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分是因为后半生被骗多给的,很少被一个电视剧气成这样,想问一下前后是同一个导演吗,前面10级左右就很好看不懂为什么后面变成这样要被气死了。
谁家老人70岁拿着退休工资疯狂谈恋爱,加离世的得谈了4个了吧,不理解一家人谈恋爱的谈恋爱,出轨的出轨出轨还被骗,多乐还有老头谈恋爱还可以理解一点点夫妻两谈恋爱?
有病,互相出轨被骗被杀猪盘是吧,严重怀疑这部剧是为了让00后不结婚拍的,看完00后不敢结婚了😰。
第一次点评豆瓣,因为看到评分实在是忍不住点评一下,这部剧非常好看,不知道为啥只分这么低,以豆瓣的水准,这部剧完全可以在7.5分以上,对于一个一年直追1、2部好片子的我来说,这个电视剧的大咖和老戏骨演的非常棒,即贴近生活也有很多搞笑的画面,可以当一部轻喜剧来看,片中描述了很多老年人能遇到的问题,阿尔兹海默症,心梗,脑梗,还有中年人面临事业家庭的双重考验。
沈教授这辈子和6个女人有过交往,是她们多情,还是他滥情?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他深爱妻子静敏,却偷偷惦记着那蔚阗。
妻子病逝后,他先后交往了4个女友——全方位保姆连亦怜、精神抚慰者聂娟娟、自我中心型吕原,还有投机钻营的乐水珊。
老作家王蒙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中,老沈妻子过世后,儿子在国外,他的精神上孤独寂寞,身体又不好,没有人照料。
老领导为他介绍女友,他因为却不开情面,才和她们交往。
原著中沈卓然属于旁观者,他冷眼看这些奇葩的表演,并未动情。
这些女人的轮番打扰,让沈教授晚节不保,不仅落下了不洁身自好的坏名声,还因为饮食营养不均衡,遭受了病痛的折磨。
剧版《我的后半生》改编全变了味,甚至有些低级趣味。
沈教授成了为老不尊的花心大萝卜,见一个爱一个;整天要死要活,离开女人不行似的;如果教授都活成了这个德行,正常人就真成了凤毛麟角。
1. 感性大于理性沈教授儿女双全,儿子一家三口和他住对门。
儿媳妇有一个特别能咋呼的妈;他还有两个兄弟般的好友。
这说明他既不孤独,也不寂寞,生活上有人照顾。
他生病住院时看上了护士长,当然连亦怜也有目的主动接近他。
他不管不顾地追求她,她顺势住进了他的房子,对他进行全方位照料。
两人很快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连亦怜要房子,老沈及时止损,将她扫地出门。
这两个人各有所图,只是价码没谈拢,所以一拍两散。
从道德层面上讲,教授还不如护士长,他拿得起,放不下。
连亦怜已经嫁给了老李,她来沈家送喜糖时,老沈暧昧地握住她的手不放,失去了学者的自持,让人物形象崩塌。
2. 用错献身精神聂娟娟教授和他交往后,表现得博学沉稳,老沈却突然变得像个无知的老男孩。
原著中聂娟娟给不起的,人家就收敛,不让事情往下发展,所以她只让老沈请她吃了一次饭,并说明自己饭量非常小。
她也表示回请,并有意突出自己饭量小,这样对方就会不好意思赴约,她也不用出这个钱,其实她也出不起。
他们的谈话内容没有涉及情感,这就是掌握分寸,双方的举止都有度。
可剧版的两个人,都黏黏糊糊的:女方明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还和老沈谈感情;而且很明显,她也动情了。
女方住院了,老沈不顾自己折腾不起的身体,执意要搬到养老院去,他说要亲自照顾聂娟娟。
先说两个人没熟到那个份上,再说终究男女有别。
沈教授不理性,不考虑家人,这样“作”,是把自己的尊严踩在脚下摩擦。
3. 一厢情愿的结果沈卓然和连亦怜、聂娟娟都交往时间不长,他就爱得要死要活的,能进了他的心,也是她们有可取之处。
而吕原直接搬去他家,他竟然允许,作为教授,不应该如此没有边界。
热心的吕原从日常家务,到每个人的健康,什么活都干,什么事都管,甚至参与沈教授儿媳的一些事。
果然上梁不正下梁歪,凡事都是有因果。
沈教授走马灯似地换女友;儿子婚内出轨,整天和妻子吵嘴;孙子和女同学有早恋趋势。
男人对婚姻不忠,就是人品有瑕疵,找什么理由都没用。
沈教授一边享受着吕原带来的便利,一边讨厌着她的强势。
谈恋爱时,不喜欢人家就不要接受对方的付出。
可沈教授却正好相反:吕原一直在付出,可她想让他付出时,他却大发脾气。
吕原的话,虽然不入老沈的耳,却说得对。
她对老沈说:“你不守男德呀!
”
4. 引狐狸进了家门39岁的乐水珊,长得好,身材好。
她直接找到老沈家,当天晚上就住了进去。
她敢这么做,是因为前面的女人搬入沈家的速度都很快,她也没必要客气。
她投其所好,给这个家注入活力;照顾老沈吃饭——将半成品简单加工;服侍他入睡。
她的目的不复杂:伴随他的鼾声,她可以打着老沈的旗号,利用他的人脉;用“教授女友”的身份,打电话扩展生意;这套免费的房子,省下了她租写字间和住宿的费用。
剧版的改编比较离谱:乐水珊长得酷似静敏,于是沈教授只看外表,不注重内在,相信“长得像就是有缘分”,他像脑残了一样疯狂追求她。
乐水珊接近老沈,却是为了“气一气她心仪的男友”。
这编剧的脑回路,把观众当傻子了。
看着剧情发展,老沈像个二十岁的小伙子,根本不像快80岁的人,更别说像教授了。
结语不维护自己的家庭,眼睛总瞟家外面的女人,这样的男人不配结婚。
每个人都有优点,看谁都比自己妻子好,这个人就配不上那一撇一捺。
所以说,剧版的沈教授见一个爱一个,不是开挂了,而是他的道德底线太低。
有网友评论,这个电视剧震碎三观,沈家三个男人都忙着谈恋爱,把好男人都带沟里去了。
还有网友说,沈教授应该姓“花”,名“痴”;或者姓“流”,名“氓”。
真正的男人是理智而清醒的,他们不会像剧版沈卓然那样,为了爱情把日子过得一塌糊涂。
剧版将知识分子塑造成花心老男孩,是创新还是低俗化?
欢迎来评论区聊一聊。
品味别人的故事,领悟自己的人生,下期更精彩!
(图片源自网络 侵权删除)
奇葩奇葩处处哀6.7王蒙 / 2015 / 四川文艺出版社
卧床休息已经快一周的先生,趁着假期好好懒惰了一把。
基本生活起居已经放弃,变得好吃懒做。
他彻底放松,我也想给他时间和空间充分慵懒,因为日常工作节奏太快太满,人整个水肿,精神压力大的头发狂掉,积劳成疾才弄得浑身长时间疼痛。
人都需要一个弹簧开关,让自己能啪的一下弹开,硬挺挺就在那什么都不做,并且自己掌控开关权。
在陪他去医院的过程中,虽然伤的不重,总归是伤员,也要用心照顾情绪和身体。
在人生万态尽显的医院,让人无法挪开眼睛的大多不是病人,是陪着病人一起来的护理和随行人员,一般都是伴侣、儿女、家里亲戚朋友或者请的护工,这些人无从而知是不是“原配”,但在等待他们的都是一件事,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照料、护理,也要为之付出金钱甚至理智。
好在我们是原配,而且和我最近看完的这部剧也很配。
原配、二婚、老伴儿、丧偶、老年相亲、伺候老头、老太太充满竞争意识、合葬、突然来的疾病、财产分割、遗产争夺、随时可能会死、找小二十岁的老婆是大逆不道等等,这部剧都在展现,但它展现的还是太淡了,还是太文雅了,毕竟是影视剧作品,现实里的这些标签词,每一个单独拎出来,都可能是一段血泪史、战争史、死亡史,真正的血雨腥风,大起大落,喜忧参半,足够狂野的欲望和妥协,比生而为人你很抱歉,更要精彩一万倍。
今天我想就这个剧敢于展现的几个角度,聊聊我的感受。
丧失原配/孤独感/情感再出发很多年轻人都陷入过暧昧、暗恋、热恋等情感环境,当然也都有过失恋、争夺、被淘汰等情感困境,这样的问题同样发生在年龄更大的人身上,好像理所应当 ,他们就该会去应对和完美处理。
老年人的年龄,被定义的越来越清晰,尤其现在六十岁的老人,被称为青年老年人,七十岁属于中年老年人,八十岁以上才是我们以前概念里真正的老年人。
从步入老年老年定义开始,他们从刚开始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发挥余热,心无旁骛的养生、欢乐,到渐渐变得无法自理,失去生活品质,无法掌控自我生存意志,被病身体病痛和精神伤害双重折磨,在老去的路上,说是被夕阳的余晖铺撒着步入坟墓,实则其中路途的艰辛,并不比中年时的沉重、壮年时的责任、青年时的张狂代价来的更轻松。
所以很多人无法理解,时间会增长人的智慧和经验,他们活了这么久,已经值得了,已经懂得了,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烦恼?
豁达和宽阔,不是每个老年人都该有的么?
经历了那么多时间,脑子里都是精彩的事儿和快活的故事,怎么还会孤独呢?
只不过是失去了早就烦腻了的原配夫人或丈夫,难道还没伺候够一个人,还要情感需求?
“他们未免要的太多了,他们足够了,而我的生活都还没有这些老年人精彩。
”那么鼓起勇气的情感再出发,很多年轻人都做不到,一些老年人做到了,显得那么不可思议、不够道德,甚至充满恶臭。
讲一个我身边的事,我家邻居曾经是一对非常热爱生活的老年夫妻,他们不在这种城市出生,是儿女都有出息,让老人一起搬到了这座相对宜居的地方,而大儿子在国外做生意,女儿在老家体制内工作。
老阿姨时常和我妈一起打扫楼道,而她做的最多的事儿还是帮儿子带小孙子,家里做了家乡菜,就端给我妈尝尝,偶尔在楼道里碰到,也都热情的唠唠嗑,你能感受到她的能量很大,在这一层总是充满饭菜香和她快活的大嗓门儿。
我嫁人以后,她还帮我妈两次突发不适,叫了救护车,我赶到的时候她还在旁边。
后来大儿子生意做大了,小孙子也长大了,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孙子被接走到国外生活,老人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不爱出门,我妈总是找机会拉她出去溜达溜达,一起做做吃的,缓解老人的孤独。
那时候我也无法完全共情到她,因为家里孩子还小,带孩子是一件很累很耗人的事,不必带娃可以自由自在,该是多美好,她怎么还能难受的不出屋呢?
有些人并非天生追求旷野,独爱无拘无束的自我,她就是投入在家庭的温暖里,热衷用自己的奉献给自己的选择画个感叹号,她不想奔向单身,她有可以平衡的心智,也有掌握自己不走偏路的本事,她就是害怕孤独,恐惧冷漠,要战胜发自内心的恐惧,多少人能做到。
过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等我再回来我妈家,我发现楼道里有一种肃静,隔壁邻居家门口挂着的洗干净清清白白的大葱,整整齐齐的红辣椒也都收了,地毯歪歪斜斜,门上年初的对联也都摘了,问了我妈才知道,老阿姨突然心脏疾病,去世了。
就在前两天,还和我妈聊着怎么做家乡菜,入冬想一起做咸菜,买缸买罐子买大粒盐…当时我愣住了,这并不是一次非常独特的不告而别,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一些鲜活的身边人,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彻底消失,你自己都会在那一瞬间有种巨大的孤独感。
而后很多年,隔壁的老大伯回家乡和女儿生活在一起,这边的房子空置了,听说偶尔还会去国外和小孙子聚一聚,他从来都是乐呵呵和我的孩子开开玩笑,总是爱拿着遥控器就走到楼道里拿些菜,去过他家一次,收拾的一尘不染井井有条。
没有得到他再找老伴儿的消息,也没有得到他的其他消息,在曾经的邻居里,他们给我一种失去无法再回来的无力感,并不是情感丰沛强行煽情,而是老去不代表和时间达成共识,和变化巨大的社会达成一致,和该有的认知相当匹配,和公序良俗完美适配,不再探索,不再伸张,甚至不再活动,静静等待死亡。
随时去死/老年再婚/财产争夺谈起死亡,这部剧完全不吝啬去谈去演,演得也是非常文雅。
对于人之大欲,我们都吝于讨论,用独有的神秘感让活着的人知道,这事不能说出口,不是因为它足够神圣,而是因为他需要被神秘。
老苟的死,老丁的病,剧中很多老年人都身患各类疾病,这无法引发年轻人深切共鸣这有情可原,包括沈教授在住院期间,对连护士长的一往情深,很多人也无法理解,怎么这么随便就可以动情,身体不好还要搞七搞八,这都是社会余孽的老头要再次绑架女性价值…不说其他的,说说大家都经历过三年口罩,后期在每个人都感染期间,深陷病痛只能静待时间过去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可以有一个帮你度过难关,不说立刻治愈你的疾病,只说陪伴给予力量,这样的情绪有没有?
再说一个真实的事儿,曾经做过后台客服人员的我,有一次经历,到大学教授的家属区去售卖产品,当时我和一起工作的男同事,打算一家家敲门推销,若有成交立刻他就安装,追追业绩。
我俩行动很快,被多家拒绝以后决定找找意向最强的流失用户先上门,开门一个老教授看起来应该快80岁了,我们说明来意亮了工作证,老教授吐槽儿女给办的设备不好用,爱看的电视都没有,我们俩趁着他说的频道,算了算现在的价格,和我们的价格,明显我们的性价比更高。
老教授爱看老电视剧老戏剧,而且不喜欢太智能化的东西,立刻就办了我们的,把之前的设备要拿去扔掉,我好心告诉他,这个设备应该都有押金,不能扔,问问清楚自己孩子怎么去换押金,不然要损失押金钱。
他连连称赞我们专业,换好设备交了费,我们售后单也填好,就准备撤退了。
因为我主要负责客户服务,所以留了我的电话,今后再有问题,直接报修。
谁知晚上正在吃饭,电话打来是老教授的女儿,说我骗老教授的500块钱,强行买卖,利用老教授神志不清的特点,做些下流的事。
当时我就上头了,先说了句不好意思,情况复述一遍,她骂的更快活了,不是我巧言令色骗老教授信任,他能执意要让他女儿去退押金钱么,说自己在北京工作,谁有时间回去换押金,后来看我流程都合法无误,协议也签了,发票也开了,发短信骂我骗子,我无法和客户进行正面争执,只能上报情况,备注给新客单里,持续了一段时间被辱骂,我有几次很想回怼,自己做儿女不考虑老人感受,不知道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反而觉得麻烦,这样也算是儿女。
500元,对待陌生人,就可以有这样的争执,可想而知,人作为任何身份,都禁不住考验,要面对的事比想象中的难上加难,而在难里偶有温情,就算是人生后半程没白活。
不是我身边发生的事多,也许是我善于记些没用的破事儿让自己长点脑子。
我看懂《我的后半生》这个剧的老头部分了🤔🤔老头刚开始抑郁,自闭,失去光彩。
失去人生理想,妥协于生活,错过很多人生精彩的部分。
直到大病几场后,遇到了5个女生,不单是偶遇,更是找回自己的变化。
第1个是外在,第2个是灵魂,第3个是妥协世俗,第4个试图找回曾经。
第5个是抓住近在咫尺的幸福。
第一个护士长,老头在与其相处过程中,渐渐重拾往日的风采,开讲座,抹黑头发,参加各种文艺活动,老干部文娱聚会。
找回曾经的尊严和外在社交。
第二个天文学家,老头为与其辩论在图书馆学习,研究。
有探讨昆曲,养花,夸奖小兰花,找回那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自己。
第三段对强势追逐自己的世俗老太,敢于拒绝不合适,不被世俗“过日子”三个字妥协。
第四段化妆师长得跟亡妻一模一样,试图复制曾经的幸福,但终归是明白花开时爱花,叶绿时爱叶,花败再去刻意复制花还开的过程是不真实的,过去终成过去,现在也会有新的机遇。
第五个是一直在自己身边的眼前人,老头找回那4个自己之后,终于能够从容的面对这个眼前的人。
故事很有意思。
5个女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总结起来:在意的是什么,付出的就是什么。
😄护士长给老头完美的外在享受,从吃药计划表到洗脚按摩,再到丝滑睡衣。
按原著来说,还有更不可描述的部分,老头带着她到哪都风风光光。
可以说物质方面达到了满分,那么相应的。
老头要拿自己的退休金和房子来换,可惜护士长想要的太多,她想要整个大平层,不想要小套房。
再加上溺爱的儿子生日宴会大闹一场,两人终是不欢而散。
(这里我个人觉得老头做的已经可以了,但护士长后面又找了个有钱的)😄没办法,前面说了在意的是什么,付出的就是什么。
第二个老太给予的是精神的共鸣,两人非常有话题,甚至惺惺相惜。
可惜天文学家癌症复发没能挺过去,但老头还是全力支持,两人天地相隔。
第三个几乎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放远看为世俗与理想的对峙。
放近看是相亲和爱情的对比。
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没有逃开这个问题,选择妥协给命运,将就半辈子。
有些人甚至还想着拖到孩子毕业再离婚什么的。
其实是把半辈子都浪费在生气上。
而老头最终敢于对不合适说拒绝,这是一种升华和进步。
顺便说一句,原著叫《奇葩奇葩处处哀》,王蒙写的,本来是没有第5个女生,导演非常有心的以作者现在的老婆为原型加入“彭玉兰”这个角色。
你们看这气质像吗?
这个单三娅是作者王蒙的第二任妻子:1.比作者小二十岁。
2.是《光明日报》主编和高级记者。
3.同时老年时刻简直和前妻崔瑞芳长得非常像。
4.是和王蒙敢爱敢恨6天定终身的存在。
我放出图片感受下。
王蒙和崔瑞芳
王蒙和单三娅
王蒙和单三娅综上所述,原作者王蒙《奇葩奇葩处处哀》中的4个女生,可能每一个都是现任的影子,小说于2015年出版,彼时王蒙已经和单三娅两年。
王蒙的前妻80来岁病逝也算是长寿了,作者认为所剩时间不多要勇于追求幸福。
剧中“彭玉兰”之角色就是这样4和1的存在,和现实中作者的二婚妻子是没区别的。
我的后半生 (2025)5.42025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董富来 潘戍午 / 张国立 佟大为
奇葩奇葩处处哀6.7王蒙 / 2015 / 四川文艺出版社
当黄昏恋照进现实:在《我的后半生》里看见爱的勇气与生存的重量张国立饰演的退休教授沈卓然站在相亲角的那一幕,像一枚投入湖面的石子,在观众心里激起的涟漪远不止于“老年人谈恋爱”的猎奇。
这部改编自王蒙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的剧集,用轻喜剧的糖衣包裹着现实的苦核——当人生进入后半场,爱情究竟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
当暮色中的身影试图拥抱温暖,社会与家庭又该如何回应这份勇敢?
一、当银发族叩响爱情之门:打破年龄框架的情感叙事剧集最动人的突破,在于撕开了“老年人不该谈爱情”的社会规训。
沈卓然在发妻离世后主动走进相亲市场,这个举动本身就充满反叛性:他拒绝成为子女眼中“安稳度日”的符号,也不愿困在“丧偶即孤独终老”的宿命里。
与护士长连亦怜的“病床暧昧”、和女科学家聂娟娟的灵魂共振、同工会主任吕原的性格对抗,乃至对酷似亡妻的乐水珊的情感挣扎,四次截然不同的情感经历,构成了老年人情感世界的多棱镜。
这里没有浪漫化的“黄昏恋滤镜”,而是真实到近乎残酷的细节:沈卓然为追求连亦怜笨拙地学做“520爱心面”,暴露的不是老来俏的可爱,而是独居老人对亲密关系的生疏;聂娟娟因癌症不告而别时,两人未说出口的“再见”,比任何煽情台词都更戳中人心——原来成年人的离别,从来都伴随着生命倒计时的钝痛。
这些场景让观众意识到:爱情从来不分年龄,老年人对情感的渴望,本质上是对“被看见”“被需要”的本能追求。
二、婚姻市场的镜像折射:爱情背后的生存博弈如果说年轻人的婚恋是“风花雪月”,老年人的相亲则更像一场精打细算的“生存谈判”。
剧中,连亦怜提出“婚前房产加名”,吕原要求“婚后掌管财政大权”,乐水珊的“情感补偿式索取”,看似是“算计”,实则是弱势群体在现实压力下的自我保护。
当爱情与房产、医疗、养老等生存议题捆绑,婚姻便成了一场充满博弈的等价交换。
这种现实性最刺痛观众的,是它撕开了“养儿防老”的传统神话。
沈卓然的子女表面支持父亲再婚,背后却对遗产分配耿耿于怀;孙女对爷爷恋爱的调侃,暗藏着年轻一代对老年情感需求的隐性忽视。
剧集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呈现了一个残酷真相:当社会养老体系尚未完善,老年人的黄昏恋往往承载着“抱团取暖”的生存刚需,而子女的态度,不过是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冰山一角。
三、悬浮与真实的拉锯:在争议中触摸现实肌理《我的后半生》的争议,恰恰源于它对现实的“部分坦诚”。
一方面,剧中对老年相亲角的魔幻化描写(如大妈们对“教授”头衔的趋之若鹜)、女性角色的扁平化塑造(控制欲强的吕原、恋爱脑的乐水珊),难免让观众诟病“对中老年女性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沈卓然与聂娟娟关于生死的对话、老苟去世后孙宝琴的一跪,又精准捕捉到了老年人面对生命倒计时的尊严与苍凉。
这种矛盾性,或许正是现实的投射:我们既需要打破“老年人谈爱情羞耻”的偏见,也不得不承认,在性别平等、代际沟通、养老保障等议题尚未完全破局的当下,老年婚恋注定是一场带着镣铐的舞蹈。
剧集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而在于让年轻观众第一次认真凝视父母辈、祖父母辈的情感世界——那些藏在皱纹里的心动、躲在退休金计算后的忐忑,从来都不该被一句“都这把年纪了”轻易打发。
爱是终身课题,无关年龄刻度当沈卓然在剧中说“爱情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时,镜头扫过他书桌上与亡妻的合照。
那一刻,观众忽然明白:后半生的爱情,从来不是对过去的背叛,而是对生命的致敬。
它让我们看见,即使在布满现实荆棘的路上,人依然拥有追求温暖的勇气;即使历经失去与伤害,心依然能为某个人重新柔软。
《我的后半生》或许不够完美,但它像一面粗糙的镜子,照见了我们对老年群体的忽视,也映出了每个人终将面对的生命课题。
当我们学会尊重父母的情感选择权,当社会开始构建更包容的养老环境,或许“后半生”才真正称得上是“人生的新开始”——无论70岁还是20岁,爱与被爱的权利,都该被温柔以待。
(
旁观者角度,记录几点感受吧,想到啥写啥。
1-老丁得了阿尔兹海默后,越来越不认人,出现了打人等行为,但家人不想他住进康复医院。
觉得很可怜,但是呢!
剧情成了抛给沈和苟照顾了,老丁每天跟着两个老头到处溜达,两个两头哪里照顾得动一个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老头?
最后老苟为了照顾老丁,心脏病发作,去世了。
emmm老丁家人们,您们到底是心大呢?
还是心大呢?
倒是自己照顾好呀…2-丽娜投喜乐卉。
你曾经也是个财务专业人员,怎么头脑一热就贷款投资呢?
emmm…3-沈青你也别对标艾斯的男友了。
你做不到的。
艾斯对你也就是个友情,别想太多了。
4-丽娜和宝琴姨有时候吵得我头疼呀。
你们单独看生活条件也不差的,宝琴姨你也有个把退休金,你老头也有个把退休金,该放手就放手吧,没必要生活得如此,性格问题占多数。
5-黑豹和艾斯男友都是性格稳定的人,这部剧里这两人做事比较有章法,有事说事,有问题解决问题。
情绪稳定是很重要的能力。
6-戏里不少人都蛮不知道咋说的,比较拎得清,活得比较通透的几个人,艾斯,乐水珊,丽娜几个闺蜜,聂老师,黑豹,艾斯男友。
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老年,即不知道如何老去。
《我的后半生》讲的是一位退休文学教授在老伴儿逝世之后的择偶故事,虽然情节没有太大新意,但因为张国立、周野芒等投入的表演,加上导演对节奏的良好把控,比张国立前几部老人主题的电视剧进步不少。
去年他和王刚、张铁林拍的那个什么,十分有损国立先生的口碑,哦,还有一部是和张译演的类似作品,只能用无聊来形容了。
本剧改编自王蒙先生的小说,在幽默上有不少感觉,演员状态很好,有创造力的释放,总体上有可观之处。
但遗憾的是,本剧仍然跳脱不出老人叙事的窠臼,讲的仍然是一个真空老人,而不是那种带着反思精神和生命欣慰的立体老人。
对照日本电影《家族之苦》,我们可以感到不少差距。
中国的50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是非常的一代,他们成长于大饥荒和文革时代,享受了自由与解冻的红利,也承受了社会巨变、阶层分野的冲击,可以说一代人活出了人家三代人五代人的况味,他们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面临终将到来的谢幕时分,他们对后人的寄望是怎样的?
那些少年时代受到的蒙昧教育,在后来的生活中,产生了什么作用?
他们之中,有多少人觉醒?
有多少人依然沉睡?
有多少遗憾?
有多少愧疚?
有多少困惑,有多少向往?
这些在我们的影视剧中都没有。
——有的就是找个后老伴儿。
我们等待50后真实形象的出现,这样才对得起他们所经历的历史旅程。
目前,大家看到的50后老人形象还是张纸,而不是本书。
一直说,中国的电视剧必须家国同构才能动人,为什么一讲起50后的故事,就不同构了呢?
有的说,中国观众智商低,故事讲复杂了看不懂,何况现在看电视剧的智商比平均水平还低,真是这样吗?
大家好,我是梁良公子,关注我,一起学习成长。
老年男演员千万别驼背,《我的后半生》中,年龄相差一岁的张国立与张丰毅,对比很明显。
《我的后半生》的剧情是又热闹好看,节奏又紧凑,本来以为邬君梅只是一闪而过的配角,没想到她是一人分饰两角。
她演的乐水珊,是沈卓然丧偶后的第四个女朋友,还有一个“爷圈”的关键人物,他就是与乐水珊谈了三年恋爱、沈卓然的情敌李黑豹,由69岁的张丰毅扮演。
这段老年人的三角恋,最终以李黑豹婚礼上抢婚胜出落幕,其实论年龄,张丰毅只比张国立小一岁而已。
为何却给人一种“一岁之隔,两代之差”的感觉呢?
这就很值得分析分析了,岁月无情,谁不想让自己看起来年轻呢?
想当初,沈卓然要追求连亦怜,对她表白之前,不就连夜染黑了头发吗?
如今,沈卓然在留不住连亦怜、痛别聂娟姐、婉拒吕原后,终于迎来了“菀菀类卿”乐水珊,她那一句“你很像许文强,要是再有点肌肉就好了”,让沈卓然对情敌李黑豹,又多了几分嫉妒,真是笑死人了。
而张国立与张丰毅这两位古稀之年的老戏骨,表演的同一场为爱较量的黄昏对决,却可看出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
剧中,张国立饰演的是退休教授沈卓然,在妻子离世后,他意志消沉经常躺平,身体日渐消瘦,在老朋友们的鼓励之下,踏上了相亲之路。
当他遇到时尚化妆师乐水珊(邬君梅饰)时,又一次以为找到真爱,却遭遇张丰毅饰演的前运动员李黑豹的强势“抢婚”。
两位年龄仅差一岁的戏骨,在剧中展开了一场关于魅力的较量。
当镜头同时框住张国立和张丰毅时,观众惊讶地发现:相差仅一岁的两人,状态宛如两代人。
70岁的张国立如果不染发,已然是白发苍苍的“小老头”,举手投足虽尽显儒雅,却已经驼背了。
当他戴着老花镜,皮肤松弛,眼袋明显,走路时微微驼背,满是岁月的痕迹。
有场戏里,情敌李黑豹刚上合唱团找乐水珊,沈卓然幸好有老丁和老苟助阵,李黑豹一句中气十足的“想打群架吗?
”在气势上就已大杀四方,让人汗颜。
不得不说,锻炼身体真的特别重要!
69岁的张丰毅肌肉发达,看似壮年汉子。
肌肉线条透过薄衫若隐若现,身姿挺拔如松,别看他脸部虽然也有皱纹,但精神矍铄得让年轻观众自愧不如。
演他女儿李西贝的曾一萱,有一场大着肚子找乐水珊吵架的戏,因动了胎气必须赶紧上医院,张丰毅上演一场慈父对女儿“公主抱”的戏,仍旧是脚步稳如泰山,健步如飞。
而沈卓然被上一任的追求者吕原督促“每天歨满一万步”时,曾累得苦不堪言,楼下的保安心善,帮他拿过手机去送快递“造假”,这场戏令人啼笑皆非。
张丰毅的“逆龄”状态并非偶然。
38年来,他坚持健身雷打不动,社交平台上常晒健身照,连在片场拍戏间隙都不忘锻炼。
这份自律,让他在69岁仍保有令年轻人艳羡的体魄,被观众称为“行走的荷尔蒙”。
刚在澳门威尼斯人开演唱会的香港天后郑秀文,平时也坚持跑步健身好几公里,粉丝大赞她是“八公里小姐”,她最近在演唱会上也是状态大勇,让人羡慕。
可见,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是打向无情岁月最好的子弹。
除了体态,张国立与张丰毅两位老戏骨,在表演艺术上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径。
张国立是“老天赏饭吃”,没受过专业表演训练的他,却能将丧妻后的悲痛、相亲时的羞涩,和刚重拾恋爱的悸动演绎得浑然天成。
他总能把老年知识分子的浪漫与笨拙,刻画得入木三分。
导演曾赞他:“张国立老师拍戏几乎不用NG”,有“戏大于天”的专业态度。
从《编辑部的故事》中想谈恋爱的小眼睛青年,到《康熙微服私访记》的帝王威严,到《金婚》中的平凡丈夫佟志,再到《小舍得》中的副院长,他总能让人忘记演员的存在,只记得这些精彩角色。
张丰毅则是科班训练的典范,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他,以精准设计每个动作细节著称。
他是《城南旧事》中为养育弟弟当上小偷的穷人,他是《骆驼祥子》中,被笼罩在家破人亡阴影下的拉车人,他是《如懿传》中甄嬛的老年四郎,当时的老年甄嬛也是由邬君梅扮演,特别有缘分。
在《一代洪商》中,他寒冬腊月亲自下水拍“浸猪笼”戏份,冻到嘴唇发紫也不用替身。
这种表演功力在《我的后半生》中同样体现很精彩,李黑豹的豪爽幽默、对爱情的直率表达,都被他演绎得恰到好处。
表演方式上的不同,各有各的精彩。
张国立与张丰毅这对老年情敌碰撞出的火花,让观众大呼过瘾。
因为在剧中争夺邬君梅的这场“战争”,最终以张丰毅的胜利告终。
也有观众禁不住感叹:“如果我是乐水珊,还犹豫什么,直接选张丰毅”。
这种选择背后,也看得出大部分人对体态魅力与生命力的渴望。
《我的后半生》确实是好剧,剧中两位老人为爱较劲的情节,打破了“老年人不该谈情说爱”的刻板印象。
无论是沈卓然的文人浪漫,还是李黑豹的直率热情,都有如让观众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
其实,比起“老年人不是一个统一的模样”。
有一句更扎心的是:“中年人不是一个统一的模样”。
如果你也羡慕沈卓然的风流倜傥,就读书、练字、听曲,如果你也向往李黑豹的健美有活力,就每天制订计划,好好锻炼身体。
哪怕我们还很年轻,也可以先安排起来!
目前看到了第27集,有几个地方让我觉得不舒服。
第一个是连亦怜与沈卓然突如其来的爱情。
沈生病住院没多久就爱上了连,连作为护士长,对病人体贴关怀不是应该的吗?
沈前一秒还在怀念亡妻,后一秒就爱上了?
甚至还写上了藏头诗。
而连就因为沈对亡妻的深情和一首藏头诗就爱上了?
还要到“陌生男人”家里照顾他?
第二个是彭玉兰穿红色睡裙。
那一幕真的让我觉得生理不适,看到的第一反应是:阿姨牺牲真大。
第三个是吕原人物和相关剧情的塑造。
里面有个剧情是书房玻璃爆了,沈和吕在同一张床上睡觉。
但是他们也不是男女朋友吧,吕只是借住在沈那边,儿子一家又在隔壁,为什么要谁在同一张床上呢?
吕这个人物塑造的也很不讨喜,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会这样吧?
吕不让自己女儿和那个男人谈恋爱,不让自己孙女涂指甲油,但是允许自己住在没有确定关系的老头家里。
第四个沈卓然的“魅力”。
里面出现了多次夸沈很有魅力很有文采的台词,甚至上课的时候还有女大学生说如果沈教授再年轻点就要去追他之类的话。
拜托,沈的长相也不至于这样吧。
感觉这部剧就是披着讲述老年人丧妻晚年生活的皮的男频后宫剧。
男人就是老伴死了幸福的再找一个,各种感叹真爱。而梅婷,演的就是一纯傻女,天天在家做家务,干活儿,而她老公佟大为在外头跟别的女人眉来眼去。连我妈这么大岁数的传统人士都看不下去的东西,谁拍出来的,恶心不恶心?
有困境有矛盾有家长里短的琐事,但更多还是家人朋友间相互帮助,看得还挺暖心的
围绕着张国立丧妻之后的故事,鸡毛蒜皮的琐事但是合家欢。佟大为出轨后结局还和梅婷开放式结局(实则明显复合),让人不适
中年人疲于搞钱精神出轨,老年人唱歌跳舞谈恋爱,剧情过于真实了,角色人设比较抓马,可是现实生活中更抓马的我见过,结局还挺好的。
剧情狗血,但是边看边想起我爷。张国立的表演真好,都感觉到了爱情。梅婷也是,演的真好。和六姊妹里的角色完全是两个人。故事的狗血不能掩盖这部剧不论拍摄还是表演的优秀。
敬岁月中稍作改变的自己。
老头都这么抢手了,哈哈哈哈,居然还有沈佳妮
好家伙,国内拍老年人居然也要拍爱情啊…人家消解年龄歧视怎么就能关注职场呢…
在电视上看的,三观超级贴合现实:对男的来说根本不存在忠贞,谁当老婆都一样,能伺候他、照顾他就行。前一秒你侬我侬,后一秒又去相亲了……
这个剧就是很炸裂💥!一家子风气不正!老的:70了还不停换女友;大儿子:精神出轨;女儿:当人家小三儿;儿媳:婚外情;孙子还好就是早恋而已
很现实也很有生活的剧,所有的剧情都是身边真真实实发生过的
这个选题真的很好,评分两极分化也显示社会代际沟通出了问题。后半部剧情稍弱。
体制内退休的丧偶大爷,相亲市场香饽饽。
没有啥后半生,感觉像是60年代。。。
前面还挺好看,自打替身妈妈出来就玄幻看不下去了
老头相亲、黄昏恋,还是挺新颖的题材,尤其与老龄化社会联系紧密,不知道有没有搞个政府资助啥的。老沈的四个相亲对象,最喜欢吕大妈,虽然控制欲强点,但还是很善良很直爽很勇敢的,是最接地气最适合一起生活的人呀!这个单元也是最热闹最好看的!尤其宝琴和吕大妈一起叽叽喳喳闹闹腾腾。但最喜欢的女性形象是彭阿姨,该努力努力该放弃放弃,执着但无执念,豁达且通透,有岁月静好也有市井烟火。以及,这到底是男频戏,老沈和沈青真是亲父子,男人至死是少年,花心的少年……
当个老年恋爱、养老喜剧看是合格的。演技总体还是自然流畅的。
看到原著是王蒙,立刻理解了。沈卓然就是王蒙的自况,不过人家毕竟是部长,别说老太太了,小女生都有可能生扑的,而他写的只是个普通教授,所以看起来那么违和。韩童生和许娣都肿了,时光就这样不在了。
不是,这要多大的反转才能洗掉它提前预定烂片的体质啊。是除了谈恋爱结婚,就没别的好编的了是么……
看老戏骨们的演技舒服极了。人需要陪伴,特别是老年人。但是人老了的时候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之间有太多的隔阂(不是指性格上的),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老沈没有做错什么,错的是很多这种关系夹杂着太多复杂的利益成分,没有培育真爱的条件。如果一开始就是母系氏族社会,这都是不存在的矛盾了。爱情是不存在的东西,丧偶的人守贞是很荒唐的,再找伴的行为没有什么可鄙视的。但是爱情不是解决这个的唯一途径,友情或许更好。看完有一些年龄焦虑。看到要房子以及一家人的反应那里,感觉这个电视剧有点假,没劲,四星变三星. 我有这种不适感,是因为我看得到这个社会各种歧视,这个电视剧内容反映出来的和它的观众就呈现很多。好喜欢吕原阿姨,豪爽有勇有谋,气血足,能办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