心。
素恩后来成为了哥哥的朋友,他们在公车上聊天,她帮哥哥想切酒杯的方法,她应该会把哥哥当做很亲近的人,但是,也只是这样。
在妈妈去世之后,弟弟承担起了照顾哥哥的责任。
“你要记得每天早上让哥哥刷牙”“你在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看着哥哥好好吃饭”“从今天起,你就是哥哥了”
哥哥和弟弟之间的日常生活成了这部电影最普通最平凡也最触动人心的地方。
弟弟会照顾哥哥的饮食起居,会给哥哥介绍工作,哥哥发了薪水会让他请客,他们之间也会调皮开玩笑。
一个小出租屋,两个脚踏车,就组成他们兄弟生活的照影。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警察来到他们的出租屋的时刻,哥哥偷拿了商店里柜中的水晶杯,为了组成仅剩下的两个音符。
弟弟崩溃了,他大喊着你还要我怎样,要你正常点有这么难吗?
所有的委屈,难过,倾泻而出。
直到弟弟砸毁了哥哥收集的所有杯子。
哥哥的信念崩塌了,这些杯子是他的世界。
哥哥蹲坐在墙角哭泣。
“妈妈死的时候你都没有哭,现在为了这些东西你哭”
哥哥离家出走了影片的后半部,是弟弟的四处寻找他抱怨哥哥的存在使他注定一事无成,他抱怨哥哥吃他的用他的他做的还不够多吗。
他抱怨着,寻找着,一天又一天。
直到最后,弟弟回家的时候发现哥哥的鞋子在门口。
哥哥回家来跟弟弟借他曾经答应的水管线。
没有想象中的拥抱,没有大哭,就像哥哥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一样,就像弟弟没有竭尽所能四处寻找哥哥一样。
无声,又真实。
没有起伏,却最打动人心。
哥哥回来了,他们又回到了曾经的生活轨迹。
真实的故事可能到此为止,可是影片并没有结束,他送给了我们一个礼物。
哥哥的双手在水杯组成的琴键上跳动,音符此起彼伏。
弟弟在屋外终于掩面哭泣。
因为,在这一刻,他才终于理解了哥哥。
最终,哥哥成为了一名钢琴调音师,弟弟也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迹,两个人谈起素恩开着玩笑,并肩走在路上。
安静,祥和,愉悦。
患有自闭症的哥哥的生活是简单的最心疼的是弟弟,他要理智,他要坚持,因为他要照顾哥哥,他要维系两个人的生活。
他会心疼,也会担心,他会无助地喊,“以后我死了你怎么办?
”很感谢这部电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看见了不一样的世界,那些被太阳所遗忘的阴暗的角落。
自闭症只是少数群体的一部分,希望在每一代人的努力下,我们能给他们更多的包容,更多的关爱,因为他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既戳笑点又戳泪点,一部值得大家到电影院去看的片子。
讲述自闭儿的生存艰难,背后的艰辛。
可是相比起来,俗人却比他更痛苦,因为他对外界有清晰的感知,会为三餐烦恼,会为交不上房租发愁,会为患有自闭症手足日后忧虑。
这个俗人肩负起家里的经济重担,为不懂人情世故,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兄长收拾烂摊子操碎心。
爱情、事业、梦想全是奢侈品,他眼下一心想着如何让他俩活着。
他责怪自己没有倾听哥哥收集玻璃杯的原因,他自责不够关心哥哥,连去哪儿能找到人都一无所知,好朋友也责备他不该对自闭症的哥哥大动肝火。
没有人告诉他:你已经做得够好。
他已经牺牲了爱情和人生,他还要牺牲到什么程度才叫做得很好?
我心疼文光,但我更心疼他,全片中唯一一个没有听到名字的弟弟。
他们总是最容易被忽略,却又被赋予理应照顾关爱比他们弱势的兄弟姐妹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又有谁会关心他们?
如果他们家境小康,也许文光的天赋早就被发掘出来,弟弟也无需为家计奔波劳碌,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所以,世界上最难治的是穷病。
这部电影是以导演的哥哥为原型,我想导演应该很爱他的哥哥,难舍难离、又爱又气的纠结情感在文光和弟弟身上充分体现。
演员们的表现都很棒,尤其是两个小朋友,生动自然。
小时候的文光很出彩。
兄弟情的部分好过自闭症的部分。
好
4.5 他叫文光,他在“闻”光。哥哥和弟弟的相依为命,特别特别地令人相信,相信他的崩溃,相信他的懊悔,相信他的愤怒,相信他的关切。郭修彧的主题曲也太贴合,后知后觉才知道,和导演是兄妹关系,算是另外一个彩蛋吧
近年马来西亚的电影开始越来越成熟了~
我好像不明白。
前面铺垫得不错,玻璃钢琴感觉过于浪漫化,显得不真实
为他制造的乐器加两星
令人惊喜的处女作,完成度很高。首先故事来自于导演自己的生活,所以从一开始就能感受剧作的真实与真诚。其次演员都很在线,尤其喜欢兄弟爆发吵架那场戏,能深深感受到双方的悲痛、愤怒与无奈,两个被捆绑的人生,无法责备任何一方。最后出字幕时看到了导演哥哥的影像,与电影本身产生了奇妙的互文与共情,击中内心。
把哥哥设定成学者症候群,其实已经是在美化这个群体面临的困境。但如果从导演记录自己和哥哥的故事的角度来看,虽然有堆砌泪点的嫌疑,但很多光影交叠的镜头仍然有被美到,如果自闭症患者的世界真的有那么美就好了。单从电影角度讲,就是个全方位中规中矩的处女作吧。【20201101英皇江湖观影团,我冠出道舞台哈哈哈!
「玻璃琴」和「钢的琴」一样震撼,温情幽默的笔触,细腻的柔光,哥哥弹玻璃杯钢琴的时候是全片最动人的时刻。是导演的真人真事,哥哥演的太好,还以为是真的。但是太煽情了,有点私影像的感觉。
一般般般。
我比较不喜欢的部分是那些宛如小清新鸡汤mv的镜头,故事本身是有潜力的,结尾看到真实哥哥的镜头感觉比剧本要精彩
把自閉症患者刻畫成天才易,而刻畫成有溫度有感情的人難,而我直到看到結尾依然沒能和哥哥的角色產生情感連結,相反,弟弟的角色雖然也存在著一定的刻板與標籤,但是他的身上還是可以感知到呼吸感。
不要再消费自闭症病患啦。
其实还是没有逃出自闭症电影的套路,底层的生活和不被家人理解的孤独,但是拍得质朴又感人,还不乏幽默。最后文光弹奏自制的玻璃乐器真的是技惊四座,真没想到还可以这样创造,可惜配乐太过煽情了一些,收敛些会更好。遗憾的地方在于男主表演上有点让人困惑,看起来应该是非常高功能的谱系却演得有一点点智力障碍的感觉,相比之下觉得弟弟的表演更有说服力一点。
还不错的处女作,就是后半段煽情太过
之前在上海看的,那个时候还没去英国,没想到现在回国了竟然要上映了,好恍惚。当时《分贝人生》还没出来看到,所以可能是我看的第一部马来西亚电影,大部分都是中文也很容易被带入,兄弟情向来也非常戳中我,当时的观感特别好,离场感也很温暖,五星给到,期待会二刷!
喜欢听对白,想起学生时代,和同学讲话也是混着讲
很真诚的处女座。关于自闭症的故事讲得很好,另外一条线就是家人之间的相互扶持,矛盾本身没有外溢,处理的特别好。
拍的很好,剧情也不拖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