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真探第一季

True Detective Season 1,刑警双雄(港),无间警探(台),真相如探,真爱如探

主演:马修·麦康纳,伍迪·哈里森,米歇尔·莫纳汉,托利·基特尔斯,亚历山德拉·达达里奥,迈克尔·波茨,麦迪逊·沃尔夫,J·D·埃弗摩尔,丹娜·格瑞尔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真探第一季》剧照

真探第一季 剧照 NO.1真探第一季 剧照 NO.2真探第一季 剧照 NO.3真探第一季 剧照 NO.4真探第一季 剧照 NO.5真探第一季 剧照 NO.6真探第一季 剧照 NO.13真探第一季 剧照 NO.14真探第一季 剧照 NO.15真探第一季 剧照 NO.16真探第一季 剧照 NO.17真探第一季 剧照 NO.18真探第一季 剧照 NO.19真探第一季 剧照 NO.20

《真探第一季》剧情介绍

真探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蒂(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 饰)和拉斯特(马修·麦康纳 Matthew McConaughey 饰)是一对合作多年的搭档,马蒂为人开朗圆滑,在警局的同事里很吃得开,而拉斯特则恰恰相反,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自拔。然而,令马蒂感到十分钦佩的是,拉斯特拥有极为敏锐强大的观察力、判断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许多疑难杂案一经他手,便能够被轻松化解。 尽管马蒂是唯一一个能够受得了拉斯特的人,但两人的合作和友谊却依然产生了无法弥补的裂缝,其原因要归结到1995年所发生的一起神秘古怪的宗教杀人案件之中。如今已经是2012年了,当早已不再联系的两人因为这起案件又重新走到一起之时,会有怎样的真相在等待着他们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额尔古纳大篷车男神三叉戟背叛哥本哈根没有第二次机会代号十三钗毒牙好久不见逾矩之人K星异客Fairygone北京女子图鉴印度教父3怪物弹珠THEMOVIE空之彼方我与梦露的一周唐少女汐彦比得兔泪痕剑高达创形者佳偶自天成后菜鸟的灿烂时代可不可以不要离开我爸爸是外星人真不错!光源君2不死劫制造情缘机甲前线治愈者爱情是狗娘护国大将军

《真探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To Rust, From Ligotti

自记事时起,我就怀有一种主要是美学上的强烈观念,我称之为“事物的冷彻黯然(the icy bleakness of things)”。

同时,我从这观念中体会到巨大的寂寞。

这组感受看似自相矛盾,因为这等观念、这等世界观似乎会令寂寞感无从谈起,更勿论我这样“要人命的悲伤”了。

按照常理,所有这些令人心碎的感伤似乎应该跪倒在你这等艺术作品面前,因为你的作品如此有力地表现出我所谓“事物的冷彻黯然”,能颠覆或摧毁一切感伤,用荒芜的真实将其包围,用一种空想的停滞和无生命将其渗透。

然而,现在想来,不得不说你作品产生的效果恰恰相反。

假如你的“梦境独白”意在唤起“事物的冷彻黯然”,那不论在艺术还是艺术外的层面上,你都失败了。

你辜负了你的艺术,你辜负了你自己,你也辜负了我。

倘若你的艺术传达了事物真正的冷彻黯然,那我不可能感到需要知道你是谁,当我发现还有人和我感受相同、精神状态相仿并以录下梦境独白的磁带与我分享这些经验时,便不会感到要人命的悲伤,便不该感到必须与你接触,便不该把你视为我必须结识的人。

这一行动违背了我自记事以来的每一条原则。

你算什么东西,竟敢令我违背这些长久以来的原则?

——在下节译自The Bungalow House到最后,毫不意外的,这个“你”,自然还是“我”。

每个人都说Marty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每个人都说你知道自己要什么,你也说“我知道我是谁”。

自然,这一切都是鬼扯(一定程度上的鬼扯)。

玻璃球游戏大师方才走出象牙塔就淹死在了俗世里。

Thomas Ligotti耗费所有文章传播三无观念:此世1.无处可去,2.无事可为,3.无人可识,但还是刷刷刷码字不息。

谨以此与EP6的你共勉。

 2 ) 我只想单纯的咂么一下那个长镜头

卡斯啊什么我就不说了,就单纯说一下那个拉高了整个剧集平均分的长镜头,我反复看了五六遍,简单说点感受吧,这个长镜头六分钟,我大概数了一下,其中依次出场人物大概有三十人,四辆车,一架直升飞机,因为是火拼追杀,所以是所有人都在运动中拍摄,镜头是在一个真实的街区拍摄,因此不能拆东拆西的配合剧组,镜头的设计上也只能是因地制宜,摄影师扛着机器跟着主角的这个过程,还得穿过晾衣绳,翻过铁栏杆,此处幕后花絮说是用类似吊车的东西把摄影师连同机器一起吊过去的,这一个镜头走下来,加上幕后制作,估计连台前幕后要五六十人一起运作还不止,六分钟啊,有一个人跑错位重新来过,直升机开错重新来过……据说所有人光走位就练了一个月。

(想想看包括开吊车的兄弟,开车的,开飞机的)这个镜头可以入美剧史……美剧好多大场面都是演员室内表演后,后期PS上背景,有个视频专门说这个的,省钱省时间,再说外景拿拍摄许可证也麻烦,可是这个镜头是现场拍,问题是这只是个电视剧啊,说点俗的,这都是钱啊都是钱啊,人工啊,飞机啊,车啊,社区租用啊,样样都烧钱啊,你想想这个镜头的成本啊,这只是拍个电视剧呀。

这镜头之奢侈就等于你去农家乐突然吃到了大观园里的茄子。

稍微了解点美剧的制作,就知道他们也是有一套套路的,相比之下。

《真探》绝对不是行活儿,像这个长镜头一样用心之处还有很多,实在是拍得太讲究了,这个长镜头是个极致的代表。

看这个镜头两分钟的时候开始意识到不对劲,WTF!

竟然是个长镜头!

然后再往下看就high了,这种感觉就是你本来以为吃的不过是高档点儿的农家乐,结果吃到了大观园里的茄子,看到HBO一群人在那里架着大炮打蚊子,那种爽,就像一个蛇精病遇到了一群蛇精病一样的快乐。

立刻又找到组织的感觉,从此不!

再!

孤!

单!

不!

再!

寂!

寞!

顺便说一句有人跟我说长镜头有啥了不起,现在电影里到处都是长镜头,我只想说一句,你要觉得摄影机往那一戳拍个十分钟就是长镜头,那你要把你家小区,超市那监控录像都理解成长镜头,我也真是没辙。

好吧其实我只是为了重温一下那种爽翻天的感觉,再咂么一遍……

 3 ) True Detective S01 Reading List

*来自Reddit (授权见文末)

Texts Immediately Relevant To The ShowDavid Benatar's "Better to Have Never Been?"Ray Brassier's "Nihil Unbound"Robert W. Chambers's "The King in Yellow" (The main text the show seems to draw most symbols and some plot structure from.)Emil Cioran's "The Fall Into Time"Jim Crawford's "Confessions of an Antinatalist"Dante’s "Inferno" (Dante & Virgil's encounter with the Minotaur. Also, CIRCLES, man!)Richard Dawkins's "The Selfish Gene" and "The God Delusion" (Dawkins invents the idea of ideas & languages having viral properties. "Selfish Gene" is a must-read for anybody alive in the 21st Century.)Brian Greene's "The Elegant Universe" (If you want to get an idea of what Rust is talking about with regards to "M-Branes" and such. A word of warning, though: string theory as a true scientific hypothesis died back in the early '00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ing theory landscape.)Stephen King's "The Lawnmower Man" (Saw in another thread that lawns and lawn mowing is a massive symbol used throughout TD.)Thomas Ligotti's "The Conspiracy Against the Human Race" (Without a doubt the number one recommendation folks have given for understanding TD.)H.P. Lovecraft's "Notes on Writing Weird Fiction" and "Shadow Over Innsmouth"Herman Melville's "Moby Dick" (I debated this one with myself for a while, but Ahab's monologue about striking through the pasteboard mask really seal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im and Rust.)Friedrich Nietzsche's "Thus Spoke Zarathustra" and "Beyond Good and Evil"Thomas Pynchon's "The Crying of Lot 49" (Another play-within-a-book narrative that has a heavy reliance on conspiracy theories and paranoia.)Eugene Thacker's "In the Dust of this Planet"Karl Edward Wagner's short story "Sticks"W.B. Yeats's "A Vision" and "The Second Coming"Peter Wessel Zapffe's "The Last Messiah"The Bhagavad GitaThe Archive for Research in Archetypal Symbolism, "The Book Of Symbols: Reflections On Archetypal Images"The UpanishadsArt/Television/Movies Relevant To The ShowAndy Goldsworthy's stick sculptures.Twin Peaks (TD can be seen as a slightly more coherent, grittier, and more pessimistic version of this excellent show.)The Big Lebowski (for a, u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nihilism in popular culture)Texts Seen In The ShowMost of these books are from this screen cap. If you know of any other screencaps from the show showing Rust's books or if you know what book Marty was reading when "Crash" and "Ginger" first reunite, post in the comments and I'll add them to this list.John E. Douglas, Ann W. Burgess and Robert K. Ressler's "Sexual Homicide: Patterns and Motives"Christopher D Duncan's "Advanced Crime Scene Photography"Louis N. Eliopulos's "Death Investigator’s Handbook: A Field Guide To Crime Scene Processing, Forensic Evaluations, And Investigative Techniques"Barry A. J. Fisher and David R. Fisher's "Techniques of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David Lester's "Serial Killers: The Insatiable Passion"William R. Maples and Michael Browning's "Dead Men Do Tell Tales: The Strange and Fascinating Cases of a Forensic Anthropologist"Brian Marriner's "On Death's Bloody Trail: Murder and the Art of Forensic Science"W. S. Merwin's "The Second Four Books of Poems"Friedrich Nietzsche's "Beyond Good and Evil"George B. Palermo and Richard N. Kocsis's "Offender Profil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Violent Crime"Theodore Roethke's "The Collected Poems of Theodore Roethke"Alice Vachss "Sex Crimes" (Not in this screencap. I just remember it from when Marty first walked into Rust's apartment.)Where To NextLaird BarronAmbrose Bierce's "An Inhabitant of Carcosa" and "Haita the Shepherd"James Blish's "More Light"Roberto Bolaño's "2666"James Lee Burke (It's suggested to go with those novels featuring detective Dave Robicheaux.)Italo Calvino's "Invisible Cities"Raymond Chandler's "The Big Sleep"Samuel Taylor Coleridge,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Meister Eckhart (No specific works were listed, so...good luck.)Brian Evenson's "Last Days"Neil Gaiman's "I Cthulhu"William Gay's "I Hate to See That Evening Sun Go Down"Joe Hill's "My Father's Mask"Shirley Jackson's "The Lottery and Other Stories"Denis Johnson's "Jesus’ Son"S.T. Joshi's "American Supernatural Tales" (This one appears to have everybody.)Heidi Julavits's "The Vanishers"John LanganVictor LaValle's "Big Machine"Cormac McCarthy's "Blood Meridian," "Child of God," and "No Country For Old Men"David Mitchell's "Cloud Atlas"Robert Moore and Douglas Gillette's "King, Warrior, Magician, Lover: Rediscovering the Archetypes of the Mature Masculine"Flannery O’Connor's "Wise Blood"Nic Pizzolatto's "Galveston"Edgar Allan Poe's "Eureka" and "The 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 (or, you know, basically anything he's written.)Joseph S. Pulver, Sr.'s "A Season In Carcosa"Karen Russell's "Swamplandia!"Arthur Schopenhauer's "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Marcel Schwob's "The King Who Bore the Golden Mask"Simon StrantzasAndrew VachssKarl Edward Wagner's "River of Night's Dreaming"Richard Wagner's "Parsifal"Oscar Wilde's "Salome"Robert Anton Wilson and Robert Shea's "The Illuminatus! Trilogy"https://www.reddit.com/r/TrueDetective/comments/20ffq1/true_detective_reading_list/?utm_source=share&utm_medium=ios_app&utm_name=iossmf

 4 ) 从rust被撞坏的尾灯,到marty上膛的手枪...

...以及那相亲相爱的对视中指。

第六集,rust又变成了单枪匹马,和marty昔日仅有的那一点点默契和情分也疑似被磨了个干净。

可惜戳破了我们“两人十年来私下探案,暗地里互通有无”的幻想。

每个人都自成星球,平缓运行的居多。

而极与极的相撞,无非两种结局。

一,在精神的高处,人与人是能互相理解的,甚至一见如故,即使性格,经历,爱好截然不同。

二,也许能短暂的交汇,但终将平行于无边的宇宙。

无疑,rust和marty是后者,出世者和入世者的极与极。

marty人缘不错,有家有室,体面又好相处,连rust都能容下,这是现实世界最寻常的看法。

只是我们作为观众,开启了上帝视角和rust怜爱功能,才觉得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要是把rust放公司,也许是个神秘寡言不合群,把公司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潜心钻研业务,业绩超级拔尖遭人恨的神经病。

(当然,不是他天生如此,他只是个被生活伤害了的哲学家)marty对rust真正的了解从同居开始,marty本身跟人相处起来爱打水漂,他并不在乎rust的现状和痛苦抑郁的原因。

两人精神的交汇发生在第五集,尤其在从没开过枪的marty对虐童的毒犯一枪爆头之后。

rust当时还没看到囚童现场,但在那一瞬间,秒懂。

直接射杀另一犯罪同伙,然后给了marty一句认同的“称赞”,还指挥有点懵了的marty伪造现场。

正是因为marty那失控的一枪,让rust觉得他也算是对弱者还能心存怜悯的,一个有血性的人。

marty正如maggie所说,他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从正常的社会成功论来看,他有名有利有头衔,有老婆有女儿有土豪岳父。

他有合格的皮囊和健全的外壳。

但对自己的家人像对家俱,能漂亮干净的摆在那里就好。

升职后的marty还是和rust搭档破案,安稳过日子。

就是那种不打算用心钻研业务,粉饰太平,谁也不得罪,且好处一个都不落下的小领导。

这样的人,自然没法理解rust为什么能翻旧案翻的越来越high,所以rust才鄙弃的说,没有我,你什么都不是。

rust这一极不愿多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完美的rust。

看到第六集,突然觉得,他对弱者的怜悯太重了。

对人生思考过多,且怜悯心过重的人,都有出世倾向。

比如释迦牟尼,好好的王子舍弃不做,去思考全人类的幸福。

这世界从来都不只为一个人存在,被生活伤害的人有很多。

遗憾的是,一些被虐者最终反变成施暴者。

幸好还有些人,越明白黑暗,越崇敬光明。

越见得丑恶,越珍惜美好。

他们不惧强权,舍弃一切,从灵魂里生出一把刀来,刺向无名的黑影。

谢谢创作者赐我们一个rust。

至于那场床戏,呃,厨房戏。

观众和rust一样伤心,“Get the fuck out of here!

”喊得多大声,就有多伤心。

那个女人选择了最能伤害他丈夫的方式进行复仇,但可怜了我们差点投入的rust。

那个心理挣扎后的回吻,是他的心被喜欢的女人撞击后产生的缝隙啊。

This will hurt him. I'm sorry,but thank you.真是年度最伤台词。

第六集marty冲向rust时撞坏了他的车灯,结尾处,有未修的车灯特写,十年了。

希望那把上膛的手枪只是误导观众的噱头,当然,或许marty对RUST&MAGGIE一事必有心结。

但在黎明来前,我们还是希望marty能和rust联手。

在两颗星交汇之际,用擦撞的火光帮我们照亮天幕。

 5 ) 《真探》剧情脉络梳理

说实话,不喜欢这电视剧,因为喜欢悬疑推理类的故事片搜到这电视剧的,看豆瓣评分超过9就下载下来看了,带着倦容睡意看完的,完全不像以前的看的侦探片节奏紧凑明快。

这完全是个话痨片,不停的说话。。。。

所以看完也没太记住里面的人物关系和查案的逻辑过程,到豆瓣来看看高手的脉络梳理吧,没找到,发现很多豆友评价电视剧怎么怎么好的方面都不是我在意的,我最在意的是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

在其他网站看到一个脉络梳理,好像豆瓣没有,就转过来吧,作者不详,原始作者有意见的话发站内信我吧,分割线以下是转载类容:--建议大家看讨论区的图文版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0748120/discussion/57251968/    前提:看完第一遍后,大概懂了,但对出现的众多人名,家族名完全记不住,逻辑也不太顺,翻遍豆瓣影评也没找到有内容全梳理的文章,于是趁着清明节(我会告诉你有个晚上做笔记到夜里三点战战兢兢爬上床嘛)看了第二遍,边看边记,记了有十几页纸(顿时觉得剧组真的是付出巨大的努力,他们的笔记该有多厚啊),总算把剧情理通了,也遗留一些问题,会写在最后,大家可以一起讨论解决。

      一. 坏Boss团-三大家族  1, 塔特尔家族:山姆.塔特尔(人渣一号拥有众多儿子孙子还乱伦)、其儿子比利.李. 塔特尔(牧师,市内公益活动负责人,思源计划倡导者,就是拉斯特从他家搜出恐怖录影带)、比利.李. 塔特尔的堂兄弟埃德温. 塔特尔(州长,州参议员)    2, 勒杜家族:雷吉.勒杜(被马蒂一枪爆头的那个恋童癖);其表亲德沃尔.勒杜(手榴弹炸死的那个胖子);他们除了参与邪教之外,还与摩托车黑帮团体合作制毒品,这也导致他们被警官拉斯特找上门来。

    3, 柴尔德里斯家族:泰德.柴尔德里斯(90年失踪的小女孩玛丽.方特诺特失踪时母亲上报,泰德是治安官);比利. 柴尔德里斯(柴尔德里斯家族维修公司法定代表人,公司主要负责整个沿海地区学校、教区装修,就是最后一集被疤脸男绑在小屋里那个老头);  最后一位,疤脸男-威廉. 柴尔德里斯,比利的儿子,塔特尔家族中山姆.塔特尔的外孙,他的脸是小时候被父亲烧的,有恋童癖,心狠手辣,就是拉斯特所说的一种“非典型神经病-将身体上的肉欲依附在社会所不容的幻想和实践中(恋童杀戮强奸)”,一个“十足的疯子。

  总结:这些家族生活在路易斯安那州伊拉斯附近,他们信仰的教义是桑泰里厄教(非洲一宗教)和伏都教(百度百科伏都教,又译“巫毒教”,源于非洲西部,是糅合祖先崇拜、万物有灵论、通灵术的原始宗教)的融合。

他们崇尚沼泽文化,崇拜恶魔,拿女人和儿童献祭,同时他们大部分还都是恋童癖。

    塔特尔家族就是成立塔特尔教会,成立基金会,建造宗教学校。

把装修学校教堂的活给柴尔德里斯家族做,然后他们一起在晚上带着动物面具(老人们都带了,三个年轻人威廉,德沃尔,雷吉就没带),拍照、猥亵教堂学校里的小孩(一宗罪),抓女人,小孩到树林石头阵里来杀害祭奠(二宗罪),再凭借家族势力来掩盖丑恶行径,如成特警队、特别小组把案子控制(三宗罪),也有可能那些残害动物,亵渎坟墓的事也是他们干的,因为他们崇尚恶魔呀。

    能叫上名字的坏人有这几个,当然肯定家族里还有别人参与,比如马蒂找到的山姆.塔特尔的黑人女佣,人老了脑子糊涂了,但她还是说“你也知道卡寇莎?

庆祝!

死亡不是终点!

”这句话明显是邪教聚合杀戮时说的口号,说明女佣也参与了。

总之,很多人参与,poor kids。

      二. 正义英雄  1. 拉斯特:在阿拉斯加州长大,1989年前在休斯敦劫案组。

后来女儿出了事,调到扫毒组。

拉斯特看到一个罪犯对女儿注射冰毒,忍不住射杀了他,免于牢狱,但被要求做卧底,1993年射杀三个贩毒的,自己也身中三枪,被送到精神病院呆了4个月。

当局为了补偿他,于1994年调他到路易斯安那州(本故事发生所在地)成为一名州属刑事调查员。

  有睡不着,做噩梦,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问题,可怜的人儿。

  1995年破了朵拉.兰案之后,2002年帮忙审问抢劫杀人犯盖伊.伦纳德.弗朗西斯时,犯人说真凶仍逍遥法外,还在杀人。

犯人被邪教威胁后自杀,拉斯特觉得不对头,开始重新办案。

因为马蒂老婆和他的事(咳咳)与马蒂关系破裂,回到阿拉斯加钓了8年鱼。

查尔湖案发生,拉斯特想要回来“彻底解决这件事”,就于2010年回到路易斯安那州,自己偷偷调查,后来被州警怀疑,也觉得自己调查资源不够,重新联系马蒂,两人一起办案。

  有志有谋有勇有情,堪称“四有中年典范”    2. 马蒂:会做事,会做人,有强大的怜悯心,但也有缺点(花心不忠撒谎忽视家庭等等。。

)  出轨两次,第一次被原谅,2002年离婚。

然后遇到一个案子,一个混蛋想把孩子放进微波炉烤干,决定再也不想看到这种丧尽天良之事,于是辞职,开了10年私家侦探所。

于2012年和拉斯特接上头,和好如初,继续办案。

      三. 受害者(按时间顺序)  1.特里.古德瑞(对拉斯特警官说再不走我就要伤害你的潦倒老人)的儿子桑尼在一所塔特尔学校读书,失踪;1985年罗伯特.杜曼的儿子失踪;88年牧羊人之家(塔特尔学校开办的幼儿园)里的小男孩托比.伯莱尔,其长大后成了一名男妓,“我把那些想成一场梦”    2.玛丽.方特诺特,女,1990年10岁时失踪。

是拉斯特和马蒂调查朵拉兰案件时寻访社区时得到的一个信息。

塔特尔家族曾资助一所幼儿园叫牧羊人之家,玛丽就在那里呆过,1988年,牧羊人之家被指控猥亵儿童被迫关闭,两年后,更名为光明之路学院在鹈鹕岛重新开张,玛丽又成为其中的学生。

玛丽经常在叔叔家玩,被邪教某个人渣看上,拐走(证据是叔叔家玩具房有树枝王冠),生祭(恐怖录像里就是她)。

玛丽的母亲发现女儿失踪后,提出报告,但当地治安官泰德.柴尔德里斯(邪教一员)说女孩的妈妈卖淫吸毒,说他认识女孩爸爸,知道女孩跟爸爸走了,女孩妈妈就没再管和男人私奔了,其他人也没再管。

    同年12月,一个小姑娘被绿耳朵面怪追到树林里,幸运逃脱,那个绿耳朵怪就是戴着面具的疤脸男。

    3.莉安.奥利弗。

女,1992年22岁被杀害。

学校-光明之路,男朋友是雷吉.勒杜,91年离家出走与雷吉私奔,进入邪教,被杀害祭奠恶魔。

拉斯特也是查本州以往大量的死亡照片发现莉安的死亡样子同朵拉的很像,进而查出其男朋友雷吉。

州警当时办理时说其是溺水身亡,将此案糊弄过去。

    4.朵拉.兰,女,1995年28岁死亡,死亡地点伊拉斯附近的甘蔗田。

就是这个带着鹿角,蒙着眼睛,背后有撒旦标志的尸体带着我们进入故事。

父亲出车祸死了,朵拉在西班牙湖附近的妓院做妓女,人不错,平常会去一个步道团体-基督之友教会,听奋兴牧师的宣讲。

朵拉的前夫查理.兰因为伪造支票进入监狱,查理的室友是疯子雷吉.勒杜(因为制造冰毒摇头丸入狱,以前还因强奸12岁小女孩但因为证词不足被释放(个人渣))。

在监狱里查理就给雷吉看朵拉的照片,雷吉假释后,就让疤脸男威廉去基督之友教会找到了朵拉,被教会的一些人看到。

朵拉加入了邪教,被洗脑。

跟朋友们说起自己加入了一个教堂,要当修女,并在日记本上写下“我闭上眼睛,看到身穿黄袍的国王正穿越森林“。

最后自己成为祭品,先吃下冰毒、致幻剂,接着被捆绑,用刀折磨,强奸,勒死。

    值得注意的是在朵拉妈妈家有一张朵拉小时候被一群带着动物面具骑着马的人围着的照片,所谓“惭愧星期二”的狂欢节现场照片,说明朵拉小时候就可能受到了这方面的熏陶,所以长大更容易被拉入邪教。

    5.凯里.瑞德(被拉斯特和马蒂从森林里救出的小女孩)和已经死亡的小男孩(95年1月被劫走)。

凯里.瑞德虽然长大了,精神也崩溃了,但还是对拉斯特警官说出了“带疤的男人最可怕,大块头“这一重要线索。

    6.斯蒂芬妮.L.科迪士,女,2010年18岁死亡,查尔湖案。

正是此案将拉斯特和马蒂重新聚集。

    总结:受害者很多(1)拉斯特说州里失踪人员,沿河区域是其它地区的两倍,而沿河区域正是柴尔德里斯家族维修公司拥有大量工作合同的地方。

(2)最后一集,疤脸男家附近土地里挖出大量人类骨骼(3)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之后,肯纳艺术家一直看到各种棍子达成的东西即王冠,并拍了照片,拉斯特警官推测飓风使很多人要么失踪要么离开,警察也不在,邪教因此快活了好一阵。

      四. 关于邪教:  卡寇莎:就是最后那个石头阵“在这里飞升“  王冠-恶魔网:由玫瑰刺、嫩藤条,柳条编制的,非洲土著习俗,  螺旋符号  光明之路学校:塔特尔家族曾资助一所幼儿园叫牧羊人之家,男妓托比.伯莱尔和失踪小女孩玛丽.方特诺特就在那里呆过。

1988年,牧羊人之家被指控猥亵儿童被迫关闭,两年后,更名为光明之路学院在鹈鹕岛重新开张,莉安.奥利弗是其中学生    我的问题:    1.悬赏广告牌上的“who killed me“里的14岁的stacy gerhart.  是怎么回事?

我查了百度,没有这个案例。

难道她也是邪教的受害者,那拉斯特警官应该把她案卷翻出查受害的样子等之类的呀,若是失踪,那就还不能确定是“killed”呀,总之,这个广告牌的意义是什么?

    2.关于铝、灰和精神病之间的联系?

    3.这个邪教到底谁是头?

大人物们根本不愿意疤脸男把尸体放到甘蔗田里让大家知晓,疤脸男还放了两次,造成两次公众轰动,意义在哪里?

威慑?

自己想死了?

还是像拉斯特推测的炫耀?

按辈分,疤脸男是大人物们的孙子,侄子,儿子,一词概之-就是大人物的晚辈,可以做邪教头吗?

还是不看辈分,看修为?

    4.火烧毁的教堂上有画的恶魔像,朵拉尸体后也有用蓝色树脂画的螺旋符号,作为一个分析化学专业的研究生,lz表示完全可以测出成分来源,进而对比找出厂商等呀,不过95年是有点早(lz说话不腰疼忽略忽略)    5.细心的豆友发现杀害三个亲生孩子的母亲“沼泽地的美狄亚“夏尔曼.布德罗也是光明之路的学生,我查了百度,没发现事件缘由,并且杀害自己孩子同光明之路邪教杀害别人孩子又如何联系,请高人解释这一情况。

    6.疤脸男最后一集对姐姐(不知怎么称呼先暂定啊)说“自从我留下印记已好几个星期了,他们去看了吗“什么印记,查尔湖案是2010年的事,此时已到2012年。

    7. 我看马修•麦康瑞在奥斯卡最佳影帝获奖词中说第一个感谢的就是上帝,他是个基督徒。

此片中他却饰演一个完全不相信耶稣的虚无主义者,完全同内心抵触,却演的那么棒!

赞    未完待续,有空可将两位伟大警官的破按顺序梳理一下。

  欢迎大家指教讨论!

  感谢这部伟大的作品!

 6 ) 树叶的一生,只是为了归根

谨以最谦卑的身份献给《真探》剧组的全部工作人员,你们创造了一个不朽的传奇。

每一次回看都有值得回味的地方。

一个好的剧本和剧组,完全就像是在讲述一个身临其境的故事。

没有噱头,没有媚俗,潜藏在对话切换之中的逻辑与线索,没有脸谱化的人物,巧妙且隐喻的远景,令人回味的长镜头,扎实精炼的台词,贴近真实,时而响起的BGM恰到好处。

从第一集朗朗上口的片头曲《Far From Any Road》,再到第四集长镜头之下狂放不羁的《Honey Bee(Let's Fly To Mars)》;最终到第八集定调升华的《The Angry River》,音乐与剧情上的协作呼应堪称完美。

告诉我,你考虑过自杀么?

Fu_ck it,我觉得这个世界都疯了。

Rustin Cohle有无数个理由这样做:有个生存狂、参加过越战的父亲,17岁之前没看过电视,做警察去过劫案组,缉毒科,DEA,当过毒贩卧底,见过卧底被施以惨无人道的极刑,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进过精神病院。

而自己婚后有个小女孩,在其2岁的时候夭折,随后离婚孑然一身,重新认识新的女人,最终无疾而终。

他却自嘲说自己没有自杀的勇气。

他孤傲,甚至有些傲娇,聪慧,锐敏,洞察人性,不善交际,外号Taxman,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加知道自己要什么,但不免沉溺于毒品与酒精,却往往一语中的,切入要害。

只有沉浸在破案工作的时候,才能让Rust暂时免除想要放纵自己、杀死自己的冲动。

而在他化身成为Crush,在伪装成这个毒贩的时候,他获得了以往前所未有的自由,因为不再有世俗的约束,在这里,他能得到释放和平静,尽管这让他更接近死亡,。

尽管这也是活着的假象。

他越思考越迷茫,越深邃越孤独,越抗争越绝望。

从警署离开后,他便开始了自我放逐,酗酒、生活粗糙,他鄙视刑罚以及赎罪(Forgiveness Doesn't Exist)。

唯一放不下的就是Dora·Lang的案子,这是他活下去的动力。

而相反Marty不这样想,他擅长处事,懂得交际,努力成为众人心中的“好人”——上司眼中的好下属,同事心中的Nice Guy,孩子眼中的好父亲,妻子眼中的好丈夫,情人眼中的好炮友。

但他拒绝思考,他犯下最大的错误即是——漠视。

这个世界再怎么狗屎在他看来都可以"接受"的,只要自己日子过得去,他不懂内疚与反思,但他却有一个底线:小孩。

不仅仅因为Marty自己有两个女儿,而小孩是未来和希望的象征,Rust自暴自弃的诱因也是因为这个。

正是这个良知的底线,让两个人通力合作完成办案。

1995-2012,17年的办案过程里,Rust病态扭曲的人生绽放出极致绚烂之美。

亦如一颗转瞬而过的流星划过漆黑的夜空。

Marty入俗重欲的存在依旧坚守着自己的正义,照亮着Rust那颗脆弱且孤寂的心灵。

Rust在与面对邪恶的战斗中,最终选择放下了自己,他是自己的囚犯。

当他拔出肋部的刀,想要一了百了地离开这个世界,死亡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却没想到活了下来。

在结尾处,Marty的陪伴下,他完成了自我拯救。

从黑暗中一同走向了未知的远方。

You’re Not Alone。

True Detective即是True Friend。

俱往矣,生命潦草,无人永恒。

拥抱死亡,直面黑暗。

自我救赎,向死而生。

且随疾风前行,身后亦须留心。

 7 ) 【翻译】《True Detective》首季播完后主创Nic Pizzolatto的深度访谈

【翻译】《True Detective》首季播完后主创Nic Pizzolatto的深度访谈【在《True Detective》首季开播前和播完后,美国娱乐新闻网站HitFix分别两次对主创Nic Pizzolatto进行了采访,本篇是3月份播完后的访谈,1月份开播前的访谈在: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588531/水平有限,欢迎挑错。

下面所有方括号中的内容,都是我的补充说明。

——译者dormant】英文原文链接:http://www.hitfix.com/whats-alan-watching/true-detective-creator-nic-pizzolatto-looks-back-on-season-1/1《True Detective》创作者Nic Pizzolatto回顾第一季访谈——为什么这么结束?

整个阴谋规模有多大?

关于第二季?

By Alan Sepinwall 2014年3月10日今晚早些时候,《True Detective》播完了第一季,随之结束的还有Rust Cohle和Marty Hart的故事。

我在此回顾了季终集,也是为了给我们在季度开播前就进行过的对话做个了结,我和该剧创作者Nic Pizzolatto再次对谈,话题涉及季终集和整个季度(以及关于第2季模糊而有趣的暗示,它还没有被正式预定,但我怀疑只是因为HBO希望等到签好想要的演员时再宣布)。

现在马上进入正题,以免你觉得相比行动派我更像是个空谈派【原句是That's coming up just as soon as I strike you as more of a talker than a doer,没把握译对】。

问:该剧的结构就意味着你可以对结局做任意安排,甚至杀死两个主角,因为你可以在下一个季度全新开始。

为什么你在结尾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方式?

Nic Pizzolatto:这是一个刚开始时就已经构思好结尾的故事,那就是Cohle会很清楚地表达,没有感伤或者错觉,以乐观的方式。

采取那种方式,在我看来就是正义获胜,那是本剧最初设想中最关键的一个元素。

对我来说,作为一个故事的讲述者,我想通过角色的真实需求,来跟着故事走。

要杀死一个或两个家伙将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

我甚至有一个想法,让更加神秘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会凭空消失,Gilbough和Papania【那两个黑人侦探】不得不收拾残局,没人知道他们发生了什么。

或者完全走超自然的路线。

但是我认为这两种选择都太容易了,这样会否定本剧一直在追问的现实问题。

退回到超自然的方式,或者走杀死一个角色这样的简单戏剧化的路线,以迎合观众的感情,我觉得会伤害整个故事。

我觉得更有趣的是,这两个人能获得一种解脱,让Cohle能够认同这个世界存在幸福的可能。

因为这两个人共同失败的地方就是他们都不承认幸福的可能,我并不是指宗教意义上的。

我们这样安排Cohle,他并没有做180度的转变,也许只改变了5度,但是他在结尾处所做的乐观暗示,并不是一种感情用事,而是完全基于现实。

考虑到这些角色的经历,对我来说好似很难想出一种办法能让他们活下去,在八集结束后还能活得更好。

然而现在他们将在剧集之外继续永远地生活下去,他们并没有做非黑即白的转变,只是在黑暗的心灵中获得了一定的解脱。

他们并没有闭上眼睛,逃避自己作为男人的失败。

当他们离开时,已经有了不同的变化。

问:关于Cohle在结尾处的顿悟,剧中大量涉及虐待,有时来自有组织的宗教,其中的一半又是通过没有宗教信仰的Cohle的视角讲述的,他在描绘人类存在的毫无意义方面极具说服力,而且富有激情。

Nic Pizzolatto: 他的抗议确实太多了。

这是整体编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就类似在整本书还没读完之前就提前评论个别章节,一些关于Cohle的哲学和信念的问题我不会过多谈及。

我从不认为Cohle在撒谎,我只是觉得他希望绝对的虚无就是真理,就如同一个重生派基督徒会希望耶稣的重生是真的,对不对?

这就是那种如果你本来就确信的事情,你就不会到处一直说个没完,对不对?

问:你给了Cohle很多机会,特别是前5集,来表达他的信仰系统。

读到关于本剧的大量评论,有些人被Cohle的言论深深打动,有些人觉得他说的都是扯淡;有些人认为剧作者也觉得Cohle很有天分,而其他人觉得作者知道Cohle说的都是在扯淡。

你希望观众对Cohle的言论持什么看法?

Nic Pizzolatto: 我不想通过告诉观众“这是这个意思”、“那是那个意思”来限制他们的想法,我的意图是挖掘事物永恒不变的本质。

认为Cohle的理念是狗屎的人请注意,你就是把叔本华和尼采叫狗屎。

他并不是像一个大学新生在吃披萨时的夸夸其谈,那是叔本华对生命的思想,我认为那就是Cohle的吸引力,或许直到你看完整八集才能获得解脱。

确实,这些言论极具说服力,也是说得通的, 但这并不比Theriot牧师在帐篷下进行宣讲时告诉你的故事更真实或更虚假。

有人问我:“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很明显,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很讨厌这种问题。

但是我知道他们是在询问一个主旨——一个围绕所有发生的事情的主旨,所以我必须想明白。

对我来说,如果《True Detective》有一个主旨的话,这个剧告诉你的是——不断告诉你的就是——一切都是故事。

Cohle告诉你你自认为是谁,你的身份,这是你自己告诉自己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宗教和哲学就是我们编给自己的故事,Cohle把它们描述成自我解脱的方式。

在审问犯人时他就特别擅长让犯人认罪,因为他给犯人提供了获得解脱的空间。

Marty说侦查就是在犯罪事实发生后再拼凑故事,当他在第五集中重温自己的故事时,你可以看出来Marty曾经告诉自己这个版本,而到了现在他又告诉自己另一个版本。

本剧从来不关注超自然现象,但它却关注超自然的想法,这影响到了故事的进展。

所以说如果《True Detective》有一个统领全局的主旨的话,我可以说就是作为人类,我们仅仅就是我们在生存和死亡之间的故事——所以当自己给自己讲故事时,请一定小心。

问:我总是在回想我们在剧集开播之前的采访,当我让你和其他关于连环杀手的电视剧做比较时,你说你根本不关心连环杀手。

我们作为观众应该如何严肃对待选择Dora Lange这种案件?

还是仅仅为了表现两个人的办案水平 ?

Nic Pizzolatto: 这并不是一个空的载体,这就是我在此要说的,这并不是从他俩办过的案子里随便挑的一个。

这与他们所追捕的人既是罪行的受害者、也是行凶者是休戚相关的。

在某种程度上,凶手是剧中所反映的文化风貌的肉体表现,剧中的背景多次描绘了那些被污染的地貌,也提供了暗示。

某些人是在自然的状态下慢慢被腐蚀的,就是这个恶棍(没有更合适的词形容他了)是杀害女人和小孩儿的凶手,那么他的价值观是和错误的信仰紧密相关的——我确信如果你能重温第7、8集,可以拼凑出足够的历史信息,Sam Tuttle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经历是如何影响到了Errol Childress在新千年头十年的经历。

这绝不是凭空出现的,我认为凶手的价值观和具体罪行是地方特有的,不仅源于性格,也与生存的环境有关。

在1995年,如果仅仅安排一个无法侦破的抢劫案【所以才设定了连环杀人案】是行不通的。

Cohle、Marty和Errol,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父辈的再现,如果你留意他们的背景的话。

问:在第七集中,Cohle向Marty讲述了他所调查出的罪证,以及在录像带中所看到的,都表明有一群人在犯罪。

但到结局时,只抓到了在棚屋里的Errol和他的父亲。

还有其他哪些人涉及到了Cohle和Marty调查的案子?

Nic Pizzolatto: 录像带中大概有十来个人。

你可以看到邪教组织好像很快就开始分裂了,然后在当地总是存在着亡魂。

如果你跟着Childress这个名字,你会想起Childress治安官是Marie Fontenot消失时的治安官,一个叫Childress的警官在2002年Guy Francis自杀时曾经接触过他。

我曾经研究、了解的那些阴谋论,都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才产生的,当阴谋论有存在的需要时它们就变成了阴谋论。

如果让Marty和Cohle把经过50年的历史沉淀才形成Errol Childress这种罪犯的土壤突然彻底清除,或者把录像带中的所有人抓获,我认为是不合适的。

对我来说重要的就是Cohle所说的:“我们并没把他们全抓住,Marty。

”然后Marty说:“我们也没打算全抓住,现实就是这样。

”这不是一个你能把一切都清理干净的世界,我们尽职尽责,但是显然有我们无力触及的层面。

问:在第八集的开始,我们看到Errol走进大房子,正在放《西北偏北》【1959年由希区柯克导演的经典悬疑电影】,他开始学着James Mason【片中演反派的演员】的口音,然后又换成一些其他的口音,这是什么意思?

Nic Pizzolatto: 这是创作他这个角色的一个组成部分,曾经的设想是,当他用自己的声音说话时,因为脸上的伤痕所以声音含混。

我给他设定的背景是,他是通过观看这些老电影才学会正确发音的。

这就把我们带回了讲述故事的理念,是不是?

一分钟前,他听上去像Andy Griffith【美国喜剧电视明星】一样的好男孩儿,下一分钟他听上去像James Mason,而当他想用真声时,他听上去就像被伤害、被损坏过。

当Cohle来到Carcosa时,他又换了完全不同的口音。

问:这是一个讲述两个男人的故事,我们已经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经历。

其他角色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映衬Cohle和Marty。

在全剧中仅仅塑造两个真正重要的角色,到底有多大的挑战性?

Nic Pizzolatto: 确实很有挑战性,也是最有挑战性的事情之一。

如果安排一个角色组合,会容易得多。

在组合中,你可以切换到其他人的故事里,你至少有半打角色在经历个人问题。

但本剧只关注塑造两个性格,透过两个视角。

在结尾的场景中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他们的视角动摇了。

在Marty告诉了我们“绝对的正义”是不存在的之后——这也是我们告诉自己的故事,真正的罪恶得不到惩罚,这很难被人接受。

如果有人曾经读过我的散文,他会发现文章里都是富家女类的角色。

我的另一个挑战是,如果某些角色仅仅与Cohle或Marty单独存在关系,那么他们只有一、两句台词,就需要只通过这一、两句台词生动体现出角色的经历和立体感。

问:我不知道第二季进展到什么阶段了,对第一季的反响会不会对你如何处理第二季产生影响?

Nic Pizzolatto: 只有一个影响,就是我意识到我需要保持神秘感,不能太直白。

问:关于第二季你能透露些什么?

Nic Pizzolatto: 好吧,现在说还早些,但我可以告诉你,第二季是关于坚强的女人、坏男人,以及美国运输系统的神秘历史。

问:最后一个问题,你凭空写了整个剧,而且对于电视界来说你也算是个新人,不知道会有什么反响。

当此剧一出,观众为之疯狂, 产生了很多关于the Yellow King、 Lovecraft【美国恐怖、奇幻小说作家】以及其他事情的复杂理论,看到你的作品能有些反响是什么感觉?

Nic Pizzolatto: 我觉得这很棒,我真的这么认为。

对我来说,这就是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意义,这就意味着观众会从作品中影射自己。

我曾经喜欢的作品,无一例外的都能在某种程度上和我的私人感情层面产生联系。

我曾说过我对Robert W Chambers【美国恐怖小说家,1895年发表了恐怖故事小说集《The King in Yellow》】的作品唯一的兴趣就是它作为一个故事在美国传说中存在一定地位,而且它是关于通过一个故事让人变得疯狂的故事,仅此而已。

除此之外,我还对奇幻恐怖小说营造的气氛感兴趣,关于奇幻小说我只想说这么多。

我也确实察觉到了这个故事与奇幻小说更相似,这不是我的初衷。

打个比方,如果有人在看《True Detective》第一季时想读一本书,我会推荐英国詹姆士国王钦定版的旧约全书。

我不会推荐任何人去买Robert Chambers的书,那本书并不怎么样。

我认为康拉德和福克纳比Chambers和Lovecraft强多了。

我希望当这八集故事整体呈献出来之后,能够引起新一轮的评价。

即使没有,对于现有的反响我也很高兴,不能更美妙了,我已经很惊喜了。

我还记得三个月前和你谈话时还要说服你:“这个剧只是听起来和其他剧类似”,“我知道,我知道”【原文如此,不明白什么意思】,而现在我妻子有一天读到过一个评论,说我是生活在荒漠中,而且还组织了某种邪教,(笑)我不知道怎么回应。

我想,对于这个剧希望你去探寻的所有问题,剧里都做了回答;不希望你问的问题,最好自己去思考。

 8 ) 从《真探》看悬疑故事的创作

1 - 案件结构将《真探》的探案线整理出来,大概是以下五个案件的结构:1995年,朵拉·兰案(鹿角王冠少女);1990年,玛丽·方特诺特案;1992年,莉安·奥利弗案(洪灾里的女孩);2002年,盖伊·弗朗西斯案;2010年,查尔斯湖案。

编剧将查尔斯湖案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也就是分散在每集里,类似伪纪录片一样的询问;第二部分则是时间线推进到2010年,两位主角Marty和Rust合力解决案件。

在第一个朵拉·兰案件里,嵌套了方特诺特和奥利弗案件,所以其实看作以下的结构图:

如果我们将《真探》整体当作一个故事的话,每个案件都有不同的戏剧功效:起,承——1995 朵拉兰案,引出一个邪祭谋杀,随后捉住了犯人;转——2002 盖伊·弗朗西斯案,审问嫌犯时获知真凶还逍遥法外,主角也得知了关键线索之一;合——2010 查尔斯湖案,案件继续调查,终于寻获真凶,主角们与真凶的对峙。

2 - 案件作用2.1 - 朵拉·兰案作为全剧首个登场的案件,朵拉·兰案绝对吸引人眼球。

一个头顶鹿角的蒙眼少女,被蒙着眼睛,跪在地上,她的身上还有奇怪的螺旋状标记,一旁还有个看上去有些诡异的木制三角架。

这个散发着某种仪式气场的案件,让观众开始期待之后的发展。

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真探》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推理故事,尽管开头出现了很多凌乱的线索,但靠着这些线索很难抵达最后的真相。

你必须要跟随着主角们的步伐,通过无趣的走访和枯燥的档案翻阅,才能发现一些新的线索,所以我将《真探》看作是“悬疑故事”。

在给出了一个足够多人眼球的开场后,Rust 和 Marty 很快着手调查,一般从犯罪现场周边、亲属、住地,还有日常活动等方面入手。

通过犯罪现场周边的走访,主角们发现了一个案件“玛丽方特·诺特失踪案”。

这也是常见的故事创作技巧:有时候单一的案件可能还是不够吸引人,因此编剧还进行了案件的嵌套,尝试让整个谜面更加复杂曲折。

通过亲属线的调查,众多亲属给出了新线索,例如“住地在西班牙湖”、“喜欢去教堂”。

这样的走访调查很有必要,这将会是我们的主角获得新线索的重要来源。

而且多个亲属之间的线索可以相互印证,引导侦探走向下一步。

根据朵拉·兰朋友的说法,Rust 和 Marty 前往到西班牙湖,其实之前 Rust 还询问了一个在酒吧的女孩,她也说出了这个地点。

这种“将同一个线索放在不同角色身上,让他们说出来”,也许会让这线索更加有力度和可信度。

西班牙湖里,侦探们入手了朵拉的日记,他们看到了那些“胡言乱语”的文字,以及教堂的海报。

目标转移向寻找教堂,他们随后发现了教堂的废墟,以及鹿角女人的壁画。

之后 Rust 找到了复兴教会,和教友聊天得到了一条线索:朵拉·兰和一个下巴烧伤的高个子在一起。

剧情在第三集时,已经直接透露出了真凶的线索(还有在警局里被展示的绿耳朵意大利面妖怪),但这些和真凶相关的线索,主角们没有追查下去。

2.2 - 莉安·奥利弗案在剧情陷入僵局,没有新线索出现时,侦探们会陷入停滞的状态。

这时候最好的方法是制造新线索,剧情里安排 Rust 一个人在档案室里翻阅,了解到1992年也出现了类似的案件(莉安·奥利弗案),洪灾现场的少女身上有螺旋标记。

追查死者的亲属线,Rust 和女孩的祖父聊上后,获得了一本同学录(本剧的关键线索之一“思源计划”藏在这里),同时也了解到女孩和勒杜家的长子雷吉·勒杜好上了,如今雷吉在8个月前脱逃,他牵涉的案件和朵拉·兰身上检出来的毒一致,加上前科累累,他被判定为有重大嫌疑。

我们的剧情开始进入了小高潮,即抓捕这位嫌犯。

不负众望,雷吉的窝点里也有着三角木架(王冠),这几乎敲定了他是真凶。

这也是常见的误导手法,通过一系列的“相似”,让观众认为“他就是犯人”。

剧情里通过“三角木架”、“一致的手法(毒,王冠)”、“一致的犯罪对象”、“前科”,让观众产生相似的幻觉,从而实现误导。

虽然雷吉被抓住了,但“下巴烧伤的男人”这条线索在这里并没有跟进。

类似这种探案类的剧情,理想情况是一个案件有3条线索,这3条线索合并可以解决这个案件。

但现实并不是这样,创作者会将两三个案件的线索相互乱序,你可能从案件A里找到案件B的线索,从案件C找到案件A被忽略的线索……有时候,这些找到的线索并不能即时生效,很有可能过了几年后,主角才会着手调查某条线索,这样的设置使得案情更加复杂,环环相扣。

2.3 - 玛丽·方特诺特案玛丽·方特诺特是一条线索,也是一条谜题。

Rust 在木屋里发现了王冠,家属认为这可能是玛丽在学校里的作品。

多年后通过盖伊案重启调查,Rust 发现学校里有大量王冠……这恐怕牵涉了一个更为庞大的组织,也是一个谜题,同时也是指向幕后组织的线索。

2.4 盖伊·弗朗西斯案在承接部分的剧情,带出了2002年的盖伊案。

一次审讯中,Rust 发现盖伊说出了警方未公开的调查“黄袍国王”,大为惊骇,而且对方也说凶手还在逍遥法外。

Rust 重启了朵拉·兰案件的调查,在2002年期间,大部分的线索都是通过走访调查获得。

Rust 了解到了塔特尔教会的“思源计划”(然而核心点都没有透露),并且有了自己的初步猜想:这些案件是由二人以上的作案,事件发生在Voudon 传教的地方,也发生在建那些学校(比利·李·塔特尔创立给山区孩子教育)的地方。

回访当年雷吉窝点救出的小女孩,Rust 再次强化了真凶的认知。

王冠案件的真凶 = 脸上带疤的大块头。

2.5 查尔斯湖案 剧情后半部分,时间线汇聚到现在(2010年)。

对 Rust 和 Marty 的问询也暂告一段落,调查人员认为 Rust 可能是多起王冠案件的真凶。

在靠近真相的时候,我们的侦探总是被陷入怀疑里。

仓库里,Rust 给 Marty展示了多年来他的调查,在剧情创作角度上,虽然是“制造线索”,但新线索不是很多,调查里的很多内容,都是基于以前的剧情提及的线索进行延伸的,例如在莉安·奥利弗就读的光明之路学院,回答了之前1988年被关闭的幼儿园,同时延伸出一个同班男生给出的线索,这条线索也印证了 Rust 和牧师谈话的内容。

一条线索被提出来后,必定会得到回收。

“提出”可以是间接的方式,例如照片,或者第三方讲述;“回收”可以是亲历者说出口。

在线索被不断回收之后,Marty 也加入了调查。

继续通过走访谈话收集线索,但收获并不多。

此时Marty 问了句,“为什么是绿耳朵?

”这个问话成为了开启真凶身份的钥匙。

然而在剧情设计里,这句问话太过突兀,就像拿到了后面的剧本后刻意说出来的一样,反正个人观感到这里时觉得有点天降神机,在这之前应该要有一点铺垫的。

通过绿耳朵的猜想,找到了给老奶奶粉刷房子的公司,同时最后也锁定了真凶的身份。

3 - 总结可以从《真探》故事里获得的悬疑故事的创作启示:案件嵌套案件,线索相互指向。

新线索基本从走访里获得。

如果剧情陷入胶着,主角会自己调查,带出新线索。

通过一系列的相似误导观众。

在故事开头部分,就给出一点点和真凶相关的线索。

如果想侦探重新调查某个案件,就让其他犯人说出未公布的线索。

相同的线索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有可信度和力度。

 9 ) The Light is Winning

Time is a flat Circle

我想回到2012年路易斯安那州那个烦闷的夏天,去看看Rust成“神”的道路。

真探至始至终都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犯罪剧集,可能你会说,我就从来没在现实中见过像Rust这样满嘴虚无的人,但是请记住,在真探这个充满了对现实之隐喻的宇宙中,Rust本身,也是隐喻的一部分。

第一季充斥着的神秘主义与宗教氛围,鹿角、神秘的标记、裸露的尸体、黄袍王、把信仰当做生意的传教士与背后谋划一切的Tuttle家族,都是存在于现实主义中那层若有若无的缥缈雾气,为整部剧集增添了一丝血腥的味道,同时,它们也像现实中的邪教一样,是那个使无数人陷入疯狂的终极原因;

但这并不是第一季真探背后的终极隐喻,Nic本身应该是一个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H.P Lovecraft笔下克鲁苏的那种cosmic horror也并不是他想表达的真意,那么Rust身上的虚无,与他最后成“神”的道路,到底讲述着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光明正在胜利”究竟意味着什么?

Rust的虚无,来自于一场子亡妻离的车祸。

在这场带走Rust所珍视的一切的悲剧发生之后,Rust如果不与黑暗为伍,等着他的只有自杀这条死路,因为他已经明白,这个世界除了荒谬与虚无,一无所有。

而这种冰冷的领悟,其实一直静静流淌在所有参加过世界大战的西方人的血液当中。

The great War and modern Memory我每逢听到神圣、光荣、牺牲等字眼和徒劳这一说法,总觉得局促不安。

这些字眼我们早已听过,有时还是站在雨中听,站在听觉达不到的地方听,只听到一些大声喊出来的字眼;况且,我们也读过这些字眼,从人们贴在层层旧公告上的新公告上读到过。

但是到了现在,我观察了好久,可没看到什么神圣的事,而那些所谓光荣的事,并没有什么光荣,而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掩埋掉罢了。

有许多字眼我现在再也听不进去,到末了,只有地名还保持着尊严。

还有某些数字和某些日期也是如此,只有这一些和地名你讲起来才有意义。

抽象的名词,像光荣、荣誉、勇敢或神圣,倘若跟具体的名称——例如村庄的名称、路的号数、河名、部队的番号和重大日期等等——放在一起,就简直令人厌恶。

《永别了,武器》海明威走过了漫长又黑暗的中世纪,西方文明自文艺复兴开始,理性至上伴随着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理论生根,使西方首先从古典走向现代,物质与精神的飞速进步似乎开始让人觉得这个世界上也许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难倒人类,似乎当我们的生产力大于全人类的物欲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可以永远摆脱它的动物属性:一个只存在真善美的理想世界似乎就在眼前,“现代性”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

直到1914年7月28日,打死皇储斐迪南大公的那声枪响,西方人从那时起才发现,原来“现代性”除了用来创造文明以外,还可以用来毁灭它。

被美国轰炸后的日本这两场波及了数亿平民,共有1亿6500万以上的军人参战,7000-9000万军人与平民死于其中的惨痛悲剧,世界大战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远远超出了我们所处的这个和平时代对苦难的任何想象。

世间如同一座巨大的坟炉,那些飘散在废墟中的橙色火灰,曾是人们生于此居于此的故乡,是人们挚爱的血亲骨肉。

西方对于“理性”与“现代性”的美好愿景,就像Rust意外失去的女儿,归于一片虚无。

Blossom in the Void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萨特(1905-1980)Rust在剧中告诉过我们,哲学上说,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而同时,他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他身上的悲观和虚无从何而来我们已然了解,但是为何一个满嘴尼采的悲观加现实主义者,能够最后在剧中能变成如耶稣一般具有神圣光辉的角色?

在战争还未爆发但是已经隐约露出些许不安分端倪的19世纪末,欧陆哲学史上迎来了一个重要转折,奥地利哲学家胡塞尔发现了一条新的哲学道路:现象学,它意味着暂时将对“客观真理”的探索封存起来,指明了当代哲学能够真正得到发展的方向:建立在“人”(本体)对“现象”(客体)的感知理解上,存在主义也由此诞生,说到底,存在主义,其实是一种“人本”主义。

承认世界的荒谬与虚无,则是这种“人本”主义的根基。

无论是出生在美利坚最好的医院,还是出生在里约的平民窟中,任何一个婴儿都没有选择的权利,我们是被抛进这个世界中的。

“存在先于本质”,被生下来的本体本身不过是一张白纸,道德和灵魂都是我们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

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却有选择的自由。

荒谬意味着世界本身并不具备一个通用的意义,也没有是非与公平,任何时候任何事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看到这,你是不是会说,似乎存在主义就是悲观主义的一种?

错,存在主义的这种悲观,实际上是一种清醒,只有认识到世界的残酷,才能通过赋予意义真正改变这种残酷。

20世纪初,两起世界大战爆发又落幕,满目疮痍,随着理性主义的崩塌,悲观情绪笼罩在整个世界的上方。

失去女儿的Rust也一样,他和这个世界都急需一剂良药,有什么能够抚慰他们的伤痛,让切实面对过虚无的人们重新找回生的意义?

行动。

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

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

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你可以说每个存在主义者都曾经是悲观主义者,但存在主义非但不是悲观主义的一种,反而是对抗虚无与荒谬的一剂良药。

熟知虚无,才能对抗虚无,Rust就像每个带着战争伤痕继续生活下去的士兵一样,接近黑暗为的是与黑暗战斗,他的终极隐喻是:象征着哪怕认识到世界只是一片荒谬与虚无,但是我们仍能够用行动来改变所处世界的虚无本身,在虚无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也是他对Marty坦露心声的一句台词“The world needs bad men,we keep other bad men from the door.”中所反映的他存在的全部意义。

Rust并没有变成真正的救世主,因为Tuttle家族并没有被一网打尽。

他身上的神圣光辉其实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救赎。

整个世界也在战后慢慢抚平了伤痛,走了出来,人类终将以和平与发展为自己赋予意义。

在遭遇虚无之后,通过行动,在这个甚至带有恶意的世界中完成了自己从悲观主义到存在主义的升华,这也是剧中结尾处Rust一个作为前悲观主义者,却认为光明正在胜利的原因。

存在主义就是那朵从废墟中开出的花,而Rust身上凝结着一部西方现代史。

 10 ) 故事考据

这部剧其实是路易斯安那州的真实案件改编的。

google 关键词 Satanisim(撒旦教), Preschool(幼儿园) Louisiana(路易斯安那)。

当然这些用中文搜是搜不出来的。

Vice的迷你纪录片记录了在印第安纳州一群撒旦崇拜者在教堂的青少年房间(Yougth Room)进行用虐待及猥亵儿童 (children molestation & Satanic Ritual Abuse),虐杀动物做祭品(animal sacrifice),和兽交 (bestiality) 的方式进行邪恶祭祀 (worship of Satan) 活动。

招供的一名教徒说在进行祭祀的时候感觉自己会真的变成动物,另一外罪犯说在给女儿换尿布的时候手会不住颤抖。

纪录片里面还提到一个受害者小男孩用画画的方式记录父亲的犯罪行为。

同时电视剧情节里也提到了钉在教堂门上的猫,和 Toby 说他们都有张动物脸,Audery的色情画。

电视剧里最后的录像带上一个小女孩被五个男人包围,其实这个场景在剧中出现了很多次:Dora母亲家有一张小时候的Dora被五个男人骑马包围的照片;Audrey在一个赤裸的女娃娃周围放了五个男人;Cohle在警局把五个啤酒罐做成人形摆成一圈,其实是一种五角星形的祭祀形式,中间的小女孩就是祭品。

同时倒五角星和鹿角一样都是撒旦崇拜的重要标志。

电视剧有一幕Marty的女儿在玩一顶带彩带的皇冠,最后皇冠被抛到树上,就是枝条上的鹿角比喻义。

剧中的Yellow King来自1895的短篇故事集「The King in Yellow」,书里有一座废城市 Carcosa。

2001年这本书被拍成电影「Yellow Sign」。

有猜测录像带上的内容就是书中的一幕情节,而电视剧中教重背上的螺旋标记对应为 Yellow king 的 Yellow Sign。

另外,撒旦崇拜其实是很中性的行为,崇拜撒旦与邪恶没有必然关系。

参考:http://vigilantcitizen.com/moviesandtv/deeper-meaning-true-detective-season-one/http://en.wikipedia.org/wiki/Satanism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King_in_Yellowhttp://en.wikipedia.org/wiki/Satanic_ritual_abuse#Criminal_and_delusional_satanism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5JkBs4lJak

《真探第一季》短评

怎么说呢....这剧要不是有演员撑着就不行了啊,编剧是不是没什么剧作经验,满嘴的哲学废话占了很大篇幅,从编剧上来说怎么比得上BB啊

7分钟前
  • 小野蛋子
  • 还行

三星半,后几集明显乏力了

11分钟前
  • 狗蛋儿哥
  • 还行

五星需要理由吗?

15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德州素以三大特产全世界闻名:扒鸡,扑克,马修·麦康纳。

2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喜欢汉尼拔的应该喜欢这个,可惜我哪个都不喜欢

21分钟前
  • 你说什么都对
  • 还行

风格化,略装逼啊,rust总是说些没屁用的虚无主义观点,神叨叨的

24分钟前
  • 其实叫朗基努斯
  • 还行

I give you mine, you show me yours.

26分钟前
  • 生命
  • 较差

。。。。。。

31分钟前
  • Rainy.
  • 还行

不知道在HIGH些什么,男一的每句台词都让我想打人

34分钟前
  • 颜不与
  • 很差

极乐迪斯科reference之一哈哈,这里的麦康纳太辣了!叙事节奏跟心灵猎人类似,南部克苏鲁是挺刺激的,不过个人来说邪教老巢那还必然是现代启示录最后几十分钟来得酷炫哈哈。

39分钟前
  • Rhodesia
  • 力荐

看了四集以后,我确定,像<真探>这样不主打噱头不主打男色女色不主打卖萌卖腐卖肉不主打大场面不主打多角恋而以慢却后劲十足的叙事方式和冷峻的氛围还有主角的化学反应为主打的良心剧,真的应该多一点

42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真的不喜欢…

47分钟前
  • xiaoxu
  • 还行

最后一集Form and Void大赞,幻觉和通感带来的浓烈情绪让意识愈加清醒,Rust最后出现的大幻觉,与教徒所说的Carcosa来自同一源头,是进入第四维去看见一切时间和生命的入口。在黑暗中体验到了在以往生命里缺位的“爱”,在虚无和自弃的void中完成了对自己同时也有对他人的救赎,成为了“下架的基督”

50分钟前
  • meloncollie
  • 力荐

一片一片击碎了我。他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认同,就像终于有人来描述你一直以来但看不清的样子。但突然,你不想再这样,因为后来你遇上了一个人,你因此很想改变。你以为把你留下来的是爱,其实,那是更广袤的,超出爱的信念,就潜藏在宇宙的法则之中。

51分钟前
  • 时以星
  • 力荐

哈里森抱着个粉红色的大杯子吸着吸管等病床的马修醒过来,马修说Are you watching me sleeping,两人咕哝了一阵以互竖中指结束,我深切地觉得这个片子应该叫#真爱#。以及这片之于我也是真爱。

52分钟前
  • 绿毛水怪
  • 力荐

试了两次都看不下去啊。。。。。。

53分钟前
  • 大金镯子
  • 很差

两集弃,节奏冗长乏味,两个男主的人设我都不喜欢,马蒂仗着自己工作忙压力大就可以不顾家出轨,一颗星是给小三的大胸的,牺牲好大身材真好啊,直女看着都眼冒金星。拉斯特神神叨叨一点魅力都没有。

55分钟前
  • 棕眼
  • 很差

坚持看到最后一分钟,总是期盼着、希望着能出现点什么特别的情节,也算对得起“神剧”的称号,只可惜确实是没什么特别的

59分钟前
  • 追忆
  • 较差

马修·麦康纳那些虚无主义的言论都挺精彩的,结尾“光明战胜黑暗”的论调很无趣。

60分钟前
  • 远子
  • 推荐

9.5时隔四年,依然是最好的同类型美剧,美国南方的怪力乱神故事,细节太多了,克苏鲁设定为本片增色不少。双主角写的太棒了,还有两位的神演技。摄影剪辑全都太对我的胃口。必须承认,美剧一旦制作成本上去了,绝大部分电影都比不上

1小时前
  • KID Y
  • 力荐