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后半段很虐也很有意味,压抑迷茫让人痛心,尤其结尾和开头暗合真是讽刺的妙笔。
就像他父母的信里所写,年轻的时候可能觉得世界是无意义的。
可能觉得周遭都是冷漠与不被理解。
想成为恐怖分子、故作强大暴虐 与世界为敌。
但是,他们终有一天会长大,年轻人会变成成年人——不坦诚也不希望被理解——就像他的父母那样。
互相背叛,各自忙于维护自己的脸面。
男主企图以房间从空间上隔开外界,但是心里又渴望与人倾诉;而成年人,走在房间外,只是把心关在了房间里。
或者像网络彼端那个 自闭但不自杀 却用自杀来骗感情的S一样。
我不觉得S和男主的心态属于同一阶段。
S知道虚拟世界给她带来的是什么,她如同邪教的教皇;男主只是迷茫的闯入者。
让我想起小说版的《发条橙》。
终有一天,突然看开,叛逆中迷茫的青年都变成平凡的成年人。
只是成长,多么不易。
世界冷漠的本质、社会机械化的趋势,和天性中渴望归属和认同的基因,总在青少年时期碰撞的格外惨烈。
这个故事越想越有难言的悲凉。
但是……这也不能弥补我非常非常遗憾着为什么不是个GAY片!
看了那篇脑补“明明可以发展下去的基情”,我这种百抓挠心的感觉哟...很伤心的好不好!
开头明明就是青春明媚的最多来点迷幻色彩的好么!
为什么要急转直下啊魂淡!
说起这个就想到腐剧SKNIS。
其中只有一集的Tony x Maxxie 就让我神魂颠倒…最后好么炮灰了!
Maxxie为什么要去喜欢贫民窟啊!
人家只是想看 两个美少年在一起啊魂淡!
每次两只美少年颜都很正,造型更正,魅惑的我欲罢不能之时,基情都不是主线啊吐艳!
到了下一个出场的电影,造型就不正了 嘤嘤嘤T T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心满意足的美少年之恋呢。。。
现在的片子我表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感动的了,包括像那些爱情里面的很感人的东西,那些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可以哭的,但是这部片子不同。
我看到有很多人说搞基什么的,这个我不否定,但是这部片子的中心并不是搞基,我也是腐女,看到开头我还是会比较的激动,但是我想说这样一个不是真情实意,随意捉弄男主的攻是你们希望的吗?
我不会认同这种爱情,男主为什么会堕落?
不就是因为那个攻随意的侮辱他吗?
男主是敏感的,就算不是敏感的,当你的尊严这样子被人践踏的时候你们还会笑着说无所谓吗?
所以真的请你们不要再把目光放在前面的搞基了,就算那真的很有爱。
如果还要执着于外貌,恋爱,我只能说你没有看懂,你也不是那种心理十分阴暗的人。
我看来男主的心理跟我是一样的,但是行为方面我程度没有那么偏激。
我能够理解男主的痛苦,我相信也有很多人能够理解,男主他敏感他脆弱,我也一样。
他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表情去想很多事情,这个可能就是多愁善感,但是多愁善感这种事很容易发展成极端的一面。
那个粉色头发的女生就是男主心理发生变化的开端,虽然我也很喜欢网上跟我交流的人,我觉得他们能听我说很多我在现实生活里面不能说的话。
但是我并不认同这种让人越来越堕落的网友,在男主看来并不是他们的错,但事实上旁观者清,只要仔细看看就可以发现是那个粉红色女生在引导他。
男主想要有一个精神寄托,网络给了他,所以他不能离开网络。
当看到拔网线的时候我真的哭的最严重,因为我之前也试过,当一个依靠网络的人,突然离开了网络,那他的痛苦也只有同样的人才能理解,网络让人迷恋的其实并不是游戏,大多数人是因为网上有他们能交流的对象,一旦离开了,就会完全不知所措,产生愤恨的心理。
我焦躁感很严重,特别是面对父母,男主表现出的焦躁跟我差不多,都是抱着头用力的抓自己的身体,然后无措的像个孩子一样靠着墙哭。
男主跟心理医生讲的那一段话是我的心声,我不会自杀,因为还有家人,还有自己,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就有每个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那些自杀房间里面的人,他们真的有好好的想过,他们死了父母以后怎么办吗?
男主说的对,那些人不过是懦夫,不敢面对生活的懦夫,同样他们说着自杀也不会去自杀。
他们充其量就是用刀子割一下自己的肉体,要死的早就死了还会在网络上跟别人交流怎么去自杀吗?
说实话也不过是不敢去死的一群玩心理阴暗的小孩子罢了。
男主不希望死,但是他被别人逼,逼的走投无路只有结束了自己。
当自杀房间里面的人知道男主死去的消息他们震惊了,一个不希望死去的人死了,但是他们这群想要死的人却还好好的活着。
当那个粉红色头发的女生跟男主说再见的时候我真的受不了,男主的精神寄托就是你们这群人,你怎么好意思跟他说再见?
说什么女王,也不过是一个想要自杀却只能自残的人而已,我对这部片子里面的人没有一个抱有负面情绪,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那不是谁能够干涉的了的。
男主的父母也是爱男主的,但是总是醒悟的太迟,等一切都无法挽回了,才来流泪,才来后悔。
男主是可悲的。
他被身边的人一步步改变,直到嗑药在酒吧里面死去,临死前还可悲的叫着妈妈,我真的很难理解这样的情节你们为什么还要把重心放在前面?
前面的只是铺垫,对男主堕落的铺垫,希望你们都能让这部片子重回本意。
首先这部片子让我联想到的是二十世纪末出现的从国外流入的葬爱家族造型,但这并未过多拉低这部影片的味道。
死亡不是一定要深刻具体才有教育寓意。
能把无因死亡铺垫地如此一波三折又合理的,我没见过第二部片子,这走势有些像伍迪艾伦的《无理之人》,这场死亡是无理的、荒诞不经的。
把心态摆平了看,男主是勇敢的,也是蒙昧的。
在青春期初萌的时候,你我能做的最离经叛道的事是什么?
那些年躲在厕所抽烟,把女同学的自行车泄了气,洗剪吹的造型,放学后约在小巷两伙人抄起家伙为某个女生大打出手。
这些,是没有思考,没有挣扎的,与死亡相距甚远。
我一直觉得无病呻吟是个太残忍的词,但凡写文字的人,哪个能彻底与这个词毫无干系?
所有创作,都有夸大之嫌,那是因为没有绝对的感同身受,也或许,你熬过了那个阶段,青春替你抵了命,之后云淡风轻的笑话起男主这样的人来。
他是勇敢的。
对自己勇敢,对生命勇敢,对死亡勇敢,唯独不对世界与他人。
当第二个心理医生与他隔门谈话,这个峰回路转自然又精妙,他开始由被劝解的变成劝解粉色女孩的人,这里我们几乎笃信,他不会被她沦落甚至会救赎她,这个伏笔埋得漫不经心却又合情合理,这就使得最后的剧情走向变得有些无理,明明这样一个内心想着为他人奉献,也关怀父母的人,怎么就死去了呢?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说过一句话压在我心头良久:“坏就坏在,他太内向了。
”少年的烦恼在粉色女孩的渲染和驱使下发酵,轻变成了重。
其实女孩只是在为了得到一种魅力才以死相邀,她心里一直相信的是,他和她想的一样,他和她是一类人,都打定主意不会死,只是何以解忧?
唯有谈死。
那个年纪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期待动人之处却苦于自己所达不及,矫情也好,凄迷也罢,这只是我们的交流方式啊。
而他,似乎缩影着处于经济危机下的波兰形态,高度敏感、渴望外来的力量、像桑椹胚一样心智太过幼稚的生命形态,以至于这份死亡不值得同情,也不值得痛心。
重也成了轻。
我见过一个请假回家几天回来后就选择自杀的人。
男主令我想起这个人,回到家父母不会相信自己孩子的心路到底有多迷途。
大人们总是不承认青年的痛苦与挣扎。
死了倒也干净。
很奇怪的是单一(是单一不是单薄)的剧情没有使这部影片太过黯淡,男主的颜与演技实在绝色。
有两个细节让我觉得这简直是天生的演员。
第一个是走到门口忽然一个转身回眸,眼神却先盯着天花板,继而游走左右。
这太过自然与流水。
第二个是看到艾利克斯发了他和他的视频,他在床上抓狂的样子,十分无章,十分乖戾,这给人一种窥视感,很难有人愿意把这份独自对世界生闷气的蠢态特别委屈的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太难为情,也太天才。
其实我从很早就知道了这部电影,只是一直没去看,一直想以后去看,以后,以后,就变成了以后。
今天大概是心血来潮吧。
生活实在是太压抑了。
人年轻的时候容易冲动,容易干些傻逼的事。
这就是为什么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们放一些Dominick和他朋友在一起的事。
年轻人总是喜欢开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玩笑,事实上这些事情还是会刺伤人心的。
而影片中,Dominick就是在唱独角戏的感觉。
他的父母,他的朋友,他的Sylwia。
看似都是有牵绊的,但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故事。
我就先从他的父母讲起好了。
两个人在一起那么久,目标都是让自己的事业达到更好的层次,当然也在乎家庭,但是都希望对方多去投入一点,因为自己确实是忙的不可开交,两个人都不去关心,都没有注意到这个家的矛盾,然后一场经济危机就彻底的让矛盾来的更彻底。
对于影片提到的外遇,我觉得这是人之常情。
每一年的大部分时间丈夫(妻子)都不在身边,而另一个人却出现在你视线里的频率特别高,而且那个人漂亮(帅气),性感,知性,在你工作需要的时候就在你身边,而丈夫(妻子)可能和你一样忙,长时间的,没有好好地聊过。
感情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然后就有了性关系。
至于共同孕育的一个儿子,高大,帅气,从前也没惹过事,就快要高中毕业了,为他自豪的心情就不自觉地系于言表,这些看上去都是多么的美好。
而到了最后,最震撼我的是爸爸和妈妈一直在念叨的几句话“告诉我,他(你)到底想要什么,我可以都给你(他)”该给的没给,不该给的都给多了。
大概这对夫妻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换做是我们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只能这样问,你到底要什么,我们那么辛苦,我们认为你想要的东西我们都给你了。
这些的话,本来可以不这样的。
而在最后儿子自杀后,真的,一切都大爆炸了,除了离婚真的就再也找不到解决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的更好的解决方法了。
至少,大家都可以有新的开始,这虽然对死者是残忍的,但是对生者是最好的活着的方式了。
而Dominick的朋友,青春期的荷尔蒙激素萌发的太多了,青春期的毛病全都显现出来了,总是想让别人注意到自己,就做一些非同寻常的事情,却都在恐惧。
当Dominick奇异的出现在校园中,为什么都没人笑他?
因为,现实不是网络,现实的人会还手。
Dominick其实一开始看到网络的内容是觉得好笑的,谁知道后来愈演愈烈,没有底线,这些都真正地伤透了人心了。
我也能够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教育要在我们最叛逆的时候要压抑我们的性格了,因为没人会忍受地了在一群荷尔蒙分泌过多的人之间生活。
但是,有时候这样也只会适得其反,你越是压抑,他越要爆发。
Sylwia是Dominick的精神伴侣,Dominick可能是Sylwia的精神依赖者,至少最后是,也可能只是她想也自杀的工具罢了。
Sylwia她在整部影片中都一直在强调自己想要自杀,我也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常常在幻想自己从5楼跳下,然后死掉,但我毕竟是一个胆小,而且怕疼的人。
Sylwia倒是不怕疼,但我不知道她胆不胆小。
应该是胆小的吧,不然为什么不面对世界,只有强者才可以在一群傻逼面前说“自己是winner,你们都是傻逼”,而胆小的人只想要离开这个世界,既然已经熬过了十几年,为什么不可以再熬一会儿?
我个人也是一个非常厌恶人类的人类,厌恶它的兽性和人性。
Sylwia总觉得生无可恋,把自己和社会隔离,其中必然像男主一样曾经有什么事情发生过,或者是领悟到了什么,但是为什么就偏偏在十几岁这个年纪呢?
熬过去,只要再熬几年,或者慢慢地想,慢慢地去看看除了这个真正的现实的恶心之外其他的东西。
都会过去的,只要你不要这样恶心地想死去却在犹豫的活着。
最后的Dominick是影片中真正的悲剧人物。
他真的是什么都有了,却真的好像是什么都没有。
他就像Sylwia所说的敏感。
他敏感,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式去面对世界,他没有想通,只想找一个可以倾诉的人,告诉他解决方法的人,而父母又都不在,朋友们都是一群傻逼,然后他找到了Sylwia。
他是想解决他的矛盾,也被Sylwia极端的做法锁吸引。
最后,他大概是爱上了Sylwia,他不想她死,一直在陪伴她,可又想要让她达到她自己所谓的幸福。
他也说过他不想死,可是为什么后来就这样死了,大概是因为再也见不到Sylwia了,或者说在那一刻他想到了很多最近的事,他太过无助了,就一时冲动了吞下了这些药,然后,到了最后,他那激动的痛苦的哭喊着妈妈,想要抠出自己胃里的药的时候,我就知道他后悔了,他真的不想死。
他在吞下药后,那一段失控的的手舞足蹈,他就是在回忆以前的事,可是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傻逼,他自己也忍不住爆笑,他想要抓住父母走出来的,可是没有成功,而到了最后一刻他觉得自己一个人想要活着,他愿意继续正常地和他的妈妈生活,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
这部影片确实一部好片子,还有很多的东西很值得去深究,但是鄙人才疏学浅,只能写些语无伦次的话语。
无意中在贴吧看到kuba的动图,立刻被他吸引了,求了图片出处,果断去观影。
在贴吧上看到kuba诱受和男配渣攻的kiss动图,我还以为是部美好的BL喜剧。
结果妖孽到让我吐血,萌翻到让我挠墙的男主虐的我眼泪鼻涕大把大把的。
kuba的演技好的没话说。
尤其他在课堂上和炮灰男配暧昧那一段,尼玛太销魂了。
看完电影之后只觉得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
冲着BL情节去看的孩纸真的伤不起。
不得不吐槽导演的叙事能力了,主线太散了,虽然最后都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
但为了体现主题很多情节都显得很刻意。
最主要的是没有交代好男主和男配的关系。
让人看得云里雾里。
大部分人都觉得是男配间接杀了男主,但我觉得其实最主要的还是男主自身的问题。
电影一开始就是男主和妈妈一起看歌剧,他不喜欢电子摇滚类的音乐,连作业选题都是选的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
由此可见男主是很传统的孩子。
这里也是借了哈姆雷特的结局,隐喻了男主的结局。
学习优异,贵族气质,富裕的家庭,俊美的面容,在别人眼里因该是完美的了。
可是男主却没是从小在一个缺乏关爱的家庭长大。
这也是他悲剧的最根本的原因。
敏感,有强烈的依赖感。
现在来分析分析男主和男配的关系以及Alex喜欢Dominik的证据。
证据一:他们第一次一起出场是在校长和老师的作业评审课堂上,课堂上只有三个人,男主和男配坐在一起。
男主dominik上去的时候男配Alex拍了下dominik的屁股,由此可见他两关系不错,dominik在讲的时候Alex在后面发出kiss的声音干扰他,其实在这里我觉得他俩之间肯定有什么,有人说Alex故意干扰dominik,我觉得他把手放在太阳穴那里更像是提醒dominik。
但由此可见他俩关系肯定不一般。
也可以看出Alex是个想什么就做什么的豪放性格。
证据二:dominik在大厅和班上女同学一起看一个自残的视频,Alex跑来拍了一下dominik的头说:怎么了,我的小公主。
我觉得男孩子用这种称呼来叫自己的同性朋友感觉很奇怪,接着dominik说:嘿,让我休息一下吧。
看到这句话,我觉得莫名其妙,休息什么?
分析了好久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Alex老是缠着他,跟他在一起。
后来dominik就没理他,Alex也和其他朋友走了,于是让我第一次看电影时最莫名其妙的一个情节就出来了,dominik出校门时Alex对着他做了一个很夸张的手势,然后dominik就对他竖中指,Alex拿起滑板就砸他,看dominik表情应该是莫名其妙,但又懒得理他,这个情节和前面的情节是在是有违和感,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好像他俩有深仇大恨一样,但从前面他俩亲密的行为来看不是那样的,那么解释只有一个,Alex肯定是不高兴了,因为刚刚在大厅的时候dominik对他态度冷淡,没有鸟他,然后又在他朋友面前对他竖中指,他肯定窝火。
只有喜欢一个人才会这样吧,因为dominik是男孩,所以Alex也会用男孩粗暴的姿态对他。
dominik肯定是不知道Alex喜欢他的,Alex也不知道dominik喜欢他。
因为dominik只是偷偷瞄他。
电影把dominik对Alex的感情表现的很清楚,偷看他的一个人镜头就让人明白了。
但是忽略了Alex对dominik 感情的刻画,给人的感觉就是Alex一直在耍dominik,但也因为Alex太过直白的表达害了敏感脆弱的dominik吧。
证据三:dominik没有鸟Alex走了之后万恶的女配karolina冒出来了,她问dominik:你很伤心吗?
看到这里我又莫名其妙了,伤心什么?
后来 一想应该是dominik和Alex之间的关系在他们同学之间有猜测和绯闻,也间接说明Alex和dominik是经常在一起的。
她说的伤心肯定指的是Alex刚刚用滑板扔他的事。
dominik说伤心?
我不伤心。
估计他肯定也是没有听懂karolina再说什么。
看的出来karolina是喜欢男主的,她让dominik邀请她参加毕业舞会。
证据四:他们在柔道课下课之后一起洗澡时Alex先问dominik邀请了谁去参加舞会,dominik说karolina,Alex说karolina很不错哦,dominik问他,你呢。
Alex说我和Magda一起,但我一个人去。
这句话有深意,像是澄清什么,又像是暗示什么,反正这里更加证明Alex对dominik是喜欢的。
证据五:舞会上 话题扯到lesbian 上,挑起这个话题的女生说她在一个聚会上全是女的,然后她就和一个lesbian搞起来了,各种姿势,这里可以注意到dominik的表情是很不自然的,很害羞的样子,说明dominik还是个小孩子,思想还很纯洁。
很难接受他们之间的荤笑话,这时他们就扯到magda身上,有人起哄说magda你不会没亲过女孩吧,于是Alex 就让karolina去亲magda,karolina就提议如果她要亲magda那Alex就要亲dominik,Alex没有拒绝就是问了旁边的dominik同意不,而且是很温柔的那种,dominik很不好意思的样子,但是没有拒绝。
这里坐位安排也很有意思,别人都是和自己的女伴坐一起,这里Alex和dominik坐一起的。
亲之前还要喝点酒壮胆,而且他还很温柔的问dominik要不要也喝点,各种暧昧。
Alex亲dominik的时候是一只手捧着他的脸的,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而且亲的很投入,并且是他先伸出舌头的,最后是后面一个人拽他他才停下来的。
怎么看都像热恋的情人接吻。
看他亲完那开心样还往dominik身上靠再次证明了Alex喜欢dominik,这里和之前karolina和magda接吻形成了一个对比,她们只是亲完伸出舌头轻轻勾了一下做了个样子,Alex和dominik那可是正宗的法式深吻。
这里说明女生和男生不同,正常的男生是不喜欢和同性身体接触的,何况是舌吻。
证据六:估计这段让多少腐女的热血沸腾啊,两只在教室里眉来眼去的,注意,又是Alex先挑逗dominik,第一次的时候dominik还是很不好意思的捂住嘴笑了一下,Alex看到dominik有意跟他互动于是又伸出舌头挑逗一下他,于是dominik在这了做了一个极其销魂的 舔唇的动作,然后又很害羞的低下头笑。
让多少腐女的节操碎了一地。。。
我想这里Alex已经确定dominik是喜欢自己的,于是接电话(我觉得他是假装接电话—)从dominik身边经过的时候,顺带的摸了他的手,于是karolina就在facebook上发了一条信息:Alex,dominik我是听到婚礼的钟声了吗?
Alex的评论是:这是本年度的大事。
意思应该是指他和dominik的关系更进一步了吧。
证据七:柔道课,看之前Alex在和别的对手训练时是点到为止的,为什么他把dominik摔倒之后还要死按住他不放,他肯定是故意的,毫无疑问,按住手之后还要按住脚,身体有了摩擦暗暗喜欢Alex的dominik身体有反应也是很自然地,但dominik觉得很丢脸,他推开Alex就跑了,这里Alex的只是觉得很好笑,但我可以说他是达到目的很开心么。
正常的男生遇到这种事,反应绝对不是Alex那样,应该是先是惊讶然后马上起来掉头就走免得双方都尴尬,何况他们还是很要好的朋友,更应该是会避免这尴尬。
敏感的dominik把这事当做耻辱。
Alex事后在facebook上发了一条信息:omg,这次柔道会创造历史。
再次对应前面他的评论:这是本年度的大事。
说明他在向dominik靠近。
但Alex并没有说dominik有反应的事,是karolina的评论捅出来的,这也对应了前面,karolina问dominik伤心吗,说明Alex很有可能什么事都会和karolina说,但karolina喜欢dominik,所以知道dominik的性取向时故意讽刺他,从评论中看到karolina的评论是最多的。
dominik本来就不喜欢把性挂在嘴上说,也不喜欢别人说,现在别人把他最耻辱的事当做玩笑开,性格传统的他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自然而然把一切的错都怪在Alex身上。
砸了电话的dominik肯定不能和Alex联系,所以他们一个在家玩封闭,一个公然在facebook上宣告关系,那个视频肯定是导致dominik堕落的最主要的导火索,但我想Alex本意不是嘲笑他,那个时候Alex肯定也是确定了dominik对自己感情才做了那个视频,他也不知道dominik的状况,而且从前面也看的Alex是什么性格的人,我觉得他做那个用手指模拟滚床单的视频是想宣告他和dominik的关系吧。
如果单纯只想嘲笑dominik没必要把自己也带进去。
而且Alex没有理由嘲笑dominik,他们是好朋友。
Alex也绝对不会讨厌他,没动机去故意制作一个视频去嘲笑讽刺自己的朋友。
证据八: dominik烟熏妆回到学校后碰到Alex,Alex没有和他打招呼,第一,他被dominik的烟熏妆吓到了,第二,一般互相喜欢有没有明确捅破的人再分开很久在见时会不自然的产生尴尬感。
上课时Alex回头看了dominik一眼,dominik也是盯着他看的,并且带着表示无所谓的讥笑,但可能Alex以为dominik就是单纯对着他笑,他就更加肆无忌惮的朝karolina做了一个表示滚床单的手势,然后karolina笑了,并且回头看dominik时白了他一眼。
估计这下dominik对Alex已经是误会到了极点,也恨他到了极点。
在放学后dominik又碰到了Alex,并且两人对视了一眼,估计这时Alex觉得不对劲了,于是他拍了他朋友,这个动作有两个意思,一是我先走了,二是我们走吧,但看Alex跟在dominik后面肯定是他想说我先走了,他朋友也一起跟着是说明他们也要回家了,我想Alex肯定是想跟着dominik到校外的某个地方说清楚,但dominik来学校的目的就是报复Alex,但他又不敢,所以他们还没走出学校,dominik就跑到了出租车上走了,dominik肯定也不会在上facebook,Alex连个解释的机会都没有了。
于是我们的男配英勇成炮灰了,但是为了故事的发展男配也只能炮灰了。
其实dominik内心是害怕的,他在跟他父母说自己是GAY时其实只是想故意惹他们生气,他其实不敢正视自己的性取向,所以才会对此事那么敏感,导致被那粉毛忽悠的自杀了。
估计导演初衷是想通过这件事做导火线然后侧面反映dominik因为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对感情上的事极其敏感,缺乏安全感,所以导致了他的悲剧。
但导演没有处理好。
dominik和Alex之间就这么莫名其妙的带过了,也可能是想故意让我们以dominik的心态去看待Alex,更加悲剧化dominik这个人物。
最终害死dominik的是那个粉毛,自己没勇气死天天忽悠dominik跟她一起去死,dominik其实很单纯,他最失落的时候是粉毛陪着他,他已经非常依赖粉毛了,他也很拍孤独,所以他怕粉毛不理他,当最后他们约定在酒吧见面然后一起自杀,粉毛没来,我想这是dominik肯定是觉得自己生命中最后一个可以信任依赖的人都欺骗了他,所以糊里糊涂的就把药给吃了,其实在dominik内心里,他是很热爱生命的,他一直都在劝粉毛不要自杀,如果说非要找一个人对dominik的死负责,那绝对是粉毛。
dominik的性格也是导致他悲剧的根本原因。
最后想说kuba演的太好了,看到他哭我心都纠在一起了,特心疼他。
唉。。。。。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波兰电影。
很好看,很喜欢也很心疼。
Dominik,可怜而无辜的。
他只是一直吊在悬崖边,看着一个个的人,轻轻推了他一把。
Alex、呵呵,真想骂你是混球。
你捅了那个有些迷着你的D一刀,甚至顺势更加羞辱;Sylwia,你更不是个东西,一直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慢条思语的唆使着D自杀,呵、试问,你一直说:我们是怪物,怪胎;我想杀了自己就可以死掉了;你对D说的第一句话是:保护我。
呵、你最后成功了,让D从心理上真正的成为了孤独者。
最后,他替你去死了。
心慌了?
后悔了?
觉得我可真是热爱着从不围绕我转着的地球儿了?
D的眼神真是美丽,他的漂亮的眼睛似会说话。
嘿嘿、我是颜控,可这并不是我给这部片子来个4星的理由。。
其实我看的貌似不是电影想表达的什么拯救网瘾少年,原谅我、我不明白电影的目的与意图D的爹、娘,其实也挺难的。
为了工作,给钱给时间又是出卖身体啥的、也不容易。
可孩子么、、小么,不宠他宠谁呀不惯着他惯着谁呀是不唉、就像那个问题:女人抱怨你没钱,老在她身边转悠,不成大器;有了钱,就没时间陪她,那你还想不想要这个家。
其实S说对了一句话,你太敏感。
其实我想补充,你也更脆弱,更偏执。
你要虚幻,最后你的S女王也没给你买单,最终的难还是你的父母来承担的。
D。
这里是公孙,期待更多朋友。
《自杀房间》之于我犹如一场梦魇,片中的阴郁与迷惑化为藤蔓,攥住我的呼吸,我无法呼吸。
它并不是一部恐怖片,只是一部文艺片。
一部小成本电影,看一对不负责的父母,一个孤僻男孩,一群整天嚷着自杀却都还活着的人上演闹剧一般的生活。
电影有“波兰20年来最酷电影”称号,我并不觉它酷,非要说“酷”也是“残酷”的“酷”,我只觉心疼。
主角是一个帅气男孩,身形迁瘦,有着漆黑的头发和瞳孔,加上故意加深的眼妆,有淡淡的颓废劲,一如电影的主调。
他的父亲是政府的高级官员,母亲是服装设计公司骨干,从此看来,这个家庭给了他足够的经济支柱,但也仅仅只是经济而已。
他的内心不过是一个空虚而孤僻的男孩,一直努力的让自己融入生活。
准确地说故事是开始在毕业前夕的那场舞会上,和同学的玩笑,他亲吻了另一个男孩,那段接吻视频在网上流传,又因为和那个男生在柔道训练上一次肢体摩擦,最后,同学疯传,他是同性恋。
看见同学如云的误会回复那一瞬间,惊诧、羞辱、绝望、疯狂在他脸上一一轮番呈现,他难以置信,他哭喊,他翻滚,于事无补。
在他心理防线最脆弱的时候,网线另一端的那个女孩进入了他的世界,开始引领他一步一步踏入最终结局。
在那个叫“自杀房间”游戏里他对女孩敞开心扉,那些他隐于心底的无奈、痛苦、绝望、黑暗一泄而出。
我记得他和女孩坐在游戏中那棵金色大树上的低声絮语,夜色深沉,树影婆娑,他的音色带些寡淡的无奈于嘲讽,说着自己的生活,却又让人感觉他语气中的事不关己。
突然觉得波兰语有着好听的语调与节奏。
女孩说这个游戏的参与者都是一群想自杀的人,我觉心惊,主角误入的是一群自杀者的聚居地,在这个犹如“模拟人生”的游戏中,他和那个女孩畅谈、交心,直至沉迷。
不觉中,男孩已把女孩当做自己生命的导师,精神的支柱。
她之于他,不可缺失,无可取代。
但直至结局我也未认为男孩爱上了女孩,他只是把她当做了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之处。
女孩告诉他去学校吓一吓那些嘲笑你的人,男孩听了,揣上手枪去了学校,却未拔出,或许是长久的孤僻造成的怯懦。
女孩告诉他自己在房间呆了三年,从未离开,男孩也将自己关在屋中。
女孩像男孩展示手臂的自残伤痕,男孩也将自己个的伤痕累累……父母对他的忽视或者说只给予经济关注让他在最脆弱的时候无人问津,这时出现的那个女孩注定将他引入歧途。
父母将他从医院接回,他已将自己关于家中十日,一手伤痕。
“自杀未遂”医生如此下结论。
而在此之前,他们一无所知。
惊异于一对父母竟能不负责任至此。
男孩在医院里怨怼的看了一眼父母,转身而走的背影让人只觉孤寂入骨。
“我们给了你一切。
”他的父母对他说,连我都笑了出声,导演最绝妙的讽刺,家长日益繁忙的工作忽略了孩子最真实的想法,却依旧自以为是自己对孩子了解透彻,孩子只能感激,怎能怨怼。
可事实的确如此吗?
当生活成为一场他不敢面对的闹剧,他将自己放逐于那场游戏之中。
性格中的阴郁逐渐占了上风,主角和女孩也愈发的难以割裂。
他嘲笑着将父母在心理医生指导下写出的与自己交流的信念给女孩听时,他已对与父母沟通绝望。
心中疼痛,不忍继续观看,但还是看了下去,只希望会有转机。
皱眉看着父亲粗暴的拔掉网线,妄图孩子离开那场来自网络的束缚。
当电脑多次显示无法连接的刹那,男孩情绪爆发,疯狂的大叫,不堪入耳的咒骂,像是濒死小兽最后的挣扎,激烈,却一派绝望,那是女孩正约男孩在某间酒吧见面,让男孩将心理医生开的药交给自己,自己将吞服自杀。
她说,如果你不来,我将永远不会见你。
男孩感到惊恐,深夜偷溜去了酒吧。
等待过程中,他觉不能让女孩死去,走进了厕所,将药物倒进马桶,可看着手心总有的一两片残余,对于生活的绝望终于在这一刻将他淹没,眼泪纵横,他大口大口的吞下药片……我记得他在濒死前癫狂的大笑与手舞足蹈,笑得越是大声,动作越是疯癫,越觉他对生活的不解、失望、嘲讽、直至绝望。
同学的误解、父母的漠视、心中的敏感孤僻……所有一切都混合为那抹摄人的浓灰将他包裹,慢慢侵蚀,恍惚中只有死亡才是划破一切露出光明的利刃。
濒死幻像中,他看见自己与女孩在舞池中拥吻,背景音乐清冷,四周阳光,明亮温暖。
终于他还是死了,主角母亲登录入自杀房间宣布主角死亡的那一刻,那些玩家一个一个下线,消失,唯有女孩怔在原地,另一端的电脑前,那个女孩尖叫着冲出了自己三年未出的房间,跌坐在屋外草坪,歇斯底里。
我从不否认我厌恶这个女孩,毕竟是她唆使了男孩的自杀,但其实她也是值得同情的那个人。
对待这个世界,她同样茫然与迷惑,心中敏感太过,让她自觉世界肮脏,不知如何自处,否则,她怎会将自己封闭于一个狭小空间,整整三年,不见天日。
电影不可否认有些沉闷,但它却将这些隐蔽于生活的问题以如此露骨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鲜血淋漓,不忍直视。
我从未想过看这部电影第3遍,正如开头我所说,自杀空间之于我如同一场梦魇。
我不禁在想自己是否有男主的迷茫,是否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究竟该以何态度来面对这的世界。
第一次有一部电影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观。
男孩的父母结局也是离婚收场,他们早已各自出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竟会淡漠至此,电影开始时所有的一切,那些看似和谐的东西终于被打破,让人不得不直面背后的残酷。
男孩的离开让人惋惜,可我们是否应该审视自己?
你是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你是否敢于正视心中那片阴郁?
你是否怨怼于生活?
人事嘈杂繁乱,我们可曾保持一颗平衡之心游走其中?
男主迷失在了这些问题中,更是迷失在了生活之中。
同学误会只是导火索,引爆了他心中早已埋藏的黑暗。
电影中第一次出现他的镜头,他眼神的空洞与麻木已为电影垫下主调。
在这个生活中,我们到底该如何自处?
这是男孩和女孩一直在想却一直未想通的问题,敏感的他不知如何融入生活,最终只有以死亡作为对抗。
为何我们不试着卸下周身的锋利,以平常和温和对待周遭人、物,试着与生活融洽相处,这样不仅对别人,更是对自己好,毕竟一身锋芒,刺痛他人的同时,更刺痛了自己。
度娘百科说这是一部将青少年与网络成瘾的电影,我不赞同,它更像是对我们生活阴暗面的拷问。
男孩中总是浮现男孩深色的眼妆和电影偏冷却透亮的画质,我不知道该以何作结,非要说,便是残酷吧,一部直面残酷的电影。
十几分钟前,刚看完《自杀空间》,洗了个澡,现在坐在电脑前写影评。
洗澡的时候,我并未想过要写影评,只是在绞尽脑汁的想一句话,一句很短的话,附在豆瓣的“简短评论”里,最终这句话我把它写成了这样:自爱始,至爱终。
想必这部新电影之所以能引起你的注意,大部分源于网上那5分钟的“暧昧片段”吧,其实主体和那个无关,至少不是电影想要表达的。
“自爱始”的爱,是主人公在同学鼓动下的一段男男恋,这段“爱”很朦胧,很本性,很原始。
“至爱终”的爱,是主任公在外部环境压力下的一段虚拟恋,这段“爱”很梦幻,很自性,很孤单。
自杀空间,最终的结局很戏剧:一直想(或者说是声称)做到的人没做到,而不想完成的人最终却完成了。
如果我没理解过的话,”自杀空间“自建成以来他是唯一一个完成自杀使命的。
在我看来,自杀空间里所有的人,包括创建者,都不是真正想要自杀的人。
他们全都是一些:先是外界的影响、然后自身孤独、继而有些厌世、最终为了表达,而走在一起的青少年。
其实这一切都很正常,起码并不特殊,尤其对于即将入世的青少年。
试问有多少人从未有过厌世的想法,又有多少人从未有过自杀的念头。
那么为什么会说他们都不是真正想要自杀的人呢,因为他们还有需求。
我以为,如果一个人对世界,对本身还存在需求,那他的自杀都不是真正的自杀。
为什么会说他们还存在需求呢?
如果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个人的需求应该是从低到高的。
而他们的需求恰恰不是最低层的,即生理需求(生存需求),因为生存需求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他们最需要的是自我表达需求。
自我表达需求可以放在第三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也可以放在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求”,总之不是第一层需求。
粉红头发女孩儿创建自杀空间,是为了表达;其他人加入空间,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进入空间,更是为了表达。
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很特别、很虚拟,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他们都无法表达。
如果以上我的认识是对的,那么我想,基于过去现状和人性分析上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能已经不完全适合了,起码对于某一部分人来说,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现代社会。
此时,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爱。
什么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电影中主人公的父母对孩子有爱吗?
有,肯定有。
只是他们的爱已经变质了,已经不纯粹了,也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他们已然深受物欲所毒害。
但一句“我们已经尽力了,我们把最好的都给了你”,一句“他让我们丢尽了脸”...把这种参杂了物质的爱,变了质的爱表露无遗。
什么是男女之间的爱,包括时下流行的男男?
主人公在同学教唆下的男男感觉是爱么?
主人公在现实中无法表达继而进入自杀空间的虚拟世界与粉红头发女孩互相吐露心声所产生的心灵相通的感觉是爱么?
很遗憾,这个问题我暂时无法回答。
什么是爱?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爱是一种需求...有好多答案;带有目的性的爱是爱么、一瞬间的感觉是爱么、不能保证长久的爱是爱么...也没有答案。
想起了一句歌词:如果这都不算爱,我有什么好悲哀。
好饿,该吃饭了。
如果全世界都不在乎你,你是不是Gay又有什么关系。
————谨以此文祭Dominik之所以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偶然发现一个个人恶趣味的小片段,惊艳于男主妖媚剧照一张。
迅速把电影搞下来看。
冲着BL主题去的腐女必定是要失望的。
但是不得不承认,导演把零零碎碎少之又少的暧昧片段拍的太好了,如同一个极其简单却设计的精妙无比的集成电路,美感与现实并存。
电影的开篇就引入了BL情节,不过是高中毕业误会之后放纵的酒会。
男主角Dominik和炮灰攻Alex的玩闹,打K的视频挂到网上。
两人的镜头着实是太过香艳,甚至有女生在下面留言:如果我也是男生就好了!
柔道课,ALex又一口咬定Dominik有反应。
又一次多亏了叽叽喳喳的网络讨论,Dominik失控。
我猜Dominik一定想拿着家里那把枪把Alex崩了。
回过头来看看Dominik这个人,不爱说话,似笑非笑,走路习惯驼着背,目光永远定在地上。
他想了很多,全部都不会说出来。
甚至自己面对无法接受的事实,也只是把发泄锁在房间里面。
他有优越的家庭,专职司机送他上下学。
可是家庭成员之间缺乏交流,忙碌的父亲母亲,充足的物质生活,空虚的精神世界。
我们还是说说电影里有趣的部分吧....因为某人实在对情节没什么兴趣。
父亲的政治宴会,父亲上司的女儿喜欢Dominik,两对父母,一对年轻人,父亲的用意昭然若揭。
他说,我是Gay,然后转身亲吻了雕像。
整部电影都是冷色调,像是法国人的风格,用情节一点一点压迫你的神经。
他开始尝试自残,我一直认为这不过是被错误的引导。
整部电影最讽刺的地方,唯一一个温暖的镜头,是他搞定了用来自杀的药。
Alex不过是一个故意和Dominik的渣。
从最开始的校长问答,到后来酒会之后上课故意搞暧昧,柔道课不怀好意的笑,并在网上讽刺他,再到后来手影的视频。
这是导致dominik自闭,偏激,神经质的一个直接原因。
女主,引导Dominik思想走进死角的人。
他们宣扬的死亡不过是说说而已,她没有勇气真正的面对死亡。
再说他的父母,dominik死后,两个人离婚了,新欢是各自的同事。
也就是说,dominik最初10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的时候,只有那个乌克兰女仆在家。
这个两个人10天都没有回去,工作兼搞婚外恋。
我只是觉得很悲哀,反过来想,两人的关系也是一条暗线,不再赘述。
故事最后,我一直搞错了。
Dominik从来都没有想死,他拿着药瓶去酒吧是为了给她。
而她呢?
根本就不会出现,这是一个必然的情节、反过来推到前面,她所说的死亡不过是虚张声势,自残但是不会自杀。
他失望了,把药倒进马桶。
开始尝试吃一颗,一颗,越来越多,第二瓶整个都吞掉了。
幻觉让他疯狂,死亡。
最后的醒悟已经来不及。
女主,dominik在他们的自杀空间消失太久。
她说想要解散这里,其实已经是在思想上有了解脱。
dominik的母亲告诉他们,dominik死了。
玩家开始一个一个消失,女主冲出房间,向天空嘶吼。
所有人得到了解脱,唯一一个不曾想过自杀的dominik却死掉了。
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最后一句废话】第N次挑出《自杀空间》里面 自己喜欢的情节来看突然觉得Dominik只是太敏感 Alex的玩笑应是这个年龄段男生之间会出现的戏谑.
*有剧透我几乎没有写过长评,我写这个评论也不是因为我很喜欢这个电影。
相反,我不喜欢,从头到尾都让我感到压抑,最绝望的时刻是死亡并未给主角带来他期望的解脱,而他的呐喊也成了看客的笑料。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它是一部好的反映自杀者心理的影片而不是一部失败的同性影片。
关于本片我有几个想法:一是Alex无论出于什么心态,他的行为绝对不当,这个故事没有美好的可能,即便它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可能性,一个可期待的未来,但它毁掉的那一刻就是毁掉了。
无论Dominik与Alex之间是否互相喜欢,我所看到的是,对于敏感的Dominik来说,欺凌与恶言毁掉了他心中美好的爱,成为他痛苦的起因。
在他最渴望认同与友善的时候,得到的是不分轻重的戏弄与羞辱。
在学校受到嘲笑,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他回到了最初放大恶意的地方——网络,寻找理解,摆脱孤独。
二是片中的痛苦与挣扎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无病呻吟?男主的自杀看起来“非常突然“?片中塞维亚是诱导主人公自杀的罪魁祸首吗?
同学,父母,网络究竟各自负有多少责任?首先,“自杀空间”教唆自杀绝对是洗不白的,但它在片中最要紧的属性不是它教唆自杀扎堆讨论自杀的邪教气质与非法要素,而是对那些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言不发的人来说,那个虚拟世界是我们唯一能看到他们内心的方法。
删除所有作品中的自杀情节就不会有人想自杀了吗?
痛苦的不只是男主,“自杀空间”内的其他人也是如此,他们恐惧而迷恋着死亡,这种矛盾的态度不是矫情或耍酷,不是想死,只是不想活了。
如果生与孤独必定相随,是否只有死亡能摆脱孤独?五彩斑斓的网络空间里,可以起舞,可以飞翔,可以打架斗殴,可以拥抱亲吻,但是这些东西并不真实,当虚拟小人dominik在金色的树上看风景时,现实中的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流泪。
不是所有人都能跑出房间在阳光下发出呐喊,那些在自杀空间里消失的人,他们去了哪里呢?
他们还在畏惧着,或者早已消失了正如他们早已留下的虚拟墓碑?
与其说他们懦弱,他们虚伪,不如说他们还有所留恋,还渴望救赎,但他们的悲欢大约与我等看客并不相通,有人只想说他们一句玻璃心非主流。
正如最后变成网上一段视频供大家“观看”的男主和开头的自残者,他们的呐喊只不过是看客片刻的消闲,他们渴望真正被“看见”,也一直有人“观看”他们,对真正理解的执着却只能在这种无情的凝视中更加遍体鳞伤。
你可以将这种东西称为天真或者幼稚无知,但它绝不是矫揉造作。
虚拟空间不是火源,它是一堆干燥的木柴,渴望取暖的人挣扎着靠近了它,它可以带来光明也可以带来毁灭。
最后选择毁掉一切而非重燃希望的,永远都是自己。
影片最后死去的既是“Dominik”,也是“塞维亚”,是名字背后无数个将自己关在房间的人,尚未死去的,曾经可能劝阻过或引导过他人寻求死亡的人。
其次,父母的反应……可以说很真实了。
哦他相当健康。
他怎么可能想自杀呢?
我给你很多钱,你给我迅速治好他!
什么?需要时间?什么?不一定能好?好吧再见吧您嘞。
一方面焦急担忧但又束手无策。
“妈妈现在不能说话,再见”的环境之下,父母已经“非常努力”却无能为力的投入,并不是通过一句“你到底想要什么”就能精准投放的。
另外,因为孩子成年,父母一直不进房间也不断网线也不逼迫孩子上学的行为,作为一个中国孩子我实在不太想得通,或许这种尊重的背后正是陌生和疏离,他们不清楚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最后,恶意评论的同学或者说投射出的网络群体,他们可以肆意地为了发泄而对并不了解的人发起恶毒的攻击,作出高高在上的评判。
而这对于将“得到理解与认同”赋予了很高价值的人来说,的确是世界末日。
影片中没有很多表现这一部分,但首尾呼应的网络视频中明显透露出网络暴力的恐怖,它更直接的表现是男主的流泪,暴躁不安以及背景音乐中他不喜欢的电子乐。
真是矛盾,dominik深受恶意的伤害,却仍然希望在网络中寻求救赎的一线希望。
三是片中出现了很多处各不相同的亲吻的画面,它们并非仅仅是情爱意味上的,而是透露出渴望死亡者对生命热烈的执着的迷恋。
最后一处最为特别,主人公在濒死的混乱与痛苦中亲吻墙壁,终究没有得到救赎。
与Alex的吻源自玩笑却带来了自我认知的觉醒,引发后面一系列情节。
与石膏雕像的吻,在父母和上司夫妻面前执拗地做出这一举动,dominik无比渴望有人能够认可自己是个需要爱需要理解的人,需要花时间走进内心而不是用金钱堆砌出虚假的陪伴。
与塞维亚的吻,在虚拟世界里,以及深海里的吻,虚拟形态使人觉得这比真人更像灵魂,但又离灵魂很远。
其实这些吻和dominik一样是天真的但又敏感深情的,温柔的吻仿佛死生之间维系那根丝线,让dominik仍眷恋这个世界。
——石膏雕像是冰冷的易碎的,塞维亚是虚拟的遥不可及的,Alex曾经可能成为救赎的温热的念想但这一切已经彻底毁坏了。
于是这些真挚的吻,只能走到最后的告别之吻,药片在手中翻覆,身边的一切仍是鲜活的饱含欲望的,唯有将死之人绝望地亲吻冰冷的墙壁。
但踏入另一片黑暗无法解决身处的黑暗,生之后的世界里并没有爱与理解,不过是永远离开了一个孤独冰冷的世界。
但dominik能通过摆脱生命摆脱生命带来的痛苦,但他死去也是孤独地死去,空间里的伙伴一个个消失,他们留下了虚拟的墓碑,但当他们真正离开的时候,这些早已失去意义。
而对于生者,恒久的是不理解,不可思议的是心灵相通,谁知道呢,我们自以为是地散发着高见,下一个被恶意侵蚀的人,又会长眠于哪片数据海洋。
以至于为什么给四星,一是看完非常痛苦二是没有找到和我有共鸣的人三是片尾确实有教育意义至少我不打算那么干了。
天很晚了,就写到这吧,记录给自己看的私人化电影感受。
-end-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