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我难以接受的,是把医生的所谓“崇高责任感”,表现为“替患者做主”,这种上帝似的高尚,是观众对于这种对于医护人员的过度美化表现出反感的原因之一。
一位马上就要退休的主任,因为“忙”,既然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延误严重的冠心病的检查和治疗,这种事情发生在一个城市的最好的医院中,让我们不禁为这座城市的居民所能获得的医疗水平担心。
医疗领域的最现实的问题,是医患之间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是在相当程度上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而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是人体自身的复杂性和医学的知识体系很庞大。
除此之外,确实有很多公立医疗机构内部存在着不恰当的过度治疗的问题。
然而,整个社会舆论对于前者几乎完全不提,而对于后者则是大肆炒作,这部剧在剧情发展中也有一样的问题,对于医学问题本身是回避的,而对于医学问题以外的各种因素则关心过度,这种关心过度主要表现在廖主任所在的科室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复杂病情的孕妇,而作为充满着为患者做主的伟大的廖主任,居然从来没有认真的向患者和患者家属认真地解释病情超过三分钟。
还有就是医疗服务的价值和价格扭曲的问题。
这部剧基本回避了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所在的社会、文化,从来不接受医生这个职业的正常平均收入高出一点点,甚至还保留了中古时代的社会阶层排序的“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儒八娼九丐”,所以,没有人敢于为医护人员的收入说话,而世界范围内,医生的平均收入水平比全民平均收入水平的2到6倍,这个事情从来没有人敢于拿来讨论,因为这个话题本身太敏感。
总之,医疗题材的电视剧,基本上是看似热闹地走走过场,什么问题都没有讨论,它所起到的作用,与其说是弘扬正气,不如说是和稀泥的电视剧版。
一开始觉得林念初太作了,后来发现她和凌远其实挺配的,一个作一个矫情天生一对。
凌远不知道为什么做事情从来不解释,刚愎自用,动不动就端架子压人,把朋友逼翻脸了之后还要委屈,嘤嘤嘤你们都误会我不理解我。
明明李睿韦天舒秦少白(后期还包括他老婆)他们都不是听不进道理的人,后面把话说开了大家不都表示挺理解的吗,所以前面又吵又闹要辞职的是作啥,就不能好好坐下来跟人家把事情解释明白?
剧里有一个颂扬医者仁心的情节我特别不明白,廖老师的那个患者小玉,她是怎么联合小玉妈不顾病人本人的意愿强行做堕胎手术的?
作为一个清醒并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小玉难道没有权利自己选择保胎还是堕胎吗?
就算她想冒险保孩子那也是她自己的选择吧,把风险讲明白就行了,她妈和医生凭什么替她做决定,人家还有个丈夫在呢,堕胎这种事就算必须要征取一个除患者之外的人的意见,那个人也应该是患者的丈夫,腹内孩子的父亲吧?
为什么这会被当成一个正面案例来夸赞实在是想不通,如果医生和父母的意愿能凌驾在一个成年并意识清醒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患者之上,那与那些强制送孩子去电击戒网所的父母医生有什么区别,打着为人好的旗号就可以左右别人的生死了吗?
除此以外这部剧对于医患纠纷和医疗系统的弊端刻画的都很真实,剧情上除了李睿和张馨予的感情线其他的都不错,这俩的感情戏太脑残了。
郁宁馨那个长相是怎么当上女主的,关系户么。
另外剪辑是不是有个bug,林念初是什么时候第二次怀孕的,感觉她莫名其妙就又有了并且别人也都知道她有了,但是前面完全没交代
也是很久前的评论,归拢到豆瓣吧。
因为魏则西事件,开始在网上搜国内的医院,医疗改革,结果搜到了这部2013年的剧《到爱的距离》。
真心说,这是部非常不错的电视剧。
医患关系,医疗改革,号贩子,医闹,医生的世界,人性,义务,责任......一部电视剧不能承载全部,但已经让人深 思:信任和尊重,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往之道吧。
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医生也会。
如果这种错误发生在我身上或我家人身上,我是否会放下,会选择原谅?
我的大姑父和二姑都是医生,我小时候曾住在二姑家,并且也随她去过乡下巡回医疗。
二姑家的那幢楼算是医生家属楼。
那时候还没有电话,遇到医院晚上急诊,当 班医生搞不定的话,医院就会派司机开着医院的车直接到家属楼楼下喊,XX科的X大夫!
然后某大夫就开窗吆喝一声,几分钟后车就载着大夫开走了。
我记得住二 姑家时可痛苦了,每晚都能被这种叫声吵醒。
早上问我二姑和姑父,她们居然什么也听不到。
直到有一天,我听到叫二姑的名字,吓得我赶紧爬起来,生怕二姑听不 到,哪知二姑早就收拾利落出门了。
后来才明白,那些医生和他们的家属们早就学会选择性接收信息。
和二姑去乡下,要走盘山公路,一边就是峭壁,有几个医生吐 得上气不接下气,到地方腿都软了。
乡下条件虽然差,但乡亲们真是好热情,记得有个老乡病好后,送来二只公鸡,结果一只没绑好,满卫生院跑,三几个医生提着 菜刀,扁担就追,大人叫,小孩笑,最后还是个陪看病的老乡,一把把公鸡抄到手,还相帮着把鸡给杀了。
那时的医患关系真让人怀念。
回到这部剧,演员演技基本过关,看着最舒服的是韦三牛,秦少白。
其他如廖医生,金院长,张建新医生夫妇,李睿,院长凌远也都不错。
最跳戏的是院长夫人林念 初。
不知道是人设还是演员本身,剧里各种花式作,不知道为什么要离婚,又莫名奇妙的和好怀孕,然后在丈夫被传染的情况下,脱掉隔离服,要同生死, 怎么也想像不出一个援非的医生会有这种不专业的行为。
另外,导演也有点问题,编剧最初的人设可能是大美女,校花林念初,不过,演员其实当不起。
尤其在同戏 的秦少白面前,怎么看怎么伪和,所以每次在说院长如何追到这个什么也不会做的“美女”时,真是迷之尴尬。
到爱在13年首播时,我未尝闻也,却在16和17年分别看了一次,尤其是17年的这次,未曾快进,感触颇深。
到爱讲的是在现实制约下,医生们不懈追求职业理想,努力向爱走进的故事。
在我看来,到爱除了展现医生日常、医患矛盾、理想追求外,还难得涉及现行医疗体制下的改革创新,操作和推行过程的反思,这正是该作品有别于其他医疗剧的独到之处和魅力所在。
一个人所处位置不同,思考角度自然就会不同。
在剧中,对于凌院长的处理方式,从公允而论,虽迄今难以赞同,但若从大局而言,却越发理解,尤其是工作几年之后,更能体谅他决策之无奈,处事之不易。
作为院长,他必须有全局观,一切以医院的形象、发展、荣誉为先,其他人事皆为此让步。
可毕竟处罚得有失公平,廖老师和林大夫的处理结果,更多的是为了平息家属的愤怒,堵住媒体的悠悠之口,扫除一切大小障碍,哪怕只是潜在的障碍,这些大家都能理解。
不过,从人情来讲,既然当事人明里受了莫大的委屈,就应当暗里给予一些抚慰或补偿,如此,当事人和同仁都会宽慰些。
不知院长是否考虑过这点?
亦或者他早就想过补偿,可谁料还没来得及,廖老师就突然过世了。
她的离世不仅加深了大家对凌远的误解,亦让作为观众的我无比伤感和为之叹息。
大医精诚——廖老师当之无愧,可惜时代变了,德艺双馨的她只能沦为改革中的牺牲品,不亦悲乎!
医患双方理应共同对抗疾病,而现实却是相当一部分医患形成对立之势,究其原因,最大的因素却难以直言,因而医院内部改革的举措才会更显弥足珍贵且大胆(虽然这也只能是缓解,而不能治本)。
当今之世,医生和病人都只不过是医疗体制的牺牲品,但爱在责任就在,体制越是落后,人性之光辉、医者之责任就越发显现。
“制度的改善给患者带来的实际意义绝不低于你努力提高临床水平”,“理想如果不向现实妥协,那么理想终将变成空想”,凌院长这两句铿锵有力的话既道出医者和管理者的诸多无奈,又阐明了无奈下的变通之法。
归根结底,他和所有怀着医者仁心的志士们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改变这一切,纵使不能,也要改善。
就在不久前,基于对小说的喜爱和电视剧制片方水准的一贯信任,我曾万分热情的向身边好友推荐这部电视剧。
但话到嘴边,却又一时愣然。
就如同这次的片花,我也不知道怎样的语言才能不辜负这短短十分钟就带来的感动和期待。
.我喜欢这个故事,喜欢它编剧医学背景所带来的严谨,喜欢它精彩而不媚俗、透着现实的晦暗又始终不失那些温暖和理想。
片花已隐约可见的新旧变革、制度之争,上至医院管理、杏林分部的设立,下到每一位医生、病人的点滴枝蔓,不乏叩问暗讽、针锋相对,但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行。
自然,少不了那些婉转旖旎,绕指柔情。
.我也喜欢这些披上白大褂的男男女女。
凌远,凌院长,片花里初露锋芒,个中精彩相信只是冰山一角。
熟谙熙攘、千夫所指,也终是用强硬与柔肠开辟护佑了他想要的格局。
李睿,气质温文的主任,感慨他执拗辛苦的坚守,也暗叹心中赤子般的纯净。
人情恩怨、无奈辗转,到头来,一回头,他却始终在那儿,温暖如初。
韦天舒,昵称三牛,本领精湛,洒脱随性。
他调侃主任的“伤口”,戏谑院长的所谓风月,一转头,却为了于他有恩的廖老师愤怒离去……最是重情重义。
杨大夫,他平凡朴实一如街上芸芸,却在最危急的关头挺身而出,那一瞬间,光芒万丈。
最年轻的小郁,登场便是一派明媚。
骄傲而不做作,任性却又良善,在她说着自己是在太蠢的时候,我仿佛能看见若干年后,那该是多么一番成长。
还记得当年甜甜唤着“沈大哥”的朱七七吗?
时光翩跹,如今的秦少白也爽利依旧。
还有廖老师,爱之虑之,顾之忧之,皆是出于医者之心,换来的,却是无可奈何与切肤之痛……难得有这样一部电视剧,让我觉得没有特别的主角配角之分,少了任何一个人都不再完整。
.我很喜欢片花中的这样一个场景:病房内,小平安和院长拉钩,主任清淡温柔的问他一句“喜欢吗”,纵然这个孩子的背后便是死生相搏,那样的温情也想让人将时光停驻。
片花里就有发问:什么是真正的大夫?
病人与医生之间能达到怎样的纯粹?
我想,如果一定要用三言两语加以概括,那一定少不了这份关照,少不了这种十分干净的理想与坚持。
黑暗现实有之,无力改易更有之,但也总有那么些美好,值得去期待,值得去共同维护、努力和相信。
.一千个人可以品出一千种演绎和情感,每个人对电视剧本身的期待也不尽相同。
诚然,它并非完美,比如仅仅片花,我也失望,念初的温柔知性不复初想,沉默的爆发却由歇斯底里代替。
但我更分明可以感受到台前幕后的用心和追求。
剧外再是纷纷扰扰,也希望可以把更多的目光放在这个故事本身。
相信它不会让你失望。
感谢所有人为电视剧的付出,感谢带来这样的一个好故事。
很多评论吐槽林念初,说她闹小性子不体谅人,流产了就闹着要离婚等等,总之,对林念初这个角色的负面评价比较多。
今天看完全局,觉得念初这个角色还是挺可爱的。
我没看过小说,只耳闻了电视将小说中女神般存在的“念初姐姐”变成了“念初妹妹”,但就电视剧里面的表演,林念初这个角色是个专业出色、工作认真上进、爱家可爱的女人。
她在医院能独当一面、忍辱负重,在家撒撒小娇却为家庭默默奉献,排除剧情安排的生活白痴这一点不说,她不能不说是个好老婆,而且是比较典型“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这样的女人,还能再工作上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着实令人倾佩。
这里插一句,剧中人物年龄的设置,凌远、念初、少白、三牛都在35、6岁左右,这个年龄就当上主任专家,我还是比较怀疑的。
一般医学生要进好的医院,都需要博士毕业甚至博士后。
退一步说,就算他们硕士毕业留院再一边念书,那即26岁左右参加工作,10年间就能到主任级别,太可怕了,感觉不太合理,若是副主任那还能理解。
观众不喜念初,认为她不够理解丈夫,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凌院长光环太大,戏份足细节多,观众对他的感受、了解和接受更加容易和亲切,有一定的情感先入性;二是与此相对应的,林念初的戏份少,对该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经历的展示便不够全面,再说她也不是女主,没有女主光环,角色先天优势不足。
电视为我们展示了凌远作为优秀医生和院长的一面:业务精湛、杀伐决断、有魄力、敢担当;也展现了他作为好老公的一面:做饭、接车、软语宠溺,甚至帮老婆写论文(这点我看着最为心动,哇咔咔咔),这些生活上的照顾是值得肯定的,也是他在忙碌的工作之外的良好表现。
因为电视画面专门展现了这些,所以会给观众这样一个印象:凌远太完美,甚至觉得念初配不上他。
但画面之外,凌远本来答应父亲回家吃饭却因为工作又爽了约、知道念初怀孕很开心买了妻子喜欢的饭菜一起吃却因工作中途离开、夫妻吃饭中不停的接电话、夫妻二人吵架提到离婚的对话等细节中,也不难填补出这个年轻有为的院长因为忙碌的工作经常忽略了家人的情节。
这里并也未抨击院长,毕竟每个人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
所以说,在凌远和念初的婚姻中,念初将就丈夫、为家庭的牺牲绝对是大于凌远的,这也是念初在流产后抑郁,想起这些年婚姻生活中长时间丈夫缺席的委屈的爆发。
当然,作为院长和业务骨干,凌远能在忙碌之余关心照顾妻子、在外人面前维护妻子,确实也是个好丈夫。
一味批判林念初小性子不体谅的观众,也没有站在一个妻子的立场去看待这个角色,而是单方面理想地认为一个“好女人”应该有的样子:贤惠、善解人意、体谅丈夫,忽略了作为妻子,也需要丈夫的陪伴和理解,还要观照双方家庭、朋友等各种关系。
这种批判的话语只站在了传统的男性话语思维角度去要求女性的种种,没有从女性立场出发观照女性的身心需求。
正如剧中插曲唱的,“你不是我,不知道我要怎样的快乐;路有很多,哪一条都证明我爱过”。
另一方面,林念初的批判者认为她不够优秀配不上凌远,其实也不然,这点,凌院长在飞机上跟局长的对话中也可见端倪。
赴美、援非、平舆论挡记者、新生儿方面专家、对患者充满爱等,也都表现出了林念初作为一名专科医生的优秀,而她自己也多次提到,自己在生活中虽然弱智,但对于工作,她认真上进,值得骄傲。
其实念初也是个挺可爱的女子,结婚十年了却还能保持恋爱时的情趣;通情达理不给丈夫添乱,有委屈自己吞;为了支持丈夫工作,被处分、质疑也没有吵闹;丈夫心情不好的时候安慰之又帮助他转移注意力,经济独立、业务出色。
怎地还招惹了那么多吐槽和批判?
至于演员,虽然我也不觉得李佳有令人惊艳的脸蛋,从我自己的审美来看,她也确实不算美女,我也没看过她其他的演出,但林念初流产路上和凌远打电话的那种痛苦心情、和凌远吵架提离婚那段,那种知识女性的理性、妻子的无助失望和失子的痛苦,眼神和表情都表现得很到位。
原本故事的立意特别好,能反映不少尖锐的问题,也给人很大的触动,医患关系,医疗改革都如是。
但从一场莫名车祸开始,故事越往后越成了抒情大会,最后的出血热本来可以设置得紧张而又感人,却被处理成了各种关系修复和表态荟萃,紧张感瞬间消散。
最好的修复,不该是去全情投入吗?
说太多,做的就看不见了。
看《到爱的距离》是在李晨火了之后,追他的剧,一部一部看的时侯发现的这部剧。
这部剧从制作团队,导演是简川訸,导过《欢乐颂》、《好家伙》等收视很不错的剧,导演水平自然也不在话下。
演员团队,有近两年非常火的靳东、李晨、潘虹、张馨予、靳东老婆李佳等人,阵容也是非常强大。
观看剧时,从配乐、到场景、到剧情铺垫走势抑扬顿挫,再到剧中人物情绪变化,感觉都是一部水准很上层的佳作。
为什么没有火呢?
是不是因为当时这部剧播的时侯刚好出现了张小姐劈腿事件,对至于到现在在百度上搜这部剧的主演都没张小姐的名字,所以,制作团队后来就没啥子宣传了,也就没有激起多大水花吗?
题外话再吐槽一下艺人,要多爱惜自己的羽毛啊,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这是一个极具戏剧层次和张力的角色。
在靳东诸多的年代戏后,我真的期待着靳东能走进当代剧,呈现一个现实主义的角色,更接地气,更贴生活,更近你我。
“凌远”院长满足了我对靳东现代剧的所有念想。
关注《到爱的距离》,吸引我的是行业剧的定位,“这是一个医院背景中,主人公如何在现实的种种制约下,不懈地追求职业理想,努力地向爱走近的故事。
”“现实和理想之间,他们担负生命的份量”。
凌远的“院长”角色更能牵引我的心绪和共鸣,而凌远呈现的职业“核”我更愿意以四个字概之,那就是——别无选择!
别无选择——当然源于他是院长,第一医院的CEO,赋予他高于普通医者的职场定位和价值指向。
在这个职位上,目标、环境、策略、资源、执行、绩效;理想、信仰、原则、坚持、公平、纯粹。
在凌远身上,承载着很浓重的悲悯和理想情怀,那是作为医者精英的执业素质、作为一院之长的责任担当、作为师长教授的理念引领……他的坚持,他的决断,他的铁腕,他的骄傲,穷尽霹雳手段,深沉算计,也曾脆弱徘徊,依旧为着医业的良性运行,为着医患的生命尊严而执念前行。
在院长的角色定位上,他更多地要呈现“我们渴望成为什么,达到什么境界,创造出什么”,而成为行业认同而努力的理想和原则,并全身心地投入,目标是如此的高远,前路是如此的曲折,到爱的距离是如此地艰险,他,别无选择!
洋洋四十集(东方卫视首播版本),从凌远的院长角色上,我时常萦怀感动的是五个职场片断:【惊心动魄的车祸大抢救】—凌远充满自信地说:“我们将面临一场接诊极限,但是,极限嘛,就是用来超越的……我很有信心……”凌远的指挥若定,第一医院周密的应急措施,多科专业的极致配合,致使很多年之后,那一场特大车祸,作为特大事故救护的经典案例,从管理流程到抢救过程,到各科的重点病历总结,依旧被当时参与了那一夜大抢救的人,骄傲地感慨,被新城所有医院,当作教材学习……而凌远主刀完成的“只是理论上可行”的胸腹联合手术,气势如虹,叹为观止。
第一医院引进国外先进理念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可见一斑。
【廖大夫追悼会上凌远的致辞】—他的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憔悴和郁色,面对师长因医患矛盾导致病发猝死而使医院群情怨忿,对行业信任产生怀疑,他依然有着坚定有力的迎难担当,面对下面的所有人沉声道:“我不想作为院长为廖克难同志致辞,我只想作为廖克难老师的学生,谢谢她,谢谢她以一生的时间,让我们看见什么是一个真正的医者,一位老师,她让我们看到了这份责任的幸福所在。
”他给敬重的老师以深深的崇敬和感佩,给这份职业以责任和幸福的定位,只憾师者已是阴阳两隔……【李睿陪凌远看病后两人在天台上的对话】—那时,已近黄昏,两人在天台上并肩齐坐,就像兄弟一样,敞开心扉地聊着,关于理想与现实;关于病人与医者;关于坚持与原则。
那一刻,我相信小睿是真正地理解了凌远的初衷,而凌远,愿意以更高远的激励,更信任的放手,引领小睿在追求行业的理想之路上且行且远。
“现在的医疗体制,不比病人的病更好治疗……”“我们只是立场不同,不管什么不同,我们的初衷相同就够了。
”“继续你的坚持……”这一刻,懂得,比爱更重要,就如你愿与不愿,光明就站在那儿,甚好!
【抗击飓风之凌远“别无选择”】—那个与时间抢夺生命的非常时期,凌远果断启用杏林分部收治飓风病人,面对杏林分部投资人的指责,面对卫生局领导,凌远一字字地道:“ 但鉴于现在的情况,对所有人我只能给出四个字‘别无选择’。
或者说让我来做这个院长,甚至杏林分部所有事情的负责人,只有这一个选择!
”“如果你们接受不了,请将我就地免职,那么我作为一个普通外科医生,我也要投入到对病人的抢救当中去!
”“如果这个资格也质疑,我可以交出胸牌,马上辞职,回家伺候老婆孩子去!
”那一气呵成、气势如虹的一串话语,那种危难当头勇于担当,那般雷霆霸气不容置疑,竟使在银屏前的我泪流不止,久久无法释怀。
这是对生命的承诺!
【抗击飓风之凌远“广播演讲”】—那一天,凌远走向中央广播室,面对着医院各个救治的视频,开始排号的长队,进出的人群,他的眼里流露出浓浓的深情,有对医者的关切,有对病人的关爱,但更显现出面对紧急事件的沉着和信心,他沉声说:“各位同仁,各位患者,大家好!
我是第一医院院长凌远。
在此我要向大家宣布,第一医院因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进入应急状态!
”“只要还有一位医生在,就不会放弃救治,请你们放心!
”他对本院的员工“希望大家在竭尽全力救治感染患者的同时,务必保护好自己。
”“但是对于一些不服从安排的医护人员,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如果擅自脱离岗位,就是严重地缺乏职业道德,不配做一名医生,将成为你们一生的耻辱!
希望大家继续工作!
”这段戏,充分呈现了凌远作为最高管理者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冷静有持,他宣示进入应急状态的处置策略,他坚定承诺对生命的永不放弃,他更严明医者的职业操守。
只要心存向往,终能触及;只要未曾放弃,终能发光,这一段到爱的路程。
当然,凌远作为天纵聪慧、骄傲恣扬的海归精英,“拿手术刀的院长”——戏中的“手术戏”也极美,那场“三剑客”联手挽救平安母子的联台手术,极致地展现了凌远的高超医术和仁爱情怀。
到我看到凌远、小睿和三牛走向手术室,三台一气呵成的精美联手,当看到凌远在术中的几尽力竭,当看到凌远因剧烈的胃疼难支而倒在深夜冷寂的长廊,我不由地为医者对生命的尊重和挽留而盈泪。
虽然现实有太多的抱憾,但这一幕让我看到了生命的美,因为到爱的距离,因为对爱的坚持!
凌远的别无选择,在剧中呈现出三重的意境——作为管理者,他要为这个行业的发展确定愿景目标,为病患,为医者,为行业,为同事,努力实现最平实但最难达成的愿望。
于是,有了杏林分部的设计,尝试分级医治;有了缩短住院日和轻症组的改革,均衡医疗资源;有了电子病历系统的建立,提高就诊效率。
就如凌远所言:这个行业,真不是勤勤恳恳、中规中距就能做好的。
作为执行者,他要合理匹配权衡人、财、物,一切阻碍改革、阻隔行业发展的人和事,“凉薄地取舍……不近人情”于是,有对师者的撤职,有对念初的处理,有对江大夫的移岗安排,有政策资金的争取支持,有严苟的规范制约……。
他愿以自己百倍的坚持努力,而维护这个行业的良性运行。
作为前行者,凌远注定永远处于目光聚集的中心,矛盾漩涡的焦点。
理念的冲撞,站位的不同,现世的繁重,亲人的怨忿,而他的内心,却时刻都有灵魂的清越之声在激荡。
那种“你不是我,不知道我要怎样的快乐”的寂寞;那种于世俗的热闹中,“即使一生中都可以听见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却没有人可以分享,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的孤独。
很多时候,一个人选择了行走,不是因为欲望,也并非因为诱惑,他只是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别无选择!
靳东的“凌远”院长诠释得实在太好,那种与角色融为一体的情怀,不失温暖感怀、缱绻柔情的执念,令人动容,为之心随。
有时入戏深了,就如靳东就是凌远。
只有对角色理解透彻、用心走戏的演绎,才能给荧幕呈现这样一个不一般的院长。
只愿,现实中,这样的医者多些,再多些。
我们又何其有幸,在到爱的距离中爱着,也痛着;生活着,也悲喜着;选择着,也执守着。
有些人,有些事,有些爱,不由分说,只是浸润,只是在心头慢慢滋长,这就是一种幸福。
写于2013年10月30日
《到爱的距离》是这个冬天回了家才看到的。
这部片子直到我的内心深处。
它将医生所具有的职业自豪感、成就感、责任感演绎的淋漓尽致。
医学时人类最伟大的艺术!医学神圣,但是目光扭曲的社会里,人人自危,圣人难做。
现在无数媒体报道医疗行业暴利,但不知实情的记者并不知道要做一份医生所需要付出12年的学习和10多年的锻炼,和那些出场费过万的流行歌手比起来,我不知道为什么社会不能给这些辛辛苦苦读书、实习、工作的医生他应有的回报。
总有病人抱怨医生不够尽责,但未曾亲身体验的家属并不知道一天接诊上百例的老专家是如何努力控制自己喝水、去厕所的次数,以为节省患者的时间。
铺天盖地的精神病患者杀害医生的报道,已经把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推向毁灭的边缘。
医生们含着泪治病救人,含着泪默念自己当初的信仰。
“我们的使命是接触人们的痛苦”,可是医生自己的痛苦又有谁能够体会。
其实个人不太理解为什么人们对医生这个行业有这么多的质疑。
但我知道,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不能保证所有),治病救人绝对是他们最最重视的实情。
选择学医的人,早已把什么所谓的收入、名誉置之度外,他们想要的不过一些他们赢得的尊重而已。
医生是伟大的,是一种你不成为他就永远也体会不了的伟大。
但是医生也是人,医疗也是一个养家糊口的行业,这点请大家记住,所以医生的一些过失我们应当理解,因为他自己的内心已经是无比的愧疚,我们不能过多责备尽了全力努力的他们。
中国的医疗是较落后的,因为一部分医生已经被社会伤透了心,应有的尊重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没有得到,就算是圣人都会失去继续下去的动力,更何况医生他不是圣人,他只是我们的孩子、父母、妻子、丈夫,他只是人,只是拥有与其他职业相比更多期许、更多压力、更多责任、更多疲惫的人……
只能说 老干部藏得深
想当年,为了看靳东,居然耐着性子把整部剧都看完了!虽然这个剧有些问题,比如我不喜欢他们把白马褂穿成大风衣,但是为了靳东还是要再加一颗星
医学题材剧垃圾,相同演员看得腻歪
坚持与妥协,本是相互矛盾的,然而,为了坚持某些东西,为达目的,无奈的妥协,局部的牺牲,是对是错?凌院长,让人佩服也令人心疼。庆幸的是,陈局长支持他,李睿、三牛、念初最后都理解他了。向医务工作者致敬!
此片播于2013年我看于2015年,但是人性是一致的,所以依然很有现实意义。双男主大戏,感觉李晨扮演的角色是凌远院长的前身,感受到一位好医生成熟起来的不同阶段。凌院的台词实在太震撼了!那句带泪的“我的血液里一半是懦弱疯狂一半是自私凉薄”我能够重复看10000遍!
因为靳东来刷剧 看了介绍才发现编剧是长大的zhuzhu6 那必须良心推荐啊 和长大侧重实习生的部分不同 这部剧侧重改革 哈哈而且发现这部剧里提到了周明 和凌远一样 都有一个矫情的老婆
四星全给院长!院长好帅!
妈啊李晨跟靳东同框让我找到了当年看海豚湾恋人的感觉——在睫毛长度一米五的霍建华面前许绍洋居然是男一你信?同理可证此剧中李晨的存在是夺么的不合理
三星半,平心而论还可以,张燕减一星。
若医疗如此,生民何患?
被同事各种安利。。真是看不下去。。。总在出戏的边缘徘徊。。。硬着头皮看完的
我cnm的,他妈的气死我了
逾越实力的坚守无异于加害,更是规范管理中的不定时炸弹,。抛出的医事问题相当广泛。
女主太丑 弃 冲这选角 两颗星
我是为了靳东去看的。。。
距离妙手仁心差距太大。情节过于拖沓狗血。部分演员的塑造很不错。从伪装者过来,绝望的预测:靳老师颜值太高,限制到戏路,以后也就这意思了。演技好的偶像派。哎.........
只记得凌院长干嚼药片和永远没有水的保温杯
侧重点都在心理戏 除了几个老戏骨 其他演技不在线 剧情狗血不说 编剧并没有认真学习过医疗方面的知识 漏洞太多
主要当时看凌远三牛林念初的部分 真好看
靳东在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胖,也没有现在这么油腻,不知道近些年他为什么越来越跑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