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自公众号:美剧和电影【本文首发自公众号:美剧和电影】有这么一部神奇的作品,它出自法国大文豪雨果之手。
从诞生到现在的157年里,被翻拍了几十次,从电影、电视剧,到动画、音乐剧,各种形式都被玩了个遍。
在成功改编《战争与和平》之后,BBC这一次终于对它下手了。
这部改编新剧就是——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
六集迷你剧,已经在去年圣诞节期间开播,目前已出两集。
截至目前豆瓣759人给了8.4的高分。
BBC出品,必属精品。
这部剧从拿破仑在滑铁卢战争失败说起,讲述了19世纪法国巴黎底层人民冉·阿让和芳汀被压迫、残害的一生。
开场短短几分钟,就让那个充满苦难的世界真实重现。
1815年6月,拿破仑战败,废墟、残骸、横尸遍野。
法国又一次变回了那个阶级森严的国度,贵族和资产阶级们穿着华而不实的衣衫,在豪宅里享受奢靡。
底层人民,被压迫着发不出任何反抗的声音,能够得到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
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压迫感的时代,两位主角分别登场了。
先是多米尼克·威斯特饰演的男主角冉·阿让,因为年少时过于饥饿,偷窃了一条面包而入狱。
坐牢的19年里,每天经历非人的虐待,无缘无故的毒打,没有理由的虐待。
不停地做苦力,最后还被克扣,仅仅获得109个法郎。
在采石的时候,狱警无情地鞭打劳累过度的犯人,阿让故意加大力度制造了一场意外,让狱警差点被砸死。
然而最后,善良的阿让还是用尽全力救了狱警一命。
可等到这场善举的没有感谢,而是来自督察沙威的质问、怀疑,和不可能获得减刑的定论。
在那个年代,对于底层人民的不公平从来不会停止。
出狱之后的阿让因为苦役犯的罪名,继续遭遇着歧视和不公。
做苦力获得工钱只是别人的一半,街上的人们看到他都绕道而行,没有旅馆愿意接待他而露宿街头。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主教收留了他,给他丰盛的晚餐,还让他住在教堂里。
可遭遇太多不公平的阿让,已经很难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善良的人存在。
最终选择了在主教睡着时,偷走他的银器,以怨报德。
当警察以偷窃的罪名,把阿让带回教堂,主教仍然是选择原谅他。
不仅帮阿让圆了银器的谎,多给了他两个烛台,也让他免去了又一次的牢狱之灾。
主教想用这样的举动救赎阿让因为苦难而隐藏起来的善良,告诉他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可面对这样的善心,无尽痛苦,让阿让只能以怒吼想报。
在后来的路上,阿让遇到了一个小男孩,他习惯性地把小男孩掉在地上的钱踩在脚下,还超大声地进行了恐吓,吓跑了小男孩,抢走了钱。
可当教堂的钟声响起,教主对阿让一次又一次地宽恕,终于唤醒了他的良知。
他向着教堂的方向狂奔,想要把抢来的钱币还给小男孩;他向着钟声的方向跪下,发誓要把主教告诉他的那句话变成现实。
再来说说由莉莉·柯林斯饰演的女主角芳汀,一个天真单纯,美得像天使一样的纺织女工。
在巴黎街头的聚会里,遇见了英俊、多金的大学生菲利克斯。
他开始疯狂地追求芳汀,带着她和朋友们出游、划船、约会,给她温柔的亲吻和海誓山盟。
她以为遇到了一生的挚爱,不顾朋友的劝说把自己全部交付。
他说要给她一个惊喜,芳汀天真以为他对自己一片真心。
和朋友说的一样,惊喜就是一整天的郊游,一顿豪华的大餐后,一封不负任何责任的信件。
内容大概就是,我家里有矿,要回去继承产业了,而且不能带你一起。
你就是我无聊大学时光的一个玩具,现在我要走了,再见。
看见了吗?
男人都是大猪蹄子这件事在200多年前就已经被证实了。
他能用甜言蜜语编制的谎言把她带上天堂,也用实际行动让她坠入黑暗的地狱。
更糟糕的是,芳汀怀孕了。
后来的几年里,她只能带着孩子东奔西走。
生活所迫她把孩子寄养在了德纳迪埃家里。
本以为德纳迪埃是善良的一家,却把孩子当作向芳汀索取钱财的工具。
为此,芳汀被诬陷,被欺辱,被贫困和堕落纠缠,只能卖掉了牙齿和长发,换来少得可怜的那点钱,还差点丢了性命。
而此时的阿让,早已改头换面,蜕变成了善良正直的市长先生。
经历过相似的不公和苦难,他决定帮助芳汀。
不管是因为一条面包换来19年牢狱之灾的阿让,还是被富家公子欺骗,经受地狱般苦难的芳汀。
他们不过是偌大世界里的两个渺小成员,扮演着悲惨的角色,在一次又一次苦难的洗礼之后,仍然无法摆脱这操蛋的世界。
只能忍辱负重,用尽全力才能勉强掩盖住不光彩的过去,拼上半条命才能抗住现实打在身上的皮鞭。
看吧,就是这个明媚的世界,让无数人热爱着的世界;就是这个悲惨的世界,让无数人痛恨着的世界。
回到剧中,被命运牵引着相遇的男女主角,在接下来的剧情里,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在这悲惨世界里徘徊?
已更新2集。
公号:美剧和电影 ,聊天对话框发送 悲惨世界 获取。
【更多阅读】一部电影N个结局?
还能自选剧情?
这波神操作我就服《黑镜》!
「香艳撩人」「极致情欲」就是这部剧的标签丝袜控、强迫症、仪式感……这次的凶手怎么不按套路出牌?
BBC三集片:一个男人和四个女人的故事
如题。
我写过一些影评剧评书评,但这一次,试图从观后感的角度说一些纯私人的想法,一家之言,欢迎探讨,拒绝恶意踩踏。
我是原著党。
虽然客观地说,拿小说去与影视作品或者音乐剧相比,是非常不公平的——毕竟每种艺术的呈现方式都有其长处也有其缺陷——但作为根据原著改编的电视剧,要原著粉完全跳开小说,也真的难。
所以先说说我认为的BBC这一版做的好与不好的几个方面吧。
好的方面(包括我个人比较喜欢的):1、部分人物的选角(当然也有不满意的,下文再说),包括冉阿让、珂赛特、马吕斯,一些配角比如德纳第夫人、吉诺曼老爷,甚至称得上出彩了,这些人物出场的时候几乎都让我有一种“就是他(她)了”的感觉,单从形象和造型而言,这一版中选择的这些演员,比58年和12年版的电影都更契合我看书时脑海里的想象;2、服化道。
这个似乎没什么可挑剔的,毕竟BBC出品,精致与考究的程度摆在那里,而且相当懂得扬长避短(12年版的一些场面电脑特效真的太一般,制作痕迹明显,有点让人出戏啊),几乎都是实景拍摄,代入感就比较强;3、剧情改编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地方,说两个主要方面吧。
一是开篇,似乎从58年版电影开始,之后的电影和音乐剧基本都是延续了土伦监狱的开端,但是BBC却巧妙地从滑铁卢开始,且以三条叙述线并行——冉阿让+芳汀+彭眉胥——开始整个故事。
看过原著的人都知道,书是平铺直叙单线型的记述方式展开的,如果影视作品要完全照搬,对于没看过书的观众而言其实非常不友好,但这一次的改编就非常巧妙地发挥了电视剧的长处:在最短的时间内聚焦了主要人物与主要矛盾,也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二是结尾。
说实话,原著的结尾如果照搬,是绝对达不到小说里那种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暗情汹涌的高度的,因为这需要大量的精心布局;BBC的处理让我在意外之中收获了惊喜——被伽弗洛什赠送过面包的那对流浪兄弟(在书中其实是伽弗洛什的亲弟弟)出现在街头行乞,我个人对此的理解是:未来自有其美好与希望,但现实里永远有黑暗和悲惨的一面,这将是永远不能忽略的。
单从这个结尾来说,我对BBC的满意度会高于12年版电影和音乐剧(当然只是我个人)。
不好的方面(我个人不满意不喜欢的):1、部分演员和表演。
沙威一定排第一。
选一个黑人来扮演沙威当然有BBC的ZZ正确因素在,但好歹也得贴合一下原著中对沙威的描写吧?
况且在19世纪初的法国,一个黑人警探真能出人头地?
这本身也是要带着问号的吧。
还有皮肤偏黑的伽弗洛什,红头发的爱潘妮,留着胡子的“老”安灼拉,以及未脱稚嫩、浑身散发着“我是贵族”气质的芳汀,选角出问题真的会让观众出戏,虽然我同样不喜欢安妮海瑟薇,但至少12年版电影里的芳汀还带着萧瑟的惨意,而到了莉莉柯林斯这里就几乎体会不到。
除了角色的选择,演员的表演也有问题。
冉阿让当然不是完人,但剧里好几次我都觉得他失控得过了头(比如赶走芳汀、得知商马第事件后对修女不耐烦、不让珂赛特出门等等);沙威的表演也是,雨果描写的沙威应该是有城府、专制而冷酷的制度奴隶,但是剧里的沙威只让我觉得有狂躁病;至于珂赛特,是个傻白甜没错,但她对冉阿让是百依百顺的啊,至少也是温柔大方态度得宜的,剧里呢?
大吵大闹一心只想着汉子;还有马吕斯,其实我真的很喜欢乔什奥康纳,但是他演绎的马吕斯为什么总是面无表情?
革命时,恋爱时,听到冉阿让的告白时,最后得知一切真相时。
天呐!
你明明不是面瘫演员啊!
你在《上帝之国》里曾经是多么令人惊艳!
我无从得知这到底是剧本或者导演的关系,还是演员本身的问题,但总体就是,大部分的表演都没能合格演绎出雨果笔下人物的复杂性。
2、改编,仍然是改编。
最不满意的就是对卞福汝主教的忽视。
如果说音乐剧与电影碍于整体的长度而不得已进行了删减(其实也完全可以预留哪怕5分钟的时间),那么这次BBC的短剧总有了相对宽裕的时间吧?
然而主教的出场仍少得可怜。
在原著中,卞福汝主教虽然只是配角,但雨果整整用了一卷的长度来描写这个人物。
在我看来,如果说冉阿让代表着雨果对各类各级各色人物都可以获得拯救的信仰和理想的话,那么卞福汝就代表着雨果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向往。
小说最后,冉阿让仍念念不忘卞福汝的教诲,这种相隔了120多万字的首尾呼应直接给了我一记重击,并溃不成军。
卞福汝是谁?
他是最终引导着冉阿让走上正途的导师,他是串联且凝聚了雨果贯穿整部小说的中心思想,他是真善美的化身、刺破黑暗的光明、虽然渺茫但永远存在的希望。
没有他,就没有主角身上的那诸多光环,而这样的人物,怎么可以不给予足够的铺垫呢?
其次就是ABC和伽弗洛什。
雨果热情讴歌的革命,在这批青年力量中是非常集中的体现。
他们年轻、热血、冲动,但在作者的笔下,却绝对不是脸谱化的革命者,而是各有其特色,但是BBC仍然和篇幅有限的电影及音乐剧一样,对这些人物太吝啬描绘与刻画,因此原著中格朗泰尔在酒醉中醒来并骄傲地与安灼拉共赴死亡这一段,没有了书中那样荡气回肠的感受,整段革命拍来也显得敷衍、简单和粗暴。
同样遭遇的还有我非常喜欢的伽弗洛什。
既然保留了这个人物,还交代了他的由来,为什么没有花心思好好铺垫他的性格与成长?
书中堪称点睛之笔的暗中接济马白夫一段莫名其妙消失,人物原本该丰满起来的地方直接跳到了他参加革命,那么试问他为什么要走上这条路?
这样没有逻辑的改编真的令人不满。
最后综合谈一些感受:1、先看了BBC拍的《战争与和平》,再看了《悲惨世界》,最直观的感受是,BBC果然更适合改编西方名著,以及,最适合的还是纪录片;2、对于喜爱的原著被搬上屏幕这件事,我从早些年的反感和反对,到近期有些期待以及赞同,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自己观念慢慢的调整和变化,就如开头所提,小说与影视作品的传播媒介不同,他们擅长和特色的领域也必然不同,很多地方并没有可比性,所以尽管再有不满,但当看到自己喜欢的书中的片段以及角色被还原在屏幕上时,内心仍然会有一种莫名的满足和欣慰,并且每一次观看他人的改编也能从各种途径帮助自己多角度、多方位地再去思考原著的情节和立意;3、绝对的嗤之以鼻和没有建树的批评其实对于改编作品并没有任何帮助,与其如此,不如共同探讨有哪些可以改进以及为什么有问题,看上去好像同样没什么用,但认真思考的过程其实最终还是会让自己获益的;4、我看到有一种说法,如果把《悲惨世界》中关于历史、革命的描写都除去的话,雨果差不多就是19世纪的法国琼瑶。
我先是觉得很新奇,然后觉得挺有意思。
首先,文学作品中爱情的确是创作源泉之一,因为爱情也是人性的一部分,以此来说事是再正常不过;其次,《悲惨世界》中涉及到爱情的部分,其实大概勉强只占1/10(大概率是连这点都没有),反倒是BBC的这个版本中,芳汀和珂赛特的爱情场景篇幅过多,有削弱主题的嫌疑;再者,琼瑶的言情纯粹是言情吧?
我想这么发言的朋友一定是开玩笑的,嗯;5、有一件事我始终没有想通,德纳第这个第一号坏蛋为什么既能逃脱法律制裁,最终还能跑到非洲去贩卖黑奴了?
按照雨果的观念,难道不应该给这个恶棍一番惩戒?
毕竟他目中无人,自己老婆和孩子的死对他而言根本造不成任何打击也谈不上伤痛吧?
恶人没有恶报,也算悲惨世界里一个悲惨的构成?
以上。
剧把我对书里印象很深的描写都拍了出来,让我时隔两年还是十分震惊。
偷了一块面包坐了19年牢,出来后帮人干活却受到不公平待遇,冉阿让心怀愤怒仇恨暴力,他遇到了牧师,一个改变了他一生的人,虽然他刚开始不相信会有人对他这么好,偷了牧师家的银餐具,但牧师不仅没有责怪他,还送了他两个烛台,也是这两个烛台一直在指引他,要做个好人。
芳汀,一个为了爱情付出生命的人,只是不顾后果的陷入爱情漩涡,爱情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而不是一切,她和那个渣男的爱情的后果却要她一个人来承担,女孩们可以没有美貌,但一定要有头脑。
珂赛特是冉阿让全部的爱,冉阿让愧对芳汀,也做到了让她女儿一辈子幸福的承诺,后来珂赛特喜欢上别人时,冉阿让接受不了要去杀了他,后来却救了他,他相信那个男人能让珂赛特幸福,他说“我不属于任何一个家庭”“没有人爱我”,我真的心都碎了。
就因为他偷了一块面包,他这一生都过得不安稳幸福,不过最后还是带着珂赛特的爱幸福的离开了这个让他又爱又恨的世界。
警察也是警察局规定的牺牲品,他一辈子都在抓冉阿让,在他心中,冉阿让是十恶不赦的人,在他心中,犯人没有人权,也许他们都不算人,后来被冉阿让放走后,又亲眼目睹冉阿让救一个陌生人,他才明白,世上不止只有死的规定,还有活生生的人和炙热的感情,这套他奉为圣经的规定破碎了。
剧的结尾是两个小孩在乞讨。
告诉我们那里依然还是悲惨世界,也许改变世界很难,改变别人也很难,但我们可以不求回报的去付出爱,不管是爱还是恨都会导致一连续的事情发生,但为什么不选择怀着爱与温暖去生活呢?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背景真实,演技还行,可看完之后我觉得我看的不是雨果的那个悲惨世界。
雨果确实有他历史的局限性,天真地认为仁慈和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就能拯救和感化世界。
但也不至于把他的缺点如此放大吧,剧中的人物行为毫无逻辑性可言,完全是为了戏剧而戏剧,看完全片除了感觉“嗯,法国老百姓真受罪”之外什么都没有了,只有满身的不舒服和不和谐。
改编,你真正要改的是原著因为历史局限性无法达到的思想价值,改成我们更认可更科学合理的现代思想!
保留下原著的真实感,就算为了戏剧牺牲真实,也请保证起码的自圆其说!
结果呢?
好看,追到我根本停不下来渣男不止现代有,古代也有,真是渣出天际了,女主误信谗言,导致不得善终,悲惨过活最终惨死,好在她女儿白莲花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
阿让对她女儿的爱真是满满的。
就是有一个疑问,阿让做市长的时候,谁帮他找了一个替死鬼呢?
他自己找?
真是想不明白了。
ps:我觉得这个电视剧要比电影版歌剧的形式要更好看。
总体来说,前面三集非常精彩,看得人也非常揪心。
后面三集很多转折略显生硬,包括沙威的转变,德纳第在下水道给冉阿让放行,德纳第不小心说出的真相让马吕斯的感动不已……也许小说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更细腻,这些行为能得到解释,但影视展示出来的还是略显突兀了。
善与恶是人性的两面,你展示给世界的是哪一面很大部分取决于别人怎么对待你。
冉阿让和沙威的行为说明了这一点,但片中那个小孩呢?
从小被虐待仍然乐天对待这个世界,不明白小孩在故事中凸显的意义。
以上种种,也许都要去看书才能找到答案。
最后说说故事本身,因为故事把人性的善与恶,真诚与虚伪,善终与恶终都无限放大了,才能给我们心理带来这么大的冲击,其实反观我们平常人的生活,很少有人能集中大恶与大善于一身,也少有有冉阿让的魄力与运气,我们不过是一粒小小的尘埃,唯一能做到的不过是保护好自己与自己爱的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善待他人。
为什么沙威没有看到制度的不合理?
因为他心中只有制度与纪律,没有人性的温度。
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是合理的,当制度已经灭绝人性了,尽自己所能改变他,而不是一味愚昧地坚持。
向善吧,不为其他的,就为了内心的豁达。
根据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原著改编的电视剧《悲惨世界》,故事的大背景设置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保留了原著主要情节,开篇第一集就展示了战争过后的惨烈,浓缩就是精华,剧情进展很快,情节紧凑,每一集的信息量都很满,剧版仅有六集,每集1小时,主题突出,真正从精神层面让观众感到震撼和感动,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集最后冉阿让想着既然有人顶替了罪名,就把包扔进了火里,想烧了过新的生活,那个包是曾经抢一个小男孩钱的证据,结果一个硬币掉了下来,就是曾经从那个男孩手里抢来的,他想起了神父,想起了有个无辜的人会因为他而死去,他握着那枚灼热的硬币做心理斗争,这一幕安排的相当用心,剧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细节,人物刻画做的很认真。
为什么阿让仅仅过了六周就从活奔乱跳变得奄奄一息,还没开始享受天伦之乐就死了。
阿让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贵人就是那位牧师和修女。
牧师感化了他的内心,而修女在危难时刻救了他们父女。
看完觉得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片中的像芳汀一样的妇女由于缺乏教育,非常容易被骗,特别是一次次的汇钱以及自甘堕落的行为,不仅没有帮到女儿,反而差点害女儿一辈子被欺压。
狱警是一个有着非常坚固信念的人,他认为恶的人之所以恶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是恶人,他的职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把这些恶人全抓住,但是在和阿让的屡次摩擦中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部慢慢坍塌,最后也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旅店老板也有自己的人生观,那就是坑蒙拐骗,他从开始坚持到了最后,靠着卑劣的手段在世上苟活。
女儿和孙子的爱情是故事中唯一纯真的东西。
阿让虽然不情愿,但还是不惜付出生命守护这份纯洁。
ps:那个年代法国警察的打扮怎么像个海盗🏴☠️。
妈妈和女儿都很天仙。
只要简单比比法国最牛的宫殿凡尔赛、英国最牛的白金汉(或温莎),就知道谁水了。
首先还是致敬BBC,只有它还年年拍名著,美国的冉阿让都长腿翘臀一脸光鲜了,英国冉阿让至少尊重原著;其次我雨果老师的名作漫长深重,拍得这么可看是功德。
问题是史诗气质,BBC拍小全球无敌,一旦拍大,就捉襟见肘,以至可笑。
安灼拉竟然很gay,沙威还又gay又黑,你们英国人对gay和非裔有愧,和圣·悲惨世界何干?
天使宝宝一样的珂赛特突然变得阴暗下层,性欲难控。
大概毕竟小岛人口有限,有莉莉·柯林斯这样认真美貌纤弱、还会演戏的年轻演员,不给我上滚娘我都该跪谢了。
多米尼克·韦斯特是我心目中的好演员,但冉阿让需要的不只是好演员、他需要一位伟大的演员,虽然目前也没见哪个冉阿让伟大,只是这个韦阿让太“正常”,如同某精明小心的生意帝国,来到血旗下半裸着领导自由人民的法国面前,顿显可笑。
人文名著的陷阱如此,雨果老师是全球的明灯,他写人也是按这个高度写的,芳汀一定曾发如黄金、齿如珍珠,不然她的毁灭就不会让我们这么心痛。
我知道崇高的心灵多半悲伤,我才知道冉阿让如此悲伤,如此无望,他被遭遇打击,被社会法律排斥,被世道人心背叛,他牺牲一切、给了一个妓女的孩子幸福人生,然而换不来信守和忠诚,圣徒的宿命注定孤绝,圣徒的殿堂必然是流干他身上的最后一滴血、粉碎他所有的骨肉筑成。
那句“……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的名言即来自此书,我原谅总是旁观别人的燃烧人生的英国人。
不得不说,名著就是名著,故事结构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服务,冉阿让是继《黄昏的清兵卫》后第二个让我敬佩的男性。
他的性格多面且立体,并不是纯粹的英雄式人物,但如此复杂的人物显得更可信,传递出来的信息也会更有力。
我没有看过原著,以下感想都是基于我的观影体验。
什么是恶人?
我其实一直想不明白的是沙威为什么对冉阿让穷追不舍,直到沙威在冉阿让出狱后与他第一次相遇,两人就恶人做了辩论。
沙威认为,恶人就是恶人,无论以什么理由作恶都是不可原谅的,而且恶人会继续作恶,并不会悔改。
沙威见识过冉阿让为了发泄愤怒,设计砸伤狱监,但又拯救了他。
虽然沙威想不明白冉阿让为什么要拯救自己想杀死的人,但这给沙威的信息就是冉阿让是个坏到骨子里的人,应该一生都在监狱中度过。
沙威代表着法律以及执行法律的警察系统,法律就是说一不二的,犯罪了就是犯罪了,无论你是出于怎样的原因。
但这其中的问题就是,苛刻的法律只能催生更多悲剧,为了惩罚而惩罚,并不能让人间变成天堂。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在网络上很火的那位美国法官,因为他富有人情味的判决,让很多人迷途知返。
所以,法律作用是什么,是威慑还是劝诫?
冉阿让的观点是,人是既可以向善又能作恶的,这取决于他的境遇和经历,并且他自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仅仅因为偷了一块面包,就被判了十九年,非人的待遇与折磨,让他不再相信所谓仁慈与爱。
直到出狱后,他遇到神父,神父宽容他的罪行,并用烛台将他从地狱中赎回。
人都是会犯错的,区别是大错还是小错,犯了大错的人因为法律的惩罚和社会的舆论很容易踏上一条不归路,造成更大的错误。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连环杀人犯,他说自己不是什么坏人,但自从自己杀了第一个人开始,就回不了头。
对于犯大错的人,应该接受怎样的处罚,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我仍然相信真正的恶魔是很少,大多数都是走上不归路的普通人,生命如此可贵,究竟能不能给他们一个悔过的机会呢?
这是法律和道德才能给出的答案,而法律和道德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改变。
天真是一种错吗?
我看了不少短评,都是指责芳汀和珂赛特母女的,大意是一个美女如果没有脑子就是悲剧,也有观众觉得珂赛特很讨厌。
但如果我们不那么先入为主,她们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
芳汀是一个天真的姑娘,不能说她不谙世事,毕竟工厂女工还是看过一些人间疾苦的。
她只不过是思春期的少女,坚信自己遇到的爱情一定是和别人不同的,这个想法我想大部分在思春期谈过恋爱的人都能有同感。
如果芳汀生长在优渥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优良的教育,凭她的美貌会有很多王宫侯爵喜欢她。
但她没有这么幸运,一个人的出身不好,不应该成为指责她的理由。
虽然吃了很多苦头,她依然天真,天真地相信认识不到三分钟的旅店老板娘,甚至敢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对方。
她因为自己的天真付出了代价,为了抚养自己的女儿而出卖了自己的身体,但她仍然是一个本质上的好人,她并没有真正伤害谁,是世道太黑暗。
不懂得自保是她的问题,但这不是她应该得到那些待遇的理由。
造成世道越来越糟糕的原因之一,就是默认社会规则,甚至熟练地利用社会规则为自己牟利,并排挤那些不识趣的人。
每一个人是共犯,同时也是受害者,我们做出的恶行最终会反噬到自身以及后代身上。
珂赛特小时候虽然吃了很多苦,但她之后都被冉阿让保护得很好,她同样进入思春期,面临和她母亲共同的问题,只是她比较幸运,遇到一个真正爱她而不是把她当玩物的人,同时还有一个称职的父辈角色为她保驾护航。
冉阿让怕失去她,所以禁锢了她的自由,如果有观众因为珂赛特的反抗而讨厌她,那么请问在你和你父母意见相左的时候,你是什么反应呢?
是屈服还是反抗呢?
至于说冉阿让玩养成系的观众,我不知道是不是你日漫轻小说之类的看多了,冉阿让对于珂赛特是家人的情感,他一个孤苦无依的人自然有对家庭温暖的渴望。
他对珂赛特的行为有赎罪的性质,更何况他养了珂赛特那么多年,自然会有感情。
他的想法就是外面世道太乱,希望珂赛特能在他的庇护下好好生活,当然他也有私心,他渴望爱和温暖,这没什么问题。
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情况下,散发更多的善意吧,说不定你不经意的善举能够挽回一个人的一生,这样人间才有可能成为美好的地方。
希望人们不会被贫穷打倒,都能吃饱饭,都不至于堕落。
第二集弃。不是说靠着每集片尾抓耳的《Les Misérable》调动一下情绪就可以掩盖编剧眼高手低的事实。看似情节还原原著,却在诸多台词设计和人物性格刻画上带了不少私货。沙威的黑人选角且不评价,演技实在是一等一的差劲,看到马德兰成为市长时的恐惧与尊敬变成了不断的挑衅和轻佻的态度。同样演绎本就不出色的冉阿让更是被篡改了偷钱段落的事实过程,甚至变成了是他本人愤怒的开除了芳汀,儿戏般的改编,对原著和雨果没有丝毫尊重却又套用故事内核和剧本,这一点是绝不可忍受的。唯一的亮点就是芳汀的演绎和极致展现出了其苦难的妆造。其余的槽点:不咸不淡的剧情推进,鲜少有高潮和冲突,德纳第夫妇人物扁平,摄影有问题,很多情感被压制,服化道也可以说一塌糊涂(比如塑料般的军装)。为芳汀加一星。4.4
可能受音乐剧影响太大,总觉得有些角色形象不够符合预期:小马不够帅,安灼拉帅是帅但太瘦小,格朗泰尔居然是个胖子,以及音乐剧黑人演沙威还行电视剧里还是有点奇怪。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爱潘妮还不错,尤其长大的珂赛特也太美了吧,简直是我都想捧在手心的小姑娘~ 其实现在我开始觉得整个悲惨世界的剧情有点过度依赖巧合了,从蒙特勒伊到巴黎,冉阿让、沙威和酒馆老板一家总能阴魂不散地碰到一起,无非都是靠巧合,说实话以当代的眼光看觉得这样的写作方法并不高明哎…
4.3/几乎是最好版本的悲惨世界改编了,选角好棒。六小时是悲惨故事循序渐进的最好时长。跟芳汀比起来王宝钏运气很好的…莉莉的芳汀真的太美了…这个是非无绝对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执和修行
芳汀太蠢,她女儿也一样,恋爱脑又自私,害人不浅,基因这东西真是没法子。马吕斯的grandpa有点可爱。65万法郎,阿冉哥商业奇才啊。
影2068:剧情很完整,比电影版讲的细节。
芳汀真的美啊,冉阿让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健壮,不过还不错,继续追追啦第4集不看了,原著党表示不行
其实悲惨世界的剧情现在看来多少有些戏剧化过浓的感觉,为狗血而狗血……此剧改编失败……
第一集芳汀那条线是在拍什么偶像剧吗?
话不多说,英国人歪曲原著的垃圾,快跑。
你确定那个时代里“黑人”能当警长?为了最近的“政治正确”,强塞进一个“黑人”角色有意思?
名著改编来改编去,如果没有新的时代印记,就不要再拍了,有意思吗。
取其精华,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翻拍
背景交代不清,故事零乱!评分是怎么堆出来的?
过分 政治正确
法国环境英语拍本身就不点评了,可,黑人沙威实在受不了,无语子
只能说冉阿让是选角最贴的一位了,沙威用黑人我是真的无法接受,虽然演的不错,但是这是历史剧怎么也要尊重历史吧。安灼拉的演员也太普了,完全没有领袖气质,包括一整个的学生革命团体都毫无特点,根本没反映出那种理想和信念,总体选角完全被12年的音乐电影碾压。还有革命始末的着墨太少了,没头没脑的,倒是感情戏占了太多篇幅。马吕斯和珂赛特仿佛两个恋爱脑,一个看起来完全是因为爱人走了才去街垒寻死,另一个为了刚认识几天的男人就和爸爸大喊大叫还说出那么伤人的话。个人感觉这种原著大量内心戏的描写真的用音乐剧表现更合适。
剧情处理起来就跟沙威一样过于偏执了……
很多细节还原了原著·····但是并没有多惊艳的地方·····相比起以前BBC拍的那些名著差很多啊·····顺带BBC的那个谁谁谁踩了一脚音乐剧让我想要看看这部能够究竟怎么超越了····结果借用了很多音乐剧里的东西Orz·····
不喜欢这个版本,在芳汀母女情感上放了太多时间,让冉阿让承担芳汀下滑的全部责任、对柯赛特完全是圈养的占有,竟然还说出去街垒是为了杀马吕斯,严重背离原著。啥时候找书来看吧
感觉没有电影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