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剧本把握非常非常不错了。
许多年了,公安一直希望出一部讲铁道警察的剧。
有过几个本子,基本还在铁路警察破案的层面。
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那么写乘警,写铁支,写什么?
这部以铁路警察为抓手,写时代的列车,写人物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写命运。
很有胆,很大气,很难的,也很牛。
能看出来作了扎扎实实的采写。
人物特点,很多案例,破案的抓手,小段子,都来自真实采访。
当然也免不了一些中国式表达情感的矫情,但也算没过度,毕竟是部台网剧。
最喜欢,牧羊痴儿看见汪新从列车上给自己丢下东西那一幕。
演的老好。
另外牛大力演的真好。
总之已经很棒了。
总之,回归故事,回归语言艺术,视听过硬,制作精细,仍然是今天长剧集的王道。
先说优点:第一大优点就是小白,小白在这部剧里成长了,正经了不少收敛了贵公子气质,把一个铁路公安的成长演的有血有肉,加上丁勇岱老师炉火纯青的表演,20 岁的年龄差,把互虐互爱,徐徐推进,贯穿全局。
父子年代剧,很难的,也很新颖,最重要的是很勾人!
第二是郑晓龙的调度,让全剧人物都非常立体,性格和关系都很成立。
第三,铁老大从 1970 年代到 2020 年代,从加煤到高铁。
从优越感十足的铁路大院,到铁路子弟的融入社会,再造辉煌。
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表现的很细致很到位。
再说说缺点:第一个是整个剧内容有点多,年代剧,爱情家庭剧,加上拐卖儿童,加上碎尸案。
如果没看进去,会觉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第二是对马魁的判决和对汪永革的判罚,有点没讲清楚,应该有个法律角色给大家讲一下当年的法律法规。
第三就是 39 集,我更愿意称为《反转吧!
命运的列车!
》所有人物按照车厢 call back。
有点集中,也有点没头没尾。
最后一个,金晨和姜妍有点老,还有点撞型,还没有铁路大院里的阿姨们戏多。
所有主角生的都是儿子,这简直太奇怪了。
马燕、姚玉玲、丽丽、火车上的乘客、牛大力的女大学生媳妇……等等等等。
这多奇怪啊!
我能想到的原因就是,为了“圆满”,也许在男编剧的眼中,生女儿不算一种圆满。
里面女性角色也很单薄,每个女人的结局也透露出一种男性朴素的价值观:莫欺少年穷!
莫欺中年穷!
莫欺老年穷!
姚玉玲嫌贫爱富虚荣拜金,人到中年珠黄玉殒,毒贩老公被判了死刑,和儿子在夜市摆着烧烤摊,时过境迁风水轮流转,又遇到自己曾仗着年轻貌美抛弃的“舔狗”牛大力,而舔狗如今成了大老板还已经找了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女大学生生了大胖儿子。
这种王宝钏挖野菜的剧情,几千年来都是能让中国男人直接群体高潮的桥段。
苦大仇深奉献一生的素芳,老公入狱怀胎七月流产,好不容易老公出来自己又身患肺癌,不治病因为怕“这个家好不容易聚起来的热气又散了”,然后自己快死了又领养了一个男孩,把男孩留给自己的大女儿照顾,美其名曰“马燕再能扛事也是个女孩”,要给自己家留个后……(不是在批评素芳,而是在批评男编剧这种人物塑造的方式)在王素芳去世后,默默为马家付出照顾马建暗恋马魁的沈医生(我甚至都不记得她叫啥名字!!
),因为自己家有个犯流氓罪患有尿毒症的爸爸于是觉得“自己配不上马哥对她的好”于是默默远走……还有铁路大院的配角们,一律以丈夫的姓为自己的代称,陆婶,吴嫂,蔡小年他媳妇……蔡小年结婚时丈母娘要求“四十八条腿,八辆凤凰牌自行车接亲”,于是整个铁路大院一起帮他凑,这部分情节我知道其实本意是为了体现“远亲不如近邻”,铁路大院相亲相爱互帮互助,但恶人又让女人当了,难道家里的四十八条腿蔡小年过日子不需要用?
全是丈母娘用吗?
接亲八辆凤凰牌自行车,新郎官脸上没有面?
全是给丈母娘贴金?
车上的女乘客们也“各有各的作”,因为我忘记她们的名字,或许编剧也认为她们的名字不重要,于是以甲乙丙丁代称。
乘客甲在海河,未婚夫在哈城,两地分居每次见面得一天一夜,于是女乘客甲要和未婚夫,又在海河找了一个男的陪伴,这无可厚非,本来就是你情我愿的事情。
然后这个未婚夫就要在火车上拿硼酸泼这对“狗男女”,然后决定喝敌敌畏紫砂……这明显故意伤害未遂,居然就这么轻飘飘揭过了。
乘客乙和未婚夫回宁阳结婚,在火车上未婚夫的包被小偷划烂偷走了昂贵的上海牌手表,女乘客乙怀疑未婚夫根本就没有买表,就说不和他结婚了。
于是未婚夫当场gw……(这部剧的男性角色一个个都跟得了甲亢一样),最后也在汪汪队的帮助下互相原谅圆满结局了。
这部剧我能想起来的女配角除了这两位还有一位大连女乘客,这个女孩的剧情也乏善可陈,一句话概括就是和曾经在火车上吵架怀疑他流氓的男乘客结婚了。
除此之外就没有了,但是几乎每一个男性角色,不管他们是正派还是反派,他们都有很明显的人物性格,很明确的人物动机,除了贾金龙和丁贵安这两个罪不可赦的大罪犯,其他不管是小偷小摸还是招摇行骗的小角色,结局都比“嫌贫爱富虚荣拜金的姚玉玲”要好。
编剧根本没有刻画好立体的女性角色形象,或者说,懒得刻画。
简而言之,只要是对男主角好的,就能得到美满结局,男主角的老婆是最好的,其他不如男主角的男性角色,就配不如女主角的女性角色……以此类推!
我们需要更多的女编剧,女导演。
我承认南来北往很好看,但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马燕的故事,姚玉玲的故事,王素芳的故事,还有你和我,这样普通女性的故事。
补充:有人跟我掰扯牛大力付出了很多,来我们来看看牛大力干了什么。
偷蛋王献殷勤,东窗事发拒绝承认,是哥儿们汪新掏钱买鸡赔偿给吴嫂的;追姚玉玲的时候请客吃饭,觉得她省下了吃饭钱用来买好看衣服,于是理所当然认为衣服也是自己买的;姚儿骑他的散架破自行车摔跤,丝毫不顾及别人面子,背着姚儿在大院见人就凑上去大喊她屁股摔了;买的电视机是粗制滥造的,被骗钱是警察哥们儿帮忙讨回来的,录音机是自己组装的,戒指是买来自我感动的,被拒绝了是要喝农药威胁女孩子的。
《南来北往》里的姚玉玲是一个典型的、被意淫出来的,传统女二的角色。
什么叫传统女二呢?
就是一个功能性的、用来作为真善美女主对照组的工具人人设。
传统女二在古早台偶、韩偶里屡见不鲜,如《薰衣草》里的Maggie、《天国的嫁衣》里的卡翠娜、《放羊的星星》里的欧雅若等等。
她们的共同特点是,首先是比女主美,其次是比女主有能力/家世好/学历高(最少占一样或者全占),但是她们最终不仅和女主在竞争男主的爱情中落败,而且往往还会因为种种不正当竞争的手段被曝光而遭遇社会性死亡,总之,输得特别惨。
电视剧给出的女主获胜,女二落败的原因几乎是如出一辙的:在一个人人恋爱脑的偶像剧世界里,不够爱男人而更爱自己的女二,是带着原罪的,是不配得到男主高贵的爱的。
因为她们不够单蠢、善良、恋爱脑,会在重大事件面前计较利益得失,会劝男主要更爱江山不要一时冲动恋爱脑,所以在没有绝对反派的偶像剧世界里,她们已经足够充当反派的角色。
本着惩恶扬善这种基本价值观的电视剧,也必然要在结局给这些反派们安排一个爽文式的结局,无外乎是单纯的女主爱情事业双得意,让已然落魄的女二羡慕嫉妒恨或悔之晚矣。
《南来北往》也是如此,被安上了贪慕虚荣不会过日子人设的姚玉玲,在放弃了汪新和牛大力这样的老实人男主男二之后,选择了贾金龙——一个毒贩,最终阔太太梦碎,沦落到带着儿子在夜市卖烧烤的窘境。
更悲哀的是,勇闯深圳下海经商、已经是成功老板的牛大力,挽着年轻貌美的小娇妻,在寒冷的冬天夜里遇到在忙活着生意而憔悴落魄的白月光姚玉玲,试问,还有比这更爽文的结局了吗?
爽不爽?
简直太爽了,和春节档的《飞驰人生2》连起来看可以看到男性心中的爽文范本:打脸这个曾经轻贱我的世界,打脸曾经瞧不起我的、贪慕虚荣的女神。
男频小说里你翻一百本,九十九本的核心思想都是这。
但是,因为演员精湛的演技和对人物深刻的理解与共情,观众们对这些被编剧竖起来挨打的靶子,并不是如他们预想中的那样唾弃之,相反,因为她们身上流露出来的那些真实的人性,而被观众所理解和同情。
比如《放羊的星星》里的欧雅若,她不能恋爱脑,不敢全心信任一个男人,是因为她来自于底层,有一个绑架杀人犯的爹,他勒索她,妄图寄生在她和她伴侣的身上,让她对人性的认识不可能是乐观纯白的。
她迫切地需要与过去的自我切割,在这种恐惧之下,她越想补救,越做错事。
观众看得到她的能力和努力,她想要逃离父亲,想要向上和稳定,这都是合乎人性的,代入到自我,只会为欧雅若觉得惋惜。
(没有说她做得对的意思)
而姚玉玲被观众喜欢,也是因为她很真实,她那些爱美、花痴帅哥、对未来有无尽浪漫幻想的小儿女情态,是可爱的,并不该成为她被编剧惩罚,被赛博浸猪笼的理由。
非要把漂亮的姚儿配给难看的大力,还要强说价值观和内心世界都无法与姚儿达成共识的他才是姚儿的良配,这无疑是一种父权的傲慢。
我对《南来北往》评价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年代剧,它根本不写实,它的不写实,不仅体现在错漏百出的服化道和科技感过强的女主脸上,更体现在它剧情的真实性上。
它采用了和古早偶像剧一般的套路,让“自私”的女二输得很惨,这种意淫其实是违背现实的,现实是,太过恋爱脑、一心为了男主付出的女生,才会过得很惨,比如挖野菜的王宝钏。
而将自我感受和需要放在爱情之前的女生,对更大的世界有期许和欲望的女生,往往会过得比恋爱脑强。
《南来北往》的编剧高满堂是《闯关东》的编剧,他和另一出年代大剧《人世间》的编剧,对女性的认知是基本一致的,即被他们所推崇的、夸赞的女性,都是传统的贤妻良母那一挂的。
比如马燕、郑娟、萨日娜饰演的周家的妈妈等等,总之,是把为家庭奉献放在第一位的,忽略自我感受和需求的那种女性。
而他们批判的女性是什么样的呢?
《人世间》里的周蓉,高级知识分子,追求爱情的纯粹,与出轨的老公离婚,在原著小说里,作者梁晓声对周蓉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但是到了电视剧编剧这里,周蓉成了作、矫情、自私的代名词,被编剧批判,被观众辱骂。
为强奸犯洗白的《人世间》,真让人恶心《南来北往》里的姚儿,爱美,不安于嫁给丑男人的命运,渴望更大的世界,过更好的生活,结果编剧对她的安排带着刻骨的恶意,她不爱的丑男人变成了大老板,对她好的男人是隐藏多年的毒贩,她识人不清爱慕虚荣最终只能沦落到夜市摆摊卖烧烤。
编剧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姚儿嫁给汪新和牛大力都会幸福,但她识人不清,自己选的那个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所以她活该。
追求纯粹的爱情,和渴望过更好的生活,在男性身上来说算不上缺点,甚至是成为男主的标配,但是在女性身上,为什么就要被批判,被安排恶意的结局呢?
当然是因为,自古以来,评价男性和女性,用的就是两套系统、两套标准,而这两套系统和标准,也都是男性订立的。
男性对女性价值的认识,长期以来都基于两个标准,一个是自然性的,一个是工具性的。
自然性的很好理解,就是女性的外表。
古往今来男性为女性写了不少诗歌,从《诗经·卫风·硕人》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开始,几乎所有赞美女性的诗歌,都集中在女性的颜值上。
工具性的,是女性的生育能力和服务于家庭的能力,用“贤妻良母”四个字就可以很好地概括这一评价标准。
但凡违反了这四个字的,比如生不出娃,生不出儿子,儿子长大没出人头地,家务没操持好,公婆没服侍好,婚后不知省吃俭用,把钱花在自己身上,对老公的风流韵事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等等等等,都属于不合格的工具,是要被狠狠批判的。
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说,“完整加上年轻,这就是男性对女性的普遍欲望。
至于女性的文化价值在哪里,基本上被忽略了。
社会上很多人对于女性的要求,都是关于身体的倒计时,什么时候恋爱,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全是身体的逻辑,从来不考虑女性不是一个单纯生儿育女的存在,同时也是自由意志的存在,有她自己生命发展的需要。
”
△梁永安教授的书和视频,我都推荐对男女两性问题抱有疑惑和偏见的人去看一看,他是一个尊重女性的男性,更是一个看得到现代女性存在的男性。
我为什么觉得《人世间》和《南来北往》的编剧很傲慢,就是因为他们在用农业社会的逻辑和价值观在审判工业时代之后的女性,工业时代之后的女性,已经从家庭走向了社会,她们已经在自然性和工具性之外,发展和延伸出了和男性一样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她们之所以有这个需要,是因为她们已经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做到,而不必靠依附男性去得到。
《知否》里顾廷烨对明兰求婚时说:“以后我在男人堆里是老几,你在女人堆里便是老几。
”很多人觉得这句话很甜很霸气,但我还看到了明兰不得不靠婚姻依附于男性才能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困境。
很多人在纠结,姚儿到底要嫁给谁才能幸福,没有开天眼也没有上帝视角的她,要怎么才能选择一支稳定上升的绩优股呢?
但他们忽视了一个最大的前提是,《南来北往》是发生在改开之后的事,不是发生在《知否》那种封建王朝的故事,姚儿的命运,一定要靠嫁人才能改变吗?
大家可能都顺着编剧设置的剧情去思考,而忘记了,这已经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了,姚儿的美丽和爱美不再是一种需要被批评的“罪”,在商品经济时代,美丽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
在同一个时空里,南下闯深圳的,不止有大力这样的男人,还有许许多多天南海北的女性,她们有的是电视剧《外来妹》里在工厂打工的外来妹,有的是电视剧《公关小姐》里穿着时髦套装画着港风妆容的公关小姐,她们有的靠自己的双手,有的靠自己的美貌和才华,让原本一成不变的生活,通往另一个崭新的方向。
在真实的八九十年代,许多像姚儿一样高挑漂亮的女孩,勇敢地参加模特比赛、选美大赛,离开家乡去往大城市闯荡,她们不必苦苦考虑嫁给谁才能幸福,她们靠自己,也能幸福。
△1991年第二届中国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十强
很多人说结局不合理,但我觉得是他们看不懂,编剧在追求一种现实和宿命交织的感觉,姚玉玲落魄和牛大力相遇这不就是她的报应吗?
她年轻的时候看到汪新好就贴上去人一点落魄就立刻撇清关系,牛大力给她买自行车她就跟牛大力看电影,看到比牛大力强的就想甩开牛大力,这什么人?
不就是水性杨花见利忘义的人吗?
最后让挎着小娇妻的牛大力遇见落魄的她就是现世报,人在被现实击垮的时候变得不像原来的自己一点都不奇怪,莫泊桑《项链》里那个美丽的女主不也是因为现实磨平了美貌为自己的虚荣买单么?
牛大力不见得能发财但是姚玉玲绝对成功不了,因为她眼皮子太浅了…但凡她扛的住一点风浪也不会那么轻易跟汪新分手~所以这结局没啥不妥的。
老马的死我觉得也是一种宿命感,自古越是英雄人物越是会死在小人物的手里,只是让人伤感了一些。
很多人说老汪反而落的好结局我不认为,他一辈子愧疚,老了还痴呆了这是报应,他虽然害了老马但也不能说他就完全是个坏人,我觉得这个结局给他不错。
至此和老公追完了《南来北往》全剧,观剧的这段时间,我经常被剧中精湛的表演打动,被幽默的台词逗得哈哈大笑,又为扑朔迷离的剧情揪心,为命运的跌宕起伏几度潸然泪下。
听着第39集的片尾曲,我只感觉怅然若失,仿佛跟着剧中的汪新走完了这美好又令人遗憾的一生。
看着年迈的汪新向儿子感慨高铁的极速,看着大院的人都住起了宽敞崭新的楼房,看着车上车下的过客重逢再分离,不禁感叹生活的神奇,又让我不禁再次怀念起那个经常洋溢着欢声笑语的铁路大院。
有赤诚努力又爱嘚瑟的汪新,有高大儒雅但心怀愧疚的汪永革,有工作负责但固执的马魁,有大大咧咧勇敢可爱的马燕,有外柔内刚的素芳,有美丽又虚荣的姚儿,有其貌不扬但真诚质朴的大力,有温柔体贴的沈医生,有性格开朗待人真诚的老吴两口子……他们有福同享,有难互帮,简直就像这现代社会的一个乌托邦,让人向往。
除了大院,火车上的旅客更是折射人生百态。
编剧高满堂采用了一种有些冒险的叙事手法,寥寥几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片段,却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些旅客的故事前后呼应,让人频频惊叹!
我已经迫不及待地准备二刷南来北往了,不仅是重温,更是拾遗补缺,仔细看看那些我遗漏的细节。
当然,南来北往不是完美的,比如高满堂编剧不擅长的刑侦部分的剧情就比较弱。
但瑕不掩瑜,我真的很爱南来北往!
希望南来北往能被更多的观众看到!
整个剧情拧巴悬浮,脱离现实。
随手举个例子:牛大力发了点小财荣归故里回铁路大院,所有人舞台感极强等距离围观,牛大力居于“舞台中心”轮番接受众人点评,且从头到尾队形整齐,无人越雷池一步,这是反应现实生活的社会剧?
就凭这一个镜头,这个剧也就定下了难登大雅之堂的基调。
何况,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牛大力、姚玉玲外出归来衣着言行变化的离奇夸张让人干脆直接出戏了。
马魁十年大狱不记恨制造冤案的社会,也不怪罪于直接诬陷他逼死罪犯的同伙,却偏偏揪住一个没有为他作证的汪永革,真叫人大无语,你怨得着人家吗?
马魁你是不是十年大牢蹲傻了?
是非不分了?
人物悬浮就更别提了,所有人的命运走向都没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被抓获的罪犯几乎都无一例外改邪归正走上正道,对王新马魁感恩戴德,逗笑呢?
马魁媳妇得绝症,汪永革中风,这种恶俗的狗血都不止抄袭了一部烂剧吧?
一个小混混都知道艾滋病可怕,作为公安警察的王新马魁居然一无所知?
你们还不如一个小混混有知识?
字数差不多了,懒得多说了,金晨的整容脸以及她与白敬亭的演技也是硬扣分项。
今天和爸妈一同观看了白敬亭和今晨在浪漫的篝火前深情对视,感到很尴尬。
大雨和荒郊野岭,回不去家,这个场景酷似《14岁的母亲》,不过那个日剧里两个人是初中生,这个电视剧里两个人都二十多岁了。
第二天女孩就要面对父母的诘问:昨天你们到底发生什么了没有。
女孩母亲的原话是“他有没有欺负你”“作为一个大姑娘,名声很重要”。
是啊,从前姑娘最重要的就是名声,也是社会留给她们唯一的宝藏。
很可悲。
很窒息。
不知道在一个很正常的性教育环境下,没有性羞耻成长起来的话,我就不会在这种场景里感到尴尬了。
这个剧呈现了一个窒息的年代,但整体基调是怀念的,向往的。
但是作为一个女的,无论如何无法向往那样的一个年代,你只能是女儿、母亲、情人。
无限付出的、甘之如饴的贤妻良母,生活中似乎只有自己喜欢的男人和喜欢自己的男人的漂亮姑娘,她们的使命就是爱男人和被男人爱。
这种叙事,真的太累了。
看到15集了,这部剧的女性只有功能,没有灵魂。
以及为什么要让胡可演金晨她妈
小时候镇上的哥哥姐姐们就这样谈恋爱一、我出生在红梅镇,是x省x市下属一个鼎盛时期只有六万人口的城镇,“红梅”名字的由来是因为镇内坐落着一座煤矿,也正因为这座煤矿,镇中心有座十几米高的旱桥,桥上车水马龙,桥下铁路纵横交错,横穿而过,铁路两旁绿树拥挤,因地势原因夏日积水,低洼处野草疯长。
桥边延伸开来的,便是城镇中心,有农贸市场和商场商店、五金肉铺等。
正如铁路是为了煤矿运输而建,繁华闹市也围绕铁路与桥铺开,俨然一副生机勃勃的小镇图画,画中一个黝黑强健的煤矿工人,怀里抱着一个白胖娃娃,娃娃肚兜上有“红梅”二字。
小镇很小,无论上学、买菜、回家或是去找同学玩,总要经过那桥。
每经过那里,我总下意识地看向桥下,那里随处可见的行驶着的、或驻停的绿皮火车,小时候懵懂,只能看到火车行驶的巨大力量和静止时的庞然,黑色钢铁轮子和突然喷出的蒸汽发出声响,令一个孩子好奇、兴奋和害怕。
煤矿很大,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可以开采近60年,足以哺育整个城镇,大到分为不同的工作线,每一条线都有成百上千工人同时作业,叫做井口。
最早开挖的井口也最大,叫做一井,后面以此类推到五井六井七井。
工人进煤矿作业,叫做下井,地下深处又叫井下。
每天采煤工作结束出来都是全身黑色,如涂满沥青,上来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有专属煤矿工人的免费澡堂,洗好更衣吃饭回家,远的还坐绿皮火车,煤矿工人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免票,矿井一天作业结束。
这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中国东北小镇。
煤矿四井有一栋楼的一楼,靠边的一户带个院子,院子里有一棵杏树,一棵李子树,树下有种一些草莓。
我放学早(大概八九岁)就会去矿里等我爸下班,他会带我去矿井澡堂和一群高大的黑叔叔洗澡,澡堂池子里水灰色像雨后轮胎印里的积水一样浑浊,然后他会像恨我一样给我搓澡,再然后带我吃饭或者买一些馒头回家。
我爸做菜不好吃,有一次做西红柿炒鸡蛋,被我随口夸了一句,于是连做了一个月给我吃到吐。
如果他夜班,我就会自己回家,忘带钥匙的话我会翻院子的木栅栏(东北叫杖子)进来,那时候我家有一只白色狮子狗叫胖胖,后来几年后突然咬了我手一口,跑出家门再也未归,我左手虎口至今留疤。
夏天,我喜欢在院子里玩泥,吃杏,躺在树下吃地上的草莓,草莓不洗,甚至还能闻到泥土的清香。
这是我记忆里最后一个家。
二、当我首次登上长途的绿皮火车,走向远方离开小镇时,那年初中二年级。
第一次坐要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起初几小时是兴奋和好奇,甚至心中雀跃,想着终于能奔赴远方,这种感觉就像被人告知你长大了。
很快我就疲倦了,屁股也开始坐的麻木,不得不左右调整重心姿势让腰和背轻松一点儿。
起初还竖起耳朵听身边各种对话的内容,后来渐渐听不到什么了,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睁眼看窗外和闭目养神。
绿皮火车车速并不快(跟现在比起来),年久的铁路岁月感沉重,每经过一节便发出火车碾过铁轨与铁轨之间连接处的碰撞声,形成规律的节奏,像数数一般计量着行程的距离。
数不完的百千万次撞击声,绿皮火车碾过地平线送残阳下山,碾过白天来到黑夜,碾过白山黑土来到平原,碾过林海雪原穿过山海关。
车厢里的聊天说笑声由强变弱,再到少有人讲话,深夜鼾声四起,后来天渐渐亮了,车厢中重新嘈杂,很多人被清晨咳嗽和吐痰的声音吵醒,索性起身去洗漱,来回走那么几次,桌上就多了一碗康师傅泡面和保温杯里装满了开水。
途中当然是有乘务员查票的,大家基本逐一出示配合。
也会有乘警走过,应该属于巡视工作,会随机挑选乘客出示身份证,查完就走。
“香烟瓜子矿泉水儿,脚收一下”,你听这几句就知道最热闹的莫过于推小车的售货员了,有些人不管吃不吃,总要买点,有些人不管买不买,总要问几句。
后来在我数次登上这趟火车,每逢春运经常买不到座位,咬着牙买站票,才感同身受了父母一辈在绿皮火车上吃的站票的苦。
我钻到座位下面睡过觉,甚至最挤的时候一半身子在过道上,一半身子在座位下,睡眠中不知有多少人跨过我的身体进出抽烟、接打电话、上厕所、接热水。
我还在车厢的连接处睡过觉,坐在行李箱上靠着车门,看着车玻璃上厚厚一层冰霜,手指戳过去直到指尖冻僵都不会融化几分,靠久了会被出来抽烟的乘客呛醒,看看时间算一下还有多久下车,听着铁轨撞击声又昏沉睡去。
每次坐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都很熬人,列车启动三两个小时之后时间就会变的迟钝又慢,如果再赶上寒暑假的站票无座,那种无奈又无助地登上列车,站在入口看着乌央乌央的一车人的混乱、各忙各的七嘴八舌,没有自己的座位,甚至不知道自己此刻应该在车厢里还是去车厢连接处,亦或四处走走寻个临时没人的座,脑中一片空白。
听同学们说,他们的父母会心疼他们讲,实在不行就去餐车吃饭,意思就是再花三分之一车票钱可以在餐车吃东西,并且有沙发座位休息一两个小时。
而我的亲人偶然聊起这事时会讲,大小伙子年纪轻轻,地上坐一会儿就到家了都不会着凉。
三、绿皮火车一次又一次的载我往返于转学之后的城市和东北小镇,初中、高中,直到我大学毕业留京工作,才回去的少了。
红梅镇的初中同学很快便淡了联络,在镇里长大生活那些年的记忆,渐渐成了和家中亲人打电话时候的闲聊话题,熟悉、重复,慢慢乏味。
不过每一次绿皮火车带我到家,出站时凌晨的东北空气都会给我熟悉的拥抱,它们扑面而来从我的鼻腔凛冽侵入,我不仅不冷反而觉得心中一丝暖意,我拖着行李,口中白色浓重的哈气,身后火车头喷出几米高的蒸汽,发出轰鸣声,就像是成功抵达目的地的骏马在嘶唳。
上次回去,应该是我毕业工作十五年后,我回镇里看姥姥等亲人,清晨四五点起床小姨带我去镇里吃油条豆腐脑。
吃完早餐那个太阳初升刚暖,打在脸上非常惬意。
依旧会路过旱桥,桥边杂草荒芜,近商店的桥边处堆着生活垃圾,农贸市场和商场早已荒废,铁轨锈迹斑斑,几节生锈的车厢停在站里,冬季积雪很厚,盖住大部分铁轨,只有远处几条隐约可见,吱吱扭扭地绵延到视线尽头。
夏天时的旧车站一
夏天时的旧车站二四、我查了资料,2008年我家里这个煤矿小镇有6万人口,如今只剩下3万多人,矿产各类资源采掘殆尽,围绕煤矿衍生的学校、医院、矿井纷纷裁员下岗,合并关闭,采煤量枯竭,自然也不需要那么多火车运输了,于是各井口纷纷关闭,青壮年人口离家去外地谋生,短短几年人口锐减。
镇里已鲜见年轻人和孩子,随处可见的是老人和一些路边摊贩,车也不多,旧时我就读的学校操场,也改成了老人傍晚扭秧歌的娱乐区。
听说我的同学们有的搬去了市里,发展更好的去了长春、哈尔滨沈阳。
一时间,我有点分不清到底是绿皮火车把我带回这个小镇,还是把大家都送去了远方。
这几年我父母身体欠佳,我们在北京协和做了手术,术后几年复查,也是绿皮火车往返,不过现在都是软卧硬卧,人少安静,干净整洁。
甚至全程坐,哦不,全程睡下来十几个小时,睁眼就到家。
我睡过几次,一路无言,只剩窗外几棵树影和远处荒原。
我和父母,后面是镇招待所五、我父母住在市里,姥姥还住在镇上,偶尔会去市里住,我和我妈都会对我她说,要不带你去北京看看。
姥姥说,不去,晕车晕的厉害,绿皮车都晕,上次心脏不好去看病,坐车一路吐了一路。
我想她说的意思应该是这辈子都不会出去了,但我爸妈不知道一件事,就是我去年开车回家,送姥姥从市里回镇里,她非但不晕还一直给我指路,就是从市里回我出生那个小镇的路。
路上穿过铁轨,火车轰隆隆地在面前驶过,安全铃声叮叮叮叮,栏杆吱吱呀呀地抬起,放车通行。
姥姥说这个岗楼在我出生之前就建了。
也就是说这个杆子每天无数次抬放,抬过九十年代、千禧年、2010、2020...抬到过那个最高处,光镇里就有五所学校,七个井口,每天澡堂子里挤满了不穿衣服的黑叔叔们,澡堂池子里水灰色像雨后轮胎印里的积水一样浑浊。
太阳即将下山,落日和煦。
我手扶方向盘看了一眼远去的绿皮火车,拉的是人不是煤,两旁玉米地郁郁葱葱,铁轨伸着懒腰指向远方。
这火车开去哪儿啊?
我问。
你瞅瞅车上的字儿有没,我这眼睛不行了。
姥姥说。
完。
不是不接受女二卖烧烤,按她的情况能卖烧烤自食其力已经很好了,这个大结局很好,可是编剧不该写成姚儿灰头土脸的卖烧烤碰到光鲜亮丽带着小女友的男二。
姚的性格就算卖烧烤也会打扮的干净,碰到邻居也会大大方方打招呼。
这个桥段太过了。
结局写成这样是多恨她,莫欺少年穷?
看离开你的女二过得多惨?
你年少求而不得的女生变成这样不要再喜欢了?
感叹一句回归现实了是吧。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