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棒的西班牙电影,有点像第六感,不过贯穿始终的是劳拉对儿子西蒙的爱。
情节设计的很好,景色也很好,开始觉得有些繁琐,但每一个情节都是为后面铺垫,最后劳拉玩木头人让孤儿出现,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因为自己推到了晾衣架造成了西蒙死在地下室充满的自责,为了再看到到儿子吃安眠药达到濒死状态。
最后西蒙说留下来陪我们吧,原来就是让她死去的意思。。。
小时候的玩伴因为没有被领养出去而被托马斯的妈妈害死,所以他们还是小时候的样子,而劳拉长大了,变老了,现在又和大家重聚在一起,说不出的感觉。
最后讲故事的那幕,背后的灯塔之光照进来,让人想哭。
非常棒的电影,要耐心看下去
导演Juan Antonio Bayona,75年生人,执导影片的经验并不多,但这部<孤儿院>的优势却是建立在过硬的技术手法和叙事能力上。
音效、配乐、构图、布景、摄影、剪辑...这些影片的基本功orphanage完成得都很出色。
除了节奏应该再快点....影片的恐怖桥段属于传统恐怖片里最常见的场面,比如突如其来的声响,慢慢逼近的感觉,背后出现的孩子,恐怖面具,夜深人静时的莫名走动等等...影片整体上是安静地、沉缓地,一步步交代线索,在后半部把所有的铺垫连贯起来,推向一个合乎逻辑的必然后果,然后以高调的煽情结尾。
叙事方式同样是传统的,但是显出成熟的控制力。
大多恐怖场面和视觉效果不以血腥刺激为卖点,而是不紧不慢地制造悬念,让紧张感绷到一定程度,然后以合乎想象和观众期待的模式释放。
虽然新意不多,但是场面控制得当,基本上达到了一部恐怖片应该达到的预期反应(除了,觉得车祸的那个老太婆尸首和“诈尸”的场面有点过火)。
就这些恐怖环节来看,the orphanage的场面调度可以作为同类传统恐怖片的一个模范了。
导演在这部恐怖片里没有展现更多的想法与抱负,仅仅为了讲述一个母子情深的简单故事。
整个电影是为了把这个故事表达完好而服务的,如果说有什么野心的话,不过是期望时不时吓你一跳,让观众心口哆嗦一阵。
这个目的简单直接,结果成功奏效~~~在展开故事的过程中,因为没有更多的意图去表现“现在的家、过去的事”这个主题之外的存在,甚至连orphanage这个场景之外的事物都很少涉及(有限的几段,比如失去亲人的家长们坐谈、警察和医院,戏份很少)....所以,影片情节显得紧凑而实用,几乎每一场戏都是“有用”的,直接与结尾的到来相关联。
因此,orphanage缩减了为突出人物性格或者突出某种情绪而游离于情节外的多余表达....整部电影留给观众的印象是直观且痛快,但是角色留给观众的印象则不够饱满。
像传统叙事一样传统的模式化人物缺乏亮点...就表演和主题来说,影片还可以再多发挥一些....但是普通观众对一部恐怖片的期待,在orphanage中几乎都可以满足。
特别提一下招魂那段,是这部电影气氛最紧张的场面,而且很久未在近年的恐怖影片中出现了...可以算去年最经典的恐怖场面之一!
开头先看女主人公小时候玩“一二三,木头人”,画面就切换到其三十年后,所以没怎么看懂,看到后来渐渐懂了。
看到一半才渐渐想起自己在N年前看过这部片子的文字版。
所以马上理清了故事的前前后后。
女主人公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儿子的全部的爱,虽然是领养的,似然儿子患有艾滋病,夫妻俩都没有曾想过放弃儿子。
情节进展到一半,儿子的失踪,几乎另女主崩溃,在长达几个月的调查和搜索中,她渐渐发现自己在孤儿院小时候的玩伴们全都被在小时候照顾自己的管理员所杀死。
而自己的孩子究竟在哪里成了迷雾。
在一步一步提示中,女主终于在自己的地下室发现早已死去的儿子的尸体。
而这时候的女主才领悟过来是自己的疏忽才将儿子困在地下室,在某个夜晚自己听见的家里的奇怪的声响正是儿子不慎从栏杆上跌下去的声音。
在一切谜底揭开之际,悲痛的母亲无法原谅自己的失误服安眠药自杀。
而在她死后,也终于跟儿子已经自己小时候的玩伴们在一起。
与其说本片是个悲剧,不如说是一个关于幻想,关于爱的电影。
就算结局很悲惨,但是从女主安详的表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释怀,对儿子的爱她始终没有变过。
这不是一部纯粹的鬼片,不是只是添加恐怖的音乐,设置恐怖的场景吓唬人,它或而言之不是一部恐怖片,而只是通过这种形式向人们展示人间的爱,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一个全新的方式。
看完之后我们会觉得一切主人公想象的场景包括童年的玩伴都一直是真实存在的,尽管他们在三十年前就已经死去。
在一份对儿子的爱中,女主终于一步一步发现儿子,这些都是源于爱。
一直没明白的是,影片的结尾处,丈夫看着屋内的那一抹释怀的笑,一种宁静的微笑,表达的是什么,一直没明白。
推荐理由:西班牙当年票房冠军,号称全球十大惊悚片 片名:孤堡惊情(西班牙) 导演:胡安•安东尼奥•巴亚纳 主演:贝兰•鲁达、费尔南多•卡约 类型:恐怖/惊悚/悬疑 上映时间:4月16日 一句话点评:孤儿院“不能说的秘密”让人不仅仅是毛骨悚然,更是心生感触。
欧美的惊悚片和日本的惊悚片不同,像《惊声尖叫》动不动就开肠破肚,血流成河,讲究的是感官刺激,就像快餐,一次、两次可以,但时间长了难免反胃;而日本惊悚片往往更关注心理恐怖,讲究是的煲汤一样“小火慢慢炖”,《午夜凶铃》之类,看完了三天还是“后背发凉”。
号称第一部引入中国的限制级惊悚片,《孤堡惊魂》一反欧美恐怖片视觉主义至上的特征,也走起了心理恐怖的路线,开篇的画面宁静而美好,几个小孩子玩着“一二三,木头人”的游戏,祥和宁静的气氛,谁都知道越平静的背后越隐藏着危机,这也是惊悚片惯用的套路。
初看剧情没有什么新意:曾经的孤儿劳拉和丈夫,带着儿子西蒙准备重建昔日的孤儿院,然而,接二连三的怪事打破了夫妻俩的计划,随着儿子西蒙的神秘失踪,隐藏在这座孤堡的秘密渐渐浮出…… 影片看似始终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介入此片,却让观众不自觉的关注西蒙的生死。
找到失踪的儿子是目的,匪夷所思的怪事是线索,发现孤儿院的秘密成为意外,可以说,整部戏出色的体现了惊悚片的特征,——越是熟悉的地方越隐藏着不能说的秘密,这种神秘而纠结的情绪一直如影相随,在声效和音乐的烘托下被发扬光大,让观众能够随着剧情的深入,在母亲劳拉的层层剖析下,坚持到最后,享受发现真相的乐趣,尤其是利用“通过线索找答案”这个游戏,照片、花瓣、乳牙,门把手……就像把一串散落到地面的珍珠,这些熟悉的元素都成为了揭示谜底的关键,共同指向不能说的秘密。
谁也说不清楚劳拉究竟看到了什么,也许一切只是她的幻象,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是曾经发生在孤儿院,还是现在发生在她身边的故事都异常忧伤,尤其是那些孤儿的遭遇,让人动容,虽然结局依然是一个扭曲的故事,但是本身并不是单单的指向悲恸的表象,更多笔墨都在为那一个温暖结局而铺垫,虽然意外却在情理之中,观众也愿意自欺欺人的相信,从此死亡不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种幸福的开始。
作为《潘神的迷宫》的编剧,吉尔莫这回依然用伤感的基调关注现实与虚幻两个世界若即若离的界限,《孤堡惊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突破,不再是强调两个世界的界限,而是希望用爱去跨越它,母爱是异常伟大的,因为劳拉的无心之过酿成了不可弥补的后果,这是最杯具的爱,而这样的爱又将人类对于生与死的本能隔阂摧毁,最终超越了死亡,也超越了凡俗。
整部戏花费了太多时间表现劳拉儿子失踪后的痛苦,虽然很好的烘托了母亲爱子心切,不离不弃的的性格,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其他人物形象明显有点缺失:父亲成为可有可无的背景角色,而那个女探员更只是花瓶般的摆设,尤其是可以发挥更多悬疑效果的孤儿院看护员,最后成了仅仅成了为结局一死了之的路人甲。
《孤堡惊情》有惊喜,但是并没有太多突破,依然是用惊悚的镜头语言讲述关于情感光辉的故事,不过相对于动不动血肉横飞的审美疲劳,这部大打心理惊悚牌的电影,紧凑、充满悬疑,同时又细腻、阴郁,还是让人觉得值得在电影院享受“怕并快乐着”的乐趣。
这片子挺奇怪的,看看旁边所属的豆列就能看出来。
如果归类的话,应该是“灵异+惊悚+悬疑+温情”而且每个方面都做的很好要我概括,就是《寂静岭》+《小岛惊魂》+《潘神的迷宫》一定要看到最后,切记。
起初是以为这片子很是恐怖去的,但是后来看完了回过头来一想,不对啊,这片子当时可是在中国上映的,咱们国家就压根没鬼不是吗,怎么还能恐怖的起来,而确实这里也许真的没有鬼,至少很巧妙的徘徊在两者之间由观影者自己去决定。
当然我是偏向于没有鬼的,虽然有些地方没有鬼好像会让情节略显牵强了一些些,但是从心里层面来解说就让片子档次一下子提升了不少有没有。
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对孩子一时照顾的缺失,酿成终生的遗憾真的真的让人很懊悔很懊悔啊,现在为人父感觉更深刻,就算儿子从床上摔了那么一下,都好是心疼,觉得自己不该疏忽有没有。
母爱真的是好伟大的,那些经历打击后为了孩子变得很坚强的女性是电影中的常客,他们也确实是那么有感染力。
讲述了劳拉在30年后和丈夫带着7岁的儿子西蒙回到自己童年所住的孤儿院后发生的一系列恐怖故事。
影片节奏紧抓人心,情节似曾相似,重点在于,有个彼得潘似的温馨结尾。
灵异与心理界限模糊,任观影者咀嚼。
把细腻的刻画用于感情线,成就了一部不以感官刺激取胜的恐怖片。
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意外处在母亲于不经意间害死了自己的孩子,唤醒那些消失、遗忘在尘埃里的故去灵魂。
氛围相当惊悚,不过最终以情动人。
她回到童年的孤儿院,因无心之过痛失儿子,她吞下很多药片,心心念念寻觅,亦真亦幻间,陪儿子游戏,拯救了尘封往事中无处安放的怨灵,她们如幼时围坐一起,用爱弥补伤痛,仿佛彼得潘的永无岛终于等来了长大的温蒂,此时,两个世界并存,真假模糊,温情善终。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一直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混杂这恐惧的情绪。
对于恐怖片来说,最常见也最易产生疲劳的当属视觉的直接冲击了。
最初接触赤裸裸的恐怖镜头,的确能较高程度的激起恐怖的情绪,伴随着诸如心跳骤然加速、想不看又忍不住想看等等反应。
但是如果看的多了,往往产生适应。
而且根据经验,我们往往不自觉的判断什么时候会出现怎样恐怖的画面、声音等等,这样当它出现的时候,心理已经做好了准备,这种刺激也就不再能激起人的恐怖情绪了。
这种情况会大大降低看这类恐怖片的快感,可是这又是难以避免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不容许一种简单的甚至可预见的刺激唤起高水平的恐惧情绪——人的内心都是倾向于规避负性情绪而追求正性情绪的。
总之,我们对于昏暗的灯光下森林小屋的变态杀手之类的恐怖片是越来越没有兴趣了。
他们的制作也许很精良,可是这种伎俩实在是渐渐的就落后了。
比较高明的恐怖片选择了另一种策略。
让观众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的恐怖情绪激活状态,在适当的时候给点高水平的刺激,稍稍缓一下然后继续用镜头唤起我们的低水平恐怖情绪。
这样,我们始终觉得恐惧,而且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这样同时也就产生了焦虑的情绪。
两种情绪混合之下,我们的注意力也就始终集中在了影片上了。
这部片子,直到Laura找到Simon的尸体(之后温情的部分成为主体了),镜头的感觉和声音的效果都很好的完成了这一任务——我们一直都担心并期待着能看到什么让我们心惊肉跳惊声尖叫的东西,可是除了老太太被汽车撞死之后的诈尸,其他的真没有什么让我们心跳陡然上什的情节(那个老太太活着的时候样子已经很让人神经紧张了)。
但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即使是人最多的白天的面具舞会。
我认为恐惧主要来自这样的几个方面:1.空荡荡的老房子唤起了我们空间恐惧的情绪,心理学上称这种恐惧的病态形式为“空间恐惧症”。
正常的人没有达到这种程度,但这种病态的存在则足以证明正常人都是有这种倾向的。
Kubrick的《Shing》也较好的利用了这一现象。
2.大量使用的冷色调营造的压抑气氛。
即使是在白天的面具聚会上,主色调也是绿色的,屋内的色彩依然是倾向于灰色的,事实上整部电影只有在最后温情的部分让温暖的金黄色充满了银幕。
这种效果和《Shing》是相对的,《Shing》里面大量使用金黄的颜色依然唤起了高程度的恐惧,这是很不同寻常的,只能慨叹库导的功力了。
当然库导这个属剑走偏锋,一般人是学不来的。
还是老老实实的把冷色调用好是正经。
这部电影就用的很不错。
在这种整体的氛围下,一些本该是中性甚至正性的东西都变得诡异,如玩具娃娃等。
3.就是细节的设置了。
电影中出现了一些诡异的现象,如奇怪的声音、Simon和Laura的特殊感官、灵媒实验等等。
对鬼神的畏惧应该来说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之中,像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里从祖先那遗传的思想意识。
鬼神,尤其是没有确定的(类似希区柯克倒计时状态的炸弹)本能的就能引起我们的恐惧。
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会潜意识里给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得这些看起来诡异的事情变得平常。
但是在片中,这种建议往往是已经给出的,而且就片中的解释效果来看,它们并不能令人信服。
这样,我们无路可退的心灵就只有保持低水平的恐惧了,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种恐惧而只是觉得焦虑而或者有些渗得慌。
就这样,这部电影成功的展示了一部优秀的心理恐怖片应有的面貌。
当然,温情是本片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恐怖和温情的有机结合是本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个比较明显,不在此赘述了。
也有人说这部片子不恐怖。
我认为,八成是看的不认真,一边干其他的事情一边看电影,或者几个人一起看边看边讨论冲淡了影片的氛围。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迟钝,恐怖情绪没能激活,这种情况真的很可惜,因为这样的人大概不能从恐怖片中获得多少乐趣,不管是《Shing》还是《午夜凶铃》。
今天吃饭的时候给莎莎说,我一直到高中都没有看过什么恐怖片,因为老妈一直很排斥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
但自从高中和同学去看通宵电影时候看了对我来说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鬼水凶灵》后,从此就对恐怖电影上瘾了,这一爱好以后扩展到了所有能够引起神经紧张的电影类型上,多年下来也算阅片不少。
但是,很遗憾,很少能再有电影能带给我有如看《鬼水凶灵》的感觉,那种酣畅淋漓的恐惧感总一开始就抓住你的神经,然后在最后准确地击中你心底柔软的地方,一种媲美于重生的幸福感瞬间将你包围。
然后,我看到了《孤儿院》。
还依稀记得曾经在《看电影》上看到了对《孤儿院》轻描淡写的介绍,就像这本杂志的一贯作风,尽职尽责但不花心思,当时配的图片是西蒙带着亚麻布面具趴在浴室玻璃门上的情景,效果还算惊悚,我迅速地浏览了介绍,甚至还以为这是一部美国片,自然也就没抱什么期望。
直到我在明亮的宿舍里开始《孤儿院》时,虽然听到了非英语的对白,但是还是抱着先入为主的想法准备看一部好莱坞一贯作风的恐怖片。
说实话,影片的开始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一贯的套路,废弃而孤立的大房子,颇有灵异气质的小孩。
故事也按照一贯的路子发展着,小孩子有了不存在的朋友,和父母也有了隔阂,暗示着一切即将失控。
但影片在这一贯的套路之下,气氛营造出奇的好,让我从心不在焉中慢慢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电影上。
光线和音乐的配合,让影片有一种欲语还休的魅力,似乎每一个细节都在告诉你,一切都不是你当初想的那样,特别是女主角的表演,明明是一个满是慈爱的母亲,却总让你看到隐藏的恐惧在眼神深处一闪而过。
然后小孩子终于失踪了,我以为高潮即将来临。
按照以往的经验,母亲将在这个时候发挥出超人的力量,侦探的直觉,英勇地冲向未知的恐惧,或者取得最后的胜利或者陷入更深的绝望。
这就是大部分恐怖电影告诉我们的。
但是在《孤儿院》里,没有英勇的母亲,只是时间迅速过去了六个月,其间母亲被房间里的怪声音和神秘的鬼魂折磨着。
而那位神秘老人之死也让整个剧情更加扑朔迷离。
灵媒在这时候完美地介入了剧情。
灵媒那一段完全可以堪称经典,因为看着灵媒通灵过程地不仅是银幕前的我们,更是监视器前的母亲。
这种设计让人能迅速在两种情感中交替,一是和灵媒一起,充满代入感地体验恐怖;同时也携带了母亲复杂的情感。
这种情形就好像是在沙漠里一个堆满冰块的房子里看北极的纪录片,你知道这是不真实的知道外面的温度有五十度,但你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告诉你,你就在北极。
但似乎剧情还是没有大的进展,而后来孤儿院以前小孩们尸骨的发现也终结了好几条线索。
失踪的小孩依然是一个谜团。
现在,女主角开始完全进入状态,孤儿院被恢复成了以前的模样,每一个细节都被尽量还原,还有毛骨悚然的123木头人游戏。
要注意的是,女主角开始大量吞下治疗药片,这个细节解释了很多东西。
渐渐地,女主角开始接近真相。
当她最终穿过那扇门,走到地下室后,随着影片积累的情绪达到了顶点,因为这里必须有一个结果。
而那个幻觉的出现帮助观众完成了情绪的最后宣泄,我们似乎觉得应该满意了。
但是,当我们猛然想起,小孩已经失踪了九个月这个事实时,一股寒意迅速爬上了脊梁。
果然,温暖的色调在瞬间被抹去,真相残酷得像冰一样。
所有的细节再次迅速回放,原来一切都只是女主角记忆和情感的外显,之前的一切恐怖都没有了现实的根基但同时又有了完美的起源。
最后,女主角永远地进入了自己的幻觉和情感中,在那里,灯塔的光将房间照亮,她就是长大了的温迪,带着永无岛赋予她最美的礼物——纯洁的爱,给所有不幸而又幸福的孩子讲起了海盗的故事。
遗憾的是,电影的结尾有点蛇尾的嫌疑。
靠不住的男主角回到原处这个细节已经没有意义了。
毕竟电影里对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着墨太少。
电影结束了,我再度感到了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不仅是因为这是一部出色的恐怖片,在其中我还看到了大爱。
这段时间的西班牙恐怖片子连续看了两个,一个是这个orphanage,还有一个是《死亡录像》,很不错,有挑战好莱坞的架势。
the orphanage 在我看来似乎是一部发生在两条平行空间的生活的影片。
女主角laura深爱自己的领养儿子simon,这一点从她跟丈夫叙述当初抱回simon时就可见一斑。
“我们叫他小不点,他那时只有两千克”。
这也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个母亲对一个领养儿子如此深爱,从孩子生下来时就抱回了家,孩子是hiv positive.爱滋病毒的携带者,也许他的生母就是这样的去世了,或许生母知道孩子会不得善终,于是生下后抛弃了他,反正孩子从小就跟着laura,而且由于laura自己也曾经是个孤儿,所以对领养的孩子倍加爱护。
然而我估算错了这份爱,没有想到它竟然如此无所畏惧,甚至当它面对死亡。
两个空间,两种人生,同一个母亲。
laura为寻找simon用尽了一切努力,包括正常的,比如警察,和不正常的,比如灵媒。
我很欣赏灵媒临走时在车上跟laura说的话,那似乎是一种解释,但又好象什么都没说,你自己去品吧。
如果你没有那么坚强,没有那份爱儿之心,也许你什么也做不到。
可是如果你有那份坚强和那份爱,那你是会看到什么的,那也许就是你想要的。
laura没有放弃,她甚至牺牲了正常的家庭生活,让丈夫先行离开,自己一个人坚守那阴郁的孤儿院.当她最终经历了些许的也许是真实的灵魂出现,也许只是她的幻觉出现,之后,她找到了儿子,在幻觉的空间里,儿子是调皮的,躲在地下室里等妈妈来找;在真实的空间里,现实很残酷,儿子在派对上跟妈妈玩了一个游戏,等妈妈来找,却被妈妈无意之中关到了地下室不得出来,于是恐慌的孩子堕落楼梯而死,妈妈找到的只是当初恶作剧时带着头套的儿子的尸体. 还是现实的空间,妈妈承受不了这份伤痛,于是服了药.在另一个空间时,也许那只是她幻觉的空间,她对主持游戏的托马斯说,我完成了游戏,现在,我要许一个愿望,我要我的儿子回来.这里所谓的要儿子回来,不过是她临终前心理的一个愿望罢了,希望死后能在另一个世界与儿子重逢. 这是让人无法想到的结局,一个母亲在失误地并且是间接地使儿子死去后毅然地选择了死亡之路,那么她的丈夫呢?那个人在她的生命中没有那么重要吗?或者说家庭的意义没有重要到让她坚强一些?这也许就是结局让人震憾地一点,就象<蓝色生死恋>中,最后俊熙在恩熙死后决然地选择了自尽一样,让人无法理解(家庭的意义没有憾动他半分自杀的信念),让人无法不视,让人觉得是那么地偏执地绝决,让人那么地割舍不下那份绝决的举动,那个举动在我的脑海时一再地浮现,不解和感慨.甚至还有些欣赏,欣赏一个人能把一份感情认定得如此专心致志,毫无旁骛. 来看另一个妈妈,这个妈妈在大家的眼里是坏的,恶毒的.她的儿子是畸形,可能爸爸放弃了,逃离了这样不幸的家庭,也许不想负任何责任.然而母亲没有放弃,于是带着托马斯来到了孤儿院,自己也当上了里面的工作人员.然而这个妈妈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是残忍的,他们对戴着头套的托马斯嘲笑并且好奇,他们捉弄他,直至一个失误使托马斯无助地死去.于是母亲承受不住这份伤痛,她选择了报复,用一种残忍的手段使孤儿院的孩子们痛苦地死去,她也是偏执的典范,两个妈妈都是在孩子被失误地杀死后选择了惩罚始作俑者,simon的妈妈将自己杀掉,tomas的妈妈将那些孩子们杀掉. 这两个妈妈的不同也许在于,如果是他人误杀了simon的话,他的妈妈不会那样报复(不过我不敢确定),而tomas的妈妈是肯定会选择报复的. 一部还算精彩的片子,个别镜头有吓人之嫌,不过总体来说值得一看.西班牙的电影业不可小视,情节和镜头的运用很有大片的气质. 有的时候在想,那些幻觉也许是真实存在的,那么灵魂的确可以永生吗?灵魂的存在是循环着的吗?也就是说每一个婴儿的出生伴随的都是之前的一个灵魂吗,抑或每一个婴儿的出生伴随着的是一个新的灵魂的诞生?如果是前者,那么最开始的灵魂是如何出现的?如果是后者,那这个世上要有多少个灵魂在存在? 这些事情不敢想得太多,因为一想得深了,就会觉得冥冥之中有神灵在那发笑,他似乎是在说:多么愚蠢的人类,你以为你能想明白么?
不应该是“一、二、三,我们都是木头人。”么?
有西班牙电影一贯的细腻。但没说的那么好。女主角太老并且不算好看也是自己不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之一,不得不承认的一个实事是:同样表演歇斯底里,漂亮女人要稍稍不那么招人烦一些。
有点故弄玄虚,镜头拼命摇,总觉得要发生点什么的时候,又什么都没有发生,社工在小木屋拿着铁锹,躲在门后又仓皇逃走,也没有后续了,孤儿院的孩子们的遭遇我以为会展开讲,结果也没有,总体来说信息暗示比较混乱,高潮安排得太晚太短,他的丈夫也显得很多余,结尾还算比较温馨,瞬间脱离了恐怖片氛围。
还不错啊,带点恐怖的温情片
不错的电影,影院宣传说的世界十大恐怖片之一?之前都把小孩子描述的那么恐怖,最后两分钟主打温情牌……可怜的孩子,长大的劳拉,每个人心中都深深隐藏着一个彼得潘
严格意义上说,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灵异片。其实挺温情脉脉的。
就是怨念维系着?最后那个丈夫的笑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也快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吧。还是感觉有那么点日本片。
从头到尾都抱着枕头,从头到尾都没用到
前面30分钟看了几次都看不下去。。西班牙惊悚片 老毛病 太拖沓 最后结尾略有新意。这女人啊 首先你得是个人 其次才是母亲 孩子死了自己也自杀了 能不能有点独立人格?!
挺一般的,为什么评价这么高,前面的桥段被2011的《阴儿房》抄袭去了,后半段就是很多电影里都有的按照线索找东西的游戏,就最后那点儿主题升华了一下,看不出来导演拍片的用意何在,一句话概括就是濒死的小孩儿把自己的养母也拖累死的故事。
难怪可以在国内上映,一点也不恐怖。女主还是将一个勇敢的母亲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惜故事算不上喜欢。
不该看惊悚片!!!!!!!
为了惊悚而惊悚 太不自然了···真没感觉好在哪儿!
没看明白,剧情一点都不吸引人
大人总是不相信孩子说的话,而很多时候,正是孩子的简单,才能看见大人看不见的东西吧!
我觉得恐怖片至少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1.jump scare;2.细思极恐——这样才算做“恐怖”。可是这部电影,惊吓的部分不如同类型的《潜伏》好,煽情/细思极恐的部分也不如同类型《釜山行》好(这部应该也属于恐怖片范畴吧)。平淡地看完了整部电影,然后毫无波澜。
只爲了那最後的感動。
自己吓自己啊.并且哪感动了?123木头人我也玩过.
本片一定是残障儿童救助中心的宣传片。出色的摄影,精美的构图和合格的剪辑为影片加了分,不过除此之外这故事我看了一半基本上猜到是怎么回事,而且结尾实在有点画蛇添足。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片,实际上算是一部打着恐怖噱头的温情片。但是鉴于片子里宣扬的这种母爱情怀我无法理解(劳拉自杀),实在很难给出满意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