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巧,連續兩天都看了白俄羅斯有份參與電影合拍的兩部電影,第一部叫《通往巴比谷的路上》,第二部正是這部俄羅斯2010年上畫的《布列斯特要塞》。
可以這麼說,第二部則是白俄羅斯參與電影合拍的典型作品(要知道白俄羅斯自蘇聯解體獨立后的電影少得不讓人所知),由白俄羅斯的白俄製片廠(Беларусьфільм)和俄羅斯的CP電影公司(Централ Партнершип)聯手打造。
自蘇聯解體以來,戰爭電影在俄羅斯的電影市場里一直佔有重要的一席位(當然這和它的歷史有關)。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類的戰爭電影囊括了諸如中古俄國對外擴張,蘇俄內戰,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以及車臣戰爭等重要的戰爭史。
一方面,這些電影體現了俄羅斯人對自己歷史的反思;另一方面,這些電影也成為了增強國家民族凝聚的重要手段。
所以,每一年在俄羅斯電影市場必不可少的就是戰爭電影。
至於在去年2010年,有兩部戰爭片十分惹人眼球,一部是尼基塔·米哈伊科夫的《烈日灼人2》,另一部則是亞歷山大·科特的《布列斯特要塞》。
當然啦,比起早已蜚聲國際的米哈伊科夫,這位亞歷山大·科特對於不少影迷來說再是陌生不過的。
這位出生1973年出生於莫斯科的導演,1994年入讀VGIK(全俄國立電影學院),在就讀期間曾為法德兩國合辦的ARTE電視臺拍攝過電影,而後在2000年畢業走上正式的導演之路。
短短10年拍攝的電影基本上聞所未聞。
但是憑藉2010年的《布列斯特要塞》,導演在俄羅斯屢獲大獎。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在torrent.ru資源網站上一直置頂。
之所以要說這部電影要比《烈日灼人2》要好,其實並不奇怪。
儘管米哈伊科夫在《烈2》上畫之前頻頻造勢宣傳,預告片也甚是給力。
但是在戛納等國際影展上卻是惹來惡駡。
甚者,在IMDB的評分一度跌破4.5分……看完整整181分鐘的《烈2》,總覺得好像在玩一款遊戲,如果你選擇了米哈伊科夫這個角色,將會是一個動作冒險遊戲。
如果你選擇了緬希科夫這個角色,將會是一個解謎推理遊戲。
曾經有豆友稱《烈2》為“俄羅斯版的《建國大業》”,也是不無道理。
起碼,電影參演的很多男性演員都是俄羅斯電影界的大腕;電腦技術和戰爭場面也相當厲害。
只不過,當年《烈日灼人》的婉約卻蕩然無存,甚至被納粹飛行員囂張的屁股或者糟糕的斯大林化妝造型等等雷人元素所掩蓋了……至於這部《布列斯特要塞》確實不錯。
儘管有人認為這是對蘇聯,對某某主義的“招魂”。
但是既然這是一部關於二戰題材的電影。
演員在哪個時代,也就該演出哪個時代的戲。
另外,小男孩(即電影中的旁白的童年)的任務設定一定程度上也仿效了塔可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和伊萊姆·克裡莫夫的《自己去看》。
只不過讓本熊不爽的是這些“苗頭”都“點到即止”。
不過,既然這是一部宏觀描寫布列斯特要塞的戰爭電影,那麼小男孩只是電影的其中一個要素。
再說,這不是一部大幅度討論人性的文藝片。
它不過是一部商業片,一部展現戰爭殘酷,畫面震撼和重現歷史的商業片。
但是,這也足夠了。
起碼比《烈日灼人2》要好……
战争片是我爱好的电影类型,但该类电影实在不多,更新较慢,主要是好莱坞出品。
为什么呢?
首先战争片耗资巨大,而作为类型片,市场相对狭小,同时除了美国,也没几个国家天天打仗,没有太多素材可以挖掘。
俄罗斯可以说是除了美国之外,近20年来战争经历最多的国家了。
于是2000年以来,俄罗斯战争片也涌现了不少杰作。
《第九连》、《八月八日》、《布列斯特要塞》都堪称经典之作。
《第九连》讲述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十年征战最后一刻发生的事情,年轻的小伙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一切皆虚无。
《八月八日》发生在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因为南奥塞梯独立而爆发的五日战争,片子里穿插着母子的各种突发想象,有一丝丝南联盟电影《地下》的魔幻现实味道,此片也是这三部片子里唯一有反战情结的一部。
《布列斯特要塞》标准二战电影,纳粹越过波兰边界线,突袭苏联,载歌载舞妻肥子硕的边境要塞瞬间成为敌军包围中的孤城,各种奋战,各种牺牲,为了俄罗斯母亲,毛子拎板凳爆砸纳粹等等。
俄罗斯战争电影,真实感略强于好莱坞战争电影,在这个电脑特技大行天下的时代,好莱坞似乎有迷失于特效的倾向,过于强调画面和声效的感官刺激,而使得银幕上的场面过度娱乐化,有损整体的故事感和真实性。
新世纪的俄罗斯战争电影,并未花过多笔墨浪费在描写子弹的呼啸而过、炮弹的飞驰而来等等,大家早已耳熟能闻的桥段上,却把特效和故事很好的结合起来,让观众能更好的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感情冲击,而不是尝试去躲避子弹的来袭。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生产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俄罗斯民族也有其令人着迷的因素。
俄罗斯,双头鹰之国 —— 一张忧郁而悲天悯人的东正教圣徒面孔之侧,是另一张孔武凶猛侵略成性的金帐可汗怒容。
爱国主义在俄罗斯电影里根本就不是用来被强调的内容,只是一个默认的故事背景,从一副圣人面庞的红军犹太人政委,到阿富汗战场上不羁的小混混,没有任何人质疑过为国献身的意义。
首长请不愿去阿富汗的人出列,即便已经计划串通好的人,也因为荣誉感而未曾跨出那一步。
当然,你说羞耻感也可以,荣誉感本身就是为不荣誉而羞耻的一种感情。
爱情历来不在战争片里有过多席位,不是说战士们没感情,只是时间有限,无瑕多述而已。
看看国内那些垃圾战争电视剧,各种2B女在里面卖骚,实在是让人感叹,除了《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外,国内再无战争片啊。
《布列斯特要塞》里简单的描述了快递员和售货女的爱情,结局悲惨;《第九连》里牙医的女儿,刚开始以为是脑子有问题,但画家和她对话时,她显示出智力完全正常,她称所有去她哪里的小兵哥是客人,可见这个妹纸果然是女神,看到此处,我也禁不住想膜拜一下;《八月八日》的女主为了救儿子,历经艰难,但我还是觉得她有点花痴,不过她的小小花痴反而勾勒出一个个领便当的大兵的勇猛俊朗吧,导演为了让观众有点遐想,就只好让女主见一个暧昧一个了。
看俄罗斯战争片,要记住两条:1、不要没事往苏联往事上靠拢,你有苏联情结,不代表导演也有,更不代表每一个俄罗斯人都有,苏联解体20年了,一代人都成长起来了;2、俄罗斯人不是美国人,民族性格,审美观点未必一致,在好莱坞大秀猛汉的时候,俄罗斯片努力让猛汉有点人性,可见两个民族情趣各异,反过来也说明美国事实上也没什么猛汉,俄罗斯猛汉实际上也没什么人性吧。
总之,观影要持平和心,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民族,忘掉自己的国家,忘掉自己是人类,就当自己是一个遨游太空偶遇地球的外星人,坐在飞碟上随便看一部地球上渺小人类所摄制的艺术品吧。
20120626
影片主要是描写了①苏德战争爆发前期,要塞里的和平生活;②战争爆发时要塞的混乱;③战争爆发后要塞的抵抗。
不过,不了解历史的话,看得是比较乱的。
整个电影,大多数是爆炸、枪战、肉搏场面。
指挥很混乱。
另外,感觉几个有BUG的地方:①这个小孩怎么有如此的神通,可以在战场上到处跑来跑去的?
尤其是最后,他居然在德国人的重重包围下平安的跑出去了。
估计,这是导演用了一点理想化的意思在里面吧。
毕竟,这个电影是以这个男孩的讲述来进行的。
如果他死了,这个电影就不成立了。
②桥头,德军押解着非战斗人员(家属、医生、护士等)来威胁苏军投降。
苏军的领导,假装投降,举着双手来到人群面前。
他突然对着这群人大喊一声“卧倒”,然后所有的人都一起卧倒了,只剩下站着的德国士兵。
于是,苏联军队突然开火,消灭了德国士兵,救下了这些人质。
问题是,除非是事先双方约定,否则,当一个人突然在你面前喊“卧倒”的时,估计大部分人都是懵圈的,或者要有一个反映的时间。
而这时候等这些人反应过来要卧倒的时候,估计德国士兵也反映过来,也卧倒了。
再次,即使这些人卧倒了,但德国士兵跟这些人是在一起的,即使德国士兵是站着的,但枪炮不长眼,苏军的子弹一样会打中这些人质的。
怎么可能那么准确,子弹只打到德国人,不打到苏联人呢?
③集体突围的情况很惨烈。
问题是,为何不提前把德国人的探照灯给打灭呢?
当然,这些都是艺术加工哈,不可强求。
对于学习历史,还是很有帮助的。
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1941年6月22–29日)是巴巴罗萨行动的早期战役之一。
布列斯特要塞由苏联红军驻守,防卫德国国防军的进攻。
苏军坚守该地的时间比预期的来的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更成为苏联抵御外侮的精神象征,于1965年更因1941年的防卫战役而获颁“英雄要塞”的称号。
19世纪的布列斯特要塞旧址是1939年布列斯特战役的战场所在,德军在波兰战役中控制了这里。
然而,根据《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布列斯特周遭的领土以及当时波兰52%的领土面积皆归苏联所有。
因此,1941年夏季,德军必须再次夺取这座要塞,然而这次的对手是苏联。
德军计划控制布列斯特与布列斯特要塞;两者在巴巴罗萨行动的最初阶段里是中央集团军群推进的主要障碍。
要塞和城市本身控制了越过西布格河的主要桥梁,以及华沙到莫斯科的铁路及高速公路。
要塞内的苏联守军大约有9,000人,其中包含正规红军、边防军与内务人民委员部的特工。
驻守部队分别隶属于伊万·西多罗维奇·拉萨伦科将军指挥的第6步枪师、米哈伊爾·帕普西-夏普科上校指挥的第42步枪师、苏联边防军第17边境警卫队以及其他小型单位(包括野战医院及医疗队),要塞内还有300户守军眷属居住。
德军则部署了来自奥地利的第45步兵师,约17,000人、来自第31及第34步兵师的部分火炮和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的第2装甲集团军,总计约20,000人。
德军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攻击时,要塞守军并未获得任何事先警告。
这里也成为德国国防军与苏联红军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第一场重大战役的战场。
德军炮火大规模轰炸布列斯特及布列斯特要塞。
最初的炮火猛攻炸的要塞守军措手不及,并造成了严重的器材损失与人员伤亡。
边界上的布列斯特及要塞周遭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德军的第一轮攻势在轰炸停止后1个半小时展开;受到严重惊吓的苏联守军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正面,因此他们转而防守一些强化的防御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塞本身。
有些苏联军队成功逃出要塞,但多数人却被困在德军的包围圈内。
即便有着出其不意的优势,德军后续企图攻下要塞的步兵攻势却因严重的伤亡而被迫停止。
第一天对要塞的进攻就造成了281名德军士兵阵亡。
激烈的交战又持续了两天。
到了6月24日晚间,德军已经有368名士兵阵亡,并俘虏了4,000至5,000名红军士兵。
6月24日及25日的战斗主要发生于红军在要塞内的根据地中。
至6月26日夜间,科布林防线以北的所有防御工事,除东堡垒外,均告沦陷。
由于东堡垒无法被步兵攻下,德国空军在6月29日轰炸了它两次,并迫使剩余的360名守军投降。
虽然苏联士兵在战役的初始阶段被突如其来的攻击给震慑住,且面临到兵力悬殊、缺乏补给及被切断与外界联系的窘境,他们坚持的时间依然比德军的预期来的久。
德军部署了各式重型火炮,包括15公分41年式喷烟者及火焰喷气器。
要塞内的平民也会接替受伤的机枪手、装弹手的工作,有时甚至会拿起步枪加入保卫要塞的行列。
6月24日这时德军已经占领的要塞的一部分;部分苏联军队终于设法会合并在团级政委叶夫姆·福明的指挥下协调防御。
福明政委的副官是伊凡·祖巴乔夫大尉。
6月26日时一小股苏联军队尝试突破包围但以失败告终,并承受了相当大的伤亡。
也许就在同一天,祖巴乔夫大尉和叶夫姆政委也遭俘虏。
祖巴乔夫被送往位于哈默尔堡的战俘营(Oflag XIII-B、Stalag XIII-C),最终和数百多万名苏联战俘一同死于那里;叶夫姆·福明则因为政委及犹太人的身份而遭当场处决。
在经历了8天的激烈战斗后,德军终于攻下要塞。
数名红军士兵在东堡垒陷落后依然躲藏在要塞中。
据传布列斯特要塞内最著名的守军人物之一的彼得·米哈伊洛维奇·加夫里洛夫少校(后获颁“苏联英雄”的封号)于7月23日遭到俘虏 。
第六步兵师第86步兵团政委叶菲姆·福明则因为身为犹太人、政委和共产党员的三重身份被德军当场处决。
保卫布列斯特要塞的战斗在1957年被拍成电影《不死的守军》,2010年又被翻拍成电影《布列斯特要塞》。
苏联作家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写了一本小说名叫《未列入名册》 。
纯从军事角度看,这片子拍得一般。
无论是德国人还是苏联人,都显得太业余。
当时德军有很多身经百战的老兵,苏军也经历过苏芬战争和入侵波兰,双方都不是生瓜蛋子。
从战术角度看,这片子之中吐槽的地方太多:许多苏联士兵集中在窗口射击,德国士兵密集队形不懂得利用掩体匍匐前进,远距离上苏军直接冲锋肉搏而不是利用掩体反击德军,德军并没有有效发挥手榴弹和喷火器的作用,进入陌生的建筑之前没有投掷手榴弹,坦克遇到反坦克炮的阻击没有使用机枪而是坦克炮反击,协同进攻的德军步兵对苏联反坦克手接近坦克没有任何察觉,苏军突围过程没有集中火力摧毁德军的探照灯和机枪阵地,等等等等。
双方都显得太业余。
当年的苏军和德军中的任何一方如果像电影中的战术素养,这场战斗也不会这么持久和残酷。
战争片拍的是战争的残酷和战士坚强的意志而不是战术,如同武侠片拍的是侠义而不是武术。
从这个角度看,本片是成功的。
苏军士兵高喊“乌拉!
”用手枪、刺刀和工兵铲和德军肉搏,苏军政委组织战斗到最后,被德军俘虏枪决;苏军少校战斗到力竭,和每一个战士握手,鼓励他们坚持活下去;苏联上尉打光机枪子弹被德军用手榴弹消灭;负责审查少校的胖乎乎政工军官坚守要塞入口,最后在肉搏中和德军同归于尽。
不幸被俘的人,努力活下去,直到被德军杀害。
苏军坚强的意志感染每一个观众。
苏军善守,这是沙俄时代就流传下来的传统。
二战之中最残酷的几次攻防战,除了柏林战役,几乎都发生在苏联。
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有人拍一拍塞瓦斯托波尔的攻防战,那次攻防战之中双方用手榴弹、喷火器、炸药包和刺刀寸土必争,德军动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炮,其残酷程度远远超过布列斯特要塞。
同决战要塞相比,Jude Law的兵临城下要早近10年的时间。
又一次兵临城下,源于偶然间电视的播放,加上中文的配音,本来我是很讨厌有配音的外国电影,不原滋原味,结果故事很吸引人。
因为不得空,晚上有找来了俄版的来看。
一个国家的元首,尤其是一个任何时候都拥有最强军事装备以及最足够精配的军队,几乎全民皆兵的国家,成天想着清算和打劫周边小国,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后知后觉,不知道保护自己的民众,就是一个大傻叉,王八蛋玩应儿。
政委,一个犹太人,有价值的共产党员,真汉子啊,有勇有谋,英俊潇洒。
带领自己的一个部下假投降的时候,每走一步的那种作为普通人临近死亡的恐惧,对于这场双方都有准备的豪赌的那种忐忑,以及那些同胞生命的沉重,一声卧倒,完美胜出。
尸体最让我反感的是,坦克从广场上的人堆里压过去,留下履带下面压扁了的尸体的痕迹。
发动战争和战争本身有多残忍,无法以任何形式来形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mirror
一、 战争的残酷性战争的残酷性-这是战争电影一成不变的主题,提醒着人们珍爱和平,拒绝战争。
当然这部电影也一样。
在视觉体验上、故事情节上虽然没什么创新(战争电影上很难有什么创新)但也还是踏踏实实完成了额定任务,但票房好像并不待见,原因在哪呢?
纵然这是部盟军打败法西斯的二战影片,但是描述的却是社会主义的苏联红军的英勇无畏,和资本主义的美军没半点关系。
并且从特技上还是没法与好莱坞抗衡,所以在美国的票房不会太好,在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即以前的苏联)再次欣赏这样的电影想到今天政体,归属的变化,心中不免怅然。
举例来说,现在政体已为资本主义的俄罗斯,虽然如今不能与美国这样的国家相比,但也还算上是世界的中流砥柱,现在他们的历史课本上会怎样描述曾经的苏联呢,他们心中的列宁、斯大林可能正如我们心中的孙中山先生,我们景仰他不是因为他带领我们走进了正确的道路,而是带我们走出了错误的道路而已,他们心中的普京才是我们心中的毛泽东。
在中国,这部电影可能会被大肆宣传,因为这是一部歌颂社会主义人民英勇抗战的影片,导演可能也看中了这点,所以在影片中多次给了一个中国人几个镜头。
但是这又比不上天朝自己拍的战争电影,无论是亚洲战场对抗日本鬼子的题材,还是内战题材都不乏观众群的。
毕竟在大制作里好不容易瞥见一个自己人嘴脸,刚感觉分外亲切就切到主角彪俄语和英语时,还不如天朝的小成本影片,从我军到敌军基本上全是中国人。
扮演日本人的中国人会几句八格牙路和叽里咕噜,总之听不懂就是了。
区分点很容易,长得正义凛然的都是我军,长得佝偻猥琐的都是敌军,所以基本上潜入我军与敌军的特务从小我就能一眼辨认,但往往我军将计就计,将敌人引入我军包围圈,全军奸之,而敌军被我军潜入者巧施妙计,将敌人引入我军包围圈,又全军奸之。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作为一个东北人,从小爷爷奶奶就给我讲的是小日本如何占领东三省,当时的国共联军是如何抗日,直到现在我们这里偶尔挖地基还能挖到地下埋得枪支弹药,小的时候还经常做过小日本又来侵华,我躲在厕所里面前逃过一劫这样的梦,日本人的罪行罄竹难书,德国总理能在犹太人墓前向他们下跪请求谅解,让世界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坦然与伟大,所以战后的德国,能再次统一了东德与西德,德国的这种敢于直面错误与勇于改观的精神让我对这个民族充满了景仰与敬佩,但反观日本,不仅在教科书上篡改历史,把侵略说成是促成大东亚和平圈,还舔着脸去拜靖国神社,长大后听说日本是在地震高发区上,地震火山爆发频频发生,其实打心眼里我是挺高兴的,虽然这么说挺不道义的,但是我真心挺高兴的。
其实,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是我们这些通过观影来感受的人们永远无法体验的。
希望我们与我们的后代永远把战争当成书本里的历史记忆,永远只是记忆而已二、战争中不同身份的人的矛盾与抉择其实在生活中,每件事都有一个最终的必然。
但是,我们在面对每一个构成这个大事件的小事件时又不得已要处理矛盾做出选择。
也就是说,每条路都有一个唯一的最终的终点,但是在面对十字路口时你又得选择一条暂时适合自己的路。
尤其在战争年代更加凸显。
从影片开始,一位少校就预见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建议中尉尽早做准备。
中尉知道少校说的在理,但是却希望他保守秘密。
但是只是入门知识这样简单,作为中尉的怎么能不知道呢,影片15分10秒处中尉的面部特写说明了这点,但是面对当时势如破竹的德军,中尉知道布列斯特要塞终要失陷,但是现在开始准备,势必会造成民心大乱,人心惶惶,与其终要失败,倒不如让大家多过些和平的日子。
战争中的平民在面对敌人的纳降时,何其不知道结果还是一样的呢,但他们愿意相信那微薄的希望,即使是微乎其微的,所以一位中尉(名字太长,且用职位代替)愿意把自己的家眷送到德国人手里,至少他牺牲前知道他的家人还是活着的,他也可以瞑目了。
貌似在战争中,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投降者,都可以暂时不死,这样做,对纳降者有利,他们可以节省弹药,又可以略收民心,他们对外的宣传都是让投降者可以吃饱穿暖,不在经受逃亡的日子,但事实是我们都知道的,集中营,让投降者们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这其中的罪行是我们无法想象到的,那个电影播放者,他可能不是共产党员,也不是士兵,他没有很高的觉悟,也不知战争的恐怖,更不知自己将会有去无回,他一次次的“涉入险境”就是为了与自己相爱的女人深情拥吻。
所以在面对敌人的空袭,他乐观的以为是演习,面对敌我两军的疯狂厮杀,他选择躲避,但出于对爱的追求,他毅然的去营救自己心爱的女人,但被敌人俘虏后,由于对死亡的恐惧,他还是选择了逃跑,面对自己的女人被奸杀,他无力又无奈,面对德军的全城清剿,他选择了投降,但最后,看到了自己死去的女友,心中的爱与恨又再次涌起,最终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与自己爱的人躺在一起死去,释然的笑着。
那名军医,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下,极其落后的条件里,极其疲惫的状态中,面对一个个无力回天的士兵,他走向了敌人的枪火下,他是因为疲倦的不知方向吗,是的但又不是,他是因为疲倦,但他知道方向。
那位犹太人政委,苦战几日后被当成俘虏,被敌人押出埋伏点第一次见到了阳光,但这阳光刺眼又灼痛,他无法张开眼,当敌人喊犹太人和政委出列时,他毫无疑问的知道出列的结果,但他转过头骄傲的说我是犹太人、共产党人时,他的眼睛格外的明亮,在敌人的枪口下,他真正的抬起了头,觉得阳光格外的明媚。
想不到这个片子会在国内上映,本来这篇劣文是给咱们军迷小众圈子里的人看的了,忽然那么多人看过我表示压力很大。。。
在此补一张胜利日游行的时候,我抓拍的老兵队列图。。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486749648/ 对了,还忘了补句暗号;。。。
打倒八尺,活捉JJC。。。。
发现等了许久,都没有人来写个影评,最近SC论坛上出了根据波兰语塞尔维亚语字幕翻译过来的中文字幕,相信这个片子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俄白合拍的《布列斯特要塞》在国内可能没什么人知道,但是在俄罗斯可是比较火的一部片子。
在俄罗斯电影主流网站评分达到8.4(http://www.kinopoisk.ru/level/1/film/436263/),是近年来少有的高分俄罗斯国产电影。
一个多月前去音像店里买DVD的时候居然只卖剩下了三张。。。
可惜错过了电影院的档期,不然在电影院看效果要好很多。
当初看第一遍的时候是看的俄语原版,听不清的地方只好倒过来再听几遍,最近出了中文字幕,就着字幕重新看了几个没听清的片段。
片子其实没什么剧情,就是通过那个小孩,为大家讲述一个故事,其实就是一历史纪实片。。。
只不过看完之后,感觉有点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有点像六十年代的苏联电影《士兵之歌》,片子让观众感觉到这是血血肉肉真正存在的人,而最后这些人却都不在了,不禁会在心里有点失落。
至于片子为了什么?
无非就是为了歌颂那么些英雄们,无非就是为了展现战争的残酷,没什么深层的意义。
从一开始遭遇突袭的惊慌失措,除了军官之外几乎所有人都顾着自己逃命,大群大群摇摇晃晃投降的人,到后面的恪尽职守,一切看起来就很顺理成章,而不像国内的主旋律片子那样看着有别样的恶心,一看就感觉他们是很真实的俄罗斯士兵。。。
当然了,这跟俄罗斯电影历来注重考证细节和传统以来的现实主义有关系,但可能也只是因为我们看东西的角度不一样,俄罗斯人乐于为自己的历史而自豪,我们却倾向于为自己的历史而羞耻,就像同样看这样的片子,俄国人会觉得他们就应该这么做的,而我们中间的某些人可能就会想为啥他们没有带路党?
好像我们就该当带路党一样。。。。。。
我们的老师动不动就喜欢说他爷爷是个老兵,战争中失去了一根胳膊,他是英雄。。。
我相信国内爷爷抗日战争当兵的人多的是,我却从来没听过或者见过某个人那么自豪地介绍自己的长辈。。。。
不是我们没有可自豪的地方,只是我们从来不愿意自豪而已,或许与自古以来的谦恭传统有关系,或许我们根本就还没有所谓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要知道我们最喜欢窝里斗的了。。
(到了国外反倒扎堆了)所以同样是主旋律片子,国内拍出来的却老缺一种真诚,可能是因为拍片的人自身本来都没有一种自豪感,那怎么可能拍出真诚的片子来呢?
片中电信兵一直在明码呼叫“我是要塞,我是要塞,我们在战斗,我们需要支援”。。。
从坚定,到无奈,到绝望,到最后电台已经烂掉了,精神有点失常的电信兵仍然在喃喃地重复着那么几句话,。。
还有沉重的配乐,死寂般的气氛,灾难般的战斗,只给了我们一个感觉。。。
绝望,绝望。。。
那是命运,他们只能去面对了。。。。
记得以前有部俄罗斯的翻拍片子《大事件》,我对这片子没多感冒,但是对那个男主角记忆很深刻,很典型的俄罗斯硬汉形象,在这个片子接近末尾的地方。。。
在《满洲里的山岗上》的伴奏下,他倚着机枪射击的那段快速剪辑,最后无奈地看着战前一天家里人的合照, 等死。。。
俄罗斯男人或许就那么几样东西,祖国,家庭,所爱的人。。。。
《布列斯特要塞》,俄罗斯的主旋律战争电影,2012年上映。
影片根据二战中的真实故事改编,故事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位于苏联边境上的一个要塞,有一个团的红军守卫。
纳粹德国突然发动的战争使得要塞迅速被包围,而困守要塞的士兵希望得到后方的支援。
显然这是徒劳的,因为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军迅速占领了苏联大片的土地,连要塞背后的城市明斯克都危在旦夕,更不要提援兵了。
不过要塞中剩余的官兵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抵抗,整个抵抗持续了数月,而德军原本计划数日就拿下此要塞的。
不过这些可歌可泣的斗争不为人们所知,毕竟相对于长达数年的苏德战争,数月的抵抗很快被之后的德军长期占领而淹没了。
不过好在要塞中还是有那么些人,或是逃出要塞,或是战后从战俘营中释放,终于将这段故事讲了出来。
作为战争电影,本片的虽然惨烈有余,但整个场面还不够让人震撼,这个不是故事的问题,而是导演的问题。
而且连发片方估计都对影片的吸引力没有太大信心,而取了个《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的名字,有点傍大片《兵临城下》的味道。
而不得不承认,我就是冲着这个名字才看了这部电影的。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又名《布列斯特要塞》,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合拍的二战影片,根据历史真事改编,原著作者就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瓦西里耶夫。
1941年6月,驻守布列斯特要塞的8000名国防军,面对德军的突然入侵,在短暂的混乱和溃退中自发组织起来,大规模的顽强战斗仅三天,主力已被歼灭,零散抵抗历经一个多月,最后全军覆没。
时隔20多年后,这些或战死沙场、或虐死监狱的官兵才被追授英雄称号。
影片刻画的战争群英像,重点人物有政委、少校、中尉、小号兵、电影播放员、医生等,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个性鲜明。
影片交代得很清楚,从一开始,要塞守军只能孤军作战,在得知彻底被包围后,突围也告失败,弹尽粮绝之下,只能一点点的困死。
据说,2010年,有两部战争片十分惹人眼球,一部是尼基塔·米哈伊科夫的《烈日灼人2》,另一部则是亚历山大·科特的《布雷斯特要塞》。
有机会也找《烈日灼人2》对比看看。
俄国人的战争片果然够直接,2小时的电影,和平了大约15分钟就开打,没多余的无聊的白等,已经尽显和平生活的可贵,让人觉得军人和家属都住在一座要塞里,似乎也是很温馨的事;苏联军人的生活水平很高,有吃有喝有玩,又让我想起《蟹工船》里日本工人对着苏联海员的优越生活流口水的场景了。
片子里的德国人都演得活像旧照片上走出来的一般,冷血残酷,训练有素,没有西方二战片中温情脉脉的德国军人形象;仿的三号坦克也不错。
另外那个放电影的小伙子的女友应该是被德军给.....虽然对毛子军人那种粗放的生活方式并不感冒,但看到他们保卫亲人,扛起枪的一刻,还是由衷的感动。
镜头很具视觉冲击力,配乐有时候怪怪的。
二战中苏联作家群体被派遣深入前线,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战争文学,这一部电影好像改编自瓦西里耶夫的小说《未列入名册》。值得一看。
我是共产党员,你们枪毙我吧。
天朝主旋律战争片翻版嘛,不过要更现实主义一些~
社会主义血统的都喜欢拍烂片啊
俄国圆钉,德国方钉。藏旗。
基本没有剧情
纯快进过去,不知道想要说点什么。
毛子的对内文宣
属于战争抒情片,像是《雁南飞》的绝望版。不重杀戮,对牺牲的歌颂。喜欢这电影的朋友可延伸阅读,写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瓦西里耶夫的另一本战争小说《未列入名册》,讲述一名年轻中尉在布列斯特围困战中的故事。
落泪一次。但过多的纯战争场面会让人麻木。
故事编排和战争场面值5分。两个小时,一个封闭的小地方的惨烈战争,拍得真实而不让人烦闷,挺难的。
没劲啊~
为了应付某个重要节日的敷衍之作
差强人意 名不付实 完全没展现出要塞的曾经的辉煌和今昔的没落的差距 剧情交待不清稀 人物刻画不生动 最失望的苏联题材片
视觉效果比国内好... 感觉没太多特别.对他们真实故事只有敬佩.但这电影真算一般吧.
感觉差点劲
中规中矩,略显拖沓。
导演牛逼
看看人家的战争片!看看人家对英雄的待遇!震撼!Moma俄罗斯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